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2)

1. 藥略

肺喜潤,潤中亦有分辨。如杏仁、蘇子,溫而潤者也,宜於冬春;杏仁、牛蒡,散而潤者也,宜於夏;杏仁、栝蔞,清而潤者也,宜於秋燥。能知此等界限,則用藥不難矣。(《怡堂散記》)

杏仁舉世視為治嗽之通藥,不問虛實渾用,然辛溫走肺,最不純良,耗氣動血,莫此為甚。熬黑入大陷胸丸,佐甘遂等搜逐結垢,性味可知。(張路玉)

本草不言梔子能吐,仲景用為吐藥,梔子本非吐藥,為邪氣在上,拒而不納食,令上吐,則邪因以出,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。或用為利小便藥,實非利小便,乃清肺也。肺清則化行,而膀胱津液之府,得此氣化而出也。(王好古)

香附一物,自王好古言乃婦人要藥,由是但治婦人諸病,不論虛實,無弗用之。不知香附氣香味辛性燥,唯開鬱散氣,行血導滯,乃其所長。若氣虛者用之,大能泄氣;血虛者用之,大能耗血。如古方之女金丹及香附丸之類,唯氣實血滯者為宜。今婦人十有九虛,顧可以要藥二字而概用乎?(張景岳)

王好古言孫尚用莪朮治氣短不能接續,此短字,乃胃中為積所壅,舒氣不長,似不能接續,非中氣虛短不能接續也。若不足之短而用此,豈不殺人!(高鼓峰)

按本草,枳殼、枳實皆云明目,思之不得其解。然目疾方中多用之,豈以其破濁氣即能升清氣乎?《本經》又言枳實益氣,想亦同此理也。故厚朴條中亦有益氣明目之文。王好古曰:枳實佐以參、朮、乾薑則益氣;佐以硝、黃、牽牛則破氣。此《本經》所以言益氣,而復言消痞也。(汪訒庵)

澤瀉,《本經》云久服明目;扁鵲云多服昏目,何也?易老云:去脾中宿垢,以其味鹹能瀉伏水故也。瀉伏水,去留垢,故明目;小便利,腎氣虛,故昏目。(王好古)

《聖濟》云:如何澀劑以通九竅?《經疏》云:精氣充,則九竅通利。昂按:山萸通九竅,古今疑之,得《經疏》一言,而意旨豁然。始嘆前人識見深遠,擴而充之,可發醫人之慧悟。(汪訒庵)

茯苓,淡,為在天之陽也。陽當上行,何謂利水而泄下?《經》云:氣之薄者,乃陽中之陰。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。然而泄下,亦不離乎陽之體,故入手太陽。麻黃,苦,為在地之陰也。陰當下行,何謂發汗而升上?《經》云:味之薄者,乃陰中之陽,所以麻黃髮汗而升上。

然而升上,亦不離乎陰之體,故入手太陰。附子,氣之厚者,乃陽中之陽。故《經》云:發熱。大黃,味之厚者,乃陰中之陰。故《經》云:泄下。粥,淡,為陽中之陰,所以利小便;茶,苦,為陰中之陽,所以清頭目。(《湯液本草》)

《活人》治胸中痞滿,用桔梗、枳殼,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。仲景治寒實結胸,用桔梗、貝母、巴豆,取其溫中破積也。治肺癰唾膿,用桔梗、甘草,取其苦辛清肺,甘涼瀉火,又能排膿補內漏也。其治少陰證二、三日咽痛,亦用桔梗、甘草,取其苦辛散寒,甘平除熱。合而用之,能調寒熱也。(李時珍)

白話文:

藥略

肺喜歡滋潤,但滋潤之中也有區別。像是杏仁、紫蘇子,它們性溫而滋潤,適合在冬春季節使用;杏仁、牛蒡,它們性散而滋潤,適合在夏季使用;杏仁、瓜蔞,它們性清而滋潤,適合在秋季乾燥時使用。如果能了解這些區別,用藥就不困難了。

