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19)

1. 瀉(附腸鳴)

至於脾泄、胃泄、腎泄、大腸泄、小腸泄、大瘕泄、痰泄、郁泄、傷酒傷食泄,古法條載甚詳。其急則治標,必使因時隨證,理固然也。其緩則治本,惟知燥脾滲濕,義有未盡。蓋脾司坤土,本至靜之體,而有乾健之用,生萬物而役於萬物,從水從火,為寒為熱。歷觀協熱下利者,十不得一、二;從水之寒泄者,十常八、九。

言所當然者,主治在脾;推所以然者,必求之水火。因思人身水火,猶權衡也,一勝則一負。五泄多濕,濕水同氣,水之盛,則火之衰也。於是推少陽為陽樞,相火寄焉,風火扇胃而熟腐五穀;少陰為陰樞,龍火寓焉,熏蒸臟腑而轉輸糟粕。胃之納,脾之輸,皆火之運也。

然非雷藏龍馴,何能無燥無濕?勢有冒明燎上之眚如果土奠水安,從此不泛不濫,定無清氣在下之患矣。五泄之治,平水火者清其源,崇堤土者塞其流耳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凡泄,水穀不化,謂之飧泄,是清氣在下,胃氣不升,古人皆以升浮藥治之。《經》曰:濕多成五泄。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惟此證不宜此論,蓋其病得之於胃氣下流,清氣不升,陽道不行,故宜升宜舉,不宜利小便。(李東垣)

風邪傷人,必入空竅,而空竅惟腸胃為最。風既居於腸胃,其導引之機,如順風揚帆,不俟脾之運化,食入即出,故飧已即泄。不知者,以為脾虛,完穀不化,如長夏洞泄寒中;及冬月飧泄之泄,反以補脾剛燥之藥,助風性之勁,有泄無已,每至束手無策。倘知從春令治之,用桂枝領風邪從肌表而出,一、二劑可愈。

至若秋月傷肺者,傷肺之燥也,與秋傷於燥,冬生咳嗽,同是一病。但在肺則咳嗽,在大腸則飧泄,所謂肺移熱於大腸,久為腸澼者也。但使肺熱不傳於大腸,則飧泄自止,惟務止泄,以燥益燥者多矣。(喻嘉言)

臟腑瀉利,其證多端。東垣專以補中益氣湯升提清氣,但未及乎腎泄也。仲景云:下利不止,醫以理中湯與之,利益甚,此利在下焦,當理下焦則愈。趙以德云:瀉類多端,似難執一而治。先師治暴脫頓瀉幾欲絕者,急灸氣海,飲人參膏而愈。治積痰在肺,致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,湧出上焦之痰,則肺氣下降,而大腸之虛自復。

治憂思太過,脾氣鬱結而不能升舉,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,開其鬱結,補其脾胃,使穀氣升發。治陰虛而腎不能司禁固之權者,峻補其腎而愈。因問:先生治病何神?曰:無他,圓機活法,具在《內經》,熟之自得矣。(趙養葵)

命門無火,不能為中宮蒸腐水穀,而濕停在脾,先有其瀉料,而藏寒在腎,誰復司其閉藏?故經木氣才萌,不待疏泄,遂成其瀉令。雖是木邪乾土,實腎之脾胃虛也。此際補脾不如補腎,四神丸溫能暖腎而使氣蒸,辛能破滯而使氣壯,則補腎仍是補脾也。(程郊倩)

白話文:

關於脾虛泄瀉、胃虛泄瀉、腎虛泄瀉、大腸泄瀉、小腸泄瀉、大瘕泄瀉、痰濕泄瀉、氣鬱泄瀉、以及因飲酒或飲食不當造成的泄瀉,古代醫書中都有非常詳細的記載。當病情緊急時,應先處理症狀,必須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和證候進行治療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當病情比較緩和時,則應著重治療病根,只知道用燥濕健脾的方法,其實還不夠全面。因為脾臟在五行中屬土,本質是靜止的,卻有健運的功能,能生養萬物並為萬物所用,它既能接受水的滋潤,也能接受火的溫煦,可以表現出寒或熱的性質。觀察因為發熱而導致腹瀉的病人,十個人中幾乎只有一兩個;而因受寒而腹瀉的病人,十個人中卻有八九個。

