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2)

1. 初生

斷臍

凡結束所留臍帶,大約六寸,長則傷肌。又斷臍不可用刀割,蓋鐵器寒冷,恐傷生氣。只須隔單衣咬斷後,將暖氣呵七口,庶無內吊之疾。(《千金方》)

斷臍若用剪刀,須先置於懷中令暖。(《寶鑑》)

拭口

小兒初生,飲食未開,胃氣未動,是誠清虛之府,此時開口,調燮極須得宜。保嬰諸書皆云:分娩之時,口含血塊,啼聲一出,隨即嚥下,毒伏命門,他日發為驚風、痘疹等證。此說固似有理,然嬰兒通體,無非血氣所結,而此亦血氣之餘,何以毒遽如是?即使咽之,亦必從便而出,何以獨留為害?無足憑也。惟是形體初成,固當為之清理。

其法於未啼時,用軟帛裹指,拭去口中血穢,以清臟腑。此亦初誕之要法,不可無也。(張景岳)

初生小兒,口中血泡,幼科有謂當用軟帛拭出,以解他時麻痘毒,然道家以此為混元球,能補益人精血。能益他人獨不益本人乎?慎不可去也。(《醫參》)

開口

小兒初誕,以甘草少許,沸湯泡淡,不宜太甜,用軟帛蘸汁,遍拭口中,去其穢濁。用胡桃肉,去皮嚼爛,以稀絹包如小棗,納兒口中,使吮其汁,非獨和中,且能養臟,最佳。○若母氣素寒,小兒清弱者,只以淡薑湯拭口,去胃寒,通神明,並可免吐瀉之患。拭後,仍用胡桃法如前。

○一法:以牛黃半分,同硃砂研勻、蜜調,如前與吮,極能辟邪去穢,除熱安神。然必母氣多熱、小兒肥盛者可用,清弱者不宜用。○古法拭口,多用黃連。不知黃連大寒大苦,小兒以胃氣為主,安得初生即可以苦劣之氣相犯,致損胃氣?他日變嘔、變瀉,由此而起,大非所宜。

○古法多用硃砂開口者,按陳文中曰:小兒初生,便服硃砂、輕粉、黃連,欲下胎毒,不知此皆傷脾敗陽之藥,輕粉下痰損心,硃砂下涎損神,實者服之軟弱,弱者服之易傷,反致變生諸病,不可不察。(張景岳)

小兒初生未啼時,以指輕探兒口,挖去汙血。隨以甘草湯軟帛裹指,蘸拭口中涎沫,然後看兒面色:若身面俱紅,唇舌紫赤,知有胎毒,用鹽茶以帛蘸洗其口,去其黏涎,日五、六次。蓋兒之胎毒,藏於脾胃,口中多有黏涎,馬牙、鵝口、重舌、木舌,皆從此起。每日洗拭,則毒隨涎去,病從何來?倘胎毒重,須洗過周歲。

若兒面唇色淡,此為胎寒,則不可用鹽茶,惟以淡薑湯洗拭,日三次。姜能開胃和中,最切於時用者。(陳飛霞)

戒灸

北方,誕後三日,每用艾灸囟門,以免驚風。緣北方地寒,故俗灸之以禦寒。善調護者,何必令兒受此一番痛苦也!今南方亦效之。予見灸後發熱便秘,因而驚搐,遂致不救。殆無事生事也。詎思南方地熱,孕婦又不斷欲、食淡,胎已受毒,加之以灸,是以油濟火,曷克當之?(《赤水玄珠》)

浴兒

凡浴兒湯,須令冷熱調和。冷熱失所令兒驚,亦致五臟疾。冬不可久浴,久浴則傷寒;夏不可久浴,久浴則傷熱。數浴背冷則發癇,不浴又令兒毛落。(《千金方》)

兒生三日,以桑、槐、榆、桃、柳各取嫩枝三寸長者二、三十節煎湯,看冷熱,入豬膽汁二、三枚,浴之。○小兒洗浴,不可先斷臍帶,候洗了方斷,不致水濕傷臍,可免臍風、臍瘡等證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三日浴兒,俗禮也。倘兒生脆弱,遲十日、半月,擇晴明吉日,於無風房內浴之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剃頭

兒生滿月剃頭,須向密室溫暖處剃之。為其氣血未盈,寒風易入。剃後,用杏仁三枚研細,入薄荷三葉,再同研,將麻油滴三、四點,合膩粉拌勻,擦頭上,能避風邪,免生瘡、癤、熱毒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白話文:

[出生]

在接生過程中,結紮留下的臍帶大約要有六公分長,如果太長會影響肌肉的恢復。切斷臍帶不能使用刀片,因為鐵器冰冷,可能會對新生兒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。應該在穿著單層衣物的情況下咬斷臍帶,之後向臍帶呵七口熱氣,這樣可以避免出現內部牽拉的疾病。如果使用剪刀剪臍帶,應先將剪刀放在懷裡暖熱。(《千金方》)

新生兒的嘴巴裡可能含有血塊,在孩子尚未開始飲食、胃氣未動之前,這是一個清潔虛弱的階段,開口時必須格外小心。許多育嬰書籍提到,分娩時,嬰兒嘴裡會含著血塊,一旦哭出聲音,就會吞下,毒素潛伏在命門,未來可能會引發驚厥或出疹子等疾病。這種說法看似合理,然而嬰兒全身都是由血氣構成,這些血塊也是血氣的一部分,為什麼會突然成為毒素呢?即使嬰兒吞下去,最終也會隨著排泄物排出,為什麼偏偏會留在體內造成危害呢?這種說法並沒有足夠的根據。然而,新生兒的身體剛剛形成,確實需要進行清潔。

具體方法是在嬰兒還未哭泣的時候,用柔軟的布包裹手指,擦拭掉嬰兒口中的血污,以保持臟腑的清潔。這也是新生兒出生後的重要清潔步驟,不可或缺。(張景嶽)

新生兒口中的血泡,一些兒童科醫生認為應該用柔軟的布擦拭掉,以預防未來的麻疹或水痘等疾病的毒素,然而,道教認為這是混元球,能夠補充人的精血。能夠補益別人,難道不會對自己也有好處嗎?因此,必須謹慎,不要隨意清除。(《醫參》)

新生兒出生後,可以使用少量甘草,用沸水沖泡,味道不要太甜,用柔軟的布蘸取甘草水,擦拭嬰兒口腔,去除髒污。使用去皮的核桃肉,嚼碎後,用稀疏的絹布包裹,形狀像小棗,放入嬰兒口中,讓嬰兒吮吸其汁液,不僅可以調和中焦,而且能夠滋養臟腑,效果非常好。如果母親本身氣質偏寒,新生兒體質較虛弱,可以只用淡薑湯擦拭嬰兒口腔,去除胃部的寒氣,促進精神的清醒,同時也可以避免嘔吐或腹瀉等問題。擦拭後,仍可按照上述核桃肉的方法進行。(張景嶽)

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半分牛黃,與硃砂混合研磨均勻,加入蜂蜜調和,按照前述方法讓嬰兒吮吸,具有很好的驅邪去髒、降熱安神的效果。但是,這種方法只適合母親氣質偏熱、嬰兒體型健壯的情況,體質虛弱的嬰兒不適合使用。古法中,大多數情況下,擦拭嬰兒口腔時會使用黃連。然而,黃連性質極寒且味道苦澀,新生兒主要依賴胃氣,怎麼能在剛出生時就接觸到這種強烈苦寒的氣味,導致胃氣受損呢?未來可能出現嘔吐或腹瀉等問題,因此這種做法並不適宜。

古法中,大多數情況下會使用硃砂幫助新生兒開口。根據陳文中所述,新生兒出生後立即服用硃砂、輕粉、黃連等藥物,試圖排除胎毒,但這些藥物實際上會傷害脾臟和陽氣。輕粉會導致痰液增多,損害心臟功能;硃砂會導致涎液增多,損害精神狀態。對於原本健康狀況良好的嬰兒,服用這些藥物會使其變得虛弱;對於體質較虛弱的嬰兒,服用這些藥物更容易受到傷害,反而可能引發各種疾病,必須加以警惕。(張景嶽)

新生兒出生後還未哭泣時,可以用手指輕輕探入嬰兒口腔,清理污血。隨後,用甘草湯浸泡的柔軟布包裹手指,蘸取甘草湯,擦拭嬰兒口腔中的唾液,然後觀察嬰兒的面色。如果嬰兒全身和麪部都呈現紅色,嘴脣和舌頭呈紫色,可以推測存在胎毒,可以使用鹽茶,用布蘸取鹽茶清洗嬰兒口腔,去除粘稠的涎液,每天清洗五到六次。因為新生兒的胎毒主要藏在脾胃中,口腔中常有粘稠的涎液,馬牙、鵝口、重舌、木舌等問題都可能由此引起。每天清洗擦拭,胎毒會隨涎液排出,疾病從何而來呢?如果胎毒較重,需要持續清洗超過一年。

