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1)

1. 痘科綱領

痘原

上古無痘疹,周末秦初乃有之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痘瘡一證,俗曰天瘡。原其所由,實由胎毒內蓄,而復因時氣外觸,其毒乃發,故傳染相似,是亦天行疫癘證也。但考之《內經》,則止言瘍疹,即今斑疹之屬也。故自越人、仲景、元化、叔和諸公,皆無言及痘,可見上古本無是證。而今何以有之?愚謂近代之毒,必以醇酒五味造作太過,較古人之恬淡,相去遠矣!或者未信余言,第觀藜藿、膏粱之家,即有不同。今之北域亦不出痘,原其所由,實由是耳,豈果彼無胎毒邪?(張景岳)

痘疹之原,有論穢毒者,有論淫火者,有論時行正病者,靡有定論。將謂穢毒淫火耶?則一歲之中,大而郡縣,小而村落,病者相似,而死相繼,未必人人若此之甚也。將謂時行正病耶?何以自少至老,但作一度,厥後再無傳染也。蓋父母於子,一體而分,精血之毒,已蓄於陽施陰化之始,固不待誕生之頃,咽其血而後有也。然則待時而發者,胎毒也。

白話文:

痘原

上古時代沒有痘疹,直到周末秦初才出現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痘瘡這種病,民間俗稱天瘡。追根究柢,其實是因為胎毒內藏,又遇到外在時氣的刺激,毒性才會發作,因此會互相傳染,也是一種流行性的瘟疫。不過,翻閱《內經》,只提到瘍疹,也就是現在的斑疹之類。所以,從越人、仲景、元化、叔和等醫家,都沒有提到痘疹,可見上古時代本來沒有這種病。那麼,現在為什麼會有痘疹呢?我認為,近代的毒素,一定是因為過度食用醇酒五味,比起古人清淡的生活方式,差距太大了!有些人可能不信我的話,只要看看那些吃粗糠和山珍海味的人家,就會有不同的體會。現在的北方地區也沒有痘疹,原因就在這裡,難道他們就沒有胎毒嗎?(張景岳)

痘疹的根源,有人說是穢毒,有人說是淫火,有人說是流行性的疾病,眾說紛紜,沒有定論。如果說是穢毒或淫火,那麼一年之中,無論是大郡縣還是小村莊,病患症狀相似,而且接連死亡,但也不至於每個人都這麼嚴重。如果是流行性的疾病,為什麼從小到大,只會得一次,之後就再也不會有傳染呢?因為父母和子女本是一體,精血中的毒素,從陽氣施布、陰氣化生的開始就已經存在了,並不是等到出生之後,才透過餵食母乳才有的。所以,痘疹的發作,是等待時機而發作的胎毒。

或速而危,或徐而順,或暴而死者,氣之微甚所使也。發則其毒泄矣。所以終身但作一度,後即有其氣,不復傳染焉。○痘為胎毒昭昭矣!其間或疏而輕,或密而重,或重變輕,或輕變重,變化叵測。是又有說也,疏而輕者始終如一,密而重者變怪百出。或因父母相傳而然,或因疫癘相染而然,或因鬼疰相著而然。

杳冥恍惚,出於聞見思慮之所不及。此與智者道之,癡人前不必說夢也。○按痘疹之發,顯是天行時氣。廛市村落,互相傳染,輕則俱輕,重則俱重。雖有異於眾者,十之一二而已,豈概謂胎毒哉!然疫癘終身不染者,比比皆是,而痘疹無一人得免;疫癘一染之後,不能保其不再染,而痘疹一發不再發。

白話文:

有時候病狀發作快速且危險,有時緩慢而順利,有時突然致死,這些都是由氣的微弱或強盛所導致。一旦發作,其毒性就會得到釋放。因此,一生中這種病通常只會發生一次,之後即便再遇到相同的氣候條件,也不會再被傳染。毫無疑問,痘瘡是由胎毒所引起!其中,有的痘瘡分佈稀疏且症狀輕微,有的則密集且嚴重,還有可能從嚴重轉為輕微,或輕微轉為嚴重,其變化難以預料。這背後又有其道理,分佈稀疏且輕微的痘瘡,一般情況下保持不變;而密集且嚴重的,則可能出現各種奇特的變化。這些差異,可能是由於父母遺傳所致,或是受到瘟疫感染,又或者是鬼神之類的因素影響。

這些深奧難測、無法通過常規感知思維理解的情況,只能對智慧之人述說,在糊塗人面前無需談論如同夢話般的道理。根據痘瘡的爆發來看,很明顯是流行性的時節病氣所致。城鎮鄉村之間相互傳染,輕微時大家症狀都輕,嚴重時則都嚴重。雖然有時會有與多數人不同的情況,但那只是少數,約佔十分之一或二,怎能一概歸咎於胎毒呢!然而,終身未曾感染瘟疫的人比比皆是,但痘瘡卻無人能倖免;瘟疫一旦感染後,不能確保不會再次感染,而痘瘡則一旦發作便不再複發。

則胎毒之說,又何可盡廢乎?至謂淫火穢血,古亦有之,而何獨無痘疹之患?欲以破胎毒之說,則又不然,天下之無而忽有者,多矣。草有名虞美人者,虞美人,項王寵姬也,為項王死,世哀之,為之歌。對草倚聲淒慟而草輒搖,草無情識也。方其未有楚,則寵姬亦無,況有草耶?一切眾生,妄自顛倒而成三界,如之,又何疑乎痘疹?(萬密齋)

按胎毒之輕重,人皆易明,若外感之氣,人莫能曉。夫天地間只有六氣,氣平則為和,氣不平則有勝復。勝復至極,則為厲氣,為疫氣、瘴氣,更有道途中穢濁氣。人若感之,不拘老幼俱病。今出痘所感之氣,則異乎是。此氣獨與未泄胎毒之兒兩相感觸,未聞痘證盛行之時,已出過痘之兒亦染患也。

白話文:

胎毒的说法,怎么能完全废除呢?古时候也有淫火秽血的记载,为什么独独没有痘疹的病患?想要推翻胎毒的说法,也不对,天下间本来没有却突然出现的,多的是。有一种草叫虞美人,虞美人是项王的宠姬,为项王而死,世人哀怜她,为她作歌。对着草歌颂哀伤,草便摇摆,草是没有意识的。在楚国还没有出现之前,宠姬也无从谈起,何况是草呢?一切众生,都妄自颠倒而成就三界,像这样,又有什么可怀疑痘疹的呢?

按胎毒的轻重,人人都容易明白,但外感之气,人就难以理解了。天地间只有六气,气平则和,气不平则有胜复。胜复到极致,就成为厉气,成为疫气、瘴气,更有旅途中的秽浊之气。人若感之,不分老幼都会生病。现在出痘所感之气,就不同于这些。这种气只与未泄胎毒的孩子相互感触,还没听说过痘证流行的时候,已经出过痘的孩子也会染患。

考是氣,自古迄今,從未有人申說明白確為何氣,故前賢於痘證一科,因不明其氣之源,不無偏執之弊。有喜於寒瀉者;有喜於溫托者;有先用寒瀉,而後用溫補者;有先用溫托,而後用清解者;更有不審兒體之虛實寒熱,俱宗費建中《救偏瑣言》,每於發熱見點時,概用大黃、石膏、黃連、犀角、羚角等,不知費氏之書名為「救偏」,乃救慣用熱藥之偏耳。若本不偏,而宗其法,反至偏矣。

嬰兒之命,其何以堪!(《臨證指南》)

白話文:

氣的本質,古往今來無人能說得清楚。因此,前人對於痘症的治療,因為不明白氣的來源,難免有些偏頗。有人喜歡用寒涼藥瀉火,有人喜歡用溫熱藥扶正,有人先用寒涼藥瀉火後再用溫熱藥補虛,有人先用溫熱藥扶正後再用清涼藥解毒,更有不辨嬰兒體質虛實寒熱,就一味照搬費建中的《救偏瑣言》,只要發燒出疹就用大黃、石膏、黃連、犀角、羚羊角等藥。殊不知費氏書名為「救偏」,只是救治那些慣用熱藥的偏方而已。如果本就不偏,反而照搬他的方法,反而會更加偏頗。

嬰兒的生命如此脆弱,實在令人擔憂!

痘者,受胎之始,其毒浸浹骨髓,一呼一吸,久隨氣血運行。然雖隨之運行,終非我之族類,其性必異,一旦其類來召,則搖撼震動,離而去之。其去也,初與氣血一家,今與氣血各黨,邪正不合,彼此欲別,必與爭戰。戰而氣血勝,則毒亡而人存;戰而毒勝,則氣血敗,毒由是外滅肌膚,內戕骨髓,而人死矣。(《黃帝逸典》)

調護

如天時大寒,蓋覆常宜溫暖,勿使受寒,恐毒氣為寒所觸,而不得出也。如天時大熱,不可蓋覆,欲宜清涼,勿使客熱與毒相併,致增煩躁,使瘡潰爛也。如時有迅雷、烈風、暴雨之變,宜謹幃帳,添蓋覆,多燒闢穢香,以闢一時不正之氣。○臥處常要無風,又要通明,切忌幽暗。

白話文:

痘瘡的毒性從懷孕之初就浸透骨髓,隨著呼吸和血液循環,長期存在體內。雖然它隨著氣血流動,但終究不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,本性必定不同。一旦同類的毒氣前來呼喚,痘毒就會搖晃震動,想要離開。它離開的時候,最初與氣血融為一體,現在卻與氣血分道揚鑣,邪氣正氣不相容,彼此想要分離,必然會發生爭鬥。如果氣血戰勝了,毒氣就會消失,人就能活下來;如果毒氣戰勝了,氣血就會潰敗,毒氣就會從外往內侵蝕皮膚,從內部損害骨髓,人就會死亡。

在護理方面,如果天氣寒冷,就應該溫暖覆蓋,避免受寒,防止毒氣被寒氣觸動,無法排出。如果天氣炎熱,就不要蓋得過厚,應該保持涼爽,避免外界的熱氣與毒氣相併,導致煩躁,使瘡瘍潰爛。如果遇到雷電、狂風暴雨等天氣變化,就要小心關閉門窗,增加覆蓋物,多燒一些辟穢香,以驅散一時不正之氣。臥室要保持通風,光線明亮,切忌幽暗。

夜靜不斷燈火,不離親人看守,恐要飲食,一時得具,或有痛癢,與之撫摩。(聞人槻)

布痘如值嚴冬,房中多置炭火,有迴天之能;盛暑多盛冰水,得清心之喜。務須四時和暖如春,令氣血和暢為妙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凡出痘,須開窗以通天氣,居樓下以通地氣,寬衣帶以通血氣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避穢

痘瘡宜避一切穢惡氣及外人入房。遠行勞汗氣,腋下狐臭氣,房中淫液氣,麝香臊膻氣,婦人經候諸血腥臭氣,硫黃蚊煙氣,廁缸便桶氣,誤燒頭髮氣,吹滅燈燭氣,雞毛魚骨氣,蔥蒜韭薤氣,以上皆不可犯。須要時常燒乳香之類。芬芳之氣,使之常聞,則營衛調暢,可無倒黶陷伏等患。(李東垣)

白話文:

深夜裡燈火通明,親人守候不離左右,擔心孩子飲食起居,隨時準備妥當,如有疼痛瘙癢,便輕輕撫摸。

如果出痘正值寒冬,房間裡多放炭火,可以起到回天之力;盛夏時節,多放置冰水,能清心降火。務必讓房間四季如春,保持溫暖舒適,有利於氣血流通。

凡是出痘的人,一定要開窗通風,住在樓下通地氣,寬鬆衣帶流通血氣。

出痘期間,要避免一切污穢之氣和外人進入房間。遠行勞累的汗氣,腋下狐臭,房中的淫穢之氣,麝香的臊膻氣,婦女經期的血腥臭氣,硫磺蚊煙氣,廁所便桶的氣味,燒頭髮的煙氣,吹滅燈燭的氣味,雞毛魚骨的氣味,蔥蒜韭薤的氣味,以上這些氣味都要避免。要經常燒乳香等芬芳之物,使人經常聞到香氣,這樣營衛調暢,就能避免倒靨陷伏等病症。

