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13)
卷三·傷寒提鉤 (13)
1. 傷寒
雖產後、嬰兒,稍有外證,併入餓鄉,谷湯不令入口,七日不愈,則復禁之,雖病者飢極求食,而防之甚嚴,往往胃氣大傷,輕病致重,仍與克削之藥,質實尚可幸生,質虛多致危殆。蓋人賴胃氣以生,藥亦賴胃氣以運。胃中氣餒,藥性不行,迨至陰陽將脫,始言與谷,而病者惡聞食臭,不能咽矣。
予謂:病人不飢,則不必與食;如飢而欲食,則不當禁。須知穀氣內充,則精勝而邪卻,惟宜少食,勿令飽食耳。昔張會卿著傷寒飲食宜忌一則,切言禁食之非;柯韻伯亦以近之醫家,妄禁病人穀食,為害不淺。乃今維揚等處,不知作俑何人,習而不察,併為一談,牢不可破。
予故竊取前輩之意而發明之,猶望其地之賢能出而主持,以矯風俗之惑,庶幾體上天好生之德,而不致遺人禍殃也已。(《赤崖醫案》)
治法要略
仲景治法,悉本《內經》。按:岐伯曰:調治之方,必別陰陽。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,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。外者外治,內者內治。從外之內者,治其外;從內之外者,調其內。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,後治其外;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,後調其內;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。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。
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。此大法也。仲景《論》中所稱發熱惡寒發於陽,無熱惡寒發於陰者,是陰陽之別也。陽病用白虎、承氣以存陰,陰病用附子、吳萸以扶陽。外者用麻、桂以治表,內者用硝、黃以治里。其於表裡虛實,表熱裡寒,發表和表,攻裡救里,病有淺深,治有次第,方有輕重,是以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也。太陽、陽明並病小發汗,太陽、陽明合病用麻黃湯,是從外之內者治其外也。
陽明病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用梔子豉湯,是從內之外者調其內也。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從內之外而盛於外,用調胃承氣,是先調其內也。表未解而心下痞者,從外之內而盛於內,當先解表,乃可攻裡,是先治其外後調其內也。中外不相及,是病在半表半裡,大、小柴胡湯治主病也,此即所謂微者調之。
其次平之,用白虎、梔豉、小承氣之類。盛者奪之,用大承氣、陷胸、抵當之類矣。所云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,則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之謂也。且汗、吐、下,出於岐伯,而利水、清火、調補等法悉具。其曰: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;在皮者,汗而發之;實者散而瀉之。
此汗家三法。中滿者,瀉之於內;血實者決之。是下之二法。高者因而越之,謂吐。下者引而竭之,謂利小便。慓悍者按而收之,是清火法。氣虛宜掣引之,是調補法也。夫邪在皮毛,猶未傷形,故制麻黃湯急汗以發之;邪入肌肉,已傷其形,故制桂枝湯啜稀粥以解肌。是漬形以為汗。
白話文:
[傷寒]
即使是產後的婦女或嬰兒,只要稍微出現外感症狀,卻又同時處於飢餓狀態,就不讓他們喝米湯之類的食物。如果七天病情沒有好轉,就更加禁止飲食。即使病人餓到極點想吃東西,也嚴格禁止,這樣往往會嚴重損傷胃氣,輕微的疾病因此變得嚴重。如果又給予攻伐的藥物,體質強壯的或許還能僥倖活下來,體質虛弱的就多半會導致危險。因為人依賴胃氣才能生存,藥物也依賴胃氣才能運行。胃氣衰弱,藥效就無法發揮,等到陰陽快要脫離時才開始給予食物,病人卻已經厭惡食物的氣味,吃不下東西了。
