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9)

1.

○虛寒之痛,尤所當辨。蓋凡瀉痢之痛,多由寒氣之在臟也。《經》曰:痛者,寒氣多也。凡人有過食生冷,或外受寒氣,即能腹痛,此可知也。寒在中者,治宜溫脾;寒在下者,治宜溫腎。○再若虛寒刮痛之義,人多不知。蓋元氣不足於內,則雖無外受寒邪,而中氣不暖,即寒證也。

且瀉痢不止,胃氣既傷,膏血切膚,安能不痛?此其為痛,乃因剝及腸臟而然,是以痢因於痛,痛因於痢。凡以寒侵腑臟及脈絡受傷,血動氣滯者,皆能為痛。但察其不實不堅,或喜揉按,或喜暖熨,或胸腹如飢而不欲食,或胃脘作嘔而多吞酸,但無實熱等證,則總屬虛寒,安得謂痛必因積,痛皆實證耶?凡治虛寒之痛者,速宜溫養臟氣,不得再加消伐。但其痛之甚者,當於溫補藥中稍加木香以順其氣,或多加當歸以和其血。

若寒在下焦而痛者,必加吳茱萸;其或痛不至甚,則但溫補脾腎,使脾腎漸安,其痛自止。(張景岳)

《機要》云:腹痛宜和。和之一字,總言之耳。若因氣鬱不行者,宜行氣開鬱;因挾寒者,宜理中湯;因挾熱者,宜黃芩芍藥湯;因積滯者,宜木香導氣湯;因血虛者,宜當歸芍藥湯;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者,宜以苦梗發之。(劉宗厚)

痢後腹痛,以甘、芍為君,歸、術為佐。寒加肉桂,熱加黃芩。(朱丹溪)

大孔腫痛

凡病痢疾,多有大孔腫痛者,其故何也?蓋脾胃不和,則水穀之氣失其正化,而濁惡難堪之味出諸孔道,此痛楚之不能免也。又若火因瀉陷,陽為陰逐,則胃中陽氣並逼於下,無從解散,此腫之所由生也。所以痢多則痛多,痢少則痛少,痛與不痛,亦由氣之陷與不陷耳。故無論寒痢、熱痢,大孔皆能為痛,不得謂痛必由熱也。

欲治此者,但治其痢,痢止則腫痛自止,亦如後重之法。自丹溪云:大孔痛,因熱流於下,木香、檳榔、芩、連主之。是但知火能為腫為痛,焉知元陽之下陷乎?後人所宗,皆其法也,虛寒之輩,不能堪此多矣。(張景岳)

下痢大孔痛,一曰清之,一曰溫之。如久病,身冷脈沉小,宜溫之;如暴病,身熱脈浮洪,宜清之。(《心法附余》)

裡急後重

裡急者,窘迫急痛也;後重者,大腸墜重而下也;其證不一。有因火熱者,火性急速而燥物也;有因氣滯者,大腸之氣壅而不通也;有因積滯者,腸胃有物結墜也;有因氣虛者,中氣下陷不能升也;有因血虛者,津枯腸燥,虛坐努責也。治法:熱者清之滯者調之,積者去之,氣虛者升之,血虛者補之。(《見聞錄》)

後重,本因邪壓大腸,不能升上而重墜也。用大黃、檳榔者,乃瀉其所墜之邪也。久痢與通蕩之後,而後重仍在者,此大腸虛滑不能自收,而重用御米殼、訶子、五倍子等澀劑,收其氣而固其滑也。然大腸為邪壓下之重,圊後不減;虛滑不收之重,圊後隨減,以此辨之。(朱丹溪)

白話文:

痢疾

虛寒引起的腹痛,尤其需要仔細辨別。一般來說,腹瀉時的腹痛,多是因為寒氣停留在臟腑。古籍說:「疼痛,多半是寒氣引起的。」如果人吃了太多生冷食物,或是受到外來寒氣侵襲,就容易肚子痛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寒氣在中間部位的,治療應該溫暖脾胃;寒氣在下腹部的,治療應該溫暖腎臟。