木得桂則枯,雌黃遇胡粉則黑,柑得脯則壞,物之相畏如此,瘡痘之畏穢惡雜氣,其理亦然。(聞人槻)

脈候

凡看痘,一見發熱,即當察脈。蓋痘瘡將出,未見形跡,必先發熱,既見發熱,脈必滑數。但見滑數有神,而不失和緩者,其痘必輕;若滑數加倍,而猶帶和緩者,其痘必重;若滑數之甚,又兼弦躁,或芤急無神,而全無和緩者,其痘必危。故余於初熱時,便能斷其吉凶,人多驚服,而不知所窺在脈耳。

此法但全握小兒之手,單以拇指診之,亦最易也。(張景岳)

看法

用紙捻飽蘸麻油烘乾,臨用再蘸其油,於燈上略炙,照時須將門窗盡閉,致令黑暗。欲視其左,火移於右,欲視其右,火移於左,上下同法。則痘之多少,色之如何,可以預見。疹則浮於皮外,肉內無根;痘則肉內有根。若以日光觀之,則難辨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白話文:

木頭遇到桂枝就會枯萎,雌黃碰到胡粉就會變黑,柑橘遇到肉脯就會腐爛,事物之間互相排斥就是這個道理。瘡痘害怕污穢惡臭的雜氣,道理也是一樣。

看痘瘡,一發現發熱,就要馬上觀察脈象。因為痘瘡即將出現,還沒看到外在症狀,一定會先發熱,一旦發熱,脈象就會滑數。如果滑數脈象有力,沒有失去和緩的狀態,痘瘡就會輕微;如果滑數脈象加倍,還帶有和緩,痘瘡就會嚴重;如果滑數脈象非常明顯,又伴隨著弦急躁動,或者虛弱急促無力,完全沒有和緩的狀態,痘瘡就會危急。所以我在發熱初期就能判斷吉凶,很多人感到驚奇佩服,卻不知道我是在觀察脈象。

這個方法只要握住孩子的整隻手,用拇指單獨診脈,非常容易。

用紙捻沾滿麻油,烘乾後,使用時再沾取麻油,在燈上稍微炙烤,照看的時候要關閉門窗,讓室內變得黑暗。想要看左側,就把火移到右側,想要看右側,就把火移到左側,上下部位也用同樣的方法。這樣就可以預見痘瘡的多少和顏色。疹子浮於皮膚表面,沒有根基深入肉內;痘瘡則扎根於肉內。如果用陽光照看,就難以辨別。

初熱之時,以紅紙捻蘸香油燃火照之,驗其生意有無。又以手指摩其兩頰,如紅色隨手轉白、隨白轉紅,謂之血活,生意在矣;如揩之不白,舉之不紅,是為血枯,縱疏不治。又看目睛,神光瞭然,唇舌紅活如常,而無焦燥之色,乃為吉證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凡看痘,須見天光,則辨認不瘥;暗室燃紙條,多恐有誤。抱兒於亮處為妙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觀痘不必啟手足,但觀頭面。頭面者,諸陽之會,上應乎天,所謂身半以上,天氣主之是也,故以少見為貴。肢體者,下應乎地,所謂身半以下,地氣主之是也,雖多見無傷。(《黃帝逸典》)

白話文:

剛開始發燒的時候,可以用紅紙捻蘸著香油點火照著患者,觀察他是否有生氣。也可以用手指摩搓他的兩頰,如果紅色隨著手轉白、隨白轉紅,就叫做血活,表示他還有生氣;如果擦拭時不變白,抬起來也不變紅,就叫做血枯,即使治療也不管用了。另外還要觀察他的眼珠,神光是否明亮,嘴唇和舌頭是否紅潤如常,沒有焦燥的顏色,這都是好的徵兆。

觀察天花,一定要在有天光的地方,才容易辨認是否痊癒;在昏暗的房間裡用紙條照,很容易誤判。最好抱著孩子到明亮的地方觀察。

看天花不用摸手腳,只要看頭面就可以了。頭面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向上對應著天,也就是說身體上半部分由天氣主宰,所以頭面上的天花越少越好。四肢則是向下對應著地,也就是說身體下半部分由地氣主宰,即使出現很多天花也沒有關係。

凡看痘有三要:平日間,預知出痘輕重,一也;發熱時,知痘出與不出,二也;見點時,辨痘是否,三也。平日脈洪大勻淨者吉,弦緊散數者凶,手足心及臍尻耳輪熱者凶,神氣清者吉,神氣濁者凶。將來出痘之輕重可知也。發熱時有似寒食驚風,醫若誤認寒食治之,猶無大害,若誤認驚風,亂投金石,妄攻其里,泄瀉真元,或不見點而死,或隨見隨沒而死,或成漿後不能收黶而死。

有等痧疹紅活磊落,若有根盤,看者誤認逆痘,抑知痧疹出後,必咳嗽痰壅,或作瀉鼻衄,神思自清,身體自涼,與痘迥別。有等水赤痘,有大有小,有漿有瓣,自頂至足,紅活可愛,看者誤認正痘,抑知水赤豆,齊起,齊漿,齊黶,不如正痘之三朝齊,五朝漿,七朝黶。其形色明亮如珠,皮薄易縐,神思如常,與正痘有別。

白話文:

凡看痘有三要:

一、平日間,預知出痘輕重:

平常觀察脈象,脈洪大勻淨者,預示痘症較輕,吉利;脈弦緊散數者,預示痘症較重,凶險。 手足心、臍、尻、耳輪發熱者,凶險;神氣清朗者,吉利;神氣昏濁者,凶險。

二、發熱時,知痘出與不出:

當發熱時,觀察是否出現類似寒食驚風的症狀。若誤認為寒食而治療,影響不大。但若誤認為驚風,濫用金石藥物,妄攻內里,則會損傷元氣,導致痘疹未出而亡,或隨出隨沒而亡,或成漿後不能結痂而亡。

三、見點時,辨痘是否:

觀察痘疹的形態,若疹色紅活,分佈均勻,如痧疹般,且有根盤者,不可誤認為逆痘。因為痧疹出後,會出現咳嗽痰壅、瀉痢鼻衄等症狀,神思清醒,身體自涼,與痘疹截然不同。

若痘疹水赤,大小不一,有漿有瓣,從頭到腳均有,色澤鮮豔,觀之可愛,也不可誤認為正痘。因為水赤痘齊起,齊漿,齊結痂,不如正痘的三朝齊發,五朝成漿,七朝結痂。水赤痘形色明亮如珠,皮薄易皺,神思如常,與正痘有別。

(葉杏苑)

惡寒無汗,頭痛脊強,傷寒之所有,痘證之所無。兩眼含淚,鼻氣出粗,睡中微驚,耳顴紋見,痘證之所有,傷寒之所無。(徐春沂)

部位

諸瘡皆屬心火。心之華在面,痘瘡之候,但以面之部位占之,思過半矣。且痘疹俱屬陽毒,諸陽皆聚於面,吉凶善惡,尤易見也。額屬心火,如印堂以上,髮際以下,橫兩日月角位,先見紅點,先漿先黶者,此惡候也。蓋心為君主,毒發於心,故先見於其位,心危則十二官皆危。

左瞼屬肝,右瞼屬肺,如兩瞼先見紅點,磊落者吉;如相聚作塊,其肉硬腫者死。蓋肝藏魂,肺臧魄,生意既絕,魂魄將離,故不治也。頦屬腎,承漿橫抵兩頤,先見紅點,先發先黶者吉。此位雖屬腎,然三陰三陽之脈皆聚於此,陰陽和,故可治也。鼻屬脾土,若準頭先出先黶者凶。

白話文:

發燒但沒有汗,頭痛且脖子僵硬,是傷寒的症狀,而麻疹則沒有這些症狀。眼睛泛紅流淚,鼻息粗重,睡覺時驚醒,耳廓上出現皺紋,則是麻疹的症狀,傷寒則沒有這些症狀。

所有瘡都是心火引起的。心氣外顯於面部,所以觀察麻疹的症狀,只要從面部部位就能看出很多端倪。而且麻疹屬於陽毒,而所有陽氣都集中於面部,因此預後吉凶很容易從面部看出。

額頭屬於心火,例如印堂以上、髮際以下、橫跨兩側日月角的位置,如果先出現紅點,之後又出現水泡,最後化膿,這是惡兆。因為心臟是君主之官,毒氣如果侵入心臟,就會先表現在這個部位,而心臟危急,則十二官都會跟著危險。

左眼皮屬於肝臟,右眼皮屬於肺臟,如果兩個眼皮先出現紅點,散布得比較分散,就是吉兆;如果聚集在一起形成腫塊,而且肉硬腫脹,就會死亡。因為肝臟藏魂,肺臟藏魄,如果生命已經斷絕,魂魄就要離開,所以就無法治癒了。

下巴屬於腎臟,承漿穴橫跨兩側下巴,如果先出現紅點,之後又出現水泡,然後化膿,就是吉兆。這個部位雖然屬於腎臟,但三陰三陽的經脈都匯聚於此,陰陽調和,所以可以治癒。鼻子屬於脾土,如果鼻尖先出現水泡,然後化膿,就是凶兆。

蓋脾屬土,四臟稟命於脾,毒發於脾土,敗則四臟相隨而敗,故延綿日久,而後斃也。腎之竅在耳,心寄竅於耳,心腎皆少陰君火也。又少陽相火之脈,行於耳之前後,凡耳輪先見紅點者凶。蓋君、相二火用事,燔灼之勢難以撲滅也。惟口唇四圍,先出先起先黶者大吉。蓋陽明之脈,夾口環唇,胃與大腸主之,無物不受故也。

(翟益都)

順逆險

痘疹有順逆者三:有時之順逆者,春夏陽氣發生,痘疹為順也;秋冬陽氣伏藏,痘疹為逆也。有虛實之順逆者,如便閉能食,是為實為順也;如便瀉不食,是為虛為逆也。有出入之順逆者,出者為順,倒黶陷伏者為逆也。(錢仲陽)

白話文:

脾臟屬土,其他四臟都依賴脾臟,毒氣發作於脾土,脾臟衰敗,其他四臟也跟著衰敗,所以病症持續時間長,最後就會死亡。腎臟的竅竅在耳朵,心臟寄居於耳朵,心腎都是少陰君火。另外,少陽相火的脈絡在耳朵前後流動,凡是耳朵輪廓先出現紅點的人凶險。因為君火和相火發作,燃燒的勢頭難以撲滅。只有嘴唇四周先出現、先發紅、先起疹的人才大吉。因為陽明脈絡環繞著口唇,胃和大腸掌管著它,沒有什麼東西不受其影響。

痘疹有順逆三種情況:有時間上的順逆,春夏陽氣生發,痘疹就是順勢;秋冬陽氣潛藏,痘疹就是逆勢。有虛實上的順逆,比如大便閉塞但能吃飯,就是實證順勢;比如大便稀溏且不思飲食,就是虛證逆勢。有出入上的順逆,疹子往外發是順勢,倒退、陷伏、隱藏是逆勢。

痘書云: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。春時之順固不待言,秋涼治痘亦多順手。若時當酷暑,三分痘便抵十分,刻刻防變,不可不慎。冬時雖似難調,猶愈於夏日也。○順逆在天,險證在人。順者十中三、四,逆者十中一、二,險證居其大半。故於治法,須要隨時講論。(《痘訣余義》)

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。此亦語其生長收藏之理爾,豈有春夏皆順而吉,秋冬皆逆而凶者乎?如春失奉生,夏失奉長,則春夏亦逆也;秋能養收,冬能養藏,則秋冬亦順也。惟痘出一般疏密得所,不愆其期,證之順也;痘出夾雜,帶斑帶疹,稠密無縫,常失其期,證之逆也。

