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2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2)
1. 因期施治
總論
氣尊血分者生,毒參陽位者死(一、二日)。形圓而體天象,色潤而見精華(三、四日)。血氣並隆而製毒,盈虧雙治見神功(五、六日)。血氣勝淫邪之毒,乾坤順造化之情(七、八日)。血漸收而毒溢,氣已滿而神凝(八、九日)。血賴天和而主命,氣因毒化而成功(九、十日)。
邪正明君臣道濟,真元固氣血成功(十一、二日)。君道成而臣力效,神化全而毒勢平(十三、四日)。脫盡淫邪之火,補全造化之功(十五、六日)。(華佗)
痘十二朝應地支之數,在地成形,稟母質也。○痘灌滿即收,月盈則蝕之象,陰之屬也。○痘十二朝如圍屏十二幅,文之一面自有接續,畫之一面自春景到冬景,缺不得一幅。○痘發如放煙火,故事藏在裡面,藥線一著,自然依次而出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白話文:
人體以氣為尊,氣旺則血脈暢通,生機勃勃;若毒氣侵入陽位,則會導致死亡,通常在一到兩天內發生。病症初期,痘疹形狀圓滿,如同天體運行軌跡,顏色潤澤,精氣神充沛,這是在三到四天內出現的現象。五到六天時,血氣充盈,能夠抵抗毒素,病症有進有退,展現出醫術的神奇。七到八天,血氣強盛,能壓制邪毒,符合天地運行的自然規律。八到九天,血氣逐漸收斂,毒素外溢,氣息充盈,神志清醒。九到十天,依靠天地之氣,決定生命運勢,毒氣轉化為氣,病症逐漸好轉。
十一到十二天,邪氣與正氣相爭,如同君臣之道,相互制衡,真元穩固,氣血充盈,病症逐漸康復。十三到十四天,君道已成,臣力效應,神氣充盈,毒勢平息。十五到十六天,徹底清除邪毒,補全天地之氣,病症痊癒。
痘疹的演變過程,如同十二地支的循環,在地成形,繼承母體之氣。痘疹充滿即收,如同月圓則虧的道理,屬陰性。十二天痘疹的變化,如同屏風的十二幅畫,每幅畫都有其延續,從春天到冬天,缺一不可。痘疹爆發如同煙火,其道理都包含其中,用藥如引線,自然依次呈現。
夫痘由中以達外,用藥因期而變通。以常言之,發熱三日而後見標,出齊三日而後起脹,蒸長三日而後灌膿,漿滿三日而後收黶。故發熱三日,當托裡解表,使其易出。亦有氣弱而不能出者,當微補其氣,氣和則出快。初不可用耆,恐腠理一密,則痘難出也。四、五、六日起發之時,以清涼解毒為主,清涼則無血熱枯燥之患,解毒則無壅滯黑陷之虞。七、八、九日灌膿之時,治法當補氣血,氣血流行,而成漿自易也。
十至十一、二日收黶之時,宜大和氣血,補脾利水,自然結黶。此特語其常也。蓋常者可必,而變者不可必,當隨候參詳。見點之時,如痘輕少,不可過表,在後恐成斑爛;或乾紅紫色,急宜疏利,不然,在後必成黑陷。四、五日內,痘出至足下為齊,苟未盡出,於解毒之中宜兼發散。
白話文:
痘疹從內部發病,逐漸顯現於外,用藥需要根據不同的發病階段而調整。簡單來說,發燒三天後開始長出痘疹,痘疹完全長出後三天開始腫脹,再過三天開始化膿,膿液充滿三天後開始結痂。因此,發燒三天時,應該使用清熱解表藥物,幫助痘疹順利長出。如果體質虛弱,痘疹難以長出,則應該略微補氣,氣血調和後痘疹就能迅速長出。一開始不可使用溫燥藥物,以免毛孔閉塞,導致痘疹難以長出。
第四、五、六天痘疹開始發出的時候,主要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清涼可以避免血熱乾燥,解毒可以避免痘疹阻塞、變黑、陷下去。第七、八、九天化膿的時候,治療方法應該以補氣血為主,氣血流通才能使膿液容易形成。
第十至十一、十二天結痂的時候,應該調和氣血,補脾利水,自然就能結痂。以上只是說明一般的規律,因為每個患者情況不同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。
例如,如果痘疹輕微,數量少,不能過度使用解表藥物,否則可能會導致痘疹潰爛;如果痘疹乾燥且呈現紅紫色,應立即使用疏利藥物,否則可能會導致痘疹變黑、陷下去。第四、五天內,痘疹應該從頭到腳都長出來,如果沒有長齊,在解毒藥物中應加入發散藥物。
若專於清涼,則痘遲滯不出。七、八日間,毒未盡解,於溫補之中又兼解毒。若偏於溫燥,則毒盛不能化漿。十一、二日間,漿未滿足,雖當大補氣血,然須兼解餘毒,不然恐有癰毒瘟疤之患。此變通之妙,要在隨時制宜。(《金鏡錄》)
痘期止有一十四日。自見點以至七日之內,如花之始蕾也,其氣日盛;如至七日之後,則氣斂而花謝矣。故服藥當於七日之前,日夜連服,毋庸姑息,借毒火之運行,而充灌成漿自易。若七日之外,治之無益矣。蓋痘毒之在血氣,若糠粃之在米也,惟氣血充足,運轉迅速,如篩米而運轉不停,則糠粃不混於米,騰然起聚,自作一團。
白話文:
治療痘瘡,要根據不同階段調整藥方。如果只注重清涼,痘痘就會遲遲不出來。七、八天後,毒素未完全解,就要在溫補的基礎上再解毒。如果偏向溫燥,毒素就會很盛,無法化成膿。十一、二天後,膿還沒長夠,雖然應該大補氣血,但也要兼顧解毒,否則可能會有癰瘡和痘疤。治療痘瘡要靈活變通,隨時根據情況調整。
痘瘡的整個過程只有十四天。從長出痘疹到第七天之內,就像花蕾初綻,氣血日漸旺盛;過了第七天,氣血就會收斂,就像花謝一樣。所以服用藥物應該在第七天之前,日夜不停地服用,不要猶豫,利用痘毒的運行,促進膿液的形成。如果過了第七天再治療,就沒有效果了。因為痘毒在血氣中就像糠粃在米中一樣,只有氣血充足,運行迅速,就像篩米一樣不停地運轉,糠粃就不会混在米中,會自然地聚集在一起,形成一團。
故血氣充足而周流,則毒不滯於營衛之中,自然及時灌膿收黶,決不潰肌損肉,唯只將毒氣收注窠囊而已。故善治者,於見點之後即為補養氣血,以助運行推出之勢。奈何時醫不知此理,僅以毒物攻發。嗟乎!以毒攻毒,勢難並勝,痘固出矣。若夫膿汁收黶之功,又非毒物之所能致。
營衛既虛,不為補益,而用毒物峻發,戕賊中表,毒雖浮外,中內空虛,藥力一緩,毒仍內陷,其可救乎!(《馮氏錦囊》)
凡痘一、二、三日欲其出快,誰不曰此當表也。然用藥惟柴、前、川芎,引清陽而達表,桔梗能發散而善開提,表藥莫妙於荊、防、羌、葛。○發表,在二、三日可加鼠黏子,此藥能透肌,又能起胖。要曉羈絆之故,屬在何因,則去此因之藥宜為君也。荊芥能行瘀血,可加於表藥中。
白話文:
所以,當身體氣血充足且循環順暢時,毒素就不會停留在經絡中,自然能及時化膿結痂,不會潰爛傷及肌肉,只會將毒氣集中在一個地方。因此,懂得治療的人,在看到痘疹後,就會馬上補充氣血,幫助它運行排出。可惜現代醫生不懂得這個道理,只用毒藥來刺激發病。唉,用毒攻毒,很難兩者都取勝,痘疹固然會長出來,但膿汁結痂的功效,就不是毒藥能達成的。
如果營衛虛弱,不加以滋補,卻用毒藥強行發散,損傷內外,毒素雖然浮出體表,但內部卻虛空,藥效一減,毒素又會往內侵入,還能救治嗎?
所有痘疹在發病一、二、三天時,大家都希望它快點長出來,認為這樣就屬於表證。然而用藥應該選擇柴胡、羌活、川芎,引導清陽之氣達到體表,桔梗能發散並提升藥力,表藥中,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葛根最有效。在發病二、三天的時候,可以加上鼠粘子,這種藥能透達肌膚,還能促進發痘。要明白痘疹滯留的原因,找出病因,才能用針對病因的藥物作為主藥。荊芥能化解瘀血,可以加入表藥中。
不用防風者,以其燥故也,亦與濕蒸之意相戾耳。其他燥藥皆可例推。故豬苓、澤瀉,最為痘中所惡,恐其濕蒸之氣下輸,而痘漿無由生也。柴胡雖善發表,然惟身熱甚者為宜,倘身非大熱,又不宜輕用。○凡實熱痘證,表藥中少加葛根,但不如丹參、地骨為妙,丹參治痘中游紅,又能行瘀生新,丹皮亦然。痘色紅紫者,血熱也,丹皮、丹參妙。
地骨去氣中之毒,實熱證用之。連翹雖輕清散火,非芩、柏可侔,然不如前三物切於血分。葛根惟胃熱發渴所宜,他證亦不可泛用。○有逆血者,加荊芥、丹參、丹皮、荷鼻。○內熱盛,痘紅或紫,可加黃芩,其丹皮、丹參尤不可缺。○大便秘加枳殼、前胡。○發表時有食礙者,以山楂為主,非但消食,未嘗不消痰不行瘀血也。
白話文:
不使用防風,是因為它性燥,與濕蒸之意相衝突。其他燥性藥物也應以此類推。例如豬苓、澤瀉,最為痘疹所忌諱,擔心它們會將濕蒸之氣向下輸送,導致痘漿無法生成。柴胡雖然善於發表,但只適合身熱甚者,如果身體不十分發熱,就不宜輕易使用。
凡是實熱痘證,在表藥中少量添加葛根,但不如丹參、地骨效果好。丹參可以治療痘疹中游紅,又能行瘀生新,丹皮也是如此。痘疹顏色紅紫,代表血熱,丹皮、丹參效果顯著。
地骨可以去除氣中之毒,實熱證使用它效果很好。連翹雖然輕清散火,但無法與黃芩、柏樹相比,而且不如前三者直接作用於血分。葛根只適合胃熱發渴的情況,其他情況也不可隨意使用。
如果出現逆血,可以添加荊芥、丹參、丹皮、荷鼻。如果內熱盛,痘疹紅或紫,可以添加黃芩,其中丹皮、丹參尤為重要。如果大便秘結,可以添加枳殼、前胡。如果發表時有食積,可以以山楂為主,它不僅消食,還可以消痰、行瘀血。
○凡虛寒痘證,表藥用撫芎、桔、橘為主,或加蘇葉亦可,禁用鼠黏、山楂、柴胡等藥。至六日,便可加生耆於前藥中以催漿。次日視之,若不甚有漿,再加人參、山藥、蓮肉、圓眼、當歸等,令其血氣俱旺,灌漿充足,收功自易。起先是毒,今化為漿,漿既充足,欲其收黶。
此在八、九日之期,宜以芍藥收之、防風燥之、茯苓滲之、炙耆結之。此時身有大熱者,恐有餘毒,兼用鼠黏防之。漿足而黶不結者,多因過補,火毒未清,與清涼解毒自效。(《仁端錄》)
白話文:
凡是虛寒性痘症,初期要用當歸、桔梗、橘皮為主藥,也可以加點蘇葉,但絕對不能用鼠粘、山楂、柴胡等藥。到了第六天,就可以在原來的藥方裡加入生黃芪來催生痘漿。隔天觀察,如果痘漿不多,再加人參、山藥、蓮子、龍眼肉、當歸等,讓氣血旺盛,使痘漿充足,這樣就能輕易痊癒。起初是毒,現在化為痘漿,痘漿充足了,就需要讓痘瘡收口。
到了第八、第九天,應該用芍藥收斂、防風燥濕、茯苓滲濕、炙黃芪固結。如果這個時候身體發熱,可能是還有餘毒,可以用鼠粘預防。痘漿充足但痘瘡不收口,大多是因為補過頭了,火毒未清,需要用清涼解毒的藥物才能治好。
方書未見點用升麻葛根湯,今人不用。伍氏見點忌升麻,後人謂葛根表疏亦忌,此輕揚升表套藥。若里證急,又須兩解。○伍氏方,一、二日用羌防透肌湯,今人不用,惡其辛溫氣雄也。一、二日壯熱氣促,煩渴便秘,痘粒不發,翁仲仁云:若非風寒壅遏,定是氣虛不振。愚謂:近世布痘,每盛發於君相風木燥金司令。
蓋非火不發,火鬱發之,升陽散火是已。若裡熱甚重,煎灼脂液,苟非苦寒下奪,佐以升表不可。(《臨證指南》)
白話文:
古籍中沒有記載使用升麻葛根湯,現代人也已不再使用。伍氏認為升麻不宜使用,後人認為葛根解表也應該避免,因為此方屬於輕揚升表之藥。如果裡證急迫,還需要配合其他藥物來解決。伍氏的方子,前一兩天使用羌防透肌湯,現代人也不再使用,因為認為此方辛溫氣雄。如果患者出現一兩天發熱、呼吸急促、口渴便秘、痘疹不發的症狀,翁仲仁認為如果不是風寒阻遏,一定是氣虛無力。我認為,現代接種痘苗,大多發生在君相風木燥金司令的時節,發病原因主要是熱盛,火鬱導致,因此需要使用升陽散來清熱。如果裡熱過重,煎灼津液,就需要使用苦寒藥物來泄下,同時配合升表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療效。
初熱
初熱時只有二事,惟去邪、扶正而已。邪盛則去邪,而正氣自旺;正衰則扶正,而邪熱自退。正氣盛而痘自發,熱為痘用,則不為害矣。邪熱退,而正氣不受爍,血脈充裕,則痘自泰矣。須於此時看明下手,遲則無濟於事。(吳東園)
痘初熱,且與輕劑散之。若其家無痘兒,鄰里無痘兒,醫者不曰傷風,必曰傷食,那得知其為痘?然痘之行,必有所自始。初用藥雖與風寒無異,亦須辨之:如頭痛、腹痛、嘔吐、咳逆等證,皆風寒之所有者。至於兩顴、耳後之花紋見或可憑,手足指冷或可憑,耳尻俱冷未足憑。
既服表劑,則熱氣熏蒸,汗出熱減者,表邪也;汗出而熱不減者,痘也。復表之,至二、三日,熱退或未退,雜證或減或未減,抱兒於亮處,從面部頭項,及胸背手足,細細尋看。如已見點,則視兒質之虛實、火毒之微甚,打算全局,以定治法。如未見點,則究其阻滯,斟酌用藥。
白話文:
痘疹初起時,治療只有兩個重點,一是祛除外邪,二是扶持正氣。邪氣盛則祛除邪氣,正氣自然旺盛;正氣衰弱則扶持正氣,邪熱自然退散。正氣旺盛,痘疹自然發出,熱氣被痘疹所用,就不會造成傷害了。邪熱退去,正氣不受損傷,血脈充盈,痘疹自然痊癒。必須在此時觀察清楚,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,拖延時間就無濟於事了。
痘疹初期發熱,可以先用輕微的散寒藥物。如果家中沒有得過痘疹的孩子,鄰居也沒有,醫生不說是傷風,反而說是傷食,怎麼知道那是痘疹呢?但是痘疹的發生,必然有其開始的過程。初期用藥雖然與風寒無異,但也要辨別:如果出現頭痛、腹痛、嘔吐、咳嗽逆氣等症狀,都是風寒的表現。至於兩頰、耳後出現花紋,手腳指頭冰冷,這些可以作為參考,但耳朵和屁股都冰冷則不足以作為判斷依據。
服用過表證藥物後,如果熱氣蒸騰,汗出熱退,就是表邪;汗出而熱不退,就是痘疹。再次服用表證藥物,經過兩三天,熱退或未退,其他症狀減輕或未減輕,將孩子抱到明亮的地方,仔細觀察面部、頭頂、胸背、手腳,如果已經出現痘疹,就要根據孩子的體質虛實、火毒的輕重程度,綜合考慮,制定治療方法。如果還沒有出現痘疹,就要探究阻滯的原因,斟酌用藥。
