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3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3)
1. 證治要略
總論
好痘如塔,層層壘札;低痘如塌,空空蹉壓;好痘光豔,珠頭桃面;險痘坑陷,潰囊深爛。(華峰道人)
凡氣虛之痘初發,身熱悠悠,手足厥冷,乍涼乍熱,精神倦怠,肌肉晃白,飲食減少,睡臥安靜,便清自調,虛證無疑。未見點前,用參耆飲加紫蘇、白芷、防風;見點之後,用參耆飲加川芎、桔梗。四日之後,重用參耆飲,隨證加減。七、八日漿足之後,保嬰百補湯,調養氣血。
白話文:
總論
痘疹的形態:
好的痘疹像塔一樣,層層疊疊,結實挺拔;不好的痘疹像塌陷的房子一樣,空虛無力,容易塌陷。好的痘疹光彩奪目,如同珍珠般瑩潤,臉龐像桃子般紅潤;不好的痘疹坑坑窪窪,潰爛深陷,如同破裂的囊袋。
氣虛痘疹的辨證論治:
凡是氣虛的痘疹初期,患者會出現發熱無力,手腳冰冷,時冷時熱,精神疲倦,肌肉蒼白,食慾不振,安靜少動,大小便正常等症狀,可以確診為虛證。
在痘疹未出現前,可以用參耆飲(人參、黃耆為主藥)加入紫蘇、白芷、防風等藥物治療;一旦痘疹出現,則可用參耆飲加入川芎、桔梗等藥物治療。
四天之後,加重參耆飲的用量,根據具體症狀加減其他藥物。七、八天後,痘疹成熟後,可以用保嬰百補湯調理氣血,增強體質。
○凡血熱之痘初發,身熱壯盛,腮紅臉赤,毛焦色枯,煩渴飲水,日夜啼哭,睡臥不安,小便赤澀,熱證無疑。未出之前,升麻葛根湯,或升麻流氣飲;見點之後,十神解毒湯為穩;至三、四日,熱證悉平,勢將行漿,從太乙保和湯加減;八、九日漿足之後,則有保嬰百補湯調養之。○表熱盛則乾枯,表太涼則冰伏。
內熱盛則秘結,內太涼則泄瀉。氣壅盛則腹脹喘滿。熱毒為所抑而不得伸越,則腹脹狂亂。毒氣彌盛,則表裡受重,而嬰童難任。是故治痘之法,在安表、和中、勻氣、透肌、解表五者而已。安其表,使無干枯冰伏之患;和其中,使無便結泄瀉之變;勻其氣,使無壅盛喘滿之過;透其肌,使熱毒得以伸越而達表;解其毒,使內外有所分消。五者不失,則血熱壅遏之證,痘雖稠密,亦不足憂。
白話文:
凡是血熱引起的痘疹剛開始發作,身體發熱很厲害,腮幫子紅、臉色發紅,頭髮乾枯無光澤,感到口渴想喝水,白天黑夜哭鬧不止,睡覺不安穩,小便顏色深紅,熱證無疑。痘疹還沒長出來之前,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,或升麻流氣飲;痘疹出現後,十神解毒湯是最穩妥的;到第三、四天,熱證都平息了,痘疹將要化膿,可以從太乙保和湯加減服用;到了第八、第九天,痘疹化膿成熟,就需要用保嬰百補湯調養身體。
表面的熱氣盛就會導致皮膚乾燥,表面的寒氣過盛就會導致痘疹隱藏不出。
內部的熱氣盛就會導致大便祕結,內部的寒氣過盛就會導致腹瀉。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肚子脹、呼吸困難。熱毒被阻礙不能向外發散,就會導致肚子脹痛、神志不清。毒氣越來越盛,就會導致表裡都受到傷害,而嬰兒小孩承受不了。所以治療痘疹的方法,在於安表、和中、勻氣、透肌、解毒這五個方面。安其表,可以避免皮膚乾枯和痘疹隱藏不出;和其中,可以避免便秘和腹瀉;勻其氣,可以避免肚子脹和呼吸困難;透其肌,可以讓熱毒得以向外發散;解其毒,可以讓內外都得到緩解。這五個方面都做到了,即使痘疹密集,也不必擔心。
(翁仲仁)
一發便密,形勢重者合輕其表而涼其內。若已發,密重微喘,飲水有熱者,則祛風藥中微利之。若出不快,便清自調者,知其在表不在裡也,當微發散。若青乾黑陷,身不大熱,二便秘澀者,熱在內也,當下之。若身大熱,表證未罷者,則不可下。若痘已出,見小熱,小便不利者,當利之。
痘後餘毒未散,復有身熱瘡腫者,宜解毒。已出未出,聲不出者,當清肺。(張潔古)
痘有別物乎?氣血中淫邪之毒也。治痘有別法乎?消化淫邪之毒,衛全其氣血也。故未出則分之,既出則拒之,既拒則化之。三者得之,而天全矣。(《黃帝逸典》)
白話文:
發病初期,如果症狀嚴重,就要先疏解表證,再清熱解毒。如果已經發病,症狀嚴重且稍微喘不過氣,喝水覺得熱,就要服用祛風藥物,並略微通便。如果痘疹發出不順暢,排泄物清淡且自行調節,就說明病邪在表不在裡,應該輕微發散。如果痘疹呈青色乾燥或黑色凹陷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但排便困難,就說明熱邪在裡,應該瀉下。如果身體發熱,表證尚未消除,則不可瀉下。如果痘疹已經發出,伴隨輕微發熱,小便不利,就應該利水消腫。
痘疹發出之後,餘毒未清,再次出現發熱和瘡腫,應該解毒。痘疹尚未發出或已經發出,但聲音嘶啞,應該清肺。
痘疹是由於氣血中淫邪之毒引起的。治療痘疹的方法,就是化解淫邪之毒,保護氣血。因此,在痘疹尚未發出之前,要將其分化;已經發出之後,要抵抗其侵襲;抵抗之後,要將其化解。三者兼顧,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。
桂岩先生云:痘者,象其形而名之也。愚謂不獨象形而名,即治痘之法,亦猶農家之種豆也。豆之為物,土實則難出,土瘠則難長。故實者鋤耰之,瘠者灌沃之,不實不瘠,惟順其性,不使物害之而已。知此則可以語醫矣。
今人於痘初起,不察虛實寒熱,或過用木香散、異功散之類,則以火濟火,致變紫黑、倒陷、癰毒、吐衄者有之;或妄用芩、連、梔、柏寒涼之藥,則大傷脾胃,為吐、為瀉、為寒戰內陷者有之。故凡治痘之法,六日之前不宜溫補,亦不宜妄用寒涼。師云:凡解毒之內,略加溫補;溫補之中,略加解毒。
白話文:
桂岩先生說:痘瘡,是根據它的形狀而命名的。我認為不只是名稱來自形狀,治療痘瘡的方法,也像農家種豆一樣。豆子這種東西,土地肥沃就難以發芽,土地貧瘠就難以生長。所以肥沃的土地就要鋤地耕作,貧瘠的土地就要灌溉滋潤,土地不肥也不瘠,只要順應豆子的特性,不讓外物傷害它就可以了。懂得了這個道理,就可以談論醫術了。
現在的人,在痘瘡剛開始發作時,不辨別虛實寒熱,就過度使用木香散、異功散等藥物,就等於用火去助火,結果導致痘瘡變紫黑色、凹陷、化膿潰爛、吐血鼻血的人就有了;或者胡亂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側柏等寒涼的藥物,就會嚴重損傷脾胃,導致嘔吐、腹瀉、寒戰、內陷的人就有了。所以凡是治療痘瘡的方法,在發病六天之前,不宜溫補,也不宜胡亂使用寒涼藥物。師傅說:凡是解毒的藥物中,稍微加點溫補;溫補的藥物中,稍微加點解毒。
此不傳之秘訣也。(程晨峰)
足熱、腮紅、大便閉、小便赤、渴不止、上氣、脈洪數,七者不得服熱藥,足冷、腹虛脹、面晃白、便清、吐乳、目青、脈沉細,七者不得服寒藥。(呂滄洲)
痘證有二:一曰血熱毒盛;一曰氣虛毒盛。氣虛而毒不盛者,可以徐補。血熱而毒盛者,其勢必急。一發熱便口渴、面赤、氣喘、狂躁、譫語;一見點,即宜涼血解毒,磨犀角汁多飲之,十療四、五,遲難救矣。又有血熱兼氣虛者,初發先涼血解毒,五、六朝後,可以併力補氣助漿。
初時不早涼血,則毒不解,延至六、七朝,勢必以參、耆助漿,漿必不來,反滋毒火。又有血熱毒盛,似氣虛者,初熱放點,神思昏亂,足冷,痘色白,如水窠,惟有唇腫口渴辨其火證。醫者不察,反以氣虛治之,十無一生。(繆仲淳)
白話文:
這是一個不外傳的秘訣。
腳熱、臉紅、便秘、小便赤黃、口渴不止、上氣、脈搏洪數,這七種情況不能服用溫熱藥物;腳冷、肚子虛脹、面色蒼白、大便稀薄、吐奶、眼白泛青、脈搏沉細,這七種情況不能服用寒涼藥物。
麻疹有兩種:一種是血熱毒盛,一種是氣虛毒盛。氣虛而毒不盛的,可以慢慢補益。血熱而毒盛的,情況就比較緊急。一發燒就口渴、臉紅、喘氣、躁狂、神志不清,一看到麻疹疹點,就應該用涼血解毒的藥物,研磨犀角汁多喝,十天左右就能好,再晚就難救了。還有一些血熱兼氣虛的,剛開始要先用涼血解毒的藥物,五、六天後可以同時補氣助漿。
如果一開始沒有及時涼血,毒氣就會解不了,等到第六、七天,就必須用人參、黃耆來助漿,但漿液可能就無法生成,反而會滋長毒火。還有一些血熱毒盛,看起來像氣虛的人,剛開始發燒就起疹點,神志昏亂,腳冷,疹色蒼白,像水泡一樣,只有嘴唇腫脹、口渴才能辨別是火證。醫生如果看不清楚,反用氣虛的方法治療,十個人裡面就沒有活著的。
痘瘡氣勻即出快。故瘡出之時,常宜和暖,如春三月發生之氣,則氣血和暢,自然出快,其發透,其黶齊。若偏於熱,則壯火食氣,其氣反虛而不能行;偏於寒,則氣凝澀而不得行。(張從正)
解其火毒,恐郁遏而乾枯;養其血氣,欲流行而舒暢。(萬密齋)
治痘宜解毒、和中、安表。虛者益之,實者損之,冷者溫之,熱者平之,是為權度。亦如庖人籠蒸之法,但欲其松耳。○大概灰白色者、靜者,作寒看;齊湧者、躁者,作熱看。(朱丹溪)
五要:一、出欲盡;二、起發透;三、膿稠滿;四、收黶齊;五、結痂厚。○五善:一、飲食如常;二、大小便調;三、瘡紅活堅實;四、脈靜身涼,手足溫暖;五、聲音清亮,動止安和。五者不能全得,得一、二亦吉。
白話文:
痘瘡的氣息平順就會很快發出來。所以痘瘡發出來的時候,常常需要保持溫暖,就像春天三月的氣候,這樣氣血就能流通順暢,自然就會很快發出來,而且發得透徹,疹子也均勻。如果偏向於熱,就會導致火氣過旺,反而會虛弱無法運行;如果偏向於寒,就會導致氣血凝滯而無法運行。
解除痘瘡的火毒,擔心它會鬱結而乾枯;滋養痘瘡的血氣,希望它能流通而舒暢。
治療痘瘡應該解毒、調和脾胃、安定肌表。虛弱的就要補充,實證的就要減去,寒性的就要溫暖,熱性的就要平復,這就是治療的權衡之道。就像廚師用籠子蒸東西一樣,只希望它能夠鬆軟。總體來說,灰白色、靜止的,就看成寒性;迅速湧現、躁動的,就看成熱性。
五個要點:一、要發盡;二、要發透;三、要膿液稠密飽滿;四、要結痂均勻;五、要結痂厚實。五個吉兆:一、飲食如常;二、大小便通暢;三、痘瘡紅潤堅實;四、脈象平和,身體涼爽,手腳溫暖;五、聲音清晰,舉止安穩和諧。五個要點不一定都能做到,做到一、二個也是好的。
○七惡:一、煩躁悶亂,譫妄恍惚;二、嘔吐泄利,飲食不進;三、黑陷焦枯,癢塌破爛;四、頭面預腫,鼻扇肩抬,目張唇裂;五、喉舌潰爛,食入即嘔,水入即嗆;六、寒戰咬牙,聲啞色黯;七、腹脹喘促,四肢逆冷。七者不必皆有,有一、二亦自難為。○痘之形證有四:曰毒壅,曰血熱,曰氣虛,曰血虛。
又虛實有四:表裡虛實是也。見點稠密,形不尖松,色多慘黯,欲出不出者,此毒壅也;見點深紅,漸變紫黑,夾疔夾斑者,此血熱也;頂陷皮薄,平塌不振者,此氣虛也;色淡根散,或痘色與肉色無異者,此血虛也。身微熱而有汗,曰表虛;壯熱無汗,喘促皮焦,肌肉痛者,表實也。
白話文:
七種惡兆:一是煩躁不安、神志不清;二是嘔吐腹瀉、食慾不振;三是皮膚黑沉、乾枯潰爛;四是頭面腫脹、鼻翼扇動、肩膀抬起、眼睛睜大、嘴唇裂開;五是喉嚨舌頭潰爛,吃東西就吐,喝水就嗆;六是寒戰發抖、咬牙切齒、聲音嘶啞、面色黯淡;七是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、四肢冰冷。這七種惡兆不必全部出現,只要有一、兩個也足以令人難受。
麻疹的形態和症狀分為四種:一是毒壅,二是血熱,三是氣虛,四是血虛。
