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38)

1. 癲狂癇

(張景岳)

天地一陰陽也,陰陽和則天清地凝,一有偏勝,遂有非常之變。人身亦一陰陽也,陰陽和則神清志定,一有偏勝,則有不測之疴。故《經》曰: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癇與癲其原則同也。古人集癲、癇、狂,辨以為陽並於陰,陰並於陽。

言乎見證:狂則少臥不飢,妄言妄笑,甚則上屋窬垣,其候多躁而常醒;癲則或歌或哭,如醉如癡,甚至不知穢潔,其候多靜而常昏;癇則發作無時,卒然昏僕,筋脈瘛瘲,口中作聲,其候經時必止。

推其病因:狂由大驚大怒,病在肝、膽、胃經,三陽並而上升,故火熾則痰湧,心竅為之閉塞;癲由積憂積鬱,病在心、脾、包絡,三陰蔽而不宣,故氣鬱則痰迷,神志為之混淆;癇病或由驚恐,或由飲食不節,或由母腹中受驚,以致內臟不平,經久失調,一觸積痰,厥氣內風,猝焉暴逆,莫能禁止,待其氣反然後已。至於主治,察形證,診脈候,以辨虛實。

狂之實者,以承氣、白虎直折陽明之火,生鐵落飲重製肝膽之邪;虛者,當壯水以制火,二陰煎之類。癲之實者,以滾痰丸開痰壅閉,清心丸泄火鬱勃;虛者,養神而通志,歸脾、枕中之類。癇之實者,用五癇丸以攻風,控涎丸以劫痰,龍薈丸以瀉火;虛者,當補助氣血,調攝陰陽,養營湯、河車丸之類。三證治法,大旨不越乎此。

他如肝風痰火者,則苦辛開泄;神虛火炎者,則清補並施;肝膽厥陽,化風旋逆者,以極苦之藥折之;神志兩虛者,用交通心腎法;勞神太過者,宗靜以生陰意,為斂補鎮攝。醫者惟調理其陰陽,不使有所偏勝,則鬱逆自消,而神氣得反其常矣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《經》云: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,不精則不正。此悲哀傷魂而狂,當用溫藥補魂之傷,《本事》驚氣丸之類是也。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此喜樂傷魄而狂,當用涼藥補魄之陰,辰砂、鬱金、白礬之類是也。(婁全善)

五志之火,鬱而成痰,為癲為狂,宜以人事制之。如喜傷心者,以怒解之,以恐勝之;憂傷肺者,以喜勝之,以怒解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狂病久而不愈,宜分治之。定志膏、一醉膏、辰砂散。蓋狂病少臥,衛氣行陽而不行陰,故陽盛陰虛,令昏其神,使之得睡,則衛氣得入於陰,陰得衛填則不虛,陽無衛助則不盛,故陰陽和而愈矣。(《醫學六要》)

癲證等方,總不若用六君加減,以治痰之本;用六味丸不加減,以治腎水不足之源,為治癲之秘法。(方星岩)

《經》云:癲疾嘔多涎沫,氣下泄者不治,發如狂者不治。氣下泄不治者,癲本由邪入於陰,陰氣閉塞於下而奔逆於上,今氣下泄,將見腎氣虛脫故也。發如狂不治者,由心之陽不勝其陰氣之逆,神明散亂,陽氣暴絕,猶燈將滅而復明也。(趙以德)

白話文:

天地間存在陰陽兩種力量,當陰陽調和時,天氣清朗、大地凝固;一旦陰陽失衡,就會產生不尋常的變化。人體也是陰陽構成,陰陽調和則精神清明、意志堅定;若陰陽失衡,就會出現難以預料的疾病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氣過盛就會發狂,陰氣過盛就會癲病。」癲病和癇病發病的原理是相同的。古人將癲、癇、狂三種疾病放在一起討論,認為它們是陽氣與陰氣互相影響而產生。

就症狀而言:狂病患者會少睡、不覺得飢餓,說話荒誕、無緣無故發笑,嚴重時甚至會爬上屋頂、翻越牆壁,表現多為躁動不安且清醒;癲病患者則會時而唱歌時而哭泣,像喝醉酒一樣糊塗癡呆,甚至不知乾淨骯髒,表現多為安靜且昏沉;癇病則是發作沒有規律,突然昏倒在地,四肢抽搐、口中發出聲音,發作一段時間後會停止。

