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5)

1.

《內經》所言之第一種溫瘧,其先熱後寒之熱,亦如仲景所言之溫瘧,不過陽鬱於表之熱,特寒熱之次序,稍變於常瘧耳,其發亦以時變,而仍不失其常,亦熱之淺者也。至《內經》所言第二種之溫瘧,則又似同於仲景所言之癉瘧矣。然先熱後寒,與癉瘧之但熱不寒又不同。

蓋寒熱之見於外不同,而積熱生於里有同耳,何以謂之同於癉瘧?以仲景所言癉瘧有夙熱,而《內經》所言溫瘧,亦有夙熱者也。仲景所言夙熱藏於心臟,《內經》所言夙熱藏於腎臟也。瘧病原非臟邪,以熱在臟為瘧之根,如瘧母在肝臟,為瘧之母,俱繫於臟,而以臟言。而瘧則究非臟病,故熱藏於心,即根於心;熱藏於腎,即根於腎,此俱熱之深者也。

○《內經》言溫瘧有二,喻氏引以發明《金匱》之未備,但未言方出治。予總以白虎湯主之,治心火於少陰,與治腎火於少陰,亦相去不遠也。氣虛加人參,津亡加生地,血虛加歸、芍,熱甚在心加黃連,在腎加黃柏,俱不出陽盛救陰之法也。(魏荔彤)

牝瘧

瘧多寒者,名曰牝瘧。蜀漆散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瘧多寒者,寒多於熱,如三七、二八之分,非純寒無熱也。若純寒無熱,則為陰證,而非瘧證矣。(喻嘉言)

牡者陽物也,則牡瘧者,亦陽勝陰虧之疾也。陽勝陰虧,何不治其陽,而以蜀漆散治其濕?則其人熱甚於內,而素有水飲,所謂夏傷於暑者,熱也;長夏傷於濕者,濕也。濕為水邪,必犯心臟;心名牡臟,為諸陽之主,水邪挾熱干犯於心,故名牡瘧。蜀漆,吐藥也;和漿水以助其吐,非益其濕也;以雲母、龍骨鎮其心,驅其邪,俱寓治水之義也。此仲景於牡瘧之治,明濕邪之浸淫,將使熱邪得留戀,去濕正所以去熱也。

(魏荔彤)

牡瘧

癉瘧獨熱,溫瘧先熱,牧瘧無熱,諸瘧皆先寒後熱。(《三因方》)

邪氣內藏於心,則但熱而不寒,是為癉瘧。邪氣伏藏於腎,故多寒而少熱,則為牝瘧。以邪氣伏結,則陽氣不行於外,故外寒積聚津液以成痰是以多寒。方用蜀漆和漿水吐之,以發越陽氣;龍骨以固斂陰津;雲母性溫而升,祛濕運痰。方後有云:濕瘧加蜀漆半分。坊本誤作溫瘧,大謬。

此條本以邪伏髓海,謂之牝瘧,趙以德不辨亥豕,注為邪在心而為牡;喻嘉言亦仍其誤而述之,非智者之一失歟。(張路玉)

牝瘧無熱,《內經》並無此說。惟《金匱》云:瘧多寒者名曰牡瘧,亦非全無熱也。果全無熱而止見寒慄,此真寒陽虛證耳,安得謂之瘧耶?(張景岳)

陰瘧

瘧邪入於陰分,宜用血藥,引出陽分,如芎、歸、紅花、升麻之類。其不用別甲、首烏者,更恐引邪深陷少厥之界耳。(方星岩)

瘧發在酉時者,五發內俱當用香紅飲。方用香附、益母草、紅花、當歸、人參、生薑。古人用升提法,轉出陽分,不過言其理當如是耳。時人執此法,愈提則陰愈虛,且凡屬夜病,若俱要見陽而愈,則亦不勝其升提矣。(《己任編》)

白話文:

瘧疾

《內經》提到的第一種溫瘧,先發熱後發冷的症狀,其實就像張仲景說的溫瘧,只是陽氣鬱積在體表引起的發熱,寒熱出現的次序稍微與一般的瘧疾不同,發作的時間還是有一定的規律,且熱的程度也比較輕微。至於《內經》提到的第二種溫瘧,就比較像張仲景說的癉瘧了。但它仍然與癉瘧不同,因為它是先發熱後發冷,而癉瘧是只有熱沒有冷。

