《醫述》~ 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10)
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10)
1. 初生
斷臍
凡結束所留臍帶,大約六寸,長則傷肌。又斷臍不可用刀割,蓋鐵器寒冷,恐傷生氣。只須隔單衣咬斷後,將暖氣呵七口,庶無內吊之疾。(《千金方》)
斷臍若用剪刀,須先置於懷中令暖。(《寶鑑》)
拭口
小兒初生,飲食未開,胃氣未動,是誠清虛之府,此時開口,調燮極須得宜。保嬰諸書皆云:分娩之時,口含血塊,啼聲一出,隨即嚥下,毒伏命門,他日發為驚風、痘疹等證。此說固似有理,然嬰兒通體,無非血氣所結,而此亦血氣之餘,何以毒遽如是?即使咽之,亦必從便而出,何以獨留為害?無足憑也。惟是形體初成,固當為之清理。
其法於未啼時,用軟帛裹指,拭去口中血穢,以清臟腑。此亦初誕之要法,不可無也。(張景岳)
初生小兒,口中血泡,幼科有謂當用軟帛拭出,以解他時麻痘毒,然道家以此為混元球,能補益人精血。能益他人獨不益本人乎?慎不可去也。(《醫參》)
開口
小兒初誕,以甘草少許,沸湯泡淡,不宜太甜,用軟帛蘸汁,遍拭口中,去其穢濁。用胡桃肉,去皮嚼爛,以稀絹包如小棗,納兒口中,使吮其汁,非獨和中,且能養臟,最佳。○若母氣素寒,小兒清弱者,只以淡薑湯拭口,去胃寒,通神明,並可免吐瀉之患。拭後,仍用胡桃法如前。
○一法:以牛黃半分,同硃砂研勻、蜜調,如前與吮,極能辟邪去穢,除熱安神。然必母氣多熱、小兒肥盛者可用,清弱者不宜用。○古法拭口,多用黃連。不知黃連大寒大苦,小兒以胃氣為主,安得初生即可以苦劣之氣相犯,致損胃氣?他日變嘔、變瀉,由此而起,大非所宜。
○古法多用硃砂開口者,按陳文中曰:小兒初生,便服硃砂、輕粉、黃連,欲下胎毒,不知此皆傷脾敗陽之藥,輕粉下痰損心,硃砂下涎損神,實者服之軟弱,弱者服之易傷,反致變生諸病,不可不察。(張景岳)
小兒初生未啼時,以指輕探兒口,挖去汙血。隨以甘草湯軟帛裹指,蘸拭口中涎沫,然後看兒面色:若身面俱紅,唇舌紫赤,知有胎毒,用鹽茶以帛蘸洗其口,去其黏涎,日五、六次。蓋兒之胎毒,藏於脾胃,口中多有黏涎,馬牙、鵝口、重舌、木舌,皆從此起。每日洗拭,則毒隨涎去,病從何來?倘胎毒重,須洗過周歲。
若兒面唇色淡,此為胎寒,則不可用鹽茶,惟以淡薑湯洗拭,日三次。姜能開胃和中,最切於時用者。(陳飛霞)
戒灸
北方,誕後三日,每用艾灸囟門,以免驚風。緣北方地寒,故俗灸之以禦寒。善調護者,何必令兒受此一番痛苦也!今南方亦效之。予見灸後發熱便秘,因而驚搐,遂致不救。殆無事生事也。詎思南方地熱,孕婦又不斷欲、食淡,胎已受毒,加之以灸,是以油濟火,曷克當之?(《赤水玄珠》)
白話文:
[出生]
在接生過程中,結紮留下的臍帶大約要有六公分長,如果太長會影響肌肉的恢復。切斷臍帶不能使用刀片,因為鐵器冰冷,可能會對新生兒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。應該在穿著單層衣物的情況下咬斷臍帶,之後向臍帶呵七口熱氣,這樣可以避免出現內部牽拉的疾病。如果使用剪刀剪臍帶,應先將剪刀放在懷裡暖熱。(《千金方》)
新生兒的嘴巴裡可能含有血塊,在孩子尚未開始飲食、胃氣未動之前,這是一個清潔虛弱的階段,開口時必須格外小心。許多育嬰書籍提到,分娩時,嬰兒嘴裡會含著血塊,一旦哭出聲音,就會吞下,毒素潛伏在命門,未來可能會引發驚厥或出疹子等疾病。這種說法看似合理,然而嬰兒全身都是由血氣構成,這些血塊也是血氣的一部分,為什麼會突然成為毒素呢?即使嬰兒吞下去,最終也會隨著排泄物排出,為什麼偏偏會留在體內造成危害呢?這種說法並沒有足夠的根據。然而,新生兒的身體剛剛形成,確實需要進行清潔。
具體方法是在嬰兒還未哭泣的時候,用柔軟的布包裹手指,擦拭掉嬰兒口中的血污,以保持臟腑的清潔。這也是新生兒出生後的重要清潔步驟,不可或缺。(張景嶽)
新生兒口中的血泡,一些兒童科醫生認為應該用柔軟的布擦拭掉,以預防未來的麻疹或水痘等疾病的毒素,然而,道教認為這是混元球,能夠補充人的精血。能夠補益別人,難道不會對自己也有好處嗎?因此,必須謹慎,不要隨意清除。(《醫參》)