○痘初熱,但欲其出,欲其出無過疏表。疏表之劑,天時之寒暑,別以溫清;兒質之虛實,酌以輕重。若執一定之方不為區別,第一著便瘥。(《橡村痘訣》)
或曰:痘瘡發熱,何以能預識其輕重耶?曰:凡發熱乍進乍退,氣色明瑩,精神如常,大小便調,能食不渴,目清唇潤,此毒輕也,痘必稀疏,縱出多亦易發易黶。如壯熱不減,氣色慘暗,精神昏悶,大便或秘或瀉,不能食,目赤唇焦,此毒甚也,痘必稠密。○或有微熱,痘出反密者,其人必口渴唇焦,小便赤,大便秘,身雖不大熱,卻蒸蒸然,此毒深熱亦深,故表不大熱,而裡熱也。
○或有熱甚,痘出反疏者,其人口必不渴,唇潤,目無山楂,大小便調,身雖大熱,但熇熇然,此毒淺熱亦淺,故表熱裡氣和也。(萬密齋)
白話文:
麻疹初期發熱,我們希望它能順利出疹。要讓疹子順利出,就要疏通表氣。疏通表氣的藥方,要根據天气的寒暑,用温性或清涼的藥材;還要根據孩子的体质虛實,酌情调整藥物的輕重。如果一味固執地使用同一種藥方,不分情況,那麼一開始就可能錯過最佳治疗时机。
有人可能會問:麻疹發熱,怎麼就能預知輕重呢?凡是發熱時,熱度忽高忽低,氣色明亮,精神如常,大小便正常,能吃東西不口渴,眼睛清亮,嘴唇滋潤,這就是毒性輕,疹子一定稀疏,即使出得多,也容易發出來,容易結痂。如果發熱很厲害,一直不退,氣色暗淡,精神昏沉,大便或便秘或腹瀉,吃不下東西,眼睛發紅,嘴唇乾燥,這就是毒性很重,疹子一定密集。
有些孩子,發熱很輕,但疹子卻很密集,這種孩子一定口渴,嘴唇乾燥,小便發黃,大便便秘,雖然身體不發熱很厲害,但卻有悶熱的感覺,這是毒素深入,裡熱很重,所以表面不發熱,但內裡卻很熱。
有些孩子,發熱很厲害,但疹子卻很稀疏,這種孩子一定不口渴,嘴唇滋潤,眼睛沒有紅腫,大小便正常,身體雖然發熱很厲害,但只是發熱,沒有其他症狀,這是毒素淺表,熱度也不深,所以表面發熱,但內裡氣血平和。
初出一、二朝
發熱一日即出痘者大重,二日出者亦重,微熱三日出者為輕,四、五日身涼乃見點者尤輕。自出痘一日至三日方齊,凡痘出至足謂之出齊。(《醫鑑》)
一日便出為火證,火性急速故也。一出便盡為表虛,表虛火甚,故易出也。急與清涼,不得再表。○凡易出之痘,防焦萎,防退縮,火甚故易焦,火甚則氣血受其煎熬,故有退縮之患。清熱養陰,是其治法。○有熱至五、六日而始出者,多是元氣不充,步步照顧元氣,方可成功。
○痘出一、二點,或十數點,雖粗肥光彩,有似稀疏,但大熱未退,或嘔吐腹痛,或困倦煩啼,皆為里證未平。宜羌活飲再表之,必有一番大出。○痘初出,神先餒,即是虛證。惜得一分元氣,痘子便受一分之益。發表不用羌活,通里不用硝黃,便是惜元氣。○凡痘出,鼻有涕、目有淚、口有涎、身有汗,皆吉。
白話文:
痘疹初發,若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出疹,病情較重;第三天出疹者,則較輕;第四、第五天身體轉涼才出疹者,更為輕微。從出疹到所有疹子都長出來,稱為出齊。
第一天就出疹者,屬於火證,火性急躁,所以很快出疹。一次全部出完,表示體表虛弱,體表虛弱,火氣旺盛,所以容易出疹。要趕快用清涼藥物,不能再使用發汗藥。凡是容易出疹的痘症,要預防焦萎和退縮,因為火氣旺盛容易焦灼,火氣旺盛也會導致氣血受損,出現退縮的現象。治療方法是清熱養陰。
有些病人要到第五、六天才出疹,大多是因為元氣不足,要步步照顧元氣,才能順利度過。
痘疹剛長出時,只有出幾顆或十幾顆,即使看起來又大又亮,像是稀疏的樣子,但如果高燒不退,或者嘔吐腹痛,或者昏沉煩躁,就表示內熱未消。可以用羌活飲再發汗,痘疹一定會大量出現。
痘疹剛長出來,精神就先衰弱,這是虛證。要珍惜每一分元氣,痘疹才能得到益處。發汗不用羌活,通裡不用硝石黃,就是珍惜元氣的表現。
凡是出疹後,鼻子流涕、眼睛流淚、嘴巴流口水、身上出汗,都是吉兆。
無者凶。○痘以參差為貴,一色大、一片細,皆凶。○痘色重於形。顏色好,雖稠密破碎亦可成功;顏色不好,雖點粒圓穩,終須生變。○凡痘粒小者易生漿,大者難收黶。闊大之痘,早須提防,盡攻發,毋清利。○初出熱未退,嘔吐者無妨,吐中就有發散之義。但不可見蟲,見蟲者多凶。
腹痛者只宜行滯,不可驟下。泄瀉者或有濕熱,或是夾食,只宜疏托,不必止瀉。○初出渴甚,疏托中宜重加石膏,煩熱狂叫亦加石膏。○初出熱未退,頭痛表實者,疏痘飲加羌活;火甚者,加石膏;腰痛者,羌活飲子加料豆。○出不快有四證:一為表實,一為裡虛,一為寒邪所迫,一為穢氣所觸。
白話文:
沒有痘疹的,凶險。痘疹的顏色以参差不齊為佳,全部大顆或全部細小的,都不好。痘疹的顏色比形狀更重要。顏色好的,即使密密麻麻或破碎,也能順利痊癒;顏色不好的,即使顆粒圓潤飽滿,最終也會發生變化。
所有的痘疹,顆粒小的容易長漿,顆粒大的難以結痂。痘疹過大的,要及早防範,盡力促使其發散,不要清熱解毒。
剛出痘疹時,熱度還沒退,嘔吐不要緊,嘔吐本身就具有發散的作用。但不能看見蟲子,看見蟲子的人大多凶險。
肚子痛的人,只宜行氣通滯,不可急於瀉下。腹瀉的人,可能是濕熱,也可能是飲食不節,只宜疏導,不必止瀉。
剛出痘疹時,口渴很厲害,疏導藥方中應加重石膏的用量,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也要加石膏。
剛出痘疹時,熱度還沒退,頭痛且表證堅實的,疏痘飲中要加羌活;火毒很重的,要加石膏;腰痛的,羌活飲子中要加料豆。
出疹不順利有四種情況:一是表證堅實,二是裡虛,三是寒邪所迫,四是穢氣所觸。
表實者,羌活散郁湯;裡虛者,參蘇飲;寒邪所迫,非麻黃不為功;穢氣所觸,則焚大黃、乳香、白芷之屬,藥用疏托。(《橡村痘訣》)
如發熱一、二日間,痘便一齊湧出者,須問其數日前曾有熱否。如數日前,曾乍熱乍涼,以過期論。惟原未發熱,至今才熱便斑見,此表虛毒盛,腠理不密,肌肉不堅,不能約束於外,使毒氣衝擊,故出太驟也。宜用實表之劑,可以無癢塌、無潰爛。○如發熱至五、六日始出者,須審其曾有外感內傷否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是表證,可以用羌活散加郁金湯治療;如果是裡虛,則要用參蘇飲;若是寒邪入侵,非麻黃不可;如果是穢氣侵襲,則要用大黃、乳香、白芷等藥物疏散排毒。
如果發熱一兩天后痘疹就一起冒出來,要問他之前幾天是否也發熱。如果之前幾天有反覆發熱,就認為是過期發疹。如果之前沒有發熱,直到現在才發熱然後出現疹子,這是表虛毒盛,腠理不密,肌肉不堅,不能將毒氣約束在外,所以毒氣衝擊身體導致疹子迅速出現。這種情況應該用補表之劑,可以避免癢、塌陷、潰爛等問題。
如果發熱五、六天才出現疹子,要仔細判斷他是否有外感或內傷。
蓋傷風、傷食之熱,久而不去,則所蘊痘瘡之毒,亦能乘間而出,不可以過期論。惟無此因,一向熱而不出,此裡氣虛,不能驅逐其毒使之即出,而留伏於臟腑之間,先用托裡之劑,令其快出,次以和中之劑多服之,可以無伏陷、無倒黶。(萬密齋)
周歲以內,身小元弱,常有熱,一日即出,亦有順痘者,但須看其神氣靜躁,熱勢輕重。若見點徐徐而出,即出即長,熱緩安乳,便是好證;若神氣雖安,熱亦不盛,痘點不多,形呆色鈍,或頭傾足軟,或短氣如喘,或嘔或瀉,最多悶證。○初起必三次而出,熱止即齊,其增點亦有陸續發出者,須看顏色靈活生氣變化為要。
白話文:
風寒或食物積熱久久不退,就會讓體內蘊藏的痘瘡毒氣趁機發作,不能以時間來判斷是否會出痘。如果沒有這些原因,一直發熱卻不出痘,是因為體虛無法驅散毒氣,導致毒氣潛伏在臟腑中。應先服用藥物讓痘疹快速發出,然後再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,這樣就能避免毒氣潛伏或轉化為其他病症。
周歲以內的嬰兒體弱,經常發熱,通常當天就會出痘,也有一些順利出痘的孩子,但需要觀察他們的精神狀態、熱度高低。如果痘點慢慢長出來,逐漸變大,發熱緩解,乳頭也不紅腫,就是好的徵兆。如果精神看似安穩,但熱度不高,痘點不多,顏色暗淡,或者頭歪腳軟,氣短喘不過氣,嘔吐腹瀉,或是昏沉不醒,都是不好的表現。
出痘初期通常會分三次長出痘疹,熱退後就會同時長齊。有的孩子痘疹會陸續出現,要看痘疹顏色是否鮮活有光澤,變化是否正常。
表藥活血疏肌,次則涼血解毒,實熱便閉者微下之,虛弱氣怯者,忌進疏解寒涼。(葉天士)
閉
有熱一、二日發搐,搐定又發,神氣散亂,血脈不定,毒無所依,而痘不得出者,謂之驚閉,非殺其熱勢,驚不得定,痘何由出?但不得驟用苦寒,疏痘飲加石膏以鎮之,驚自定,痘自出。○有熱一、二日,唇口掀腫,大熱煩躁,痘點隱隱未出,遍身發出紫斑,謂之斑閉。疏痘飲加紅花、紫草以活血,石膏以殺其熱勢,不可驟用犀角地黃湯。
便閉二、三日者可下之。熱漸退,痘漸出者,可治。若斑更青紫,痘點不出,或如痱子,如火刺形,大熱煩悶者,不治。○痘之最惡,莫如閉證。毒閉不出,雖有技巧,無所用其力。
白話文:
表證用活血疏通經絡的藥物,其次用涼血解毒的藥物,實熱便秘者可以稍微用藥物通便,虛弱氣虛的人則忌用疏解寒涼的藥物。
如果發熱一、兩天就抽搐,抽搐停了又發作,神志恍惚,脈象不穩,毒素沒有依附之處,痘疹無法長出,叫做驚閉,如果不消除熱勢,驚恐無法平息,痘疹怎麼會長出來?但不能馬上用寒涼藥物,要在疏痘飲中加石膏來鎮驚,驚恐自然平息,痘疹自然長出。
如果發熱一、兩天,嘴唇和口腔腫脹,高燒煩躁,痘疹隱隱約約沒有長出,全身出現紫斑,叫做斑閉。在疏痘飲中加入紅花、紫草以活血,用石膏消除熱勢,不可馬上用犀角地黃湯。
便秘兩、三天可以通便。熱退痘出,就可以治療。如果斑點更加青紫,痘疹沒有長出,或者像痱子一樣,像火刺一樣,高燒煩躁,就無法治療。
痘疹最嚴重的是閉證,毒素閉塞不能排出,即使有高超的技巧也無濟於事。
閉證多是腰腹痛,不大熱,見點呆而不活,或摸不礙手,或唇口掀腫,或嘔吐口渴唇裂,或舌起黑苔,或舌淡如水浸精豬肉,或煩躁啼叫、悶亂咬牙,或口鼻出血,或身發紫斑,或服表藥後已得汗得嚏而痘不出,或下後已利而腹痛不止,皆閉證之最惡,十無一生者也。○治之宜早,用升麻葛根湯。
羌活散郁湯。冬春之交,或肺氣不通,毛竅不開者,麻黃,外用水楊湯蒸之。夏令火盛,用黃土攤臥,或以雄雞合其胸,或以大蝦蟆如用雄雞法。皆提拔閉伏之成驗也。○有一見腰腹痛,唇口裂,斑見而痘不出者,或見一、二點闊大無根者,急用升麻石膏湯加大黃、元明粉,表裡雙解,痘出再言治法。若表裡既通,而痘猶不礙手,胃爛也。
白話文:
閉證常伴隨腰腹疼痛,但發燒不嚴重,患者會顯得呆滯遲緩,或摸起來不痛,或嘴唇腫脹,或嘔吐口渴嘴唇乾裂,或舌頭上長出黑苔,或舌頭顏色淡如泡在水裡的豬肉,或煩躁不安啼哭、神志不清咬牙,或口鼻出血,或身上出現紫斑,或服用解表藥後已經出汗打噴嚏,但痘疹仍然不出來,或瀉下後已經通便但腹痛持續不消,這些都是閉證中最嚴重的症狀,十個病人幾乎都活不下來。治療閉證要及時,可用升麻葛根湯。
羌活散郁湯。冬春交替時節,或肺氣不通,毛孔閉塞者,可以用麻黃,外用水楊湯蒸敷。夏季火氣旺盛時,可以用黃土攤平讓患者臥在上面,或用雄雞壓在患者胸部,或用大蟾蜍仿照雄雞的方法。這些都是治療閉證有效的方子。如果遇到腰腹疼痛、嘴唇乾裂、出現斑點但痘疹不出的情況,或出現一兩個又大又沒有根部的痘疹,要立即用升麻石膏湯,加入大黃、元明粉,解表裡雙重病症,痘疹出來後再根據情況治療。如果表裡都已經通暢,但痘疹還是摸起來不痛,就是胃部潰爛了。
或唇裂出血,或斑色青紫,或口吐莧汁,不終朝而死矣。○辛卯,一秋無雨,井底見,河流斷,燥氣太甚,痘證大行,一時多閉伏之證,思之恍然有得。蓋痘之始出本於腎。《經》云:雨氣通於腎。無雨腎氣不通,不能送毒出外,譬之種子在地,非雨露則必不能出土。古人治痘,初出只有升提達表一法,表既開而痘不出,其咎安在?予直以升提之品,納入滋水藥中,名曰化雨煎,所謂因時制宜也。方用生地、丹參、麥冬、料豆、柴胡、升麻、防風、荊芥、蔥白為一劑,化而裁之存乎變。
此可為知者道也。○喻嘉言見痘證時行,令先服六味地黃湯,與予所見大略相似。○若因寒氣閉者,疏痘飲加麻黃、紫蘇、生薑,服後暖覆片時即效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白話文:
如果嘴唇裂開出血,或是出現青紫斑點,或是吐出像莧菜汁一樣的口水,就可能在當天就過世。辛卯年,整個秋季都沒有下雨,井底都見底了,河流也斷流了,乾燥的氣候非常嚴重,因此天花盛行,很多人出現閉塞的症狀。我仔細思考後,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。天花一開始是從腎臟發出來的,《內經》說:「雨氣通於腎。」沒有下雨,腎氣就流通不暢,無法將毒素排出體外,就像種子埋在土裡,沒有雨露滋潤就無法發芽。古人治療天花,一開始只用升提藥物讓毒素到達表面,但表面打開了,天花卻沒有出來,這又是為什麼呢?我直接把升提藥加入滋潤腎水的藥物中,叫做化雨煎,這就是根據時機調整治療方法。方劑用生地、丹參、麥冬、黑豆、柴胡、升麻、防風、荊芥、蔥白等等,根據情況調整劑量。
這些都是可以告訴有識之士的道理。喻嘉言在遇到天花流行時,也讓病人先服用六味地黃湯,與我的見解大致相同。如果是因为寒气闭塞导致的,就在疏痘饮中加入麻黄、紫苏、生姜,服用后盖上被子,很快就會看到效果。
伏
