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11)
卷三·傷寒提鉤 (11)
1. 傷寒
今姑舉其略:如麻黃湯、桂枝湯、參蘇飲、羌活湯、麻桂飲之類,皆單逐外邪,肌表之散劑也;又如小柴胡湯、補中益氣湯、三柴胡飲、四柴胡飲之類,皆兼顧邪正,經絡之散劑也;再如理陰煎、大溫中飲、六味回陽飲、十全大補湯之類,皆建中逐邪,臟腑之散劑也。嗚呼!以散藥而散於肌膚經絡者,誰不知之?惟散於臟腑者,則知之少矣。
以散為散者,誰不知之?惟不散之散,則微之又微矣。余因古人之未及,故特吐其散邪之精義有如此。(《景岳全書》)
補中散表法
補者,所以補中,何以亦能散表?蓋陽虛者,即氣虛也,氣虛於中,安能達表?非補其氣,肌能解乎?凡脈之微弱無力,或兩寸之短小而多寒者,即其證也。此陽虛傷寒也。陰虛者,即血虛也,血虛於裡,安能化液?非補其精,汗能生乎?凡脈之浮芤不實,或兩尺無根而多熱者,即其證也。此陰虛傷寒也。
然補則補矣,仍當酌其劑量。譬之飲酒,能飲一勺,而與一升,宜乎其困也。使能飲一斗,而與一合,其真蚍蜉之撼大樹耳。(《景岳全書》)
寒中散表法
寒中者,所以清火,何以亦能散表?蓋陽盛陰衰者,即水衰火盛也。水涸於經,安能作汗?譬之乾鍋赤裂,潤自何來?但加以水,則鬱蒸沛然,而氣化四達。夫汗自水生,亦猶是也。如前論補陰補陽者,乃助精氣也;此論以水濟火者,乃用寒涼也。蓋補者補中之不足,濟者制火之有餘。
凡此者,皆能解表,其功若一,而宜寒宜暖,其用不侔,是有不可不辨。(《景岳全書》)
汗有六要五忌
汗由液化,其出自陽,其源自陰。若肌膚閉密,營衛不行,非用辛散,則元府不開而汗不出,此其一也。又若火邪內燔,血乾液涸,非用清涼,則陰血不滋而汗不出,此其二也。又若陰邪固閉,陽氣不達,非用辛溫,則凝結不開而汗不出,此其三也。又若營衛不足,根本內虧,非用峻補,則血氣不充而汗不出,此其四也。
又若邪在上焦,隔遮陽道,不施湧吐,則清氣不升而汗不出,此其五也。又若邪入陽明,胃氣壅塞,不行通下,則濁氣不降而汗不出,此其六也。凡此皆取汗之道,是即所謂六要也。何謂五忌?一曰熱在表者,內非實火,大忌寒涼,寒則陰邪凝滯不散,邪必日深,陽必日敗,而汗不得出者死。
二曰元氣本弱,正不勝邪者,大忌消耗,尤忌畏補,消耗則正氣日消,不補則邪氣日強,而汗不能出者死。三曰實邪內結,伏火內炎者,大忌溫補,溫則愈燥,補則愈堅,而汗不得出者死。四曰中虛氣弱者,大忌發散,散則氣脫,氣脫而汗不能出,氣脫而汗不能收者死。五曰病非陽明實邪者,大忌通瀉,瀉則亡陰,陰虛則陽邪深陷,而汗不得出者死。
白話文:
傷寒
現在我先簡單說一下:像麻黃湯、桂枝湯、參蘇飲、羌活湯、麻桂飲這類藥方,都是單純驅散體表外邪的,屬於作用在肌膚表面的發散劑;而像小柴胡湯、補中益氣湯、三柴胡飲、四柴胡飲這類藥方,都是同時兼顧正氣和邪氣,屬於作用在經絡的發散劑;再像理陰煎、大溫中飲、六味回陽飲、十全大補湯這類藥方,都是在調養身體的同時驅逐邪氣,屬於作用在臟腑的發散劑。唉!用發散藥來疏散肌膚經絡的,誰都知道;唯獨用發散藥來疏散臟腑的,知道的人就很少了。
