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44)
卷七·雜證匯參 (44)
1. 郁
及其既甚,則上連肺胃,而為咳喘,為失血,為隔噎,為嘔吐;下連肝腎,則為帶濁,為崩淋,為不月,為勞損。若初病而氣結為滯者,宜順宜開;久病而損及中氣者,宜修宜補。然以情病者,非情不解,其在女子,必得順遂而後可釋;或以怒勝思,亦可暫解。其在男子,使非有能屈能伸,達觀上智者,終不易卻也。
○又若憂鬱者,多以衣食之累,利害之牽,及悲憂驚恐而致者。蓋悲則氣消,憂則氣沉,必傷脾肺;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,必傷肝腎。此其慼慼悠悠,精氣但有消索,神志不振,心脾日以耗傷,凡此皆陽消之證,尚何實邪?而再加解散,其與鷺鷥腳上割股者,何異也!(張景岳)
東方生木,木者生生之氣,木鬱則火亦郁矣。火鬱則土鬱,土鬱則金鬱,金鬱則水鬱,此五行相因,自然之理。予以一方治其木鬱,而諸郁皆愈。一方者何?逍遙散是也。方中柴胡、薄荷二味最妙,蓋木喜風,風搖則舒暢。甚者加黃連以治心火;吳萸氣臊,肝之氣亦臊,同氣相求,而佐金以制木,此左金之所以得名也。然猶未也。
一服之後,繼用六味地黃湯,加柴胡、芍藥以滋腎水,俾水能生木。逍遙散,風以散之也;地黃湯,雨以潤之也。木火之郁既舒,木不剋土,土亦滋潤,無燥熇之病,金水自相生矣。予謂一法可通五法者如此,豈惟是哉!推之大之,其益無窮。凡寒熱往來,似瘧非瘧,吐酸嘈雜,胸胠脅痛,小腹脹悶,黃疸瘟疫,疝氣飧泄等證,皆對證之方也。
推而至於傷風、傷寒、傷濕,除直中外,凡外感者,俱作郁看,以逍遙散加減出入,無不獲效。如小柴胡湯、四逆散、羌活湯,大同小異,然不若此方之響應也。神而明之,變而通之,存乎人耳!(《趙氏醫貫》)
《內經》論「木鬱達之」五句,治郁之法最詳。所謂郁者,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也。然清濁升降,皆出於肺,使太陰失治節之令,不惟生氣不升,收氣亦不降,上下不交,而鬱成矣。故《經》云: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。又云: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然肺氣之布必由胃氣之輸,胃氣之運必本三焦之化,甚至為痛、為嘔、為脹、為利,莫非胃氣不宣,三焦失職所致。故五郁之中,金木尤甚。
前人用逍遙散調肝之郁,兼清火滋陰;用瀉白散清肺之郁,兼潤燥降逆。要以木鬱上衝即為火,金鬱斂澀即為燥也。(季楚重)
郁之為病,非止一端:有郁久而生病者,有病久而生郁者,有誤藥而成郁者。故凡病屬郁,古人立越鞠丸以治之。王節齋云:氣虛者,兼用四君;血虛者,兼用四物;挾痰者,兼用二陳,得其要矣。(羅赤誠)
郁證,多緣於志慮不伸,氣先受病,故越鞠、四七,始而立也。郁之既久,火邪耗血,豈蒼朮、香附輩能久服乎?是逍遙、歸脾繼而設也。然郁證多患於婦人,《經》謂二陽之病發心脾,及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皆能致病。為證不一:或發熱頭痛者有之,喘嗽氣乏者有之,經閉不調者有之,狂癲失志者有之,火炎失血者有之,骨蒸勞瘵者有之,䘌疽生蟲者有之。治法總不離乎逍遙、歸脾、左金、越鞠、四七等方,參究新久虛實選用。
白話文:
鬱積到極點,會向上影響肺和胃,導致咳嗽、氣喘、吐血、食道阻塞、嘔吐;向下影響肝和腎,導致白帶異常、崩漏、月經不調、身體勞損。如果是剛開始發病,氣血鬱結阻塞,應該疏通開導;如果是久病而損傷到中氣,就應該調理滋補。但如果是因為情緒導致的疾病,不用情緒來疏解是無法解決的。對於女子而言,必須讓她心情順遂才能釋懷;或者以憤怒來壓制思慮,也能暫時緩解。對於男子而言,如果不是有能屈能伸、豁達開朗的智者,最終也很難去除這種鬱結。