新生兒出生後,可以使用少量甘草,用沸水沖泡,味道不要太甜,用柔軟的布蘸取甘草水,擦拭嬰兒口腔,去除髒污。使用去皮的核桃肉,嚼碎後,用稀疏的絹布包裹,形狀像小棗,放入嬰兒口中,讓嬰兒吮吸其汁液,不僅可以調和中焦,而且能夠滋養臟腑,效果非常好。如果母親本身氣質偏寒,新生兒體質較虛弱,可以只用淡薑湯擦拭嬰兒口腔,去除胃部的寒氣,促進精神的清醒,同時也可以避免嘔吐或腹瀉等問題。擦拭後,仍可按照上述核桃肉的方法進行。(張景嶽)
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半分牛黃,與硃砂混合研磨均勻,加入蜂蜜調和,按照前述方法讓嬰兒吮吸,具有很好的驅邪去髒、降熱安神的效果。但是,這種方法只適合母親氣質偏熱、嬰兒體型健壯的情況,體質虛弱的嬰兒不適合使用。古法中,大多數情況下,擦拭嬰兒口腔時會使用黃連。然而,黃連性質極寒且味道苦澀,新生兒主要依賴胃氣,怎麼能在剛出生時就接觸到這種強烈苦寒的氣味,導致胃氣受損呢?未來可能出現嘔吐或腹瀉等問題,因此這種做法並不適宜。
古法中,大多數情況下會使用硃砂幫助新生兒開口。根據陳文中所述,新生兒出生後立即服用硃砂、輕粉、黃連等藥物,試圖排除胎毒,但這些藥物實際上會傷害脾臟和陽氣。輕粉會導致痰液增多,損害心臟功能;硃砂會導致涎液增多,損害精神狀態。對於原本健康狀況良好的嬰兒,服用這些藥物會使其變得虛弱;對於體質較虛弱的嬰兒,服用這些藥物更容易受到傷害,反而可能引發各種疾病,必須加以警惕。(張景嶽)
新生兒出生後還未哭泣時,可以用手指輕輕探入嬰兒口腔,清理污血。隨後,用甘草湯浸泡的柔軟布包裹手指,蘸取甘草湯,擦拭嬰兒口腔中的唾液,然後觀察嬰兒的面色。如果嬰兒全身和麪部都呈現紅色,嘴脣和舌頭呈紫色,可以推測存在胎毒,可以使用鹽茶,用布蘸取鹽茶清洗嬰兒口腔,去除粘稠的涎液,每天清洗五到六次。因為新生兒的胎毒主要藏在脾胃中,口腔中常有粘稠的涎液,馬牙、鵝口、重舌、木舌等問題都可能由此引起。每天清洗擦拭,胎毒會隨涎液排出,疾病從何而來呢?如果胎毒較重,需要持續清洗超過一年。
如果嬰兒面部和嘴脣顏色較淡,表明存在胎寒,這種情況下不能使用鹽茶,只能用淡薑湯清洗擦拭,每天三次。薑可以開胃和中,對於新生兒而言非常適用。(陳飛霞)
北方地區,新生兒出生三天後,經常會使用艾灸在囟門上進行治療,以預防驚厥。這主要是因為北方地區氣候寒冷,所以當地習慣通過艾灸來抵抗寒冷。但是,對於那些懂得妥善照顧嬰兒的人來說,為什麼要讓嬰兒承受這種痛苦呢?現在南方地區也開始模仿這種做法。我曾經見過艾灸後嬰兒出現發燒和便祕的情況,隨後發生驚厥,最終無法救治。這完全是多此一舉。是否考慮到南方地區氣候炎熱,孕婦通常沒有節制地進行性行為,食用清淡食物,胎兒已經受到毒素影響,再加上艾灸,就像是往火上澆油,嬰兒怎能承受得了呢?(《赤水玄珠》)
給新生兒洗澡的水溫需要適中,水溫過冷或過熱都會讓嬰兒感到驚嚇,甚至導致臟腑疾病。冬季洗澡時間不宜過長,否則容易受涼;夏季洗澡時間也不宜過長,否則容易受熱。頻繁洗澡,背部受涼容易引發癲癇;不洗澡又會導致嬰兒脫髮。(《千金方》)
新生兒出生三天後,可以取桑樹、槐樹、榆樹、桃樹、柳樹的嫩枝,每種長度約三寸,總共二十至三十節,煎煮成湯。根據水溫調整,加入兩到三個豬膽汁,用來洗澡。小兒洗浴時,不要先剪斷臍帶,等到洗完澡再剪,這樣可以避免水分進入臍帶,防止臍風、臍瘡等問題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出生三天後給嬰兒洗澡,是民間習俗。如果新生兒體質較弱,可以延遲到十天或半個月,選擇晴朗吉祥的日子,在無風的房間內洗澡。(《赤水玄珠》)
新生兒滿月時剃頭,必須在密閉且溫暖的地方進行。因為新生兒的氣血尚未完全充盈,容易受到寒風侵襲。剃頭後,可以將三顆杏仁研成細末,加入三片薄荷葉,再次研磨均勻。然後滴入三四滴麻油,與膩粉混合均勻,塗抹在頭部,可以避風邪,避免生瘡、腫瘤和熱毒等問題。(《證治準繩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