噫!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,古人之言,豈真拘拘於時令之說耶?蓋春夏,發生之令也;秋冬,殺伐之令也。痘瘡之出,起發者,得春夏之令,所以為順;陷伏者,得秋冬之令,所以為逆。其斯之謂歟?(萬密齋)

白話文:

痘瘡在春夏發病較易順利,秋冬發病則較為不利。春天的順利自然不必多說,秋天涼爽時治療痘瘡也較為順手。但若是在酷暑時節,三分的痘瘡便抵得上十分,必須時刻防範變化,不可掉以輕心。冬天雖然看似難以調治,但仍比夏天要好。順逆之勢由天定,而險症則源於個人體質。順利者十個中有三、四個,逆境者十個中只有一、兩個,而險症則佔了大部分。因此治療方法必須根據不同的時節而有所變化。

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,這句話指的是生長收藏的道理,並非指春夏就一定順利吉利,秋冬就一定逆境凶險。如果春季失於養生,夏季失於成長,那麼春夏也會變得不利;反之,秋季能養收,冬季能藏精,則秋冬也能順利。痘瘡的順逆主要看其發疹是否疏密適宜,是否按時出現。如果發疹夾雜,帶斑帶疹,稠密無縫,且經常延誤時間,就是逆症。

古人說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,難道真的只是拘泥於時令嗎?其實春夏是生發之令,秋冬是殺伐之令。痘瘡的發病,得春夏之令,所以順利;而痘瘡的潛伏,得秋冬之令,所以不利。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。

痘瘡一證,順者不必治,逆者不能治,所當治者惟險證耳。何為險證?如根窠順而部位險,部位順而日期險,日期順而多寡險,多寡順而顏色險,顏色順而飲食險,飲食順而雜證險,雜證順而治療險,治療順而觸穢險,然猶有最險者,則在元氣與邪氣耳。若邪氣雖強,元氣亦強者無害;若元氣一餒,邪氣雖微者亦危。

設或犯之而不速治,則順者不順,而吉者變為凶矣。凡此數者,皆痘中之要領,所當察辨也。(張景岳)

逆證亦有得生者,未可舍之不治也。險證必無死理,其有死者,醫之過,非痘之過也。今有揀順證治之,以混俗沽名,而棄其險者,吾是以惡《金鏡錄》等書分證之言為不仁也。(吳天士)

白話文:

天花病症,順利的不用治療,逆轉的無法治療,應該治療的只有危險的症狀。什麼是危險的症狀呢?像是根基順暢但部位危險,部位順暢但日期危險,日期順暢但數量危險,數量順暢但顏色危險,顏色順暢但飲食危險,飲食順暢但合併症危險,合併症順暢但治療危險,治療順暢但接觸穢物危險。然而最危險的還是元氣與邪氣。如果邪氣雖然強盛,但元氣也強壯,則無害;如果元氣衰弱,即使邪氣微弱也危險。

如果感染了天花而不快快治療,原本順暢的就會變得不順暢,吉利的就會變成凶險。以上這些都是治療天花的關鍵,必須仔細觀察判斷。

逆轉的症狀也有可能治癒,不可放棄治療。危險的症狀不一定會死,如果死了,是醫生的過失,不是天花的過失。現在有些人只選擇順利的症狀來治療,藉此混淆世俗、博取名聲,而捨棄了危險的症狀,我因此討厭《金鏡錄》等書分開論述症狀的做法,認為是不仁的。

元氣

看痘先看元氣。痘兒元氣非有非無,惟心領意會而已。如形色初善,而終變惡者,元氣內竭也;形色初惡,而終歸善者,元氣內強也。元氣本也,形色末也,故善治者必求其本。(《慈幼筏》)

人知痘藉氣血,不知痘之所藉尤有超於氣血者。蓋元氣盛,則氣血流通,而領逐,而負載,並行祛毒,痘必應期而開落。元氣一虧,則在外者內不續,在內者外不固,毒肆妄行,或出或入,而為外剝內攻矣。調養真元,補益氣血,誠治痘完策,不得已而欲攻他證,中病即止。(魏桂岩)

氣血

治痘以氣血為本,猶治國以仁義為要。蓋氣居中,君道也;血附外,臣道也。氣正道尊,而能圓、能領、能拘、能含、能光澤、能逐、能黃、能解;血正道順,而能附、能載、能制、能斂、能紅活。此氣血各得其職也。氣失其正,則為熱、為陷、為癢塌、為顫、為吐、為瀉、為狂煩、為灰白;血失其正,則為寒、為腫、為滯、為譫語、為紫黑。此氣血各失其職也。

白話文:

觀察痘症要先看元氣。痘症的元氣並非有或無,只憑心領神會就能明白。例如,一開始病人的氣色很好,但後來病情惡化,表示元氣內虛;而一開始氣色很差,但後來逐漸康復,則表示元氣內強。元氣是根本,氣色是表象,所以善於治療的人必定要探究根本。

人們都知道痘症跟氣血有關,卻不知道痘症之所以能蔓延,還有一種比氣血更重要的因素,那就是元氣。元氣旺盛,則氣血運行順暢,就能引導、驅散、承載毒素,並將毒素排出體外,痘症就會按時發作和消退。如果元氣虧損,則外在的氣血無法補充到內部,而內部的氣血也無法固守外圍,毒素就會肆意蔓延,或往外擴散,或向內侵襲。調養真元,補充氣血,是治療痘症的根本策略,如果非要攻治其他症狀,則治癒病症後就應停止。

治療痘症以氣血為根本,就像治理國家以仁義為要。氣居於內,是君道;血附於外,是臣道。氣正則道尊,就能圓潤、引導、拘束、包容、光澤、驅散、發黃、化解;血正則道順,就能附著、承載、制約、收斂、紅潤活潑。這就是氣血各司其職。氣失其正,就會發熱、陷沒、瘙癢塌陷、顫抖、嘔吐、腹瀉、神志恍惚、灰白色;血失其正,就會發寒、腫脹、瘀滯、神志不清、紫黑色。這就是氣血各失其職。

(魏桂岩)

氣有生血之功,血無益氣之理。故氣不可虧,虧則陽會不及,而圓暈之形不成;血不可盈,盈則陰乘陽位,而倒黶之禍立至。是以治虛證當補氣為先。蓋氣有神而無形,補則易充;血有形而無神,補難速效。況氣陽而血陰,陰從陽,血從氣,理也。故補氣不補血,使氣盛而充,血亦隨之而盛矣。

○氣過熱則疱,血過熱則斑;氣不及,則頂陷不起,血不及則漿毒不附。(翁仲仁)

氣居親上之尊,則痘頂尖圓白潤;血安親下之分,則四圍色暈紅活。若通頂紅色,必不能漿,八、九日癢塌而死。此非血之過,由氣虧而失其尊,故血得妄行,而僭居其位耳。大補其氣,猶或可救;誤認血熱,以涼治之,斃矣。○夫包血成圓者,氣也。氣能拘血製毒,則痘暈必光明而紅活。

白話文:

氣可以生血,但血卻不能幫助氣。因此,氣不可虧損,虧損則陽氣不足,痘疹的圓潤形狀就無法形成;血也不可過多,過多則陰氣佔據陽氣的位置,導致痘疹倒塌的災禍。所以治療虛證應該以補氣為先。因為氣有精神而無形,補起來容易;血有形狀而無精神,補起來效果不快。而且氣屬陽,血屬陰,陰氣依附陽氣,血依附氣,這是道理。所以補氣而不補血,使氣旺盛而充盈,血也會跟著旺盛起來。

氣過熱則會出現水泡,血過熱則會出現斑點;氣不足,則痘頂凹陷不能隆起,血不足則痘漿不能附著。

氣居於上位,則痘頂尖圓,顏色白潤;血居於下位,則周圍的色暈紅活。如果痘頂通紅,則一定不能出漿,八九天後就會癢癢地塌陷而死。這不是血的過錯,而是氣虛導致氣無法居於上位,所以血就肆意流動,僭越了其位置。如果大力補氣,也許可以挽回;如果誤認為血熱,用寒涼的方法治療,就會死亡。包住血形成圓形的是氣,氣能控制血和毒素,則痘疹的色暈一定光明而紅活。

頂陷者氣之虛,塌陷者氣之離。暈枯者血之虛,根散者血之離。圓也暈也,氣血之所為也。而所以成圓成暈者,氣血不得專也。○氣血有常,但不能盈於常,而能虧於常。然亦有時而盈者,何也?毒壅於氣,火搏於血耳。斑者血有餘也,疱者氣獨盛也。(《慈幼筏》)

痘毒在人身,無處不有,然其發也有次第。自骨髓而達於筋。腎主骨,血氣壯盛,毒盡送出於筋,則腎經毒解。自筋達於肌肉。肝主筋,氣血充足,毒盡送出於肌肉,則肝經毒解。自肌肉達於血脈。脾主肌肉,血氣充足,毒盡送出於血脈,則脾經毒解。自血脈達於皮毛。心主血,氣血充足,毒盡送出於皮毛,則心經毒解。

白話文:

頭頂凹陷的人氣虛,頭頂塌陷的人氣離散。面色蒼白的人血虛,面色枯萎的人血離散。面部圓潤或面色暈紅,都是氣血作用的結果,而圓潤或暈紅之所以出現,是因為氣血不能專注於一處。氣血有其固定的運行规律,雖然不會總是充盈,但也可能出現虧損。但氣血也會在某些時候充盈,這是因為毒素阻礙了氣血運行,或者熱邪灼傷了血液。斑點是血液過多的表現,水泡是氣盛獨行的表現。

痘毒存在於人體的各個部位,但發病有一定的順序。毒素首先從骨髓到達筋絡。腎臟主骨,血氣旺盛,毒素被排出至筋絡,腎經的毒素便解除。接著,毒素從筋絡到達肌肉。肝臟主筋,氣血充盈,毒素被排出至肌肉,肝經的毒素便解除。之後,毒素從肌肉到達血脈。脾臟主肌肉,血氣充盈,毒素被排出至血脈,脾經的毒素便解除。最後,毒素從血脈到達皮毛。心臟主血,氣血充盈,毒素被排出至皮毛,心經的毒素便解除。

自皮毛達於瘡窠。肺主皮毛,氣血充足,毒盡送出於瘡窠,則肺經毒解。五臟毒解,血化為膿,毒從膿化,痂結黶落,而功成矣。若出於筋,而少留於骨髓,則壯熱、口乾、悶亂;出於肌肉,而少留於筋,則搐搦、牽掣、紫黑、潮熱;出於血脈,而少留於肌肉,則發癰腫於四肢;出於皮毛,而少留於血脈,則痘不圓肥;出於瘡窠,而少留於皮毛,則痂落遲,而多麻瘢。(翟益都)

痘毒與諸瘡毒不同。諸瘡毒未成形,可解散內消而愈,既成形,而未成膿,猶可逐散,不成膿而愈。痘毒發自先天,應期開落,不可內消,不能逐散,全仗氣血送毒歸痘。○痘毒蘊結於臟腑骨肉之間,與血氣渾成一塊,未曾破解,有感之後,漸漸分離,如胎之將產。此「解」字,乃分形解體也。

白話文:

瘡毒從皮膚毛髮開始,最後到達瘡口。肺主皮毛,氣血充足,毒素便能全部排出瘡口,如此肺經的毒素就解除了。五臟的毒素解開,血液轉化為膿,毒素隨著膿液排出,結痂脫落,治療就成功了。如果毒素從筋絡出來,而殘留在骨髓中,就會發燒、口渴、昏亂;如果毒素從肌肉出來,而殘留在筋絡中,就會抽搐、牽引、發紫、潮熱;如果毒素從血脈出來,而殘留在肌肉中,就會在四肢長出癰腫;如果毒素從皮膚毛髮出來,而殘留在血脈中,就會長出不圓不肥的痘疹;如果毒素從瘡口出來,而殘留在皮膚毛髮中,就會結痂遲緩,留下許多麻點。