杏仁被世人認為是治療咳嗽的常用藥,不論虛實都隨意使用。但它性辛溫,走肺經,藥性並不純良,會耗氣動血,沒有比它更嚴重的了。將杏仁熬製成黑色,加入大陷胸丸中,輔佐甘遂等藥來搜刮清除體內結塊,這樣就能了解它的藥性。

本草書籍沒有記載梔子能使人嘔吐,但張仲景將其作為催吐藥使用。梔子本身並非催吐藥,而是因為邪氣壅塞於上,導致食物難以消化,所以才用它來催吐,使邪氣藉由嘔吐排出,這就是所謂的「高者因而越之」的道理。有人將其作為利小便的藥物,實際上它並非利小便,而是清肺熱。肺氣清暢,水液才能正常運行,而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,依靠肺氣的清肅功能,才能使水液正常排出。

香附這味藥,自從王好古說它是婦科的要藥後,大家就只用它來治療婦科疾病,不論虛實都用它。卻不知香附氣味辛香,藥性燥烈,它的長處在於開鬱散氣,活血導滯。如果氣虛的人使用它,會更加耗損氣;血虛的人使用它,會更加損耗血。像古代的婦科名方女金丹和香附丸之類,只適合氣實血瘀的人使用。現在的婦女十有九虛,怎麼能用「要藥」兩個字來概括使用呢?

王好古說孫思邈用莪朮來治療氣短,無法連續呼吸。這裡的「短」字,指的是胃中積食壅塞,導致呼吸不暢,好像無法接續,並非中氣虛弱引起的呼吸短促。如果是中氣不足引起的呼吸短促而使用莪朮,豈不是會害死人!

按照本草記載,枳殼、枳實都說可以明目,實在讓人難以理解。但治療眼疾的方劑中卻常常使用它們,難道是因為它們能破除濁氣,從而使清氣上升嗎?《本經》又說枳實能益氣,想必也是這個道理。所以厚朴的藥性記載中也有益氣明目的說法。王好古說:枳實和人參、白朮、乾薑搭配使用可以益氣;和硝石、大黃、牽牛子搭配使用則會破氣。這就是《本經》記載它既能益氣,又能消除痞塊的原因。

澤瀉,《本經》記載說久服可以明目,扁鵲卻說多服會使眼睛昏花,這是為什麼呢?易老認為,澤瀉可以去除脾中積垢,因為它味鹹,能瀉除體內潛伏的水濕。瀉除伏水,去除積垢,所以能明目;如果小便過多,導致腎氣虛弱,則會使眼睛昏花。

《聖濟總錄》記載:如何用收澀藥來疏通九竅?《經疏》說:精氣充足,九竅就會通暢。我認為:山茱萸能通九竅,古今都有人質疑,看到《經疏》的說法,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這讓我感嘆前人的見識深遠,如果能擴展應用,可以啟發醫者的智慧。

茯苓,味淡,屬於在天的陽氣。陽氣應該向上升發,為什麼說它能利水而往下走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氣味薄的,是陽中的陰。所以茯苓能利水而向下。然而它向下走,也不離陽氣的本質,所以歸入手太陽經。麻黃,味苦,屬於在地的陰氣。陰氣應該向下沉降,為什麼說它能發汗而向上升發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味道薄的,是陰中的陽,所以麻黃能發汗而向上。然而它向上走,也不離陰氣的本質,所以歸入手太陰經。附子,氣味厚的,是陽中的陽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它能發熱。大黃,氣味厚的,是陰中的陰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它能瀉下。粥,味淡,屬於陽中的陰,所以能利小便;茶,味苦,屬於陰中的陽,所以能清醒頭目。

《活人書》治療胸中痞滿,用桔梗、枳殼,取它們能疏通肺氣,疏利膈下之氣的作用。張仲景治療寒邪實結胸證,用桔梗、貝母、巴豆,取它們能溫中破積的作用。治療肺癰吐膿,用桔梗、甘草,取它們苦辛能清肺熱,甘涼能瀉火,又能排膿和修復內部的損傷的作用。治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出現咽喉疼痛,也用桔梗、甘草,取它們苦辛能散寒,甘平能除熱的作用。綜合來看,它們能調和寒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