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11)

1.

噤口痢,乃胃中濕熱之毒,熏蒸清道,以致胃口閉塞;亦有誤服澀熱之藥,而邪氣停於胃口者。用人參、石蓮子等分煎服,虛熱即開。黃連苦降,不能開提,非胃虛所宜,不敢取用。(喻嘉言)

石蓮子,真者絕無。余常以藕汁煮熟,稍加糖霜頻服,兼進陳米稀糜,調其胃氣,必效。○久痢不食,胃氣告匱,最為危候。較之初起噤口,尚有濁氣可破,積沫未驅者,迥乎不同。非大補胃氣,不能開之,宜獨參湯略加陳皮緩緩調補,但得胃氣一轉,飲食自進。如茯苓之淡滲,木香之耗氣,葛根之行津,皆當屏去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噤口,乃痢疾危候,自古鮮有明辨。觀丹溪云:噤口者,胃口熱甚故也。用黃連、人參煎汁,但得一呷,下咽便好。人不知此,多用溫藥甘味,以火濟火,以滯益滯也。但不知噤口之辨,其義最微,豈皆胃口熱甚,而總以黃連可治乎?蓋噤口者,以食不得入,雖亦有實熱證,而惟脾胃虛寒者居多。若因食積胃中者,其胸腹必有脹滿,或見硬痛,此當行滯去積,積滯去而食自入。

有因火鬱胃中者,其臟腑必多熾熱,或脈見洪數,此當瀉邪去熱,邪熱去而食自入。凡此者,皆以邪蓄於中,乃噤口之實證也。然實證無幾,而近之病者,每察其胃口,則多無脹滿;察其火邪,則亦非實熱,但見其有出無入,而胃口日窮,精神日敗。蓋既無脹滿,本非積也;又無真熱,本非火也。

無積無火,而食不能入,其故何也?以臟氣不能容受也。一由脾氣之弱,或嘔惡吞酸,惡聞食氣,而泛泛不安;或飢不能食,而枵枵待困,此以中焦不運,故食不能入,責在脾也。一由腎氣之弱,故命門不能暖,則大腸不能固;小腸不能化,則胃氣不能行,此以下焦失守,而化源無主,責在腎也。欲健中焦,非參、朮、乾薑、甘草之屬不可;欲實下焦,非熟地、桂、附、吳萸之屬不可。

脾腎強而食自入。余之活人於此者,不勝紀矣。(張景岳)

口瘡

凡痢疾,口裡生瘡,則腸間亦有瘡,猶如傷寒、熱病,胃爛,身則發斑也。蓋熱氣內結,則瘡生於腸;熱氣上衝,則瘡生於口。然皆胃之虛熱也。胃虛氣弱蟲動,則變成䘌䘌。(余迪茲)

嘔吐

痢而嘔者,胃不和也。有胃火沖逆而嘔者;有毒氣上逆而嘔者;有胃虛而嘔者;有肝旺而嘔者。大率久痢見之為逆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呃逆

呃逆氣從下衝上,屬火之象。古人悉以胃弱言之,殊不知胃弱者,陰弱也。滯下之久,多見此證,乃下多亡陰也。(朱丹溪)

痢疾口渴,多食生冷水果而呃者,理中湯加丁香、柿蒂。血痢呃逆而渴,心煩不得眠,小便不通者,豬苓湯。白痢呃逆者,五苓散。痢後呃逆者,多屬胃氣敗壞,最為惡候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痢疾時的飲食困難(噤口痢)

這種情況是因為胃裡濕熱的毒素,向上蒸騰影響了清道,導致胃口阻塞。也有可能是誤服了收斂、溫熱的藥物,使得邪氣停留在胃口。可以用人參、石蓮子等分煎服,如果是虛熱引起的,症狀就會改善。黃連雖然能清熱降火,但不能提升胃氣,不適合胃虛的人使用,所以不宜選用。(喻嘉言)

