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21)

1. 喘(附短氣少氣)

《經》云: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。又云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故河間敘喘病在於熱條下。華佗云:肺氣盛為喘。《活人》云:氣有餘則喘。後世集證類方,不過遵此而已。獨王海藏辨云:氣盛當認作氣衰,有餘當認作不足。使肺氣果盛與有餘,則清肅下行,豈復為喘?以其火入於肺,炎鑠真陰,衰與不足而為喘焉。所言盛與有餘者,非肺氣盛也,肺中之火盛也。

此辨超出前人,發千古之精奧。惜乎雖啟其端,然未竟其火之所由來。愚謂火之有餘,水之不足也;陽之有餘,陰之不足也。凡諸逆衝上之火,皆下焦衝任相火出於肝腎者也。腎水虛衰,相火偏勝,壯火食氣,銷鑠肺金,烏得而不喘耶?丹溪云:喘有陰虛,火自少腹而上,宜四物湯加青黛、竹瀝、陳皮,入童便煎服。如挾痰喘者,四物加枳殼、半夏,補陰以化痰。

夫謂陰虛發喘,亦發前人之所未發。但如此治法,實流弊於後人。蓋陰虛者,腎中之真陰虛也,豈陰血之謂乎?其火起者,下焦龍雷之火也,豈寒涼所能降乎?其間有有痰者,有無痰者。有痰者,水挾木火而上也,豈竹瀝、枳、半之能化乎?須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,以壯水之主,則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。○又有一等似火非火、似喘非喘者。

《經》曰: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依歸,故上氣喘也。又云:胃絡不和,喘出於陽明之氣逆;真元耗損,喘出於腎氣之上奔。其人平日若無病,但覺氣喘,乃氣不歸原也。視其外證,肢厥面赤,煩躁惡熱,乃命門真元之火離其宮而不歸。

察其脈,兩寸雖浮大而數,兩尺則微而無力,不知者以其有火也,用涼藥清之,以其喘急難禁也,佐以四磨之類寬之,下咽稍快,少頃依然,豈知寬一分更耗一分。何也?蓋陰虛致喘,去死不遠,幸幾希一線,牽帶命門之根。善治者,能求其緒,而以助元接真鎮墜之藥,俾其返本歸原。

先以八味丸、安腎丸、養正丹煎生脈散送下,覺氣稍定,然後以大劑參、耆加故紙、阿膠、牛膝等,以鎮於下。又以八味加河車為丸,日夜遇飢吞服,遠房幃,絕色欲,經年積月,方可保全。不守此禁,終亦必亡。○有一等火鬱之證,六脈俱澀,甚至沉伏,四肢悉寒,甚至厥逆,氣促而喘,卻似有餘。

然脈不緊數,欲作陰虛,而按尺鼓指,此為蓄郁已久,陽氣拂遏,不能營運於表,以致身冷脈微,而悶亂喘急。此時不可以寒藥下之,又不可以熱藥投之,惟逍遙散合左金丸之類,宣散蓄熱,得汗而愈。後以六味丸養陰和陽,所謂火鬱發之,木鬱達之是也。(趙氏《醫貫》)

治喘之法,真知其寒者,則用青龍湯等;真知其風者,則用防風湯等;真知其暑者,則用清暑益元散等;真知其濕者,則用勝濕湯等;真知其火與燥者,則用梔連湯等。此皆外感之治法也。若內傷諸喘,血虛者四物湯,陰精不足地黃丸,元氣不足參橘煎合四君子湯。(《證因脈治》)

白話文:

喘(附短氣少氣)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各種肢體痿軟、喘息、嘔吐的疾病,都與上焦有關。」又說:「各種氣逆上衝的症狀,都屬於火熱。」所以,河間學派認為喘病屬於熱證。華佗認為肺氣過盛就會導致喘。張仲景的《活人書》也說,體內氣有多餘就會喘。後世的醫家和方劑,大多沿用這些說法。只有王海藏提出不同觀點,認為氣盛應該看作氣虛,有多餘應該看作不足。如果肺氣真的過盛或有多餘,應該是清肅下降才對,怎麼會出現喘呢?那是因為火熱侵入肺部,燒灼真陰,導致陰虛不足而產生喘。所以,所謂的氣盛和有餘,並不是肺氣過盛,而是肺中的火熱過盛。

