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37)
卷十·雜證匯參 (37)
1. 癲狂癇
癲多喜笑,尚知畏懼,證屬不足;狂多忿怒,人莫能制,證屬有餘。此病多因驚憂,痰血塞於心竅所致。(朱丹溪)
癲,有時人不之覺,是癲之輕也;狂有時人不及防,是狂之驟也。癲病,痰火一時忽動,陰陽相爭,亦若狂之狀;狂病,痰火經久煎熬,神魂迷瞀,亦兼癲之狀。(《見聞錄》)
疑病為癡,口如木而不能言為呆,人事顛倒為癲,三病相似。癡,脾病;呆,肝病;癲,腎病。三者胥兼心。○癲狂皆痰病也。癲因寒為虛,狂因火為實。癲病責心腎,狂病責肝胃。○有故而倒曰驚,無故而倒曰癇,皆瘛瘲也。癇虛而驚實。(《醫參》)
癇疾者,風痰之故也。風者,陽氣也。《經》曰: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,故其發也暴。所以令人仆地者,厥氣並於上,上實下虛,清濁倒置,故令人仆地,悶亂無知。濁邪干於心臟,而神明壅閉也。舌者心之苗,而脾之經絡連於舌本,陽明之經絡入於上下齒縫中,故風邪實於心脾,則舌自挺,風邪實於陽明,則口自噤,一挺一噤,故令嚼舌吐沫者,風熱盛於內也。此風來潮洶之象,背反張目上視者,風在太陽經也。
足太陽之經,起於睛明,挾脊而下,風邪干之,則實而勁急,故目上視而背反張也。手足搐溺者,風屬木,肝主筋,風熱盛於肝,則一身之筋摯,故令人手足搐溺也。搐者,四肢屈曲之名。搦者,十指開握之義也。或作六畜聲者,風痰鼓其氣竅而聲自變也,譬之弄笛,六孔閉塞不同,而宮商別異是也。
(吳鶴皋)
病癇者,涎沫出於口,冷汗出於身,清涕出於鼻,皆陽蹺、陰蹺、督、沖四脈之邪上行為病也。此奇邪為病,不繫五行、陰陽、十二經所拘,當從督、沖、二蹺四穴奇邪之法治之。(李東垣)
癇與痙,略同而實異。發時身軟,時醒者,謂之癇;身體強直,反張如弓,不時醒者,謂之痙。癇病隨其痰之潮作,故有時而醒;痙比癇為甚而多挾虛,故常昏冒而亡者多矣。(劉宗厚)
論治
狂病多因於火,或謀為失志,或思慮鬱結,屈無所伸,怒無所泄,以致肝膽氣逆,木火合邪,是誠東方之實證也。邪乘於心,則為神魂不守;邪乘於胃,則為暴橫剛強。故當以治火為先,或痰或氣,察其微甚而兼治之。○癲病多由痰、氣,凡氣有所逆,痰有所滯,皆能壅閉經絡,格塞心竅,故發則旋暈僵仆,口眼相引,目睛上視,手足搐搦,腰脊強直,食頃乃蘇。此其倏病倏已者,正由氣之倏逆倏順也。
故當察痰察氣,因其甚者而先之。至若火之有無,當審脈證而兼治之。○癇證無火者多,且復有陰盛陽衰,及氣血暴脫,而絕無痰火氣逆者。則凡四君、四物、八珍、十全等湯,或乾薑、桂、附之類,皆所必用,不得謂癲癇盡屬實邪而概禁補劑也。若真陰大損,氣不歸根,而時發難愈者,必用河車丸,方可奏效。
白話文:
癲狂癇
癲病的人通常會比較愛笑,但還知道害怕,這類型的病症屬於身體的不足;狂病的人則容易發怒,別人也無法控制,這類型的病症屬於身體的過盛。這種疾病多半是因為受到驚嚇或憂慮,導致痰和血堵塞在心竅所引起的。(朱丹溪)
癲病有時候別人不會察覺,表示癲病比較輕微;狂病有時候讓人來不及防備,表示狂病發作很突然。癲病是因為痰火一時突然發作,陰陽之氣互相爭鬥,也可能表現得像狂病一樣;狂病是因為痰火長期煎熬,導致神智昏亂,也可能兼有癲病的症狀。(《見聞錄》)