如果嬰兒面部和嘴脣顏色較淡,表明存在胎寒,這種情況下不能使用鹽茶,只能用淡薑湯清洗擦拭,每天三次。薑可以開胃和中,對於新生兒而言非常適用。(陳飛霞)

北方地區,新生兒出生三天後,經常會使用艾灸在囟門上進行治療,以預防驚厥。這主要是因為北方地區氣候寒冷,所以當地習慣通過艾灸來抵抗寒冷。但是,對於那些懂得妥善照顧嬰兒的人來說,為什麼要讓嬰兒承受這種痛苦呢?現在南方地區也開始模仿這種做法。我曾經見過艾灸後嬰兒出現發燒和便祕的情況,隨後發生驚厥,最終無法救治。這完全是多此一舉。是否考慮到南方地區氣候炎熱,孕婦通常沒有節制地進行性行為,食用清淡食物,胎兒已經受到毒素影響,再加上艾灸,就像是往火上澆油,嬰兒怎能承受得了呢?(《赤水玄珠》)

給新生兒洗澡的水溫需要適中,水溫過冷或過熱都會讓嬰兒感到驚嚇,甚至導致臟腑疾病。冬季洗澡時間不宜過長,否則容易受涼;夏季洗澡時間也不宜過長,否則容易受熱。頻繁洗澡,背部受涼容易引發癲癇;不洗澡又會導致嬰兒脫髮。(《千金方》)

新生兒出生三天後,可以取桑樹、槐樹、榆樹、桃樹、柳樹的嫩枝,每種長度約三寸,總共二十至三十節,煎煮成湯。根據水溫調整,加入兩到三個豬膽汁,用來洗澡。小兒洗浴時,不要先剪斷臍帶,等到洗完澡再剪,這樣可以避免水分進入臍帶,防止臍風、臍瘡等問題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出生三天後給嬰兒洗澡,是民間習俗。如果新生兒體質較弱,可以延遲到十天或半個月,選擇晴朗吉祥的日子,在無風的房間內洗澡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新生兒滿月時剃頭,必須在密閉且溫暖的地方進行。因為新生兒的氣血尚未完全充盈,容易受到寒風侵襲。剃頭後,可以將三顆杏仁研成細末,加入三片薄荷葉,再次研磨均勻。然後滴入三四滴麻油,與膩粉混合均勻,塗抹在頭部,可以避風邪,避免生瘡、腫瘤和熱毒等問題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2. 胎證

夢生

小兒初生,不能發聲,謂之夢生,多不知救,深為可憫!勿斷臍帶,用火炙其胞衣,使暖氣入兒腹,更以熱湯蒸洗臍帶,取貓一隻,以布袋裹其頭足,拿住貓頭,向兒耳邊,以口齧貓耳,貓叫一聲,兒即醒而開聲。○又有因產難,或冒風寒生下,兒氣欲絕,不能啼者,亦以前法。更令父母以口氣呵而接之。(陳飛霞)

不啼

小兒初生氣絕,不能啼者,必是難產或冒寒所致。急以棉絮包抱懷中,未可便斷臍帶,將胞衣置爐中燒之,仍拈大紙條,蘸油點火,於臍帶下熏之,蓋臍帶連兒,熏時則火氣由臍入腹,更以熱醋湯,蕩洗臍帶,須臾氣回啼哭,方可斷臍。○兒生不啼哭,不吞乳,奄奄如死者,急看喉間,懸壅、上齶有小泡,用指摘破,以帛拭去惡血,即能出聲吞乳。(《三因方》)

不乳

不乳,謂初出胞胎,不吮乳也。其故有二,不可不辨:兒生,腹中臍糞未下,能令小兒腹滿氣短,嘔吐不乳,當用一捻金治之。若因母過食寒涼,胎受其氣,兒必腹痛多啼,面色青白,宜勻氣散主之;若四肢厥逆者,理中湯主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眼不開

兒生眼閉呻吟者,因受胎熱所致。宜用天竺黃散,並與母吃,復以竹筒煎湯洗眼。或以熊膽化水洗眼,一日七次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不小便

