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13)
卷九·雜證匯參 (13)
1. 痢
若下痢而兼寒熱者,殺人尤速。蓋天地不正之雜氣,種種不一,而痢證疾速,亦雜氣所鍾。一人病此,人人亦病此,始也感受於天,繼也傳染於人,其為氣所感召,已明驗矣。且《經》云:「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」未見傳染也。「因於暑,汗,煩則喘喝,靜則多言。」未見傳染也。
「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」未見傳染也。而痢疾之傳染,益信暑熱之無與。況雜氣所著無方,所發無定,而暑熱則每歲之所必有,瓜果每夏之所必熟,何值此痢疾不發之年,雖暑熱酷烈,瓜果多食,卒未見滯下而廣行耶?如此則不辨自明,而余謂疫邪作痢之說,亦不為無據矣。
此證初治,宜用黃金湯,解疫毒而救胃氣;繼用四君湯,扶脾土而補元氣;久則用八味加參湯,補真元而生土氣。即體實受邪,於黃金湯中加黃連一味,無不捷應。若證見膿血切膚,少腹必急痛也;赤白刮下脂膏,有淺深也;裡急後重,或寒或熱而下迫,或氣虛而下陷也;口渴引飲,或液少而亡陰,或胃熱而火熾也。第疫氣之來,有一無二,而人生稟賦不齊,虛實寒熱各異。
體虛受邪,則為虛痢;體實受邪,則為實痢;體寒受邪,則為寒痢;體熱受邪,則為熱痢。只緣醫者誤認瓜果暑熱之利害,不明疫邪入腸之傷人,豈知疫痢之惡,能絕人之谷,剝人之脂,損人之脾,傷人之胃,耗人之氣血。正氣為邪毒敗壞如是,而醫尚惓惓於香連,切切於承氣,技窮病斃,莫可如何也矣。
(《會心錄》)
血痢
熱痢下血者,宜涼血活血;風邪下陷者宜升提之;濕熱傷血者,宜利濕清熱。○血痢久不愈者,屬陽虛陰脫,用八珍湯加升舉之藥。甚有陣陣自下,手足厥冷,脈漸微縮,此元氣欲絕,急灸氣海,用附子理中湯,稍遲則死。(喻嘉言)
血色鮮紅者,此屬熱痢,宜黃連阿膠湯,或白頭翁湯。○血色如瘀,服涼藥而下愈多者,當作冷痢治,宜理中湯,或四君子湯加肉果、木香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古謂下痢純血者死,此亦要看兼證,及以脈參之,未必盡死。予嘗治數人皆生,方用佛手散,加阿膠、秦皮、炮薑、地黃、黃連、地榆、蒲黃之類;或以四物湯擇前所加藥一、二味增入,不可純用寒涼。(《赤水玄珠》)
地榆,性沉苦寒,熱痢下血可用,虛寒下痢不可用。(《本草衍義》)
血痢色如豬肝、如紫草、如莧菜汁者,非炮姜不驗。(《張氏醫通》)
瀉後痢
先瀉後痢,曰脾傳腎,為賊邪,難愈;先痢後瀉,曰腎傳脾,為微邪,易醫。千古不易法也。以餘論之,瀉為在脾固矣,而痢在腎,不能無議。瀉固多由於飲食所傷,而痢獨非飲食所傷乎?飲食停滯,濕熱不化,遂成稠濁,膠於腸胃,欲下不下,後重裡急,明是脾病也,而以痢屬腎,何謂歟?未聞飲食之入,不由於脾而由於腎也;既云腎病,治痢常用蒼朮、厚朴、黃連、木香、陳皮、白朮之屬,鮮有用杜仲、牛膝、熟地者,以治腎家之病而乃用脾家之藥,其非腎病可知。
白話文:
如果腹瀉又兼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死得特別快。這是因為天地間不正的雜亂之氣種類繁多,痢疾發病迅速,也是這種雜氣聚集所導致的。一個人得了這種病,其他人也會跟著得,一開始是從天上感受到的,接著傳染給人,這是因為感受氣而引起的,已經很明顯了。
