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14)
卷三·傷寒提鉤 (14)
1. 傷寒
若邪正交爭,內外皆實,寒熱互呈,故制大青龍加石膏以瀉火。是散而瀉之也。吐劑有梔豉、瓜蒂,分胸中虛實之相殊;下劑有大、小承氣,調胃、抵當,分氣血淺深之不同;利水有豬苓、真武輩,寒熱之懸絕;清火有石膏、芩、連輩,輕重之差等;陽氣虛,加人參於附子、吳萸中以引陽;陰氣虛,加人參於白虎、瀉心中以引陰。諸法井然,質之岐伯,先聖後聖,其揆一也。
(柯韻伯)
傷寒綱領,惟陰陽為最。此而有誤,必致殺人。然有純陽證,有純陰證,是當定見分治也。又有陰陽相半證,如寒之即陰勝,熱之即陽勝;或今日見陰而明日見陽者有之,今日見陽而明日變陰者亦有之。其在常人,最多此證,惟明哲者之能辨也。然以陰變陽者多吉,以陽變陰者多凶。
○三陽之經病,但見表證,則不可攻裡。或發表,或微解,或溫散,或涼散,或溫中托裡而為不散之散,或補陰助陽而為云蒸雨化之散。(張景岳)
凡風寒初感,不論何經,總為表證,皆當發汗。即少陰亦可發汗,如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等證是也。在傳經愈深,不論何經,總為里證,皆不當發汗。即太陽亦不可發汗,如抵當湯、五苓散等證是也。知乎此,方可以言表裡,不致以三陽定為表,三陰定為里,固執不通之論所惑也。(魏荔彤)
陽明經有急下三法,以救津液:一汗多津越於外;一腹滿津結於內,一目睛不慧津枯於中。少陰經有急下三法,以救腎水:一本經水竭;一木邪湧水;一土邪淩水。○治陰證,以救陽為主;治傷寒,以救陰為主。傷寒縱有陽虛當治,必看其人血肉充盛,陰分可受陽藥者,方可回陽。
若面黧舌黑,身如枯柴,一團邪火內燔者,則陰已先盡,何陽可回耶?故見厥除熱,存津液元氣於什一,已失之晚,況敢助陽劫陰乎?(喻嘉言)
直中之傷寒,陰液未傷,急宜救陽,故有真武、四逆諸方;熱病之傷寒,爍傷陰液,只宜救陰,故薑、附不可犯。(許宣治)
傷寒邪傳入里,胃氣實,則大便閉結;胃氣虛,則大便泄瀉。夫胃氣實,何以便閉?緣病人胃氣本實,邪熱入胃,熏蒸激搏,津液乾枯,是以便硬而閉結矣。譬之以火燒土,自然堅硬,宜以承氣湯下之。胃氣虛,何以泄瀉?緣病人胃氣本虛,邪氣入胃,邪正相搏,邪勝正負,於是正氣下陷而泄瀉矣。譬之淤泥濘淖,益以雨淋,則流蕩渙散。
宜以理中湯溫補之。此因病人元氣虛實,而兼以外邪參之,一定不移之法。(俞傅山)
余歷試傷寒病,本是熱證,治以寒藥,延綿數日,忽然變為寒證,此中氣大虛不堪寒涼,改用溫劑獲效。又或陽證當下,醫下太過,亦變為寒,此為壞證,改用熱劑方愈。諺謂官打見在,吏打當該是也。故治傷寒活法,今日見熱證,即用涼藥;明日見寒證,即用熱藥;又明日復見熱證,仍復用涼藥。全在變通,不可拘執。(吳篁池)
白話文:
如果正氣和邪氣互相搏鬥,身體內外都呈現實證,寒象和熱象交替出現,所以使用大青龍湯加石膏來瀉火。這是用發散的方式來達到瀉火的目的。用來催吐的藥方有梔子豉湯和瓜蒂散,是針對胸中虛實不同的情況來選擇;用來攻下的藥方有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和抵當湯,是針對氣血淺深不同的情況來選擇;用來利水的藥方有豬苓湯和真武湯等,是針對寒熱情況明顯不同的情況來選擇;用來清火的藥方有石膏、黃芩、黃連等,是針對輕重不同的情況來選擇。陽氣虛弱,則在附子、吳茱萸等藥方中加入人參來引導陽氣;陰氣虛弱,則在白虎湯、瀉心湯等藥方中加入人參來引導陰氣。這些治療方法井然有序,即使請教岐伯這樣的醫學聖賢,也是前後一致的道理。
傷寒的綱領,最重要的是陰陽的區分。如果這方面判斷錯誤,就會導致病人死亡。然而,有純陽證,也有純陰證,這是應該明確辨別並分別治療的。此外,還有陰陽相半的證狀,例如寒冷時陰氣偏盛,發熱時陽氣偏盛;或者今天呈現陰證而明天呈現陽證,也有今天呈現陽證而明天轉變為陰證的情況。在一般人身上,這種情況最為常見,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夠分辨。然而,從陰證轉變為陽證的情況大多吉利,而從陽證轉變為陰證的情況則大多凶險。
