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4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46)

1.

古人皆以結、促為郁脈,使必待此而後為郁,則鬱證不多見矣。凡診郁證,但見氣血不順,而脈不平和者,皆郁也。(張景岳)

郁脈,雖多沉伏結促,不為患也,所慮在牢革弦強不和耳。蓋沉、伏、結、促,有氣可散,氣通則和。若牢革弦強,則正氣先傷,無氣可散,即從事調補,尚難克效,況復誤行耗氣之藥乎!所以郁證得弦強脈者,往往多成虛損也。(張路玉)

凡抑鬱之病,用開鬱藥,而脈反洪大者,可不必慮,此病氣已開也。(羅赤誠)

選案

予壯年因憂鬱致疾,狀如勞瘵,遍服補養諸方,其病愈重。後遇一名醫,視之曰:爾乃郁疾,非虛損也。用越鞠丸治愈。(《東陽文集》)

一婦無子致郁,經不行者三月,病患腹痛惡心,醫云有孕,安胎行氣止痛,服藥不效。凡未申時即發寒熱,腹中有塊如彈子大者二、三十枚,翻騰作痛,行動水聲漉漉,痛極嘔吐酸水,吐盡則塊平,而寒熱除,痛亦不作,明日依然。又作瘧治轉劇。予診左弦尺澀,右濡弱,尺同左。

謂曰:此郁病也,豈有澀脈成孕之理。方以二陳、香附、山梔、撫芎、延胡、當歸、紅花,藥進痛止,藥止痛發,調治一月,不能除根。因令就黃古潭先生診視,曰:此鬱火病也,其原起於肝膽,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謀慮不決則鬱生,郁生則木盛,木盛則凌脾,脾傷則不能運化精微而生氣血,故月水不來;金失母養,降令不行,木寡於畏,侮所不勝,故直犯清道而作吐,吐後諸證皆減者,木升而火熄也。

方用黃耆五錢,柴胡三錢,白芍二錢,甘草一錢,陳皮、貝母、枳實各五分,姜三片,一服而寒熱除,再服而痛減吐止,水聲亦絕。其夫喜曰:何神速也?復請命於先生,曰:寒熱者,少陽膽也;吐酸者,厥陰肝也;痛而腹塊翻騰者,火盛激動其水,如鍋中湯泡沸騰也。吐多則肺金愈傷,故用黃耆補肺金為君,使得以制肝木;柴胡瀉肝為臣,升發其膽火。

《經》曰:木鬱達之。夫木性上升者也,鬱則不升,故用柴胡升發肝膽之清氣,使衝開其鬱結;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;補肺制肝,正謂此也。損其肝者緩其中,甘草緩中為佐;木位之主,其瀉以酸,白芍於土中瀉木為佐。病久生郁,郁久生涎,貝母、陳皮、枳實,開鬱逐涎為使。

然後金得其正,木得其平,土得其安,由是病去而愈速。前方用山梔降下之藥,火勢正熾,豈區區寒涼所能抑哉?輕者正治,重則從其性而升之,治病要識此意。(孫一奎)

一人久抱憂鬱,如癡如呆,忽笑忽哭,口中喃喃,不思飲食,家人偶持炭過,大喜奪食,後遂為常,每日必食斤許,醫用化痰清心之劑無功。予謂郁傷肝木,木火自焚,漸成焦腐,炭為木燼,同類相求。病可治者,喜在食則胃氣猶存,但補心肝之氣血,而去其痰涎自愈。(程仲華)

白話文:

古代的人都認為脈象呈現結脈、促脈才算是「鬱脈」,如果一定要等到出現這種脈象才認為是鬱證,那患鬱證的人就不會那麼多了。凡是診斷鬱證,只要看到氣血運行不順暢,而且脈象不平和的,都屬於鬱證。(張景岳)

鬱脈雖然大多是沉伏、結、促等脈象,但這些並不是主要的危害,真正需要擔心的是脈象出現牢脈、革脈、弦脈、強脈這些不協和的脈象。因為沉、伏、結、促這些脈象,表示體內還有氣可以疏散,氣一旦疏通就會恢復平和。但如果脈象呈現牢、革、弦、強,就表示正氣已經受損,沒有氣可以疏散,即使進行調養補益,也難以見效,更何況是誤用了耗氣的藥物呢!所以,鬱證患者如果出現弦強脈,往往容易發展成虛損的病症。(張路玉)