痘之為毒,先天無形之火也,伏於命門,必待歲火相引而始出。歲火太過,復有疫癘之氣遊行其間,先天之火自內而發,外為疫癘之氣所掩,則為閉證。閉者,疫癘之氣閉之也。痘之始出,升發為先,服升發之藥,表氣既開,疫癘之氣既散,有痘出而轉順者,此兒胎毒本輕,所謂解去時疫,痘自然順者也。
若伏證則不然,表氣既開,而毒凝然不動,與閉相似;閉自外乘,伏由內結,又當分類而治矣。○伏證有四種:有腎命之伏,有心經之伏,有肝膽之伏,有胃家之伏。腰痛,面青暗,無大熱,毒伏在腎,一、二日死。見點無多,身無大熱,人事昏悶,咋嘴弄舌,煩躁不安,毒伏在心,亦一、二日死。
白話文:
伏證
痘瘡的成因,乃是由於先天體內無形的火氣,潛伏於命門之中。等到一年四季的火氣相引,才會發出來。如果一年四季的火氣過於旺盛,再加上疫癘之氣在體內流竄,先天之火便會由內而外爆發,而被外來的疫癘之氣所掩蓋,就形成了閉證。所謂閉證,指的是疫癘之氣阻塞了痘瘡的發散。
痘瘡一開始發出,應該先向上升發。服用升發之藥,可以使表氣開通,疫癘之氣散去,痘瘡順利長出。這是因為孩子的胎毒本就輕微,能夠順利解去時疫,痘瘡自然順利長出。
但如果是伏證,情況就不同了。表氣雖然開通,但毒氣卻凝結不動,與閉證類似。閉證是外來的疫癘之氣阻塞,而伏證是內在的毒氣積聚。因此,必須分別對症下藥。
伏證有四種:
- 腎命之伏: 腰痛、面色青暗、沒有高熱,毒氣潛伏在腎臟,一到兩天就會死亡。
- 心經之伏: 出現少數痘疹,身體沒有高熱,神智昏沉,口歪舌斜,煩躁不安,毒氣潛伏在心經,也有一到兩天就會死亡。
- 肝膽之伏: 此處未提及。
- 胃家之伏: 此處未提及。
或用藥提拔而出,喉舌無恙,方保性命。若喉舌壅腫,食藥難進,五、六日死。痘未出,熱甚驚搐,痘出驚定,謂之先驚後痘,吉;若痘見數點,顏色慘暗,驚搐不定,面青目竄,人事不省,謂之驚閉;毒伏肝膽,即日死。痘毒本甚,一齊赴胃,胃氣為熱所傷,不能送毒出外,必發青紫藍斑,胃爛而死,多在五、六日間。此四種,常法治之不效,為定新方救之,死中求活,用藥速,十挽一、二。
(《橡村痘訣》)
三、四、五朝
上工治痘,一見定吉凶,次則三朝決生死,三朝不能決,不可與言治矣。○虛中夾毒,三、四朝最難用藥,熱毒務在必清,而元氣又不可不顧。予嘗用黃連、石膏、犀角、地黃、紫草、紅花、丹皮、梔子之類,少加人參監之。譬猶用兵,須擇膂力過人者,慮其鹵莽,必以老成監其後,俾熱毒化而氣血不傷,多有成功。此法予師與方搏九先生得之,時人不悟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用藥物將痘疹引發出來,喉嚨和舌頭沒有問題,就能保住性命。如果喉嚨和舌頭腫脹,無法吃藥,五、六天就會死亡。痘疹還沒出來,發燒很厲害,還抽搐,痘疹出來後抽搐停止,這叫做先驚後痘,是好的兆頭;如果痘疹只長出幾個,顏色暗淡,不斷抽搐,臉色發青,眼睛亂轉,神志不清,叫做驚閉;毒素侵入肝膽,就會當天死亡。痘毒本來就很嚴重,一起湧入胃部,胃氣被熱毒傷了,無法將毒素排出體外,就會出現青紫色、藍色的斑點,胃部潰爛而死,大多在五、六天內發生。這四種情況,用一般方法治療都沒效,必須制定新的藥方來救治,在死亡中求生存,用藥要快,十個人才能救活一、兩個。
(《橡村痘訣》)
三、四、五朝
高明的醫生,一見病人就能判斷吉凶,其次是三朝之內就能決定生死,如果三朝還不能決定,就不要再談治病了。○體虛內含毒素,三、四朝最難用藥,熱毒一定要清除乾淨,但元氣又不能不顧。我曾經用黃連、石膏、犀角、地黃、紫草、紅花、丹皮、梔子等藥物,少加些人參來監控。比喻用兵,必須選擇膂力強壯的人,擔心他魯莽,一定要用老成持重的人監督他,這樣才能讓熱毒消散,氣血不受損傷,許多情況下都能成功。這個方法是我師傅和方搏九先生得到的,當時的人們都不明白。
古人發表有參蘇飲、人參羌活散,攻裡有黃龍湯,和解有小柴胡湯,清胃有人參白虎湯,治痢有參連飲,皆難於清解,不可用人參而不得不用者,援為治痘比例,何獨不可?○真實火證,必用清涼。清涼之劑不宜早,亦不宜遲,得力在三、四朝,三、四朝不急清,後雖用之,痘必不受。
譬如禾苗澆灌在初種時,若苗既長成,灰糞雖加,已無及矣。○四、五朝,痘色光亮者不好,枯澀者亦不好,不枯不亮之間,須要理會得。○痘出三日,點至足下為齊。若繁密,點不至足,曰無根,後必生變。足冷不溫者,以蔥艾煎湯洗,暖覆片時,點漸透者吉。○痘三朝出齊之後,當清與否,總以唇舌為準,必須舌乾唇燥,二便閉結,方可重用清涼。
白話文:
古人用來發表的有參蘇飲、人參羌活散,用來攻裡的藥方有黃龍湯,用來和解的有小柴胡湯,用來清胃的有參白虎湯,用來治療痢疾的有參連飲,這些藥方都難以清楚理解,雖然通常不用人參,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會用到。借用這些藥方來治療天花,為什麼不行呢?
真正的天花熱症,一定要用清涼的藥物治療。不過,清涼藥物不宜過早使用,也不宜過遲使用,藥效最佳的時間是在發病後的第三、四天,如果前三天沒有及時使用清涼藥物,即使之後使用,天花也可能不會好轉。
就像剛種下的禾苗需要澆水,如果苗已經長成,即使加灰糞也沒有用了。發病後的第四、五天,如果痘疹光亮,就不是好的現象,如果痘疹乾燥粗糙也不好,只有不光亮也不乾燥的狀態才要仔細觀察。
痘疹發出三天後,應該長滿全身,如果痘疹密集,沒有長到腳底,就表示根基不穩,之後可能會出現併發症。如果腳部冰冷,可以用蔥艾煎湯洗腳,用布包好暖敷一段時間,之後痘疹逐漸擴散就是吉兆。
痘疹發出三天後長滿全身,是否需要繼續使用清涼藥物,要以嘴唇和舌頭的狀態來判斷。如果舌頭乾燥,嘴唇乾裂,大小便不通暢,就可以繼續大量使用清涼藥物。
若唇舌淡潤而無里證,痘雖稠密,或乾紅紫滯,只宜淡劑清解,黃連、石膏、犀角、地黃之類,不可浪用。若清涼太過,八、九朝多致癢瀉內攻而死。○不但清劑不宜太過,一見唇舌淡潤,即宜早進參、耆,合之歸、芎、甘、桔、防風、殭蠶,以導其行漿之路,漿成早則毒化易,漿遲滯則毒化難。
里無實火,浪用清涼,膿安得成?膿不成則毒必不化,欲不生變,其可得乎?(《橡村痘訣》)
翁氏云:三日、四日,痘出當齊,點至足心,勢方安靜。若幼小之兒,氣血易周,常有未及三日而發齊者。年長之體,四日已外,猶有增發者,痘稀數不盈百,不必點至足心。辨明形色,身體強壯,痘屬上中,方可許其無慮。倘幼小弱質,或病後,或帶別病,而後布痘,未可見痘好浪許。(葉天士)
白話文:
如果嘴唇和舌頭濕潤而沒有內熱的症狀,即使痘疹密集,或是乾燥、發紅、紫黑且停滯,也應該用清淡的藥物來清熱解毒,像黃連、石膏、犀角、生地黃之類的藥物,不可隨便使用。如果清涼藥物使用過度,八九天後很可能會引起皮膚癢、腹瀉、內攻而死亡。
不僅清熱藥物不能過度使用,一旦看到嘴唇和舌頭濕潤,就應該及早服用人參、黃耆,再加入當歸、川芎、甘草、桔梗、防風、僵蠶等藥物,幫助體內的津液流通。津液充足,毒素容易化解;津液停滯,毒素就難以化解。
如果體內沒有實火,卻隨便使用清涼藥物,膿液怎麼會形成?膿液沒有形成,毒素就無法化解,想要不發生變化,可能嗎?
翁氏說:三天、四天,痘疹應該要全部長出來,從頭頂到腳底都有,這樣才是穩定的狀態。如果小孩子氣血流通很快,通常還沒到三天就全部長出來了。年紀大的人,四天之後才長出來的痘疹,如果數量稀少,不到一百顆,就不必全部長到腳底。要根據痘疹的形狀和顏色來判斷,如果身體強壯,痘疹屬於上中等的程度,就可以放心了。如果小孩體質虛弱,或者之前有病,或者帶有其他疾病,然後才長出痘疹,就不能看到痘疹長得漂亮就隨便放心。
三、四日,欲其胖,宜用鼠黏子,透發痘標,又能起胖。殭蠶,起胖時妙藥,能胖痘,又能助漿。夫痘已胖,即欲其成漿,此味又能治遊紅痘,三、四、七、八日皆可用。○三、四日未能發胖,行漿藥中可用雞冠血酒乳,或恐酒助毒發癢,然亦無妨。○穿山甲大能發痘起胖,再以殭蠶佐之,何慮其不胖乎?(《仁端錄》)
痘至五日,內外證平,宜該起發退紅。不爾,正氣必虛,方中倍加參、耆,為喚漿法。(《慈幼筏》)
起脹
痘不起脹,其亡速也。起脹之科,氣至焉,血次焉。起脹之由,火蒸之,水騰之。不此之務,而攻發以求脹,是揠苗也,是猶敝車羸馬,而鞭策以求進也。痘一見點,則毒分於外,氣衛其宮,血守其中。今氣不至,不能托毒於外,毒得跨跡門牆之內,故不起耳。間有起者,中空暗薄,氣至不盛也,血次不繼也,由於火不足蒸也,水不足騰也,將息之餘煙,欲枯之微澤也,不久倒塌而亡。(《黃帝逸典》)
白話文:
三天、四天,想要讓痘疹長胖,應該用鼠黏子,它可以透發痘標,又能促進痘疹長胖。殭蠶,是痘疹長胖時的神奇藥物,可以使痘疹長胖,又能幫助形成痘漿。當痘疹已經長胖,就需要讓它形成痘漿,這味藥也能治療遊紅痘,在三天、四天、七天、八天都可以使用。如果三天、四天痘疹還沒有長胖,在使用促進形成痘漿的藥物時,可以加入雞冠血酒乳,雖然有人擔心酒會助長毒性導致發癢,但其實也沒什麼大礙。穿山甲非常有效地能促進痘疹長出和長胖,再用殭蠶配合,怎麼可能不長胖呢?
痘疹長到第五天,內外症狀都平穩,應該開始促進痘疹長出並退紅。如果不這樣做,正氣一定會虛弱,方劑中就要增加人參和黃耆的份量,這就是促進痘漿形成的方法。
痘疹沒有長起來,就會很快死亡。痘疹長起來,需要氣先到,然後血才能跟上。痘疹長起來的原理,是火氣蒸騰,水氣上升。如果不注重這些關鍵,而強行用藥來刺激痘疹長出來,就好比拔苗助長,就像用破車拉瘦馬,用鞭子驅趕牠前進一樣。痘疹剛出現時,毒素就已經分佈到體表,正氣守護著身體,血液守護著痘疹。現在氣血不足,無法將毒素托出體表,毒素就會入侵身體,因此痘疹就長不起來。有時候會出現長出來的情況,但痘疹是空虛、暗淡、薄弱的,因為氣血不足,火氣不足以蒸騰,水氣不足以上升,就像快要熄滅的餘燼,快要乾涸的微薄水澤,不久就會崩潰死亡。
痘毒未發,伏於命門,本與氣血不曾交會,及其發而赴胃,胃多氣血而主肌肉,毒與氣血交會於胃,而痘乃出。既交矣,毒與氣血混而為一,氣血之中安肯容毒?於是領載而出,出而長,長而灌,及其成功,毒既結而為疤,氣血返而歸於吾體,一有窒礙,則變態百出矣。是以出齊之後,未灌之先,不存地步,何以容受?是起脹為行漿之要道也。
醫家於此當求過第二關。○或曰:痘之起脹,如造蒸餅之上板籠,此喻最確。○血熱之痘,火盛毒壅,氣血為其所爍,毒結於中,何能起脹?急宜涼血解毒,毒解則火退,火退則氣血分,而痘自起。○痘以元氣為主,起脹者氣至也。氣虛不能充暢,何能起脹,急用保元,佐以松肌活血,則氣血自分矣。
白話文:
痘瘡的毒素尚未發作,潛伏於命門,原本與氣血沒有交匯。當它發作並到達胃部時,胃部富含氣血,並且主導肌肉,毒素與氣血在胃部交匯,痘瘡便因此出現。一旦交匯,毒素與氣血混合為一,氣血中自然無法容忍毒素的存在。因此,氣血將毒素帶往體表,毒素在外長成痘瘡,並逐漸擴散。當痘瘡成熟時,毒素凝聚成疤痕,氣血返回身體。如果出現任何阻礙,痘瘡就會出現各種變化。因此,在痘瘡全部長出,但尚未擴散之前,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,如何容納毒素呢?這就是痘瘡起脹成為漿液流出的重要原因。
醫生在此應該著重突破第二關。有人說,痘瘡起脹就像製作蒸餅時需要上板籠,這個比喻非常準確。血熱引起的痘瘡,火氣旺盛,毒素阻塞,氣血被灼燒,毒素在體內凝聚,無法起脹。此時應該緊急涼血解毒,毒素消除,火氣退散,氣血便會分離,痘瘡自然會起脹。痘瘡以元氣為主,起脹是因為氣血充足。如果元氣虛弱,無法流通,又如何能起脹呢?應該緊急使用補元氣的藥物,輔以疏通經絡活血的藥物,氣血自然會分離。
(《橡村痘訣》)
凡起脹時色焦紫者,毒盛也;形大皮薄而起縐紋者,毒盛氣虛也;頂紅滿者,血滯也。滯者活之,焦者清之,氣虛毒盛,補而兼解之。但面部有一、二悅目可愛,用藥當節,則枯者潤,薄者厚,而生意勃然矣。(《慈幼筏》)
六朝
古人云:痘證生於六日之前者易治,生於六日之後者難療。則六朝為痘家生死關頭。順痘至此,上部多已行漿;即險證至此,亦宜頂白根紅,有行漿之勢方可。若至此時,氣血不分,斷無成功之理。○痘六朝叫痛者最吉,痛則不敢黏惹,痘自完全。癢最可嫌,癢之輕者,囑其把捉,重用鮮鱗攻毒飲,漿行則癢變為痛矣。
白話文:
《橡村痘訣》
凡是長出痘疹時,顏色發焦發紫的,表示毒性很盛;痘疹形狀很大,皮膚很薄,而且出現皺紋的,表示毒性很盛,並且氣虛;痘疹頂端發紅且滿脹的,表示血液瘀滯。對於瘀滯的痘疹,要以活血的方法來治療;對於發焦的痘疹,要以清熱的方法來治療;對於氣虛毒盛的痘疹,則要同時補氣和解毒。但是如果面部只有一兩顆痘疹,而且看起來漂亮可愛,用藥就應該節制,這樣才能讓乾燥的痘疹變得潤澤,薄的痘疹變得厚實,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樣子。
《慈幼筏》
六朝
古人說:痘疹在發病前六天長出來的,比較容易治好;在發病後六天長出來的,就比較難治。因此,六朝對於痘疹來說是生死攸關的關頭。如果痘疹發展順利,到六朝時大部分痘疹已經開始出漿;即使是比較嚴重的痘疹,也應該已經出現頂部發白、根部發紅,並且有出漿的趨勢。如果到了六朝,氣血還沒有分開,就幾乎沒有治好的可能性。○痘疹在六朝時感到疼痛的,是最吉利的,因為疼痛會讓患者不敢亂碰痘疹,痘疹自然就會痊癒。最令人擔憂的是發癢,如果癢得輕微,就讓患者用手輕輕地抓一抓;如果癢得厲害,就用鮮魚鱗熬煮成解毒飲,等痘疹出漿之後,癢就會變成疼痛了。
