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1)
卷八·雜證匯參 (1)
1. 卷八·雜證匯參
2. 瘧
經義
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○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(《素問》)
哲言
牡瘧,但寒不熱,無汗寒慄,頭痛,病屬太陽。癉瘧,但熱不寒,煩熱自汗,病屬陽明。風瘧,先熱後寒,惡風自汗,頭痛,病屬少陽。濕瘧,先寒後熱,身重嘔逆,病屬太陽。痎瘧,寒熱間日一作,或三日一作,纏綿不已,病屬少陰、厥陰。(《醫階辨證》)
身後為太陽,太陽者,膀胱寒水也。身前為陽明,陽明者,大腸燥金也。少陽之邪在其中,近後膀胱寒水則惡寒,近前陽明燥金則發熱,故為寒熱往來也。(李東垣)
瘧病之寒戰,乃內熱將作,火沖其氣,故凜凜而寒,非真冷也,不得以熱藥治之。(《己任編》)
瘧發必有寒有熱,有寒熱之往來,適在少陽所主之界。偏陰則多寒,偏陽則多熱,即其純熱無寒,而為癉瘧、溫瘧;純寒無熱,而為牡瘧。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,補偏救弊,亦必返還少陽之界,陰陽兩協於和而後愈也。瘧邪如傀儡,少陽則提傀儡之線索,操縱進退,一惟少陽主張。(喻嘉言)
凡瘧因於暑,人皆知之,不知夏令炎熱,此自正氣之宜,而人有畏熱者,每多避暑貪涼,此因暑受寒,所以致瘧。《經》曰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義可知也。然又惟稟質薄弱,或勞倦過傷者,尤易感邪,此所以受邪有淺深,而為病有輕重。第以病因暑致,故曰受暑,而不知暑有陰陽,瘧惟陰暑為病耳。
至其病變,則有為寒證者,有為熱證者,有宜散者,有宜斂者,有宜溫者,有宜清者,其要在標本虛實,因證制宜斯盡善矣。其有云傷暑,而認暑為火者;有云脾寒,而執以為寒者,皆偏見也。○凡瘧發在夏至後秋分前者,病在陽分,其病淺。發在秋分後冬至前者,病在陰分,其病深。
發在子後午前者,此陽分病也,易愈。發在午後子前者,此陰分病也,難愈。○凡瘧自陰漸陽,自遲漸早者,由重而輕也。自陽漸陰,自早漸遲者,由輕而重也。凡感邪深者,其發必遲,必使漸早漸近,方是佳兆。故治此疾者,春夏為易,秋冬為難。(《景岳全書》)
瘧有一日一發者,有間日一發者。昔人謂一日者輕,間日者重,以為衛氣不勝邪,非積二日,不能逐出風府也。然有間日一發而輕者,則邪微病微,必積二日,方能與衛氣交爭,迸出風府,不得以重論。○瘧邪與瘟疫相似,但疫重而瘧輕耳。(《醫參》)
諺云:少不可弱,老不可瘧。蓋少年欲火正旺,陰水愈虧,老年氣血衰微,不能任其寒熱凌虐之狀耳。(《見聞錄》)
或問有瘧發時而脈歇至,人事昏譫,瘧退則神清而脈不歇至者,何也?答曰:瘧發之時,邪氣阻滯,則正氣不能周流,故脈歇至。瘧止邪散,正氣復,則脈舒,故如常。瘧發昏譫者,由熱甚亂其神明故耳。(方星岩)
白話文:
經義
夏天因暑氣受傷,到了秋天就會發生瘧疾。夏天因為暑氣而無法排汗的人,秋天容易得風瘧。
哲言
牡瘧的症狀是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,沒有汗且會發抖,伴隨頭痛,病症屬於太陽經。癉瘧的症狀是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,感到煩躁燥熱且會自汗,病症屬於陽明經。風瘧的症狀是先發熱後寒冷,怕風且會自汗,伴隨頭痛,病症屬於少陽經。濕瘧的症狀是先寒冷後發熱,身體沉重且想嘔吐,病症屬於太陽經。痎瘧的症狀是寒冷和發熱交替發作,可能一天一次或兩天一次,病情纏綿不斷,病症屬於少陰經或厥陰經。
身體的背後屬於太陽經,太陽經代表膀胱的寒水。身體的前面屬於陽明經,陽明經代表大腸的燥金。少陽經的邪氣在身體的中間,靠近背後膀胱寒水時就會感到寒冷,靠近前面陽明燥金時就會發熱,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。