另外,憂鬱症狀,大多是因為衣食的負擔、利益的牽絆,以及悲傷、憂愁、驚嚇、恐懼等原因引起的。悲傷會使氣消散,憂愁會使氣下沉,必然會損傷脾和肺;驚嚇會使氣紊亂,恐懼會使氣下行,必然會損傷肝和腎。這樣就會讓人感到憂愁煩悶,精神氣血不斷消耗,精神不振,心脾日益耗損,這些都是陽氣衰退的徵象,哪裡還有什麼實邪呢?如果再用發散的藥物,就如同在鷺鷥腿上割肉,又有什麼區別呢!(張景岳)
東方屬木,木是生發的氣,木鬱滯不舒,火也會跟著鬱悶。火鬱悶,土也跟著鬱悶;土鬱悶,金也跟著鬱悶;金鬱悶,水也跟著鬱悶,這是五行相生相剋,自然而然的道理。我用一個方子治療木氣鬱結,其他鬱結的症狀都會好轉。這個方子是什麼呢?就是逍遙散。方子中的柴胡和薄荷兩味藥最為重要,因為木喜歡風,風一吹就舒暢了。如果火氣旺盛,就加入黃連來清心火;吳茱萸的氣味很腥臊,肝的氣味也腥臊,同氣相求,並用佐金的藥來制約木,這就是左金丸得名的原因。但這樣還不夠。
服用逍遙散之後,接著使用六味地黃湯,加入柴胡、芍藥來滋養腎水,使水能生木。逍遙散,是用風來疏散鬱結;地黃湯,是用雨來潤澤乾枯。木火的鬱結都得到舒解,木不剋制土,土也得到滋潤,沒有乾燥燥熱的病症,金和水自然就能相生了。我認為一個方法可以貫通五行,就是這樣,難道只是這樣而已嗎!推而廣之,它的益處是無窮的。凡是寒熱往來,像瘧疾又不是瘧疾,吐酸嘈雜,胸肋疼痛,小腹脹悶,黃疸瘟疫,疝氣泄瀉等症狀,都是這個方子的對證之藥。
進一步推廣,像是傷風、傷寒、傷濕,除了直接感受外邪的情況,凡是外感引起的,都可以看作是鬱結,用逍遙散加減變化來治療,沒有不見效的。像是小柴胡湯、四逆散、羌活湯,雖然有相似之處,但效果都不如這個方子靈驗。要用心領會,靈活運用,這就要看個人了!(《趙氏醫貫》)
《內經》中論述「木鬱達之」五個字,把治療鬱結的方法說得非常詳細。所謂的鬱結,就是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。然而清濁之氣的升降,都由肺來主導,如果肺失去調節的功能,不只生發的氣不能上升,收斂的氣也不能下降,上下不通,就會形成鬱結。所以《經》中說:太陰肺不收斂,肺氣就會焦熱而脹滿。又說:各種氣機鬱滯,都與肺有關。然而肺氣的宣佈必須要通過胃氣的輸布,胃氣的運行必須要靠三焦的氣化,甚至導致疼痛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瀉,這些都與胃氣不暢,三焦失職有關。所以五種鬱結之中,金和木的鬱結尤其嚴重。
前人用逍遙散來調理肝的鬱結,同時清火滋陰;用瀉白散來清肺的鬱結,同時潤燥降逆。主要的原因是木鬱向上衝就變成火,金鬱斂澀就變成燥。(季楚重)
鬱結這種疾病,不只有一種情況:有的是鬱結太久才生病的,有的是生病太久而產生鬱結的,有的是因為用錯藥而形成鬱結的。所以凡是屬於鬱結的病症,古人就設立越鞠丸來治療。王節齋說:氣虛的,要同時服用四君子湯;血虛的,要同時服用四物湯;有痰的,要同時服用二陳湯,這樣就掌握了要點。(羅赤誠)
鬱結症狀,多是因為志向和思慮不能伸展,氣機先受影響,所以才設立越鞠丸和四七湯來治療。鬱結時間久了,火邪會耗傷氣血,難道只靠蒼朮、香附之類的藥物可以長期服用嗎?所以接著設立了逍遙散和歸脾湯。然而鬱結症狀多發生在婦女身上,《經》中說,二陽的病會影響心脾,以及思想無窮,願望不能實現,都會導致疾病。症狀不一:有的發熱頭痛,有的氣喘咳嗽,有的月經不調,有的狂躁癲癇,有的火氣旺盛而導致出血,有的骨蒸勞損,有的生疔瘡生蟲。治療方法總是不離逍遙散、歸脾湯、左金丸、越鞠丸、四七湯等方子,要根據病情的久遠和虛實來選擇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