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3)

1.

故曰:有汗要無汗,扶正為主。無汗要有汗,散邪為主,此大法也。蓋瘧本外邪,非汗不解,若不知善解其邪,而妄用劫劑,多致胃氣受傷,宜以補劑為主,加減取汗。若邪在陰分,則下體最難得汗,補藥力到,自然汗出至足,方是佳兆。○凡寒邪之自外入者,得汗即解,如傷寒之類是也。

而惟瘟瘧之候,則病有深淺不同,如病瘟者,雖有大汗,而熱仍不退。病瘧者,屢發屢汗,而瘧猶不止。此其所感者深,故不能以一、二汗而即愈,或通身如洗而邪猶不能透。若此者,但當察其強弱,仍漸次再汗之,方得邪解。故不可謂汗後必無邪也,此但當以脈之緊與不緊,頭身之痛與不痛,寒熱之甚與不甚為辨耳。

○古稱治瘧,凡將發之時,與正發之際,慎勿施治,必待陰陽並極,勢平之後,然後治之;或於未發之先,迎而奪之。此說殊似不然,予近治瘧,每迎其銳而擊之,最捷最效。是可見古法之有不必泥者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瘧由伏邪而成,當辨其六氣中所傷何氣,六經中病涉何經,若小柴胡專主少陽,豈能兼括哉?此證春冬間有,惟夏秋暑濕為患者居多。暑必挾濕,專傷氣分,須分別其上焦中焦暑濕二氣,何者為重?若暑熱重者,專究上焦肺臟清氣,瘧發必熱重寒微,唇舌絳赤,煩渴喜飲,其脈色自有陽勝之候,當宗桂枝白虎,及天水散加辛涼之品為治。

若濕邪重者,當議中焦脾胃陽氣,瘧發雖熱勢蒸燔,然舌必有膩苔,渴喜暖湯,胸脘痞脹,嘔惡,其脈色自有陽氣不舒之狀,當宗正氣散及二陳湯去甘草加杏、蔻、生薑之類主之。必要陽盛於陰,而後配和陽之劑,方無貽累。倘證象兩兼,則兩法兼之可也。大凡是證,若邪輕正不甚虛者,寒熱相等,而作止有時。

若邪重正怯者,寒熱模糊,來勢必混而不分。邪淺則一日一發,稍深則間日一發,最深則三日一發,古稱為三陰大瘧,以肝脾腎三臟之見證為要領。其補瀉寒溫,亦不離仲景治三陰之法為根蒂,可知陽經輕淺之方,治之無益也。所云移早則邪達於陽,移晏則邪陷於陰,陰陽勝復,於此可參。

若久而不已,必有他虞。太陰之虛浮脹滿,有通補之理中湯,開腑之五苓散。少陰之痿弱成勞,有滋陰之復脈湯,溫養之升奇法。厥陰之厥逆吐蛔,及邪結為瘧母,有烏梅丸與鱉甲煎法。又如心經瘧久,必動其營,則為煩渴見紅,肺經瘧久,必傷其津,則為胃秘腸痹,一則滋陰為主,一則清降為宜。或暑濕格拒三焦,而嘔逆不納者,宗半夏瀉心法。

穢濁矇蔽膻中,而清靈昧甚者,用牛黃清心丸。心陽暴脫,有龍、蠣之救逆。胃虛嘔呃,有旋覆、代赭之成方。至於表散和解,通陽補氣,滋陰化營,搜邪入絡,動藥劫截,辛酸兩和,營衛並補,及陽瘧之後養胃陰,陰瘧之後理脾陽等法,已全備矣。○治瘧用烏梅,以酸泄木安土之意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說,有汗的時候要讓它沒有汗,重點在於扶助正氣;沒有汗的時候要讓它出汗,重點在於驅散邪氣,這是治療瘧疾的大原則。瘧疾本質上是外來的邪氣,不出汗就無法解除,如果不知道如何妥善地驅除邪氣,反而胡亂使用強烈的藥物,往往會傷害到腸胃的功能,應該以補益身體的藥物為主,再酌量加入幫助發汗的藥物。如果邪氣在身體的陰分,那麼下半身最難出汗,要等到補藥的藥力發揮作用,自然會汗出到腳底,這才是好的徵兆。一般來說,寒邪從體外侵入引起的疾病,只要出汗就會痊癒,像是傷寒之類的疾病就是這樣。