兒生不尿者,因在胎時,母恣食啖,熱毒之氣,流入胎中,是以生而臍腹腫脹,小便不出。如臍四旁有青黑色及口撮者,即不可救;如未有青黑色,但不飲乳者,宜服蔥乳湯,貼豆豉膏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不大便

俗名鎖肚。由胎中受熱,熱毒壅盛,結於肛門,閉而不通。急令婦人漱口,吮咂兒前後心,並臍下、手足心,共七處,凡四、五次。以輕粉半錢,蜜少許,溫水化開,時時服之,以通為度。如更不通,即是肛門內合,當以物通之。急以金玉簪尖,看其的處,刺穿作孔,以蘇合香丸作挺,納入孔中,糞出為快。

若肚腹膨脹,不乳呻吟,一七,難望生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噤風

初生兒須防三病:一撮口;二著噤;三臍風。皆急病也,著噤尤甚,過一臘方免。其候:牙關緊急,吃乳不穩,啼聲漸小,口吐涎沫。急看兒上齶,有點子,先以指甲輕輕掐破,次服定命散、辰砂全蠍散;如口噤不開,服藥不效者,用生南星去皮臍研末,龍腦少許,合和,用指蘸生薑汁,於大牙根上擦之,立開。凡臍風、撮口、噤風,三者雖異,其受病之原則一也。

大抵裡氣鬱結,壅閉不通,並宜煎豆豉汁與吃,取下胎毒。(《聖惠方》)

撮口

外證舌強唇青,面目黃赤,氣息喘急,啼聲不出,飲乳有妨。若口出白沫、四肢冷者,不可救療,其或肚脹青筋,吊卵引痛,此皆腸胃鬱結不通所致,治貴疏利,宜辰砂膏。初生七日後乃免。(李仲南)

嬰兒胎氣挾熱,亦因母有邪熱傳染,或生下洗浴當風,致令啼聲不出,乳哺艱難,名曰撮口。病在七日之內尤甚,急風散主之。(張渙)

小兒口頻撮者,氣不和也。蓋唇應乎脾,氣出於肺,脾虛不能生肺,故口頻撮。異功散補脾生肺為良。(陳飛霞)

初生小兒,鵝口、撮噤,並是出胎客風著顱、臍所致。以小艾灸三壯,及烙之,愈。(《顱囪經》)

臍風

臍風者,謂斷臍之後,被水濕風冷所乘,侵於臍中,流入心脾,遂令腹脹臍腫,身體重著,肢強,多啼不能吮乳,甚則發搐。若臍邊青黑,撮口不開,是為內搐,不治;爪甲黑者,即死;其或熱在胸膛,伸縮努氣,亦令臍腫。治宜龍膽湯主之。(孫思邈)

此證受病之原,皆緣胎毒。大概裡氣壅滯,總宜取下胎毒為好,不可因循。古方天麻丸、定命丹、朱銀丸,可量與之,雖危多活。每見臍風、撮口,七日內見之,百難一生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此證宜先用控痰散吐風痰,次用益脾散和脾,再用辰砂膏利驚。若手足攣拳、口噤不開者,不治。(《類萃》)

兒初生一七日內,患臍風撮口,百無一效。有一妙法,看兒齦上,有小泡如粟米狀,以溫水蘸綿裹指,輕輕擦破,不藥神效。(《三因方》)

古人之論臍風,皆謂由於水濕風冷所致。予則以為古論猶未盡也。蓋臍風有內、外二因,有可治、不可治之別。外因者,風濕所傷;內因者,稟賦之真陽不足也。凡男子之命陽不足者,生子必有臍風。其外因者,病發於二、三、四、五日之間,病生於六腑,故可治;內因者,必發於六、七日之間,病生於五臟,故不可治。但看小兒,不時噴嚏,更多啼哭,吮乳口松,是真候也。

(陳飛霞)

垂癰

小兒出胎六七日,舌上有物,如蘆籜盛水狀者,名曰垂癰。以綿纏長針,留刃處如粟米大,刺令去血。消息一日,未消者,又刺之,三刺自消。有著舌下者,名重舌;著上齶者,名重齶;著齒齦上者,名重齦。皆刺去血。刺後,鹽湯洗拭,用如聖散,或壹字散糝刷。(《千金方》)

舌證

微露即收,名弄舌;伸長收緩,名吐舌。弄舌者,脾臟有熱,致令舌絡牽緊,時時伸出,用瀉黃散。或飲水者,脾胃虛而津液少也;兼面黃肌瘦,五心煩熱者,疳也,用胡連丸。大病未已,而弄舌者,凶。(《小兒直訣》)

