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4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4)
1. 余義
痘類
凡痘瘡緊小充實者,名珍珠痘,易壯易黶;高大飽滿者,此名大痘,早壯遲收;四圍起,中心陷者,名茱萸痘;平扁不突者,名蒸餅痘。有凶有吉,稀者輕,密者重。○痘初出,面部胸背手足已見紅點,不起發,不成漿,隨即收斂,若加氣促、聲啞、悶亂者即死,此陷證也。若無此等候,名曰試痘,五、七日後,復發熱而出,其痘必重。
○初出如蚊蚤咬痕,三日後反不見者,名反關痘,五日死。○初出三兩成叢,根腳堅硬成塊者,此名痘母,六、七日死。○初出紅腫結硬,似瘤非瘤,似癰非癰者,亦名痘母,三、五日死。(三證宜真人解毒湯救之)。○初出便成血疱或水疱,隨即破壞者,此名爛痘,二、三日死。
白話文:
痘類
痘瘡的種類與預兆:
- 珍珠痘: 痘瘡緊小而飽滿,稱為珍珠痘。這種痘瘡容易發炎化膿,但癒合也快。
- 大痘: 痘瘡高大飽滿,稱為大痘。這種痘瘡發炎速度較慢,但癒合也較慢。
- 茱萸痘: 痘瘡周圍隆起,中心凹陷,稱為茱萸痘。
- 蒸餅痘: 痘瘡平扁不凸起,稱為蒸餅痘。
痘瘡的密集程度也會影響其嚴重程度:稀疏的痘瘡較輕,密集的痘瘡較重。
痘瘡的症狀與預兆:
- 陷證: 痘瘡初發時,臉部、胸背、手腳已出現紅色斑點,但無法形成膿包,很快便消退。同時伴有氣促、聲音嘶啞、心煩意亂等症狀,預示死亡。
- 試痘: 痘瘡初發時沒有明顯的症狀,但五到七天後再次發熱,並伴有痘瘡出現,預示痘瘡會較嚴重。
- 反關痘: 痘瘡初發時如蚊蟲叮咬的痕跡,但三天後便消失不見,預示五天內會死亡。
- 痘母: 痘瘡初發時三到兩顆聚集成簇,根部堅硬成塊,稱為痘母,預示六到七天內會死亡。
- 痘母(另一種): 痘瘡初發時紅腫硬結,看似腫瘤卻不是腫瘤,看似癰瘡卻不是癰瘡,也稱為痘母,預示三到五天內會死亡。以上三種痘母,可以使用真人解毒湯進行救治。
- 爛痘: 痘瘡初發時就形成血泡或水泡,並迅速破潰,稱為爛痘,預示兩到三天內會死亡。
○起發時,中有乾黑者,此名鬼痘,宜用胭脂油塗之,勿使蔓延。若不急治,則乍起乍塌,當黶不黶,淹纏而死。○起發時,枯燥不潤,塌伏不起,皮膚皺揭者,此名干痘,五、六日躁滿喘急而死。○起發時,皮嫩易破,摸之溫手者,此名溫痘,六、七日癢塌而死。○起發時,瘡色嬌豔,皮薄光潤者,此名嫩痘,八、九日不能成痂,癢塌而死。
○灌漿時,瘡頭有孔,漿水漏者,此名漏痘,五、六日後癢塌而死。○發熱五、六日,應出不出,以燈照之,皮膚隱有紅點,色脈和平,別無逆證,忽眩冒汗出者,毒從汗解,此名冒痘,無壅遏之患,乃吉兆也。○頭面瘡破,服補藥後,復腫復灌,或遍身無瘡處又出一層者,謂之補痘,雖過期延日,若飲食不減,不為大害。○潰爛不黶,臭不可聞者,名為爛痘。
白話文:
