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33)
卷八·雜證匯參 (33)
1. 疸
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,治濕熱也。梔子柏皮湯,治燥熱也。如苗澇則濕黃,苗旱則燥黃。濕則瀉之,燥則潤之。(王好古)
秦艽退黃極妙,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。若無濕熱則恐傷燥,又宜慎用。
陽黃
師曰:病黃疸,發熱煩喘,胸滿口燥者,以病發時火劫其汗,兩熱所得。然黃家所得,從濕得之,一身盡發熱而黃,肚熱,熱在裡,當下之。○黃疸病,茵陳五苓散主之。○黃疸,腹滿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此為表和裡實,當下之,宜大黃硝石湯。(《金匱》)
濕熱鬱蒸發黃,其當從下奪,亦須仿治傷寒之法,裡熱者始可用之。重則用大黃硝石湯,盪滌其濕熱,如大承氣湯之例。稍輕則用梔子大黃湯,清解而兼下奪,如三黃湯之例。更輕則用茵陳蒿湯,清解為君,微加大黃為使,如梔豉湯中加大黃,如博棋子大之例。是則汗法固不敢輕用,下法亦在所慎施。(喻嘉言)
陽黃者,因濕多成熱,熱則生黃,此即濕熱證也。然其人必有身熱煩渴,或消穀善飢,或小水赤澀,或大便秘結,其脈必洪滑有力。此證不拘表裡,或風濕外感,或酒食內傷,皆能致之。但察其元氣尚強,脾胃無損,而濕熱果盛者,宜清火邪,利小便,濕熱去而黃自退。(《景岳全書》)
陰黃
黃疸病,小便色不變,欲自利,腹滿而喘,不可除熱,熱除必噦,噦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黃疸病,為濕熱之所釀矣,然有濕多熱少者,有濕少熱多者,有濕熱全無者,不可不察。仲景慮疸病多夾內傷,故爾慎用汗、吐、下之法。其用小建中湯,則因男子發黃,而小便自利,是其里無濕熱,惟以入房數擾其陽,致虛陽上泛為黃耳。故不治其黃,但和營衛以收拾其陽,聽其黃之自去,即取傷寒建中之法以治之。
又有小便本赤黃,治之其色微減,即當識其蘊熱原少;或大便欲自利,腹滿上氣喘急,即當識其脾濕原盛。或兼寒藥過當,宜急用小半夏湯溫胃燥濕,倘更除其熱,則無熱可除,胃寒起而呃逆矣。○今人但云陽疸色明,陰疸色晦,此不過氣血之分。辨之不清,轉足誤人。如酒疸變黑,女勞疸額上黑,豈以其黑遂謂陰疸,可用附子、乾薑乎?夫女勞疸,真陽為血所壅閉,尚未大損,瘀血一行,陽氣即通矣。陰疸則真陽衰微不振,一任濕熱與濁氣敗血團結不散,必復其陽,錮結始開。
倘非離照當空,幽隱胡由畢達耶?(喻嘉言)
陰黃者,全非濕熱,總由血氣之敗。蓋氣不生血,所以血敗,血不華色,所以色敗。凡病黃疸,而無陽證陽脈者,便是陰黃。必以七情傷臟,或勞倦傷形,中氣大傷,脾不化血,故脾色自見於外。其人必喜靜惡動,喜暗畏明,神倦言微,或怔忡眩暈,畏寒少食,或大便不實,小便如膏,及脈息無力等證,悉皆陽虛之候,使非速救元氣,大補脾腎,則無復元之理。若但見黃不察脈證,遂云濕熱,治以瀉火利水,則無不斃。
白話文:
[疸]
張仲景的茵陳梔子大黃湯,是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。梔子柏皮湯,則是治療燥熱引起的黃疸。就好像禾苗如果淹水就會導致濕黃,如果乾旱就會導致燥黃。濕氣重的就要用瀉的方法,乾燥的就要用滋潤的方法。(王好古說的)
秦艽退黃的效果非常好,因為它能夠去除陽明經的濕熱邪氣。如果沒有濕熱,用了反而會傷到乾燥,所以要謹慎使用。
陽黃
