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4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45)

1.

(張路玉)

歸脾湯,治脾而開鬱;逍遙散,治肝而疏郁,二方為治郁妙劑,他藥恐消耗元氣,宜慎用之。(《折肱漫錄》)

郁證主於開鬱,開鬱不過行氣,行氣則用香燥。然有香燥過多,因而竅不潤澤,氣終不行,郁終不開者,宜用養血藥以潤其竅,利其經,香附、川芎不足恃也。(吳篁池)

治郁之法,多以調中為要者,蓋脾胃居中,心肺在上,腎肝處下,四臟所受之邪過於中者,中先受之。況飲食不節,寒暑不調,停痰積飲,而脾胃亦先受傷,所以中焦致郁恆多也。治宜開發運動,鼓舞中州,則三陰、三陽之郁,不攻自解矣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《經》言五郁之發,乃因五運之氣太過不及,遂有勝復之變。由此觀之,天地且有郁,況於人乎!故六氣著人,皆能鬱而致病。如傷寒之邪鬱於營衛,暑濕之蘊於三焦,疫邪之客於膜原,風、寒、濕三氣,雜感而成痹證。總之,邪不解散即謂之郁,此外感六氣而成者也。七情之郁,如思傷脾、怒傷肝之類,其原總由於心,情志不遂,則鬱而成病,其證心脾肝膽為多。治有清泄上焦鬱火,或宣暢少陽,或開降肺氣,及通補肝胃、泄膽補脾、宣通脈絡諸法。

若熱鬱至陰,則用鹹補苦泄。夫鬱則氣滯,久必化熱,熱鬱則津液耗而不流,升降之機失其常度,初傷氣分,久延血分,而為郁勞沉疴。用藥以苦辛涼潤宣通,不投燥熱斂澀呆補,此治療之大法也。且鬱則氣滯,其滯或在形軀,或在臟腑,必有不舒之證。蓋氣本無形,鬱則氣聚,似有形而實無質,如胸膈似阻,心下虛痞,脅脹背脹,脘悶不食,氣瘕攻衝,筋脈不舒等候。醫家誤認有形之滯,破氣攻削,迨至愈治愈劇,轉方又屬呆補,此不死於病,而死於藥矣。

不知情志之郁,由於隱曲不伸,故氣之升降開闔,樞機不利,雖《內經》有泄、折、達、發、奪五郁之治,猶慮難全。故《疏五過論》有嘗富後貧,故貴脫勢,總屬難治之例。蓋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,醫者構思靈巧,不重在攻補,而在乎用苦泄熱而不損胃,用辛理氣而不破氣,用滑潤濡燥澀而不滋膩氣機,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長,庶幾幸成。若必欲求十全之治,則惟道家有言,欲要長生,先學短死,此乃治郁之金丹也。

(《臨證指南》)

諸病久則氣滯血凝而成鬱結,治之各因其證,兼以解鬱,鬱滯一開,則氣血通暢,而諸病自愈矣。今醫治久病,每用本病之藥而不效者,皆郁之故也。醫不悟此,妄變他方,愈變愈訛,而病劇矣。此郁之治,當熟知也。(徐春甫)

脈候

鬱火脈,極難看,大抵多弦澀凝滯,緣火不透發,則經脈俱為所遏,故多沉伏不出耳。(《己任編》)

凡沉細脈,人皆以為寒,或見其體弱,又誤認為虛,不知郁脈沉細,前人已言之矣。(方星岩)

白話文:

(張路玉)

歸脾湯,是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鬱悶;逍遙散,是治療肝氣鬱結導致的鬱悶。這兩個方子是治療鬱悶的絕妙方劑,其他的藥恐怕會消耗元氣,應該謹慎使用。(《折肱漫錄》)

鬱悶的病症主要在於疏通氣機,疏通氣機無非是行氣,而行氣則要用到辛香燥烈的藥。但是如果辛香燥烈的藥用得太多,反而會使身體的孔竅乾燥不潤澤,氣機最終無法運行,鬱悶也無法疏解。這時應該用養血的藥來潤澤孔竅,疏通經絡,單靠香附、川芎是不夠的。(吳篁池)