我認為:病人如果不覺得餓,就沒有必要給他食物;如果覺得餓想吃東西,就不應該禁止。要知道,體內有穀氣的滋養,正氣就會強盛而能驅逐邪氣,只是應該少吃,不要吃太飽。以前,張會卿寫了關於傷寒飲食宜忌的文章,明確指出禁止飲食的錯誤。柯韻伯也認為,近代的醫生胡亂禁止病人吃穀物,危害不小。然而現在,揚州等地,不知道是誰開的頭,大家習慣成自然,不加思考,把禁止飲食當成理所當然,這種錯誤的觀念根深蒂固。
我因此採用前輩的觀點加以闡明,希望當地有賢能的人士能夠站出來主持公道,糾正這種錯誤的風俗習慣,這樣才能體現上天愛護生命的恩德,而不至於留下禍患。
治法要略
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都是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原理。經文說:治療疾病的方法,必須區分陰陽。陽性疾病要用治療陰性疾病的方法,陰性疾病要用治療陽性疾病的方法。要確定疾病是在體內還是體外,各自對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外感疾病用外治法,內在疾病用內治法。由外傳入體內的疾病,要治療其外;由內向外發展的疾病,要調理其內。由內向外發展,並且外在症狀很明顯的疾病,要先調理內在,然後再治療外在;由外向內發展,並且內在症狀很明顯的疾病,要先治療外在,然後再調理內在;如果疾病與內外都無關,就治療主要的疾病。病情輕微的要調理,其次要用平和的方法,病情嚴重的要用攻伐的方法。
寒熱溫涼的藥性,要根據病情的屬性來選擇,要選擇對病情有利的。這是一個大的原則。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說,發燒怕冷屬於陽證,不發燒只怕冷屬於陰證,這就是區分陰陽的方法。陽證要用白虎湯、承氣湯來保存陰液,陰證要用附子、吳茱萸來扶助陽氣。外感用麻黃、桂枝來治療表證,內在疾病用芒硝、大黃來治療裡證。對於表裡虛實、表熱裡寒等情況,要用發汗、和解、攻下、救裡等方法,病情有深淺,治療有先後,藥方有輕重,這就是確定疾病的內外屬性,各自對應治療方法。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,要稍微發汗;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,要用麻黃湯,這屬於由外向內傳的疾病,要先治療其外。
陽明病出現發燒、出汗,不怕冷反而怕熱,要用梔子豉湯,這屬於由內向外發展的疾病,要調理其內。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蒸蒸發熱,屬於由內向外發展而且外在症狀很明顯的,要用調胃承氣湯,這是先調理其內。外表症狀沒有解除,卻出現心下痞滿,屬於由外向內發展且內在症狀很明顯的,應當先解表,然後再攻下,這是先治療其外,再調理其內。疾病與內外都無關,是處於半表半裡的,用大柴胡湯、小柴胡湯治療主要的疾病,這就是所謂病情輕微的要調理。
其次要用平和的方法,比如白虎湯、梔子豉湯、小承氣湯等。病情嚴重的要用攻伐的方法,比如大承氣湯、陷胸湯、抵當湯等。所謂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,了解是犯了哪種病理變化,用相應的方法治療,就是根據病情的寒熱溫涼屬性來選擇藥物,選擇對病情有利的方法。汗法、吐法、下法,出自岐伯,而利水、清火、調補等方法也都很完備。《內經》說:有邪氣的,用發汗的方法使邪氣隨汗液排出;邪氣在皮膚的,用發汗的方法來驅散;邪氣實的,用攻下的方法來泄瀉。
這是汗法的三種方法。中焦痞滿的,用瀉下的方法排除體內邪氣;血液瘀滯的,要用攻下的方法來疏通。邪氣在上的,要用催吐的方法使之排出;邪氣在下的,要用利尿的方法使之排出。邪氣強盛的,要用清火的方法來平息;氣虛的,要用調補的方法來補益。邪氣在皮毛,還沒有傷及身體,所以要用麻黃湯急切地發汗來驅邪;邪氣進入肌肉,已經傷及身體,所以要用桂枝湯搭配稀粥來解肌。這就是用發汗的方法來驅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