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12)

1.

休息痢

《活人書》云:休息痢,經年不愈,緣初起失於通利,致濕熱之邪留於衝任之間,久則氣血愈陷,清陽不升,故久遠不休,只宜調和氣血,培補脾腎為主;若專事消導,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矣。此證衝任雖病,幸與脾胃無礙,故飲食如常,所以久而不死,慎勿疑於積熱未淨,不敢用補。

蓋經年累月,每下皆有膿血,豈熱化為膿可以久延如此乎?總因臟氣受傷,以致脂膏不固,隨剝隨下,若不安養臟氣,再以苦寒治痢,盪滌去積,則臟氣日敗,必至於死而後已也。(《痢證匯參》)

休息痢者,愈而又復,時作時止,積年累月,不能斷根。此因始得之時,不曾推下,或用澀藥太早,邪不盡去,留連於腸胃之間而作者;或痢後腸胃虛弱,復為飲食所傷而作者。當看其輕重,或熱、或寒,或消導、或再為推下,然後以異功散等補劑加收澀之藥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痢久,止而復作者,名休息痢。此濕熱伏於腸曲之中,最難速止。余用補中益氣湯加苓、芍、木香,多驗。(許宣治)

久痢不瘥,津血枯槁,肛門澀滯者,千金羊脂煎潤以導之。羊脂,《本經》專主下利脫肛,腹中絞痛,世罕知用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桑螵蛸,收攝腎氣,久痢不止,用之甚妙。(余迪茲)

久痢滑泄不禁,用蘆稷米澀之。白痢用白,紅痢用赤。(《見聞錄》)

冷積致痢,其積日久,漸次下墜,竟至大腸下口直腸上口交界之處,有小曲摺隱匿於此,為腸臟最深之處,藥所不到之地。證則乍輕乍重,或愈或發;便則乍紅乍白,或硬或溏,總無一定,任是神丹,分毫無濟。蓋此積不在腹內,而在大腸之下,諸藥至此,性力已過,盡成糠粃,安能去此沉匿之積?所以多年不愈者,由此故也。古方用巴豆丸下之,第恐久病正虛,未敢輕用,今以鴉膽子一味治之,至捷至當。

(《幼幼集成》)

疫痢

夏秋疫痢,乃是疫毒致病,天災流行,古人敗毒散最妙。乙酉夏秋多雨,後發疫痢,惡寒身痛,發熱嘔吐,病形相似,服寒藥多有變證。余酌其方,表證甚者,用敗毒散,佐以蒼、樸;胸次不寬,里證甚者,用平胃散,佐以羌、獨、柴胡,隨手取效。此係寒濕之邪,傷人肌表,侵入腸胃,而成疫痢也。

丁卯夏秋亢旱,沿門闔境,下痢赤積,腹痛頻作,肛門如火,積滯難出,服香連丸痢勢反加,因悟燥火傷血,另制當歸大黃湯,清血分之燥火,應若桴鼓。此係燥火之邪,傷人口鼻,直入腸胃,而成疫痢也。(秦皇士)

痢疾一證,非六淫之邪所感,瓜果生冷所傷,而後始有此患也。嘗觀古法,相傳謂炎暑大行,相火司令,酷熱蓄積為痢,醫家皆宗其說,不知暑乃六淫之一,中暑而發熱者有之,受暑而發瘧者有之,與痢證毫無關涉。夫痢證,即疫中濁邪中下,名曰渾者是也。邪毒入胃脘之上焦,則浮越於肌表而惡寒發熱;邪毒中胃脘之下焦,而走入大小腸,則剝脂膏之膿血而後重裡急。邪毒在肌表,由三陽而傳入三陰,入里殺人;邪毒在腸臟,致惡飲食而敗脾胃,絕谷殺人。

白話文:

休息痢

《活人書》說:休息痢這種病,多年都好不了,是因為剛開始發病時沒有好好用藥通利,導致濕熱的邪氣停留在衝脈和任脈之間。時間久了,氣血越來越虛弱,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所以才會長期不好。這種情況應該以調和氣血、補養脾腎為主。如果只用消導積滯的藥,不但沒用,反而會更糟糕。雖然衝脈和任脈有病,幸好還不影響脾胃功能,所以飲食都還正常,因此可以長時間不死。不要懷疑是體內有餘熱沒清除乾淨,而不敢用補藥。

