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4)

1.

用常山、草果,乃劫其太陰之寒,使二邪不相併也。用人參、生薑曰露姜飲,一以固元,一以散邪,取通神明去穢惡之氣。瘧邪既久,深入血分,或結瘧母,宜鱉甲煎丸煎方活血通絡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少陽證知可解者,寒熱日不移時而作,邪未退也。若用柴胡而移其時,早移於晏,晏移於早,氣移於血,血移於氣,是邪無可容之地,知可解也。(王好古)

瘧者,陰陽交爭,寒熱互作,用藥須半生、半熟,半冷、半熱,乃收十全之功。(《得效方》)

治瘧藥煎好,須露一宿服。蓋瘧者暑氣為病,暑得露即解。(繆仲淳)

瘧病須待熱退身涼,方可飲食,切勿帶熱飲食,恐停積不消,而成痞成鼓者有之。(《萬病回春》)

凡治瘧不求邪之所在,輒行大汗、大下,傷人正氣者,醫之罪也。○凡用截瘧之法,不俟瘧勢稍衰,輒求速止者,醫之罪也。○凡用吐法,妄施惡劣之藥,並各種丸藥,傷人臟腑者,醫之罪也。(《醫門法律》)

癉瘧

師曰: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則熱而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。若但熱不寒者,邪氣內藏於心,外舍分肉之間,令人銷鑠肌肉。(《金匱》)

癉瘧一證,在《內經》曰: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發則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,故致銷鑠肌肉者,命曰癉瘧,自與諸瘧不同。治法有三:如熱邪內蓄而表邪未解者,則當散以辛涼;如熱因邪致,表雖解而火獨盛者,則當清以苦寒,此皆治其有餘也。若邪火雖盛,而氣血已衰,真陰自耗者,急宜壯水固元,若但知瀉火,則陰日亡,必致不救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溫瘧

溫瘧者,其脈如平,身無寒,但熱,骨節疼煩,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《內經》所稱先熱後寒之溫瘧有二:一者先傷於風,後傷於寒,風為陽邪,寒為陰邪,先陽後陰,故先熱後寒。此以風寒兩傷營衛之法治之,初無難也。其一為冬感風寒,深藏骨髓,內舍於腎,至春夏時令大熱而始發。其發也,瘧邪從腎出之於外而大熱,俟其瘧勢外衰,復返於腎,而陰精與之相持,乃始為寒。

設不知壯水之主,急救其陰,十數發而陰精盡矣,陰精盡則真火自焚,洒洒時驚,目亂無精,頃之死矣。所以傷寒偏死下虛人,謂邪入少陰,無陰精以御之也。而溫瘧之慘,豈有異哉!(喻嘉言)

溫瘧有三,總屬陽盛,而淺深之邪不同。仲景所言於《金匱》者,溫瘧之一也。《素問》又有溫瘧二證,證不同而因亦異。仲景所言者二證,但熱不寒之瘧也,一曰癉瘧,一曰溫瘧。《內經》所言者二證,先熱後寒之瘧也,俱曰溫瘧,此以寒熱之有無、先後為分晰者也。仲景所名癉瘧,但熱不寒之熱,熱根生於心,而熱氣舍於分肉;至於溫瘧之但熱不寒之熱,則不渴,陽鬱於表之熱,故脈如平,此二證,其熱大分淺深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

使用常山、草果這些藥材,是為了消除體內太陰經的寒邪,使其他邪氣無法與其合併。使用人參、生薑組成的露薑飲,一方面能鞏固元氣,另一方面能驅散邪氣,使身體通暢、清除污穢之氣。如果瘧疾病程已久,邪氣深入血液,甚至形成瘧母(脾腫大),應該使用鱉甲煎丸等藥方來活血通絡。

少陽證如果能痊癒,會出現寒熱發作時間規律,但如果使用柴胡等藥物後,寒熱發作時間改變,比如從晚發變成早發,或從早發變成晚發,或是邪氣從氣分轉移到血分,或從血分轉移到氣分,這代表邪氣已無立足之地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