三陽經的疾病,如果只看到表證,就不應該用攻下的方法。可以用發汗、稍微解表、溫散、涼散,或者用溫中托裡的辦法來達到不發散而發散的效果,也可以用補陰助陽的辦法來達到像雲蒸雨化般的發散效果。(張景岳)
凡是剛感染風寒,不論是哪個經絡,都屬於表證,都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即使是少陰經的疾病也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例如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等方劑就是屬於這種情況。當疾病傳入體內深處,不論是哪個經絡,都屬於里證,都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即使是太陽經的疾病也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例如抵當湯、五苓散等方劑就是屬於這種情況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才能夠談論表裡,不至於被三陽經定位為表證,三陰經定位為裡證這種固執不通的理論所迷惑。(魏荔彤)
陽明經有三種急需攻下的方法,用來挽救津液:一是汗出過多導致津液外泄;二是腹部脹滿導致津液在體內結聚;三是眼睛無神導致津液在體內枯竭。少陰經有三種急需攻下的方法,用來挽救腎水:一是本經腎水枯竭;二是肝木之邪上湧耗損腎水;三是脾土之邪侵犯腎水。治療陰證,以挽救陽氣為主;治療傷寒,以挽救陰液為主。傷寒即使有陽虛的症狀也應當治療,但必須觀察病人血肉是否充盛,陰液是否能夠承受陽藥,才能夠用回陽的藥物。
如果病人面色發黑,舌苔發黑,身體像枯柴一樣,體內有一團邪火在燃燒,那麼說明陰液已經耗盡,哪裡還有陽氣可以挽救呢?所以看到病情轉為虛脫時要盡快退熱,盡量保留一點津液和元氣,即使這樣也為時已晚,更何況還敢用助陽的藥物來劫奪陰液呢?(喻嘉言)
直接感受寒邪的傷寒,陰液沒有受到損傷,應該趕緊救助陽氣,所以有真武湯、四逆湯等方劑;因為發熱而引起的傷寒,會損耗陰液,只能救助陰液,不宜使用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。(許宣治)
傷寒邪氣傳入體內,如果胃氣強盛,就會導致大便閉結;如果胃氣虛弱,就會導致大便泄瀉。胃氣強盛,為什麼會導致大便閉結呢?因為病人胃氣本來就強盛,邪熱進入胃中,熏蒸激盪,使得津液乾枯,所以大便乾燥而閉結。這就像用火燒土,自然會變得堅硬,應該用承氣湯來攻下。胃氣虛弱,為什麼會導致泄瀉呢?因為病人胃氣本來就虛弱,邪氣進入胃中,正邪相互搏鬥,邪氣勝過正氣,於是正氣下陷而導致泄瀉。這就像稀泥沼澤,再被雨水淋濕,就會更加流動散亂。應該用理中湯來溫補。這是因為病人元氣的虛實不同,而且還夾雜著外邪,這是治療上一個固定不變的方法。(俞傅山)
我多次驗證傷寒病,本來是熱證,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延續數天,忽然轉變成寒證,這是因為中氣大虛,不能夠承受寒涼藥物,改用溫熱的藥物就有效了。又或者陽證本來應該用攻下的方法,但醫生攻下過度,也可能轉變為寒證,這是屬於壞證,改用溫熱的藥物才能夠痊癒。俗話說「官打現在,吏打應該」,也是這個道理。所以治療傷寒的靈活方法,是今天看到熱證,就用寒涼的藥物;明天看到寒證,就用溫熱的藥物;後天又看到熱證,仍然用寒涼的藥物。關鍵在於靈活變通,不能夠拘泥執著。(吳篁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