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21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21)
1. 鼻(附嚏)
經義
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。○五氣入鼻,藏於心、肺。心、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○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○脾熱病者鼻先赤。(《素問》)
鼻者肺之官。○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。○肺病者,喘息鼻張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外感邪氣有餘,則鼻氣粗,疾出疾入;內傷正氣虛敗,則鼻氣微,徐出徐入。鼻孔乾燥,乃邪熱在陽明,必衄血也。鼻乾如煙煤者,陽毒熱深也。鼻黑出冷氣者,陰毒冷極也。鼻鼾,風溫也;鼻塞,風熱也;鼻扇,肺絕也。(陳養晦)
大腸,肺之腑也;胃,五臟之所受氣者也。《經》曰: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,鼻主無形者也。《經》曰:天氣通於肺。又曰:喉主天氣。設腸胃無痰火積熱,則平常上升之氣,皆清氣也。若腸胃素有痰火積熱,則其平常上升之氣,皆蘊而為濁矣。金職司降,喜清而惡濁。今受濁氣熏蒸,壅遏鬱結而為涎涕。
至於痔、珠、瘜肉之類,皆由痰熱積久,燥火內燔;風寒外束,隧道壅塞,氣之升降,被其妨礙。澆培彌厚,猶積土而成敦阜也。(孫一奎)
凡鼽淵久不愈者,非心血虧則腎水少。養血則陰生而火降,補腎則水升而金清。又鼻塞久不愈者,亦有內傷肺、胃,清氣不能上升,非盡外感也。(《醫學入門》)
鼻色
鼻頭色青,腹中痛,苦冷者死;鼻頭色微黑者,有水氣;色黃者,胸上有寒;色白者,亡血也;設微赤非時者死。又色青為痛,色黑為勞,色赤為風,色黃者便難,色鮮明者留飲。(《金匱》)
鼻扇
病在大腸,亦能令人鼻珠扇動,迎香脈氣使之然也。證實者下之愈,不得概以肺絕疑之。(《醫參》)
鼻扇有虛實新久之分,不可概為肺絕。初病鼻扇,有邪熱風火壅塞肺氣,實熱居多;久病鼻扇喘汗,是為肺絕,不治。(林慎庵)
鼻塞
東垣曰:《經》云: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,藏精於肺。夫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氣血皆上升於面而走空竅。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,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,其宗氣出於鼻而為嗅。夫陽氣、宗氣者,皆胃中生髮之氣也。若因飢飽勞役,損傷脾胃,生髮之氣既弱,則營運之氣不能上升,邪塞孔竅,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。宜養胃氣、實營氣,陽氣、宗氣上升,鼻管則通矣。
又《難經》云:心主五嗅,肺主諸氣。鼻者肺竅,反聞香臭者,何也?蓋以竅言之,肺也;以用言之,心也。因衛氣失守,寒邪客於頭面,鼻受之;不能為用,是不聞香臭矣。故《經》云: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。潔古云:視聽明而清涼,香臭辨而溫暖是也。治宜先散寒邪,後補衛氣,使心肺之氣,得以交通,則鼻利而聞香臭矣。
白話文:
鼻(附帶打噴嚏)
經義
西方屬白色,對應於肺,肺的功能開竅於鼻子。五種氣會從鼻子進入,儲藏於心和肺。如果心肺有疾病,鼻子就會出現問題。膽的熱氣傳到腦部,就會導致鼻腔內有膿液,鼻塞。脾臟有熱病的人,鼻子會先變紅。
鼻子是肺的官竅。肺的氣與鼻子相通,肺氣調和,鼻子就能分辨香臭。肺有疾病的人,呼吸會急促,鼻孔會張大。
哲言
鼻子是氣的出入口。外感邪氣過多,鼻子呼吸就會粗重,氣流進出快速;內傷導致正氣虛弱,鼻子呼吸就會微弱,氣流進出緩慢。鼻孔乾燥,是邪熱侵犯陽明經,一定會流鼻血。鼻子乾燥像煙煤一樣,是陽毒熱深入的表現。鼻子發黑並呼出冷氣,是陰毒寒冷的極致表現。打鼾是風溫病;鼻塞是風熱病;鼻翼扇動是肺氣將絕的表現。
大腸是肺的腑,胃是五臟接受氣的地方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九竅不通暢,是腸胃的問題所導致的,鼻子主管無形的氣。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天氣與肺相通。也說:喉嚨主管天氣。如果腸胃沒有痰火積熱,那麼平常上升的氣,都是清氣。如果腸胃平時就有痰火積熱,那麼平常上升的氣,都會蘊含成為濁氣。肺屬金,主管下降,喜歡清氣而厭惡濁氣。現在受到濁氣的熏蒸,阻塞鬱結而形成鼻涕。
至於痔瘡、鼻息肉等,都是因為痰熱積累很久,乾燥的火在體內燃燒;加上風寒從外束縛,導致通道阻塞,氣的升降受到阻礙。堆積的情況越來越嚴重,就像堆積泥土形成土丘一樣。
凡是鼻炎久治不癒的,不是心血虧虛就是腎水不足。滋養心血就能使陰氣產生而火氣下降,補益腎水就能使水氣上升而肺氣清肅。而且鼻塞久治不癒,也有可能是因為內傷肺、胃,清氣無法上升,不全是外感引起的。
鼻色
鼻頭呈現青色,腹部會有疼痛,若是怕冷,表示病情危急。鼻頭呈現微黑色,體內有水氣;呈現黃色,表示胸部有寒氣;呈現白色,表示失血。如果呈現微紅色,但不是在發病的時候,表示病情危急。又說,青色代表疼痛,黑色代表勞累,紅色代表有風邪,黃色代表排便困難,顏色鮮豔代表有痰液積留。
鼻扇
大腸有病,也會導致鼻翼扇動,這是迎香穴的脈氣所造成的。如果是實證,瀉下可以治癒,不要一概認為是肺氣將絕。
鼻翼扇動有虛實、新久之分,不可以都認為是肺氣將絕。初發病的鼻翼扇動,有可能是邪熱風火阻塞肺氣,多屬於實熱;久病導致鼻翼扇動,呼吸急促,汗出,這才是肺氣將絕,難以治療。
鼻塞
東垣說:《黃帝內經》說:西方屬白色,對應於肺,肺的功能開竅於鼻子,精氣儲藏於肺。人體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氣血都上升到面部,並運行到孔竅。精陽之氣上升到眼睛成為視力,其他氣運行到耳朵成為聽力,宗氣則從鼻子出來而有嗅覺。陽氣、宗氣,都是從胃中產生的。如果因為飢餓、飽食、勞累,損傷脾胃,產生氣的能力減弱,那麼營運的氣就無法上升,邪氣阻塞孔竅,所以鼻子不通,無法聞到香臭。應該調養胃氣、充實營氣,使陽氣、宗氣上升,鼻竅就能通暢了。
《難經》說:心主管五種嗅覺,肺主管各種氣。鼻子是肺的竅,但是卻能聞到香臭,這是為什麼呢?如果從竅來說,鼻子是屬於肺的;如果從作用來說,鼻子是屬於心的。因為衛氣失守,寒邪侵入頭面,鼻子受到影響,所以不能發揮作用,也就聞不到香臭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心肺有疾病,鼻子就會出現問題。潔古說:視力聽力清晰,表示身體清涼;能分辨香臭,表示身體溫暖。治療應該先驅散寒邪,再補養衛氣,使心肺之氣能夠交通,那麼鼻子就能通暢,也能聞到香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