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21)
卷九·雜證匯參 (21)
1. 瀉(附腸鳴)
附:腸鳴
《內經》腸鳴有五:一曰脾虛則腹滿,腸鳴飧泄,食不化,宜枳實理中湯加木香;二曰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,宜六君子湯加木香;三曰邪在大腸,腸中雷鳴,氣上衝胸,宜半夏瀉心湯;四曰土鬱之發,腸鳴而為數後,宜平胃散加半夏、木香、茯苓;五曰少陰在泉,熱淫所勝,民病腹中腸鳴,氣上衝胸,宜葶藶木香散。○《金匱》云: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腹逆滿嘔吐者,宜附子粳米湯。
○東垣云:如胃寒泄瀉腸鳴,於升陽除濕湯中加智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。○丹溪云:腹中鳴者,病本於胃,乃火激動益其水也。二陳湯加芩、連、山梔;不應,用胃苓湯加減。(《趙氏醫貫》)
白話文:
瀉(附腸鳴)
附:腸鳴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腸鳴有五種情況:第一種是脾虛導致腹脹,腸鳴伴隨消化不良的腹瀉,食物無法消化,適合使用枳實理中湯再加木香來治療;第二種是中氣不足,腸子因為這樣而發出鳴響,適合使用六君子湯再加木香來治療;第三種是邪氣侵入大腸,腸內發出雷鳴般的響聲,氣體上衝到胸部,適合使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;第四種是脾土鬱結而發病,腸鳴而且頻繁腹瀉,適合使用平胃散再加半夏、木香、茯苓來治療;第五種是少陰經在泉,因為過熱而導致疾病,民眾會出現肚子裡腸鳴,氣體上衝到胸部,適合使用葶藶木香散來治療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腹中有寒氣,導致雷鳴般的絞痛,胸腹逆滿想吐的,適合使用附子粳米湯。
元朝名醫李東垣認為:如果胃寒導致腹瀉腸鳴,可以在升陽除濕湯中加入益智仁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來治療。元朝名醫朱丹溪認為:肚子裡發出鳴響,病根在於胃,是因為火氣擾動增加了水氣的緣故。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入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來治療;如果沒有效果,就用胃苓湯加減藥物來治療。(這段文字出自《趙氏醫貫》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