痘毒和其他瘡毒不同。其他瘡毒在尚未成形時,可以內服藥物使其消散,已經成形但尚未化膿時,也可以用藥物驅散,這樣就能不化膿而痊癒。痘毒則源於先天,有其應期,不可內服藥物使其消散,也不能用藥物驅散,只能依靠氣血將毒素送至痘疹。痘毒積聚在臟腑骨肉之間,與血氣融合在一起,尚未分離。當人體感受外邪之後,毒素逐漸分離,就像胎兒即將出生一樣。這裡的「解」字,指的是毒素分開、解體的意思。

故痘出一分,毒解一分;痘出二分,毒解二分;痘盡出,則毒盡解。特在肌肉之間而未化耳,出不齊,脹不起,膿不化,痂不結,氣血弱也,速宜助之。助之者,恐膠結難解也。若曰未出,可解之不出;多出,可解之少出;將使胎之在腹者,可使之不產;將產,亦可使之不產乎!○痘不為害,惟毒為害。毒盡附於痘中不為害,惟不盡附於痘中則為害。

故無論隨所因而用何劑,必少加穿山甲末,透其竅而逐之,使毒歸於顆粒而後已。又必加白芍斂其血,而收其毒,使無一分滲漏旁溢,治法其庶幾乎!○痘未出前,升發微汗,使毒氣宣通,毒出外,而內自安也;既出後,調氣助血,使漿路充盈,漿始化,而毒無不盡也。○毒停肌肉則發腫,毒滯皮膚則作臭。

白話文:

所以痘疹長出一分,體內的毒素就會解一分;長出兩分,毒素就會解兩分;痘疹全部長出來,毒素就全部解了。但如果痘疹停留在肌肉之間,沒有化膿,長得不均勻,腫脹不起來,膿液不化,痂皮不結,就說明氣血虛弱,需要及時幫助它化解。幫助它化解,是因為害怕毒素積聚難以清除。有人說痘疹還沒長出來,可以讓它不長;已經長出來很多,可以讓它少長;胎兒在腹中,可以讓它不生;快要生了,也可以讓它不生。這些都是不可取的。

痘疹本身不會造成傷害,只有毒素才會造成傷害。毒素全部附著在痘疹上不會造成傷害,只有沒有全部附著在痘疹上才會造成傷害。

所以無論用什麼藥物,都一定要少加穿山甲粉末,讓藥力透進痘疹的竅穴,把毒素逼出來,讓毒素全部集中在痘疹顆粒上才算完成。還要加白芍來收斂血液,吸收毒素,防止毒素滲漏到其他地方,這樣治療才算得上完善。

痘疹長出來之前,要促進輕微出汗,讓毒氣宣通,毒素排出體外,內部才能安穩;痘疹長出來之後,要調和氣血,讓痘疹充滿膿液,膿液化膿,毒素才能全部解掉。

毒素停留在肌肉裡就會發腫,毒素滯留在皮膚上就會發臭。

肌肉。陽明主之屬土;皮膚,太陰主之屬金。癰腫土象,腥臭金象,各從其類也。(《慈幼筏》)

人之有痘毒,猶石之有火也。毒感則出,不感則不出,猶石之火,擊則見,不擊則不見也。人言痘可以稀,試抱此石浸之江河千百年,取出一擊,吾不知果有火否也。(朱一麟)

人身之火,毒也,與天時之火遇,則天時之火亦並而為毒。毒即火也,火即毒也。有火毒甚而氣血不虛者,未有氣血虛而無火毒者也。故治痘用補法,要安頓得毒氣住。○胎毒輕,感時氣亦輕,故其痘稀;胎毒重,感時氣輕,痘雖密,猶為可救;胎毒輕,感時氣重,解去時疫,痘自然順;若胎毒本甚,兼逢疫癘之氣,其有能治者鮮矣。○吳氏《痘訣》云:氣血之分,猶清濁之本乎上下也;氣血之交,猶陰陽之互為依附也。

白話文:

肌肉屬於陽明,屬土;皮膚屬於太陰,屬金。癰腫屬於土的象徵,腥臭屬於金的象徵,各自依照其特性表現。

人體的痘毒就像石頭裡的火一樣。毒氣受到感染就會出現,沒有感染就不會出現,就像石頭裡的火,敲擊才會顯現,不敲擊就不會顯現。有人說痘可以稀釋,試著把這塊石頭浸泡在江河裡千百年,再拿出來敲擊,我不知道裡面的火是否還存在。

人體的火就是毒,遇上天時之火,天時之火也會變成毒。毒就是火,火就是毒。有火毒嚴重而氣血不虛的人,沒有氣血虛而沒有火毒的人。所以治療痘症要用補法,重要的是要安頓好毒氣。胎毒輕,感染時氣也輕,所以痘稀;胎毒重,感染時氣輕,痘雖然密,仍然可以救治;胎毒輕,感染時氣重,解去時疫,痘自然順利;如果胎毒本就嚴重,又遇上疫癘之氣,能治好的人很少。吳氏《痘訣》說:氣血的分別,就像清濁之氣分佈於上下;氣血的交合,就像陰陽互相依附一樣。

當分不分,毒結之;當交不交,毒隔之。知升陽散郁,何不分之患?知清熱解毒,何不交之憂?予師最服此一條,但云「結」字、「隔」字,須要參透。結者,散之,升陽散郁是已;隔字要鑽得通,清熱解毒,治法未為盡善,行之既久,始知用太乙保和湯。○痘之生死,在毒歸窠與不歸窠。

用藥之妙,於補瀉之外,別有會意。毒歸窠則生,不歸窠則死。毒歸窠,則點粒圓穩而光壯,根盤收緊,人事清爽,痘雖多無害。毒不歸窠,其患有二:其一,火毒太盛,表劑之中未馭清涼,一發無制,點粒為其所爍,致成焦萎,或點粒匾闊歪斜,隙地散而成斑,種種惡狀,急宜瀉火之中領毒歸窠;其一,元氣本虛,火毒又盛,弱難制強,不能統攝,毒氣散漫,或頭面預腫,或發紫疱,痘點不長,此謂虛中夾毒,清補兩難。

白話文:

該分開的時候不分開,就會導致毒氣積聚;該結合的時候不結合,就會導致毒氣隔絕。明白升陽散可以疏解郁氣,為何不將其分開呢?明白清熱解毒可以解毒,為何不將其結合呢?我師傅最看重這句話,只說「結」字、「隔」字,必須要參透。所謂「結」,就是要散開,升陽散郁就是如此;所謂「隔」,就是要鑽研透徹,清熱解毒的治法並非完善,長期使用後才明白要用太乙保和湯。

痘瘡的生死,取決於毒氣能否歸位。

用藥的妙處,除了補瀉之外,還有其他意境。毒氣歸位就能存活,不歸位就會死亡。毒氣歸位,痘疹就會圓潤飽滿,根基穩固,精神清爽,即使痘疹很多也不會有危險。毒氣不歸位,則會有兩種情況:一是火毒太盛,用藥時沒有控制好清涼之氣,一發無制,痘疹被灼傷,導致萎縮,或痘疹扁平歪斜,散佈成斑點,出現各種惡狀,需要急用瀉火藥引導毒氣歸位;二是元氣本虛,火毒又盛,虛弱難以抵抗強勢的火毒,無法統攝,毒氣散漫,或頭面先腫,或發紫疱,痘疹不長,這就是虛中夾毒,清補兩難。

予前有太乙保和湯之論,寓補益於清涼活血之中,雖然合法,在四、五朝用之者多,而三朝出齊,根窠不立,另有方法,名攝毒湯,人參、當歸、生地、丹皮、桔梗、甘草、蒡子、連翹、紫草、川芎、防風、梔子、腹皮、貫眾合為一劑,所謂領毒歸窠者也。○領毒歸窠,即古人松肌透毒之義。

白話文:

我先前有過太乙保和湯的理論,將補益藏於清涼活血之中,雖然合理,但在四、五朝使用的人很多,而三朝時出現了另一種方法,名為攝毒湯。這種方法包含人參、當歸、生地、丹皮、桔梗、甘草、蒡子、連翹、紫草、川芎、防風、梔子、腹皮、貫眾等藥材,合為一劑,就是所謂引導毒素回歸其源的意思。攝毒湯,即是古人說的鬆肌透毒的方法。

虛證欲補,一味悶補,肌何由透?實證欲清,一味呆清,肌必不松。藥之佐使,將之先鋒,領毒歸窠,則非補瀉之力,全仗佐使之功也。防風卒伍之職而無專司,山楂散結有功而無透力,三、四朝,清涼劑中,領毒歸窠。一部本草,舍腹皮、貫眾,別無可用之藥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痘、疹二證,皆言火者是也。然軒岐之火義有三:曰太過、曰平氣、曰不及。太過之火,是謂赫曦炎烈之氣也,其毒甚,治宜清解;平氣之火,是謂升明蕃茂之氣也,其毒平,不必治之;不及之火,是謂伏明屈伏之氣也,其毒陷,治宜培補。此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之義,亦痘疹萬病之法旨。使不知此,尚敢云醫!(張景岳)

白話文:

虛症需要補,但一味死板地猛補,身體怎麼能吸收?實證需要清,但一味死板地猛清,身體也必然僵硬不舒暢。藥材的佐使之藥,就像先鋒部隊,引導毒素歸位,這份功勞,不是補瀉藥物所能辦到的,全靠佐使之藥的功效。像防風,雖然像士兵一樣重要,卻沒有專門的任務,山楂能散結,卻缺乏穿透力,所以要使用三、四天,在清涼藥中,引導毒素歸位。整部本草書,除了腹皮、貫眾,就沒有其他藥材可用。

痘疹這兩種病症,都說是由於火氣引起的。但古代醫書中對火的定義有三個:太過、平氣、不及。太過的火,指的是過於強烈的火氣,如同炙熱的太陽,毒性很強,需要清解;平氣的火,指的是正常的火氣,如同生機勃勃的植物,毒性平穩,不必特別治療;不及的火,指的是隱藏的火氣,如同冬眠的動物,毒性潛伏,需要培補。這就像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的道理一樣,也是治療痘疹和各種疾病的關鍵。如果不懂這些道理,還敢說自己會醫術嗎?

痘之為用,全賴火以成功。釜中無火,何由蒸化?但火太盛,則有食氣之患,故不得不清。里證既平,痘點稍開,急宜轉手。若寒涼太過,七朝以後,多生變證,皆涼藥之誤也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五穀不熱不結,痘瘡不熱不徹。但熱太過者真陰灼,不及者真陽衰。故痘之始終,全顧熱之深淺何如耳。(《岐黃書》)

凡病皆發熱,痘亦必發熱。然熱同而所以熱則異。蓋病自外來,痘從中出;病由中虛,痘為虛中。○見點前後,毒與血別,動而後定,危而後安,周行故道,乃復招氣,如妻之招夫歸也。氣亦隨親血以衛之,如夫之歸顧婦也。故汗出熱退,而身涼矣。○所以熱退身涼而見點者,上也。

白話文:

痘瘡的治療,完全依靠熱力才能成功。就像鍋裡沒有火,怎麼能蒸煮食物呢?但火太旺,就會有燒焦食物的風險,因此必須適當控制。內證平息後,痘點稍微張開,就應該及時調整治療方法。如果過於寒涼,七天以後,容易出現變化症狀,都是寒涼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的。

五穀不加熱就不會成熟,痘瘡不發熱就不會痊癒。但熱度過高會傷及陰液,不足則陽氣虛衰。因此,痘瘡的始終,完全取決於熱度的深淺。

所有的病症都會發熱,痘瘡也不例外。但熱度相同,發熱的原因卻不同。一般病症是由外而來,痘瘡則是由內而發;病症因身體虛弱而起,痘瘡是虛弱之中的表現。痘點出現前後,毒素和血液分離,先動後靜,先危後安,循環回到正常軌道,然後招回元氣,就像妻子迎接丈夫回家一樣。元氣也隨著血液護衛身體,就像丈夫回家照料妻子一樣。所以出汗退熱,身體就會涼爽。 痘點出現後,發熱退去,身體涼爽,這是最好的情況。