舌腫硬粗大滿口,名木舌,由風熱盛也。不急治,則塞殺人,宜服瀉黃散、玉露飲,以消黃散擦之。有小舌附於舌下,名重舌,以蒲黃敷之,內服當歸連翹湯。蓋舌者心之苗,心熱則生瘡破裂,肝壅則血出如湧,脾閉則白胎如雪。總宜涼散上焦及心、肝、脾三經邪熱為主。(初虞世)

鵝口

兒初生,口裡白屑滿舌,如鵝之口,故名。由在胎受穀氣盛,心脾熱氣熏發於口。治用井花水拭之,黃丹煅出火氣,糝之。不效,煮慄荴汁,以綿纏指拭之。○《簡要》:用牙硝細研,於舌上糝之,日三、五度。○《秘錄》:用桑皮汁和膩粉敷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臍濕,臍瘡,臍突

嬰兒臍中腫濕,經久不瘥,若至百日,即危。宜急治之,用枯礬、龍骨,等分為末,入麝少許,揩拭臍乾。糝藥時,切須避風。(滑伯仁)

絳帛灰敷臍中。○干蝦蟆、牡蠣各一枚,燒灰研敷。○破屋上爛草為末,頻糝,效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浴兒水入臍中,或尿濕繃袍,致臍腫爛成瘡。或解脫,風襲經絡,則成風癇。若臍腫不幹,久則發搐。(《巢氏病原》)

臍突,因兒初生洗浴,系臍不緊,穢水浸入,旬日外,臍忽光浮如吹,治宜白芍藥湯加苡仁,另用外消散塗貼,自平。(曾氏)

胎驚

胎驚者,其候:月內壯熱,翻眼握拳,噤口咬牙,身腰強直。涎潮嘔吐,搐掣驚啼,腮縮囟開,或頰赤,或面青眼合。凡胎風眼合,不可誤作慢驚而用溫藥。先宜解散風邪,利驚化痰。(王肯堂)

百日內發搐:真者,不過兩、三次必死;假者,頻發不死。真者,內生驚癇;假者,外傷風冷。(錢仲陽)

月里生驚,取豬乳研辰砂、牛黃各少許,調拭口中,神效。(田氏)

如無豬乳,以活蚌剖開,取水數匙,服之即效。

胎癇

胎癇者,因未產前腹中被驚,或母食酸鹹過多,或為七情所汨,致傷胎氣,兒生百日內有者是也。發時,氣逆痰作,目上視,身反張,啼聲不出。先用參蘇飲和解,次以不驚丹或琥珀抱龍丸間投。輕者可愈,重者難全。(曾氏)

胎熱

胎熱者,因母孕時食熱物過多,令兒生下身熱面赤,口中氣熱,焦啼燥渴,或二便不通,以木通散煎與母服,使入於乳,兒飲漸解。勿求速效,以涼藥攻之,致嘔吐而成大患,慎之。(《壽世保元》)

胎寒

胎寒者,乳母孕時受寒,生下再感外邪,令兒面白肢冷,大便青黑,口冷腹痛,身起寒慄等證,宜當歸散治之。(《壽世保元》)

胎肥

胎肥者,生下肌肉肥厚,遍身血色紅,滿月後,漸漸羸瘦,目白睛紅,五心煩熱,大便難,時時生涎,宜浴體法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胎怯

胎怯者,生下面無精光,肌薄便白,身無血色,哽氣多噦,目無神采,亦宜浴體法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胎黃

胎黃者,因乳母受熱而傳於胎,兒生遍體面目皆黃,狀如金色,身上壯熱,大便不通,小便如梔子汁,乳食不思,啼哭不止,宜地黃湯主之。(《壽世保元》)

胎赤

胎赤者,因孕婦過食辛熱之物,以致毒熱凝結,蘊於胞中,遂令小兒生下頭面肢體赤若丹塗,故名胎赤。當以清熱解毒湯主之;熱盛便秘者,蔣氏化毒丹主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無皮