痘疹發病時,如果長出乾燥的黑點,稱為鬼痘,應該用胭脂油塗抹,避免蔓延。若不及时治疗,痘疹反覆出現,最终会因病而亡。如果痘疹干燥不润,塌陷不起,皮肤起皺剝落,稱為干痘,五、六天后就会出现躁动、呼吸急促等症状,最终死亡。如果痘疹皮肤嫩薄易破,摸起來溫熱,稱為溫痘,六、七天后会痒痒地塌陷,最终死亡。如果痘疹颜色鮮艳,皮肤薄而光滑,稱為嫩痘,八、九天后无法结痂,會痒痒地塌陷,最终死亡。
痘疹灌漿時,如果瘡頭有孔,漿水漏出,稱為漏痘,五、六天后会痒痒地塌陷,最终死亡。如果發燒五、六天后,痘疹仍未出現,用燈光照射皮膚,隱約看到紅點,色脈平和,沒有其他反常症状,突然頭暈、出汗,說明毒素從汗液排出,稱為冒痘,沒有阻塞的危險,是吉兆。如果頭面瘡破後,服用補藥后,痘疹又重新肿起,或全身沒有瘡的地方又長出一层新的痘疹,稱為補痘,即使延誤了時間,只要飲食正常,不會有大的危害。如果潰爛的痘疹不結痂,臭味难闻,稱為爛痘。
亦有收黶無事者,只要胃氣不衰,飲食如故,不作煩躁,則為可治,內服八珍湯或四味消毒飲,外敷敗草散。○痘色紅甚,而渴飲不止者,名曰燥痘,治宜犀角地黃湯。○痘有小孔者,名曰蛀痘,此因表虛,腠理不密。失治則大泄元氣,不起不發。宜保元湯,或六氣煎,加糯米、川芎、丁香,提氣灌膿,內補其孔,孔滿而痘自起。
白話文:
有些人長了麻疹卻沒事,只要胃氣不衰,飲食照常,沒有煩躁不安,就可以治好。可以服用八珍湯或四味消毒飲,並在外敷敗草散。
如果麻疹顏色紅得厲害,並且一直口渴想喝水,叫做燥痘,應該用犀角地黃湯治療。
麻疹上有小孔的,叫做蛀痘,這是因為表虛,皮膚腠理不密造成的。如果失治,就會大量耗損元氣,導致麻疹不發作,最後危及生命。應該服用保元湯或六氣煎,再加入糯米、川芎、丁香,提振氣血,灌注膿液,內補小孔,使小孔充滿,痘疹自然就會發出來。
○出齊中有獨紅獨大,摸之皮軟不礙手者,此為賊痘。三日外變成水疱,甚至紫黑,亦危證也。急用銀針挑破,胭脂油塗之。(《景岳全書》)
蛆痘者,假濕熱之氣化,由膿血而成形,夏天患痘,成就遲者,每多有之。痘雖美而勢必惡,外用銀針挑之,桑葉薄荷湯洗之,蛆去而癢自止。有謂蛆痘不死者,以其梟毒盡發於外也;有謂蛆痘必死者,如物朽生蟲之義也。宜兼證之美惡以驗之。(馮楚瞻)
痘有至佳者,隨出隨長,隨長隨灌,尖圓紅潤,稍見漿而即黶;又有至奇者,隨出隨長,隨長即黶,不見膿汁,名為旱痘。二者俱不必服藥。○疔之結也,由熱毒壅盛,失於解利,內不能入,而結於隧道空隙之處。惡痘疔結,逆轉順矣。但結在前後心者必死,結在耳門喉下者亦死。
白話文:
如果長出來的痘疹,單獨紅色且體積很大,摸起來皮膚柔軟不扎手,這就是賊痘。三天後會變成水泡,甚至變成紫黑色,也是危險的徵兆。要趕快用銀針挑破,塗上胭脂油。
蛆痘是濕熱之氣化成的膿血所形成的。夏天得痘疹,癒合時間比較慢的,經常會有蛆痘。雖然痘疹看起來很漂亮,但實際上很危險。可以用銀針挑破,用桑葉薄荷湯洗,蛆蟲就會去除,瘙癢也會自行停止。有人說蛆痘不會死,因為毒氣全部發散到體外了;也有人說蛆痘一定會死,就像腐爛的物體會生蟲一樣。應該綜合觀察痘疹的好壞來判斷。