毒微而血不虧也。血不虧,則不盜氣,氣血相附,以待毒化。○見點而後熱退者,中也。毒傷血也。血被毒傷,必待氣充血足,斯返舊日之平和。○熱未幾而遽見點者,下也。毒盛傷血也。傷甚,則血枯不能滋潤夫氣,氣乃無家,氣既無家,乃不顧家,反助表邪,一湧而出,則氣不衛表,門牆崩而遠見室中之物矣。○點齊之後不復熱矣。

若仍發熱,是毒鬱於中,而欲重出也。至脹漿時又必發熱。若應熱不熱,是氣憊而不能蒸毒使之化,久之必亡。○黶時當身涼不熱矣。倘有餘熱,是氣血大虛,須求補益。否則血虛不能招氣,氣為飛揚,不能盡祛其毒而腐於外,此時毒既為毒,不得復與血混,氣因衰焉,毒乃猖狂侵血而為熱。慎哉!熱之發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毒性輕微,血液不會虧損,血液不虧損就不會盜取氣血,氣血相依,等待毒性消解。如果出現疹子之後才退燒,屬於中度,毒性傷及血液。血液被毒傷,必須等到氣血充盈,才能恢復以前的平和狀態。如果發熱不久就迅速出現疹子,屬於嚴重,毒性嚴重傷及血液。傷勢嚴重,血液枯竭無法滋潤氣血,氣血無所依附,氣血便不再守護身體,反而助長外邪,大量湧出,氣血不再護衛肌膚,就像城牆倒塌,就能看到屋裡面的東西一樣。如果疹子全部出現之後不再發熱,說明毒性已經消解。如果仍然發熱,說明毒性鬱積在體內,想要再次發作。等到出現膿皰的時候一定會再次發熱。如果應該發熱卻不發熱,說明氣血虛弱,無法蒸發毒素使其消解,時間久了就會死亡。出現膿皰的時候應該身體涼爽不發熱,如果仍然有餘熱,說明氣血極度虛弱,必須要補益。否則血液虛弱無法招引氣血,氣血飄浮不定,無法完全驅散毒素,導致毒素腐敗於外。此時毒素已經變成毒素,無法再與血液混合,氣血衰弱,毒素肆虐侵犯血液,導致發熱。一定要注意發熱的原因!

○發熱之初,清毒,則毒伏於內而不出;退火,則血凝於中而不流;攻發,則氣傷於外而不遍。是皆不明於病之為熱、痘之為熱也。辨哉!熱之發也。(《黃帝逸典》)

痘疹屬陽,無熱不成,亦無熱不散。所以非熱不能出見,非熱不能起發,非熱不能化漿,非熱不能幹漿。此痘瘡之終始不能無熱,亦不可無熱也。但熱貴其微,不宜其甚。蓋熱甚者毒必甚,而痘出必重;熱微者毒亦微,而痘出必輕;無熱則不成、不化。此熱固痘之常也。凡治痘者,不可盡除其熱,若必欲盡去之,則未有不成陰證而敗者矣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痘證,凡出胖貫黶,各欲其身熱一番,是其正候。(《仁端錄》)

白話文:

發燒剛開始時,如果只用清熱解毒的方法,毒素就會潛藏在體內無法排出;如果只用退火的方法,血液就會凝滯在體內無法流動;如果猛烈攻發,就會傷及體表陽氣無法暢通。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明白發熱的病理,以及痘疹本身也是一種熱象。要謹慎啊!發熱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。

痘疹屬於陽性疾病,沒有熱氣就不能發病,也沒有熱氣就不能痊癒。所以,痘疹的出現、發育、化膿、結痂,都離不開熱氣,也不能沒有熱氣。但是,熱氣要溫和,不能過於強烈。因為熱氣過強,毒素就會更嚴重,痘疹也會更重;熱氣溫和,毒素也會減輕,痘疹也會較輕;沒有熱氣,痘疹就無法形成和化膿。這是痘疹發病過程中熱氣的正常表現。治療痘疹的人,不能完全去除熱氣,如果一定要完全去除熱氣,就會變成陰證,最終導致治療失敗。

痘疹出現時,無論是發疹、貫發、出疹,都需要身體發熱,這是正常的病理現象。

痘始終藉熱成功。先三日熱而後出,出齊則退;漿行又熱,漿足則退;回漿又熱,漿回則退;結痂、收黶、落痂又熱,名曰燒瘢。此皆不宜涼解,涼解則氣血凝滯,痘毒留中而禍作矣。(《慈幼筏》)

虛實

凡痘灰白,不紅綻,不起發,出不快,昏暗頂陷,皆表寒而虛;二便清利,身涼,手足口氣俱冷,不渴少食,唇白涕清,飲食不化,皆裡寒而虛。夫表虛者,以補氣為主,而補血次之;裡虛者,於補血之中,而兼補氣。苟能補氣,則脾胃自壯,胃氣隨暢,在後必無陷伏之憂;既能補血,則氣血周流,送毒出盡,不致凝滯,在後必無癢塌之患。

白話文:

痘瘡的發生始終依賴熱氣。一開始三天發熱,之後才出痘,出齊了就會退熱;痘漿流出時又發熱,漿流完就會退熱;痘漿回流時又發熱,漿回流完就會退熱;結痂、收縮、脫落時又發熱,稱為燒瘢。這些情況都不適合用涼性藥物治療,因為涼性藥物會導致氣血凝滯,痘毒留在體內而引發後患。

虛實

如果痘疹顏色灰白,不紅不腫,沒有發熱反應,出疹緩慢,神志昏沉,頭頂凹陷,都屬於表寒虛證;如果大小便清稀,身體冰冷,手腳口鼻都冷,不渴,食慾不振,嘴唇蒼白,鼻涕清稀,食物消化不良,都屬於裡寒虛證。表虛證以補氣為主,其次補血;裡寒虛證則在補血的同時也要兼顧補氣。只要能補氣,脾胃自然強壯,胃氣順暢,就不會出現陷伏的危機;只要能補血,氣血就能暢通無阻,將毒素排出體外,不致凝滯,就不會出現痘疹潰爛的後患。

凡紅紫、干滯、黑陷、焦枯者,皆表熱而實;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身熱鼻乾,唇燥煩渴者,皆裡熱而實。如表熱者,則宜清涼解表,而分利次之;裡熱者,則重於解毒,而兼清涼,或在二、三日之前熱毒盛者,微下之。蓋涼血不至紅紫,解毒則免黑陷。故表虛不補,則成外剝;裡虛不補,則成內攻。

表實過補,則不結痂;裡實過補,則發癰毒。○身發壯熱,毛直皮燥,睡臥不安,腮紅睛赤,氣粗煩渴,腹脹便秘,喘急,皆實證也。又見嘔吐之證,似虛也。然不知熱毒在內不得伸越,則上逆攻衝而吐。《經》云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者是也。治從升陽發散。又有泄瀉之證兼見者,似虛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呈現紅紫色、乾硬阻塞、黑色陷沒、焦枯乾燥的症状,都表示外在有熱邪而实证;大便便秘、小便赤色灼热、身体发热鼻腔干燥、嘴唇干燥口渴,则表示内在有热邪而实证。若是外感热邪,则应以清凉解表为主,辅以利尿通便;如果是内热,则应以解毒为主,兼顾清凉,如果热毒盛行二三日,可以轻微泻下。因为清凉的药物可以使皮肤不再红紫,解毒的药物可以避免出现黑色陷没。所以,表虚不补,会造成外邪入侵;里虚不补,会造成内热攻伐。

表证实热过度进补,会导致伤口不结痂;里证实热过度进补,会导致痈疮毒发。身体发热剧烈,毛发直立皮肤干燥,睡眠不安,面颊发红眼睛赤红,呼吸粗重口渴,腹部胀满便秘,呼吸急促,这些都是实证的表现。还有呕吐的症状,看起来像是虚证,但是其实是热毒在体内无法外泄,所以向上逆冲而导致呕吐。《内经》说“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治疗方法应该从升阳发散入手。还有一些患者还会伴有泄泻的症状,看起来像是虚证。

然因熱毒郁盛,熏炙脾胃,不得外達,則毒從下陷,尋竅而出。《經》謂暴注下迫者是也。古云:未出而瀉者生,既出而瀉者死。治以升提發散,引毒外達,毒得外解,則內泄自止。又有不思飲食,書云不思飲食皆屬內虛者是矣。然不知鬱熱之證,毒氣在內,不得升達肌表,二便秘結,腠理阻塞,熱毒壅盛,腹脹喘急,不思飲食者,必然之勢也。治以升提發散,引毒達表,則熱氣有所伸越,而臟腑和平,飲食自進矣。

若誤用丁、桂、半夏等熱藥於嘔瀉不食之證,是以熱攻熱而轉增煩劇;用參、耆、苓、術等補劑於腹脹不食之證,則邪得補而愈盛。醫之過也。(翁仲仁)

白話文:

然而,由於熱毒積聚過多,燻灼脾胃,無法向外排出,毒素就會向下沉降,尋找竅道排出。《經》中說,突然大量下瀉的,就是這種情況。古人說:「毒未排出而瀉者生,毒已排出而瀉者死。」治療應以升提發散,引導毒素向外排泄,毒素排出,內瀉就會自然停止。另外,患者如果沒有食欲,書中說,沒有食欲都屬於內虛。然而,他們不知道這是鬱熱症狀,毒氣在體內,無法升達肌膚表面,導致大小便不通暢,毛孔阻塞,熱毒積聚,腹部脹滿,呼吸急促,沒有食欲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治療應以升提發散,引導毒素達於體表,使熱氣得以排解,臟腑就會恢復和平,飲食自然就會恢復正常。

如果誤用丁香、桂枝、半夏等熱性藥物治療嘔吐腹瀉、食慾不振的症狀,等於是用熱攻熱,會加重病情;如果用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術等補藥治療腹脹食慾不振的症狀,則邪氣會因為補藥而更加旺盛。這就是醫生的過失。

問:痘以氣血為主,氣血實,氣血虛,皆有死證。何也?予曰:實證之死,血凝氣結;虛證之死,氣離血散。(許宣治)

凡所言實熱、虛寒,即一日之間,俄而實熱,俄而虛寒,須時刻審諦,前後的確,不可概拘。(《仁端錄》)

輕重

一發便出盡者,重;瘡夾疹者,半輕半重也;出稀者,輕;裡外微紅者,輕;外赤里黑者,微重;外白里黑者,大重也;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,勢劇也;青乾黑陷,昏睡汗出,煩躁熱渴,腹脹啼喘,二便不通者,困也。(錢仲陽)

標本

病有標本,治有先後。有從標者,有從本者,有先標後本者,有先本後標者,有標本兼治者。視其急緩,不可膠柱而鼓瑟也。痘瘡之候,自人身而言,則氣血為本,痘瘡為標;自痘瘡而言,則痘瘡為本,別證為標。如瘡稠密,在標之病也,視其氣之不勻,血之不周,以勻氣活血為主,兼行解毒。

白話文:

痘痘的生死主要取决于气血,气血充盈或虚弱都会导致死亡。气血充盈导致死亡是因为血液凝固,气机阻塞;气血虚弱导致死亡是因为气机涣散,血液消散。

任何情况下,不论是实热还是虚寒,都可能在一瞬间发生转变,因此要时刻仔细观察,确定前后情况,不可一概而论。

痘痘的轻重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:一次性全部长出来者,病重;痘疮夹杂疹子者,半轻半重;痘疹稀疏者,病轻;里外微微发红者,病轻;外红里黑者,稍微严重;外白里黑者,非常严重;痘疮中心有针孔大小的黑点者,病情凶险;痘疮表面青干,颜色发黑凹陷,昏睡出汗,烦躁口渴,腹部胀满,呼吸困难,大小便不通畅者,病情危重。

痘痘的治疗需要分清主症和次症,治法也需有先后顺序。有的情况需要先治主症,有的需要先治次症,有的需要主症和次症同时治疗。根据病情的急缓程度来决定治疗方案,不可僵化固执。