瘧疾的本質是體內陰陽之氣相互爭鬥,導致寒熱交替發作,所以用藥要使用半生半熟、半冷半熱的藥材,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。

治療瘧疾的藥煎好後,要放置一晚讓它沾上露水再服用。因為瘧疾是暑氣引起的疾病,沾上露水就可以解熱。

瘧疾病人必須等到熱退、身體涼爽後才能進食,切記不要在發熱時進食,以免食物停滯消化不良,導致腹脹或腹水等問題。

凡是治療瘧疾,如果沒有先找出邪氣所在,就隨意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,會傷害病人的正氣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凡是使用截斷瘧疾發作的方法,如果不在瘧疾勢頭稍微減弱時就急著求止,也是醫生的過失。凡是使用催吐的方法,如果隨意使用刺激性強的藥物或各種藥丸,傷害病人臟腑,也是醫生的過失。

癉瘧

醫師說:陰氣極度衰弱,陽氣獨自發作,就會出現發熱、呼吸短促、煩躁、手腳發熱想嘔吐,這稱為癉瘧。如果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,代表邪氣藏在心臟內部,散佈在肌肉之間,會使肌肉消瘦。

癉瘧這種病,《內經》認為是肺部本來就有熱,體內的陽氣過盛,發作時陽氣更盛,陽氣盛而不衰退,所以導致肌肉消瘦,稱為癉瘧,與其他瘧疾不同。治療方法有三種:如果熱邪在體內蓄積,而表邪未解,就應該用辛涼藥物來疏散;如果熱邪是由於其他原因導致,雖然表邪已解,但火氣獨盛,就應該用苦寒藥物來清熱。以上這些都是治療有餘的。如果邪火雖然旺盛,但氣血已經衰弱,真陰已經耗損,就應當趕緊滋養腎水、固護元氣,如果只知道瀉火,陰氣會一天天耗損,最終導致無法救治。

溫瘧

溫瘧的脈象和正常人一樣,身體不會感到寒冷,只有發熱,關節疼痛煩躁,有時會嘔吐,可用白虎加桂枝湯來治療。

《內經》所說的先發熱後發冷的溫瘧有兩種:一種是先受風邪侵襲,後受寒邪侵襲,風邪屬陽,寒邪屬陰,先陽後陰,所以先發熱後發冷。這種可以採用治療風寒侵襲營衛的方法來治療,並不困難。另一種是冬天感受風寒,寒邪深入骨髓,藏於腎臟,到春夏天氣炎熱時才發作。發作時,瘧邪從腎臟向外發散而發熱,等到瘧勢減弱,又返回腎臟,與陰精相互抗衡,這時才開始發冷。

如果不知道滋養腎水的重要性,急於求救陰,發作十幾次後,陰精就會耗盡。陰精耗盡,真火就會自焚,就會出現精神恍惚、眼睛無神等症狀,很快就會死亡。這就是為什麼傷寒病多死於下虛之人,是因為邪氣進入少陰經,體內沒有陰精來抵禦。而溫瘧的慘烈情況,難道不是一樣嗎?

溫瘧有三種,都屬於陽氣過盛,只是邪氣的深淺不同。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的,是溫瘧的一種。《素問》中還有兩種溫瘧,證狀不同,病因也不同。張仲景所說的兩種,都是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的瘧疾,一種是癉瘧,一種是溫瘧。《內經》所說的兩種,都是先發熱後發冷的瘧疾,都稱為溫瘧,這是以有無寒冷、寒熱先後做區分的。張仲景所稱的癉瘧,是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的熱,熱的根源在心臟,熱氣散佈在肌肉之間;至於溫瘧,也是只有發熱沒有發冷的熱,但不會口渴,是陽氣鬱結在體表的熱,所以脈象如常。這兩種證的熱,其深淺程度有很大的差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