雖然寒熱表現在外不同,但都是因為體內積熱所致,為什麼說它像癉瘧呢?因為仲景說的癉瘧有舊熱,而《內經》說的溫瘧也有舊熱。仲景認為舊熱藏在心臟,而《內經》認為舊熱藏在腎臟。瘧疾本來就不是臟腑的疾病,只是因為熱在臟腑才會成為瘧疾的根源,例如瘧母在肝臟,就成了瘧疾的母體,這些都跟臟腑有關,所以才用臟腑來描述。但瘧疾終究不是臟腑的病,所以熱藏在心,就表示根源在心;熱藏在腎,就表示根源在腎,這些都是熱比較深的情況。

《內經》提到溫瘧有兩種,喻氏引用來闡明《金匱要略》的不足,但沒有說明治療的方子。我認為用白虎湯就可以治療,無論是治療心火還是腎火,用白虎湯的道理都差不多。氣虛就加人參,津液不足就加生地,血虛就加當歸、白芍,熱在心就加黃連,在腎就加黃柏,這些都沒超出扶陽救陰的原則。(魏荔彤)

牝瘧

瘧疾以寒冷症狀為主,就叫做牝瘧,可以用蜀漆散治療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瘧疾以寒冷為主,表示寒冷症狀多於發熱,像是七分寒三分熱,或是八分寒二分熱,並不是完全沒有發熱。如果完全沒有發熱,就屬於陰證,而不是瘧疾了。(喻嘉言)

牡瘧

牡代表陽,所以牡瘧是陽盛陰虛的疾病。既然是陽盛陰虛,為什麼不用藥來治療陽,反而用蜀漆散來治療濕氣呢?這是因為這種人體內熱很盛,而且本來就有水飲,也就是所謂的「夏天受暑熱,長夏受濕氣」。濕氣是水邪,一定會侵犯心臟,心屬陽,是諸陽之主,水邪挾帶熱邪侵犯心臟,所以叫做牡瘧。蜀漆是催吐的藥,配上漿水可以幫助催吐,並不是要增加濕氣。用雲母、龍骨來鎮靜心神,驅散邪氣,這些都有治療水濕的用意。仲景治療牡瘧,是清楚說明濕邪的侵淫,如果濕邪不去除,熱邪就會滯留不去,所以去除濕氣才是治療熱的關鍵。

(魏荔彤)

牡瘧

癉瘧是單純發熱,溫瘧是先發熱,牡瘧則是沒有發熱,而各種瘧疾都是先發冷後發熱。(《三因方》)

邪氣內藏在心,就會只發熱不發冷,這就是癉瘧。邪氣潛伏在腎,就多發冷少發熱,這就是牝瘧。因為邪氣潛伏在體內,陽氣無法運行到體表,所以體表會有寒冷,並累積津液形成痰,所以寒冷症狀特別多。可以用蜀漆和漿水來催吐,發散陽氣;龍骨可以固攝陰液;雲母性溫,可以升陽,祛濕化痰。方子後面說:「濕瘧加蜀漆一半」,坊間的版本誤寫為溫瘧,這是大錯特錯。

這段原本是說邪氣潛伏在骨髓,稱為牝瘧,趙以德卻把牝瘧寫成邪在心,反而變成牡瘧;喻嘉言也沿用了他的錯誤說法,這真不是聰明人會犯的錯啊!(張路玉)

牝瘧沒有發熱的情況,《內經》並沒有這樣的說法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瘧疾以寒冷為主,叫做牝瘧」,也不是完全沒有發熱。如果完全沒有發熱,只出現寒顫,那就是真寒陽虛的證型,怎麼能說是瘧疾呢?(張景岳)

陰瘧

瘧邪侵入陰分,適合用補血的藥,把邪氣引導到陽分,例如川芎、當歸、紅花、升麻等等。不使用鱉甲、何首烏的原因,是擔心把邪氣引導到更深的少厥陰分。(方星岩)

瘧疾發作在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的,五次發作都應該使用香紅飲,這個方子包含香附、益母草、紅花、當歸、人參、生薑。古人用升提的方法,把陰邪引到陽分,不過是說明這個道理。現在的人執著於這種方法,越升提陰就越虛弱,而且只要是夜間發病的,如果都要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,也實在太過於升提了。(《己任編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