又根據虛實程度分為四種:表虛、表實、裡虛、裡實。麻疹疹點密集、形狀不尖銳、顏色暗淡、欲出未出者,屬於毒壅;疹點深紅色,漸漸變為紫黑色,伴隨疔瘡和斑點者,屬於血熱;疹點凹陷、皮膚薄、平坦無力者,屬於氣虛;疹點顏色淡、根部分散,或疹點顏色與肉色無異者,屬於血虛。身體微微發熱並且出汗,稱為表虛;發熱無汗,呼吸急促、皮膚乾燥、肌肉疼痛,稱為表實。
精神疲倦,唇舌淡白,曰裡虛;狂亂氣盛,渴飲善食,唇燥舌黃者,裡實也。毒壅血熱,同表裡之實;氣虛血虛,同表裡之虛。壅者疏之,熱者涼之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不虛不實,平劑調之。雖然,辨寒、熱、虛、實,尤須以舌作綱維。○治痘有四,節次勿紊,紊則氣血顛倒,火毒肆虐,而諸證蜂作矣。
故驚者、狂者、吐者、瀉者、斑者、疹者、腰腹痛者、肉腫痘不腫者、嗆水挫喉者,皆當發不發,毒壅三焦所致也;焦紫者、枯黑者、渴者、躁者、發疔毒者、胃爛口臭者,皆當清不清,陽明內熱所致也。當補不補,則為白陷、為泄瀉、為癢塌、為倒黶,外剝內攻,中氣虛也;當滲泄不滲泄,則身反壯熱,或少食吐瀉,或肌肉疤爛,何者?脾濕內淫也。標離而異,本合而同,藥當其節,變證息矣。
白話文:
精神倦怠,嘴唇和舌頭顏色淡白,說明身體虛弱;神志不清、躁動易怒、口渴愛吃,嘴唇乾燥、舌頭發黃,說明身體實證。毒氣鬱積導致血熱,屬於表裡同實;氣血不足,屬於表裡同虛。對於實證要疏通,對於熱證要清涼,對於虛證要補益,對於實證要瀉下,對於不虛不實的狀態,要平衡調和。然而,辨別寒、熱、虛、實,尤其要以舌頭的狀態作為主要依據。
治療痘症有四個階段,要注意順序,不要混亂,否則氣血失調,火毒肆虐,各種症狀就會蜂擁而至。
因此,出現驚恐、狂躁、嘔吐、腹瀉、斑疹、發疹、腰腹疼痛、肉腫但痘疹不腫、嗆水或喉嚨卡住等症狀,都是由於毒氣阻塞三焦所導致的;出現焦黃或發黑、口渴煩躁、長疔瘡、胃潰瘍口臭等症狀,都是由於陽明經內熱所導致的。
如果該補的時候不補,就會出現白陷、泄瀉、發癢、脫髮等情況,外損內虛,中氣不足;如果該滲泄的時候不滲泄,就會出現發熱、食少吐瀉、肌肉潰爛等情況,這是脾濕內侵的表現。這些症狀看似不同,但本質相同,只要對症下藥,變證就會消失。
○痘有當汗者,汗之;當汗不汗,後必變證。壯熱皮燥,喘促面浮,可汗也。痘隱隱不出,肉腫瘡不腫,毒停不成漿,或因寒倒黶,皆可汗也。但兼解、兼補有殊耳。可清也,可下也,舌之黃燥可驗矣;可溫也,可補也,舌之淡潤可驗矣。○治痘之藥不可過。過熱則涸,過寒則凝,過燥則耗血,過潤則滑腸,過攻則損真,過補則助邪。
○治痘證不治雜證,千古秘論也。雜證有日,痘證只兩七日之期,且痘中之雜證,緣失治而作,今猶治雜證而不治痘,將雜證愈甚而痘愈憊矣。(《慈幼筏》)
雜證緣痘證而生出者,治痘證為當;痘證因雜證而羈絆者,理雜證為良。(徐仲光)
白話文:
長出痘疹時,應該要流汗,如果該流汗卻不流汗,之後一定會出現其他症狀。例如患者發高燒、皮膚乾燥、呼吸急促、臉部浮腫,就表示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。如果痘疹隱隱約約看不出來,肉腫卻沒長出瘡,毒素停留在體內沒有化成膿,或因寒氣而導致痘疹發不出來,這些情況也可以發汗治療。但是,發汗的藥方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來調整,有的需要清熱,有的需要補虛,可以觀察舌頭的顏色和濕潤度來判斷。治療痘疹的藥物不可過度使用,過熱會導致體液過度蒸發,過寒會讓毒素凝結,過於乾燥會耗損血液,過於潤滑會導致腹瀉,過於猛烈會損傷正氣,過於滋補會助長邪氣。
治療痘疹應該專注於痘疹本身,而不是其他的併發症,這是千古以來的醫學論點。併發症有出現的時間,而痘疹只有一個兩週左右的病程,而且併發症多半是因治療不當而產生的。現在有些人只顧著治療併發症,卻不治療痘疹,這樣會導致併發症越來越嚴重,而痘疹卻越來越虛弱。
併發症是因痘疹而產生的,應該以治療痘疹為主;痘疹因併發症而受阻,則應該以治療併發症為優先。
痘如奕棋,變化最多,自古至今無同局。治痘之方亦當隨機應變,印板方子使不得。○痘之全體,無非氣、血、毒三字,即從三字推求。然三字要分得開,合得攏,分得開是看法,合得攏是治法。○痘有三關,打得過方算成功。三關者,出得出、灌得起、收得回是也。○灌之機在出,黶之基在灌。
未有點不離肉而能灌者,未有漿色清淡而能黶者。○出不出,由乎天;灌不起,由乎體;收不回者,醫之罪也。○一見發熱,便防其閉,莫待煩悶斑見,而始覺其閉;一見出齊,便思其灌,莫待灰白紫黑,而始愁其不灌;一見其灌,便思其收,莫待塌陷倒黶,而始覺其難收。譬之博奕,著著求先,則盡善矣。
白話文:
痘痘變化多端,如同棋局般千變萬化,古往今來從未見過相同的狀況。治療痘痘的方法也必須隨機應變,不能死板地套用固定的方子。
痘痘的根本,不過是氣、血、毒三者,治療時就從這三者入手。但這三者必須分得清楚、合得起來,分清楚是觀察病情,合起來是治療方法。
痘痘有三個關卡,要成功就必須一一克服。這三個關卡分別是:出得來、灌得起、收得回。
痘痘能否灌漿,關鍵在於能否順利出痘。能否結痂,則取決於灌漿的程度。沒有先出痘卻能灌漿的,也沒有漿液清淡卻能結痂的。
痘痘能否出得來,取決於天命;能否灌得起,取決於患者本身的體質;而收不回則屬於醫生的責任。
一旦出現發熱,就要預防閉痘,不要等到出現煩悶、斑點,才意識到閉痘的風險;一旦痘痘全部出齊,就要思考灌漿,不要等到痘痘變成灰白、紫黑才擔心灌漿不足;一旦痘痘開始灌漿,就要考慮收尾,不要等到痘痘塌陷、倒痂才覺得難以收治。這就像下棋一樣,步步為營,力求先機,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。
○癢塌是內攻事;臭爛是外出事;癰腫螺疔,是欲攻不得攻,欲出不得出事。○癢塌是毒未化事;鬼腫是毒化一半事;臭爛是毒化已後事;癰腫螺疔,是毒化未盡事。會得此等境界,便識得用藥。蓋氣血交則毒化。
癢塌是氣血不曾交會,故不救,鬼腫螺疔,是既交會而中阻,故為可治;臭爛是既交會之後,火盛毒化,氣血不能約束,只須扶其氣血,火退自平,若能於漿足之時,早加白芍以制之,則無臭爛之患。○臭痘多在頭面,火氣從上也;灰白先見天庭,元氣不充也;發疱多在四肢,土不勝水也;倒黶先見頸項,內攻之門戶也。○用藥之法:暑月要表得輕、清得猛、轉得快;天寒要表得透、清得緩、轉得遲。
白話文:
皮膚癢且塌陷是內毒入侵的表現;發臭腐爛則是毒素外泄的徵兆;癰腫和螺疔則代表毒素既想攻入又想外泄,進退兩難。癢且塌陷表示毒素尚未化解,鬼腫則代表毒素已化解一半,發臭腐爛表示毒素已完全化解,癰腫和螺疔則表示毒素尚未完全化解。理解這些病症的演變過程,就能掌握用藥的關鍵。因為氣血相合就能化解毒素。
癢且塌陷是因為氣血尚未相合,所以無法治療,鬼腫和螺疔則是氣血相合卻受阻,因此可以治療;臭爛則是氣血相合後,火氣旺盛導致毒素化解,氣血無法控制,只需要扶助氣血,火氣消退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在毒素化膿時及早使用白芍抑制,就能避免發臭腐爛。
長在頭面部的痘疹,多半是火氣從上而來;灰白色先出現在額頭,代表元氣不足;長在四肢的痘疹,則代表脾土無法剋制水濕;倒黶先出現在頸項,代表內毒入侵的通道。
用藥的原則是:夏季要用藥性輕、清涼、轉化快的藥物;冬季則要用藥性透、清涼、轉化慢的藥物。
○體實之兒,前面表得開、下得通、清得透,後面便受得補;體虛之兒,前面清得艱難,後面便補得礙手。○痘之傳染,如放花爆,藥線一著,勢無停止,似無需乎藥力。其所以用藥者,開其表,使之易發;清其火,使無燔爍而損膿;補其氣血,助其出之盡也。翁氏立此三法,痘之大體不外乎此。
而雜證相干,治無定法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疹與傷寒相類,頭痛身熱,足冷脈數,疑似之間,只與升麻湯解之,痘發未發皆可服,但不可疏利。傷寒表邪,固不可下,痘疹發熱在表,尤不可下。世人不察,乃云初覺以藥利之,宣其毒也。誤矣!(《活人書》)
白話文:
身體健壯的孩子,前面表症能順利發散、排泄暢通、邪氣能徹底清除,後面才能接受補益;身體虛弱的孩子,前面邪氣難以清除,後面補益就會遇到阻礙。麻疹的傳染就像放鞭炮一樣,一旦接觸到病源,就勢不可擋,好像不需要藥物的幫助。之所以用藥,是因為要讓表症發散,使麻疹更容易發出;要清熱解毒,避免毒熱太盛而損傷膿液;要補益氣血,幫助麻疹全部發出。翁氏總結這三點,麻疹的治療原則就包含在其中。
而各種雜症相互影響,治療方法就沒有固定的模式。《橡村痘訣》
麻疹和傷寒很相似,症狀都有頭痛、發熱、腳冷、脈搏快速,難以辨別時,可以用升麻湯來治療,無論麻疹是否發出都可以服用,但是不能使用瀉下藥。傷寒表邪入侵,本來就不應該用瀉下藥,麻疹發熱也是表證,更不能用瀉下藥。世人不明就裡,卻說初期用藥瀉下,可以宣泄毒邪,這是錯誤的。《活人書》
昔人云痘瘡首尾俱不可下者,何也?蓋首不可下者,言瘡未顯於表,下之則不得伸越;尾不可下者,言瘡已顯於表,內無根蒂,下之則陷逆故也。又言溫暖蓋覆,不令通風,以痘未出,或身涼惡寒故也。後人執此二語,不知天時之所加,人身之所盛,致誤多矣。噫!首尾俱不可下者,以其始終臟腑無凝滯也。
若有里證便結者,安得不下?溫暖不使通風者,以其發在冬時。若在夏令,痘雖未出,亦不用此也。(王好古)
壯熱身疼頭痛,不與小汗,表何由解?大腸久閉,毒攻腰脅,心腹脹滿,不與微利,何由釋去?(龐安常)
今之治痘者曰:首尾不可汗下。聽者和之曰:痘宜溫補,汗下不可也。此亦喜補惡攻之遺弊耳!殊不知治痘之法,莫要於解毒,或攻或補,務使毒氣得解而已。如其氣血和暢,營衛流通,表裡無邪,其出則盡,其發則透,其收則時,非但不可汗下,雖溫補亦不可用也。設使外感風寒,約束皮膚,閉密腠理,瘡出不快,此當汗之,令陰陽和,營衛通,而瘡易出,毒得解散可也。苟不汗之,則毒無從得出,留伏於內,未免閉門留寇之禍矣。
白話文:
古人說痘瘡初期和末期都不宜服用瀉藥,為什麼呢?因為初期痘瘡尚未顯露於表面,服用瀉藥會阻礙其發散;末期痘瘡已經顯露於表面,但內裡已無根蒂,服用瀉藥會導致毒氣逆流。古人又說要溫暖覆蓋,避免通風,因為痘瘡尚未發出,或者身體感到寒冷。後人執著於這兩句話,不考慮時節變化和人體的狀態,導致許多錯誤。唉!痘瘡初期和末期都不宜服用瀉藥,是因為這兩個階段臟腑並無積滯。
如果有內在熱證導致痘瘡結聚,怎麼能不服用瀉藥呢?溫暖覆蓋避免通風,是因為痘瘡是在冬季發病。如果是在夏季,痘瘡尚未發出,也無需這樣做。(王好古)
發燒、身體疼痛、頭痛,卻沒有出汗,表證如何解除?大腸長時間便秘,毒素攻向腰部和脅肋,心腹脹滿,卻沒有輕微的排泄,如何排出毒素?(龐安常)
現在治療痘瘡的人說:痘瘡初期和末期不可用汗法。聽者附和說:痘瘡應該溫補,不可用汗法。這也是喜愛補益而厭惡攻邪的遺留弊病。殊不知治療痘瘡,最重要的是解毒,或攻或補,務必使毒氣得到解除。如果氣血調和,營衛流通,表裡無邪,痘瘡自然會順利發出、透發、收斂,不僅不用汗法,即使溫補也無需使用。假如外感風寒,約束皮膚,閉塞毛孔,痘瘡發出不快,就應該用汗法,使陰陽調和,營衛通暢,痘瘡容易發出,毒氣得以散解。如果不使用汗法,毒氣就無法排出,留在體內,難免會造成閉門留寇的禍害。