有的病症看起來像癡呆,嘴巴像木頭一樣不能說話則稱為呆,行為舉止顛三倒四則稱為癲,這三種病症很相似。癡呆是脾臟的疾病,呆是肝臟的疾病,癲是腎臟的疾病。這三者都與心臟有關。癲和狂都屬於痰的病症。癲是因為寒而導致的虛弱,狂是因為火而導致的實證。癲病主要與心和腎有關,狂病主要與肝和胃有關。因為受到驚嚇而突然昏倒稱為驚,沒有原因就突然昏倒稱為癇,兩者都屬於抽搐。癇是虛弱的表現,而驚是實證的表現。(《醫參》)
癇病是由於風和痰引起的。風屬於陽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陽氣像天地間的疾風一樣,所以癇病發作時非常突然。導致人跌倒的原因是,氣血向上衝逆,造成上面實熱而下面虛冷,清氣和濁氣錯亂顛倒,所以人會跌倒,並且感到昏悶和失去知覺。濁邪干擾心臟,導致神智閉塞。舌頭是心臟的苗,而脾的經絡連接到舌根,陽明的經絡進入上下牙縫中,所以當風邪在心脾實盛時,舌頭會伸出來,當風邪在陽明實盛時,嘴巴會緊閉,這種一伸一閉的情況,會導致咬舌吐沫,這是因為體內風熱過盛。這種風就像潮水一樣洶湧而來。背部反張、眼睛向上看,是因為風邪在太陽經。
足太陽經脈,起於眼角的睛明穴,沿著脊柱向下走,當風邪侵犯時,會導致經脈實熱而緊張,所以眼睛會向上看,背部會反張。手腳抽搐,是因為風屬於木,肝臟主管筋,當風熱在肝臟過盛時,全身的筋會抽緊,所以手腳會抽搐。抽是四肢屈曲的表現,搐是十指張開又握緊的動作。有些人會發出像動物叫聲,是因為風痰鼓動氣竅,聲音才會改變,就像吹笛子一樣,不同的孔被按住,就會發出不同的音調。
(吳鶴皋)
患有癇病的人,口中會流出涎沫,身上會冒出冷汗,鼻孔會流出清鼻涕,這些都是因為陽蹺脈、陰蹺脈、督脈、沖脈四脈的邪氣向上衝所造成的疾病。這種特殊的邪氣發病,不受五行、陰陽、十二經的約束,應該從督脈、沖脈和陰蹺、陽蹺這四個穴位的特殊治療方法來治療。(李東垣)
癇病和痙病,表面上相似,但實際上不同。發病時身體軟弱,有時候會清醒的,稱為癇病;身體僵硬,向後彎曲像弓一樣,並且一直昏迷的,稱為痙病。癇病隨著痰的發作而時好時壞,所以有時候會清醒;痙病比癇病更嚴重,且通常伴有虛弱,所以常常昏迷不醒,甚至死亡。(劉宗厚)
治療原則
狂病大多是因為火氣引起的,可能是因為計畫無法實現、思慮過多、情緒鬱悶無法發洩、憤怒無法排解,導致肝膽的氣血逆亂,木火之氣結合在一起,這確實是屬於東方的實證。邪氣侵犯到心,就會導致神魂不守;邪氣侵犯到胃,就會導致人暴躁剛強。所以應該先治療火氣,再根據情況兼治痰或氣。癲病大多是由於痰和氣引起的,凡是氣血逆亂、痰液阻滯,都可能阻塞經絡,使心竅閉塞,所以發病時會感到頭暈、昏倒、口眼歪斜、眼睛向上看、手腳抽搐、腰背僵硬,過一段時間才會恢復。這種忽病忽好的情況,正是由於氣血的突然逆亂和順暢所造成的。
所以應該先觀察痰和氣,根據哪個更嚴重就先治療哪個。至於有沒有火氣,應該仔細診斷脈象和症狀,再一併治療。癇病通常沒有火氣,而且可能會有陰氣過盛、陽氣衰弱,以及氣血突然脫失的情況,完全沒有痰火和氣逆的情況。這時候,像四君子湯、四物湯、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等補氣血的藥方,或者像乾薑、桂枝、附子之類的溫熱藥物,都是必須要使用的,不能認為癲癇都是實證就禁止使用補藥。如果屬於真陰虧損嚴重、氣血無法歸根,導致癲癇反覆發作難以治癒的,必須使用河車丸才能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