這個觀點超越了前人,揭示了千古的精髓。可惜的是,他雖然提出了問題,但沒有說清楚火熱的來源。我認為,火熱過盛是因為體內的水液不足,陽氣過盛是因為陰氣不足。凡是氣逆上衝的火熱,都是下焦的衝任相火從肝腎出來引起的。腎水虛弱,相火就會過於旺盛,旺盛的火熱會消耗氣,損害肺金,這樣怎麼可能不喘呢?朱丹溪說,喘有陰虛的情況,火會從少腹向上竄,應該用四物湯加青黛、竹瀝、陳皮,用童便煎服。如果喘還夾雜痰,就用四物湯加枳殼、半夏,補陰來化痰。

認為陰虛會導致喘,也是前人沒有提出的。但是,這樣的治療方法實際上給後人帶來了弊端。因為陰虛指的是腎中的真陰虛弱,難道是陰血的不足嗎?所說的火,是下焦的龍雷之火,難道用寒涼的藥就能降下來嗎?而且,喘有帶痰的,也有不帶痰的。帶痰的,是因為水挾帶木火向上衝,難道用竹瀝、枳實、半夏就能化解嗎?應該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來壯大水的功能,水充足了,火自然就會下降,喘就會平息。還有一種喘,看起來像火卻不是火,看起來像喘又不是喘的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少陰病所說的嘔吐、咳嗽、上氣喘息,是因為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各種陽氣浮散,沒有歸處,所以才會上氣喘息。」又說:「胃經絡不協調,喘息是由於陽明的氣逆;真元耗損,喘息是由於腎氣上奔。」如果這個人平時沒有其他疾病,只是感覺氣喘,那就是氣不歸原。觀察他的外在表現,四肢冰冷,臉色發紅,煩躁怕熱,這是命門的真元之火離開了本位而沒有回去。

診斷他的脈象,兩寸脈雖然浮大且快,兩尺脈卻微弱無力。不了解情況的人以為是體內有火,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,又因為喘得厲害,就用四磨湯之類的藥來寬胸順氣,剛開始服藥會覺得舒服一點,但很快就又恢復原狀。難道不知道,寬解一分就耗損一分嗎?這是因為陰虛導致的喘,離死亡已經不遠了,幸虧還有一線生機,牽連著命門的根本。善於治療的人,能找到病根,用補益元氣、接續真氣、鎮墜下行的藥物,使其恢復本原。

先用八味丸、安腎丸、養正丹用生脈散送服,覺得氣息稍微平定,然後用大量的人參、黃耆加故紙、阿膠、牛膝等,來鎮定下焦。再用八味丸加紫河車製成藥丸,早晚空腹服用。還要遠離房事,斷絕色慾,經過長年累月的調理,才可以保全性命。如果不遵守這些禁忌,最終也會死亡。還有一種火鬱的證候,六脈都澀滯,甚至沉伏,四肢冰冷,甚至厥逆,呼吸急促而喘,看起來好像是體內有餘。

但是脈象不是緊數的,想要看作陰虛,按尺脈卻鼓指。這是因為積蓄的鬱熱太久了,陽氣受到阻遏,不能在體表運行,所以導致身體寒冷、脈象微弱,胸悶喘急。這種情況,不能用寒涼的藥物來降火,也不能用熱性的藥物來溫補,只能用逍遙散合左金丸之類的藥物,來疏散積蓄的鬱熱,出汗後就會痊癒。之後再用六味丸來滋養陰氣、調和陽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火鬱要疏導,木鬱要宣達」的道理。(趙氏《醫貫》的觀點)

治療喘息的方法,如果確實是寒證,就用青龍湯等;如果確實是風證,就用防風湯等;如果確實是暑證,就用清暑益元散等;如果確實是濕證,就用勝濕湯等;如果確實是火證和燥證,就用梔子連翹湯等。這些都是治療外感引起的喘息的方法。如果是內傷引起的各種喘息,血虛的用四物湯,陰精不足的用地黃丸,元氣不足的用人參橘皮湯合四君子湯。(《證因脈治》的觀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