○六朝以前,毒未化而正氣虛,清為主,補為佐;六日後,毒未化而正氣虛,補為主,清為佐。○痘六朝當灌膿,大粒者光壯,細碎者乾焦,當取大者。大粒者頂陷平塌,或枯澀無膿,細粒者內有真漿,漸次充滿,當取細者。總宜極力攻發,方可收功。○六日以前,專看根窠,無根窠則必不灌膿;六日以後,專看膿色,無膿色則必難收黶。
先賢歷練之言,確不可易。復為之解曰:無根窠要使之收束,無膿色要使之融化。氣虛者補其氣,則血自歸附;血虛者斂其血,則根不散漫;火甚者清其火,則血不傷。三法治例,各從其是,不用通套方子,便不為柴胡所困矣。○痘五、六朝,元氣虛弱,頂陷不起者,古方補中益氣湯甚妙。
白話文:
在六朝之前,毒素尚未化解而正氣虛弱時,以清熱為主,補益為輔;六日之後,毒素尚未化解而正氣虛弱時,以補益為主,清熱為輔。
麻疹發病六天時,應該灌膿,大的痘疹光亮飽滿,小的痘疹乾燥焦枯,應選擇大的痘疹。大的痘疹頂端凹陷平坦,或者乾燥無膿,小的痘疹內有真漿,逐漸充滿,應選擇小的痘疹。總之,應盡力促使痘疹發出,才能取得治療效果。
六天以前,主要觀察痘疹的根部,沒有根部就一定不會灌膿;六天以後,主要觀察膿液的顏色,沒有膿液就一定難以收斂。
前輩們積累的經驗之言,確實不可輕易改變。再次為大家解釋一下:沒有根部要使其收縮,沒有膿液要使其融化。正氣虛弱者補益其氣,則血液自然會歸附;血液虛弱者收斂其血,則根部不會散漫;火氣旺盛者清熱降火,則血液不會受損。這三種治療方法,各取所需,不用套用固定的方劑,就不會被柴胡所困擾了。
麻疹發病第五、六天時,元氣虛弱,痘疹頂端凹陷無法隆起者,古方補中益氣湯非常有效。
其中參耆甘草保元湯也,白朮助參耆而固脾土,當歸和血而生血,升柴能使清者升、陷者起。虛弱痘證,用於起壯行漿之期,勝於殭蠶、角刺多矣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至六日,欲其行漿,加生耆、圓眼、當歸於撫芎、桔、橘劑中。芎能調氣,耆可托裡,又與桔、橘併力升發,嗣後漸加人參、山藥、蓮肉、糯米等,令漿足則毒化功收矣。此時尚有未解之火,又不可不兼用丹參、殭蠶等。真虛寒證,再加桂、附亦可。(《痘疹元珠》)
白話文:
參、耆、甘草組成的保元湯,白朮輔助參、耆來固護脾胃,當歸滋養血液,升柴能使清氣上升、沉降之氣上升,用於虛弱的痘疹患者,在發痘起漿階段,功效遠勝於殭蠶、角刺。
痘疹發病第六天,若要促進起漿,可在撫芎、桔梗、橘皮藥方中加入生耆、圓眼、當歸。芎能調和氣血,耆能托裏,並與桔梗、橘皮共同促進發散。之後可漸漸添加人參、山藥、蓮子、糯米等,讓漿液充足,毒氣便可消散。若此時還有未解的熱毒,也需同時使用丹參、殭蠶等藥物。若為真陰虛寒證,可再加桂枝、附子。
浮腫
氣屬陽,血屬陰,宜和而不離。痘未起發,而頭面先腫者,此乃陽火亢盛,火性炎上。《經》曰:熱盛則腫。以見毒火隨陽上升,而陰血不能歸附,氣血相離之象。若痘起發,頭面以漸而腫者,此毒氣發越,聚於三陽,欲作膿血,此宜腫也。設當起發,而頭面不腫者,必痘本磊落,毒勢輕淺,固雖作漿,根不黏連,所以不腫,此佳兆也。如痘本稠密,起發宜腫而不腫者,此毒伏於內不能發越,此正氣不足,不能勝邪而然也。
治法當助正氣為主。如痘稀疏,起發不應腫而腫者,此感疫毒之氣,名大頭瘟者是也。治法當兼疫氣而治之。大凡瘡腫者,直至膿滿結痂,毒化而腫消目開者吉;若未充足而腫消目開者,此正氣不足,不能化毒成漿,名為倒黶,乃凶兆也。故應腫不腫,不應腫而腫,應消不消,不應消而消,皆宜詳察。
白話文:
浮腫
氣屬陽,血屬陰,兩者應當和諧相處,不可分離。痘疹尚未發出,而頭面就先腫起來,這是因為陽火過盛,火性向上炎熱。《內經》說:「熱盛則腫。」這說明毒火隨著陽氣上升,陰血無法與之結合,氣血分離的現象。
如果痘疹發出,頭面逐漸腫起來,這是毒氣發散,聚集於三陽經,將要化膿成血,這是正常的腫脹。假如應該發出痘疹,而頭面卻不腫,一定是痘疹稀疏,毒性輕微,雖然會形成漿液,但根部沒有黏連,所以不腫,這是好兆頭。
如果痘疹密集,應該發出時卻不腫,這是毒氣潛伏於內,無法發散,這是正氣不足,無法抵抗邪氣造成的。
治療方法應以扶正氣為主。如果痘疹稀疏,應該發出時卻不腫,這是感染了疫毒之氣,稱為大頭瘟,治療方法應兼治疫氣。
一般來說,瘡腫應該直到膿液飽滿,結痂,毒氣消散,腫消目開才是吉兆;如果膿液未滿就腫消目開,這是正氣不足,無法將毒氣化成漿液,稱為倒黶,是凶兆。
因此,應該腫而不腫,不應該腫而腫,應該消而不消,不應該消而消,都要仔細觀察。
(《痘科類編》)
頭面預腫,毒不歸窠,非大腹皮不為功。(《橡村痘訣》)
封合
痘至灌漿,則藏伏之毒與精華,皆為逼爍在外,所以空竅眼鼻之所,津液留聚而為封塞也。然必待腫脹灌膿而然,乃為正候。故三、四朝不宜封塞者,謂毒未外達,邪火上炎也;若五朝之後又宜封塞者,謂氣血充灌,精華不外馳也。其封塞之所,如膠脂光潤者吉;如煤乾黑者,臟腑燥槁,津液枯竭也;如膿流溢者,毒火內爍,精華外泄也,並凶。若既封塞,而六、七朝即開者,防毒未消,有內攻之危。
惟痘稀少者,不在此例。(馮楚瞻)
白話文:
臉部先腫起來,毒素不往正常地方走,非用大腹皮藥才能奏效。
痘疹長到像要灌滿漿液的時候,體內潛藏的毒素和精華都逼迫到外邊,所以眼鼻等空竅會因津液積聚而堵塞。但這必須等到腫脹灌膿才算正常現象。因此,頭三、四天不適合封塞,因為毒素還沒完全排出,邪火往上蔓延。而五天以後才適合封塞,因為氣血已經充盈,精華不再外散。封塞的地方如果像膠脂般光潤,就是吉兆;如果像煤炭一樣乾黑,表示臟腑乾燥枯竭,津液耗損;如果膿液流出來,表示毒火內燒,精華外泄,都是凶兆。如果已經封塞,但在六、七天就開了,表示毒素還沒消散,有內攻的危險。
不過,如果痘疹很少,就不適用這些原則。
回漿時眼腫不能開者,以水濕絹巾,拭去膿眵,略用手指攀開眼皮,透一線縫,則不生翳膜。(《醫學入門》)
七、八朝
痘出七日,陰中之陽盡達於外,內則空虛,如釜中甑內之氣,陽起一分,陰長一分,故其漿也,宜漸而黃,根下血暈,宜漸而緊,如腺圍定,不鋪散,不灰黯,晝夜不痛楚,飲食倍常,大便少,身熱微微,吉兆也,反是者逆。至是決死生,惟視血暈緊散,膿色真偽耳。真者寶色光彩,偽則色如土黃。
緊者氣能拘血化毒也,散則氣虛散而華,氣將絕矣。血暈全無者死。膿者毒所化也。訣曰:六日以後專看膿色。故有膿則生,無膿則死。使或有或無,而根腳不紅,或連肉灰紅,作癢煩躁,目封欲開,作瀉乾嘔,不食少睡,此氣虛不能拘血化毒也,急峻補之。倘此時尚見舌黑有刺,生意絕矣,不惟不容補,即補之何益?(程華仲)
白話文:
眼睛分泌膿液腫脹無法睜開時,用濕潤的絹布擦去膿液,輕輕用手指撐開眼皮,露出縫隙,這樣就不會長眼翳。
出痘七天,體內陽氣都已透出體外,內部虛空,如同鍋爐和蒸籠裡面的氣體,陽氣上升一分,陰氣就下降一分,因此會分泌膿液。膿液應該逐漸變黃,根部周圍的紅色區域應該逐漸收緊,如同包圍起來一樣,不擴散,沒有灰暗色,白天晚上都不疼痛,食慾比平常好,大便次數少,身體微微發熱,都是好兆頭。反之就是不好的兆頭。到這個時候就決定生死,只看根部周圍紅色的收縮或擴散,以及膿液的顏色真假。真膿液顏色鮮亮,假膿液顏色像土黃色。
收緊代表氣血能凝結化解毒素,擴散則代表氣虛散開,氣血將要耗盡。根部周圍完全沒有紅色,則會死亡。膿液是毒素轉化的產物。古人說:六天以後只看膿液的顏色。有膿液就能活,沒有膿液就會死。如果出現有時候有膿液,有時候沒有,而且根部沒有變紅,或者肉色灰紅,感到癢癢煩躁,眼睛想睜開卻睜不開,腹瀉、乾嘔、食慾不振、睡眠減少,這是氣虛導致無法凝結氣血化解毒素的表現,要立即服用補氣的藥物。如果此時舌頭還呈現黑色,上面還有刺,那麼就沒有生機了,不僅不能補氣,就算補氣也無濟於事。
七、八朝,面部漿未灌足,早結乾紅疤疕,而頭頂不收,下部猶灌者,無妨,但宜攻發,不得早用清利。○七、八朝,面部雖有真漿,下身純是清水,不咬牙,不作瀉者,參、耆醞釀亦可收功。若咬牙泄瀉,擦破皮塌不成疤疕者,謂之外剝,不治。○七、八朝,先灌者雖收,後出者方灌,只宜攻發後者,不得早用清利。
○痘至八朝,音咽忽有痰聲,雖痘色不變,亦要提防,九朝氣急腹脹,恐從此始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至七日,當用參、耆等助漿,恐於火毒相戾,所以六朝以前,須預著力清解,使火毒淨盡為妙。若清解未淨,而清補並用,必致減去參、耆之力,所以藥不應手。(徐仲光)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出痘七、八天,臉部痘漿尚未充盈就結痂變成乾紅色的疤,而頭頂的痘痘尚未消退,身體其他部位的痘漿仍在分泌,則無大礙,但應該用藥促進痘疹發出,不能過早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。如果七、八天,臉部雖然有痘漿,但下身只是清水樣分泌,沒有牙關緊閉或腹瀉的症狀,可以用人參、黃芪等藥物幫助痘疹收斂。但如果出現牙關緊閉、腹瀉,痘疹破皮塌陷,沒有形成疤痕的,叫做「外剝」,這種情況就無藥可治了。如果七、八天,先出現的痘痘已經收斂,而後出現的痘痘還在分泌,就應該針對後發的痘痘促進其發出,不可過早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。
痘疹出現第八天,如果聲音沙啞,並且有痰聲,即使痘疹顏色沒有變化,也要注意防範,第九天如果出現氣喘、腹脹,就更加危險。
痘疹出現第七天,應該用人參、黃芪等藥物幫助痘漿生成,避免火毒互相抵觸。因此,在出痘前六天,就應該著重清熱解毒,使火毒完全清除,這樣才是最好的。如果清熱解毒沒有完全清除,而同時使用清熱解毒和補益藥物,就會削弱人參、黃芪的作用,導致藥效不顯。
行漿
漿之不漿,脹之不先,漿之斯漿,脹之而藏。其漿也,氣血齊盈,水火均平,毒孤而熟化其根。夫痘之漿,毒之化也,毒所由化,氣至而水盈焉,水盈而血生焉,使不幹焦而成薄膿。氣之至焉,水足而火行焉,火行而毒熟焉,能蒸爛其毒而成稠膿。故火不得水不蒸,水不得火不騰。
漿而不漿,不責其毒,不責其血,惟求其氣。漿而不稠,毒不盡化,溫而扶之。因瀉不稠,氣下泄也,溫扶而升之。漿而不漿,恣其補益,幸而毒腐,真元憊極,氣機以息,是成板黃,主客俱傷,不免死亡。漿已成熟,氣不能接,猶弓開難滿,忽下陷而泄,目為之開,勢在危急,但觀其痘色猶未變,半日之間數倍補益,生猶可得。
白話文:
行漿
漿之不漿,脹之不先,漿之斯漿,脹之而藏。
痘疹尚未成熟時,先不要急於行漿,要待其脹大後再行漿,才能將毒氣完全封藏在痘疹內。
其漿也,氣血齊盈,水火均平,毒孤而熟化其根。 當痘疹成熟時,氣血充盈,水火平衡,毒氣被隔絕在痘疹內,並逐漸化解。
夫痘之漿,毒之化也,毒所由化,氣至而水盈焉,水盈而血生焉,使不幹焦而成薄膿。 痘疹的漿液是由毒氣化解而形成的。當氣血運行到痘疹部位時,就會帶動水液充盈,進而滋生血液,形成薄薄的膿液,避免痘疹乾燥枯竭。
氣之至焉,水足而火行焉,火行而毒熟焉,能蒸爛其毒而成稠膿。 當氣血到達痘疹處,水液充足,就會引發火氣運行,火氣會將毒氣蒸熟,形成稠厚的膿液。
故火不得水不蒸,水不得火不騰。 火氣需要水液才能蒸騰,水液需要火氣才能沸騰,二者相互依存。
漿而不漿,不責其毒,不責其血,惟求其氣。 當痘疹尚未成熟時,不必急於化解毒氣,也不必強求血液充盈,只需調和氣血,促進氣血運行至痘疹部位。
漿而不稠,毒不盡化,溫而扶之。 如果痘疹的漿液不稠厚,說明毒氣尚未完全化解,應溫和地扶持氣血,促進毒氣化解。
因瀉不稠,氣下泄也,溫扶而升之。 如果痘疹的漿液稀薄,說明氣血下泄,應溫和地扶持氣血,使其向上運行。
漿而不漿,恣其補益,幸而毒腐,真元憊極,氣機以息,是成板黃,主客俱傷,不免死亡。 如果痘疹尚未成熟就急於補益,即使毒氣化解,也會耗損真元,導致氣機衰竭,最終形成板黃,主客兩敗俱傷,難免死亡。
漿已成熟,氣不能接,猶弓開難滿,忽下陷而泄,目為之開,勢在危急,但觀其痘色猶未變,半日之間數倍補益,生猶可得。 如果痘疹已經成熟,但氣血運行不足,就像拉開的弓難以再充滿力一樣,痘疹可能會突然塌陷,甚至破裂,情況十分危急。但是,如果痘疹的顏色尚未改變,可在半日內大量補益,仍有生還的機會。
大抵痘之生死,繫於漿之有無;漿之有無,繫於脹之起伏;脹之起伏,繫於身之氣血;身之氣血,繫於中之水火。水乃後天之形氣,火乃先天之元氣,此起脹行漿之微妙也。(《黃帝逸典》)
行漿自頭面始,頭面有洋,自能順行而下,漸轉黃熟。所謂洋者,如玉中之綿,水中之云,光彩活動,二日過肩,三日過膝。若頭面雖灌,而清淡無洋,不過肩者,必成外剝,不過膝者,必有餘毒。○予師口授云:看漿必要有洋。凡漿起必要浮胰,傘頂看膿,痘必要如豆煮熟,中心一樣。
其言最形容的當。○漿清多是體虛,皮厚而不灰者,參、耆、乳酒、雞汁、羊肉之屬釀之,自可成膿結黶。皮薄者,擦之即成外剝,泄瀉咬牙,內攻不能救矣。○灌不起有二證:一為血熱,一為氣虛。血熱者毒結而不化,急宜涼血解毒;氣虛者灰白頂陷,毒凝不運,急宜補氣。
白話文:
痘瘡的生死,取決於是否有漿液;漿液的生成,取決於痘疹的漲落;痘疹的漲落,取決於身體的氣血;而身體的氣血,則取決於體內的水火。水是後天之氣,火是先天之元氣,這就是痘疹起脹行漿的微妙之處。
漿液從頭面開始運行,頭面有洋,就能順利往下流淌,漸漸轉黃成熟。所謂洋,就像玉石中的絲綿、水中之雲,光彩流動,兩天過肩,三天過膝。如果頭面雖然有漿,但清淡無洋,不過肩的,必然會形成外剝;不過膝的,必然還有餘毒。我的師傅口授說:看漿液一定要有洋。凡是漿液起來,必須浮起白色泡沫,傘頂狀看膿液,痘疹必須像豆子煮熟一樣,中心一致。