嬰兒生下無皮,其證有二:或因父母素有楊梅結毒,傳染胞胎,故生下或上半身赤爛,或下半身赤爛,甚至色帶紫黑;又有因月分未足,生育太早,遍體浸漬,紅嫩而光。二證俱屬惡候。遺毒者,內服換肌消毒散;外用清涼膏或鵝黃散敷之。胎元不足者,內服當歸飲;外用稻米粉撲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小兒初生,其身有如湯泡火傷者,此皆產母過食膏粱所致也。母服清胃散,兒亦飲數匙。有身無皮膚而不焮赤者,由產母脾氣不足也,宜用粳米粉敷之;若焮赤發熱者,由產母胃中火盛也,宜用石膏粉敷之。《經》云: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。故知病在脾肺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赤遊風

小兒赤遊風證,多由胎中毒熱而成,或生後過於溫暖,毒熱蒸發於外,以至皮膚赤熱而腫,色若丹塗,遊走不定,行於遍身,故名曰赤遊風。多發於頭面四肢之間,若內歸心腹,則死。治法當服犀角解毒飲;如不愈,繼以藍葉散。外用砭法,刺出毒血。毒甚者,敷以神功散;毒輕者,不用敷藥。

在百日內者,小兒忌砭血,以其肌肉難任也。須用豬肉貼法,或以赤小豆末、雞子清調塗之,甚效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附方

一捻金,大黃、人參、黑醜、白醜、檳榔各等分。上為細末,每少許,蜜水調服。

勻氣散,陳皮、桔梗各一錢,炮薑、砂仁、炙甘草各五分,木香三分。共為細末,每五分,紅棗湯調服。

天竺黃散,治驚熱、重舌、口瘡、赤眼等證。天竺黃、鬱金、甘草、牙硝各半兩,硃砂一分,蟬蛻十四個,麝香少許。共為細末,每服半錢,蜜湯調下。

蔥乳湯,治初生不尿。蔥白三、四寸,四破之,以乳汁半盞煎灌。

豆豉膏,黑豆一勺,田螺十九個,蔥一大把。右搗爛,芭蕉汁調,貼臍下。

定命散,治初生口噤不乳。蟬蛻二十七枚,全蠍二十七個。上為細末,入輕粉少許,和研,乳汁調服一字。

辰砂全蠍散,治初生口噤。辰砂半錢,全蠍二十個,硼砂、龍腦、麝香各一字。上為細末,乳母唾調,塗唇里齦上,或豬乳調少許,入口內。

辰砂膏,辰砂三錢,硼砂、牙硝各一錢,元明粉二錢,珍珠一錢,麝香一字。上為細末,用厚油紙包封,自然成膏。每一豆許,薄荷湯下。月內嬰兒,用乳汁調塗奶上,令吮下。

急風散,蛇蛻皮、鉤藤、蠍梢、硃砂各一分,麝香、牛黃各半錢。右味研為細末。每一字,取竹瀝同乳汁調下。

龍膽湯,治胎驚、臍風、撮口、壯熱。龍膽草、鉤藤、柴胡、黃芩、桔梗、赤芍、茯苓、甘草各五錢,蜣螂、大黃各一分。合研細末,棗湯調服少許。

天麻丸,利驚下痰,吊腸、鎖肚、撮口通用。天麻、白附子、牙硝、全蠍、五靈脂各一錢,南星二錢,輕粉五分,巴霜二錢半。糊丸,麻子大。每十丸,薄荷湯化下。

朱銀丸,治胎風,壯熱痰盛,眼翻口噤,取下胎毒。硃砂、水銀(蒸棗研泥)、全蠍、南星各一錢,白附子錢半,天漿子、蘆薈、牛黃各五錢,鉛霜五分,殭蠶十個,冰片一字,麝香少許。蜜丸。

控痰散,蠍尾、銅青各半錢,硃砂一錢,膩粉一字,麝香少許。上為細末,每一字,臘茶調下。

如聖散,鉛粉、牛黃各一錢,硃砂、太陰元精各二錢半,龍腦五分。前四味研細,再入龍腦和勻。每用一字,糝兒口中。

一字散,硃砂、硼砂各錢半,龍腦、朴硝各一字。上為細末,蜜調少許,鵝翎蘸刷口內。

胡連丸,治熱疳。胡黃連、黃連各五錢,硃砂、蘆薈、麝香各二錢。前三味為末,填入豬膽內,線扎,懸掛銚中,水煮數沸,取出,研入蘆薈、麝香,飯丸,麻子大。每服一、二十丸,米飲下。

