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2)

1.

補編

瘧疾有風、寒、暑、濕不同,治療有汗、吐、下各異,方術百千,不能盡述。獨無痰不成瘧,無食不成瘧,深得致瘧之因。無汗要有汗,散邪為主;有汗要無汗,扶正為主,深得治瘧之法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瘧病一門,《巢氏病原》妄分五臟。後人謂其發明《內經》,深信不疑,而不知瘧邪不從髒髮。《內經》所無之理,巢氏臆言之耳。陳無擇三因之說韙矣。乃謂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者,不可專以此論,何其甘悖聖言耶?至論內因,抄襲巢氏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瘧立言,仍是巴人下里之音矣。張子和治瘧,喜用汗、吐、下三法,自誇本於長沙。

詎知仲景所謂汗下者,但從少陽之和法而進退其間,不從傷寒之汗下起見也。其可吐者,或用瓜蒂,或用常山苗,各有深義,亦豈漫然而吐之耶?且子和謂治平之時,其民夷靜,雖用砒石毒藥,以熱治熱,亦能取效,是何言歟?至東垣、丹溪,確遵《內經》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之論,多所發明。

而謂吳楚閩廣之人,患瘧甚多,陽氣素盛之處,其地卑濕,長夏之時,人多患暍瘧霍亂瀉痢,傷濕熱也,此語誠為聰明絕世矣。然於《內經》之旨,尚隔一層。《內經》運氣,暑與濕同推,不分彼此,曾何分南北乎?且丹溪所論十二經,皆能為病,固即《刺瘧篇》之旨,曷不遵《金匱》推足少陽一經為主,坐令多歧亡羊耶。

方書俱以溫瘧為傷寒壞病,與風瘧大同,此言出於何典?至於牡瘧,總無其名,統括於寒瘧之內,誤指寒瘧為臟寒之極,故無熱有寒,用薑、桂、附子溫之。又有更其名為牝瘧者,云久受寒濕,陰盛陽虛,不能制陰,所以寒多不熱,悽愴振振,亦行溫熱之法,直是殺人不轉睫矣。

又謂暑瘧即癉瘧,嘔者用縮脾等藥,從無有救少陽木火之邪如救焚者,適燕而南其指,抑何生民之不幸耶?○弦數者風發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仲景既云弦數者多熱矣,復申一義云,弦數者風發,見多熱不已,必至於極熱,熱極則生風,風生則肝木侮土,而傳其熱於胃,坐耗津液,陽愈偏而不返。

此未可徒求之於藥也,須以飲食消息而止其熾熱,即梨汁、蔗漿生津止渴之屬,正《內經》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之旨也。(喻嘉言)

凡治瘧當知標本,有標則治標,無標則治本,此最為治瘧之肯綮。蓋標以邪氣言,本以正氣言,夫邪正相爭,所以病瘧。凡瘧之初起,本由邪盛,此當治邪,固無疑也。若或表散已過,久而不愈,則於邪正之間,有不可不辨矣。蓋有邪者,證必猖熾,脈必弦緊,或頭痛未除,或汗出未透。

凡屬形證有餘者,即其病雖已久,亦必有邪未清,但覺有邪,猶宜兼標為治。若汗出已多,邪解已透,別無實證實脈可據,而猶不愈者,必由正氣全虛,或以質弱,或以年衰,此當專治其本,但使元氣恢復,則無不愈。設或不明標本,無論有邪、無邪,而但知攻瘧,則害多矣!○治瘧之法,若其久而汗多,腠理開泄,陽不能固者,必補斂之。無汗則腠理致密,邪不能解,必發散之。

白話文:

關於瘧疾,其病因有風、寒、暑、濕等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有差異,如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,方法很多,無法一一詳述。但基本上,瘧疾的產生脫離不了痰和飲食的問題,這可說是深入了解了瘧疾的病因。治療時,如果沒有汗要設法發汗,以驅散病邪為主;如果有汗則要設法止汗,以扶助正氣為主,這才是治療瘧疾的關鍵原則。(趙氏醫貫)