這些描述都很貼切。如果漿液清稀,多半是體虛,皮膚厚而不灰的,可以用人參、黃芪、乳酒、雞汁、羊肉等釀製藥物,使其結成膿瘡。如果皮膚薄,稍微一擦就變成外剝,而且腹瀉、咬牙,內攻就無法救治了。
灌漿不起有兩種情況:一是血熱,一是氣虛。血熱者毒氣積聚而不化,要趕緊涼血解毒;氣虛者痘瘡灰白頂陷,毒氣凝滞不運,要趕緊補氣。
其他形狀多般,總不離此二者。○灌不起,體虛者十之七,血熱者十之三。或清或補,佐以攻發,多有成功。若體虛而夾毒,血熱而傷氣者,清中補,補中清,生死關頭,端在乎此。○灌膿時要有腥氣,無腥氣必無真漿,急宜攻發。○搶漿者,稀痘無之。稠密之痘,未至漿期,先灌數粒,其色黃熟,此火毒所迫,氣血不能主持,與傷科未老先白頭同病,急宜瀉火。○血漿者,火甚也。
痘之為用,全賴火以成功,火固不可盡瀉,然亦不宜太盛,溫溫養之,則漿成矣。漿者血之變也。火甚則血不及變而即行,故成血漿,不急瀉火。有色紫煩悶而告變者,瀉火則色淡而漿漸濃,亦自成疤而愈。○血漿與紫疱不同:間發者為紫疱,擦碎則純是清水;胸背腰腹一片紅者為血漿,碎之則是未變膿之血也。○停漿者,漿半行而忽止,非氣血之虛,亦毒之結也。
白話文:
其他形狀各式各樣,但基本上都脫離不了這兩種。如果灌漿不起來,體虛的人佔了七成,血熱的人佔了三成。治療要麼清熱,要麼補虛,再輔以攻發,大多能成功。但如果是體虛又夾雜毒素,血熱又傷氣的人,就要在清熱中補虛,在補虛中清熱,生死攸關,全靠這一點。灌漿時要有腥味,沒有腥味就沒有真漿,要趕緊攻發。搶漿是指痘疹稀疏,沒有真漿。痘疹稠密的,還沒到出漿期就先灌了幾顆,顏色黃熟,這是火毒逼迫,氣血無法維持,和傷科未老先白頭一樣,要趕緊瀉火。血漿就是火毒太盛。
痘疹的治療,完全依靠火才能成功,火不能完全瀉掉,但也不能太盛,要溫溫地養護,這樣才能出漿。漿是血的變化。火毒太盛,血就來不及變化而直接流出來,所以就成了血漿,不急著瀉火。有顏色發紫,煩悶並預示要變化的,瀉火之後顏色會變淡,漿會逐漸濃稠,最後也會自然結痂癒合。血漿和紫疱不一樣:間發性的痘疹會出現紫疱,擦碎之後就只有清水;胸背腰腹一片紅的則是血漿,碎開之後就是還沒變化的膿血。停漿是指漿快出來了卻突然停止,不是氣血虛弱,而是毒素積聚。
由於營衛不和,或寒暑之氣逆之。速宜斟酌用藥,不爾,輕則鬼腫發,重則內攻矣。(《橡村痘訣》)
漿行七日,腫要過項,漿要過胸。腫者,毒外出也;言過胸者,從上下也。至陽物亦要灌,乃宗筋之會也。兩腳不灌不妨。○兩臂亦宜滿,不然,臨收時必不食而生他變。手臂,脾所主也。○珠不在大,在乎體之明;漿不在足,在乎色之正。土黃者,黃而無彩也。○灌膿時,額上形如湯泡,皮肉盡赤而干,此氣自盡不能拘血,血亦不能附氣而製毒,必死。諸痘才灌,而兩唇先黃硬,此毒先入脾,失次序矣,必死。
擦破而瘡痕隱隱有生意,此穢觸也,勿作死證治。(程華仲)
白話文:
如果身體內外氣血失調,或是寒暑之氣入侵身體,就應該馬上根據情況用藥治療。否則,輕則會出現痘疹,嚴重則會內傷。
痘疹發病七天後,腫塊會蔓延到脖子,然後再蔓延到胸部。腫起來表示毒素向外排泄;說從上下蔓延,是指毒素從上往下走。人體頭頂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也需要用藥治療,因為它是筋脈交匯的地方。至於雙腳不用特別治療。
兩隻手臂也應該腫起來,否則在收尾階段可能會出現其他狀況,導致患者不吃東西。手臂屬於脾臟所管轄的部位。
痘疹的大小不重要,重要的是痘疹的顏色是否正常。痘疹的顏色應該呈土黃色,而不是暗黃色。
如果痘疹化膿時,額頭上出現像湯泡一樣的疹子,皮膚又紅又乾,就表示身體的抵抗力已經耗盡,無法控制毒素,患者必然死亡。如果痘疹剛開始化膿,嘴唇就變得黃硬,表示毒素先侵入了脾臟,打亂了發病的正常順序,患者也會死亡。
如果痘疹破裂後,傷口隱隱約約有生機,這是因為接觸了污穢之物,不要誤認為是死亡的徵兆而進行治療。
看膿之法,火照之內外光潤,手按之皮薄軟陷者,無膿也。火照之而內暗,手按之而如鼓者,有膿也。○凡灌漿時,必認得毒已解盡,方可一心溫補。若遇寒證,加薑、桂亦可。但毒未解盡者,須帶丹參輩以清火;殭蠶之妙,以其助漿兼解毒也。○痘漿已足,即宜清涼解毒,兼利小水,則毒不留於內,從小便泄去,而濕潤之氣,轉而為燥,庶黶收而餘毒得免。(《仁端錄》)
漏漿
痘作膿窠之時,最要皮厚包裹完固。若膿未成,忽然瘡頭有孔,其水漏出,或結聚成團,堆於孔外者,或水去囊空而乾黑者,俗名漏瘡,必死。若膿熟之後,囊皮亦熟,漿水沸出,因而結黶者,此頭額正面之間多有之,俗謂堆屎收,不可以漏瘡例論。蓋漏瘡膿未成,堆屎收膿過熟也。(萬密齋)
白話文:
觀察膿包的方法,使用火焰照射,如果內外光澤且按之皮薄軟陷,表示沒有膿。若火焰照射下內部昏暗,按之如同擊鼓般硬實,則表示有膿存在。
在灌注藥物時,必須確認毒素已經消除殆盡,才能進行溫補治療。如果遇到寒症,可以加入薑和桂來輔助。但在毒素尚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,應添加丹參等草藥以清熱解毒;僵蠶的功效在於幫助藥物滲透與解毒。一旦痘漿充足,應立即採取清涼解毒的方法,並配合利尿,使毒素不會留在體內,從尿液排出。這樣,濕潤的體質會轉化為乾燥,使病癥得到收斂,避免餘毒的產生。
「漏漿」指的是痘疹在發作期間,最關鍵的是保持皮膚厚實且包裹緊密。若在膿包尚未形成時,突然在痘頭出現孔洞,有水流出,或者聚集成塊狀,堆積在孔外,或者水流乾後留下空囊且呈現乾黑色,這被俗稱為「漏瘡」,通常預示著病情危急,有可能致死。然而,在膿包成熟後,囊皮也會變得成熟,漿水開始沸騰溢出,形成的痘頭多見於額頭和麪部,俗稱「堆屎收」,不能按照「漏瘡」的原則來判斷。因為「漏瘡」是指膿包尚未形成,而「堆屎收」則表示膿包已經成熟。
涸漿
涸漿,即空殼之異名。痘形雖圓綻,而內實空虛,未幾則涸極而色變矣。然此固屬氣血兩虛,殊不知又系火爍金枯之故。蓋火炎而梟毒攻衝,則血熱不能化漿矣;金燥而腎水枯竭,則氣陷而成內虛矣。故一見涸機,宜急以黃連、生地、犀角、紫草以清火毒,繼以參、耆、歸、地培補氣血,杜燥勢於未萌,續真元於未竭,乃克有濟,稍一遲緩,定難療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板黃
痘膿成而色黃者,中央土之正色也。況漿之化源,由於脾胃,自宜黃潤光華。故痘漿既重乎飽滿,而尤貴乎膿之黃活,此順理也。若陰陽離其正氣,梟毒肆其殘虐,則囊房銷鑠,而膿漿之澄灌於中者,膩滯牢貼,如物之枯萎而黃,乃氣血不榮於內。是以死澀而不活動,干蠟而不明黃,以手按之,凝結板實,名為板黃,則濕潤之氣全無,化源之機絕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白話文:
涸漿
涸漿,就是空殼的別稱。痘疹雖然圓圓地破開,但裡面空空如也,不久就會完全乾涸,顏色也跟著改變。這其實是因為氣血兩虛,但更重要的是火氣旺盛,金氣枯竭所致。
因為火氣旺盛,毒素攻衝,導致血熱無法化成痘漿;金氣乾燥,腎水枯竭,則氣機下降,形成內虛。
因此,一旦看到痘疹乾涸的跡象,就應該立即用黃連、生地、犀角、紫草來清熱解毒,再用人蔘、黃耆、當歸、地黃來補益氣血,阻止乾燥之勢於萌芽狀態,補充真元於枯竭之前,才能有效治療。稍有延誤,就難以治療了。
板黃
痘瘡膿液形成,顏色呈黃色,這是中央土的正常顏色。而且痘漿的來源在於脾胃,自然應該黃潤光澤。因此,痘漿不僅要飽滿,更要以黃活的膿液為佳,這是順應道理的。
如果陰陽失調,正氣不足,毒素肆虐,就會造成囊房消損,膿漿積聚在裡面,變得粘稠、牢固,如同枯萎的物品般呈黃色,這是氣血不榮於內所致。因此,膿液乾燥、不流動,像蠟一樣黃而不透明,用手按壓,感覺凝固、堅硬,稱為板黃,就表示濕潤之氣完全消失,化源的機制也斷絕了。
九、十朝
痘九朝色轉蒼蠟,漸次收黶,順痘至此,已成功矣。若先期蹭蹬,至此內證始平,頭面才灌,周身根腳不散,或微有漿色,漸次成膿,亦可逾期而愈,不必拘守常格,執泥朝頭。○癢瀉內攻之證,多在九朝死。九朝是其死期,非可救之期也。可救之處,在六、七朝,預為之計,早施溫補。
十二朝死期之證,九朝極力救之,十中間有一、二得生者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至十日,毒解矣,膿亦轉黃作蒼蠟矣。元氣實者,痘必循次而結。如口角與陽物先結者,正收也。身漸輕快,腫漸消,眼漸矇矇而欲開,飲食倍常,二便如故,從上至下,而逐漸收結,痂厚色紅,大事畢矣。不然,猶未可以為善。惟結痂時發熱者不必慮,乃蒸漿作黶也。凡一時痂盡落者,毒火內爍也,急解之。
白話文:
九、十朝
痘疹在第九天顏色轉為蒼白蠟黃,逐漸結痂,順利發疹至此,已算是成功了。如果之前病程不順利,到了第九天內證才平穩,頭面才開始長疹子,全身肢體卻沒有散疹,或者稍微帶點漿液色,逐漸化膿,也可以延遲痊癒,不必拘泥於固定的發疹時程。
癢瀉內攻的症狀,大多發生在第九天,第九天就是它的死期,無法挽救。可以救治的機會,在第六、七天,要預先做好準備,及早服用溫補藥物。
十二天是死亡的時機,在第九天要極力救治,十天之內還有一、二個能活下來的。
痘疹到了第十天,毒性就會消解,膿液也會轉為黃色,呈現蒼白蠟黃的顏色。元氣充足的人,痘疹一定會依序出現。例如,嘴角和陽具部位先結痂,就是正常的收斂過程。身體漸漸輕鬆,腫脹逐漸消退,眼睛逐漸模糊但想要睜開,食慾比平常好,大小便正常,從上到下,逐漸收斂結痂,痂皮厚實顏色紅潤,那就表示大功告成了。如果沒有這樣,還不能確定會痊癒。只有在結痂時發熱不用擔心,那是蒸發漿液結痂的正常現象。如果一下子所有的痂皮都脫落,那是毒火內爍,要趕緊治療。
此證必膿未充足。若聲啞煩悶,喘促不食,死期迫矣。否則亦必發毒而解。○十日而補脾燥濕,是言證之常也。若危險之證,至此而作膿窠者有之,何可不察而概行清涼滲濕乎?清涼滲濕,膿足毒盡之後隊,施之灌膿,得無謬乎?痘以日程限,為初學計,活法在胸,何程限可拘,當補者補,當瀉者瀉,不泥於書,始足以寄人司命。(程華仲)
痘至八、九、旬日,外無漿則里毒不化,必嗆啞、瘙癢、痰潮、不食、眼開,危期速矣。常有忽然連串片片之痘裂水,形如松脂桃膠,轉眼堆聚,變凶轉吉。更有旬朝內外,干板涸如焦鍋底狀,毫無生氣,忽從地角、承漿諸處裂縫,流出臭水,漸升頭額,堆腫高厚若糊臉,名曰發臭,毒泄即當補托,遲則氣脫。(葉天士)
白話文:
這個症狀一定是膿還沒長夠。如果患者聲音嘶啞,煩躁不安,呼吸急促,不願意吃東西,就快要死了。否則一定會發毒然後好轉。一般來說,十天之後就要開始補脾燥濕,這是治療這個病症的一般規律。但是如果情況很危急,到這個時候才長出膿包的也有,怎麼可以不仔細觀察就一概採用清涼滲濕的方法呢?清涼滲濕的方法應該在膿長夠,毒素排盡之後才使用,用來促進膿液排出,如果在膿還沒長夠的時候就使用,難道不違背醫理嗎?天花病的發展有一定的時間規律,這是為了初學者制定的,真正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,哪裡有固定的時間可以拘泥呢?該補的時候就要補,該瀉的時候就要瀉,不要死讀書,才能真正擔當起救人的責任。
天花病到第八、第九天,如果表面沒有長出膿皰,就表示裡面的毒素沒有化解,患者一定會出現聲音嘶啞、皮膚瘙癢、痰多、不願意吃東西、眼睛睜不開的症狀,病情十分危急。經常有人會突然出現連成一片的痘疹,破裂流出水,看起來像松脂一樣,很快就堆積起來,從凶險轉為吉利。還有些人,在十天之內,痘疹乾燥、硬化,像鍋底一樣,毫無生氣,突然從下巴、承漿等部位裂開,流出臭水,逐漸蔓延到頭頂,腫脹起來,就像糊了一張臉一樣,叫做「發臭」,毒素排出之後就要馬上補氣托陽,如果延誤時間就會虛脫。
痘癢
瘙癢而作於灌膿時者,凶多吉少。須視其所發,觀其所因,察其情狀,以施治療。視其所發者,或發於手足,或發於肩背,拂之則止,禁之則聽者吉;若發於正面,瘙癢不止,皮脫肉乾者凶。
觀其所因者,或因吐瀉少食,脾胃既弱,氣血不榮者,此虛癢也,治宜溫補;或因穢惡之氣,觸動邪火者,此暴癢也,治宜熏解;或因痘瘡已熟,邪氣盡解,正氣漸生,氣血調和,火微欲退,乃溶溶而癢者,此美疾也,不須服藥。如無因自生瘙癢者,原是惡痘,不得善成。
察其情狀者,如瘙癢之時,乍作乍止,精神清爽,不自抓搔,欲人撫摩者生;若抓搔無時,神識昏沉,搖頭扭項者死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白話文:
痘癢
痘瘡發作時,若感到瘙癢,而且是在膿液開始形成的時候,多半凶多吉少。必須觀察痘瘡發生的位置,探究瘙癢的原因,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,才能對症下藥。
觀察痘瘡發生的位置:
- 若痘瘡長在手腳或肩背,輕輕拂拭即可止癢,不用刻意壓制,則預後良好;
- 若長在臉部,瘙癢難忍,皮膚脫落,肉體乾枯,則預後不佳。
探究瘙癢的原因:
- 若是因嘔吐、腹瀉、少食而導致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引發的瘙癢,則屬於虛癢,需用溫補的方法治療;
- 若是因接觸穢惡之氣,導致邪火入侵引起的瘙癢,則屬於暴癢,需用熏解的方法治療;
- 若是痘瘡已成熟,邪氣消散,正氣漸長,氣血調和,熱氣逐漸消退,而引起的溶溶瘙癢,則屬於好轉的徵兆,不必服藥。