都已經拖了好幾年,每次拉肚子都有膿血,難道是熱邪化成的膿可以持續這麼久嗎?其實是因為內臟受損,導致脂肪不穩固,才會邊剝落邊排出。如果不去調養內臟的氣血,反而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痢疾,清理積滯,只會讓內臟功能越來越差,最後一定會死。

休息痢的特點是,病好了又復發,時好時壞,反反覆覆,多年都不能根治。這是因為剛開始得病時,沒有把病邪徹底清除,或者太早用收澀的藥,導致邪氣還留在腸胃之間。也可能是拉完肚子後,腸胃虛弱,又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。應該根據病情輕重,分辨是熱證還是寒證,應該用消導藥還是再用瀉下藥。然後用異功散等補益藥,再加上收澀藥來治療。

拉肚子很久,好了一陣子又復發的,叫做休息痢。這是濕熱之邪潛伏在腸道彎曲的地方,最難快速治好。我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茯苓、芍藥、木香,效果很好。

拉肚子很久都好不了,津液和血都枯竭了,肛門乾澀不通暢,可以用羊脂煎來潤滑導引。羊脂,《本經》記載專門治療拉肚子、脫肛、腹部絞痛,但現在很少人知道它的用法。

桑螵蛸可以收斂腎氣,對於久瀉不止的情況,用它效果非常好。

久瀉不止,大便滑脫,可以用蘆稷米來收澀。白色的痢疾用白色的蘆稷米,紅色的痢疾用紅色的蘆稷米。

因為寒邪積聚而導致的痢疾,積滯時間久了,會逐漸下移,最後到了大腸下端和直腸上端的交界處,這裡有個小彎曲,比較隱蔽,是腸道最深的地方,藥物不容易到達。這種情況,病情時輕時重,時好時壞,大便顏色時紅時白,時硬時軟,沒有一定的規律,任何靈丹妙藥都沒用。因為積滯不在腹部裡面,而是在大腸的下端,藥物到了這裡藥效都已經過了,沒有作用了,所以才會多年都治不好。古代有用巴豆丸來瀉下的方法,但考慮到久病體虛,不敢輕易使用。現在用鴉膽子一味藥來治療,效果迅速又恰當。

疫痢

夏天和秋天流行的疫痢,是因為疫毒引起的,屬於天災流行的疾病。古代的敗毒散是治療這種病最好的方子。乙酉年夏秋多雨,後來又爆發了疫痢,病人會怕冷、身體疼痛、發燒、嘔吐,病情看起來很相似。如果服用寒涼的藥物,很容易出現其他變化。我根據這個情況,表證比較嚴重的,用敗毒散,加上蒼朮和厚朴;胸悶不舒服,裡證比較嚴重的,用平胃散,加上羌活、獨活、柴胡,都很快見效。這是因為寒濕邪氣侵犯了人體的肌表,又進入腸胃,才形成了疫痢。

丁卯年夏秋乾旱,到處都有人拉紅色的積滯便,肚子痛頻繁發作,肛門像火燒一樣,積滯難以排出。服用香連丸後,拉肚子的情況反而加重。我領悟到這是因為燥火傷了血分,所以另外配製了當歸大黃湯,來清除血分的燥火,效果非常明顯。這是因為燥火邪氣從口鼻進入,直接到了腸胃,才形成了疫痢。

痢疾這種病,不是因為感受六淫邪氣,也不是因為吃了瓜果生冷食物才得的。我曾經研究過古人的方法,傳說夏天很熱,相火旺盛,體內積蓄過多的熱就會導致痢疾,醫家也都這麼認為。其實暑也是六淫之一,中暑會發熱,感受暑邪會得瘧疾,與痢疾沒有關係。痢疾其實是疫病中濁邪侵犯下焦引起的,也可以說是濁邪引起的。邪毒侵入胃脘的上焦,就會浮越到肌表,出現怕冷發熱;邪毒侵入胃脘的下焦,進入大小腸,就會剝落脂肪和膿血,導致裡急後重。邪毒在肌表,會從三陽經傳入三陰經,進入體內深處會致命;邪毒在腸臟,會導致厭食、損傷脾胃,最後也會因為無法進食而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