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17)

1. 瀉(附腸鳴)

經義

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○久風為飧泄。○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○脾病者,虛則腹滿,腸鳴飧泄,食不化。○長夏善病洞泄寒中。○濕勝則濡瀉。○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○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○大腸小腸為泄。○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(《素問》)

胃泄,飲食不化,色黃;脾泄,腹脹滿泄注,食即嘔吐;大腸泄,食已窘迫,大便色白,腸鳴切痛;小腸泄,溲而便膿血,少腹痛;大瘕泄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。(《難經》)

哲言

泄證,有濕泄、濡泄、風泄、寒泄、暑泄、火泄、熱泄、虛泄、滑泄、飧泄、酒泄、痰泄、食泄、積泄、脾泄、腎泄、晨泄、暴泄、久泄、洞泄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按:泄瀉二字,取義有輕重,非一證而無分別也。據書有云泄者,有云瀉者,有云泄瀉者。愚謂:糞出少而勢緩者為泄,漏泄之謂也;糞大出而勢直下不阻者為瀉,傾瀉之謂也。(《醫旨緒餘》)

泄者,大便溏薄;瀉者,大便直下,略分輕重,總屬脾虛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暴注下迫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;溏泄日久,止發無恆,是無火也。(王太僕)

瀉黃腹痛者,濕也;瀉白腹痛者,寒也;痛一陣瀉一陣,瀉後澀滯者,火也;痛一陣瀉一陣,瀉後痛減者,食也;腹中脹痛,瀉不減者,肝氣也;腹中絞痛,暴瀉煩渴者,霍亂也;腹中絞痛,下無休時,去如蟹渤者,氣食交併也;腹中隱痛,下如稠飲者,痰也。○冷瀉,譬之鹽,見火則凝,冷則復消;熱瀉,譬之水,寒則凝結成冰,熱則復化為水。(戴復庵)

暴泄,肛門迸迫,屬火化;暴泄,肛門不禁,屬陰寒;久泄,肛門不禁,屬陽虛。(張路玉)

濕勝則濡瀉。濕從何得?緣脾虛不能布液,水穀留於胃中而化濕也。若注水者,邪氣暴乘腸胃,土製不及,則為注水。(程郊倩)

脾土強者,自能勝濕,無濕則不泄。若土虛不能制濕,則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。故曰:濕多成五泄。(李士材)

脾胃者土也,其氣衝和,以化為事。今清濁相干,風邪久干於胃,中氣不能運化,而食物完出。夕食謂之飧,食之難化在於夕,故謂之飧泄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完穀不化,其因有四:曰氣虛,曰胃寒,曰胃火,曰胃風。夫氣虛胃寒,固不能傳化矣。火者,火性急速,傳運失常,即邪熱不殺穀也。至於胃風者,肝風傳脾,脾受其克,不能變化,名為飧泄,乃五泄之一也。(《醫統》)

瀉屬脾胃,人固知之,然門戶束要者,肝之氣也;守司於下者,腎之氣也。若肝腎氣實,則能約束而不瀉;虛則失職,而無禁固之權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泄瀉之本,無不由於脾胃。蓋胃為水穀之海,而脾主運化,使脾健胃和,則水穀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。若飲食失節,起居不時,脾胃受傷,則水反為濕,谷反為滯,精華之氣不能輸化,乃致合汙下降,而瀉痢作矣。脾強者,滯去即愈;脾弱者,因虛易瀉,因瀉愈虛。蓋關門不固,則氣隨瀉去,氣去則陽衰,陽衰則寒從中生,固不必外受風寒而始謂之寒也。

白話文:

瀉(附腸鳴)

基本概念

春天如果受到風邪侵擾,夏天容易發生吃下去的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。長久受風邪影響也會導致這種腹瀉。清氣無法上升,反而往下走,也會導致這種腹瀉。脾臟生病時,虛弱的狀況下會導致腹脹、腸鳴、食物未消化就排出。在長夏這個季節,容易發生嚴重的腹瀉且感到寒冷。體內濕氣過重會導致大便稀爛的腹瀉。突然腹瀉且有急迫感,多半屬於熱症。各種腹瀉,如果排出的是清澈、冰冷的液體,多半屬於寒症。大腸和小腸的功能失調都會導致腹瀉。如果身體無法好好儲存精微物質,就代表身體的門戶(指消化系統)有問題。

胃部引起的腹瀉,會出現食物未消化、大便顏色偏黃;脾臟引起的腹瀉,會出現腹脹、腹瀉且吃東西後就想吐;大腸引起的腹瀉,會出現吃完東西就急著排便,大便顏色偏白,腸鳴且伴隨劇烈疼痛;小腸引起的腹瀉,會出現小便時排出膿血,下腹部疼痛;大瘕引起的腹瀉,會出現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一直跑廁所但都無法順利排便,陰莖感到疼痛。