凡是患有抑鬱症,使用疏肝解鬱的藥物後,如果脈象反而變得洪大,不必擔心,這表示病氣已經開始疏散了。(羅赤誠)

選案

我年輕時因為憂鬱導致生病,狀況像勞癆一樣,吃了很多補養的藥方,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。後來遇到一位名醫,他看了我的狀況後說:「你這是鬱證,不是虛損。」於是使用越鞠丸治療,病就好了。(《東陽文集》)

一位婦人因為沒有孩子而導致鬱悶,月經已經三個月沒來,她感到腹痛、噁心,醫生說她懷孕了,就給她安胎、行氣、止痛的藥,但吃了沒有效果。每天到了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就會發冷發熱,腹部有像彈珠大小的硬塊二三十個,在裡面翻滾疼痛,移動時還會發出水聲,痛到極點時就會吐出酸水,吐完之後硬塊就會消平,寒熱也消失,疼痛也停止,但隔天又會再次發作。又把這個病當瘧疾來治療,結果病情更嚴重。我診斷她的脈象,發現左手脈是弦脈、尺脈澀滯,右手脈濡弱,尺脈和左手一樣。

我說:「這是鬱病,哪有脈象澀滯卻懷孕的道理。」就開了二陳湯、香附、山梔、川芎、延胡索、當歸、紅花等藥方,吃藥後疼痛就停止,停藥後疼痛又發作,調理治療了一個月,還是無法根治。於是請黃古潭先生來診視,他說:「這是鬱火病,病因源於肝膽。肝主管謀慮,膽主管決斷,如果謀慮不決就會產生鬱悶,鬱悶久了就會導致肝氣旺盛,肝氣旺盛就會克制脾胃,脾胃受損就不能運化精微物質來產生氣血,所以月經才會不來;肺金失去了脾土的滋養,肅降的功能不能正常運行,肝木因為沒有受到肺金的制約,就會侵犯肺,導致出現嘔吐,吐完之後各種症狀都會減輕,這是因為肝氣上升,火氣熄滅的緣故。」

他開了黃耆五錢、柴胡三錢、白芍二錢、甘草一錢、陳皮、貝母、枳實各五分,加生薑三片的藥方,吃一帖後寒熱就消失了,再吃一帖疼痛減輕、嘔吐也停止,腹中的水聲也沒了。她丈夫高興地說:「怎麼這麼神奇啊?」又向先生請教,先生說:「寒熱,是少陽膽經的病症;吐酸水,是厥陰肝經的病症;疼痛而且腹中硬塊翻滾,是火氣旺盛激動體內的水液,就像鍋裡的水泡沸騰一樣。吐的次數多,就會更傷肺金,所以用黃耆來補益肺金作為君藥,讓肺金可以制約肝木;用柴胡來疏泄肝氣作為臣藥,升發膽火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『木鬱則達之。』木的特性是向上升發,如果鬱結就無法升發,所以用柴胡升發肝膽的清陽之氣,使之衝開鬱結;如果升發太過,就要適當收斂,所謂『瀉之』,就是這個意思;補益肺金來制約肝木,正是這個道理。肝臟受損要用甘草來緩和其急迫,甘草可以緩和藥性,作為輔佐;肝屬木,在五味中屬於酸味,用白芍在土中疏泄肝木作為輔佐。久病就會產生鬱結,鬱結久了就會產生痰涎,用貝母、陳皮、枳實,來疏開鬱結、驅除痰涎作為使藥。

這樣一來,肺金就能正常,肝木就能平和,脾土就能安穩,因此病就好得很快。之前的藥方用山梔這種降下的藥,當時火勢正旺盛,豈是區區寒涼的藥物所能抑制的呢?病症輕的可以用正規方法治療,病症重的就要順應其屬性來升散,治療疾病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。(孫一奎)

有個人長期憂鬱,好像癡呆一樣,時而笑時而哭,嘴裡喃喃自語,不想吃飯。家人偶然拿著木炭經過,他高興地搶著吃,後來就變成習慣,每天都要吃一斤左右的木炭。醫生用化痰清心的藥方治療沒有效果。我認為這是因為鬱悶傷了肝木,導致肝火自燃,逐漸變成焦腐,木炭是木材燃燒後的灰燼,同類相求。這個病可以治療的原因,是他還會吃東西,表示胃氣還存在,只要補益心肝的氣血,去除痰涎,病自然會好。(程仲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