關於瘧疾,巢元方在《病源論》中將其胡亂分為五臟所致,後人認為他闡明了《黃帝內經》的道理,深信不疑,卻不知道瘧邪不是從臟腑發生的。《黃帝內經》沒有這種說法,是巢元方自己臆測的。陳無擇提出的「三因學說」是正確的,但他認為夏天受暑,秋天就會得瘧疾的說法,並不能以此概括所有情況,這實在是違背了聖人的教導。至於從內因來說,他抄襲巢元方的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種瘧的說法,實在是鄉野村夫的見解。張子和治療瘧疾,喜歡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三種方法,還自誇是學習張仲景的。

實際上,張仲景所說的發汗、瀉下,只是從少陽的調和方法來治療,而不是從治療傷寒的發汗、瀉下下手。至於可以催吐的情況,有時用瓜蒂,有時用常山苗,都有其深刻的意義,並非隨便催吐。而且,張子和說在太平盛世,人民安居樂業,即使使用砒霜這種毒藥,以熱治熱,也能有效,這實在是荒謬。至於李東垣、朱丹溪,他們確實遵從《黃帝內經》夏天受暑,秋天必得瘧疾的說法,並多所發揮。

他們說吳楚閩廣一帶的人,得瘧疾很多,因為這些地方陽氣旺盛,又地勢低窪潮濕,長夏時節,人們容易得中暑、瘧疾、霍亂、腹瀉痢疾等病,這是受濕熱侵襲的結果,這種說法確實非常聰明。然而,對於《黃帝內經》的本意,還是差了一層。《黃帝內經》中,暑和濕是並列的,不分彼此,哪有分南北的道理?而且,朱丹溪所說的十二經都能發病,這確實是《刺瘧篇》的宗旨,為何不遵從《金匱要略》以足少陽經為主呢?這就像是讓羊迷失在多條岔路上一樣。

很多醫書都把溫瘧當作傷寒病情惡化後的疾病,和風瘧大同小異,這種說法是從哪裡來的呢?至於牡瘧,根本沒有這個名稱,把它歸在寒瘧之中,錯誤地認為寒瘧是臟腑寒冷的極致,所以沒有發熱只有寒冷,用薑、桂、附子等藥來溫熱身體。還有人改名為牝瘧,認為是長期受寒濕侵襲,陰盛陽虛,無法控制陰氣,所以寒冷多而沒有發熱,身體發冷顫抖,也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這簡直是殺人不眨眼。

還有人認為暑瘧就是癉瘧,嘔吐時就用縮脾等藥,從來沒有人想到要像救火一樣去救治少陽的木火之邪,簡直是朝著相反的方向指路,這真是人民的悲哀啊!脈象弦數,是風邪發作的表現,要用飲食來調養。張仲景說脈象弦數的人多有熱,又進一步說明,脈象弦數是風邪發作,如果熱持續不斷,一定會到極熱,熱到極點就會生風,風邪產生就會使肝木侵犯脾土,把熱傳到胃,耗損津液,陽氣越來越偏盛而不能恢復。

這不能單單靠藥物治療,必須用飲食來控制熱勢,像梨汁、甘蔗汁等生津止渴的食物,正是符合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」的原則。(喻嘉言)

凡是治療瘧疾,都應當知道有標和本,有標就治標,無標就治本,這是治療瘧疾的關鍵。標是指邪氣,本是指正氣,邪正交爭就會導致瘧疾。瘧疾剛開始發作時,通常是邪氣旺盛,這時應該治療邪氣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如果表散邪氣的方法已經用過,但病久不愈,就需要在邪氣和正氣之間加以分辨了。如果有邪氣,症狀必定很明顯,脈象必定弦緊,或者頭痛沒有消除,或者汗出不暢。

凡是屬於形體症狀有餘的情況,即使病程已經很久,也一定有邪氣沒有清除,只要感覺到有邪氣,仍然應該兼顧治標的方法。如果汗出很多,邪氣已經疏散,沒有其他實證實脈可以判斷,但病還是不好的,一定是正氣虛弱,可能是因為體質虛弱,也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。這時應該專門治療正氣,只要恢復元氣,病自然就會好。如果不明確標本,無論是否有邪氣,都只知道攻擊瘧邪,那危害就大了。治療瘧疾的方法,如果病久而且汗出很多,導致汗孔開泄,陽氣不能固攝,就必須補斂;如果無汗,汗孔閉塞,邪氣無法發散,就必須用發散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