从人体整体角度来看,气血是根本,痘疮是外在表现;从痘疮本身角度来看,痘疮是根本,其他病症是外在表现。比如,痘疮密集成片,属于外在表现,此时要观察气机是否不匀,血液是否运行不畅,以调理气机,活血化瘀为主,同时也要解毒。

此則標本兼治也。若瘡起發,氣或虛者補其氣,血或虛者補其血。此緩則治其本也。氣血充實,瘡或壅遏者,單行托裡解毒之劑。此急則治其標也。瘡勢太甚,咽喉腫痛者,以治咽喉為主。此急則治其標也。瘡勢太甚,自利不止者,以治利為主。此急則治其標也。利久不止,漸成壞證,救里發表,兼而行之。

此亦標本兼治也。先救其里,後攻其表。此則先標後本也。大小便秘,煩躁喘呼者,急利之。此急則治其標也。瘡勢太甚,煩渴不止,以解毒為主,兼治其渴。此先本而後標也。凡此之類,擴而充之,以盡其余,則治不紊矣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始終

白話文:

這個治療方法既治本又治標。如果瘡瘍剛開始發作,氣虛的就要補氣,血虛的就要補血。這屬於緩慢地治療根本。如果氣血充實,瘡瘍阻塞不通的,就單獨使用能夠外托內解的解毒藥物。這屬於快速地治療表面。如果瘡瘍嚴重,咽喉腫痛的,就以治療咽喉為主。這屬於快速地治療表面。如果瘡瘍嚴重,腹瀉不止的,就以治療腹瀉為主。這屬於快速地治療表面。如果腹瀉很久不能止住,逐漸形成危重病症,就要救治內部,同時疏解外邪。

這個治療方法也屬於既治本又治標。先救治內部,後攻治外部。這個方法屬於先治標後治本。如果大小便不通,煩躁呼吸急促,就要快速通利。這屬於快速地治療表面。如果瘡瘍嚴重,口渴不止,就要以解毒為主,同時治療口渴。這個方法屬於先治本後治標。凡是這類疾病,可以以此類推,推廣應用,就能夠使治療不再混亂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治痘貴乎慎之於始,而慮其所終。發熱之初,煩渴便秘,腹痛腰疼,鼻乾唇燥,驚悸譫妄者,此毒鬱於內,防其伏而不出。若吐利不止者,防其中氣虛弱,不能助痘成漿。故熱則解之,秘則利之,驚則平之,吐利則止之。且如初出一點血,此春生之令也;至於起發,此夏長之令也;水化為漿,此秋成之令也;膿乾結黶,此冬藏之令也。

若初出而便含水,將發而便戴漿,膿未成而便收黶者,此未至而至,謂之太過,須防陷伏倒黶,宜發表托裡,兼與解毒。若應出不出,應起不起,應灌不灌,應收不收者,此至而不至,謂之不及。此血衰氣弱,須防無漿斑爛,宜補託生漿,兼與勻氣活血。

白話文:

痘瘡治療,重在起始之慎,終局之慮

治療痘瘡,最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謹慎對待,並預防後續可能出現的狀況。當患者剛開始發熱,伴隨口渴便秘、腹痛腰痛、鼻乾唇燥、心悸神志不清時,說明毒氣鬱積於內,需要預防毒氣潛伏不發。如果出現吐瀉不止的情況,則要警惕患者中氣虛弱,無法幫助痘瘡化膿。因此,對於發熱者要降熱,便秘者要通便,心悸者要安神,吐瀉者要止瀉。

痘瘡的發展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:

  • 初發痘疹,如同春天萬物萌發。
  • 痘疹生長,如同夏天草木茂盛。
  • 痘疹化膿,如同秋天果實成熟。
  • 膿液乾燥結痂,如同冬天收藏積蓄。

如果痘疹初發就已經充滿膿液,或者尚未生長就已經化膿,甚至膿液尚未形成就已經結痂,這都屬於過早的表現,稱為“太過”。要預防痘疹陷伏、倒退或結痂不退,需要疏風解表、托裏排毒,同時也要配合解毒藥物。

如果痘疹該長卻不長,該成熟卻不成熟,該化膿卻不化膿,該結痂卻不結痂,這都屬於遲緩的表現,稱為“不及”。這往往是因血氣不足,要預防痘疹無膿潰爛,需要補益氣血、促進化膿,同時配合活血化瘀藥物。

又如初出而色豔者,則必皮嫩,嫩則易破,須防癢塌;相聚成塊者,不可謂之疏,防有內伏;漿水清稀者,雖見成痂,防後發癰;頭面預腫者,防其易消而內攻;咽痛者,須急解之,防其失音而挫喉;頻更衣者,防其倒黶;多水疱者,防其自利;目澀淚出者,防其膚翳。杜漸防微,治未病之良法也。

(《馮氏錦囊》)

形色

嘗觀萬物之生,雨甚則爛,旱甚則焦;生則鮮澤,死則枯暗;鮮澤則聳拔,枯暗則低垂。人情物理,何以異哉!(《黃帝逸典》)

夫痘貴乎形色。謂之形者,始出尖圓堅厚,起壯發榮,滋長成漿,飽滿充足,收黶斂束完固,與水珠光澤者,皆正形也。或平或陷者,形之變也。是以初出之時,隱如蚊蚤之跡,空若蠶種之蛻,薄如麩片,密似針頭,如熱之痱、寒之粟者,必不能起發而死;若黏聚模糊,肌肉虛浮,溶軟嫩薄,皮膚潰爛者,必不能收黶而死。謂之色者,喜鮮明而惡昏暗,喜潤澤而惡乾枯,喜蒼蠟而惡嬌嫩。

白話文:

馮氏錦囊:

形色

又如痘瘡初出而顏色鮮豔者,則必皮嫩,嫩則容易破裂,須要防治癢痛潰爛;痘疹相聚成塊者,不可謂之疏散,要防治內部潛藏的病邪;漿水清稀者,雖然已經結成痂皮,也要防治之後發炎化膿;頭面先腫脹者,要防治腫消後病邪內攻;咽喉疼痛者,須要緊急治療,防治失聲和喉嚨潰爛;頻繁換衣服者,要防治痘疹倒退;多水泡者,要防治腹瀉;眼睛澀痛流淚者,要防治眼皮生翳。杜絕病患於萌芽狀態,防治細微變化,是治療未病的良方。

黃帝逸典:

形色

常觀察萬物生長,雨水過多則腐爛,旱災過甚則枯萎;生長時顏色鮮亮,死亡後則黯淡無光;鮮亮則挺拔向上,黯淡則低垂下陷。人的感情和事物的道理,又有何不同呢?

痘瘡貴在形色。所謂形狀,是指痘瘡初發時尖圓堅硬厚實,生長旺盛,滋長成膿漿,飽滿充足,收斂完好,如同水珠般光澤的,都是正常的形狀。若平坦或凹陷,則是形狀的變化。因此,痘瘡初發時,隱藏如蚊子或跳蚤的痕跡,空洞如蠶繭的蛻殼,薄如麩片,密集如針頭,像熱天長出的痱子或寒冷時起的粟粒一樣的,必然不能發育而死亡;如果粘連模糊,肌肉虛浮,柔軟脆弱,皮膚潰爛的,必然不能收斂而死亡。所謂顏色,是指喜愛鮮明而厭惡昏暗,喜愛潤澤而厭惡乾燥,喜愛蒼白而厭惡嬌嫩的。

紅不欲豔,豔則易破;白不欲灰,灰則難黶。由紅而白,白而黃,黃而黑者,此色之正也;若初出而紫滯,起發而灰白者,此色之變也。更有根、窠、腳、地四者,名雖各殊,總不離乎形、色二字。何謂窠?中透而起頂者是也。何謂根?外圈而紅者是也。然圈之紅否,則其中之虛實,與痘毒之淺深可見矣。

窠之起否,則根之淺深,與氣血之盈虧可定矣。所謂腳、地者,亦本乎根窠之圓暈,顆粒之稀密也。夫紅暈之處謂之腳,凡顆粒界限分明,不散不雜者,此痘腳之明淨也。空隙之處謂之地,凡顆粒不相連綴者,此地面之明淨也。總之,根欲其活,窠欲其起,腳欲其固,地欲其寬。

白話文:

痘疹的顏色不應過於鮮豔,鮮豔則容易破裂;也不應過於灰暗,灰暗則難以痊癒。由紅色轉白色,再轉黃色,最後轉黑色,這是正常的顏色變化;但若一開始就呈現紫色或發灰發白,則屬於異常的顏色變化。此外,還有根、窠、腳、地四種形態,雖然名稱不同,但都與形狀和顏色有關。所謂窠,是指中心透亮而頂端突出的部分。所謂根,是指外圍呈紅色的部分。外圍是否呈現紅色,可以反映出痘疹的虛實和毒性的深淺。窠是否突出,可以反映出根的深淺和氣血的盈虧。所謂腳和地,則是指根窠的圓暈和顆粒的疏密。紅暈的部分稱為腳,顆粒界限分明,不散不雜,這就是痘腳明淨的表現。顆粒之間的空隙稱為地,顆粒不相連接,這就是地面明淨的表現。總之,根要生長旺盛,窠要突出,腳要堅固,地要寬闊。

四者俱順,痘雖重而無慮矣。然圓者氣之形也,氣盛則必痘窠圓滿而周淨;暈者血之形也,血盛則必痘窠光明而紅活。故氣虛則頂陷,氣散則窠塌。然有氣虛極而不塌陷者,乃火載之,是雖圓滿,實空殼而如疱也。血虛則暈淡,血憊則暈枯。然有血虛極而猶紅活者,乃火上浮,是雖圓暈,實枯槁而不澤也。

形色者,乃氣血之標;氣血者,乃形色之本。訣曰:有盤有頂終須貴,有頂無盤卻不宜。觀此二語,則盤頂固俱屬痘家之緊要,而盤更重於頂也。盤者即根腳之義也,頂者即充足之象也。總而言之,痘瘡之始終,咸賴乎氣血,即根腳亦必藉氣血以乘載,充足亦必藉氣血以運行。

白話文:

這四個方面都順暢,即使天花很嚴重也不必擔心。不過,圓形是氣的形狀,氣盛則天花坑必圓滿而乾淨;紅暈是血的形狀,血盛則必天花坑光明而鮮活。所以,氣虛則頂部凹陷,氣散則坑塌。但也有些氣虛極了卻不塌陷的,那是火氣載著它,雖然圓滿,其實是空殼,就像水泡一樣。血虛則紅暈淡,血不足則紅暈枯萎。但也有些血虛極了卻還紅活的,那是火氣上浮,雖然有圓暈,其實是枯槁而無光澤。

形色是氣血的外在表現,氣血是形色的根本。古語說:「有盤有頂終須貴,有頂無盤卻不宜。」從這兩句話來看,盤和頂都屬於天花病的重要指標,而盤比頂更重要。盤指的是根基的意思,頂指的是充盈的象徵。總而言之,天花病的始終,都依賴於氣血,即使是根基也必須藉助氣血來支撐,充盈也必須藉助氣血來運行。

以形色較之,只可形平塌而色紅活,不可形尖圓而色晦滯,所謂只教有色無形,休教有形無色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痘者豆也,肖其形則生,不肖其形則死,形之不肖,元神竭矣。尖圓而突,周淨而鬆,形之有神者也。如麩(白色)、如痱(殼空)、如疥(無根窠)、如蠶種(小黑)、如蛇皮(一片)、如蚊跡(血散)、如蚤斑(散根)、如湯泡(皮肉先爛)、如火刺(血乾),形之無神者也。

形而無神,可冀生乎?至於色也,欲如春花之綴露(紅活光潤),不欲如秋草之經霜(黑暗干黃)。紅白兩分,明潤光活,色之有彩者也。如膩粉、如枯骨、如紅米飯、如豬肝色,色之無彩者也。形不有神,色不見彩,生意可知矣。嗚呼!神彩其生死之門戶歟?○凡形色大惡,氣不交,漿不成,似為死矣。