各種腹瀉的分類

腹瀉的病症,可以分為濕氣引起的腹瀉、大便稀爛的腹瀉、風邪引起的腹瀉、寒氣引起的腹瀉、暑氣引起的腹瀉、火氣引起的腹瀉、熱症引起的腹瀉、虛弱引起的腹瀉、大便滑脫的腹瀉、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、喝酒後引起的腹瀉、痰濕引起的腹瀉、飲食引起的腹瀉、積滯引起的腹瀉、脾臟引起的腹瀉、腎臟引起的腹瀉、早晨容易發作的腹瀉、突然發作的腹瀉、長久不癒的腹瀉、嚴重腹瀉等各種情況。

泄和瀉這兩個字,雖然都有腹瀉的意思,但程度有輕重之分,並不是所有腹瀉都相同。「泄」是指排便量少且排便速度較慢,就像漏水一樣;「瀉」是指排便量大且排便速度很快,就像傾倒一樣。

「泄」是指大便稀溏;「瀉」是指大便直接傾瀉而出,兩者在程度上有輕微差異,但總的來說都屬於脾臟虛弱。

突然腹瀉且有急迫感,食物還沒消化就排出,代表體內沒有水分;長期腹瀉且時好時壞,代表體內沒有火氣。

腹瀉時腹痛且大便黃色的,多半屬於濕氣;腹瀉時腹痛且大便白色的,多半屬於寒氣;腹痛一陣又腹瀉一陣,腹瀉後大便排不乾淨的,多半屬於火氣;腹痛一陣又腹瀉一陣,腹瀉後疼痛減輕的,多半屬於飲食積滯;腹部脹痛,腹瀉卻無法減輕症狀的,多半是肝氣的問題;腹部絞痛,突然腹瀉且感到口渴的,多半是霍亂;腹部絞痛,腹瀉沒有停止,排出的大便像蟹爬行一樣,多半是氣和食物阻塞;腹部隱隱作痛,排出的大便像濃稠的飲料一樣,多半是痰濕。寒氣引起的腹瀉,就像鹽一樣,遇到火就會凝固,寒冷時又會融化;熱氣引起的腹瀉,就像水一樣,遇到寒冷就會結成冰,遇到熱又會化為水。

突然腹瀉且肛門有緊迫感,多半是體內火氣太旺;突然腹瀉且肛門無法控制,多半是體內陰寒太盛;長期腹瀉且肛門無法控制,多半是體內陽氣虛弱。

濕氣過重會導致大便稀爛的腹瀉。濕氣從哪裡來呢?主要是因為脾臟虛弱,無法運化體內的水液,導致水穀停留在胃中形成濕氣。如果身體像被水灌注一樣,表示邪氣強烈侵襲腸胃,脾胃的功能無法制約,就會導致像水一樣的腹瀉。

脾臟功能強的人,自然能克服濕氣,沒有濕氣就不會腹瀉。如果脾臟虛弱,無法控制濕氣,風寒和熱邪就會趁虛而入,導致疾病。所以說,濕氣過多容易導致各種腹瀉。

脾胃屬土,它們的功能是運化。如果體內清濁之氣互相干擾,風邪長期停留在胃中,脾胃功能無法正常運化,就會導致食物未消化就排出。晚餐吃的食物,因為比較難消化,所以容易造成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。

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原因有四種:氣虛、胃寒、胃火、胃風。氣虛和胃寒當然會影響消化功能。火氣旺盛則會導致消化功能失常,使得食物未經消化就排出。至於胃風,則是因為肝風侵襲脾臟,導致脾臟受到壓制,無法正常運化,這種情況也稱為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,也是各種腹瀉的一種。

大家普遍認為腹瀉與脾胃有關,但實際上,肝臟負責約束排便,腎臟則負責固守。如果肝腎功能強健,就能約束排便;如果肝腎功能虛弱,就會失去約束的能力,導致腹瀉。

腹瀉的根本原因,大多是脾胃功能失常。胃是水穀之海,脾臟負責運化。如果脾臟功能強健、胃氣和順,水穀就能被消化吸收,轉化為氣血來滋養身體。如果飲食不當、作息不規律,導致脾胃受損,就會使水反變成濕,食物反變成積滯,精華之氣無法輸送到身體各處,反而向下排出,導致腹瀉。脾臟功能強的人,一旦積滯去除,腹瀉就會痊癒;脾臟功能弱的人,容易因為虛弱而腹瀉,也會因為腹瀉而更加虛弱。如果身體的關門不牢固,氣就會隨著腹瀉而流失,氣虛就會導致陽氣衰退,陽氣衰退則會從內產生寒氣,所以不一定是受風寒才會覺得寒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