如大熱不退,煩渴轉增,譫妄昏沉,便溺阻塞,此毒蓄於腸胃之間,與穀氣相併,宜急下之,使臟腑疏通,陳莝滌去可也。苟不下之,則藏汙蓄毒煎熬於中,得無養虎遺患之悔乎?故大要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。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。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。疏其血氣,令其條達,而致和平,此之謂也。
(萬密齋)
予嘗治痘用四君子湯,加黃耆、紫草多效。間有枯萎而死者,思之至忘寢食,恍然悟曰:白朮燥濕,茯苓滲利,宜漿之不行也。乃減去二味,加糯米、乳酒,名保元湯。(汪石山)
白話文:
若發燒不退,口渴加劇,神志不清,大小便不通,這毒氣積聚在腸胃之間,與食物相混,應當立刻瀉下,使臟腑暢通,清除積聚的毒素。若不瀉下,毒素積聚在體內,難道不怕後患無窮嗎?總之,要謹慎觀察病況,對症下藥。有病的治療,沒病的預防,病情重的要積極治療,虛弱的也要妥善調養。疏通血氣,讓氣血流通,達到和諧平衡,這就是治療的根本之道。
我曾經治療天花,使用四君子湯,加黃芪、紫草,療效甚佳。但偶爾也會出現枯萎而亡的病人,我為此寢食難安,突然頓悟:白朮燥濕,茯苓利水,不利於水液的流通。於是減去這兩味藥,加入糯米、乳酒,名為保元湯。
治痘補虛當辨陰陽,尤惟陰分為重。何也?蓋痘從形化,本乎精血。凡見點、起脹、灌漿、結痂,無非精血所為,雖曰氣為之帥,而實血為之主。且痘以陽邪,陽盛必傷陰。所以凡治痘者,最當重在陰分,宜滋潤不宜剛燥。故曰:補脾不若補腎,養陰所以濟陽。此秘法也。
然血氣本自互根,原不可分而為兩,加參、耆、白朮,雖雲氣藥,若用從血藥,則何嘗不補血?歸、芎、地黃,雖云血藥,若用從氣藥,則何嘗不補氣?故見氣虛者,以保元湯,而佐以歸、地;血虛者,以四物湯,而佐以參、耆。蓋氣血本不相離,但主輔輕重,各有所宜耳。
白話文:
治療痘症補虛,應辨明陰陽,特別重視陰分。
為什麼呢?因為痘症源於形體變化,根本在精血。從痘點出現、腫脹、充滿膿液到結痂,無不與精血有關。雖然說氣是主導,但實際上血才是根本。
而且痘症是由陽邪所致,陽氣過盛必傷陰氣。所以治療痘症,最重要的是重視陰分,應當滋潤,不可燥烈。因此說:「補脾不如補腎,養陰才能濟陽」,這是一個秘法。
然而,血氣原本相輔相成,不可分開。像是參、耆、白朮,雖然稱為氣藥,但若用於補血,也同樣能補血。而歸、芎、地黃,雖然稱為血藥,但若用於補氣,也同樣能補氣。
所以,遇到氣虛者,可以用保元湯,並佐以歸、地;血虛者,可以用四物湯,並佐以參、耆。因為氣血本不相離,只是主輔輕重不同,各有其適宜之處。
(《景岳全書》)
痘出之始,兼風寒而發者,解散為主;兼傷食而發者,消化為主;兼驚恐而發者,利驚為主。有正虛不能逐邪外出者,補益而助升發為主;若毒壅盛而不透者,發解為主。有始末兩實者,前後清解;始末兩虛者,前後溫補。似實而虛者,補益為主;似虛而實者,解毒為主。虛證變實者,治從實例;實證變虛者,治從虛例。
先天之氣足,後天之氣不足者,補中氣為主;先天之氣不足,後天之氣足者,補元氣為主。(朱惠民)
升發之妙,非僅以提為升、疏為發,疏第可以逐寒邪、散風熱,提第可以助清陰、發真氣。不惟真虛、真寒、惡火、惡毒所不能調濟,即如飲食停滯,暑濕穢氣,孰非阻竅脈而礙氣道者,其得以兼攝否耶?必審其何痘宜疏當不虛其表,何痘宜升當不提其毒,何痘宜升發並行兩用而兩得其效,何痘可以升發無藉即得以無事為工,何痘宜寬中,何痘宜清徹,何痘以不發為發,不以疏為例,何痘以不升為升,不以提為則。
白話文:
痘瘡初發,若兼有風寒,則以解散為主;若兼有傷食,則以消化為主;若兼有驚恐,則以利驚為主。若正氣不足,無法將邪氣排出,則以補益助升發為主;若毒素積聚不透,則以發解為主。若始終實證,則前後清解;若始終虛證,則前後溫補。看似實證卻虛者,以補益為主;看似虛證卻實者,以解毒為主。虛證轉為實證,則以實證治療;實證轉為虛證,則以虛證治療。
先天之氣充足,後天之氣不足者,以補中氣為主;先天之氣不足,後天之氣充足者,以補元氣為主。
升發的妙用,不僅僅是提升和疏導,疏導可以驅散寒邪、散解風熱,提升可以幫助清陰、發散真氣。不僅真虛、真寒、內熱、毒素無法調節,即使是飲食停滯、暑濕穢氣,這些阻礙經絡、阻礙氣道的因素,也都可以兼顧。必須審慎觀察,哪種痘瘡適合疏導而不損傷表氣,哪種痘瘡適合提升而不引發毒素,哪種痘瘡適合升發並用以達到最佳效果,哪種痘瘡可以自然升發而不需刻意干預,哪種痘瘡適合寬中,哪種痘瘡適合清徹,哪種痘瘡以不發為發,不以疏導為例,哪種痘瘡以不升為升,不以提升為法則。
總令氣之得以直達,不為毒錮,不為火蝕,不為邪郁,不為穢閉,不使窒礙,不使消沮,得以拘領其毒,而出升發之梗概,庶乎其得之矣。得此機關,苦寒如芩、連,辛熱如桂、附,補塞如參、耆,盪滌如硝、黃,何莫非升發之劑乎?(費建中)
自有方書治痘以來,其時不啻二千年,其人不啻數百家,然皆詳於已出之後,略於未出之前。深言出速而稠密之害,不言留中而不出之殃。不知已出之毒,外寇也;未出之毒,內寇也。出速而稠密者,外攻也;留中而不出者,內攻也。內寇與外寇勢孰急?外攻與內攻禍孰烈?故痘已出而死者,多在旬日之間;痘不出而死者,多在六朝之內。徒知御外寇,而不知逐內寇。
白話文:
總之,要讓氣得以暢通無阻,不被毒素阻礙,不被熱邪燒灼,不被邪氣鬱結,不被污穢阻塞,不讓氣機受阻,不讓氣機消散,才能有效地控制毒素,使之排出體外,達到治癒的目的。掌握了這個關鍵,無論是苦寒的黃芩、黃連,辛熱的肉桂、附子,補益的人參、黃芪,還是清熱解毒的硝石、黃柏,不都是可以促進氣血升發的藥物嗎?
從有治療天花的醫書出現以來,已經有兩千多年了,治療天花的醫家也超過數百家,然而他們都專注於天花發病之後的治療,卻忽略了發病之前的預防。他們著重強調天花發疹迅速、密集的危害,卻不談天花毒素滯留體內不發的禍患。其實,天花發病後外露的毒素是外寇,未發病前潛藏在體內的毒素是內寇。天花發疹迅速、密集是外寇的攻擊,天花毒素滯留體內不發是內寇的攻擊。內寇與外寇,哪個更為危急?外攻與內攻,哪個危害更嚴重?所以,天花發病後死亡的,大多在十天之內;天花不發病而死亡的,大多在六七天之內。只懂得抵抗外寇,卻不懂得驅逐內寇。
昔賢之為計疏也。然其失計安在?惟在未出而急於解毒,緩於逐毒也。不知未出之毒不可解,但當汲汲逐之於外也。余深悟其理,而鑑其失,徘徊顧慮,為未出以前諸證設法,辨其寒、熱、虛、實以施治:實熱者,宣發其壅滯,以逐毒出外;虛寒者,補助其血氣,以逐毒出外。一以救前哲之失,一以醒後人之迷,雖軒岐復起,不易吾言矣。
(聶久吾)
論痘,首推錢仲陽、蒼朮二家,錢用寒涼,陳用溫熱,確乎相左。丹溪祖錢非陳,分解毒、和中、安表三法,以犀角地黃湯為主方。後之萬氏以脾胃為主,魏氏以保元為主,費建中救偏悉以石膏、大黃,胡氏輒投汗下。松江東地多宗秦鏡明;京口江寧咸推管橓《保赤》;吾蘇悉遵翁仲仁《金鏡錄》。
白話文:
古時候的醫家在治療痘症時,常常急於解毒,卻忽略了及時將毒素排出體外。其實,尚未發出的毒素是不需要解毒的,應該要趕緊將它驅逐出去。我深刻理解這個道理,也吸取了前人的教訓,在痘症未發之前就針對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。對於實熱者,就用宣發的方法疏通阻塞,將毒素排出體外;對於虛寒者,就用補益的方法提升血氣,將毒素排出體外。這樣既彌補了前人的不足,也提醒後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,即使是醫聖再世,也不可能反駁我的觀點。
可謂家喻戶曉者。其取長在看,不在乎治。看法精確,可以前知。後之翟氏、聶氏,深以氣血盈虧,解毒化毒,分析闡揚錢、陳底蘊,因分別太多,讀者目眩心憒,不若翁仲仁芻蕘悅口也。然眼目之功,須宗翁氏,而匯治講究,參之諸家可矣。○自古治痘名家,各有精確卓識,雖各有所偏,實所以相濟也。
先生治痘,寒熱攻補,不膠於一見。如毒火深伏,氣血壅遏者,藉芳香以搜逐,用紫雪丹;氣滯血凝,毒重火伏者,治以酒大黃、石膏、青皮、桃仁、荊芥,犀角、豬尾血;肝肺毒火不宣,氣血有焦燔之勢者,用犀角、羚羊、紫草、丹皮、石膏、鮮生地;元氣不支,陽虛毒陷,而見灰白濕爛,泄瀉嘔惡者,用辛香溫煦,如陳文中之法;氣血極虛,而漿清塌癢,全無實證相兼者,當峻補氣血,用參歸鹿茸湯、坎煦湯;氣虛,莫外乎保元及四君子;血虛,不離於四物及補血湯。又有氣虛血熱者,補氣之中兼涼血;血虛氣滯者,補血之中佐辛香。
白話文:
翁氏治痘方法可謂家喻戶曉,他的長處在於精準的診斷,而非拘泥於某種治療方式。他能夠精準地觀察病症,甚至可以預測病情發展。後來的翟氏、聶氏等人深受翁氏影響,將氣血盈虧、解毒化毒的理論融入其中,並對錢氏、陳氏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釋。但由於他們分門別類過多,讀者往往看得眼花繚亂,反而不如翁氏的簡潔明快。因此,在診斷方面應以翁氏為宗,而在治療上則可以參考其他醫家的經驗,取長補短。自古以來,治痘名家各有自己的獨特見解,雖然各有所偏,卻可以互相補充。
先生治痘,不論寒熱,都能靈活運用攻補之法,不拘泥於表面的症狀。例如,毒火深伏,氣血壅遏者,可以用芳香之藥搜逐毒邪,如紫雪丹;氣滯血凝,毒重火伏者,可以用酒大黃、石膏、青皮、桃仁、荊芥、犀角、豬尾血等藥物;肝肺毒火不宣,氣血有焦燔之勢者,可以用犀角、羚羊、紫草、丹皮、石膏、鮮生地等藥物;元氣不支,陽虛毒陷,而見灰白濕爛,泄瀉嘔惡者,可以用辛香溫煦之藥,如陳文中所記載的方法;氣血極虛,而漿清塌癢,全無實證相兼者,應該峻補氣血,可以用參歸鹿茸湯、坎煦湯等藥物;氣虛者,主要用保元湯和四君子湯;血虛者,主要用四物湯和補血湯。此外,氣虛血熱者,在補氣的同時要兼顧涼血;血虛氣滯者,在補血的同時要佐以辛香之藥。
用攻法須分部位經絡,用補法當辨寒熱燥濕。過清則有冰伏之慮,偏熱則有液涸之虞。夫痘雖以形色辨吉凶,然內證尤為緊要。如痘點既起,或不慎風寒,則營衛凝澀,或縱恣飲食,則氣機呆鈍,以致身熱不食,腹膨嘔瀉,漿水不行。不究病因,但執清涼膩補,常有凶危之變。
亦有痘形雖重,若形神安靜,便食如常,聲音清響,調理得宜,亦可轉危而安。大凡形老而色鮮明者,雖稠密,變幻恆少;形嫩而色晦滯者,雖稀疏,變幻恆多。表裡相參,審證的確,設法處治,方無貽誤。至於逆證已見,雖昔名醫亦莫能救。小兒夭枉者不可勝數,邇來幸有種痘一法,實可挽回造化,此誠補痘科之未備,而為上乘之法也。正痘有先賢諸成法,避險有種痘之良方,痘證於是乎全矣。
白話文:
治療痘症時,應根據病灶所在的部位和經絡,選擇攻伐或補益的方法。使用補法時,還需辨別是寒性、熱性、乾燥還是濕潤的體質。過於清涼的藥物可能導致寒氣積聚,過於溫熱的藥物則可能導致津液枯竭。
痘症的預後固然可以根據痘疹的形狀和顏色來判斷,但內在的證候更加重要。如果痘疹已經出現,卻不慎受了風寒,就會導致營氣和衛氣凝滯,如果放縱飲食,就會導致氣機遲鈍,進而出現發熱不思飲食、腹脹嘔吐腹瀉、漿水無法運行的症狀。若不探究病因,僅僅依靠清涼滋補,往往會出現危急的變化。