醫生說:黃疸病人如果發燒、煩躁喘氣、胸悶、口乾,這是因為發病時用火攻逼出了汗,導致兩熱(內熱和外熱)同時出現。一般來說,黃疸多半是因為濕氣引起的,全身發熱且發黃,肚子發熱,熱在體內,應該用攻下的方法。黃疸病,可以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。黃疸病人,如果腹脹、小便不暢且顏色發紅、自己會出汗,這是屬於表和裡實的情況,應該用攻下的方法,適合用大黃硝石湯。(《金匱要略》)
濕熱積聚蒸發導致發黃,應該用向下疏導的方法,也要參考治療傷寒的方法,裡熱盛的時候才可以用。病情嚴重的可以用大黃硝石湯,來清除濕熱,就像大承氣湯的用法。病情稍微輕的可以用梔子大黃湯,清熱解毒同時向下疏導,就像三黃湯的用法。病情更輕的可以用茵陳蒿湯,以清熱解毒為主,稍微加一點大黃來輔助,就像梔豉湯中加一點大黃,如同棋子般大小。所以說,發汗的方法固然不可輕易使用,攻下的方法也要謹慎使用。(喻嘉言說的)
陽黃,是因為濕氣多導致熱,熱就產生黃疸,這就是濕熱證。這種病人一定會有發燒、口渴、或者容易餓、或者小便發紅澀痛、或者大便乾結的症狀,脈象一定是洪大滑數有力的。這種證狀不論是表證還是裡證,無論是風濕外感,還是飲食內傷,都有可能導致。但只要觀察病人元氣還很強盛,脾胃沒有損傷,而且濕熱確實很嚴重,就應該清瀉火邪,利小便,濕熱去除黃疸自然就會消退。(《景岳全書》)
陰黃
黃疸病,如果小便顏色沒有改變,反而想拉肚子,腹脹而且喘氣,不可以去除熱,如果去除熱氣就會出現呃逆,出現呃逆,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(《金匱要略》)
黃疸病,是因為濕熱積聚造成的,但其中有濕氣多的熱氣少的,有濕氣少的熱氣多的,也有濕氣和熱氣都沒有的,不能不仔細辨別。張仲景考慮到黃疸病常常夾雜內傷,所以謹慎使用發汗、嘔吐、攻下的方法。他使用小建中湯,是因為男子出現黃疸,而且小便通暢,這是因為體內沒有濕熱,只是因為性生活過度擾動了陽氣,導致虛陽上浮而產生黃疸。所以不治療黃疸,只是調理營衛來收斂陽氣,讓黃疸自己消退,就像用治療傷寒的建中湯的方法來治療。
還有小便本來是赤黃色的,治療之後顏色稍微減淡,就應該知道他體內的蘊熱原本就很少;或者大便想要拉肚子,腹脹、喘氣急促,就應該知道他體內的脾濕原本就盛。或者因為服用寒涼藥物過多,應該趕快用小半夏湯來溫胃燥濕,如果再去除熱,那麼沒有熱可以去除,胃寒就會引起呃逆了。現在的人只是說陽黃的顏色鮮明,陰黃的顏色晦暗,這不過是氣血的差別。辨別不清,反而會誤導人。比如酒黃疸變黑,女勞黃疸額頭變黑,難道因為黑就說是陰黃,可以用附子、乾薑來治療嗎?女勞黃疸,是真陽被血瘀堵塞了,還沒有嚴重損傷,瘀血一疏通,陽氣就通暢了。陰黃則是真陽衰微不振,任由濕熱和濁氣敗血凝結不散,必須恢復陽氣,凝結的才會打開。如果沒有陽光照耀,幽暗之處怎麼能完全通達呢?(喻嘉言說的)
陰黃,完全不是因為濕熱,而是因為氣血衰敗。氣不能產生血,所以血就敗壞,血不能顯現正常的顏色,所以氣色就敗壞。凡是得黃疸病,而沒有陽證陽脈的,就是陰黃。一定是情志受到損傷,或者過度勞累,導致中氣大傷,脾不能化生血,所以脾的顏色就顯現在外。這種病人一定喜歡安靜不喜歡活動,喜歡陰暗不喜歡明亮,精神疲倦、說話聲音很小,或者心悸眩暈,怕冷、食慾不振,或者大便不成形,小便像米湯一樣,以及脈象無力等症狀,這些都是陽虛的表現,如果不及時救治元氣,大補脾腎,就沒有恢復健康的道理。如果只看到發黃不觀察脈象和症狀,就說是濕熱,用瀉火利水的方法治療,一定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