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18)
卷九·雜證匯參 (18)
1. 瀉(附腸鳴)
且陰寒性降,下必及腎,故瀉多必亡陰,謂亡其陰中之陽耳。所以久瀉不愈,必自太陰傳於少陰而為腸澼,豈非降泄之甚,而陽氣不升,臟氣不固之病乎?○腎泄,每於五更或天明時即洞泄數次,有經月連年弗止者,或暫愈而復作者,或痛或不痛者。蓋腎為胃關,開竅於二陰,二便開閉,皆腎所主。
腎陽不足,則命門火衰,而陰寒獨盛,故於子醜之後,陽氣未復陰氣盛極之時,即令人洞泄不止也。(張景岳)
補編
凡瀉皆兼濕,初宜分理中焦,次則分利下焦,繼以風藥燥濕,久則升舉元氣;滑脫不禁,然後澀之。其間風勝兼以解表,寒勝兼以溫中,虛弱補益,食積消導,濕則淡滲,火則清涼,痰則湧吐,陷則升提,隨證而用,不拘次序。(《證治匯樸》)
治瀉,補虛不可純用甘溫,太甘則生濕;清熱,不可純用苦寒,太苦則傷脾;兜澀,不可太早,恐留滯餘邪;淡滲,不可太多,恐津枯陽陷。(《見聞錄》)
泄瀉治法有九:一曰淡滲。使濕從小便而去,如農夫治澇,導其下流,雖處卑監,不憂巨浸。《經》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;又云:在下者,引而竭之是也。一曰升提。氣屬於陽,性本上升,胃氣注迫,輒爾下陷。升、柴、羌、葛,鼓舞胃氣上騰,如地土淖澤,風之即干。
風藥多燥,濕為土病,風能勝濕,所謂下者舉之是也。一曰清涼。熱淫所至,暴注下迫。苦寒諸劑,用滌燎蒸,猶當溽暑之時,而商飆倏動則炎熇如失矣。所謂熱者清之是也。一曰疏利。痰凝氣滯,食積水停,皆令人瀉。隨證祛逐,勿使稽留。《經》曰:實者瀉之;又云:通因通用,是也。
一曰甘緩。瀉利不已,急而下趨,愈趨愈下,泄何由止?甘能緩中,善禁急速,且稼穡作甘,甘為土味,所謂急者緩之,是也。一曰酸收。瀉下多日,則氣散不收,無能統攝。酸之一味,能助收攝之權,《經》云:散者收之,是也。一曰燥脾。土德無慚,水邪不濫,故瀉皆成於土濕,濕皆本於脾虛。
倉廩得職,水穀善分,《經》云:虛者補之,是也。一曰溫腎。腎主二便,封藏之本,雖屬水臟,而真陽寓焉;少火生氣,火為土母,此火一衰,何以運行三焦、熟腐水穀乎?故腎虛者必挾寒,脾虛者必補母。《經》云:寒者溫之,是也。一曰固澀。注泄日久,幽門道滑,雖投溫補,未克奏功,須行澀劑,則變化不愆,揆度合節,所謂滑者澀之,是也。(李士材)
泄瀉,注下證也。《經》曰:濕多成五泄。飧泄之完穀不化,濕兼風也;溏泄之腸垢汙積,濕兼熱也;騖溏之澄清溺白,濕兼寒也;濡泄之身重軟弱,濕自勝也;滑泄之不能禁固,濕勝氣脫也。是以胃風湯治有血之飧泄,清六丸療腸垢之熱溏;騖溏便清溺白,選用理中治中;滑泄脈微氣脫,急投四柱、六柱;惟濡泄有虛有實,或以胃苓,或以朮附。
白話文:
瀉(附腸鳴)
陰寒的性質是向下走的,向下走一定會影響到腎臟,所以腹瀉太過,一定會耗損陰液,這裡說的耗損陰液,指的是耗損陰液中的陽氣。因此,長久腹瀉不好,一定會從脾胃的病變傳到腎臟,變成痢疾,這難道不是因為向下排泄太過,陽氣無法上升,導致臟腑氣機不穩固的疾病嗎?腎臟的腹瀉,常常在清晨五更或天亮時就開始拉肚子好幾次,有的會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,有的則是時好時壞,有的會痛,有的不會痛。因為腎臟是胃的關卡,開竅於大小二便,二便的開合都由腎臟主管。
腎陽氣不足,就會導致命門火衰弱,陰寒之氣獨自旺盛,所以會在子時(晚上11點到1點)和丑時(凌晨1點到3點)之後,陽氣還沒恢復、陰氣最盛的時候,就讓人拉肚子不止。(張景岳)
(補編)
