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32)

1.

經義

溺黃赤,安臥者,曰黃疸。○已食如飢者,曰胃疸。○目黃者,曰黃疸。(《素問》)

腎所生病為黃疸。○身痛而色微黃,齒垢黃,爪甲上黃,黃疸也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黃疸之為病,當以十八日為期,治之以十日上瘥,反劇為難治。○疸而渴者,其疸難治。疸而不渴者,其疸可治。發於陰部,其人必嘔;陽部,其人振寒而發熱也。(《金匱》)

古有五疸之辨:曰黃汗,曰黃疸,曰谷疸,曰酒疸,曰女勞疸是也。汗出染衣如柏汁者,曰黃汗。身、面、眼目黃如金色,小便黃而無汗者,曰黃疸。因飲食傷脾而得者,曰谷疸。因酒後傷濕而得者,曰酒疸。因色欲傷陰而得者,曰女勞疸。雖其名目如此,然總不出陰、陽二證。大都陽證多實,陰證多虛,虛實弗失,得其要矣。(張景岳)

干黃熱勝,色黃而明,大便燥結。濕黃寒勝,色黃而晦,大便潤利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疸病,有陰、有陽。陽黃之作,濕從火化,瘀熱在裡,膽熱液泄,與胃之濁氣共並,上不得越,下不得泄,熏蒸遏郁侵於肺,身目俱黃,流於膀胱,溺色變赤,黃如橘色。陽主明,治在胃。陰黃之作,濕從寒水,脾陽不能化熱,膽液為濕所阻。漬於脾,浸淫肌肉,溢於皮膚,色如熏黃。

陰主晦,治在脾。傷寒發黃,(《金匱》)黃疸立名雖異,治法多同。有辨證三十五條,出治一十二方。審黃之發與不發,在小便之利不利。疸之易治難治,在口之渴與不渴。再察其瘀熱入胃之因,或因外並,或因內發,或因食谷,或因酣酒,或因勞色,及隨經蓄血,入水黃汗。又有表虛里虛,熱除作噦,火劫致黃。

病有不一之因,治有不紊之法。脈弦脅痛,少陽未罷,仍主以和。渴飲水漿,陽明化燥,急當瀉熱。濕在上,以辛散,以風勝。濕在下,以苦泄,以淡滲。如狂蓄血,勢所必攻。汗後溺白,自宜投補。酒客多蘊熱,先用清利,後必顧其脾陽。女勞有穢濁,始以解毒,繼之滑竅,終當峻補腎陰。

表虛者實衛,裡虛者建中。入水火劫,以及治逆變證,各立方論。若云寒濕在裡之治,陽明篇中惟見一則,指人於寒濕中求之。今陰黃一證,外不因於六淫,內不傷於嗜欲,惟寒惟濕,譬以卑監之土,須暴風日之陽,純陰之病,療以辛熱無疑矣。考諸家之說,丹溪云:不必分五疸。

總如盦醬相似,為得治黃之扼要。殊不知是言也,以之治陽黃雖不中竅,不致增劇;以之治陰黃,下咽則斃,何異操刃!惟謙甫羅氏具有卓識,力辨陰陽,遵傷寒寒濕之旨,出茵陳四逆之治,繼往開來,活人有術。喻氏謂陰黃,仲景方論亡失,無所遵從,不意其注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數千言,獨於關鍵明文,反為矇昧,雖云智者一失,亦未免會心之不遠也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白話文:

[疸]

經典解釋

小便呈現黃紅色,且患者喜歡躺著休息的,稱為黃疸。已經吃過東西卻仍然感覺飢餓的,稱為胃疸。眼睛發黃的,稱為黃疸。(出自《素問》)

黃疸是腎臟功能失調所產生的疾病。身體疼痛且膚色微微發黃,牙垢呈現黃色,指甲也發黃的,這就是黃疸。(出自《靈樞》)

哲理名言

黃疸這種疾病,大約以十八天為一個病程,如果治療後十天左右病情好轉,若反而加重則難以治癒。患黃疸又感到口渴的,這種黃疸比較難治。患黃疸但不口渴的,這種黃疸比較容易治癒。黃疸如果從陰部開始發病,患者必定會嘔吐;如果從陽部開始發病,患者則會感到寒冷發抖,然後發熱。(出自《金匱》)