- 若無任何原因而自行發癢,則可能是惡性痘瘡,難以痊癒。
觀察患者的具體情況:
- 若瘙癢時,時而發作,時而停止,精神狀態良好,不喜歡自己抓撓,反而希望他人撫摸,則預後良好;
- 若不停地抓撓,神志不清,搖頭晃腦,則預後不佳。
(摘自《馮氏錦囊》)
痘有灰白癢塌者,乃氣血虧弱,而變為虛寒也。陽分者,氣居之地也;陰分者,血居之地也。陽氣弱則陷於陰,陰血盛則乘於陽,氣虛則血進,血虛則氣凌,自然之理也。氣虛,則為麻為癢為陷;血熱,則為干為燥為痛。痘色白者,必至於灰慘。灰慘者,必至於平伏癢塌。此皆氣虛而不起脹,血虛而不華色。
治法用補中益氣合四物湯,以補助氣血。內有熱者,加清利解毒之藥,使血活氣行,則白可變為紅矣。苟單補氣而不補血,則氣血燥熱,而癢塌愈甚矣。(《金鏡錄》)
痘癢畢竟屬虛。管𪀉乃謂有氣盛血熱而癢,此謬說也。又有謂因血上行,血味本咸,醃螫皮肉作癢。似為近理,然灰白之痘,不惟氣虛,而血亦虛,豈能上行而醃螫皮肉?此說又恐未然。其有穢觸而癢者,燒蒼朮、紅棗、黃柏以解之。○表虛之痘,膿漿不滿,多有癢者,不能禁其手搔,須令著長袖絹衣,扎其袖口,不得爪搔為妙。如無絹衣,用絹片裹兒手亦可。
白話文:
長出灰白色、發癢、凹陷的痘痘,說明身體氣血虧虛,轉變成虛寒。陽分是氣的所在,陰分是血的所在。陽氣虛弱就會陷於陰分,陰血旺盛就會侵入陽分,氣虛則血會旺盛,血虛則氣會凌駕,這是自然法則。氣虛會導致麻木、發癢和凹陷;血熱則會導致乾燥、灼熱和疼痛。痘痘顏色白,一定會變成灰暗,灰暗的痘痘一定會變得平坦、發癢、凹陷。這些都是因為氣虛而無法膨脹,血虛而沒有光澤。
治療方法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四物湯來補益氣血。如果內有熱症,可以加入清熱解毒藥,使血液活躍、氣血流通,就能讓白色變成紅色。如果只補氣而不補血,則會導致氣血燥熱,發癢凹陷的症狀會更加嚴重。
痘痘發癢本質上是虛證。有人說有氣盛血熱導致發癢,這是錯誤的說法。還有人說因為血液上行,血液本味鹹,會刺激皮膚產生癢感。這似乎有點道理,但是灰白色痘痘不僅氣虛,血也虛,怎麼可能上行刺激皮膚呢?這個說法也可能不正確。如果因為髒東西觸碰而發癢,可以用蒼朮、紅棗、黃柏來解毒。表虛的痘痘,膿液不多,容易發癢,病人忍不住用手抓撓,應該讓他們穿上長袖的絹衣,扎緊袖口,避免抓撓。如果沒有絹衣,可以用絹布包裹住孩子的手也可以。
(《痘疹心法》)
癢有二證:一則氣血不足,其癢為虛,四君子湯;一則不能食淡,火生致癢,蟬蛻一物湯。(聞人槻)
爬破
木枯則折,土燥則裂。痘之囊房不甚充滿,則爬破之證所自來矣。但爬破不關要處,猶可全活;若爬破要所,如顴臉頭面,是五臟精華之所聚,痘毒藉為囊房,猶人之有舍,鳥之有巢,今囊房既破,毒無棲所,況營陰耗竭,元氣外亡,焉得不乘虛而內入耶?有效女媧補天之法,用紙封固者,亦必賴夫脾胃內強而能食,氣血未殘而能灌,斯有濟耳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白話文:
癢分兩種情況:一種是氣血不足,癢是因為虛弱,可以用四君子湯治療;另一種是無法吃清淡食物,火氣旺盛導致發癢,可以用蟬蛻一物湯治療。
樹木枯竭就會折斷,泥土乾燥就會裂開。痘疹的囊泡沒有完全長滿,就會出現爬破的情況。如果爬破的地方不重要,還可以保全性命;但如果爬破了重要部位,例如顴骨、臉頰、頭面,這些地方是五臟精華匯聚的地方,痘毒依附在此形成囊泡,就像人有住所,鳥有巢穴一樣。現在囊泡破了,毒素無處可去,再加上營陰耗竭,元氣外散,又怎麼能不乘虛而入呢?有人用紙封固的方式,如同女媧補天一樣,但這也需要依靠脾胃強健,能夠吃東西,氣血沒有衰竭,能夠繼續供給營養,才能有所幫助。
十一、二朝
十二、三日,有形如火燒煙燻者,血不載毒而內攻也。生死看訣:音不清,食不入,破處乾枯,煩亂不寐者,死證也;音清能食,睡臥安耽,爬破淋漓,神舒氣爽者,生證也。又當分虛實治:唇舌潔淨,則補兼清解;若唇燥舌乾便秘,則單清解,繼以平和,攻補兩盡矣。(《慈幼筏》)
十一、二日成痂之際,極好之痘必有咳嗽,或夜暮身熱。《幼科僉》云:毒氣未盡,概投苦寒,多有胃減廢食,釀成痘勞者。痘發自腎臟骨髓之中,從內之外,毒乃渙釋,收疤之時,真氣歸里,肺合皮毛,處位高,體清肅,從前灌脹成痂,蒸迫之氣,受虧已極,氣泄為咳矣。
白話文:
十一、二朝
十二、三日,有形如火燒煙燻者,血不載毒而內攻也。
- 在發病的第十二、十三天,如果出現像火燒煙燻一樣的症狀,表示毒素沒有隨著血液排出,反而入侵內部了。
生死看訣:音不清,食不入,破處乾枯,煩亂不寐者,死證也;音清能食,睡臥安耽,爬破淋漓,神舒氣爽者,生證也。
- 可以根據以下徵兆判斷生死:
- 聲音不清、吃不下東西、破損的地方乾燥、煩躁不安、睡不著覺,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。
- 聲音清晰、能吃東西、睡覺安穩、破損的地方濕潤、精神舒暢、呼吸順暢,這些都是生還的徵兆。
又當分虛實治:唇舌潔淨,則補兼清解;若唇燥舌乾便秘,則單清解,繼以平和,攻補兩盡矣。(《慈幼筏》)
- 治療時要分清虛實:
- 如果嘴唇和舌頭乾淨,就需要補虛和清熱解毒。
- 如果嘴唇乾燥、舌頭乾燥、便秘,就只需要清熱解毒,之後再用平和的藥物調理,既能攻毒又能補虛。
十一、二日成痂之際,極好之痘必有咳嗽,或夜暮身熱。《幼科僉》云:毒氣未盡,概投苦寒,多有胃減廢食,釀成痘勞者。
- 在發病的第十一、十二天,痘疹開始結痂時,如果痘疹長得好,必然會出現咳嗽,或者晚上發熱。
- 《幼科僉》中說,如果毒氣尚未完全排出,就一味地使用苦寒藥物,很容易導致胃口減退、食慾不振,最終造成痘瘡後的虛弱。
痘發自腎臟骨髓之中,從內之外,毒乃渙釋,收疤之時,真氣歸里,肺合皮毛,處位高,體清肅,從前灌脹成痂,蒸迫之氣,受虧已極,氣泄為咳矣。
- 痘瘡是由於腎臟和骨髓中的毒氣從內向外發散而引起的,毒氣排出後,身體的真氣就會回到內部,肺臟與皮膚相連,位置高,體質清肅。之前由於痘疹鼓脹成痂,身體被蒸迫,氣血虧損嚴重,氣血不足就會導致咳嗽。
況投利濕下注之藥而結痂,上焦已經轉燥,若毒仍留伏,焉能收黶?再論幼稚陽常有餘,陰未充長,布痘至於結痂,一身脂液大損,陰氣告匱可知,故暮夜屬陰,時為煩熱者,正《內經》云:陰虛生內熱也。昔西鄰吳氏女,年甫四歲,痘系順證,漿滿成痂,忽發煩躁,夜熱不寐,晨起安然,醫用保元、異功,熱躁益加,更醫以為毒氣未盡,用桑、蠶暨涼解藥,熱甚而添泄瀉。余視漿痂形色,詢其平日起居,用六味湯一服而安。
此二條人多忽而不究,故辨及之。(葉天士)
收黶
黶非難事,難於漿也。漿足則毒化,化則毒盡,毒盡則黶矣。黶重頭面,余則輕之,漿黶不及頭面,是謂氣道乖和,陰陽閉塞,而失其宜。故痘黶必以頭面為主,而天庭尤為頭面之主。蓋氣之上也,始在於下,則成扶搖之勢,及至中上,則滂沛橫流,及頂之微末,則緩遊而已。倘中上不橫流,微末烏得有餘勁乎?不漿而黶,死無論矣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服用利濕下注的藥物後結痂,上焦已經轉為乾燥,如果毒素仍然殘留,怎麼可能收黶呢?再說小孩子陽氣本來就旺盛,陰氣尚未充盈,出痘到結痂,全身津液損失很多,陰氣不足可想而知,所以夜晚屬於陰,這時就容易發熱,這正符合《內經》中說的「陰虛生內熱」。以前西鄰吳家的女兒,年僅四歲,出痘順利,痘漿滿溢結痂,突然變得煩躁,晚上發熱睡不著,早上起來又恢復正常,醫生給她用保元、異功藥物,反而熱躁更加嚴重,另一個醫生認為是毒氣未盡,用桑、蠶以及涼解藥,熱症更加嚴重,還出現了腹瀉。我觀察了痘痂的形色,詢問她平時的起居,用六味湯一劑就治好了。
這兩個案例很多人忽略不究,所以我特別提出說明。(葉天士)
黶本身並不難,難的是痘漿。痘漿充足才能毒氣化解,化解才能毒氣消失,毒氣消失才能收黶。黶重在頭面,我則輕視它,痘漿和黶沒有到達頭面,說明氣道不和諧,陰陽閉塞,沒有達到應有的狀態。所以痘黶一定要以頭面為主,而天庭更是頭面的主宰,因為那是氣的最高部位。氣一開始從下往上,就形成了扶搖直上的勢頭,到達中間往上時,就如滂沱大雨般橫流,到達頭頂最微末的地方,就緩慢遊走。如果中間往上不橫流,最微末的地方怎麼會有剩餘的力氣呢?沒有痘漿就收黶,那就死定了。
漿清而黶,與死為鄰。微稠而黶,須復其斑,後必發毒,乃可得生。漿稠而黶,可決其生。漿稠不黶,火沸不停。(《黃帝逸典》)
收黶時無雜證,方為正黶;或熱,或渴,或瀉,或痰響,或咬牙寒戰,或煩躁不安,皆謂之收不回,非正黶也。○螺螄黶最上;頂露松香,皮塌牽連者,名雞矢黶,次之;漿清不成黶者,急則內攻,緩則發毒。○三、五粒中間收一、二粒,謂之打花焦,最吉。○大寒之痘,怕出不出;大暑之痘,慮收不回。
暑月陽氣盡泄,體弱之兒,氣血有限,盡供出長之用,至收黶時無以復續,更遭酷暑,金水俱傷,忽然內陷者有之。此雖非醫罪,能於漿足之後不減參、耆、歸、芍,更加熟地、麥冬,庶幾可保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白話文:
痘漿稀薄且發黑,病人將近死亡。痘漿略微濃稠且發黑,必須讓它重新長出痘痂,之後一定會發毒,才能保住性命。痘漿濃稠且發黑,可以預測病人會活下來。痘漿濃稠但不發黑,病情持續惡化。收痘時沒有其他併發症,才是正常的痘疹。如果出現發熱、口渴、腹瀉、痰鳴、咬牙寒戰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就說明痘疹沒有收好,不是正常的痘疹。螺螄結痂最好,頂部露出松香,皮膚凹陷連在一起的,稱為雞屎結痂,次之。痘漿稀薄不結痂的,情況緊急就內服藥物治療,情況緩慢就等著它發毒。三五個痘疹中收了一個兩個,叫做打花焦,預後最好。大寒季節的痘疹,怕它出不來;大暑季節的痘疹,擔心它收不回來。盛夏陽氣耗盡,體弱的孩子氣血有限,全部用來長身體,到了收痘時就沒有力量補充,再加上酷暑天氣,金水二氣受損,突然內陷而亡的也有。雖然不是醫生的罪過,但可以在痘漿充足之後,不減參、耆、歸、芍等藥,再加入熟地、麥冬,希望能保住性命。
膿後結痂,理之常也。有過期不收,遍身潰爛者,其因有六:有因大便秘結,表裡俱實,熱氣蒸郁,毒氣散漫,陽氣太盛,無陰氣以斂之而不收者,治宜清涼;有因泄瀉裡虛,脾胃虧弱,元氣外散,表裡不固,陰氣太盛,無陽氣以斂之而不收者,治宜溫補,有因渴飲多,以致水漬於脾,濕淫肌肉而不收者,治宜滲濕;有因天寒失於蓋覆,瘡受凍冷,血凝毒滯而不收者,治宜溫和;有因天熱過求溫暖,瘡被熱蒸而不收者,治宜清涼;有因食少氣虛而不收者,治宜補脾。大抵痘之成就,猶谷之秋成。
蓋五穀得陽氣以成熟,非涼風至則不能結實;痘之膿而不焦,猶苗之秀而不實,治須識其清涼之義可也。然亦有膿後氣血虛耗,是以不黶,不可與前同視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白話文:
膿後結痂,理之常也。有過期不收,遍身潰爛者,其因有六:
膿瘡癒合後結痂,是正常現象。但有些膿瘡過了很久仍然沒有結痂,甚至全身潰爛,原因有六種:
1. 因大便秘結,表裡俱實,熱氣蒸郁,毒氣散漫,陽氣太盛,無陰氣以斂之而不收者,治宜清涼;
由於便秘導致內外積熱,熱氣蒸騰,毒氣四散,陽氣過盛,缺少陰氣收斂,因此無法結痂。治療應該採用清涼的方法。
2. 因泄瀉裡虛,脾胃虧弱,元氣外散,表裡不固,陰氣太盛,無陽氣以斂之而不收者,治宜溫補;
由於腹瀉導致內虛,脾胃虛弱,元氣外泄,內外虛弱,陰氣過盛,缺少陽氣收斂,因此無法結痂。治療應該採用溫補的方法。
3. 因渴飲多,以致水漬於脾,濕淫肌肉而不收者,治宜滲濕;
由於過度飲水,導致水分停留在脾臟,濕氣侵淫肌肉,無法結痂。治療應該採用滲濕的方法。
4. 因天寒失於蓋覆,瘡受凍冷,血凝毒滯而不收者,治宜溫和;
由於天氣寒冷沒有遮蓋,膿瘡受寒,血液凝滯,毒素積聚,無法結痂。治療應該採用溫和的方法。
5. 因天熱過求溫暖,瘡被熱蒸而不收者,治宜清涼;
由於天氣炎熱,過度追求溫暖,膿瘡被熱氣蒸熏,無法結痂。治療應該採用清涼的方法。
6. 因食少氣虛而不收者,治宜補脾。
由於飲食不足,導致氣虛,無法結痂。治療應該採用補脾的方法。
大抵痘之成就,猶谷之秋成。
總之,痘瘡的癒合,就像穀物的收成一樣。
蓋五穀得陽氣以成熟,非涼風至則不能結實;痘之膿而不焦,猶苗之秀而不實,治須識其清涼之義可也。
因為穀物需要陽氣才能成熟,只有等到涼風吹過才能結實;而痘瘡膿液流出而不結痂,就像植物長出枝葉而不結果一樣,治療需要明白清涼的重要性。
然亦有膿後氣血虛耗,是以不黶,不可與前同視。
然而,也有一些情況是膿瘡癒合後由於氣血虛弱,無法結痂,這與前面所述的情況不同。
(《馮氏錦囊》)
痘正收黶時,黶而不黶,非氣虛必血熱也。氣虛血熱,唇舌之紅不紅辨之。亦有時令致然者,時寒用溫劑調之,時熱用涼劑清之。○痘至結黶,未有不作氣息者,帶腥氣者佳,口臭者死,全無氣息,有餘毒也,須解之。(《慈幼筏》)
痘瘡至成膿疱,此收功之時,手足常要和暖,過熱過寒者變也;人事常要安靜,煩躁悶亂者變也;六腑常要充實,忽吐利者變也;聲音常要響亮,忽喑啞者變也;飲食要漸進,忽不食反作渴者變也;色要蒼蠟,形要飽滿,忽灰白平塌者變也;瘡要安和,忽癢痛者變也。或觸風寒,或犯禁忌,或傷食,或誤服湯丸,醫者當詳察其所因而治之。(《幼幼集成》)
白話文:
長痘痘快要結痂時,有的地方結痂,有的地方沒結痂,這不是氣虛就是血熱。氣虛血熱可以從嘴唇和舌頭是否紅潤來判斷。也可能跟季節有關,天氣寒冷就用溫和的藥物調理,天氣炎熱就用涼性的藥物清熱。
痘瘡長成膿疱,這是收功的時候,手腳要保持溫暖,過熱過冷都會引起變化;病人要保持安靜,煩躁不安都會引起變化;六腑要保持充實,突然嘔吐腹瀉都會引起變化;聲音要響亮,突然沙啞都會引起變化;飲食要慢慢增加,突然不想吃飯反而口渴都會引起變化;面色要蒼白潤澤,身體要飽滿,突然灰白凹陷都會引起變化;痘瘡要保持平靜,突然發癢疼痛都會引起變化。可能是受風寒,或是犯了禁忌,或是傷了脾胃,或是誤服了藥物,醫生要仔細觀察原因來治療。
痘至十三、四日,則黶老而落矣。然猶有老而不落,名曰漆面刺肉。身體發熱,眼紅面赤,心煩口渴者有矣;面虛目腫噁心者有矣;肉爛身熱,口生疳蝕者有矣;發毒發疔者有矣;眼生白障,眼露白睛者有矣;痘雖平復,禍變百出,烏得以黶老而不防乎?黶脫光潔,痘若愈矣,然猶未也。黶落而疤白者有矣;經月之餘,猶發寒熱者有矣。
或生流注,或生疥癩,或狂煩喘渴,痂落餘證仍生,死生未保,又可以痂落為平安哉?(戴指南)
痘出腦後與足相應,齊起齊痂,人多未知,日久腦後不痂不黶,即恐為病耳。(倪有美)
造化之理,生於陽者陰成之,生於陰者陽成之。故痘瘡收黶,頭自發際以上,陽氣獨盛,謂之孤陽;足自膝以下,陰氣所聚,謂之寡陰。所以諸瘡皆黶之後,惟此二處難黶,乃造化自然之理,不可作倒黶論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痘瘡長出來後,十三、十四天就會結痂脫落。但有些痘瘡會結痂不脫落,稱為「漆面刺肉」。病人可能出現發燒、眼睛紅腫、面頰發紅、心煩意亂、口渴、面色蒼白、眼睛浮腫、噁心嘔吐、肉腐爛、發燒、口腔潰瘍、皮膚上長出毒瘡或疔瘡、眼睛白濁、眼白外露等各種情況。即使痘瘡看似平復,但後續變化難以預料,所以即使痘瘡結痂也不能掉以輕心。
結痂脫落後,有的會留下白色疤痕,有的會持續一個月以上反覆發燒。有些患者還會出現流注、疥癬、狂躁不安、口渴氣喘等症狀。即使結痂脫落,也並不代表病情已經完全康復,死亡風險仍然存在,不可掉以輕心。
痘瘡長在頭部後腦勺和腳部,應該同時出現,同時結痂。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,如果頭部後腦勺的痘瘡很久了還沒結痂,就需要小心,可能是生病了。
自然法則中,陽氣旺盛的地方需要陰氣來平衡,陰氣旺盛的地方需要陽氣來平衡。因此,痘瘡結痂後,頭部從發際以上陽氣過盛,稱為「孤陽」;腳部從膝蓋以下陰氣過盛,稱為「寡陰」。所以,痘瘡通常在結痂後會消退,只有頭部後腦勺和腳部容易留下難以消退的結痂,這是自然法則,不可強求。
倒黶塌陷
未綻一齊黑者,為黑陷,已綻而不齊黑者,為將黶。(錢仲陽)
痘疹之毒,由內而外為順;內而不出曰伏;已出復入曰陷;不能成漿謂之倒陷;不能結痂謂之倒黶。曰伏、曰陷、曰倒,皆由外而內為逆。(萬密齋)
當出不出,當脹不脹,當灌不灌,當黶不黶,均謂之陷伏倒黶。○凡痘出胖灌黶,俱以及期為無恙;於中有少退減者,名曰陷伏倒黶,最為惡證。或擬為寒,或擬為熱,未有定論。要知本證灰白頂陷,二便清利,飲食不進,口鼻氣冷,體不甚熱,脈息沉遲,漸漸癢塌者,此屬虛寒,溫補自愈;本證紫色頂突,小便赤,大便秘,飲食易化,口鼻氣熱,身體熱甚,舌刺,脈數,漸漸枯焦陷入者,此屬實熱,清解自愈。又在七日以前多屬實熱,七日以後多屬虛寒。
白話文:
痘疹發出來時,如果還沒完全長出來就全部變黑,稱為黑陷;如果已經長出來但沒有完全變黑,稱為將黶。痘疹的毒素是由內而外發散,如果沒有發散出來就叫做伏;如果已經發散出來又往裡面收回去就叫做陷;如果不能形成膿液就叫做倒陷;如果不能結痂就叫做倒黶。伏、陷、倒,都是由外而內收回去的逆向現象。
痘疹應該長出來卻沒有長出來,應該脹起來卻沒有脹起來,應該有膿液卻沒有膿液,應該結痂卻沒有結痂,這些都叫做陷伏倒黶。痘疹如果能順利長出來、有膿液、結痂,都是正常的,不會有什麼問題;如果出現了一些退減的現象,就叫做陷伏倒黶,這是比較嚴重的症狀。陷伏倒黶可能屬於寒證,也可能屬於熱證,目前沒有統一的說法。如果痘疹呈現灰白色、頂部凹陷、大小便清利、食慾不振、口鼻氣冷、身體不怎麼熱、脈搏沉遲,並且逐漸癢痛塌陷,這是屬於虛寒證,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痘疹呈現紫色、頂部突出、小便赤色、大便秘結、食慾好、口鼻氣熱、身體很熱、舌頭乾燥、脈搏數快,並且逐漸乾枯、塌陷,這是屬於實熱證,可以用清解的方法治療。一般來說,七天之前的痘疹多屬於實熱,七天之後的痘疹多屬於虛寒。
又有因穢惡觸犯者,或熏解,或補托,俱載時書,茲不贅。(《仁端錄》)
痘證之陷有四:有白、有紅、有灰、有黑。魏桂岩皆責氣虛,後人遂以四者俱當用補,誤矣!蓋彼之論陷,深究其源,唇舌滋潤,身不壯熱,惟色變遷而陷,故責之氣虛。若唇燥舌苔,壯熱燎人,焦紫其色,而凹陷不起,果虛耶?抑毒耶?補益妄投,豈非按圖索驥乎?予治不然,外實則解之,內實則清之、下之,內外無證則平調之。不獨治陷痘,諸痘皆然。
(程華仲)
陷分五證:一則內虛,陽氣不能外達,故致出而覆沒,或斑點白色,或見灰黑倒陷者,其人必不乳食,或腹脹內寒,或手足冷,或吐瀉,或寒戰咬牙,皆內虛也。速宜溫中,輕則十宣散、六氣煎,甚則十二味異功散,外用胡荽酒噴之,但得冷者暖、陷者起、黑者活,便是佳兆。
白話文:
有些痘瘡是因為接觸穢物而發病的,可以根據情況用解毒或補益的方法治療,這些方法都記載在醫書裡,這裡就不多說了。
痘瘡陷入有四種情況:白色、紅色、灰色和黑色。魏桂岩認為這四種情況都是氣虛引起的,後人就認為這四種情況都需要用補益的方法治療,這是錯誤的!因為他說的痘瘡陷入,深入分析原因,是唇舌濕潤,身體沒有發熱,只是顏色變化而陷入,所以說是氣虛。但如果唇乾舌苔,發熱厲害,顏色焦黑而凹陷不起來,這是氣虛嗎?還是毒邪呢?胡亂補益,不是像照著圖畫找馬嗎?我治療痘瘡不是這樣,外證實則解毒,內證實則清熱、瀉下,內外沒有證狀就調和它。不只是治療陷入的痘瘡,其他痘瘡也是這樣。
痘瘡陷入分為五種情況:第一種是內虛,陽氣不足以到達體表,所以痘瘡長出來就凹陷下去,或者出現白斑,或者變成灰黑色凹陷,這種人通常不愛吃乳食,或者肚子脹痛,或者手腳冰涼,或者嘔吐腹瀉,或者寒戰咬牙,都是內虛引起的。要趕快溫補脾胃,輕則用十宣散、六氣煎,嚴重則用十二味異功散,外用胡荽酒噴塗,只要能讓冷的變暖,凹陷的隆起,黑色的變活,就是好的兆頭。
○二則毒盛,內外熏灼,不能盡達於表,因而復陷於裡,乃致煩熱躁擾,氣喘妄言,或二便不利,渴而腹脹,皆毒陷也。輕者利小便,宜大連翹飲、通關散,或四順清涼飲;甚者通大便,宜承氣湯,並外用水楊湯浴之,但得利後瘡出則佳。○三則外感風寒,肌竅閉塞,血脈不行,必身痛肢厥,斑點不長,或變紫黑,如癮疹者,此倒伏也。
宜溫肌散表,用桂枝葛根湯,加麻黃、蟬蛻;或紫草飲,外用胡荽酒噴之,但令溫散寒邪,使熱氣得行,則痘自長矣。○四則或因誤下,毒氣入里而黑陷者,先宜六氣煎,或溫胃飲,以培養胃氣;如表未解者,後宜柴葛桂枝湯,以疏散於外,甚者再加麻黃。○五則房室不潔,為穢惡所觸而黑陷者,宜內服紫草飲,外用胡荽酒噴之;或用茵陳熏法,並用辟邪丹。
白話文:
一、兩種毒素過盛,從內到外都受到燻燒炙烤,無法完全達到皮膚表面,因此反而深入體內,導致煩熱、躁動、呼吸困難、語無倫次,或者二便不通暢,口渴卻腹部脹滿,這都是毒素深入體內的現象。輕度的情況可以利尿,使用「大連翹飲」、「通關散」或者「四順清涼飲」;嚴重的則需通便,使用「承氣湯」,並配合使用水楊湯沐浴,只要排便後傷口能出現在皮膚上就是好的結果。
二、受到風寒外感,肌體孔隙閉塞,血液循環受阻,會感到全身疼痛、四肢發冷,皮膚上可能出現斑點,或者轉為紫色黑色,像是癥狀一樣,這是倒伏的表現。
應當溫暖肌體,疏散表層,使用「桂枝葛根湯」加上麻黃、蟬蛻,或者使用「紫草飲」,外用胡荽酒噴灑,目的是溫暖散寒,讓熱氣得以流通,這樣痘疹自然就會長出來了。
三、或者因為錯誤地使用下藥,毒素進入體內且陷入深處的狀況,首先可以使用「六氣煎」或者「溫胃飲」來培養胃氣;如果表層的症狀尚未解除,然後可以使用「柴葛桂枝湯」來疏散於外,嚴重的情況再加入麻黃。
四、或者因為房事不潔,受到污穢之物的觸碰而陷入深處的狀況,應當內服「紫草飲」,外用胡荽酒噴灑;或者使用茵陳薰蒸法,並使用闢邪丹。
○服藥後有三驗法:陷者復腫,漸以成膿一也;若原瘡已干,別於空處另出一層,起發成膿,漸以收黶者,二也;亦有不腫不出,只變自利,下去膿血,飲食精神如故者,三也。有者吉,無者凶。(張景岳)
倒黶之證,雖曰毒甚,亦是裡虛,里不虛如何倒得入?○倒黶之裡虛,非其里之本虛,半由於不當下而早下,半由於表熱而誤清其里。○塌陷之患亦有二:半由於闊大而不能充暢,半由於泄瀉而中氣下沉。○癢塌之證,由漸而頹;倒黶之證,突如其來。○倒黶之證,既曰虛,如何黑焦?黑焦者,毒結也。
元氣虛,不能運化毒氣,安得不凝結而成黑焦?○塌陷如何不焦?塌陷只是虛,故不焦,不焦故可施溫補。不焦者名曰陷,焦者名黑陷,總屬裡虛。但白陷宜溫補,黑陷宜清補。○痘本難灌,極力攻發,惟恐其不足,直追到九朝、十朝,然後清利,故無倒黶之患,但瘟疤而已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白話文:
服藥後觀察病情變化,有三种情况:一是原本消下去的腫塊又重新肿起来,逐渐化脓;二是原來的瘡口已经结痂,但在別的地方又出現新的肿块,化脓,最终逐渐结痂;三是沒有肿块,也沒有外觀上的變化,但排泄物中會排出膿血,食慾精神如常。前三种情况预示病情好转,反之则预示病情不佳。
所謂“倒黶”,虽然看似毒性很重,其实也是由于体内虚弱,体内不虚弱怎么会“倒黶”呢?“倒黶”的虛弱并非天生体虚,一半是由于过早用药导致体内虚弱,一半是由于表热而误用清热药伤了脾胃。
“塌陷”也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伤口过大,不能及时愈合;另一种是因泻痢导致中气下沉。
“癢塌”是逐渐出现的,而“倒黶”则是突然出现的。
“倒黶”虽然是虛症,但為何会出现黑焦?黑焦是毒素凝结的结果。
元气虚弱,无法运化毒气,自然会凝结成黑焦。
“塌陷”为什么不会出現黑焦呢?因为“塌陷”只是虛弱,没有毒素凝结,所以不会黑焦,因此可以采用溫补的方法治疗。没有黑焦的“塌陷”叫做“白陷”,有黑焦的“塌陷”叫做“黑陷”,都屬於裡虛,但“白陷”宜溫补,“黑陷”宜清补。
天花本来就难于发病,必须极力促使它发出来,唯恐不够,一直持续到第九天、第十天,然后才用清热利湿药治疗,因此不會出现“倒黶”,只会留下疤痕。
瘟疤潰爛
黶後瘟疤,汁氣腥穢,餘毒盡泄,此佳兆也。若收黶時,遍身乾枯而潮熱者凶。○臭爛之痘,毒雖外泄,亦能內攻,必須安臥能食,元氣不敗者方可。不然,猶有遷變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已成膿,過期不黶,潰爛膿汁淋漓,黏惹疼痛者,用敗草散,或蕎麥粉以絹袋盛貯撲之,更多布席上襯臥尤佳。(《證治準繩》)
斑爛
痘瘡膿熟潰爛者,常候也;若未成膿先即潰者,此名斑爛。由病當發散而不發散,則毒氣閉塞;不當發散而誤發散,則熱毒隨陽氣暴出,遍身皮肉潰爛。治宜調脾進食,安養營衛,生肌解毒。解之不至於冷,調養不至於熱,方為良法。(萬密齋)
白話文:
麻疹過後,患處結痂,分泌物腥臭,毒氣盡數排出,這是好的徵兆。但如果結痂時,全身乾燥且發熱,則凶險。
膿瘡發臭潰爛,毒氣雖然外泄,卻也能向內侵犯,必須能夠安靜臥床、正常進食,元氣不衰才可。否則,仍有可能發生變化。
痘瘡已經化膿,但過了期限卻不結痂,潰爛流出膿汁,黏膩疼痛,可以使用敗草散,或者將蕎麥粉裝入絲綢袋子中撲在患處,在床單上鋪上布墊臥床更佳。
痘瘡膿液成熟潰爛,是正常現象;但如果未化膿就先潰爛,則稱為斑爛。這是因為疾病本應發散,卻未能發散,導致毒氣阻塞;或本不該發散卻誤行發散,導致熱毒隨陽氣暴發,全身皮肉潰爛。治療應以調脾胃、進食、安養營衛、生肌解毒為原則。解毒不宜過冷,調養不宜過熱,才是良策。
疤不落
疤不落必是疤厚,外雖結而中實溏,此因多食鮮發之物。無妨,清利收斂,自然脫矣。亦有乾結著肉而不落者,血分熱也。又宜清熱養陰,以潤澤之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痂日久,當脫不脫,在於胸背手足,無妨。若面上不脫,當以百花膏潤之,令其速脫,遲則乾硬,深入肌肉,遂成疤痕。然久而不脫者,脾胃虛也。治宜人參白朮散,加黃耆、官桂,不可撏掐剝去,恐傷皮膚,復灌作瘡,反復潰爛,其後多成疥癩。(萬密齋)
白話文:
痘疤不容易掉,是因為疤痕太厚,表面雖然結痂,但裡面卻鬆軟。這是因為吃了太多鮮發的食物造成的。不用擔心,只要清熱利濕,收斂傷口,自然就會脫落。也有一些痘痂乾燥緊貼肉上,無法脫落,這是因為血分有熱。也需要清熱養陰,滋潤皮膚。
痘痂如果過了很久,該脫落卻沒有脫落,在胸背手腳部位,不用擔心。如果臉上的痘痂不脫落,可以用百花膏滋潤,讓它快速脫落,如果拖延時間,就會變得乾燥硬化,深入肌肉,就會形成疤痕。不過,如果長時間不脫落,是脾胃虛弱的表現。治療需要用人參白朮散,加上黃芪和官桂,不能用手去搓、掐、剝,以免傷到皮膚,引起再次潰爛,反复發作,最後可能會變成疥癬。
疤痕