還有一種虛寒引起的刮痛,很多人不了解。這是因為體內元氣不足,即使沒有受到外來寒邪,也會因為中焦脾胃不溫暖而出現寒證。

而且腹瀉不止,會損傷胃氣,導致身體的精血受損,怎麼可能不痛呢?這種疼痛是因為損傷到腸道而引起的,所以說腹瀉會導致腹痛,腹痛又會加重腹瀉。凡是因為寒氣侵入臟腑及脈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,都會引起腹痛。但只要觀察到腹痛的部位不實不硬,喜歡按揉、熱敷,或是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或是胃脘不適想吐、吞酸水,但沒有發熱等實熱的症狀,就都屬於虛寒。怎麼能說腹痛一定是積滯引起的,都是實證呢?治療虛寒腹痛,應該盡快溫補臟腑之氣,不能再用攻伐的藥物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在溫補藥中加入少量木香來順氣,或多加當歸來調和氣血。

如果寒氣在下焦,導致腹痛,就必須加入吳茱萸;如果疼痛不嚴重,只要溫補脾腎,使脾腎逐漸恢復正常,疼痛自然就會停止。(張景岳)

《機要》裡說:「腹痛宜和。」「和」字總括了治療原則。如果因氣滯不通,應該行氣開鬱;因挾寒邪,宜用理中湯;因挾熱邪,宜用黃芩芍藥湯;因積滯,宜用木香導氣湯;因血虛,宜用當歸芍藥湯;因肺氣鬱結在大腸之間,宜用苦梗來疏通。(劉宗厚)

腹瀉後腹痛,以甘草、芍藥為主要藥物,當歸、白朮為輔助藥物。寒證加肉桂,熱證加黃芩。(朱丹溪)

肛門腫痛

凡是患痢疾的人,多有肛門腫痛的症狀,這是為什麼呢?是因為脾胃不調和,水穀的精氣不能正常轉化,污濁難聞的氣味從肛門排出,所以會感到疼痛。另外,如果因為腹瀉導致陽氣下陷,陽氣被陰氣所排斥,胃中的陽氣就會被逼到下部,無法散開,這也是腫脹的原因。因此,腹瀉嚴重則疼痛也嚴重,腹瀉次數少則疼痛也輕微,疼痛與否也跟陽氣的下陷與否有關。所以,不論是寒痢還是熱痢,肛門都可能出現疼痛,不能認為疼痛一定是由熱引起的。

要治療這種情況,只要治療痢疾本身,痢疾停止,腫痛自然就會消失,就像治療裡急後重一樣。朱丹溪說:「肛門痛是因為熱流向下,要用木香、檳榔、黃芩、黃連來治療。」他只知道火熱會導致腫痛,卻不知道是陽氣下陷造成的嗎?後世醫生大多都遵循他的方法,卻對虛寒體質的人傷害很大。(張景岳)

下痢時肛門痛,治療方法有兩種:清熱和溫補。如果是久病,身體發冷、脈象沉細微弱,宜溫補;如果是急病,身體發熱、脈象浮大有力,宜清熱。(《心法附余》)

裡急後重

裡急是指腹部急迫疼痛;後重是指大腸有下墜的感覺。症狀各不相同,有因火熱引起的,因為火的性質是急速而乾燥;有因氣滯引起的,是大腸的氣機壅塞不通;有因積滯引起的,是腸胃內有積聚的東西;有因氣虛引起的,是中氣下陷不能上升;有因血虛引起的,是津液枯竭腸道乾燥,虛弱地用力排便。治療方法:熱證要清熱,氣滯要調暢,積滯要去除,氣虛要升提,血虛要補養。(《見聞錄》)

後重,根本原因是邪氣壓迫大腸,導致大腸氣機不能上升而下墜。用大黃、檳榔,是為了瀉下墜的邪氣。如果是久病腹瀉,或是服用瀉藥後,仍然有後重感,是因為大腸虛弱滑脫,不能自行收縮,所以要用罌粟殼、訶子、五倍子等收澀藥物,收斂腸道氣機,固澀腸道滑脫。然而,大腸因邪氣壓迫而引起的後重,排便後並不會減輕;因虛滑而引起的後重,排便後會隨之減輕。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區分。(朱丹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