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10)

1.

氣虛下陷而重者,雖用收澀之劑,仍須以升補藥兼之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裡急後重,病在廣腸最下之處,而其病本,則不在廣腸,而在脾腎。凡熱痢、寒痢、虛痢皆有之,不得盡以為熱也。蓋中焦有熱,則熱邪下迫;中焦有寒,則寒邪下迫;脾腎氣虛,則氣陷下迫,但當察其所因,治無不愈。然病在廣腸,已非食積。蓋食積至此,瀉則無留,而所留者,惟下陷之氣,氣本無形,故雖若欲出而實無所出,無所出而又似欲出,皆氣之使然耳。故河間之用芍藥湯,謂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,是固然矣。

然調氣之法,如氣熱者,涼之則調;氣寒者,溫之則調;氣陷者,舉之則調。必使氣和,乃為調氣行血之法。若但以木香、檳榔、當歸、大黃行血散氣之屬,謂之調和,不知廣腸最遠,藥不易達,而所行所散者,皆中焦之氣耳。且氣既下陷,而復行之、散之,則氣必更陷,其能愈乎?矧痢止則後重自止,未有痢不愈而後重能愈者乎?故凡欲治此者,但當以治痢為主。(張景岳)

虛坐努責

凡後重逼迫而得便者,為有物而然。今虛坐努責而不得便,知其血虛也。血虛則裡急,宜用當歸為君,以生血藥佐之。(李東垣)

脫肛

初起,裡急後重脫肛者,此為邪壓大腸,氣不宣通而脫下也。宜木香導滯湯,內有木香、檳榔調其氣,黃芩清其熱,大黃下其滯,歸、芍活其血。若已推積調氣之後而脫肛者,此為氣虛,宜補而升之。痢久氣血俱虛,虛中有寒,滑脫不收者,宜補中加溫澀之劑,如真人養臟湯之類。

有濕熱在大腸,因裡急後重而脫肛者,宜清之,如地榆芍藥湯之類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噤口

痢疾不納食,或湯藥入口隨即吐出者,俗名噤口。有因邪留,胃氣伏而不宣,脾氣澀而不布,故嘔逆而食不得入者;有陽氣不足,胃中宿食因之未消,則噫而食卒不下者;有肝乘脾胃,發嘔,飲食不入,縱入亦反出者;有水飲所停,氣急而嘔,谷不得入者;有火氣炎熾,內格嘔逆而食不得入者;有胃氣虛冷,食入反出者;有胃中邪熱,不欲食者;有脾胃虛弱,不欲食者;有穢積在下,惡氣熏蒸而嘔逆,食不得入者。當各從其所因以為治。

(《證治準繩》)

痢疾不納飲食,謂之噤口,須以脈證辨之。如脾胃不弱,頭疼心煩,手足溫熱,未嘗多服涼藥者,此乃毒氣上衝心肺,所以嘔而不食,宜用敗毒散加陳倉米、薑、棗。若脈微弱,或心腹膨脹,手足厥冷,初病不嘔,因服澀藥及寒涼太過,以致聞食先嘔者,此乃脾胃虛弱,宜用山藥一味,銼如豆大,半炒半生,同為末,飯飲調下;或參苓白朮散亦可。(《永鈴類方》)

噤口,雖屬脾虛,亦熱閉胸膈所致。用木香失之溫,山藥失之閉,惟參苓白朮散加菖蒲,米飲下,胸次一開,自然思食。(汪訒庵)

白話文:

**氣虛下陷導致的嚴重痢疾:**即使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,仍需搭配補氣升提的藥物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**裡急後重的原因:**裡急後重的病位在直腸的最末端,但病根不在直腸,而在於脾和腎。不論是熱痢、寒痢或虛痢都可能出現裡急後重,不能一概認為是熱證。中焦有熱,熱邪會向下迫;中焦有寒,寒邪會向下迫;脾腎氣虛,氣會向下陷。應當仔細辨別病因,對症下藥就能治好。然而病位既然在直腸,就不是單純的食物積滯,因為食物積滯到此早就排出,而殘留的只是下陷的氣。氣本無形,所以會有想排卻排不出的感覺,這種排不出的感覺又像是想要排出,這都是氣在作怪。所以,河間學派使用芍藥湯,認為活血就能使膿血自愈,調氣就能消除後重感,這是正確的觀點。

**調氣的方法:**氣熱時,用寒涼藥調和;氣寒時,用溫熱藥調和;氣陷時,用升提藥調和。必須使氣機平和,才是調氣活血的方法。如果只是用木香、檳榔、當歸、大黃等行氣散血的藥物,就認為是調和,卻不知道直腸位置最遠,藥物不易到達,所行的所散的,都只是中焦之氣。況且,氣既已下陷,再用行氣散氣的藥物,氣只會更下陷,怎麼可能治好?更何況痢疾停止,後重自然停止,沒有痢疾不好,後重就能好的道理。所以,治療這種情況,應當以治療痢疾為主。(張景岳)

**虛坐努責:**凡是感到後重逼迫,排便後就能緩解的,是因為有東西阻塞。但如果虛坐努責卻排不出來,就知道是血虛的緣故。血虛就會導致裡急,宜用當歸為主,搭配補血的藥物。(李東垣)

**脫肛:**剛開始出現裡急後重伴隨脫肛的,這是因為邪氣壓迫大腸,氣機不暢而導致脫肛。應該用木香導滯湯,方中有木香、檳榔調氣,黃芩清熱,大黃通便,當歸、芍藥活血。如果已經用藥調氣後還脫肛,這是因為氣虛,應該用補氣升提的藥物。痢疾久了導致氣血兩虛,虛中夾寒,滑脫難以收澀的,應該用補氣的藥物,加上溫澀止瀉的藥物,例如真人養臟湯之類的方劑。

如果大腸有濕熱,因為裡急後重而導致脫肛的,應該用清熱利濕的藥物,例如地榆芍藥湯之類的方劑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**噤口:**痢疾病人不進食,或藥物入口就吐出來,俗稱“噤口”。有的是因為邪氣停留,胃氣被抑制而不能正常運行,脾氣澀滯而不能正常布散,所以導致嘔吐而不能進食;有的是因為陽氣不足,胃中宿食不能消化,所以打嗝而不能進食;有的是因為肝氣乘虛犯脾胃,導致嘔吐,飲食無法進入,即使進入也會吐出;有的是因為水飲停滯,導致氣逆而嘔吐,不能進食;有的是因為火氣太旺,導致上逆而嘔吐,不能進食;有的是因為胃氣虛寒,導致食物入口就吐出;有的是因為胃中有邪熱,所以不想吃東西;有的是因為脾胃虛弱,所以不想吃東西;有的是因為穢濁之物積在腸道下方,惡氣上熏導致嘔吐,不能進食。應當根據不同病因進行治療。

(《證治準繩》)

痢疾病人不進飲食,稱為“噤口”,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。如果脾胃不虛弱,卻出現頭痛、心煩、手足溫熱,而且沒有服用過多寒涼藥物,這是因為毒氣上衝心肺,所以導致嘔吐而不進食,應該用敗毒散,加上陳倉米、薑、棗。如果脈象虛弱,或者心腹脹滿,手足冰冷,剛開始得病沒有嘔吐,是因為服用過多收澀或寒涼藥物,導致聞到食物就想嘔吐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應該用山藥,一半炒過,一半生用,磨成粉末,用米湯調服;或者也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。(《永鈴類方》)

噤口雖然屬於脾虛,但也是因為熱邪閉塞胸膈所導致的。用木香太溫熱,用山藥又太過收澀,只有用參苓白朮散加上菖蒲,用米湯送服,打開胸膈,自然就會想吃東西。(汪訒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