用發散的藥來進行發散,誰都會;只有那種看似不散,實際卻在發散的,才是最微妙的。我因為前人沒有論述到,所以特別闡述發散邪氣的精髓就在這裡。
補中散表法
所謂的補,是為了補養中焦,為什麼也能夠發散體表呢?因為陽氣虛的人,也就是氣虛,中焦氣虛,又怎麼能到達體表呢?如果不及時補氣,肌膚怎麼能解開?凡是脈象微弱無力,或者寸脈短小而多寒冷的,就是這種證候,這就是陽虛引起的傷寒。陰虛的人,也就是血虛,體內血虛,又怎麼能化生津液呢?如果不及時補養精血,又怎麼能產生汗液呢?凡是脈象浮大空虛而不實,或者尺脈沒有根而多熱的,就是這種證候,這就是陰虛引起的傷寒。
然而,補養歸補養,還是要斟酌用藥劑量。就像喝酒一樣,能喝一勺的,卻給他一升,他當然會醉;如果能喝一斗的,卻給他一合,那就像蚍蜉撼大樹一樣沒有作用。
寒中散表法
所謂的寒中,是用來清除內火,為什麼也能夠發散體表呢?因為陽氣過盛而陰氣衰弱的人,就是體內津液不足而火氣過盛。津液枯竭在經絡,又怎麼能產生汗液呢?就像乾鍋燒裂一樣,又從哪裡得到滋潤呢?只要加入水,水蒸氣自然就會瀰漫,而氣機就會運行暢通。汗液是由津液產生的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前面論述的補陰補陽,是為了幫助精氣;這裡論述的用水來制約火氣,是使用寒涼的藥物。補養是補充體內不足的地方,而制約是制約體內多餘的火氣。
凡此種種,都能夠發散體表,它們的功效好像一樣,但是適用寒涼還是溫熱,使用方法不同,這是不得不分辨清楚的。
汗有六要五忌
汗是由津液化生而來的,它的產生根源在陰,而發散在陽。如果肌膚閉塞不通,營衛之氣不能運行,如果不使用辛散的藥物,就無法打開毛孔而發汗,這是第一點。另外,如果體內火邪熾盛,導致血液乾涸、津液不足,如果不使用清涼的藥物,就無法滋養陰血而發汗,這是第二點。另外,如果陰邪凝固閉塞,導致陽氣不能到達體表,如果不使用辛溫的藥物,就無法打開凝結而發汗,這是第三點。另外,如果營衛之氣不足,根本虧虛,如果不使用強力的補養藥物,就無法使氣血充盛而發汗,這是第四點。
另外,如果邪氣在上焦,阻礙陽氣的運行,不使用催吐的方法,就無法使清氣上升而發汗,這是第五點。另外,如果邪氣進入陽明經,導致胃氣壅塞,不使用通泄的方法,就無法使濁氣下降而發汗,這是第六點。以上這些都是促使發汗的方法,這就是所謂的六要。什麼是五忌呢?第一,熱在體表,體內並非實火的,最忌諱使用寒涼藥物,寒涼藥物會使陰邪凝滯不散,邪氣必定日漸加深,陽氣必定日漸衰敗,導致無法發汗而死亡。
第二,元氣本來就虛弱,正氣無法勝過邪氣的,最忌諱消耗正氣,尤其忌諱畏懼補養,消耗正氣會使正氣日漸消損,不補養則會使邪氣日漸強盛,導致無法發汗而死亡。第三,實邪在體內結聚,伏火內燃的,最忌諱使用溫補的藥物,溫補會使病情更加乾燥,補養會使病邪更加堅固,導致無法發汗而死亡。第四,中焦虛弱、氣虛的,最忌諱使用發散的藥物,發散會使氣脫,氣脫則無法發汗,氣脫則無法收斂汗液而死亡。第五,不是陽明經有實邪的,最忌諱使用通泄的方法,通泄會使陰液耗損,陰液虛損則陽邪會深入體內,導致無法發汗而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