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22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22)
1. 鼻(附嚏)
(《赤水玄珠》)
夾鼻兩傍,穴名迎香。迎香者,迎香臭也。手陽明大腸脈也。人有鼻病不聞香臭者,病在大腸,氣不上行,徒責之肺無益也。卒病治以通,久病治以表。(《醫參》)
鼻塞不聞香臭,或感風寒鼻塞,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、通利辛溫之藥,不效。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,火鬱甚,故遇寒便塞。治當清肺降火,佐以通利。審其平素鼻塞,作肺熱治;若素無此證,偶感風寒,而致塞窒流涕,作風寒治。(王節齋)
近世以辛夷治鼻塞不聞香臭,無問新、久、寒、熱,一概用之。不知肺胃陽氣虛衰,不能上透於腦,致濁陰上干陽位而窒塞者,固宜辛夷之辛香以通達之。若濕熱上蒸,蘊釀為火而窒塞者,非山梔之輕清不能開發也。(朱丹溪)
鼻淵
《經》云: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。又云:膽移熱於腦,令人辛頞鼻淵,傳為衄蔑瞑目。是知初感風寒之邪,久則化熱,熱鬱則氣閉而塞矣。治宜開上宣郁,如蒼耳散、防風通聖散、川芎茶調散、菊花茶調散等類,佐以荷葉邊、苦丁茶、蔓荊、連翹之屬,此外感宜辛散也。內熱宜清涼者,用羚角、山梔、石膏、滑石、夏枯草、青菊葉、苦丁茶等類,苦辛涼散。
郁久則當用咸降滋填,如虎潛減辛,再加鎮攝之品。其有精氣不足,腦髓不固,滲下無腥穢之氣者,此勞怯根萌,以天真丸主之。(《臨證指南》)
鼻淵一證,總由太陽、督脈之火。甚者上連於腦,而津津不已,故又名為腦漏。多因酒醴肥甘,或火由寒鬱,以致濕熱上熏,津汁溶溢而下,離經腐敗而作腥臭。河間用防風通聖散,古法用蒼耳散。余見炎上之火,治以辛散有所不宜,莫若清火滋陰、高者抑之之法。○凡鼻淵腦漏,雖為熱證,然流滲既久,即火邪已去,流亦不止,以液道不能扃固也。
新病者多由於熱,久病者未必盡為熱證。其有漏泄既多,傷其髓海,氣虛於上,多見頭腦隱痛、眩暈不止等證。治非補法不可。(張景岳)
古人謂鼻淵一證,乃寒凝腦戶,太陽濕熱為病。皆治標而不求其本,攻邪而反耗其元,於經旨迥乎不合,其說可足信歟?《經》曰: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明屬內傷,與外感無涉。何醫家辛夷、蒼耳、防、芷雜投,致輕者重而重者危也。夫腦屬神臟,藏精髓而居高位。鼻為肺竅,司呼吸而聞香臭。
清陽由此而升,濁陰無由而上,是為平人。蓋少陽生髮之氣,全賴腎水為之滋養。腎水虛則膽火無制而上逆於腦,腦熱蒸蒸,氣化濁涕,走空竅而出於鼻,臭不堪聞。涕愈下則液愈耗,液愈耗則陰愈虧。斯時也,頭為之傾矣,喉為之咳矣,身為之熱矣,食為之減矣。而醫者猶曰:風未散也,表藥不可缺;寒未退也,辛味不可除。
白話文:
鼻(附帶打噴嚏)
鼻子兩旁的穴位叫做迎香穴。迎香的意思是迎接香味。這個穴位屬於手陽明大腸經。如果有人鼻子有病,聞不到香臭,那是因為病在大腸,氣無法向上運行,只責怪肺部是沒用的。剛發病的用疏通的方法治療,久病的用從體表發散的方法治療。