當歸連翹湯,當歸、連翹、白芷各三錢,大黃、甘草各一錢。水煎,食後服。

玉露飲,寒水石五錢,石膏六錢,生甘草一錢。上為細末,每三、五分及一錢,食後溫湯調服。

白芍湯,白芍一兩半,澤瀉七錢半,炙甘草二錢,上肉桂一錢半。上味㕮咀,每二錢,水煎,空心溫服。

外消散,治初生臍突。大黃、牡蠣各半兩,朴硝二錢。前二味銼末,入朴硝同杵勻;取大田螺一枚,水半碗,活一宿;抄藥末一錢,用螺水調塗腫處,即消。其螺放之,勿害。

不驚丹,治因驚氣逆作搐,常服疏風順氣,自不作驚。茯神五錢,蠍梢五十尾,南星、淡豉各五錢,枳殼一兩,蕪荑二錢。前五味為末,再同蕪荑杵勻,醋煮,糯米粉糊丸,粟谷大。周歲每服三十丸,米湯下。

琥珀抱龍丸,抱龍之義:抱者,保也;龍者,肝也。肝應東方青龍,肝為母,心為子,母安則子安。心藏神,肝藏魂,神魂既定,驚從何生?其藥性平,不僭不燥,祛風化痰,鎮心解熱,小兒驚癇諸證宜之。琥珀二錢,膽星一兩六錢,殭蠶二錢,雄黃三錢,天竺黃五錢,辰砂、人參、茯苓各三錢,鉤藤一兩五錢,牛黃五分,麝香一錢。上為細末,用甘草八兩,熬膏為丸,每丸重五分,金箔為衣,外用黃蠟包之。

木通散,治小兒膈熱腑閉,諸瘡丹毒,母子同服。木通、煨大黃、生甘草、赤茯苓各一錢,羌活、山梔子各二錢。上銼碎,每用二錢,入蘇葉些少,水煎,不拘時服。

當歸散,當歸、黃耆、桂心、細辛、龍骨、白芍各二錢。上為末,每一字,乳汁調下,日三服。

浴體法,治胎肥、胎熱、胎怯。天麻二錢,蠍尾、硃砂各五分,烏梢蛇肉(酒浸焙為末)、白礬、青黛各三錢,麝香一字。上研勻,每用三錢,水三碗,桃枝一握,並葉五、七個,同煎至十沸,溫熱浴之,勿浴背。

生地黃湯,治小兒生下胎黃。生地黃、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天花粉、豬苓、赤苓、澤瀉、生甘草、茵陳蒿。引用燈心,水煎,食前服。

清熱解毒湯,生地、黃連、連翹、赤芍、金銀花、木通、生甘草、薄荷葉。引用燈心,水煎服。

蔣氏化毒丹,犀角、黃連、桔梗、薄荷葉、生大黃、生甘草、元參各一兩,青黛五錢。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重六分。每一丸,燈心湯化服。

換肌消毒散,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皂角刺、赤芍藥、連翹、甘草、白芷、苦參、白蘚皮、防風、金銀花、土茯苓。引用燈心,水煎服。

清涼膏,石灰四兩(未經水濕成塊者)。用水泡之,沒指半許,露一宿,面上有浮起如雲片者,輕輕取之,微帶清水,視其多寡,對小磨香油亦如之,以順攪成膏為度。用雞翎擦之,自愈。

鵝黃散,黃柏、石膏各等分。共研為細末撲之。濕則干撲,干則用豬膽調擦。

當歸飲,當歸、生地黃、白芍、川芎、白蘚皮、甘草、人參、黃耆、何首烏、白蒺藜,水煎服。

犀角解毒飲,犀角、黃連、防風、荊芥、生甘草、生地黃、赤芍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金銀花。引用燈心,水煎服。

藍葉散,藍葉五錢,黃芩、大黃、柴胡、犀角屑、梔子各二錢,升麻、石膏、生甘草各一錢。上為粗末,每一錢,水一小盞,煎五分,去滓,兌竹瀝一酒杯,煎三、兩沸,放溫,量兒大小用之。氣怯弱者,可去大黃。

砭血法,治丹毒。口吮毒血,各聚一處。用細瓷器擊碎,取鋒芒者,將箸頭劈開夾住,用線縛定。兩指輕撮箸梢,令瓷芒對聚血處。再用箸一根,頻擊,刺出毒血。砭後,毒甚者,以神功散敷之;毒輕者,不可用,恐皮膚既破,草烏能作痛也。如患在頭者,不用砭法,只宜臥針,倒挑患處,出毒血則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