這說明腹瀉的主要病因在於脾臟;要探究根本原因,則必須從水和火的平衡失調入手。我認為人體的水和火就像天平一樣,一方過盛,另一方就會衰弱。各種泄瀉大多與濕氣有關,濕氣和水屬於同類,當水氣過盛時,火氣就會衰弱。因此,我認為少陽經是陽氣的樞紐,相火寄居於此,它像風一樣吹動胃部,使食物得以消化;少陰經是陰氣的樞紐,龍火寓於其中,它蒸騰內臟,使食物殘渣得以排出。胃的納入、脾的轉輸,都依賴於火的運作。

然而,如果體內不蓄藏雷霆的威勢、馴服龍火的暴性,又怎能達到不燥不濕的平衡狀態呢?就好比地基不穩,水土不安,就會出現水患氾濫,導致清陽之氣下陷。治療各種泄瀉,就是要平息水火的失衡,清理源頭,同時鞏固脾土,堵塞水濕的流動。《臨證指南》

凡是泄瀉,如果食物沒有被消化就排出,稱作飧泄,這是因為清陽之氣下陷,胃氣不能上升所導致。古人大多用升舉的藥物來治療。醫書上說:濕氣過多容易導致各種泄瀉。如果治療濕氣只著眼於利小便,並不能治本。但這種泄瀉不適用於這種理論,因為它的病因在於胃氣下流,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陽氣運行不暢,所以應該用升舉的方法來治療,而不宜利小便。《李東垣》

風邪侵犯人體,必定會進入空竅,而腸胃是最大的空竅。風邪進入腸胃後,會加速腸胃的蠕動,就像順風揚帆一樣,不等脾的運化,食物剛吃進去就排出來,所以吃完就泄瀉。不了解情況的人,會認為這是脾虛,食物沒有被消化,如同盛夏時節的寒瀉一樣;到了冬天,又出現飧泄,反而用補脾燥熱的藥物來治療,這樣反而會助長風邪,導致泄瀉不止,最終束手無策。如果知道從春季的治療原則入手,用桂枝引導風邪從肌膚表面散出,一兩劑藥就可以治癒。

至於秋季因為肺部受損而導致的泄瀉,是因為肺燥引起的,這和秋天受燥,冬天咳嗽是同一種病。只是病在肺部表現為咳嗽,病在大腸就表現為飧泄,這就是所謂的肺熱傳到大腸,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腸道疾病。只要讓肺熱不傳到大腸,飧泄自然會停止,而如果只是一味地止瀉,用燥熱的藥物來加重燥邪,反而是有害的。《喻嘉言》

臟腑引起的泄瀉,症狀多種多樣。李東垣只專注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清陽之氣,但沒有論及腎虛泄瀉。張仲景說:腹瀉不止,醫生用理中湯來治療,反而加重了腹瀉,這說明病在下焦,應該從下焦入手才能治好。趙以德說:泄瀉種類繁多,難以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。我的老師治療突然虛脫、腹瀉不止的病人,就緊急灸氣海穴,並服用人參膏,就治好了。治療因為肺部有痰,導致與之相連的大腸之氣不固的病人,就用方法將上焦的痰排出,這樣肺氣就會下降,而大腸的虛弱也會自然恢復。

治療因為思慮過度,脾氣鬱結而不能上升,反而下陷到下焦導致腹瀉的病人,就要疏解他的鬱結,補益他的脾胃,使穀氣能夠向上升發。治療因為陰虛而腎不能固攝的病人,就要峻補其腎,病就會好轉。有人問:先生您治病為何如此神奇?我回答說:沒有什麼特別的,只是根據《內經》的原理,靈活運用,熟練掌握了自然就得心應手了。《趙養葵》

如果命門火不足,就不能溫煦脾胃來消化水穀,濕氣就會停留在脾,導致腹瀉,而且腎又虛寒,無法固攝。所以一旦肝木之氣萌動,還沒來得及疏泄,就會導致泄瀉。雖然是木邪克土,但實際上是腎和脾胃都虛弱了。這種情況下,補脾不如補腎,四神丸既能溫暖腎陽,使陽氣蒸騰,又能辛散破滯,使氣機強盛,所以補腎實際上也是在補脾。《程郊倩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