瘧疾發作時的寒顫,是因為體內熱氣即將產生,火氣衝擊體內氣血,所以才會感到寒冷,並不是真正的寒冷,不能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瘧疾發作一定會有寒冷和發熱的症狀,而且寒熱會交替出現,這正好是在少陽經所掌管的範圍。偏向陰氣就會多寒冷,偏向陽氣就會多發熱,如果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,就是癉瘧或溫瘧;如果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,就是牡瘧。這些都是從少陽經發展到極端的偏頗,要糾正這些偏差,也要回到少陽經的範圍,使陰陽調和才能痊癒。瘧邪就像傀儡,少陽經是控制傀儡的線索,操控著瘧邪的進退,完全由少陽經主導。
一般人只知道瘧疾是因為暑氣引起的,卻不知道夏天炎熱是正常氣候,而有些人因為怕熱,反而會避暑貪涼,這樣反而會因為暑氣而受寒,進而導致瘧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夏天因暑氣而無法排汗的人,秋天容易得風瘧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然而,體質虛弱或過度勞累的人,更容易受到邪氣侵擾,所以受邪有深淺之分,病情也有輕重之別。雖然病因是因為暑氣,所以說是受暑,但要知道暑氣有陰陽之分,只有陰暑才會導致瘧疾。
至於瘧疾的病症變化,有表現為寒證的,有表現為熱證的,有的適合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有的適合用收斂的方法治療,有的適合用溫補的方法治療,有的適合用清熱的方法治療,最重要的是要根據病情的虛實和表裡,因證制宜,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。有些人認為傷暑就是火,有些人認為脾寒就是寒,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。瘧疾發作在夏至之後秋分之前,病位在陽分,病情較淺。發作在秋分之後冬至之前,病位在陰分,病情較深。
瘧疾發作在子時(午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)之後午時(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)之前,屬於陽分病,容易痊癒。發作在午時之後子時之前,屬於陰分病,難以痊癒。瘧疾從陰分逐漸轉向陽分,從發作時間越來越晚逐漸轉向越來越早,表示病情由重轉輕。從陽分逐漸轉向陰分,從發作時間越來越早逐漸轉向越來越晚,表示病情由輕轉重。凡是感受邪氣較深的人,發病時間一定會比較晚,必須使其發病時間逐漸提前,才是好轉的徵兆。所以治療瘧疾,春夏比較容易,秋冬比較困難。
瘧疾有的會一天發作一次,有的會隔一天發作一次。以前的人認為一天發作一次的比較輕,隔一天發作一次的比較重,認為是衛氣無法抵擋邪氣,必須累積兩天才能將邪氣排出體外。然而,也有隔一天發作一次但病情較輕的,那是因為邪氣微弱,病情也較輕,必須累積兩天,才能與衛氣交戰,將邪氣排出體外,不能一概而論說隔日發作就比較嚴重。瘧邪和瘟疫相似,只是瘟疫比較嚴重,瘧疾比較輕微。
俗話說:「年輕人不可以虛弱,老年人不可以得瘧疾。」因為年輕人陽氣旺盛,但陰液容易虧虛,而老年人氣血衰弱,無法承受寒熱交替的折磨。
有人問,為什麼有瘧疾發作時脈搏會暫停,人會神智不清,瘧疾退去後神智清醒且脈搏正常?回答是:瘧疾發作時,邪氣阻礙經絡,正氣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脈搏會暫停。瘧疾退去後,邪氣消散,正氣恢復,所以脈搏恢復正常。瘧疾發作時神智不清,是因為熱邪太盛擾亂神明所導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