真正的石蓮子很少見。我通常用藕汁煮熟後,稍微加點糖霜,讓人頻繁服用,同時搭配陳米煮的稀粥,調理胃氣,一定有效。如果久痢導致食不下嚥,這是胃氣極度衰弱的危險信號。這種情況比剛開始就食不下嚥更嚴重,因為剛開始還可能有一些濁氣可以攻破,積聚的痰沫還沒清除乾淨,但久痢不食就完全不同了,必須大力補養胃氣才能改善,適合用獨參湯略加陳皮慢慢調補,只要胃氣稍微恢復,就能開始進食。至於茯苓的淡滲、木香的耗氣、葛根的行津作用,都不適合,應該避免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食不下嚥是痢疾的危險症狀,自古以來很少人能清楚辨別。朱丹溪認為,食不下嚥是因為胃裡熱邪太重,可以用黃連、人參煎汁,只要喝一點點,能吞下就有效。但很多人不了解,反而用溫熱甘甜的藥物,反而會加重熱邪,使病情更糟。但要知道,食不下嚥的情況很複雜,並非都是胃熱,有很多是脾胃虛寒引起的。如果因為食物積滯在胃裡,胸腹一定會脹滿,或有硬痛感,這種情況需要先排除積滯,積滯去除後自然就能進食。

如果因為火邪鬱積在胃中,身體一定會發熱,脈象也會洪大而快,這種情況需要瀉火散熱,熱邪去除後才能進食。這些都是邪氣積聚在體內,屬於實證引起的食不下嚥。但實證的情況並不多見,現在的病人,檢查胃口時,大多沒有脹滿感;檢查是否有火邪時,也並非實熱,只是出現食不下嚥,胃氣一天天衰弱,精神也越來越差。因為既沒有脹滿,就不是積滯;也沒有實熱,就不是火邪。

沒有積滯和火邪,卻吃不下飯,原因是什麼呢?是因為臟腑功能無法正常運作。一種是因為脾氣虛弱,出現嘔吐、噁心、吞酸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感到不適;或是飢餓卻吃不下,感到虛弱疲倦,這是因為中焦運化功能失常,所以吃不下,問題出在脾臟。另一種是因為腎氣虛弱,命門火衰弱,大腸無法固澀,小腸無法消化,導致胃氣無法運行,這是因為下焦失守,化生之源不足,問題出在腎臟。想要強健中焦,必須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等藥材;想要補益下焦,必須用熟地、桂枝、附子、吳茱萸等藥材。

只要脾腎功能強健,自然就能進食。我用這種方法救活了很多病人,數都數不清。(張景岳)

口瘡

凡是患痢疾,嘴裡長瘡,表示腸道裡也有瘡,就像傷寒、熱病,胃爛了,身上就會出現斑疹。這是因為熱氣內結,瘡就會長在腸道裡;熱氣向上衝,瘡就會長在嘴裡。但這些都屬於胃虛熱。如果胃虛氣弱,導致蟲子活動,就會變成爛瘡。(余迪茲)

嘔吐

痢疾時出現嘔吐,是因為胃氣不和。有的因為胃火上逆而嘔吐;有的因為毒氣上逆而嘔吐;有的因為胃虛而嘔吐;有的因為肝火旺盛而嘔吐。總之,久痢出現嘔吐通常是病情加重的表現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呃逆

呃逆是氣從下向上衝,屬於火的現象。古人認為這是因為胃虛,其實胃虛指的是陰液不足。痢疾久了,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,是因為過度耗損陰液。(朱丹溪)

痢疾時出現口渴,多吃生冷水果後出現呃逆,可以用理中湯加丁香、柿蒂來治療。如果血痢時出現呃逆、口渴、心煩失眠、小便不暢,可以用豬苓湯治療。如果白痢時出現呃逆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痢疾後出現呃逆,多半是胃氣敗壞,情況非常危險。(《張氏醫通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