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20)

1. 瀉(附腸鳴)

元陰不足而泄瀉者,名曰腎瀉。其狀則水穀不分,至圊即去,足脛冷,少腹下重。但去有常度,晝夜或一、二次,與他證之瀉不同。蓋元陰之氣衰弱,不能健運其水穀故也。世不知此,但見泄瀉,概用參、術補之,殊不知參、術乃補脾胃中陽氣之藥,況脾屬土而腎屬水,腎瀉補脾,則土愈勝而水愈虧,故腎瀉不可用參、術,宜以補陰之藥兼山藥、芡實、茯苓、蓮肉,其瀉自止。如挾陽氣不足而瀉者,則不拘於此。

(羅赤誠)

瀉多由於濕,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。此惟酒濕肥甘之輩,為暴泄之病,小腹脹滿,水道痛急者為宜。若病久陰虛,脈虛氣弱,口乾,渴而不喜冷者,不可利也。蓋本非水有餘,實因火不足;本非水不利,實因氣不行。故病不因水而利則亡陰;瀉因火虛而利復傷氣。倘不察其本,則未有不速其危矣。(張景岳)

晨瀉,空心服藥不效,令至晚服即效。以暖藥一夜在腹,可勝陰氣也。與酒客濕泄,服湯藥不效,改服丸散即效同意。(滑伯仁)

治瀉諸藥,多作丸子服,效速。(朱丹溪)

脈候

腎脈小甚為洞瀉,脾脈小甚為泄瀉。(《脈經》)

選案

一婦得暴注證,食粥粥下,飲湯湯下,服藥藥下,物色不變。眾醫議用薑、附、參、耆。予詰之。答曰:完穀不化,胃虛明矣。予曰:非也。《經》言: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河間謂:火性急速,不容停留。仲景謂:邪熱不殺穀。公言完穀不化,屬之虛寒,此則屬之實火,用藥一瘥,死生反掌。

先令以香連丸,服之安然,飲湯水半鍾亦不下,眾始信為其火。疏方用平胃散,加黃連一錢、大黃三錢。其家人曰:病下而復下之可乎?予曰:通因通用,塞因塞用,變通之妙,存乎一心,試服此藥,得效必矣。服後微下二、三行,食粥一碗,繼以白芍湯調理而安。(余午亭)

一婦患泄瀉,醫以脾虛治,不效;又云是虛且寒,用參、朮、薑、桂溫之,更甚。兩關脈浮而有力。予曰:此風乾腸胃也。風性最速,故食入即完穀而出。溫補則風性益烈,傳遞更速耳。遂用升麻、柴胡、桂枝、防風、蒼朮、白芍、薏仁、澤瀉、陳皮,服之而愈。(吳天士)

一人痢後久瀉,屢進溫中、益火、健脾、固腎之劑不愈。余曰:下多亡陰。加白芍、阿膠於理脾藥中,一服而瘥。(餘子敬)

一婦瀉下如油,以紙捻蘸燃,與油無異,醫不能療。孫滋九先生令買補中益氣湯十劑,天王補心丹四兩,以煎劑下丸,服訖而愈。眾詰所由,曰:驚則氣下,大腸傷損所致。此婦必因驚後得此疾也,問之果然。此方書所未載。(《同壽錄》)

附方

虛損泄瀉方,治虛損泄瀉,諸藥不愈,胃虛難受藥者。用陳臘肉、骨灰、陳米鍋焦,共三分,炒松花一分,米飲糊丸,人參湯送下六、七十丸。此法活人多矣。

白話文:

瀉(附腸鳴)

腎臟陰氣不足引起的腹瀉,稱為腎瀉。這種腹瀉的特點是水穀不分,吃下去的東西很快就排泄出來,而且伴隨腳和腿部冰冷、小腹下墜的感覺。排便次數雖然固定,可能一天一兩次,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不同。這是因為腎陰之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。一般人不懂得這個道理,只看到腹瀉就用人參、白朮等補氣藥,殊不知這些藥是補脾胃陽氣的,而且脾屬土,腎屬水,補脾反而會使土氣更旺盛,導致腎水更加虧虛。所以治療腎瀉不能用人參、白朮,而應該用滋補陰氣的藥物,並搭配山藥、芡實、茯苓、蓮子肉,這樣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如果是因為同時有陽氣不足而引起的腹瀉,就不受這個限制。

