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3)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3)
1. 藥略
肝屬木,當浮而反沉;肺屬金,當沉而反浮。何也?肝實而肺虛也。故石入水則沉,而有浮水之石;木入水則浮,而有沉水之香。虛實之反如此。(《席上腐談》)
滑石利竅,不獨小便也。上能利毛腠之竅,下能利精溺之竅。蓋甘淡之味,先入於胃,滲走經絡,遊溢精氣,上輸於肺,下通膀胱。肺主皮毛,為水之上源,膀胱司津液,氣化則能出。故滑石上能發表,下利水道,為蕩熱燥濕之劑。發表是蕩上、中之熱;利水道是蕩中、下之熱。
發表是燥上、中之濕;利水道是燥中、下之濕。熱散則三焦平而表裡和;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。劉河間之用益元散,通治表、里、上、下諸病,蓋是此意。(李時珍)
香薷,乃夏月解表之藥,猶冬月之用麻黃,氣虛者尤不可多服。今人謂能解暑,概用代茶,誤矣。(李時珍)
香薷,乃消暑之要藥,而方書稱為散劑,俗稱為夏月禁劑。夏既禁用,則當用於何時?此不經之說,致令良藥受屈,殊可扼腕,故辨之。(程鍾齡)
大豆黃卷,本草載其性曰:治濕痹筋攣膝痛,五臟不足,益氣宣胃,破婦人惡血,除胃中積熱,消水氣脹滿。即《金匱》虛勞門薯蕷丸,於氣血並補方中佐之。後之著方解者,有宣發腎氣之論,亦未謂其發表也。近來誤作表藥者,其故何歟?有云馬元儀先生預用麻黃湯浸豆發櫱,凡遇應用麻黃者方開豆卷,俾病家無所疑懼。後醫不明細底,竟認豆卷與豆豉同類,公然影射,作為表劑。
但肆中豆卷,豈亦有麻黃湯浸發者乎?豆得水而發櫱,或能些微宣濕,亦不能為通用表藥也。若用二、三錢之豆卷即可表汗,世人以此為蔬菜者,每食盈簋,何不汗至亡陽耶?一笑。(《吳醫匯講》)
黃席有先生謂予曰:木通能引邪過界,不可輕用。其用處必如心熱之導赤散,淋證之八正散,痘瘡一、二朝之大熱利小便,諸疹瘡疥之表氣已通而濕熱未泄,舍此無用者矣。○麻黃之性,通自里而達於表也;木通之性,通自上而導之下也。陽分之邪自里達表,自能得汗而解。
導之使下,必致陷入陰分,斷無風從小便而出之理。○驚駭本屬心虛,驚則氣散,不與養心,反用木通瀉心,多有困憊不救者。傷食誤用木通,脾胃寒,有增其嘔惡腹痛者;吐瀉誤用木通,脾胃益傷,有累成慢驚者。麻證表未開,早用木通,兩頰必然不透;痘證裡虛,誤用木通,必致泄瀉𧓎塌。
瘡隱丹閉,誤用木通,毒必歸腹,頃成腹脹。寒邪暴中,誤用木通,下咽即斃。嗚呼!本通之害大矣。非木通之害,不善用者之害也。(《小兒諸熱辨》)
王節齋云:藥之氣味不同,如五味子之味厚,故東垣方少者五、六粒,多者十數粒。今醫或用二、三錢,深以為非。時師悉遵此法,獨王宇泰及繆慕臺用藥,五味子甚多,治夢遺單煎五味子膏一味,服之良效。又種子方,以五味、蓯蓉各等分丸服,則東垣之言,似亦不必拘。(《折肱漫錄》)
白話文:
藥略
肝臟屬木,本應向上升發卻反而向下沉降;肺臟屬金,本應向下沉降卻反而向上浮越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肝臟是實證,而肺臟是虛證的緣故。所以石頭入水會沉,但也有能浮在水面的石頭;木頭入水會浮,但也有能沉在水底的香木。虛實的相反情況就是這樣。