從病因推究:狂病多由大驚大怒引起,病變部位在肝、膽、胃經,三陽經的陽氣過盛而向上衝,導致火氣旺盛、痰液湧出,阻塞心竅;癲病多因長期憂愁鬱悶造成,病變部位在心、脾、心包絡,三陰經的陰氣閉塞不暢,導致氣機鬱滯、痰液迷擾,使神智不清;癇病可能因驚恐、飲食不節制,或在母親腹中受到驚嚇,以致內臟失調、經久不愈,一旦接觸到積聚的痰液,就會導致氣機逆亂、內風竄動,突然暴發,無法控制,要等到氣機平復後才會停止。至於治療,則要觀察患者的形體、症狀,診斷脈象,以辨別虛實。

狂病屬實證者,要用承氣湯、白虎湯直接瀉除陽明經的火熱,用生鐵落飲來鎮壓肝膽的邪氣;屬虛證者,應滋養腎水以抑制火熱,可以用二陰煎等藥方。癲病屬實證者,可用滾痰丸來開導痰液的壅塞,清心丸來疏泄火熱的鬱結;屬虛證者,要養護心神、疏通情志,可用歸脾湯、枕中丹等藥方。癇病屬實證者,可用五癇丸來驅散風邪,控涎丸來消除痰液,龍薈丸來瀉火;屬虛證者,要補益氣血,調和陰陽,可用養營湯、河車丸等藥方。這三種疾病的治療原則大致不出這些範圍。

其他如肝風夾痰火,則要用苦辛的藥物來開泄疏通;如心神虛弱而火熱上炎,則要清熱與滋補同時進行;如肝膽陽氣上亢,化為風邪上旋逆亂,要用極苦的藥物來抑制;如心神和情志都虛弱,則要用交通心腎的方法;如用腦過度,則要靜養以滋生陰氣,同時用收斂鎮靜的藥物來治療。醫生只要調和陰陽,不讓它們偏盛,那麼鬱悶逆亂的氣機自然會消散,而精神氣血也能恢復正常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悲傷過度會傷害魂魄,魂魄受損就會精神錯亂、心神不寧,心神不寧則行為不端正。」這是說悲傷過度會傷害魂魄而導致狂病,應該用溫補的藥物來修復魂魄的損傷,如《本事方》的驚氣丸之類。過度高興會傷害魄,魄受損也會導致狂病,狂病患者會意識不清,不把人放在眼裡。這是說喜樂過度會傷害魄而導致狂病,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滋養魄的陰液,如辰砂、鬱金、白礬之類。

五種情志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恐)的火熱,鬱結就會化為痰液,形成癲病或狂病,要用人為的方法來控制。例如,喜傷心,要用發怒來疏解,用恐懼來制約;憂傷肺,要用喜樂來戰勝,用發怒來疏解。

狂病久治不愈,應該分清證型來治療。可使用定志膏、一醉膏、辰砂散。狂病患者少睡,是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分而不進入陰分,所以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,導致神志昏亂。讓他們能夠入睡,衛氣才能進入陰分,陰分得到衛氣的滋養就不會虛弱,陽分沒有衛氣的助長就不會過盛,這樣陰陽調和病就會痊癒。

治療癲病的各種藥方,都不如用六君子湯加減變化來治療痰的根本,用六味地黃丸不加減來治療腎水不足的根源,這是治療癲病的秘訣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癲病患者如果嘔吐多涎沫,或氣機向下宣洩,就屬於無法治癒的情況;如果癲病發作時像狂病一樣,也無法治癒。氣機向下宣洩無法治癒,是因為癲病本來是邪氣侵入陰分,導致陰氣閉塞於下而向上逆行,現在氣機向下宣洩,預示著腎氣即將虛脫。發作時像狂病一樣無法治癒,是因為心陽不能勝過陰氣的逆亂,神明散亂,陽氣暴絕,就像燈火即將熄滅又重新亮起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