白話文:

簡單來說,痘痘的形狀要平坦而顏色鮮紅有光澤,不能尖圓而顏色暗淡。有色無形比有形無色好。痘痘就像豆子,形狀像豆子就會生長,不像豆子就會死亡。形狀不好的痘痘,元神就衰竭了。尖圓而突出,周圍乾淨而鬆軟,這是形狀有神氣的表現。像麩皮、痱子、疥瘡、蠶種、蛇皮、蚊子咬的痕迹、跳蚤斑點、水泡、火刺等等,都是形狀無神氣的表現。形狀無神氣,還能期待它能好轉嗎?至於顏色,應該像春天的花朵沾滿露水一樣鮮紅光潤,而不是像秋天的草經過霜凍一樣暗淡發黃。紅色和白色分明,光澤明亮潤澤,這是顏色有光彩的表現。像粉末、枯骨、紅米飯、豬肝色等等,都是顏色無光彩的表現。形狀沒有神氣,顏色沒有光彩,生機可想而知了。唉!神氣和光彩是生死之門啊!總之,形狀和顏色都很差,氣血不通,津液無法生成,就等於要死了。

若精明爽朗,便食如故,而天庭有一、二悅目者,猶可發毒作臭痘而愈。何也?毒在外,不在內也。○見點色白不紅,未可便作虛治。若白而無神,唇舌淡潤,或吐或瀉者,真虛也。若白而起㿠色,唇舌乾紅者,非虛也。妄施溫補,三日後漸變深紫,其誤不淺。(《慈幼筏》)

痘瘡之發,身熱和緩,達於表者必輕;悶亂煩躁,彰於外者必重。色貴潤澤而嫌昏暗,貴光彩而嫌枯澀,貴淡紅而嫌紫滯,貴鮮潔而嫌嬌嫩。形貴圓淨而嫌瑣碎,貴高聳而嫌平塌。皮貴堅實而嫌虛薄。粒貴稀疏而嫌稠密。根窠貴收緊。痘分陰陽,見點活動,最忌浮腫,出要參差,血宜歸附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精明爽朗,食慾如常,只是額頭上出現一兩個紅潤的痘疹,這還算可以,可以用發毒的方法讓痘疹變成膿皰,然後痊癒。為什麼呢?因為毒素在體表,不在體內。

看到痘疹顏色發白但不紅,不要輕易地認為是虛證。如果痘疹發白而且沒有光澤,嘴唇和舌頭顏色淡白濕潤,或者有嘔吐或腹瀉的情況,才是真正的虛證。如果痘疹發白,但出現黃白色,嘴唇和舌頭乾紅,就不是虛證。如果錯誤地使用溫補藥物,三天後痘疹會逐漸變深紫色,這樣就會犯下大錯。

痘疹的發作,如果身體發熱緩和,到達體表就一定輕微;如果感到胸悶煩躁,症狀明顯地顯露出來,就一定嚴重。痘疹的顏色,以潤澤為貴,忌諱昏暗;以光彩為貴,忌諱枯澀;以淡紅色為貴,忌諱紫色滯留;以鮮潔為貴,忌諱嬌嫩。痘疹的形狀,以圓潤光潔為貴,忌諱瑣碎;以高聳為貴,忌諱平塌。痘疹的皮質,以堅實為貴,忌諱虛薄。痘疹的分布,以稀疏為貴,忌諱稠密。痘疹的根部,以收緊為貴。痘疹分陰陽,如果看到痘疹活動,最忌諱浮腫,痘疹的長出要參差不齊,血氣要歸附到痘疹上。

耳後、頸項、心胸,少於他處為吉;眉稜、顴額,潤而不滯為佳。色之紅者,毒始出也;白者,毒未解也;黃者,毒將解也;灰白者,血衰而氣滯也;焦褐者,氣滯而血枯也;黑者,毒滯而血乾也。如紅變白,白變黃者,吉;紅變紫,紫變黑者,凶。(翁仲仁)

鋪紅者,一片如胭脂,如橘皮,此血熱太盛,無成功之理。潠紅者,如以紅水著紙,漸漸潠開。翟氏加白芍以收束其根窠,甚妙。圈紅者,根窠收緊,上吉之痘也。淡紅滋潤者吉。乾紅者,血熱也,紫則熱之甚也,夾斑者亦血熱也。血熱之藥,上部用紅花,下部用歸尾。乾紅則潤之,生地、當歸之屬;色紫熱甚,方用紫草、茜根,不可紛紛亂用。

白話文:

耳後、脖子和胸口顏色較淡,表示身體狀況良好;眉毛、顴骨和額頭顏色滋潤而不乾澀,也是好現象。紅色表示毒素開始出現;白色表示毒素尚未消除;黃色表示毒素即將消失;灰白色表示血氣不足且氣血瘀滯;焦褐色表示氣血瘀滯且血液枯竭;黑色表示毒素停滯且血液乾燥。如果紅色變為白色,白色變為黃色,是好的預兆;如果紅色變為紫色,紫色變為黑色,則是不好的預兆。

臉上出現大片紅色,像是胭脂或橘子皮的顏色,表示體內熱氣過盛,沒有成功的可能性。如果紅色像用紅水浸染紙張一樣,慢慢擴散開來,可以加白芍來收斂。如果紅色只集中在根部,形成一個圈,表示痘疹狀況良好。淡紅色且滋潤表示吉利。乾紅表示體內熱氣過盛,紫色表示熱氣更加嚴重,出現斑點也表示體內熱氣過盛。治療體內熱氣的藥物,上部可以用紅花,下部可以用當歸尾。如果顏色乾燥,可以用生地、當歸等潤燥的藥物;如果顏色發紫,熱氣嚴重,可以用紫草、茜根等藥物,但不可隨意混用。

○凡看色當視兒之皮膚。兒膚本嬌,顏色雖豔何礙?兒質蒼濁,雖乾紅不澤,亦自成膿。○嬌紅淡而無彩,如雨打桃花,謂之虛中夾毒,八、九日必然發癢,決難成功。○淡白者,血之虛。亦有全無血色者,只要點粒圓淨,白而不灰,參、耆、乳酒、熟附、歸、芎,亦可醞釀成膿。○色如白飯者,自是虛能受補。

色如爐灰,則虛中有毒,補法中酌兼解毒,所以為難。○色淡紫如茄花者,最惡。五、六朝擦破,不待九朝而成外剝矣。○焦紫如火刺者,涼血解毒,繼以攻發,十中猶有五、六得生。○有痘色之外,別有一層浮氣,如花間之霧,火上之煙者,毒盛也。宜松肌透毒,痘起壯而浮氣自退。

白話文:

觀察痘疹顏色,首先要看孩子的皮膚。孩子的皮膚天生嬌嫩,就算顏色鮮豔也不必擔心。但如果孩子的體質虛弱,即使皮膚乾紅無光澤,也容易化膿。顏色嬌紅淡薄,像雨打桃花一樣,說明虛弱體內有毒,八九天後必然發癢,很難痊癒。淡白色表示血虛,甚至完全沒有血色的,只要痘疹圓潤飽滿,白而不灰,就可以用人蔘、黃耆、乳酒、熟附子、當歸、川芎等藥物來幫助化膿。如果痘疹顏色像白飯一樣,說明虛弱但能接受補益。

顏色像爐灰一樣,說明虛弱體內有毒,補藥中要兼顧解毒,所以比較難治。顏色淡紫色像茄子花一樣,是最糟糕的。五、六天就會破裂,不用等到九天就會出現外剝。顏色焦紫色像火刺一樣,要先用藥物涼血解毒,再用藥物攻發,十個病人中只有五六個能活下來。除了痘疹本身的顏色,還要注意有沒有另外一層浮氣,像花間的霧氣、火焰上的煙一樣,說明毒氣很盛。應該用藥物疏通肌膚、透散毒氣,等到痘疹長出來,浮氣自然會消退。

(《橡村痘訣》)

凡看痘,初起要根盤,則痘易長綻。倘尖瘦不肥,多險。成漿之後,務要根盤即化,一線圈紅緊附,頂滿滾圓,是為毒化。若頂陷皮皺,根盤黯僵,毒與氣血交凝。實宜攻,虛宜補。○痘頂屬氣,根盤屬血。氣領血載,毒得煅煉化漿。凡體實者多火,治以清涼,火解漿成,誤補則癰。

其氣虛血弱,色必淡白,形不雄偉,或頂陷,或皮皺,內證則噁心、少食、便溏,元氣不能勝毒使之外出,多有內陷致變者,治宜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、木香異功散。若腸滑不禁者,用豆蔻丸、白朮散、理中湯多效。(葉天士)

白話文:

觀察痘症,剛開始要看痘根是否扎實,扎實的痘容易長大並潰破。如果痘尖細瘦,不飽滿,大多凶險。痘漿形成後,務必痘根扎實並化開,周圍一圈紅色緊緊附著,痘頂飽滿圓潤,這是毒素化膿的表現。如果痘頂凹陷,皮膚皺縮,痘根暗沉僵硬,表示毒素與氣血凝結在一起。實證要攻,虛證要補。痘頂屬氣,痘根屬血,氣主導血運行,毒素在氣血的推動下,經過鍛鍊化為膿漿。體質實的人多火,治療要以清涼藥物為主,去除火氣,使膿漿化開,如果誤用補藥,容易形成癰瘡。

體質虛弱的人,氣血不足,面色必定蒼白,形體不壯,痘頂可能凹陷,皮膚可能皺縮,內在症狀表現為噁心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稀,元氣不足以驅散毒素,容易發生毒素內陷致使病情轉變的情況,治療應該使用保元湯、參歸鹿茸湯、木香異功散。如果腸道滑利,控制不住排泄,可以用豆蔻丸、白朮散、理中湯,效果顯著。

痘色初見深紅,失於解散,漸至乾枯黑陷,治當涼血退熱。看其微甚,或利小便,或用解毒。頂雖平陷,不可專責氣虛,例用參、耆補劑,則氣愈盛,而血愈干矣。(吳東園)

痘之黑者,譬之於火,活則為火為紅,死則為灰為黑。又氣不勝其毒,故為之不充突而陷,不紅活而黑耳。書謂變黑歸腎,可笑也。此證牛黃散可治,或燒人屎與蜜水服之,最妙。(《仁端錄》)

疏密

痘欲其疏,疏則毒少;不欲其密,密則毒盛。然疏密之分,尤有喜忌焉。如頭面欲疏,是元首不可犯也;頸項欲疏,是管籥不可塞也;胸堂欲疏,是神明之地,心肺之居,不可觸也;腹背欲疏,是臟腑俞募之所附也。若夫手足,則不忌其密矣。謂之疏者,非但稀少也,即鋪排磊落,大小勻淨,亦可以言疏也。

白話文:

痘疹初發時呈現深紅色,若無法順利消退,逐漸乾枯發黑並凹陷,應當採用涼血退熱的治療方法。若症狀較輕微,可以考慮利尿或解毒。即使痘疹平坦凹陷,也不能單純歸咎於氣虛,如果盲目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物,反而會加重氣盛血燥的情況。(吳東園)

痘疹發黑,就像火一樣,當火燃燒時是紅色的,熄滅後則變成灰燼,呈現黑色。同樣道理,當人體氣血不足以抵禦毒邪時,就會導致痘疹凹陷不突出,失去紅潤的光澤而發黑。有人說痘疹發黑是歸屬腎臟,這實在是可笑。此症可用牛黃散治療,或以人糞燒成灰,用蜂蜜水調服,效果最好。(《仁端錄》)

痘疹發病時,我們希望它疏密得當,疏則毒少,密則毒盛。但是,疏密的程度也要有所區分,不可一概而論。例如,頭面部位希望痘疹疏散,因為這是人體的頭部,不可輕易受到侵犯;頸項部位也希望痘疹疏散,因為這是人體的呼吸通道,不可阻塞;胸部希望痘疹疏散,因為這是心肺所在,不可觸犯;腹部和背部也希望痘疹疏散,因為這是臟腑俞募穴位所在的部位。至於手腳部位,則不忌諱痘疹密一些。所謂疏散,不僅指痘疹稀少,只要排列整齊,大小均勻,也可以稱之為疏散。