鼻子堵塞,聞不到香臭,或是因為感受風寒導致鼻塞,一般人都認為是肺寒,用發散體表、疏通的辛溫藥,但往往沒效果。實際上,這往往是肺經本身就有火邪,火鬱積嚴重,所以遇到寒氣就堵塞。治療應該清肺降火,輔以疏通的藥物。如果平時就鼻塞,應該當作肺熱來治療;如果平時沒有這種情況,只是偶爾感受風寒,導致鼻塞流涕,應該當作風寒來治療。
近來很多人用辛夷來治療鼻塞、聞不到香臭,不論是新病、舊病、寒症、熱症都用。他們不知道,如果是肺胃陽氣虛衰,無法向上輸送到頭腦,導致濁陰之氣向上干擾陽氣而堵塞,確實應該用辛夷的辛香來疏通。如果是濕熱向上蒸騰,蘊積成火而導致堵塞,就必須用山梔子這種輕清的藥物來開通。
鼻淵
醫書上說:肺氣和順,鼻子就能分辨香臭。又說:膽經的熱傳到腦部,會使人感到鼻子內部辛辣刺痛,產生鼻淵,嚴重的話會變成流鼻血、眼睛看不清楚。這說明剛開始是感受風寒,時間久了就會化熱,熱鬱積就會導致氣機閉塞。治療應該疏通向上、宣發鬱積的氣機,可以用蒼耳散、防風通聖散、川芎茶調散、菊花茶調散之類的方劑,輔以荷葉邊、苦丁茶、蔓荊、連翹等藥物,這是針對外感的方法,適合用辛散的藥物。如果是內熱,應該用清涼的藥物,可以用羚羊角、山梔子、石膏、滑石、夏枯草、青菊葉、苦丁茶等,這些藥物有苦味、辛味,性寒,可以發散。
鬱積時間久了,就應該用鹹味的藥物來降泄,滋養填補,比如虎潛丸減去辛散的藥物,再加鎮攝的藥物。如果是有精氣不足,腦髓不固,滲漏出的分泌物沒有腥臭味,這是因為勞累虛弱導致的,應該用天真丸來治療。
鼻淵這種病,總是由太陽經和督脈的火熱導致。嚴重的會向上連累到腦部,導致膿液不斷流出,所以又叫做腦漏。大多是因為飲酒吃肥膩食物,或者因為寒邪鬱積化火,導致濕熱向上蒸騰,津液溢出,離開經絡後腐敗而產生腥臭味。河間學派用防風通聖散,古代醫家有使用蒼耳散的。我認為,對於炎上之火,用辛散的藥物不太合適,不如用清火滋陰,把上衝的火氣降下來的方法。凡是鼻淵腦漏,雖然是熱證,但是膿液流出時間長了,火邪其實已經消退,但流膿還是不止,這是因為液體通道不能關閉的緣故。
新發病的鼻淵大多是因為熱,久病的鼻淵未必都是熱證。有些是因為膿液流出過多,損傷了髓海,導致上部氣虛,常常出現頭腦隱痛、眩暈不止等症狀。治療必須用補益的方法。
古人說鼻淵這種病,是因為寒氣凝結在腦戶穴,太陽經濕熱導致的。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,攻伐邪氣反而耗損了元氣,與醫書的宗旨不符合,這種說法可以相信嗎?醫書上說:膽經的熱傳到腦部,會使人感到鼻子內部辛辣刺痛,產生鼻淵。這明明是內傷導致的,與外感無關。為什麼現在的醫生用辛夷、蒼耳、防風、白芷等藥物胡亂投藥,導致病情輕的變重,重的變危險呢?腦屬於神臟,儲藏精髓,位置高。鼻子是肺的孔竅,主管呼吸和分辨香臭。清陽之氣由此上升,濁陰之氣不會上來,這才是正常人。少陽經的生發之氣,完全依賴腎水來滋養。腎水不足,膽火就會失去約束,向上侵擾頭腦,腦部發熱,氣化成濁涕,從鼻孔流出,臭味難聞。鼻涕流得越多,液體耗損就越多,液體耗損越多,陰液就越虧虛。這個時候,頭就會傾斜,喉嚨會咳嗽,身體會發熱,食慾會減少。而醫生還說:風邪還沒散去,發散的藥物不能少;寒氣還沒退去,辛味的藥物不能去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