(羅赤誠)

多數腹瀉是濕氣引起的,最好的辦法是利小便。這種方法適合那些因為飲酒過多、吃油膩食物,導致突然腹瀉、小腹脹滿、小便時疼痛急迫的人。如果病程較長、陰虛、脈象虛弱、氣虛、口乾、口渴卻不喜歡喝冷水的人,就不適合用利小便的方法。因為這種情況不是水太多,而是體內陽氣不足;不是水不利,而是氣機不暢。所以,如果不是因為水太多而利小便,就會傷陰;腹瀉是因為陽氣虛弱而利小便,又會傷氣。如果不能明辨病因,就會加速病情惡化。(張景岳)

早上腹瀉,空腹服藥效果不佳,晚上服藥效果就好。這是因為溫熱的藥物在腹中停留一夜,可以抵禦體內的陰氣。這和酒客因為濕氣而腹瀉,服用湯藥效果不佳,改用丸散就有效的道理是一樣的。(滑伯仁)

治療腹瀉的藥物,多製成藥丸服用,效果更快。(朱丹溪)

脈象

腎脈微弱是洞瀉的表現,脾脈微弱是泄瀉的表現。(《脈經》)

醫案選錄

一位婦人突然得了腹瀉,吃粥就拉粥,喝湯就拉湯,吃藥也直接拉出來,排泄物顏色沒有改變。醫生們認為應該用薑、附子、人參、黃耆來治療。我問他們為什麼,他們說:「吃下去的東西不消化,明顯是胃虛了。」我說:「不是這樣。《內經》說,暴瀉急迫,都是因為熱。河間說,火性急速,不能停留。仲景說,邪熱不會消化食物。你們說不消化是虛寒,這實際上是實熱,用藥得當,生死就在一念之間。」

我先讓她服用香連丸,情況穩定下來,喝半碗水也不會拉出來了,大家這才相信她是熱證。我開了一個平胃散的方子,加上黃連一錢、大黃三錢。她的家人說:「已經腹瀉了,再用瀉藥可以嗎?」我說:「應該用疏導的方法來治療,不要拘泥於常規,要靈活變通,服用這個藥一定有效。」服用後稍微排泄了兩三次,之後就可以吃一碗粥了,接著用白芍湯調理,病就好了。(余午亭)

一位婦人患有腹瀉,醫生用健脾的方法治療,沒有效果。又說她是虛寒,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桂枝等溫補藥,腹瀉反而更嚴重了。把她的脈,兩關脈浮而且有力。我說:「這是風邪侵犯了腸胃。風的特性是快速,所以食物一進去就直接排出。溫補藥會使風邪更強烈,傳導得更快。」於是用了升麻、柴胡、桂枝、防風、蒼朮、白芍、薏仁、澤瀉、陳皮等藥,病就好了。(吳天士)

一個人痢疾之後長期腹瀉,多次服用溫中、益火、健脾、固腎的藥物都不見好轉。我說:「腹瀉太久會傷陰。」就在理脾的藥中加入了白芍、阿膠,服用一次就好了。(餘子敬)

一位婦人腹瀉如油,用紙捻蘸取燃燒,跟油沒有什麼區別,醫生都治不好。孫滋九先生讓她買十劑補中益氣湯和四兩天王補心丹,用煎好的藥湯送服藥丸,服用後病就好了。大家問他原因,他說:「驚嚇會使氣下陷,導致大腸受損。這個婦人肯定是因為驚嚇後得了這個病。」問了才知道,果然如此。這個情況書中沒有記載。(《同壽錄》)

附方

虛損泄瀉方,治療因虛損引起的腹瀉,用其他藥物都治不好,並且胃虛弱難以承受藥物的人。用陳年臘肉、骨灰、陳米鍋巴各三分,炒過的松花一分,用米湯調成糊,做成藥丸,用人參湯送服六七十粒。這個方法救活了很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