一般來說,腹瀉都兼有濕氣,初期要先調理中焦脾胃,再來要分利下焦,接著用風藥來去除濕氣,拉肚子久了就要提升元氣;如果腹瀉滑脫難以控制,才能用收澀的方法。這當中,如果是風邪盛就兼解表,寒邪盛就兼溫中,虛弱就要補益,食積就要消導,濕氣重就要用淡滲利濕,有火就要用清涼,有痰就要用催吐,氣陷就要用提升,要根據病情來用藥,不一定要按照順序。(《證治匯樸》)
治療腹瀉,補虛不能只用甘溫的藥,太甘容易生濕;清熱不能只用苦寒的藥,太苦容易傷脾;收澀不能太早用,恐怕會讓邪氣殘留;淡滲利濕不能用太多,恐怕會使津液枯竭、陽氣下陷。(《見聞錄》)
治療腹瀉有九種方法:第一種是淡滲利濕。讓濕氣從小便排出,就像農夫治理水災,引導水流向下,即使地勢低窪,也不用擔心大水侵襲。《內經》說:治療濕氣不利用小便排泄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;又說:在下方的,要引導它向下排出。第二種是升舉陽氣。氣屬於陽,本性是向上走的,胃氣下陷,就容易腹瀉。用升麻、柴胡、羌活、葛根等藥,可以鼓舞胃氣上升,就像濕地一樣,風一吹就乾了。
風藥大多有乾燥的作用,濕氣是屬於土的疾病,風能勝過濕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下陷的要讓它上升」。第三種是清熱。熱邪太過,會造成腹瀉急迫。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熱邪,就像炎熱的夏天,突然吹來一陣涼風,暑熱立刻消散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熱要用清涼來治療」。第四種是疏導。痰凝、氣滯、食積、水停,都會造成腹瀉,要根據病情來祛除,不要讓它滯留。《內經》說:實證要用瀉的方法;又說:通因通用,就是這個道理。
第五種是用甘味緩解。腹瀉不止,急著向下,越瀉越厲害,怎麼可能止住呢?甘味能緩和中焦,善於控制急迫,而且莊稼以甘味為生,甘味屬於土的滋味,這就是所謂的「急要用緩來治療」。第六種是用酸味收斂。腹瀉多天,氣散不收,沒有辦法統攝。酸味能幫助收攝的功能,《內經》說:散的要用收斂。第七種是燥脾。土的德性是安穩,水邪不會氾濫,所以腹瀉都是因為脾土濕氣太重,而濕氣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虛。
倉廩得到應有的職責,水穀才能好好地被消化吸收,《內經》說:虛的要用補的方法。第八種是溫補腎陽。腎臟主管大小二便,是封藏的根本,雖然屬於水臟,但有真陽寄託在其中;少火可以生發元氣,火是土的母親,火一旦衰弱,怎麼能夠運行三焦、腐熟水穀呢?所以腎虛的人一定會夾帶寒邪,脾虛的人要補養母親(也就是腎陽)。《內經》說:寒證要用溫的方法。第九種是固澀。腹瀉日久,幽門滑脫,即使使用溫補的方法,也無法見效,必須使用收澀的藥物,才能使變化不至於出錯,這樣做才合乎法度,這就是所謂的「滑的要用澀的方法」。 (李士材)
腹瀉,就是排泄不止的病證。《內經》說:濕邪過多會造成五種腹瀉。完穀不化的腹瀉,是濕邪兼風邪;腸垢汙積的腹瀉,是濕邪兼熱邪;大便清稀、小便清白的腹瀉,是濕邪兼寒邪;身體沉重軟弱的腹瀉,是濕邪獨盛;大便滑脫不能控制的腹瀉,是濕邪太盛、氣脫。因此,胃風湯治療有血的完穀不化腹瀉,清六丸治療腸垢汙積的熱性腹瀉;大便清稀小便清白的腹瀉,要選用理中湯來治療;滑脫失禁、脈微氣脫的腹瀉,要趕快用四柱湯、六柱湯來治療;只有身體沉重軟弱的腹瀉,有虛證也有實證,可以用胃苓湯,或者用朮附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