但也有一些情況,痘疹雖然嚴重,但如果患者精神狀態良好,食慾正常,聲音洪亮,經過適切的調理,也能轉危為安。一般來說,痘疹形狀老舊而顏色鮮明的,即使密集,變化也較少;痘疹形狀幼嫩而顏色晦暗的,即使稀疏,變化也較多。治療時要兼顧表裡,仔細辨證,制定適切的治療方案,才能避免誤診誤治。如果已經出現了逆證,即使是過去的名醫也無能為力。兒童因痘症夭折的例子不勝枚舉,近來幸而有了種痘的方法,確實能挽回性命,這彌補了痘科的不足,是治療痘症的上乘之法。正痘有先賢們總結的有效方法,預防痘症有種痘的良方,有了這些方法,痘症的治療就更加完善了。
(《臨證指南》)
疫
痘毒之在人身,若子之在母腹,當其生時,始而腹痛,而破胞,而倒轉,而生,皆天地自然之運動,初無子害母之理。痘之出,始而發熱,而見點,而蒸長灌膿,與生產何異?子既不害母,痘豈害人乎哉!其害人者,相引動之歲氣也。歲氣之中,復有疫氣行乎其間,歲氣亦不害人,其害人者疫氣也。
○痘之死,死於疫,非死於痘也。人生誰不出痘,人之體質,自有虛實,虛則補,實則瀉,何致於死?惟疫氣行乎其間,虛證欲補,疫氣隔之,使不受補;實證欲攻,疫氣乘之,使不受攻。痘方出,疫氣掩之,使不得出;既出矣,當起壯成膿,疫氣擾之,使不成膿;既成膿矣,則毒化而出,疫氣乘之,頃成癢塌、倒黶之變。皆疫之為害也。
白話文:
《臨證指南》疫
痘毒在人身上,就像孩子在母親肚子裡一樣。孩子出生時,先有腹痛,然後破腹,接著倒轉出來,最後誕生,這都是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律,一開始並沒有孩子傷害母親的道理。
痘瘡的出現,也如同生產一樣,一開始發熱,然後出現痘點,接著逐漸長大並化膿。既然孩子不會傷害母親,那麼痘瘡又怎麼會傷害人呢?真正傷害人的,是引發痘瘡的歲氣。
歲氣中又包含了疫氣,歲氣本身不會傷害人,真正傷害人的是疫氣。
○ 痘瘡致死的原因,是死於疫氣,而不是死於痘瘡本身。人生在世,誰沒出過痘瘡呢?人的體質有虛實之分,虛者需補,實者需瀉,怎麼會因此而死呢?只不過疫氣在其中作祟,虛證想補,疫氣卻阻礙了補益;實證想攻,疫氣卻趁機加重病情。
痘瘡剛要出現,疫氣就掩蓋它,使它無法順利長出;痘瘡已經長出來,正要長大化膿,疫氣又來擾亂它,使它無法化膿;痘瘡已經化膿,毒素就要排出,疫氣卻乘機作亂,導致痘瘡迅速變成癢塌、倒黶。這些都是疫氣的危害。
○疫之為害,一時傳染,惟閉證為甚。一見斑閉證出,即知疫證行矣。○疫之從鼻入者為閉,肺主皮毛故也;從口入者為斑,胃主肌肉故也。口鼻俱感,則為斑閉,急宜表裡雙解,麻黃石膏湯、升麻石膏湯、羌活散郁湯入硝、黃,皆表裡雙解之法。用之不應者,只能通表裡,不能散疫也。
○一見瑣屑隱隱,有模糊之勢者,必是疫毒壅遏,縱然出透,必難成漿。○毒,主氣也;疫,客氣也。疫氣有時而乘,或乘於出,或乘於灌,或乘於黶,忽然而變,須要識得是疫,於應用劑中加解疫之味。○解疫之藥,與開表通利之藥,宜相輔而行。
白話文:
疫病的危害與治療
疫病的傳染與症狀
疫病傳染迅速,其中以閉證最為嚴重。一旦出現斑閉證,便可確知疫病正在流行。
疫病從鼻子進入的,稱為閉證,因為肺主皮毛;從嘴巴進入的,稱為斑證,因為胃主肌肉。如果口鼻都受感染,就稱為斑閉證,應立即採用表裡雙解的方法治療。例如麻黃石膏湯、升麻石膏湯、羌活散加入硝石、黃芩,都是表裡雙解的方劑。如果用這些藥方無效,只能通達表裡,無法散除疫病。
辨識疫毒與治療
如果看到隱隱約約、模糊不清的症狀,就是疫毒阻塞的表現,即使能透出,也難以形成膿漿。
毒是人體的正氣,疫是外來的邪氣。疫氣有時會乘虛而入,或從表而出,或從內灌,或從下而上,變化莫測。必須識別出是疫病,才能在用藥時加入解疫之味。
解疫的藥物,應與開表通利、疏散外邪的藥物配合使用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
如蒼朮、青蒿、白芷,則芳香之氣與荊、防、羌活、升麻之類,和為開表之用;如檳榔、犀角,則與硝、黃、石膏、生地之類,併為攻裡之用;如腹皮、貫眾、人中黃之類,則表裡皆通,同為解疫之用。○天行疫氣,小兒感之,證見大熱煩躁,痘點隱隱,嘔吐啼叫,藥不得入,天時亢甚,急掘鮮黃土兩石攤地上,鋪蒲席,臥兒於上,神安片時,有熱解而痘得出者。又法用雄雞一隻劈開,閤兒胸堂,窠腳扎定,一、二時亦有毒解而痘得出者。
白話文:
像蒼朮、青蒿、白芷等藥材,它們具有芳香之氣,與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升麻等藥材配合,可以起到發散表邪的作用。像檳榔、犀角等藥材,則與硝石、黃連、石膏、生地等藥材搭配,可以攻克體內邪氣。像腹皮、貫眾、人中黃等藥材,則兼具表裡雙解的功效,可以用於治療瘟疫。
若遇上流行性瘟疫,孩子感染後出現高燒、煩躁不安、痘疹隱隱、嘔吐啼哭,藥物無法服用,天氣又十分炎熱,可以緊急挖取兩塊新鮮黃土,將其攤平在地上,鋪上蒲席,讓孩子躺在上面,這樣可以暫時安神,有時候能解熱並使痘疹發出來。此外,也可以用一隻公雞剖開,將雞的內臟朝向孩子的胸膛,用東西固定住,一兩個小時後,也有可能解毒並使痘疹發出來。
蓋毒解則胃通,胃通則食、藥得入,此驗過之法,便而易行,不得已時,皆可用也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證,先賢立論甚詳,但近時氣候變遷,竟有不同於向日者,莫甚於伏毒而為時癘壅遏。初起寒熱悠悠,腰腹並無痛楚;兩朝見點,亦色潤而形單,並非要害之處,身熱未解,得嚏便通,根窠雖立,不易掀發;一到三朝,神蒙氣喘,斑點全無,唇不腫,口不渴,毒伏內攻,迅如反掌。雖進芳香雙解大劑劫奪,一無奏績,亦末如之何也已矣。(《吳醫匯講》)
夾斑疹丹痧癭
磊磊如雲頭成片者為丹;色淡形浮,捫之礙手者為疹;紅紫深入肉中,如蚤所咬,捫之不礙手者為斑。莫不由熱而生。更有一片紅紫,熱甚啼叫者,名赤遊丹,又名火丹。皆以其形色而名之也。發於頭面四肢者輕,胸腹陰囊者重。此證只宜清涼,不宜過表。予用芩、連、梔、柏取效,勢迫者急宜砭之。
白話文:
如果解毒能使胃部通暢,胃部通暢就能讓食物和藥物進入,這是經過驗證的方法,簡單易行,不得已時都可以使用。
痘病,先賢們的論述已經非常詳細,但是近來氣候變遷,出現了與過去不同的情況,最常見的就是毒氣潛伏,導致時疫阻塞。初期會出現輕微的寒熱,腰腹沒有疼痛;兩天出現疹點,顏色潤澤、數量單薄,不在要害部位,身體發熱未退,打噴嚏就通暢,病根雖然已經形成,但不容易發作;一到三天,神志昏蒙、呼吸急促,疹點完全消失,嘴唇不腫、口不渴,毒氣潛伏在內部攻擊,速度如同翻掌。即使使用芳香、雙解的重劑強行驅毒,也毫無效果,無能為力了。
夾斑疹丹痧癭:
像雲朵一樣成片聚集的稱為丹;顏色淡薄,浮在表面,摸起來有阻礙感的是疹;紅紫色深入肉中,像被跳蚤咬過,摸起來沒有阻礙感的是斑。這三種疹症都是由熱氣引起的。還有一種疹症,一片紅紫色,熱氣很重,患者啼哭不止,稱為赤遊丹,也叫火丹。都是根據它們的形狀和顏色來命名的。發在頭面四肢的輕,發在胸腹陰囊的重。這種病症只宜清涼,不宜過於表散。我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柏樹皮治療效果很好,情況緊急時,需要趕快用砭石治療。
予嘗治痘初標發熱鼻衄,遍身發出紫斑,斑多於痘,用十神解毒合犀地黃湯,連進三日,斑退痘起成漿而愈。蓋血熱之斑可治,時疫之斑不可治。毒到肌肉之斑可治,毒伏在胃之斑不可治也。(《橡村痘訣》)
書謂紅斑者生,紫斑者死,黑斑、藍斑百不救一。雖然,亦有紅斑死,而紫斑、藍斑得生者。夫斑,血熱也,失於解利則發斑,惡痘斑出,勢所必然,無論顏色皆死。但得天庭疏朗,痘形色善,又當別論。
○先出疹,疹收而痘始出,曰墊疹;疹與痘並出,疹收而痘始長,曰夾疹;痘出有小小顆粒堆於痘上,曰罩痘;痧痘出皮肉間,隱隱有斑點,大小不一,曰夾斑;皮肉間豔色紅赤,如雲頭突起成片,曰丹毒;黶後痂落疹出,曰蓋疹。種種不同,要皆痘毒之浮游散漫於皮膚間者,只當於痘中求治法,不可與正經麻疹斑毒同科。○初見大小不一,有點色如痱者,曰夾疹;又有一等瑣屑紅點,隱隱肉間,曰夾痧。
白話文:
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出痘初期發燒、流鼻血,全身長滿紫斑的病人,紫斑比痘疹還多。我使用十神解毒合犀地黃湯,連續喝了三天,紫斑退去,痘疹冒出膿液,最後痊癒了。因為血熱引起的紫斑可以治療,而瘟疫引起的紫斑就無法治療。毒素深入肌肉引起的紫斑可以治療,而毒素潛伏在胃裡的紫斑則無法治療。
醫書上說紅斑預示病人會活,紫斑預示病人會死,黑斑和藍斑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個人能活。雖然如此,也曾有紅斑的病人死亡,而紫斑、藍斑的病人卻活下來的情況。斑點是血熱造成的,若沒有及時排毒就會長斑。出痘後長斑是必然的,無論什麼顏色都預示著死亡。不過如果天庭飽滿,痘形色澤良好,則另當別論。
有些患者先出疹子,疹子消退後才出痘,稱為「墊疹」;疹子和痘疹同時出現,疹子消退後痘疹才長大,稱為「夾疹」;痘疹出現後,痘疹上長出許多小顆粒,稱為「罩痘」;痧痘長在皮肉之間,隱隱約約有斑點,大小不一,稱為「夾斑」;皮肉間呈現鮮紅的顏色,像雲層般突出成片,稱為「丹毒」;出疹後結痂脫落,又出疹子,稱為「蓋疹」。這些都是痘毒在皮膚間浮游散佈的表現,應該從痘疹的治療方法入手,不能和一般的麻疹斑毒混為一談。
剛開始出現大小不一的疹子,顏色像痱子一樣,稱為「夾疹」;還有一種細小的紅色點,隱藏在肉裡,稱為「夾痧」。
治亦同法,丹毒亦然。但須正痘悅目,方為痧疹之夾,不然是痘也,最當別晰。又有痘出數顆,面部夾疹,遍身圓淨疏朗,形色紅活,出見兩日而盡沒者,莫不驚愕,然此疹也,非痘也。痘沒必悶亂煩躁,此則安靜,且正痘顯然,故知其為疹也,治以平劑自愈。然未沒時,亦難識認。
(《慈幼筏》)
痘出夾疹,謂之兩虎蹲欄。蓋痘宜補而不宜瀉,瀉則不長養;疹宜瀉而不宜補,補則多喘逆。然在痘初只宜透托,既可托痘,又兼發疹,疹出即解,兩安無礙。惟在灌膿之際,不可太發,宜於助漿劑中去參、耆加入牛蒡、桔梗、蟬蛻、殭蠶等藥助漿,兼理肺氣,肺氣既清,則陽毒自散。至於痘後發者,則單治疹可也。
白話文:
治療的方法都一樣,丹毒也是如此。但必須痘疹明顯,才是痧疹夾雜,否則就是真正的痘疹,必須要清楚分辨。還有一些人,痘疹只長出幾顆,臉上夾雜疹子,全身圓潤光滑,顏色紅潤鮮活,出現兩天就消失,讓人十分驚訝,但其實這只是疹子,不是痘疹。痘疹消失後必定會感到悶亂煩躁,而這些疹子卻很安靜,而且痘疹明顯,所以知道它們是疹子,可以用平劑治療,自然會痊癒。不過,在疹子尚未消失時,也很難辨認。
痘疹一起出現,稱為「兩虎蹲欄」。因為痘疹需要補而不宜瀉,瀉則無法滋養;疹子需要瀉而不宜補,補則容易喘逆。但痘疹剛開始時,只需要透托,既可以托痘,又能發疹,疹子出現後就會痊癒,兩者皆安然無恙。只有在痘疹化膿時,不能太過發散,應該在助漿劑中去除人參、黃耆,加入牛蒡、桔梗、蟬蛻、僵蠶等藥物來助漿,同時調理肺氣,肺氣清了,陽毒自然會散去。至於痘疹之後才出現的疹子,就單獨治療疹子即可。
又凡先見疹子,而夾出如水痘者,此是正痘,因疹子耗去營血,故白似水痘。但與發散疹子,疹散而痘自成,不可認作水痘。蓋疹子從不夾水痘也。○膚疹者,乃熱毒發越而然。出時形如麻狀,但色赤成片為異耳,治宜清涼解毒,疹散痘出,自必稀朗。又有癮疹者,隱隱於皮膚之間,發時多癢,亦與解毒為主。