而且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夏天受了暑氣,秋天會得瘧疾。」並沒有說會傳染。「因為暑熱,出汗、煩躁就會喘氣,安靜下來就愛說話。」也沒有說會傳染。「脈搏虛弱、身體發熱,是因為中暑。」也沒有說會傳染。但痢疾卻會傳染,更加說明痢疾與暑熱無關。何況雜氣侵襲無方向、發作無定時,而暑熱是每年都會有的,瓜果是每年夏天都會成熟的,為什麼沒有痢疾發作的年份,即使暑熱非常厲害、吃很多瓜果,也沒有發生腹瀉而廣泛傳播的現象呢?這樣不就一目瞭然了嗎?所以我說痢疾是疫邪引起的,並非沒有根據。
這種病剛開始治療時,應該用黃金湯,解毒疫病並且保護胃氣;接著用四君湯,扶助脾胃、補養元氣;時間久了就用八味加參湯,補養真元、生發土氣。如果體質強壯但受到邪氣侵襲,在黃金湯中加黃連一味,效果一定很好。如果病症出現膿血從皮膚流出,小腹一定會劇痛;拉出紅色的或白色的像油脂一樣的物質,這是因為病情有輕有重;感覺肚子裡急著要排便卻排不出來、或者發冷發熱、或想要排便卻排不出的感覺,或者因為氣虛而排不出來;口渴想喝水,可能是體內津液不足、陰液受損,或是胃熱而火氣旺盛。但是疫氣的到來只有一種,而人生來體質不同,有虛有實,有寒有熱。
體虛的人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得虛痢;體質強壯的人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得實痢;體寒的人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得寒痢;體熱的人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得熱痢。只是因為醫生錯誤地認為是吃瓜果中暑導致的,不明白疫邪進入腸道傷人,哪裡知道疫痢的嚴重,能讓人吃不下東西,消耗人體的脂肪,損害脾臟,傷害胃部,耗費人的氣血。正氣被邪毒破壞成這樣,而醫生還只是一味地用黃連,急切地用承氣湯,最後醫術用盡、病人死亡,卻無能為力。
血痢
熱痢拉血的,應該用涼血活血的藥;風邪下陷的,應該用升提的藥;濕熱傷血的,應該用利濕清熱的藥。血痢久治不好的,屬於陽虛陰脫,要用八珍湯加升舉的藥。有時會一陣陣地拉血,手腳冰冷,脈搏逐漸微弱,這是元氣將要耗盡,要趕快針灸氣海穴,用附子理中湯,稍有遲疑就會死亡。 (喻嘉言)
拉出來的血顏色鮮紅的,屬於熱痢,應該用黃連阿膠湯,或是白頭翁湯。拉出來的血顏色像瘀血,吃了涼藥反而拉得更厲害的,應該當作冷痢來治療,用理中湯,或是四君子湯加肉果、木香。 (《證治準繩》)
古人說拉出來的都是血的痢疾會死,這也要看是否有其他症狀,以及脈象,不一定都會死。我曾經治療過幾個人都活下來了,用的藥方是佛手散,加阿膠、秦皮、炮薑、地黃、黃連、地榆、蒲黃之類的藥;或者用四物湯選擇前面所加的藥一兩種加入,不能單純用寒涼的藥。(《赤水玄珠》)
地榆,性味沉重、苦寒,熱痢拉血可以用,虛寒的腹瀉拉肚子不能用。(《本草衍義》)
血痢拉出來的顏色像豬肝、像紫草、像莧菜汁的,不用炮薑就沒效。(《張氏醫通》)
腹瀉後痢疾
先腹瀉後痢疾的,叫做脾傳腎,是賊邪,很難治好;先痢疾後腹瀉的,叫做腎傳脾,是微邪,容易治療。這是千古不變的法則。以我來看,腹瀉是因為脾臟的問題,這是確定的,但是說痢疾是腎臟的問題,我認為需要考慮。腹瀉大多是因為飲食損傷導致的,難道痢疾就不是飲食損傷造成的嗎?飲食停留在腸胃中,濕熱不能消化,於是形成黏稠的物質,停留在腸胃中,想拉卻拉不出來,裡急後重,這明明是脾臟的問題,卻說痢疾屬於腎臟,這是為什麼呢?我沒聽說過飲食進入人體,不經過脾臟而直接進入腎臟的;既然說是腎臟的疾病,但治療痢疾常用的蒼朮、厚朴、黃連、木香、陳皮、白朮這些藥,很少用杜仲、牛膝、熟地這些藥,用來治療腎臟的疾病卻使用脾臟的藥,可以知道它並不是腎臟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