故不論疏密,而貴論磊落。顆粒分明、尖圓緊實,雖密無妨。謂之密者,非必盛多也,即攢聚黏連,模糊作塊,不分點粒,雖只數處,亦可以言密也。初出紅點才見,而表裡熱候便退者,此即可言其疏也。苟見點雖少,而大熱不解,唇口燥裂,便秘煩躁,此由毒遏於中不能遽出,一、二日後復出,必然稠密,是即初出雖少,未可言其疏也。○痘有先密後疏者,此夾疹夾斑也。

初出一片紅點,難以分辨,至起發後,斑疹退去,惟痘獨在,故先似密而後疏也。有先疏後密者,此有順逆。輕者三、四次出,大小不等,故先似疏而後漸密,此順證也;若初出只面上胸前三、五處,顆粒模糊,根腳腫硬,待至起發,則一齊湧出,故先雖疏而後尤密,此逆證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無論痘疹疏密,關鍵在於是否磊落分明。只要顆粒分明、形狀尖圓緊實,即使密集也不礙事。所謂密集,並非指數量多,而是指痘疹互相黏連,模糊成塊,無法分辨顆粒,即使只有幾個,也可以算是密集。剛出現紅點時就能看到,並且表裡熱症很快退去,這就是疏的表現。即使痘疹數量不多,但高燒不退,唇口乾燥龜裂,便秘煩躁,這是因為毒氣被阻礙在體內無法排出,一兩天後才會再次長出,而且必然會變得密集,所以剛開始數量少也不能說它疏。有些痘疹先密集後疏,這是夾雜疹子和斑疹的表現。

剛開始只是一片紅點,難以分辨,等到發疹後,斑疹退去,只有痘疹留下來,所以一開始看似密集,後來就疏了。還有一些痘疹先疏後密,這是因為病情順逆不同。輕症患者可能會出現三到四次發疹,大小不一,所以一開始看起來很疏,後來逐漸密集,這是順證。如果剛開始只在臉部和胸前出現三五顆,顆粒模糊,根部腫硬,等到發疹時,就會全部湧出來,雖然一開始看起來很疏,但後來反而變得更密集,這是逆證。

陸續出者,正氣充足,毒氣輕鬆,得以拘束也;一齊出者,表虛毒盛,不能約束,任其奔潰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榮枯

夫物濕則潤澤,燥則乾枯。榮枯之分,血實主之。故血者所以營陰陽、濡皮毛、流關節者也。瘡本疏者,血不在多而易充足。瘡本稠密,貴乎血之有餘矣。苟血有餘,則經脈流行,淪於肌膚,浹於皮毛,灌溉滋潤,肥澤長養,自然形色鮮明,根窠紅活也。如血不足,則經脈壅遏,窠囊空虛,黑燥而不鮮明也,枯萎而不肥澤也,皮膚皺揭而啟裂也。《經》曰:諸澀枯涸,幹勁皺揭,皆屬於燥。

又曰:燥勝則乾。由其人血常不足,加以毒火熏灼,反兼燥金之化,精血並竭,是以有此證也。治宜活血養液,散熱解毒,清金潤燥,則乾涸可回。其或濕氣太過,瘡本浸淫、潰爛、難黶者,此又火極而兼水化也。脾強則生,脾弱則死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白話文:

毒氣如果陸續排出,表示正氣充足,能夠控制毒氣;如果毒氣一次性大量排出,則代表身體虛弱,毒氣過盛,無法約束,只能任其蔓延。

人體就像萬物一樣,濕潤則滋養,乾燥則枯萎。血氣充盈與否決定了人體的榮枯。血液滋養陰陽,濡潤皮毛,潤滑關節。對於瘡瘍,如果瘡口疏鬆,則血液不必多,容易充足;如果瘡口稠密,則需要充足的血液。血液充盈,則經脈流通,滋養肌膚,使人面色紅潤,瘡口紅活。如果血液不足,則經脈阻塞,瘡口空虛,顏色暗淡,皮膚乾枯起皺,甚至裂開。古書說:皮膚乾燥、枯萎、起皺,都是由於燥熱引起的。

燥熱過盛就會導致乾燥。如果人體長期血氣不足,再加上毒火灼傷,導致精血耗竭,就會出現這種症狀。治療應當活血養血,散熱解毒,清熱潤燥,才能使乾燥的狀態得到改善。如果濕氣過盛,瘡口浸潤、潰爛、難以癒合,這是由於火熱極度旺盛,轉化為濕氣。脾臟強健則生機勃勃,脾臟虛弱則死亡。

老嫩

痘瘡喜老而惡嫩。蒼蠟、嬌紅,色之老嫩也;緊實、虛浮,形之老嫩也;濃濁、清淡,漿之老嫩也;堅厚、軟薄,痂之老嫩也。然老嫩之故,衛氣主之。《經》曰: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膚、肥腠理、司開闔者也。是故衛氣強,則收斂禁束,制其毒而不得放肆,乃色蒼而蠟,形緊而實,漿濃而濁,痂厚而堅,自然易壯易黶,雖有邪風穢氣,不能為害也。

如衛氣弱,則不勝其毒,而毒得以恣其猖狂之性,乃色嬌而紅,形虛而浮,漿清而淡,痂軟而薄,必然易破難黶,不待邪風穢氣,而先敗壞矣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日數

世俗謂幾日發熱,幾日出形,幾日起發,幾日作漿,幾日收黶,此大略之言耳。痘有疏密,毒有微甚,人有虛實,豈可一切拘以日數?如瘡本疏者其毒微,其人中氣實,又能食,自然易出易黶,固不待於旬日者;如瘡本密者其毒盛,其人中氣實,又能食,營衛調和,內外無諸傷犯,至十二、三日可以刻期收黶也。若其人中氣虛,食少,或內外曾有傷犯,或遇氣候乖變,因而難黶。

白話文:

痘瘡喜歡老而厭惡嫩。蒼白色、蠟黃色,是顏色的老嫩;緊實、虛浮,是形狀的老嫩;濃濁、清淡,是漿液的老嫩;堅厚、軟薄,是痂皮的老嫩。然而老嫩的緣由,是由於衛氣主導。《經》書上說:衛氣是溫暖分肉、充實皮膚、滋養腠理、掌管開合的。所以衛氣強壯,就能收斂禁束,控制毒氣,使其無法放肆,於是顏色蒼白而呈蠟黃,形狀緊實,漿液濃稠而濁,痂皮厚實而堅硬,自然容易癒合而容易結痂,即使有邪風穢氣,也無法傷害。

如果衛氣虛弱,則無法抵抗毒氣,毒氣得以肆意妄為,於是顏色嬌嫩而呈紅色,形狀虛浮,漿液清澈而淡薄,痂皮柔軟而薄,必然容易破裂而難以結痂,不需邪風穢氣的侵犯,就會先敗壞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世俗中說幾天發熱,幾天出疹子,幾天起發,幾天化膿,幾天結痂,這只是概括性的說法。痘瘡有疏密之分,毒氣有輕重之別,人體有虛實之差,怎麼能一概以天數來限制呢?如果痘瘡本質上疏散,毒氣微弱,患者中氣充足,又能進食,自然容易出疹子也容易結痂,並不需要等到十天。如果痘瘡本質上密閉,毒氣旺盛,患者中氣充足,又能進食,營衛調和,內外沒有受到傷害,到十二、三天才可以預期結痂。如果患者中氣虛弱,食慾不振,或者內外曾經受到傷害,或者遇到氣候變化,就會導致難以結痂。

豈可必拘以日數哉!(萬密齋)

痘之出、胖、灌、黶,各有三日,共十二日為定期。有太過,有不及,或實熱,或虛寒,或雜證,各宜隨證調治。○凡痘每粒以十二日為期,有先出者,有後出者,何得限期概論?(《仁端錄》)

痘之出,有熱一、二日而即出者,有熱至五、六日而始出者,則三日見標之說不必拘。有一出便盡者,有出至五、六日猶未盡者,則三日出齊之說不必拘。有至七、八日而始灌者,有灌至十五、六日而未收者,則三日灌膿,三日收黶之說又不必拘。莫若以出齊為出,以灌足為灌,以收盡為黶,隨時應變,至穩至當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白話文:

天花病發的時間不能一概而論,不能只用固定的天數來判定。病症的出現、腫脹、膿液流出、結痂,各有其特定的時間,總共十二天為一個週期。但病症的程度、體質虛實、以及併發症等因素都會影響病程,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治療。至於天花病的每個疹子以十二天為一個週期,有的先長出,有的後長出,怎麼能用一個固定的時間來概括呢?有的病人發熱一兩天就出疹,有的發熱五、六天才出疹,所以說三天出疹的說法並不一定適用。有的病人疹子一出就全部長齊,有的病人出疹五、六天才長齊,所以說三天出齊的說法也不一定適用。有的病人發熱七、八天才開始流膿,有的病人流膿到十五、六天才停止,所以說三天流膿、三天結痂的說法也不一定適用。最好的方法是以疹子全部長出來為出疹,以膿液流盡為流膿,以結痂完全脫落為結痂,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應變,這樣才是最穩妥最恰當的。

飲食

痘瘡之出,固賴元氣以發之,而元氣之壯,必資乳食以養之。自四、五日以至落痂,飲食不減,二便如常,雖不起發,不紅綻或陷塌,用藥得宜,可保無虞。使乳食減少,兼以泄瀉,則元氣自此而日衰,雖無前證,日後必至藥亦難效,去生遠矣。故四、五日前不食者,此毒盛於裡,猶可治也。

六、七日後而不能食者,雜證百出,行漿不實,雖藥之,亦何益哉!有稟受壯實,又發於五歲之外者,又不可以例論也。(翁仲仁)

痘子不怕稠密,只要能食,無不全者。人以胃氣為本,用藥不可犯胃氣。(萬密齋)

四、五朝不食,有因唇口腫硬,動則裂血畏痛,故不食,此胃熱甚也。藥用十神解毒湯,加黃連、石膏,外用甘草石膏水,羊毛筆不時掃洗,唇口和軟,自能食矣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白話文:

飲食篇

翁仲仁

痘瘡的發作,需要靠元氣來推動,而元氣的強壯,則必須依靠乳食來滋養。從出痘的第四、五天到痂皮脫落,飲食不減少,大小便正常,即使沒有發燒、紅腫或陷塌,只要用藥得當,就能確保無虞。如果乳食減少,再加上腹瀉,元氣就會逐漸衰弱,即使沒有先前症狀,日後也會導致藥物難以奏效,離康復越來越遠。因此,在出痘前四、五天不進食,說明毒氣盛於內,仍然可以治療。

如果在出痘六、七天後仍然無法進食,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,痘漿流出不正常,即使用藥也無濟於事!不過,天生體質強壯,且五歲後才出痘的人,則不能以此類推。

萬密齋

痘子不怕密集,只要能吃,都能痊癒。人以胃氣為根本,用藥不可損害胃氣。

《橡村痘訣》

如果在出痘的第四、五天無法進食,可能是因為唇口腫脹硬硬的,一動就裂開流血,疼痛難忍,所以才不進食,這說明胃火旺盛。可以用十神解毒湯,加黃連、石膏,外用甘草石膏水,用羊毛筆不時塗抹清洗,唇口就會軟化,自然就能進食了。

痘證禁絕葷腥是矣。然亦有富貴之子,脾胃賴此以養,一旦使之不食,則生生之氣將何以熏蒸長育乎?是又不可以常法論也。(《慈幼筏》)

白話文:

痘疹的治療原則是禁止食用肉類和魚類。然而,也有那些富裕的家庭孩子,他們的脾胃依賴這些食物來維持營養,如果突然不讓他們吃這些食物,那麼生命的活力將如何滋養和成長呢?因此,這種情況不能用一般的規則來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