治療鬱悶的方法,大多以調理中焦脾胃為重點,因為脾胃位於身體中間,心肺在上面,肝腎在下面,四臟所受的邪氣如果過多,都會先影響到中焦。加上飲食不節制,氣候變化不適應,停滯痰飲積聚,脾胃也會先受損傷,所以中焦導致鬱悶的情況總是很多。治療應該著重開發運動,鼓舞脾胃,那麼三陰經、三陽經的鬱悶,不用攻伐也會自然解除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《黃帝內經》說五種鬱悶的產生,是因為五運之氣太過或不及,於是產生了勝負的變化。由此看來,天地之間都有鬱悶,更何況是人呢!所以六氣侵入人體,都能導致鬱悶而生病。例如,傷寒的邪氣鬱積在營衛,暑濕的邪氣蘊積在三焦,疫病的邪氣侵入膜原,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,混合侵犯而形成痹症。總之,邪氣無法消散就叫做鬱悶,這是外感六氣造成的。七情導致的鬱悶,例如思慮過度傷脾、發怒傷肝之類,其根本原因都在於心,情志不暢,就會鬱結成病,這種情況以心、脾、肝、膽最為常見。治療方法有清泄上焦的鬱火,或者宣暢少陽,或者開降肺氣,以及疏通補益肝胃、泄膽補脾、宣通脈絡等各種方法。

如果熱鬱積在陰經,就要用鹹味藥補益,用苦味藥泄熱。鬱悶會導致氣機阻滯,時間久了就會化熱,熱鬱就會導致津液耗損而不流通,升降的功能就會失去常態。剛開始傷及氣分,時間長了就會延及血分,而形成鬱勞的慢性病。用藥要用苦、辛、涼、潤的藥來疏通,不要用燥熱收斂、呆滯的補藥,這是治療的大法。而且鬱悶會導致氣機阻滯,阻滯可能在身體,也可能在臟腑,一定會有不舒服的症狀。氣本來沒有形狀,鬱積時氣聚集在一起,似乎有形狀但實際上沒有實質,例如胸膈好像被阻礙,心下感覺空虛痞滿,脅肋脹痛,背部脹痛,脘腹悶脹不思飲食,氣機竄動,筋脈不舒等。醫生如果誤認為是有形的阻滯,用破氣攻伐的藥,結果會越治越嚴重,如果又轉而使用呆補的藥,這就是沒有死於疾病,而是死於藥物。

不懂得情志鬱悶,是因為心中隱藏著不愉快而無法伸展,所以氣機的升降開合,樞紐轉動不利。雖然《黃帝內經》有泄、折、達、發、奪五種治療鬱悶的方法,但仍然擔心不能完全有效。所以《疏五過論》說,曾經富貴後來貧窮的人,或者曾經有權勢後來失勢的人,都是難治的例子。因為鬱悶的治療關鍵全在於病人能夠轉移心情,改變性情,醫生要靈活思考,不應過分強調攻伐或補益,而應該在於用苦味藥泄熱而不損傷脾胃,用辛味藥理氣而不耗散氣機,用滑潤的藥潤澤乾燥而不滋膩阻礙氣機,用宣通的藥而不揠苗助長,這樣或許可以成功。如果一定要追求十全的治療效果,那麼只有道家有句話說,想要長生,就要先學會看淡死亡,這才是治療鬱悶的金丹妙藥。

(《臨證指南》)

各種疾病如果時間長了,就會導致氣滯血瘀而形成鬱結,治療的時候應該根據具體情況,同時輔以解鬱,鬱滯一旦疏通,那麼氣血就會暢通,各種疾病自然就會痊癒。現在的醫生治療久病,常常只用針對本病的藥物,而沒有效果,都是因為有鬱結的緣故。醫生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隨意改變藥方,結果越改越錯,疾病就更嚴重了。對於鬱悶的治療,應該仔細了解。(徐春甫)

脈象

鬱火的脈象,很難診斷出來,大體上多是弦脈、澀脈、凝滯脈,因為火氣不能透發,導致經脈都被阻礙,所以多是沉伏不明顯。(《己任編》)

凡是沉細的脈象,人們都認為是寒證,或者看見身體虛弱,又誤認為是虛證,卻不知道鬱脈也是沉細的,前人已經說過這個道理了。(方星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