更有謂痧者,其形如粟,尖圓而稍礙指,總屬熱毒所發,名殊而源一也。○夾丹者,血熱也。痘未出時見者,宜升提發散,用紫草、升麻、牛蒡、蟬蛻、川芎、荊、防、桔梗、乾葛之類,痘出而丹自沒。過用寒涼,痘必冰伏。若痘出三、四日間見者,則宜涼血解毒,用生地、牛蒡、木通、荊芥、犀角、紫草之類。
白話文:
如果一開始就長出疹子,並且夾雜著像水痘一樣的疹子,這就是真正的痘疹,因為疹子耗損了營血,所以顏色才會像水痘一樣白。但是,這與發散的疹子不同,發散的疹子會散去,痘疹會自己長出來,不能誤認為水痘。因為疹子本來就不會夾雜水痘。
皮膚上的疹子,是熱毒發散而引起的。長出來時形狀像麻點,但顏色發紅成片就不一樣了,應該用清涼解毒的方法治療,疹子散去,痘疹就會自然出現。還有癮疹,隱藏在皮膚之間,發作時會很癢,也要以解毒為主。
還有一種叫做痧的,形狀像小米粒,尖圓且略微阻礙手指,都是熱毒引起的,雖然名稱不同,但根源是一樣的。
夾雜著丹毒的,是血熱引起的。如果在痘疹還沒長出來就出現丹毒,應該用升提發散的方法治療,可以使用紫草、升麻、牛蒡、蟬蛻、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乾葛等藥物,痘疹長出來後,丹毒自然就會消失。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痘疹就會被壓制。如果痘疹長出來三、四天後出現丹毒,就應該用涼血解毒的方法治療,可以使用生地、牛蒡、木通、荊芥、犀角、紫草等藥物。
然須看其顏色何如,紅紫者熱極也,白者痰濕也,至於青黑,不可為矣。○夾癭一證,多屬痘毒痰結而成,或結於項頸,或結於耳後,或結於腋下。大者如桃,小者如李。初起證候如常,次則身烙發渴而變凶危。若痘在三、四日而癭作者,則毒隨痘泄,膿隨痘灌,自可無害,只宜治痘為主。
倘癭腫將膿,而痘隨標,癭膿一潰,元氣澆漓,痘焉能灌?惟宜培元補托,兼與消痰解毒。若在七、八之期,痘已黃蠟,癭潰無妨。但氣血重耗之後,宜保護元氣,佐以消痰解毒耳。(《馮氏錦囊》)
凡痘發斑,實熱者,謂之陽斑,以犀角、黃連、生地等治之;虛寒者,謂之陰斑,以參、耆等治之。○川連解毒,發斑可用,但嫌其枯燥,倘證兼便秘者,雖火毒盛,不可妄用。蓋治痢用川連,喜其燥濕,痘要濕潤,何可妄用!○發斑用芩、連等藥,不可過劑,若專一寒涼,則毒凝滯,不出不胖。不可不知。(《仁端錄》)
白話文:
觀察痘疹的顏色,紅紫色代表熱度很高,白色代表痰濕,至於青黑色就非常危險了。夾癭症狀,多半是痘毒痰結所致,可能在頸項、耳後或腋下出現,大的像桃子,小的像李子。初期症狀跟一般痘疹相同,但之後會出現發燒口渴,病情變得凶險。如果痘疹發出三、四天後才出現夾癭,代表毒素隨著痘疹排出,膿液也隨著痘疹灌注,就不會有害,只需以治療痘疹為主。
如果夾癭腫脹要化膿,痘疹卻跟著出現,夾癭膿液一潰,元氣就會大量流失,痘疹就無法灌注,應該以培元補氣、托痘為主,同時也要消痰解毒。如果在發疹的第七、第八天,痘疹已經變成黃蠟色,夾癭潰爛就沒問題了。但由於氣血大量消耗之後,應該保護元氣,輔助以消痰解毒。
凡是痘疹發出斑點,屬於實熱的,叫做陽斑,要用犀角、黃連、生地等藥物治療;屬於虛寒的,叫做陰斑,要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治療。川連能解毒,發斑時可以用,但它性寒燥,如果同時伴有便秘,即使火毒很盛,也不能亂用。因為治療痢疾要用川連,是因為它能燥濕,而痘疹需要濕潤,怎麼能亂用呢?發斑時用黃芩、黃連等藥物,不能過量,如果單用寒涼藥物,毒素就會凝滯,無法排出,痘疹也長不好。這些道理不可不知。
水疱
痘疹發水疱者,乃氣有餘,血不足之證也。凡痘疹毒盛火熾之時,火不能炎上,水不得潤下,搏激於皮膚之間而為水疱。若沸釜焉,下之火盛,則釜內之水必然發泡。亦有脾虛不能制水,以致水溢皮膚而為水疱者,治當補脾順氣,而虛疱自實矣。凡疱之白者,氣之虛;白而有清水者,氣之實;疱紅紫者,血之熱。
皆熱毒未出,而賊邪先為之害也。氣虛者為空疱,宜補氣;氣實者為水疱,宜利濕;紅紫者為血疱,宜清熱。(《金鏡錄》)
予師曰:氣熱夾毒則發疱,血熱夾毒則發斑。予曰:毒壅於氣則發疱,火搏於血則發斑。其理一也。○發斑之痘,人知其惡而畏之,發疱之痘,病家多不知畏者,誤以為痘起也。治法宜補者多,宜清者少,大概參、耆為君,灰白者以溫佐之,紅紫者以清佐之。○疱紅紫者,是肝火激成,劑中加生白芍最妙。(許宣治)
白話文:
水疱
痘疹出現水疱,是氣盛血虛的表現。 凡是痘疹毒氣旺盛,火勢熾烈的時候,火氣不能向上燃燒,水氣也不能向下滋潤,就會在皮膚之間互相衝撞,形成水疱。就好像沸騰的鍋子,下面火勢旺盛,鍋內的水就一定會起泡。
也有一些脾虛無法控制水氣,導致水氣溢出皮膚形成水疱的, 治理應當補脾順氣,這樣虛弱的水疱就會自然飽滿。
凡是水疱顏色白的,代表氣虛; 白而有清水的,代表氣實; 水疱顏色紅紫的,代表血熱。
這些都是熱毒尚未排出,邪氣先來侵害所致。 氣虛者為空疱,宜補氣;氣實者為水疱,宜利濕;紅紫者為血疱,宜清熱。(《金鏡錄》)
我的老師說: 氣熱夾雜毒氣就會發疱,血熱夾雜毒氣就會發斑。 我說: 毒氣阻滯在氣機就會發疱,火氣衝撞在血脈就會發斑。道理是一樣的。
發斑的痘疹,人們都知道其凶險而害怕, 但發疱的痘疹,病人往往不知害怕,誤以為是正常的痘疹。 治療方法以補氣為主,清熱為輔,大體上以參、耆為主要藥物,顏色灰白的用溫性藥物輔助,顏色紅紫的用清熱藥物輔助。
水疱顏色紅紫的,是肝火過盛導致, 在藥方中加入生白芍效果最佳。(許宣治)
驚
有熱一、二日,忽然啼叫,目竄手掣,如驚搐之狀。但驚風發搐,必有痰涎上湧,此則無痰涎為異。只宜托痘,痘出而驚自定,不得妄用鎮驚之劑,以壓其毒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先驚者多吉,痘後驚者多凶。何也?痘未出之先,熱蘊於內,故作驚搐,痘出驚止,而內無凝滯,故吉;痘出之後,氣血虛弱,復感風寒,熱毒反滯,又毋敢輕易發散清利,故凶。(翁仲仁)
小兒初熱,即見驚搐昏迷之狀,俗謂驚痘最好,此言未必皆然。若頻驚厥,最多悶痘。(葉天士)
驚發痘後,書云莫救者,是指目閉無神,而兼吐瀉,唇白肢冷者言也。如痰熱內甚,小便閉澀,或素有驚疾,又當別論。服安神定驚之劑,亦自收功。(《慈幼筏》)
白話文:
如果小孩發燒一兩天,突然哭鬧,眼睛亂看、手抽搐,像是驚厥的樣子,但驚風發作時通常會有痰涎湧出,而這個情況卻沒有,就很奇怪。應該只用托痘的方法,等痘疹出來後驚厥就會自己停止,不要隨便用鎮驚藥物,以免壓制痘毒。
痘疹出現之前就發作驚厥的通常比較吉利,痘疹出現之後才發作的通常比較凶險。為什麼呢?因為痘疹還沒出來之前,熱氣積聚在體內,所以才會引起驚厥,痘疹出現後驚厥停止,代表體內沒有積滯,所以比較吉利。痘疹出現之後,氣血虛弱,又受了風寒,熱毒反而停滯,又不敢輕易用發散、清熱的藥物,所以就比較凶險。
小孩剛開始發燒,就出現驚厥昏迷的情況,民間俗稱驚痘最好,其實不一定完全正確。如果頻繁發作驚厥,大多會悶痘。
驚厥發生在痘疹之後,醫書上說不要治療,指的是眼睛無神、並且伴隨嘔吐腹瀉、嘴唇發白四肢冰冷的情況。如果痰熱很嚴重、小便不通,或者原本就有驚恐症,則要另當別論。服用安神定驚的藥物,也可以收到效果。
痘至五、六朝,忽然手足牽縮一團,不知者以為驚搐使然,豈知陽明受梟毒之熬鑠,而經絡不得營血以滋養故也,謂之一把縛,須服羚羊散。○此證多見於四、五、六朝。若見於兩、三朝,則為驚搐;若見於八、九朝,則作寒戰治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啼哭
小兒出痘,而晝夜啼哭者,當辨其虛、實、表、里而治之。有內未得出,或外未得散,而啼哭者,此毒氣不解之使然也;有陽邪火盛,紅赤掀突而啼哭者,此痘盤疼痛之使然也;有心腎本虛,邪熱乘陰而啼哭者,此或神志不攝,或煩熱不安之使然也;有飲食不節,或偶停滯而啼哭者,此胃氣不和,腹痛腹脹之使然也。
白話文:
痘瘡發病到第五、六天,突然手腳縮成一團,不懂的人以為是驚嚇抽搐造成的,殊不知是陽明經受毒氣煎熬,經絡得不到血液滋養所致,稱之為「一把縛」,需服用羚羊散。這種症狀多見於發病的第四、五、六天。若見於發病的第二、三天,則屬於驚嚇抽搐;若見於發病的第八、九天,則應當治療寒戰。
小孩出痘後,晝夜哭鬧,要根據虛實、表里辨證論治。若內熱未出或外毒未散而啼哭,是毒氣未解所致;若陽邪火盛,痘疹紅赤腫痛而啼哭,是痘盤疼痛所致;若心腎本虛,邪熱乘虛而啼哭,可能是神志不寧或煩熱不安所致;若飲食不節或偶爾積食而啼哭,是胃氣不和、腹痛腹脹所致。
知此之由,而辨得其真,則內未出者,表之託之;外未散者,解之化之;火盛者清其熱;神虛者養其陰。若痘毒本微,而無故啼哭者,多由飲食內傷,或二便秘結,去其停滯,通其壅閉,務令表裡和暢,營衛通行,則神安而痘善矣。(《景岳全書》)
腰痛
痘初腰痛,是毒伏於腎而不出;痘後腰痛,是毒已出外而復歸於腎。故痘中腰痛,初時慮其難出,後來慮其難成。《經》云:痘毒歸腎者死。(《仁端錄》)
痘瘡發熱而先腰痛者,最忌證也。《經》曰:腰者腎之府。又曰:太陽所至為腰痛。蓋足太陽膀胱,為十二經之首,其脈俠脊循膂絡腎。痘瘡之毒,起於右腎之下,而循太陽散於諸經,自里達表也。初熱而腰即痛,此邪由膀胱直入於腎,關節不利耳。宜解毒以瀉少陰之邪,發表以通太陽之經,使邪氣不得深入,則瘡雖稠密,或可愈也。
白話文:
了解痘疹的病因,才能辨別真假,內里尚未發出的疹子,就要用外治方法引導它出來;外在尚未消散的疹子,就要用藥物化解它。熱盛的,要清熱;神氣虛弱的,要滋養陰氣。如果痘毒原本輕微,卻無故啼哭,大多是因為飲食內傷,或大便秘結,就要去除停滯之物,疏通阻塞,務必使表裡通暢,營衛流通,這樣神氣安寧,痘疹就會順利痊癒。
痘疹剛開始時腰痛,是毒氣滯留在腎臟裡,無法發散;痘疹之後腰痛,是毒氣已經發散出去,又回歸到腎臟。所以痘疹期間腰痛,初期擔心難以發疹,後期擔心難以痊癒。《經書》說:痘毒歸於腎者會死。
痘瘡發熱,而且先出現腰痛,是最忌諱的症狀。《經書》說:腰是腎的府。又說:太陽經所到之處會引起腰痛。因為足太陽膀胱經,是十二經之首,它的脈絡沿著脊柱,循行於背部,與腎臟相連。痘瘡的毒氣,起於右腎下方,循行太陽經散布到全身各經絡,從內到外發散。一開始就發熱並且腰痛,說明邪氣由膀胱經直接進入腎臟,關節不利。應該用解毒藥物瀉掉少陰經的邪氣,用發散藥物通暢太陽經,使邪氣不能深入,這樣即使痘疹密集,也有可能痊癒。
治若少緩,則太陽之邪,由表以傳於陽;少陰之邪,由里以傳於陰;表裡受病,陰陽俱傷,則營衛之脈不行,臟腑之氣不通,或為不出,或為癢塌,或為黑陷,終莫救矣。更有因腎經虛怯,相火內爍,真陰不得勝邪,以致腰痛者,初宜升發達表,俟其出後,即與地黃丸料,以防變黑歸腎,乃克有濟。此證多因稟賦不足,謂之折腰痘。
○腰主於腎,人之一大關節也。血氣流通則安,血凝氣滯則痛。腎實則屈伸壯,腎虛則屈伸難。故腰痛乃痘證之切忌也。初熱而痛者,是蘊毒初動,火熱亢極,腎水虧虛也,治宜升發而兼清解。若痘出乾枯者,即宜養血;若腎元大虛而痛者,倍加滋陰補腎之劑。否則,腎敗毒深,必難救矣。
白話文:
如果治療過於緩慢,太陽的邪氣就會從表層傳到陽經,少陰的邪氣就會從內部傳到陰經。表裡都生病,陰陽都受損,就會導致營衛之脈不通,臟腑之氣無法流通,可能出現不出疹子、發癢、凹陷甚至變黑等情況,最終無法救治。更有一些人由於腎經虛弱,相火內燃,真陰無法抵禦邪氣,導致腰痛,初期應當升發達表,待疹子出完後,就要服用地黃丸,防止毒氣歸入腎經,才能得到治療。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天生體質不足,稱為折腰痘。
腰部與腎臟相關,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關節。血液氣血流通則腰部舒適,血液凝滯氣血不通則會疼痛。腎臟充足則腰部伸屈有力,腎臟虛弱則伸屈困難。因此,腰痛是痘症最忌諱的症狀。初期發熱疼痛,代表毒氣初動,火熱過盛,腎水不足,治療應當升發達表同時清熱解毒。如果痘疹發出後乾燥枯萎,就要滋養血液;如果腎氣大虛而疼痛,就更要加倍使用滋陰補腎的藥物。否則,腎臟損傷,毒氣深入,將難以治療。
然男子成婚破陽之後,出痘腰痛者尚可療,以其虛於後天也;若童子出痘腰痛者,多難治,乃先天之不足,為真虛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痘出腰痛,最為惡候。古云解毒以瀉少陰之邪,發表以通太陽之經,使邪氣不得深入,痘雖稠密,或可愈也。此亦可謂知治法矣。予謂瀉少陰之邪,則以黑豆為主;通太陽之經,則以羌活為使。○雜證腰痛,多不能仰,痘出腰痛,多不能俯。(《痘訣余義》)
變黑與腰痛之證,俱屬火盛熱極而然。火灼肌膚故色黑,火熱亢極,腎水枯竭,故腰痛。獨不觀夫腰痛而後出者,其色乾枯,非紅則紫,非紫則黑,是變黑腰痛之證,其屬火也明矣。治必大用清涼解毒,於見點之初斟酌下之,可使熱毒得解,然後調理氣血,庶可挽回於萬一。(翁仲仁)
白話文:
男子婚後陽氣受損,長痘腰痛,尚可治療,因為是後天虛損;但童子長痘腰痛,多難治癒,這是先天不足,屬真氣虛弱。痘出腰痛,是極為嚴重的症狀,古人說解毒要瀉少陰之邪,發表要通太陽之經,使邪氣無法深入,即使痘疹密集,也有可能痊癒。這可謂是治療方法的精髓。瀉少陰之邪,可以用黑豆為主;通太陽之經,可以用羌活為輔。各種腰痛,多半不能仰頭,而痘出腰痛,多半不能俯身。變黑與腰痛,都是火盛熱極的表現。火灼傷肌膚,所以顏色變黑,火熱亢盛,腎水枯竭,所以腰痛。觀察那些腰痛之後才長痘的人,他們的痘色乾枯,不是紅色就是紫色,不是紫色就是黑色,這就證明變黑腰痛是火盛的表現。治療一定要大量使用清涼解毒藥物,在痘疹初發時就要謹慎服用,這樣才能解熱毒,之後再調理氣血,希望能挽回一些。
痘瘡初發腰痛,宜以人參敗毒散發之。倘無紫色,而用下法,必不能救。大抵重發散以透出其毒,此誠上策。(朱一麟)
腹脹腹痛
痘疹腹痛者,由毒鬱於三陰。臍以上屬太陰,當臍屬少陰,小腹屬厥陰,須分別治之。腹脹者,毒聚於腸胃也。治法俱當升發,解利痘毒,兼分利小便,使毒氣上下分消,則痛脹自止。故曰痛隨利解,脹以利消。亦有乳食停滯不消,而致腹脹者,當以升發解利藥中加入消食之品,所傷之物,審其寒熱。
又有數日不大便者,大便行而痛脹自止,未可驟用硝、黃也。(《金鏡錄》)
白話文:
痘瘡剛發病時腰痛,應該用人參敗毒散來使痘疹發出來。如果痘疹沒有呈現紫色,而使用下法,一定無法救治。總之,用發散藥來透出毒氣,才是最佳方法。
痘疹腹痛,是因為毒氣鬱結在三陰。肚臍以上屬於太陰,肚臍附近屬於少陰,小腹屬於厥陰,需要分別治療。腹脹是因為毒氣積聚在腸胃。治療方法都要用升發、解毒、利尿的藥物,使毒氣上下消散,疼痛和脹氣就會自然消失。所以說,疼痛隨著利尿而解除,脹氣隨著利尿而消散。也有一些是乳食停滯不消化導致腹脹,應該在升發解毒藥物中加入消食藥,要根據寒熱來判斷受傷的程度。
如果幾天沒有排便,排便後疼痛和脹氣就消失了,不要急著使用硝石和硫磺。
毒郁痛脹者重,傷食痛脹者輕。○傷食腹痛,在胃脘及當臍;痘出不快而腹痛者,在臍之下。(許宣治)
渴
瘡疹渴者,裡熱也。蓋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津液者,水穀之精華,變化流行,以灌溉乎三焦者也。瘡疹之火,起之於內,銷爍水穀,不得以變化津液,灌溉臟腑,故渴也。又瘡本稠密,津液外泄,化為膿漿,不能滋養真氣,亦渴也。小渴者,常病也,不須治之;大渴者,視其虛實,以法治之,不可以冷水梨瓜等物與食,恐損脾胃,致生災異。○如發熱時便大渴者,熱在裡也,戰慄主之。
不止,更加黃連以瀉心火之有餘;黃柏、知母以滋腎水之不足。舌潤則生,舌如芒刺則死。蓋舌乃心之苗,少陰之脈,繫於舌本也。如發熱自利而渴者,津液不足也,黃芩湯加參、朮、麥冬主之。○丹溪云:初熱煩躁,渴而引飲者,急以涼藥解其標。○錢氏云:身熱煩渴,腹滿而喘,大小便澀赤,悶亂大吐,此當利其小便。
白話文:
毒氣鬱結導致疼痛脹滿較嚴重,食物積滯導致的疼痛脹滿較輕微。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痛,會在胃脘和肚臍附近;如果出疹子不順暢且伴隨腹痛,則疼痛會在肚臍下方。
患有瘡疹且口渴,是內熱的表現。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,津液是水穀的精華,它不斷變化運行,滋潤三焦。瘡疹的熱氣由內而外,消耗水穀,無法轉化成津液來滋潤臟腑,所以口渴。此外,瘡疹密集,津液外泄,轉化成膿液,無法滋養真氣,也會導致口渴。輕微口渴是常見現象,不必治療;嚴重口渴則需根據虛實情況用藥治療,不能用冷水、梨、瓜等食物,以免損傷脾胃,造成不良後果。如果發熱時感到極度口渴,說明熱氣在內,可以用戰慄的方法治療。
若口渴不止,還可以加入黃連來瀉去心火多餘的部分,黃柏、知母來滋潤腎水不足。舌頭潤澤預示著生命力旺盛,舌頭像芒刺一樣則預示著生命將盡。因為舌頭是心臟的苗,少陰經脈的起始點,與舌根相連。如果發熱、腹瀉且口渴,說明津液不足,可以用黃芩湯加參、朮、麥冬治療。
丹溪先生說:剛開始發熱,煩躁不安,口渴想要喝水,要趕緊用涼藥解表。錢氏先生說:身體發熱、煩渴、腹部脹滿、呼吸困難、大小便澀赤、心煩意亂、嘔吐不止,這時應該利尿。
(《證治準繩》)
痘際渴者,常也。但有應不應,須辨之:如在二、三朝,身熱而渴者,此毒鬱於里,熱邪熏灼,治宜透托;如在四朝以後,身熱而渴者,此津液外泄,化為膿漿,治宜補益。此皆應也。惟在痂後,則毒化無邪,而反渴者,則是真陰消耗,火毒反熾,此不應也,急與滋陰解毒,保液生津。渴減者吉,否則必變喘脹而危。
○凡渴多屬於熱,然皆由臟腑津液燥槁所致,實非有餘也。至若腹脹而渴,或瀉而渴,或足冷而渴,或驚悸而渴,或身溫而渴,或身熱面白而渴,或寒戰而渴,或氣急咬牙而渴,或飲水而轉渴不已,以上九證,尤非實熱,急宜溫補救里,滋養津液。若認為熱證治之,危亡立見。
白話文:
長痘時口渴是很常見的,但要分清楚是應該還是不應該渴。如果長痘兩三天,發燒又口渴,這是毒氣積在體內,熱邪在體內灼燒,應該用透發的方法治療;如果長痘四天之後,發燒口渴,這是體內的津液外泄,變成膿液,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。這些都是應該發生的情況。但如果痘痂脫落之後,毒氣已經消失,卻仍然口渴,這是因為真陰消耗,火毒反覆發作,這就不正常了,需要趕緊滋陰解毒,滋養津液。口渴減輕是好的徵兆,否則就會轉變成喘脹,非常危險。
一般來說,口渴大多屬於熱症,但都是因為臟腑津液乾燥所致,並不是真的過於燥熱。如果出現腹脹口渴、腹瀉口渴、腳冷口渴、驚悸口渴、身體溫熱口渴、身體發熱面色蒼白口渴、寒戰口渴、呼吸急促咬緊牙關口渴、喝水卻還是口渴不止,以上九種情況,都不是真正的熱症,應該趕緊溫補內臟,滋養津液。如果誤認為是熱症而治療,就會很快出現危亡的局面。
(《馮氏錦囊》)
痘家自首至尾,無有不渴,津液外潮故也。勿盡作熱治。(《金鏡錄》)
便秘
痘疹發熱,大便欲潤。若二、三日不行,宜急利之。恐腸胃不通,營衛不行,瘡出轉密也。(萬密齋)
凡秘結當分三部:上結宜降氣清涼;中結宜行氣活血;下結宜以蜜導通之。如痘出四、五日不大便者,乃氣血成漿,又因血熱,不須治之,只宜清涼活血,而便自通。(翁仲仁)
起脹時,有數日不大便,而煩悶作痛者,此毒盛而秘也,宜清毒活血湯去參、耆,加牛膝,倍紫草、當歸,服時入生蜜。若仍不通,用豬膽汁滴入穀道中,不可用硝、黃大下,致生變證。(《慈幼筏》)
白話文:
長痘的人,從一開始到結束,都會感到口渴,這是因為津液外流的緣故,不要一味地用熱藥來治療。
便秘方面,長痘疹發熱的人,大便應該要潤滑。如果兩三天沒有大便,就要趕快通便,因為擔心腸胃不通暢,氣血運行不順暢,痘疹會越長越密。
便秘要分三種情況:上部便秘要降氣清涼;中部便秘要行氣活血;下部便秘要用蜂蜜引導通便。如果長痘四五天沒有大便,那是因為氣血凝結,又因為血熱,不用特別治療,只要清涼活血,大便自然會通暢。
如果長痘期間肚子脹痛,好幾天沒有大便,還感到煩悶疼痛,這是毒氣盛而便秘,應該服用清毒活血湯,去除人參、黃耆,加入牛膝,加倍紫草、當歸,服用時加入生蜂蜜。如果仍然不通,可以用豬膽汁滴入肛門中,不要用硝石、黃連等藥物瀉下,以免引起併發症。
古人云:凡痘起脹灌膿之際,若無內證者,任其大便數日不行,不可妄下,以泄元氣。世因以便秘為貴,甚有熱壅之證,不特不敢用下,反加溫補以禁固之,致使熱壅愈加,痘毒不得伸越,正氣不得舒暢,變證不測,是皆熱壅失治之過也。又宜微下之,以泄其壅熱,但須審其秘結之因以治之,不必重在硝、黃,有傷元氣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起脹行漿,不大便者無妨,只見泄瀉死,不曾見便結死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瀉
一、二日瀉者,多是挾熱,只宜疏托,不必止瀉。○四、五朝泄瀉數行,痘色頓減,即當治瀉;若痘色可觀,只宜升發。○痘起脹時,驟瀉不止,危在旦夕,服異功散不效者,急用豆蔻丸、白朮散止之。若熱毒作瀉,用加味四苓散。○痘出七日,忽大瀉者,氣陷也,急宜澀之。
白話文:
古人說,凡是出痘疹起疹、發膿的時候,如果沒有內在症狀,即使幾天沒有大便也無妨,不要隨便使用瀉藥,以免損傷元氣。有些人認為便秘是好事,甚至在有熱毒壅塞的情況下,不僅不敢使用瀉藥,反而加溫補藥來固守,導致熱毒更加壅塞,痘毒無法擴散,正氣無法舒展,變症不可預料,這都是因為熱毒壅塞而誤治造成的。如果需要,可以輕微地使用瀉藥來排泄熱毒,但必須根據便秘的原因來治療,不必過於依靠硝石、黃連等藥物,以免損傷元氣。
出痘疹起疹、發膿,沒有大便也無妨,只見拉肚子的人死了,沒有見過便秘的人死。
一、兩天內拉肚子的人,大多是夾雜著熱毒,只需疏通散解,不必止瀉。○四、五天內拉肚子多次,痘疹顏色明顯減退,就應該治療腹瀉;如果痘疹顏色良好,只需要幫助其發散。○出痘疹起疹的時候,突然拉肚子不止,情况危急,服用異功散無效者,應立即服用豆蔻丸、白朮散來止瀉。如果是熱毒引起的腹瀉,則用加味四苓散。○出痘疹七天后,突然拉肚子,是氣虛下陷,應立即收斂止瀉。
若漿色正,根線緊繞,雖瀉無妨;漿色不正,根盤不化,血散不斂,毒在內也,如命何?○九日、十日,半痂而作瀉者,不必慮,乃陽氣內回,非灌漿時比也,保嬰加苓、術治之。切忌澀劑,誤用後,必不食而作痢,留邪熱在內故也。(《慈幼筏》)