古人將黃疸分為五種:黃汗、黃疸、谷疸、酒疸和女勞疸。汗液排出時將衣服染成像柏樹汁液一樣黃色的,稱為黃汗。身體、臉部和眼睛呈現像金色一樣的黃色,小便黃但沒有汗液的,稱為黃疸。因為飲食不當損傷脾胃而得病的,稱為谷疸。因為飲酒後濕氣傷身而得病的,稱為酒疸。因為性慾過度損傷陰精而得病的,稱為女勞疸。雖然名稱如此區分,但總歸離不開陰證和陽證。總的來說,陽證多為實證,陰證多為虛證,只要掌握虛實的關鍵,就能掌握治療的要領。(出自張景岳)

乾燥的黃疸,通常是熱邪旺盛,膚色黃且明亮,大便乾燥難解。濕潤的黃疸,通常是寒邪旺盛,膚色黃而晦暗,大便比較潤滑通暢。(出自《醫學入門》)

黃疸病有陰陽之分。陽黃的產生,是由於濕氣轉化為火熱,瘀熱積聚在體內,導致膽汁受熱外洩,與胃裡的濁氣混合,向上不能發散,向下不能排出,於是向上蒸騰熏灼肺部,導致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向下流到膀胱,使得小便顏色變紅,呈現橘黃色。陽屬明亮,治療重點在胃。陰黃的產生,是由於濕氣來自寒水,脾陽功能衰退不能將寒濕化為熱,導致膽汁被濕氣阻滯,浸潤到脾臟,然後擴散到肌肉,最終滲透到皮膚,使得皮膚呈現像被煙熏過的黃色。陰屬晦暗,治療重點在脾。傷寒引起的黃疸,(出自《金匱》)黃疸雖然名稱不同,但治療方法大多相同。需要辨證的病症有三十五條,對應的治療方劑有十二個。要仔細觀察黃疸是否發作,這關鍵在於小便是否順暢。判斷黃疸是否容易治療,關鍵在於患者是否口渴。還要仔細觀察瘀熱侵入胃的原因,可能來自於外感、內傷、飲食不當、過度飲酒、房勞過度,以及經血積聚、入水受寒、黃汗等。此外還有表虛裡虛,熱邪消除後出現呃逆,或因火劫導致黃疸的情況。

疾病的起因各有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條理。脈象呈現弦脈,且肋部疼痛,說明是少陽病未癒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如果感到口渴想喝水,說明是陽明經化燥,應當及時清除熱邪。濕氣在上方,要用辛味發散,用風藥來克服濕邪。濕氣在下方,要用苦味泄除,用淡味利水滲濕。如果出現煩躁不安,是因為體內有瘀血,必須用攻下法。如果出汗後小便顏色發白,應該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。經常喝酒的人體內多有熱邪積聚,應該先用清熱利濕的方法,之後再考慮調理脾陽。因房勞過度導致的黃疸,體內多有污濁之物,開始要用解毒的方法,之後用疏通小便的方法,最後應當用峻補腎陰的方法。

表虛的要固衛氣,裡虛的要健脾。入水受寒、火劫以及治療逆證的變證,都有對應的方劑。如果說寒濕在裡證的治療,陽明篇中只有一則,提示要從寒濕的方向去考慮。現在陰黃這一病證,外不因六淫邪氣,內不因嗜欲所傷,僅僅是寒濕所致,就像潮濕的土地需要太陽的曝曬一樣,這種純粹的陰證,用辛溫熱藥來治療毫無疑問是正確的。考究各家的說法,朱丹溪說:不必區分五種黃疸。

總之都像醬菜一樣,這是治療黃疸的要訣。殊不知這種說法,用來治療陽黃雖然不中要害,但也不會使病情加重;用來治療陰黃,如果用藥,反而會導致死亡,如同拿刀殺人一樣!只有羅謙甫先生有卓越的見識,能夠仔細區分陰陽,遵循傷寒寒濕的治療原則,提出茵陳四逆湯來治療,繼承先人,開創未來,有活人之術。喻嘉言認為陰黃,仲景方論已失傳,無從遵循,想不到他註解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數千字,卻在關鍵的條文上反而矇昧不明,雖然說智者也有失誤的時候,但也未免太不應該了。(出自《臨證指南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