滑石可以疏通孔竅,不僅僅是小便而已。它向上可以疏通皮膚的毛孔,向下可以疏通精液和尿液的孔竅。因為滑石的甘淡味道,首先進入胃部,然後滲透到經絡,遊走於全身,將精氣上輸送到肺部,下通往膀胱。肺主管皮膚毛髮,是水液的源頭;膀胱負責管理津液,通過氣化作用將水液排出。所以,滑石向上可以發散體表,向下可以利尿,是一種可以清除熱邪和乾燥濕氣的藥物。發散體表是清除上半身和中焦的熱邪;利尿是清除中焦和下半身的熱邪。
發散體表可以清除上半身和中焦的濕氣;利尿可以清除中焦和下半身的濕氣。熱邪散去,則三焦功能平和,身體內外協調;濕氣去除,則脾胃功能暢通,陰陽調和。劉河間使用益元散,可以治療體表、體內、上半身、下半身等各種疾病,道理就在於此。
香薷是夏季解表發汗的藥物,就像冬季使用麻黃一樣,氣虛的人尤其不能多服用。現在的人認為它能解暑,就普遍用它來代替茶飲,這是錯誤的。
香薷是消除暑邪的重要藥物,但醫書上卻將它歸類為發散藥,民間又稱它為夏季禁用的藥物。夏季既然禁用,那應該在什麼時候使用呢?這種說法是不合道理的,導致良藥被埋沒,實在令人惋惜,因此要加以辨正。
大豆黃卷,本草記載它的藥性說:可以治療濕痹、筋脈攣縮、膝蓋疼痛,可以補益五臟虛損,增強氣力、促進胃腸功能,可以破除婦女的惡血,清除胃中的積熱,消除水腫脹滿。就像《金匱要略》虛勞篇的薯蕷丸,在氣血雙補的方劑中配合使用它。後來的醫家解釋方劑,有說它能宣發腎氣,但也沒有說它是發散的藥物。近來有人誤認為它是發散的藥物,這是為什麼呢?有人說,是因為馬元儀先生曾經用麻黃湯浸泡豆子使它發芽,凡是需要使用麻黃的方劑就加上豆卷,讓病人沒有疑慮。後來的醫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竟然把豆卷和豆豉混為一談,公開地暗示說它是發散藥。
但是,藥店裡賣的豆卷,難道也都是用麻黃湯浸泡發芽的嗎?豆子遇水發芽,或許能夠稍微地去除濕氣,但也不能當作通用的發散藥物。如果使用二三錢的豆卷就能發汗,世人把它當作蔬菜,每次都吃很多,怎麼沒有出現大汗淋漓導致陽氣耗竭的現象呢?這真是可笑。
黃席有先生對我說:木通會引導邪氣進入到其他部位,不可輕易使用。它適用的情況必須像心火旺盛時使用的導赤散、淋症使用的八正散、痘瘡初起一兩天高熱需要利小便,以及各種疹瘡疥癬等表氣已通暢而濕熱未消的情況,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用途了。麻黃的藥性,是從體內向外發散;木通的藥性,是從上向下引導。陽分的邪氣從體內向外發散,自然可以通過汗液排出而得到解決。
如果引導邪氣向下,必定會導致邪氣陷入陰分,絕對沒有風邪可以通過小便排出的道理。驚悸本來屬於心虛,驚嚇會導致氣散,不應該用養心的藥物,反而用木通來瀉心,常常會出現疲憊不堪甚至無法挽救的情況。因傷食而誤用木通,會導致脾胃寒冷,加重嘔吐腹痛;因吐瀉而誤用木通,會使脾胃更加虛弱,有可能發展成慢驚風。麻疹表證尚未開啟,過早使用木通,兩頰一定不會透發;痘瘡裡虛,誤用木通,必定會導致腹瀉虛脫。
瘡瘍隱伏、丹毒閉塞,誤用木通,毒素必定會進入腹部,很快就會導致腹脹。寒邪突然侵襲,誤用木通,服下就可能會喪命。唉!木通的危害太大了。但這不是木通的危害,而是不善於使用的人造成的危害。
王節齋說:藥物的氣味不同,比如五味子的氣味濃厚,所以東垣的方劑中,少的用五六粒,多的用十幾粒。現在的醫生卻用二三錢,實在是錯誤的。當時的醫生都遵循這種方法,只有王宇泰和繆慕臺用藥,五味子用得很多,治療夢遺單獨煎煮五味子膏服用,效果很好。還有一種種子方,用五味子和肉蓯蓉等量製成藥丸服用,那麼東垣的說法,似乎也不必拘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