痘痕赤白,各有所因,治法亦異。凡痕赤作癢者,血虛有熱也,用四物加丹皮;赤而作痛者,餘熱也,用四君、連翹、銀花;若發熱便調者,脾胃虛熱也,用異功散;發熱便秘者,腸胃內熱也,用犀角地黃湯。○疤痕白者,屬氣虛而血衰也,宜固元氣為本,參兼變之證治之。
服藥漸轉紅活者可治,色不轉者不治。雖經年之後,多患瀉利而死。○凡瘡疤黑暗者,恐前未甚作膿,收黶太急,倒黶歸腎也。但察其表裡,如壯熱大渴未除,煩悶昏睡少食,或大便不通,或自利者,此真倒黶歸腎也;若身溫爽快,飲食漸加,大小便調者,此瘡疤本色,無慮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痘痘留下的疤痕,顏色或紅或白,成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要區別。紅色發癢的疤痕,是血虛有熱,可以用四物湯加丹皮;紅色疼痛的疤痕,是餘熱未清,可以用四君子湯、連翹、銀花;如果發熱且大便稀溏,是脾胃虛熱,可以用異功散;發熱便秘的,是腸胃內熱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。白色疤痕則屬氣虛血衰,治療應以補益元氣為本,並根據具體情況加减藥物。
藥物服用後,疤痕逐渐變紅活絡的,可以治療;顏色不變的,就難以治癒。即使過了多年,也會經常腹瀉而死。黑色的疤痕,可能是當初膿液未排盡,收口過快,導致毒素積聚入腎所致。但要仔细观察病人的表里情况,如果還有發熱口渴、烦躁昏睡、食欲不振,或便秘、腹泻等症狀,就是毒素入腎的表現;如果身體溫和舒服,食欲渐增,大小便正常,那就只是疤痕的本色,不用担心。
痘後餘毒
夫痘順證,其痘疏,其毒微,自然易出易黶,而無餘毒;險證,其痘密,其毒盛,自然難出難黶,而有餘毒;逆證,或陷伏,或倒黶,幸賴脾胃強,調治早,證雖得痊,餘毒未盡,發而為病,多犯疥癰目赤,痘毒藉此消除。故凡痂落而口不渴,身無熱,二便通調,腹無痛楚,精神漸壯,飲食漸加,痂疤紅潤者,此無餘毒也。
若身熱而渴,譫語驚搐,六脈浮洪,腹痛吐瀉,或二便秘澀,精神昏憒,痂疤赤紫,肢倦食少者,此有餘毒也。審其表裡虛實而治之。然至痘後則內外俱虛,最要避寒暑以養其表,節飲食以養其里。倘表裡失調,營衛氣逆,皆可成癰成疽,未可專以毒論。毒者,陰陽偏勝所致,豈真有形惡劣之謂歟?又不可因虛而概用溫補,蓋黶後原宜清解餘毒。但不宜太用寒涼,蓋氣血大虛之後,寒多真寒,熱多假熱,熱去而寒易起也。
白話文:
痘後餘毒
痘瘡的病程,若順利發展,痘疹疏散,毒氣微弱,自然容易發出和結痂,並且沒有餘毒。若病程凶險,痘疹密集,毒氣強盛,自然難以發出和結痂,就會留下餘毒。若病程逆轉,痘疹可能隱伏不發或倒退結痂,幸好脾胃功能強健,治療及時,即使疾病痊癒,但餘毒尚未完全清除,仍可能誘發其他疾病,常見的有疥瘡、癰腫和目赤等,痘毒藉此消除。
因此,如果痘痂脫落後,患者口不渴,身體沒有發熱,大小便通暢,肚子不痛,精神逐漸恢復,食慾逐漸增加,痘疤紅潤,就表示沒有餘毒。
反之,如果患者發熱口渴,神志不清、抽搐,脈搏浮大,腹部疼痛,嘔吐腹瀉,或大小便不通暢,精神昏沉,痘疤赤紫,四肢無力,食慾不振,就表示有餘毒。需根據患者的表裡虛實情況進行治療。
痘瘡之後,患者的內外都虛弱,最重要的是要避寒避暑,以保護陽氣,節制飲食,以養護脾胃。如果表裡失衡,營氣衛氣逆亂,都可能形成癰腫或疽瘡,不可單純以毒論之。毒氣是陰陽失衡所導致的,並非真的有形體的惡劣之物。
另外,不可因為虛弱就一味溫補,因為痘瘡之後應該以清解餘毒為主。但也不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因為氣血虛弱後,寒則真寒,熱則假熱,熱氣退去後,寒氣更容易入侵。
至於痘未黶痂未落之際,尤不可過用寒涼,蓋未黶之痘,不藉燒疤,何自而黶?未落之痂,不藉陽和,何自而落?(馮楚瞻)
痘瘡既黶之後,或發癰腫,人固知為餘毒矣。不知氣高而喘息作聲,掀胸抬肚者,餘毒之在肺也;痰涎稠黏,咬牙戛齒,泄瀉口臭者,餘毒之在脾胃也;盜汗出於胸前,向午熱渴者,餘毒之在心包也;睡中多驚,身常發熱者,餘毒之在肝也,耳輪與尻常熱者,餘毒之在腎也;眼合不開,身腫不消,壯熱不清,鬱鬱不樂者,諸經皆有餘毒也。(翁仲仁)
痘後三大證者:牙疳、鬼腫、目疾是也。牙疳十救五、六;鬼腫十死二、三;目疾雖非死證,防有終身之患,故稱大證。○牙疳,一日齦黑,二日齒動,三日齒落,其來最速,故謂之走馬。○牙疳有失下者,有失清者。大便實,少腹堅,不思食者為失下;能食而便調者為失清。
白話文:
痘痘還沒結痂脱落時,尤其不能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。因為沒有結痂的痘痘,如果不靠熱力燒灼,怎麼會結痂呢?沒有脱落的痂,如果不靠陽氣溫和,怎麼會脱落呢?
痘瘡結痂之後,可能會出現癰腫,人們都知道這是餘毒。但可能不知道氣往上衝導致喘不過氣、胸口起伏的人,是餘毒在肺部;痰液黏稠、牙齒緊咬、腹瀉口臭的人,是餘毒在脾胃;盜汗出現在胸口、中午感到口渴的人,是餘毒在心包;睡覺時容易驚醒、身體經常發熱的人,是餘毒在肝臟;耳朵輪廓和屁股經常發熱的人,是餘毒在腎臟;眼睛睜不開、身體腫脹不消、發高燒神志不清、鬱鬱寡歡的人,是全身經脈都有餘毒。
痘後三大症狀分別是牙疳、鬼腫、目疾。牙疳十人中有五、六人會得;鬼腫十人中有二、三人會死;目疾雖然不是致命疾病,但可能造成終身的眼疾,所以也屬於大症。牙疳的發展非常快,第一天牙齦變黑,第二天牙齒鬆動,第三天牙齒脱落,所以稱為走馬牙疳。牙疳分為失下和失清兩種。大便乾燥、小腹硬、不想吃東西屬於失下;能吃東西而且大便正常屬於失清。
失下者,胃有燥矢,仍須去之;失清者,輕則竹葉石膏湯,重則犀角地黃湯。○牙疳在門牙者唇腫,在坐牙者腮腫。洗去臭穢,吹以敷藥,腫消牙不落者易愈,牙落腫不消者不治。○牙落無血,牙床如膻豬油者,用羊毛筆洗見鮮血,然後吹藥。○吹藥用人中白、孩兒茶二味,箍住牙床,不使展開,自能固齒,硼砂化瘀消腫,冰片領諸藥透骨。雖名家各有秘傳,總不離此四味。
白話文:
如果胃裡有燥熱,即使排泄了,也要繼續去除;如果體內有熱毒,輕者用竹葉石膏湯,重者用犀角地黃湯。牙齦潰爛,在門牙的位置則嘴唇腫脹,在臼齒的位置則腮幫子腫脹。先洗去污穢,再用敷藥吹入患處,腫消牙不脫落的容易痊癒,牙脫落腫不消的則無藥可治。如果牙齒脫落時沒有出血,牙床像豬油一樣白,就用羊毛筆洗刷直到看到鮮血,然後再吹藥。吹藥要用人中白、孩兒茶二味,箍住牙床,不讓它張開,就能固齒,硼砂化瘀消腫,冰片引領藥物滲透骨骼。雖然名醫都有各自的秘方,但總離不開這四味藥。
○牙疳與鬼腫,或與目疾齊發,先治牙疳,莫急於牙疳也。○鬼腫者,曲池漫腫,或在手,或在足,或手足齊腫,或左右但腫一邊,與他處發腫不同。未黶之前發者,一面消腫,一面攻痘,令其瘟疤,則腫可消。若發於黶後,毒無從出,安有消理?故潰者十之八、九,間有一、二消者,猶是毒結之輕也。欲行消散之法,須是身熱體壯,按之堅而無頭方可,內服散結湯,外用敷藥。
若體虛腫熟,即宜參、耆內托,外貼膏藥。○鬼腫與癰疽同,色紅而痛者,雖不能消,潰亦易收斂,色白而不痛者,最主淹纏。○潰一處者易治;潰二處者難治;手足齊潰,膿出不收,不可為矣。○書云:毒留於肝則為目疾。亦不盡然。有痘在目珠,擦破而成障翳者;有目開遲,閉鬱而成障翳者;有失解遺熱者;有胞腫而目珠無恙者。皆宜一一分治,不必早用點藥。
白話文:
牙齒潰爛和鬼腫,有時會和眼疾一起出現,應該先治療牙齒潰爛,不要急於治療牙齒潰爛。鬼腫是指曲池穴周圍腫脹,可能發生在手或腳,也可能手腳同時腫脹,或者左右只有一邊腫脹,和其他地方的腫脹不同。在出疹子之前出現腫脹的,一邊消腫一邊治療痘疹,讓它形成痘疤,腫脹就能消退。如果是在出疹子之後出現腫脹,毒素無處可排,怎麼可能消退呢?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會潰爛,只有一兩例可以消退,這也是因為毒素積聚較輕。想要採取消散的方法,必須是身體發熱、體質強壯,按壓時堅硬且沒有頭部的情況下才能使用,內服散結湯,外用敷藥。
如果體虛腫脹已經成熟,就應該用人參、黃耆內服,外敷膏藥。鬼腫和癰疽一樣,顏色發紅且疼痛的,雖然不能消退,但潰爛後容易收斂,顏色發白不痛的,最容易纏綿難愈。只潰爛一個地方的容易治療,潰爛兩個地方的難治,手腳同時潰爛,膿液流出不收斂的,就無藥可救了。
書上說毒素留存在肝臟就會導致眼疾,也不完全正確。有些人痘疹長在眼珠上,擦破了就變成障翳;有些人眼皮睜開遲緩,閉塞鬱積就變成障翳;有些人因發燒導致熱毒沒有完全消除;有些人眼球周圍腫脹,但眼珠卻沒有問題。這些情況都需要分別治療,不必急著用眼藥。
○痘在目,其灌與黶,亦猶在膚。在膚擦破則為瘟疤,四旁紅腫,須以時日,多服解毒之藥,自能疕脫而愈。目中擦破,亦猶在膚,其紅腫有似障翳,非障翳也,亦宜清解劑中加羚羊角,須以時日,自能解散。點洗之品,皆非所宜。○紅腫障翳,痛澀羞明,先宜荊、防、羌活,火鬱發之,不愈,然後服羚角、龍膽。
○赤澀久不愈者,宜滋肝腎,蓋目得血而能視也。○痘後潮熱,最為可嫌。熱退人靜脈平,熱來脈浮弦數大,有似標邪,實非外感,惟於養陰藥中兼調胃氣,可望漸平。若反復變亂,胃氣益傷,陰不能復,人漸枯瘦,有類疳勞,不可治矣。○痘後便血,瘀者宜清,鮮者宜養。
白話文:
長痘痘如果在眼睛上,就跟長在皮膚上一樣,如果皮膚上的痘痘破了會留下疤痕,周圍紅腫,需要時間慢慢恢復,多吃解毒藥物就能痊癒。眼睛上的痘痘破了也跟皮膚一樣,會紅腫,看起來像障翳,但其實不是障翳,也要用清熱解毒藥物,再加上羚羊角,需要時間才能消散,滴眼藥或洗眼藥都不適合。眼睛紅腫有障翳,疼痛澀癢,畏光,先用荊芥、防風、羌活,如果火氣鬱結導致的,症狀不減輕,再服用羚羊角、龍膽草。
眼睛紅澀很久不消退,就要滋養肝腎,因為眼睛需要血液才能看東西。長痘痘後出現潮熱,最令人擔心。熱退後人體靜脈平穩,熱來脈象浮弦數大,看起來像外感,其實不是外感,只要在養陰藥物中調和胃氣,就能慢慢恢復正常。如果反覆出現,胃氣受損,陰氣無法恢復,人體逐漸消瘦,就像疳勞一樣,就無法治療了。長痘痘後便血,如果是瘀血,就用清熱解毒藥物,如果是新鮮血液,就用養血藥物。
不急治,下多則有暴脫之患。○痘後浮腫,與風濕同治,則餘毒自散,不可早用補劑。痘後鼻癢,用黃芩、山梔以清肺;齒癢,用犀角、石膏以清胃;痘後發落,熱傷血也,宜養陰;痘後無故齒落,而非牙疳者,腎虛也,六味地黃丸主之。○黶後發癰者,何也?蓋痘毒之出盡歸瘡窠,膿化而毒解,斷無發癰之理。
設當膿成毒化之時,不知松肌透肌之法,或過用寒涼,毒凝肌肉之內,或純用溫補,熱遏膚腠之間,至收黶時,其兒元氣壯,不得內攻,聚於腠理,結而為癰也。膿未成者散結湯,膿已成者內托散。看其部分,以加引經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白話文:
治療天花不要急於求成,藥物服用過多反而容易導致虛脫。天花痊癒後出現浮腫,與風濕病的治療方法相同,如此餘毒就會自然散去,不可過早使用補藥。天花後鼻子癢,可以用黃芩、山梔子清肺;牙齒癢,可以用犀角、石膏清胃;天花後頭髮脫落,是熱傷血造成的,應該滋陰養血;天花後無緣無故掉牙,不是牙疳引起的,是腎虛造成的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
天花痊癒後出現癰腫,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天花毒素都已排出,集中於瘡瘍部位,膿液化解後毒素就會消失,是不可能出現癰腫的。
如果在膿液形成、毒素化解時,不懂得疏通肌膚,或者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導致毒素凝結在肌肉內部,或者過度使用溫補藥物,熱氣阻礙了皮膚毛孔,到了天花痊癒時,孩子的元氣旺盛,毒素無法向內部侵入,就積聚在皮膚毛孔中,形成了癰腫。膿液未形成的可以用散結湯治療,膿液已形成的可以用內托散治療。根據具體情況,可以加入引經藥物。
痂後病目,俗謂目中出痘。果痘也?胡不見根點成膿而遂結痂?古云:熱壅於肝則病目。確論也。(《慈幼筏》)
痘後餘熱不除,量其輕重而治之。大熱則利小便,小熱則解毒。蓋利其小水,使心火有所導引,而餘熱自無容留矣;小熱宜解毒者,蓋小熱不解,恐大熱漸至矣。利小水宜導赤散,解毒宜犀角地黃湯。(徐東皋)
解餘毒藥,全以不傷胃氣為主,平淡無奇,斷不敗事,如三豆飲之屬。若金銀花一味,本草稱其解毒不寒,余見脾胃虛弱者多服即瀉,伍氏用連翹飲子,亦取平和。(葉天士)
白話文:
痘疹痊癒後眼睛仍然有病,俗稱眼睛生痘。真的是痘疹嗎?為什麼沒有看到痘疹的根部化膿,然後結痂呢?古人說:熱氣壅塞於肝臟就會導致眼睛生病。這是一個確切的論斷。
痘疹後餘熱未除,要根據其輕重程度來治療。熱氣較重就利尿,熱氣較輕就解毒。利尿可以引導心火從小便排出,餘熱自然不會停留;熱氣較輕宜解毒,是因為如果不解毒,恐怕會逐漸加重成大熱。利尿可用導赤散,解毒可用犀角地黃湯。
解毒藥物,都以不傷胃氣為原則,藥性平和,不會造成傷害,就像三豆飲之類。金銀花單味藥,本草記載它解毒而不寒涼,我觀察到脾胃虛弱的人服用金銀花就會腹瀉,伍氏的連翹飲子,也是取其平和的藥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