瘡疹所忌,內虛泄瀉。凡覺腹疼,或漉漉響,趨小腹者,此欲作利,九味理中湯治之。不止,此開腸洞泄,惟澀劑可以收之,用豆蔻丸。不止,則用真鴉片配蓮肉粉止之。庸醫每不敢用,恐澀住邪氣,不知澀劑之去滑,猶寒劑之去熱,熱劑之去寒,是謂對證之藥,今既滑瀉不已,自當收澀,又何疑焉?如服澀劑而又不止,則根本已撥,無能為矣。《經》曰: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膿液顏色正常,根部線條緊密纏繞,即使瀉肚也沒關係;但如果膿液顏色不正常,根部盤狀物沒有化解,血液散開無法收斂,說明毒素在體內,這樣就性命堪憂了。如果在第九、第十天,瘡疹半結痂就出現腹瀉,不用擔心,這是陽氣回歸內部的表現,跟灌漿時期不一樣,可以用保嬰加苓、術湯治療。絕對不能使用澀藥,誤用後,必定會不消化還拉肚子,因為邪熱留在體內。
瘡疹忌諱內虛泄瀉。如果感覺肚子疼,或者咕嚕咕嚕響,聲音集中在小腹,說明要拉肚子了,可以用九味理中湯治療。如果腹瀉不止,說明腸道開裂,只能用澀藥收斂,可以用豆蔻丸。如果還不止,就用真鴉片配蓮肉粉止瀉。庸醫不敢用澀藥,擔心澀藥會把邪氣憋住,不知道澀藥去滑就像寒藥去熱,熱藥去寒一樣,都是針對病症的藥物。現在已經滑瀉不止,就應該收斂,有什麼好猶豫的呢?如果服用澀藥還止不住,說明病情已經很嚴重,無力回天了。《經》上說:倉庫不儲備糧食,就是大門不設防。
《金匱》曰: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,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止。五奪之中,此為最甚。但正氣內脫者,淹延而死;邪氣內陷者,煩渴而死。(《證治準繩》)
治瀉投訶子、肉蔻以止之,兼用白朮、茯苓以滲濕健脾胃,尚宜多用升麻以升提痘毒出表。若獨治瀉,恐痘不升發,必成倒塌。○氣虛痘證,或飲食調理失宜,致傷脾胃,遂成泄瀉。津液下陷,虛火上盛必渴;元氣下陷,虛陽上壅,下氣不續必喘。夫渴與喘,實證也,起於泄瀉之後,斯為津亡而渴,氣虛而喘。
治渴宜白朮散;渴瀉不止,用異功散;治喘宜口臭。(翁仲仁)
白話文:
《金匱》說:六腑的氣息外泄,就會手腳冰冷;五臟的氣息內虛,就會腹瀉不止。五種奪氣的情況中,這種情況最嚴重。如果正氣內虛,就會慢慢死去;如果邪氣內陷,就會煩躁口渴而死。
治療腹瀉,可用訶子、肉蔻止瀉,再配合白朮、茯苓健脾胃滲濕,並且要多用升麻提昇痘毒外出。如果只治瀉而不治痘,恐痘疹無法順利發出,導致病情惡化。氣虛引起痘疹,或者飲食調理不當傷及脾胃,導致腹瀉。津液下陷,虛火上炎必會口渴;元氣下陷,虛陽上壅,氣息不順必會喘不過氣。口渴和喘氣,都是實證,是腹瀉之後出現的症狀,是津液虧損導致的口渴,是氣虛導致的喘氣。
治療口渴宜用白朮散;如果口渴腹瀉不止,就用異功散;治療喘氣,宜用口臭方。
吐瀉
痘初吐瀉,不可驟止,吐乃出熱,瀉乃出毒。蓋熱毒壅於胃口,火氣炎上,但宜表痘,痘出而吐自止,不可用辛燥之藥。蓋暴病非寒,況痘本熱毒耶?至若痘後乾嘔者,是衝任虛火上衝,犯於清道,臟敗毒攻之惡候也。宜分陰陽,利小便。蓋治乾嘔證,當以利小便為主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痘初吐瀉無妨,出後忌之,起脹尤忌。吐瀉喘渴、蛔蟲自出、直視、便下腸垢者死。(《醫學入門》)
初熱吐利者,黃芩加半夏湯。起脹灌膿時,吐利並作,宜急治之。寒者益黃散、理中湯;熱者黃芩半夏湯。黶後吐瀉,亦分冷熱:冷者亦宜益黃、理中輩;熱者四苓散、竹葉石膏湯、竹茹湯。更審吐利所出之物,如吐酸水,利下色黃,或青綠,其氣臭者,熱也。若吐清水,利下清白,不臭者,寒也,未可作熱治。(萬密齋)
白話文:
痘疹初起吐瀉之辨證論治
《馮氏錦囊》
痘疹剛開始出現時,即使患者出現吐瀉現象,也不要急著止住。吐出的是熱氣,瀉出的是毒素。因為熱毒壅塞於胃口,火氣上炎,只宜使痘疹順利發出。痘疹發出後,吐瀉現象自然就會停止,不可使用辛燥的藥物。因為這是突然發病,並非寒症,況且痘疹本身就是熱毒所致。至於痘疹發出後出現乾嘔的情況,這是衝任虛火上衝,犯於清道,臟腑敗壞,毒素攻伐的惡兆。應當辨別陰陽,以利尿為主。治療乾嘔症,應當以利尿為主。
《醫學入門》
痘疹初起時,吐瀉並無大礙,但痘疹發出後就應忌諱吐瀉,尤其是出現起脹現象時更要忌諱。吐瀉、口渴、蛔蟲自出、眼直視、大便排出腸垢者,預後不佳。
《萬密齋》
初起發熱伴隨吐瀉者,可以用黃芩加半夏湯。起脹灌膿時,吐瀉同時出現,應當急救。寒者用益黃散、理中湯;熱者用黃芩半夏湯。痘疹結痂後出現吐瀉,也需分清寒熱:寒者也應使用益黃散、理中湯等藥物;熱者則應使用四苓散、竹葉石膏湯、竹茹湯等藥物。
更要仔細觀察吐瀉物,例如吐出酸水、大便顏色黃或青綠、氣味臭穢,屬於熱證。若吐出清水、大便清白無臭,屬於寒證,不可誤認為熱證治療。
見蛔
痘證三日以前見蛔者,因熱毒內攻,腸胃不能相容,故蛔出也。若痘色焦紅稠密,其證危矣。若痘色明潤稀疏,治宜安蛔清火,平胃散加烏梅、使君、黃連、防風。五、六日後,根窠微紅而蛔出者,多因脾虛所致,保元湯加薑、桂、烏梅。十三、四日吐出蛔者死,便出多者凶。
吐出之蛔,生者尚可治,死者不可治。○痘後熱毒在胃則吐蛔,熱毒在腸則下蛔。若不急治,蟲無所食,則食臟食肛,而為狐惑證矣。○亦有不吐利,但聞食氣即吐蛔者,此胃虛,蛔無所依,為熱所迫故也,必食已易飢,治宜理中湯加烏梅、川椒、黃連。若屬虛寒,則不能食。
白話文:
見蛔
痘瘡發病三天以前出現蛔蟲者,是因為熱毒內攻,腸胃無法相容,所以蛔蟲才會出來。如果痘疹顏色焦紅稠密,病情就很危急。如果痘疹顏色明亮潤澤,稀疏,治療應該安蛔清火,可以用平胃散加烏梅、使君、黃連、防風。五、六天後,痘根略微發紅,然後蛔蟲出來,多半是因為脾虛導致,可以用保元湯加薑、桂、烏梅。十三、十四天吐出蛔蟲者會死亡,排便中出現很多蛔蟲也很凶險。
吐出的蛔蟲,如果還活著就可以治療,如果已經死亡就無法再治療。
痘瘡之後,熱毒留在胃就會吐出蛔蟲,熱毒留在腸就會排出蛔蟲。如果不趕快治療,蛔蟲沒有東西可以吃,就會啃食內臟和肛門,形成狐惑證。
也有一些病人不吐不瀉,只是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吐出蛔蟲,這是因為胃虛,蛔蟲沒有地方可以依附,被熱逼迫出來的,所以病人容易感到飢餓,治療應該用理中湯加烏梅、川椒、黃連。如果病人屬於虛寒體質,就會無法進食。
(《仁端錄》)
咳嗽
肺主氣,其變動為咳,咳者,肺證也。痘疹發熱之初,便見咳嗽者,肺為五臟之華蓋,瘡疹之火上熏乎肺,肺葉焦舉,故氣逆而咳也。瘡疹既出,其咳更增者,此喉嚨有瘡,淫淫如癢,習習如梗,故咳也。瘡疹收後而咳者,此衛氣弱,腠理疏,風寒外襲,肺氣逆而不收,故亦咳也。
○凡痘出盛咳嗽者,此肺中有火,或咽喉有瘡作癢也,甘桔湯加牛蒡子,多服良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嗆水
咽以咽物,喉以候氣。咽居後而通於胃,喉居前而通於肺。肺無下竅,如橐籥然,能受清虛之氣,不受有形之物。喉上有物若懸乳,名曰會厭。凡物入口,則舌抵上齶,會厭必揜其喉,故水穀但入咽,而不入喉。若痘生於會厭,則舌強不利開闔矣。乾物間可入咽,水飲或漏入喉,所以嗆也,湯藥不入,故不可治。
白話文:
咳嗽
肺臟主管呼吸,它的病變表現為咳嗽,咳嗽就是肺部的病症。麻疹發熱初期就出現咳嗽,是因為肺臟是五臟的華蓋,疹子的熱氣上熏到肺臟,肺葉焦灼而向上升起,所以氣逆而咳嗽。麻疹疹子長出來之後,咳嗽更加嚴重,這是因為喉嚨長了瘡,癢癢的,像有東西卡住一樣,所以咳嗽。麻疹消退後還咳嗽,這是因為人體的衛氣虛弱,肌膚腠理疏鬆,風寒入侵,肺氣逆而不收斂,所以也咳嗽。
凡是出疹子後咳嗽厲害的,是因為肺中有火,或者咽喉長了瘡,癢癢的。可以服用甘桔湯加牛蒡子,多喝幾次就會好。
嗆水
咽喉用來吞咽食物,喉嚨用來呼吸。咽喉位於後方,連通胃部,喉嚨位於前方,連通肺部。肺臟沒有下方的開口,就像一個風箱一樣,可以吸入清淨的空氣,但不能容納有形之物。喉嚨上方有一個像懸掛著乳汁一樣的東西,叫做會厭。任何東西進入嘴巴,舌頭就會抵住上顎,會厭就會蓋住喉嚨,所以水穀只能進入咽喉,而不能進入喉嚨。如果麻疹長在會厭上,舌頭就會僵硬,不能自由開合。乾的食物可以進入咽喉,而水和飲料可能會漏入喉嚨,所以會嗆到,湯藥不能進入,所以無法治療。
○其或舌上有瘡,爛破疼痛強硬,不能延納水穀,亦使水入則嗆,食入則吐,俟其瘡平則安矣。(《證治準繩》)
七日以前,痘色紅紫而兼此證者,乃火氣炎上,熱毒壅塞故也;痘色灰白不起而兼此證者,乃氣血虛弱,肺胃受傷故也。二者俱是逆證。七日以後,外痘蒸長,而有此證者,是內痘亦長,故致如此。外痘結痂,內痘亦黶,不治自愈。察其毒盛之痘,於咽喉乾燥之先,用甘桔湯解毒,加麥冬、栝蔞、牛蒡、元參、荊芥之類,清其氣道,不使熱毒有犯,則可免患。(翁仲仁)
失音
痘瘡初出,聲音洪亮者,形病而氣不病也;未發聲音不出者,形不病而氣病也:既發聲不出者,形氣俱病也。○有心火刑肺而失音者,肺屬金主聲,中有二十四空,凡發諸語言者,皆空中之氣鼓動也。五行金空則鳴,實則啞。痘瘡之火起於心,上熏於肺,肺氣脹郁,故竅塞而無聲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舌头上长了溃疡,溃烂破损,疼痛剧烈,硬邦邦的,无法吞咽食物,甚至喝水都会呛,吃东西就吐,等到溃疡好了就会没事了。
七天前,痘疹颜色红紫,并且出现这些症状,是因为火气上炎,热毒阻塞所致;痘疹颜色灰白,不往外冒,并且出现这些症状,是因为气血虚弱,肺胃受损所致。这两种情况都是逆证。七天以后,外痘蒸蒸向上生长,并且出现这些症状,是因为内痘也开始生长,所以导致这样的情况。外痘结痂,内痘也逐渐消退,不治也会自然痊愈。观察毒性强的痘疹,在咽喉干燥之前,可以用甘桔汤解毒,加入麦冬、栝蒌、牛蒡、元参、荆芥之类的药物,清利气道,防止热毒入侵,就可以避免患病。
失音
痘疮刚长出来,声音洪亮的人,是身体生病了,但气机没有生病;还没发出来就无法发声的人,是身体没有生病,但气机生病了;已经发出来却无法发声的人,是身体和气机都生病了。如果心火灼伤肺部导致失音,这是因为肺属金主声,里面有二十四個空穴,所有发出的声音都是空穴中的气体鼓动而成的。五行金空则鸣,实则哑。痘疮的火气起源于心,向上熏蒸肺部,肺气胀闷,所以气道阻塞,就无法发出声音了。
以導赤散合甘桔湯加牛蒡子主之。○有痘毒歸腎而失音者,《經》曰: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痘黑陷伏,則毒歸於腎,邪氣客於會厭,則厭不能發,開闔不利,故卒啞也。○有喉舌潰爛而失音者。咽喉者,所以司呼吸,發音聲,猶管籥也。毒火上熏,咽喉先受,賁門、會厭、舌齶之位,皆痘所聚。
初出之時,失於調治,以致咽喉腫塞,管籥窄狹,舌本強硬,呼吸不利,音聲不出矣。此上二證,治之則難。○若七日以後,痘瘡成漿之際,而失音者,乃氣喉有痘,初出細小不覺,及至肌表之痘成漿,喉中之痘亦成漿,其毒壅盛,管籥窄狹,故出聲不清,而為咽啞也。大率七日以前失音者,併為逆證;七日以後失音者,不治自愈。
白話文:
用導赤散加甘桔湯和牛蒡子治療。如果痘毒侵入腎臟導致失音,古書說會厭是發聲的門戶。痘疹顏色發黑,深陷隱藏,就說明毒素侵入腎臟,邪氣入侵會厭,導致會厭不能發聲,開合失利,因此突然失聲。如果喉嚨和舌頭潰爛導致失音,咽喉是負責呼吸和發聲的器官,就像管子和哨子一樣。毒火上熏,咽喉首先受到影響,賁門、會厭、舌頭和上顎都是痘疹聚集的地方。
剛開始出現痘疹時,治療不當,導致咽喉腫脹阻塞,管子和哨子狹窄,舌根僵硬,呼吸不暢,無法發聲。這兩種情況,治療起來都很困難。如果七天后,痘疹開始化膿,而出現失音,那是因為喉嚨里有痘疹,剛開始很小,沒有察覺,等到皮膚上的痘疹化膿,喉嚨里的痘疹也化膿,毒素堆積,管子和哨子狹窄,所以聲音不清,出現咽啞。總的來說,七天前失音屬於逆證,七天后失音,不用治療就會自然痊癒。
蓋外痘結痂,則喉中之痘自痊故也。當用甘桔湯服之於未發之前,清其氣道,使毒不犯。此預治之法,不可不知。○若痘瘡黶後而失音者,乃餘毒上攻於咽,以致腫痛乾澀,聲音不出,宜甘露飲、甘桔防風湯、元參升麻湯主之。(王好古)
寒戰咬牙
痘證有寒戰咬牙者,或謂心火熱甚,亢極而戰,反兼水化,此為內熱;或曰俱屬於寒,如嚴冬之氣,伏陽在內,不勝其寒,故手足戰慄,而齒自動。皆未得其旨也。斯證有先後之序,用藥有緩急之宜:七日以前寒戰者,乃心火亢極,上熏肺金,而孔竅閉塞,故寒戰也,當以表熱治之;七日以前咬牙者,乃陽明胃經走上下齒齦,邪並陽明,故咬牙也,主胃熱,宜清之;七日以後寒戰者,乃陰凝於陽,陽分虛,則陰入氣道而作寒戰也,宜以氣虛治之;七日以後咬牙者,乃陽陷於陰,陰分虛,則陽入血道而作咬牙也,主血虛,宜補之。是七日前有此證者屬熱而凶,七日後有此證者屬虛而有可治,須兼痘色,辨其吉凶。
白話文:
長痘疹結痂,表示喉嚨裡的痘疹也會自然痊癒。最好在痘疹還沒發出來之前就服用甘桔湯,清淨氣道,避免毒氣入侵。這是預防的妙法,不可不知。如果痘疹結痂後失聲,那是餘毒上攻咽喉,導致腫痛乾燥,發不出聲音,適合服用甘露飲、甘桔防風湯、元參升麻湯治療。
如果痘疹出現寒戰咬牙的症狀,有些人認為是心火過旺,亢奮到極點而寒戰,並且兼有水氣,這是內熱。也有人認為是寒症,如同嚴冬的氣候,陽氣隱藏在體內,無法抵抗寒冷,所以手腳發抖,牙齒不自覺地打顫。這些說法都還沒有抓住要點。這種症狀有先後順序,用藥也有急緩之分:七天前出現寒戰,是心火過旺,向上熏蒸肺金,導致孔竅閉塞,所以寒戰,應該用表熱的藥物治療;七天前出現咬牙,是陽明胃經經過上下牙齦,邪氣入侵陽明經,所以咬牙,主要治療胃熱,應該清熱;七天後出現寒戰,是陰氣凝結在陽氣中,陽氣虛弱,陰氣侵入氣道而引起寒戰,應該用補氣的藥物治療;七天後出現咬牙,是陽氣陷於陰氣中,陰氣虛弱,陽氣侵入血脈而引起咬牙,主要治療血虛,應該補血。所以,七天前出現這種症狀屬於熱症,預後凶險;七天後出現這種症狀屬於虛症,可以治療。還需要觀察痘疹的顏色,判斷吉凶。
然二證多發於痘後,屬虛無疑,雖有少熱,亦餘熱耳。(《金鏡錄》)
此證以七日前後分治固是,然不若初、中、末分治為便當。初出,面色晃白,而寒慄齒動者,寒束其表,毒不得越,溫以散之;痘後氣虛不振者,溫補以建其中。皆不易之法。惟五、六、七朝,漿行未行,漿足未足之際,而忽見寒戰咬牙之證者,虛實之分,必參之形色而始決。(許宣治)
汗
痘瘡自汗者,以陰中之火自里達外,皮膚為之緩,腠理為之疏,津液流行,故多自汗。但得身常潮潤,此乃陰陽調和,血脈通暢,實為美證。蓋熱隨汗減,毒隨汗散,邪不能留,則易出易解,不必治之。然只宜微汗,不宜大汗,若汗出過多,則氣泄衛弱,恐難收黶,或為癢塌寒戰,此則速宜固表,以斂其汗。又有汗出不止,其熱反甚者,此邪熱在表,陰為陽擾,速宜清火解毒,陽邪退,而汗自斂。
白話文:
痘瘡之後,常見兩種症狀,都是虛弱的表現。雖然可能伴隨輕微發熱,但那也只是殘留的熱氣。
治療痘瘡,以七天為週期分治固然有效,但不如將其分為初期、中期、末期來治療更方便。初期,面色蒼白,伴有寒顫牙齒打顫,這是寒氣阻礙於表,毒素無法外泄,應溫熱散寒;痘瘡之後氣虛體弱的,應溫補以增強元氣。這些都是基本原則。然而,在第五、六、七天,痘漿尚未完全形成,或尚未充足的時候,如果突然出現寒顫咬牙的症狀,就必須觀察其面色神態,才能準確判斷虛實,決定治療方案。
痘瘡患者自汗,是因為體內陰火從內而外,導致皮膚鬆弛,毛孔開張,津液外泄,所以容易出汗。如果身體經常保持濕潤,說明陰陽調和,血脈通暢,是良好的徵兆。因為熱氣隨汗液減少,毒素也隨汗液排出,邪氣無法停留,所以痘疹容易發出並容易痊癒,不需要特別治療。但出汗量應以微汗為宜,不宜大汗,如果出汗過多,就會耗氣傷衛,不利於恢復,甚至可能出現皮膚瘙癢、發寒等症狀,此時應及時收斂汗液。還有一些患者出汗不止,反而熱度更高,這是因為邪熱停留在體表,陰被陽擾,應快速清熱解毒,陽邪退去,汗液就會自然收斂。
(張景岳)
譫妄
譫妄者,妄有聞見,而語言無倫也。此由熱盛正虛,以故神識不清。夫言為心聲,心熱則多言,睡中呢喃者,熱之微也;若寤而語言差謬,熱則甚矣。亦有胃熱而譫語者,但大便必硬,數日不更衣方是。○竊謂前證多因初起熱盛,失於解利所致。然有因痘毒未盡者,有因胃經有熱者,有因肺經有熱者,有因心脾有熱者,凡作渴發熱,手足指冷,或大便秘結而譫妄者,俱內有熱也。○痘初發熱便妄言,此為惡候。
蓋毒攻於裡,心志昏惑,神識不清而然。○若發熱時無此證,因便秘多日始有之,此內熱也。先以宣風散解利其熱,後以導赤散送下補氣以鎮其神。○如胃中有燥屎,三、五日未更衣,因而譫妄者,宜滌腸解毒,四順清涼飲、三黃丸。○如初熱狂亂,大便自調者,五苓散加辰砂。
白話文:
譫妄是指病人胡言亂語,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事物,這是因為體內熱盛導致正氣虛弱,神志不清。人說話是心聲,心火旺盛就會多言,睡夢中喃喃自語是輕微的熱症,醒著時言語混亂,就說明熱症加重了。也有些人因為胃火旺盛而譫語,但他們的大便一定很硬,而且好幾天不換衣服。我認為,譫妄多半是因初期熱盛,沒有及時疏利所致。但也有一些情況,比如痘疹毒氣未清、胃經有熱、肺經有熱、心脾有熱,凡是出現口渴發熱、手足指冷或大便乾結伴隨譫妄的,都是體內有熱。如果痘疹剛發時就出現發熱胡言亂語,這是凶兆,因為毒氣攻入內臟,使人神志昏迷不清醒。如果發熱時沒有這種症狀,而是因為便秘多日才出現譫妄,這是內熱所致。應先用宣風散疏利熱氣,再用導赤散送下補氣以鎮定神志。如果胃中有燥屎,三五天不換衣服導致譫妄,應該用滌腸解毒的藥物,比如四順清涼飲、三黃丸。如果初期熱症狂躁,但大便正常,可以用五苓散加辰砂。
○如起發成漿欲黶之時,忽然神昏譫妄者,此由痘本稠密,精血外耗,不能養神,宜養血瀉火,安神丸主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煩躁
煩者擾擾而煩,躁者憒憒而躁,合而言之,煩躁皆熱也。析而分之,煩,陽也,熱之輕;躁,陰也,熱之甚。《難知集》曰:火入於肺則煩,火入於腎則躁。瘡疹煩躁,須宜忌之。若吐利厥逆,腹脹喘促而煩躁者,昏不知人;譫妄狂擾而煩躁者,謂之悶亂。皆不治之證。○凡痘瘡盛作之時,必令心火有所導引。
苟或毒出而未盡,遂生煩躁,治以黑豆湯磨生犀汁飲之。若津液不足,虛煩不得臥者,宜酸棗仁湯。○如肺熱而煩者,坐臥不安,審於何時:若初熱便煩者,此毒火內郁也,用白虎湯加梔子;若瘡見猶煩者,此毒伏於內未盡出也,用消毒飲、奪命丹,合而服之;若瘡出盡猶煩者,此內熱也,用牛黃清心丸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如果痘疹開始形成膿漿,快要結痂的時候,突然出現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的情況,這是因為痘毒密集,精血外泄,無法滋養神志,需要滋陰瀉火,服用安神丸來治療。《證治準繩》
煩躁是一種由熱引起的症狀,煩是輕微的熱,躁是嚴重的熱。《難知集》說:火入肺則煩,火入腎則躁。瘡疹患者出現煩躁,需要格外注意。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厥逆、腹脹、呼吸急促且煩躁,昏迷不醒;或出現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躁動不安,稱為悶亂,這都是不治之症。
凡是痘瘡盛行的時期,一定要引導心火發散。
如果痘毒已經排泄出來,但尚未排盡,就會出現煩躁,可以用黑豆湯加入犀角汁服用。如果津液不足,虛煩不安,無法躺下休息,可以用酸棗仁湯。
如果肺熱引起煩躁,患者坐立不安,需要根據時間判斷:如果是發熱初期就出現煩躁,這是毒火內郁,可以用白虎湯加梔子;如果痘疹出現後仍然煩躁,這是毒火內伏尚未完全排出,可以用消毒飲和奪命丹一起服用;如果痘疹完全消退後仍然煩躁,這是內熱,可以用牛黃清心丸。《證治準繩》
二、三日間痘苗已長,日夜煩躁不止,防隱處發疔及斑疹等證。○標點雖見,熱躁愈加,細參兼證:或為六氣鬱遏,則從時氣治;或為內傷停滯,則從里證治。亦有表裡兩解者,亦有下奪者。但下法,寒涼之中必兼活血理氣,防其凝澀冰伏。(葉天士)
痘出煩悶不安,不問痘之輕重,先以清心安神為主,辰砂益元散最妙。神安則痘出,未有煩躁不安而毒得解者。(許宣治)
失血
氣為陽,血為陰。陽主動,陰主靜。人身之血,不可妄動也。今瘡疹之火,熏灼於裡,迫血妄行,血隨火動,陽絡傷則血從上出,或衄或嘔;陰絡傷則血從下出,或溺或便;陰陽俱傷,則血上下俱出也。諸失血惟從鼻出者可治,余皆死證。有痘瘡潰爛不能收黶,出血不止者,亦不可治。(萬密齋)
白話文:
二、三日間痘苗已經長出來,患者日夜煩躁不安,要預防痘瘡隱藏部位化膿以及斑疹等症狀。○ 雖然痘疹已經出現,但熱躁症狀更加嚴重,需要仔細分析兼顧其他症狀:可能是六氣鬱結所致,則要根據當時的時氣來治療;也可能是內傷停滯所致,則要根據內里症狀來治療。也有表裡兩方面都需要治療的情況,也有需要瀉下治療的情況。但是瀉下治療時,寒涼藥物中一定要加入活血理氣的藥物,防止血液凝滯停滯。
痘瘡發出時患者煩悶不安,不論痘瘡輕重,都要以清心安神為主,使用辰砂益元散最為有效。神志安寧,痘瘡才能順利發出,還沒見過煩躁不安的情況下,毒素就自己解開的。
氣是陽,血是陰。陽性主動作用,陰性主靜止。人體的血液,不能隨意妄動。現在痘瘡的熱毒燻灼內裡,迫使血液妄行,血液隨著熱毒而動,陽絡受損就會從上面出血,或者鼻出血或者嘔血;陰絡受損就會從下面出血,或者尿血或者便血;陰陽都受損,就會上下都出血。各種出血,只有鼻出血可以治療,其他的都是死症。如果有痘瘡潰爛無法癒合,出血不止,也無法治療。
所云血之妄行,悉皆不治,蓋指出多而不止者言耳。若初出時,推其所因,善為清理,豈俱無生者耶?○若痘瘡赤痛,煩熱作渴,便衄血者,先用犀角地黃湯,次用加減大紫草散,去黃耆加木通。○治諸失血,始終以犀角地黃湯加山梔、芩、連、白芍為主;亦有初出時衄血不止,用下藥而得效者。(張兼善)
白話文:
所謂「血之妄行,悉皆不治」,指的是出血不止的情況,確實難以治療。但如果剛開始出血時,能找出病因,妥善處理,怎麼會全都無救呢?
例如,如果長了痘瘡,又紅腫疼痛、煩躁發熱、口渴且便血,應該先服用犀角地黃湯,然後再用加減大紫草散,去掉黃耆,加入木通。
治療各種出血症,始終以犀角地黃湯,加入山梔、黃芩、黃連、白芍為主。也有剛開始出血不止,服用藥物後就見效的例子。 (張兼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