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36)

1. 癲狂癇

經義

邪入於陽則狂。○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○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故為驚狂。○帝曰:足陽明之脈,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;或至不食數日,窬垣上屋,所上之處,皆非其素所能也。病反能者,何也?岐伯曰: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陽盛則四肢實,實則能登高也。

帝曰:其棄衣而走者,何也?岐伯曰:熱盛於身,故棄衣欲走也。帝曰: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,何也?曰: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也。○帝曰:有病怒狂者,此病安生?岐伯曰:生於陽也。陽氣者,因暴折而難決,故善怒也。病名曰陽厥。○帝曰:人生而有病癲疾者,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岐伯曰:名為胎病。

此得之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,故令子發為癲疾也。(《素問》)

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○狂癲之病,何以別之?曰:狂之始發,少臥不飢,自高賢也,自辨智也,自貴倨也,妄笑,好歌樂,妄行不休是也。癲疾始發,意不樂,僵臥直視,其脈三部俱盛是也。(《難經》)

哲言

陰氣衰者為癲,陽氣衰者為狂。(《金匱》)

《素問》言癲狂而不及癇,《靈樞》乃有癇瘈、癇厥之名,諸書有言癲狂者,有言癲癇者,有言風癇者,有言驚癇者,有分癲癇為二門者,迄無定論。要之癲癇狂大相徑庭,非名殊而實一之謂也。《靈樞》雖編癲狂為一門,而形證兩具,取治異途,較之於癇,又大不侔矣。徐嗣伯云:大人曰癲,小兒曰癇。

亦不然也。《素問》謂癲為母腹中受驚所致,今乃曰小兒無癲可乎?癇病大人每每有之,婦人尤多。今據經文分辨於後:癲者,或歌、或笑、或悲、或泣,如醉如癡,言語有頭無尾,穢潔不知,積年累月不愈,俗呼心風,此志願高大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。狂者,病發猖狂剛暴,如傷寒陽明實,發狂罵詈,不避親疏,甚則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窬垣上屋,或與人語所未嘗見之事,如有邪祟依附者是也。

癇病,發則昏不知人,眩仆倒地,甚則瘛瘲抽掣,目睛上視,或口眼喎斜,或口作六畜之聲是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癲、狂二證,皆由情志過度,則氣傷而火壅,熱甚而風生,風火相搏,痰涎膠固,黏著膻中,則昏迷而喪其神守。故癲、狂皆屬火熾痰壅,但有緩急之分耳。

癲、狂病本不同:狂病之來,狂妄以漸,而經久難已;癲病之至,忽然僵仆,而時作時止。狂病常醒,多怒而暴;癲病常昏,多倦而靜。由此觀之,則其陰陽寒熱,自有冰炭之異。《難經》曰: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義可知矣。後世諸家,有謂癲狂大概是熱,此未必然,其間形氣脈氣自有可據,須辨察陰陽而分治之。(張景岳)

白話文:

癲狂癇

經典論述

邪氣侵入陽氣,就會導致狂躁。陰氣無法壓制陽氣,導致血脈流動微弱且快速,也會引起狂躁。血液集中在陰氣一方,氣則集中在陽氣一方,所以會產生驚恐狂躁。

黃帝問:足陽明經脈的病變嚴重時,病人會脫掉衣服亂跑,爬到高處唱歌;甚至幾天不吃飯,爬牆上屋,這些都是他平常做不到的事情。為什麼生病反而能做到這些?岐伯回答:四肢是陽氣的根本。陽氣旺盛則四肢有力,有力就能爬高。

黃帝問:那為什麼病人會脫掉衣服亂跑?岐伯回答:身體內熱氣太盛,所以會脫掉衣服想跑。黃帝問:為什麼會胡言亂語,罵人,不分親疏唱歌呢?岐伯說:陽氣過盛會使人胡言亂語,罵人,不分親疏唱歌。

黃帝問:有些人發病時會怒吼狂躁,這種病怎麼產生的?岐伯說:是由於陽氣過盛引起的。陽氣過盛,因為受到突然的壓制而難以疏導,所以容易發怒。這種病叫做陽厥。

黃帝問:有些人天生就有癲癇病,這種病叫什麼?是怎麼得的?岐伯說:這叫做胎病。是在母親懷孕時得到的,因為母親受到巨大驚嚇,導致氣機上逆而不能下降,精氣混亂,所以讓孩子出生後就患上癲癇。

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狂躁,陰氣過盛就會導致癲癇。狂病和癲癇病要怎麼區分呢?回答:狂病初期,病人會很少睡覺,不感到飢餓,自以為很了不起,自認為很聰明,自高自大,喜歡傻笑,喜歡唱歌跳舞,不停走動。癲癇病初期,病人會情緒低落,僵硬躺著,眼睛直視,脈象三部都很強盛。

哲人觀點

陰氣衰弱會導致癲癇,陽氣衰弱會導致狂躁。

《素問》只提到癲狂,沒有提到癇病,《靈樞》中才有癇瘈、癇厥的說法。各種醫書對於癲狂、癲癇、風癇、驚癇的說法不一,有的甚至把癲癇分為兩類,沒有統一的結論。總之,癲癇和狂躁有很大的區別,並不是名稱不同,本質卻是一樣的。《靈樞》雖然把癲狂歸為一類,但其表現和治療方法都有明顯不同,與癇病更是截然不同。

徐嗣伯認為:大人發病叫做癲,小孩發病叫做癇。但這個觀點不對。《素問》認為癲病是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造成的,難道說小孩不會得癲病嗎?而且癇病大人也會得,女性尤其多。

根據經典,我來區分一下:癲病發作時,病人可能會唱歌,可能會笑,可能會悲傷,可能會哭泣,像喝醉酒一樣,神智不清,說話語無倫次,不知道乾淨還是骯髒,病情多年難以治癒,俗稱“心風”,這種病大多是那些志向高遠卻無法實現的人得的。

狂病發作時,病人會變得瘋狂暴躁,就像傷寒陽明實證一樣,會發狂罵人,不分親疏,嚴重的會爬到高處唱歌,脫掉衣服亂跑,爬牆上屋,或者和別人說一些從沒見過的事情,就像被邪祟附身一樣。

癇病發作時,病人會昏迷不省人事,眩暈摔倒在地,嚴重的會出現抽搐,眼睛向上翻,或者口眼歪斜,或者發出像動物一樣的叫聲。

癲病和狂病兩種疾病,都是由於情緒過度,導致氣機受損,熱氣積聚,熱極生風,風火相搏,痰液凝聚,阻塞在胸中,導致昏迷,神智不清。所以癲病和狂病都屬於熱氣旺盛,痰液壅塞,只是有緩急之分而已。

癲病和狂病本質不同:狂病發病時,是逐漸變得狂妄,而且病程很長難以治癒;癲病發作時,是突然昏倒,時好時壞。狂病發作時常常是清醒的,表現為多怒暴躁;癲病發作時常常是昏迷的,表現為多倦安靜。由此看來,兩者的陰陽寒熱性質明顯不同。《難經》說:陽氣過盛會導致狂躁,陰氣過盛會導致癲癇,道理是顯而易見的。後世醫家認為癲狂大多是熱證,這種觀點不一定對,其中陰陽、形體、脈象都有依據,必須辨別陰陽,分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