但是,像瘟疫和瘧疾的情況就不同了,疾病的深淺程度不一樣。像是瘟疫,即使出了很多汗,熱度還是不會消退;而瘧疾,即使反覆發作、反覆出汗,瘧疾還是不會停止。這是因為它們感受到的邪氣比較深,所以無法只靠一兩次出汗就痊癒,甚至有時全身像被水洗過一樣,邪氣還是無法透出。遇到這種情況,只要觀察病人的體質強弱,慢慢地再讓病人出汗,才能讓邪氣解除。因此,不能說出汗後就一定沒有邪氣了,這時應該觀察脈搏是緊還是不緊,頭部和身體的疼痛是強烈還是不強烈,寒熱的程度是嚴重還是不嚴重來判斷。

古時候說治療瘧疾,在將要發作的時候,和正在發作的時候,不要急著治療,一定要等到陰陽達到平衡,病情平穩後,再治療;或者在還沒發作前,就預先阻止它。這種說法似乎不太正確,我最近治療瘧疾,都是在它發作最猛烈的時候攻擊它,效果最好也最快。由此可見,古時候的方法,有些是不必拘泥的。《景岳全書》

瘧疾是由潛藏在體內的邪氣引起的,應該辨別是受到六氣中的哪種邪氣所傷,以及在六經中是哪個經絡生病。像是小柴胡湯只針對少陽經,怎麼可能可以治療所有情況呢?這種病在春天和冬天也會出現,但以夏秋季節受到暑濕之邪侵襲的患者居多。暑邪通常會夾雜濕邪,主要傷害到氣分,需要分別辨別是上焦還是中焦的暑濕之邪比較嚴重。如果是暑熱比較嚴重,就要針對上焦肺臟的清氣來治療,瘧疾發作時會呈現熱重寒輕的現象,嘴唇和舌頭會紅赤,會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,脈象也會呈現陽氣過盛的樣子,這時應該使用桂枝白虎湯,或天水散,再加入一些辛涼的藥物來治療。

如果是濕邪比較嚴重,就要考慮中焦脾胃的陽氣,瘧疾發作時雖然會發熱,但舌頭一定會有黏膩的舌苔,喜歡喝溫熱的湯水,胸部和胃部會感到悶脹、想嘔吐,脈象也會呈現陽氣不舒暢的樣子,這時應該使用正氣散或二陳湯,去掉甘草,加入杏仁、蔻仁、生薑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一定要讓陽氣勝過陰氣,然後再配用調和陽氣的藥物,才不會留下後遺症。如果症狀是兩者兼有,那麼兩種方法可以一起使用。一般來說,如果邪氣輕微,正氣不是很虛弱,那麼寒熱的程度會相當,而且發作和停止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律。

如果邪氣很重,正氣虛弱,那麼寒熱的症狀會模糊不清,發作時也會混亂不清。如果邪氣較淺,會一天發作一次;如果比較深,會隔一天發作一次;如果最深,會隔三天發作一次,古時候稱為三陰大瘧,主要是觀察肝、脾、腎三臟的症狀。治療時的補、瀉、寒、溫等方法,也不脫離張仲景治療三陰病的方法為基礎,由此可知,使用治療陽經的輕淺方劑,是沒有效果的。所謂提早治療會使邪氣跑到陽經,太晚治療會使邪氣陷入陰經,陰陽的消長變化,可以從這裡參考。

如果瘧疾久治不癒,一定會有其他的狀況發生。如果太陰脾經虛弱,出現腹脹滿,可以用理中湯來溫補,用五苓散來開通腑氣。如果少陰腎經衰弱,造成身體虛弱疲勞,可以用滋陰的復脈湯,以及溫養的升奇法來治療。如果厥陰肝經虛寒逆亂,造成嘔吐蛔蟲,以及邪氣結聚形成瘧母,可以用烏梅丸和鱉甲煎來治療。另外,如果心經的瘧疾持續太久,一定會影響到營血,出現煩躁口渴,甚至看到血絲;如果肺經的瘧疾持續太久,一定會損傷到津液,造成腸胃不通暢。前者應該以滋陰為主,後者應該以清降為主。或者,如果暑濕之邪阻礙了三焦氣機,造成嘔吐無法進食,可以用半夏瀉心法來治療。

如果身體的穢濁之氣蒙蔽了膻中穴,使心神不清,可以用牛黃清心丸來治療。如果心陽突然脫失,可以用龍骨、牡蠣之類藥物來救逆。如果胃虛造成嘔吐不止,可以用旋覆花、代赭石等組成的方劑來治療。至於疏散表邪、調和陰陽、通陽補氣、滋陰養血、搜邪入絡、使用強烈藥物截斷病勢、辛味酸味藥物並用、同時補養營衛,以及陽瘧之後滋養胃陰、陰瘧之後調理脾陽等治療方法,都已經完備了。治療瘧疾使用烏梅,是利用酸味來疏泄肝木、安定脾土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