痘疹有最好的類型,就是一長出來就長大,長大就開始灌漿,尖圓紅潤,稍微出現漿液就馬上結痂。還有一種非常奇特的痘疹,一長出來就長大,長大就馬上結痂,看不到膿液,叫做旱痘。這兩種痘疹都不需要服用藥物。疔瘡是熱毒壅盛,無法疏泄,無法往內部滲透,而聚集在血管空隙的地方形成的。惡性的痘疹和疔瘡,都是逆轉順行的。如果結在前後心臟部位,就一定會死;如果結在耳門喉嚨下方,也會死。
辨法勿以黑痘作疔。蓋黑痘猶痘也;疔則陷入肉中,形如螺蓋,捏之有核,割之不痛。黶後疔爛,七日前後者,四聖丹主之。(《慈幼筏》)
大人痘
大人無輕痘,緣其毒之久蓄也。久蓄之毒,氣之輕者不足以感動,必待天行疫癘之年,始能相感,治與嬰幼大異。嬰幼七情未乾,混元未破,痘之出,一味治痘,而且膚薄腠疏,自能易出易長。若二十以上為難,三十以上更難,其所難者,在男則有酒色之傷,在女則有經產之患,真元既破,表氣復堅,痘點繁密,有能送毒出外,無內陷之憂者鮮矣。
治法疏托以後,大約男子以滋腎為先,女子以養肝為本,松肌透毒,相機而動,無使傷我氣血,則得之矣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白話文:
辨別方法不要把黑痘當成疔瘡。因為黑痘只是痘痘,而疔瘡則深入肉中,形狀像螺殼,捏起來有硬核,割開也不痛。如果痘瘡後出現疔瘡,而且是在七天前後發生的,可以使用四聖丹治療。
成年人很少長輕微的痘痘,因為他們體內的毒素積累已久。積累已久的毒素,輕微的氣不足以讓它發作,只有在流行疾病的年份,才會互相感染。成年人的治療方法與嬰兒和幼童大不相同。嬰兒和幼童七情未定,元氣未損,長痘痘時,只需要單純治療痘痘,而且他們皮膚薄,毛孔疏鬆,痘痘很容易長出來。但是,二十歲以上的人就比較難,三十歲以上的人更難,原因是男性有酒色過度造成的傷害,女性有經期生產造成的損傷,真元已損,表氣又堅固,痘點密密麻麻,能夠將毒素排出體外,沒有內陷之憂的人很少。
治療方法是疏通毒素之後,大致來說,男性要先滋養腎臟,女性要以養肝為本,放鬆肌膚,透發毒素,根據情況採取措施,不要傷害自身的氣血,就能痊癒。
年長出痘,男女欲火已動,其初即見膝痛腰痠,咽喉窒痛欲閉,苦辛寒藥必不效驗,宜甘鹹寒滋水制火,佐以解毒。六、七日來痛勢日緩,聶氏有參麥清補方,余每用六味湯加龜膠、元參、秋石獲效。(葉天士)
出幼之童,嗜欲開,血氣耗,虛火炎蒸,或煩或渴,或咽痛,鼻時出血,毒盛不任溫補,當是時,參麥清補湯頻服於五、六日前,猶或可救。若七、八日不成膿,非參歸鹿茸湯不可。(《慈幼筏》)
孕婦痘
孕婦出痘,始終以安胎為主,不可犯動其胎,其初以參蘇飲發之,出後安胎散為佳。(萬密齋)
白話文:
老年人長痘,代表男女荷爾蒙開始活躍,初期會出現膝蓋疼痛、腰痠、咽喉疼痛甚至快要閉塞的症狀。苦寒藥物在此時無效,應該使用甘鹹寒性的滋陰降火藥物,並佐以解毒藥。六、七天後,疼痛逐漸緩解,可以參考聶氏的參麥清補方,我通常會在六味湯中添加龜膠、元參、秋石來治療,效果很好。
兒童長痘,是因為嗜欲開竅,血氣消耗,虛火上炎,會出現煩躁、口渴、咽喉疼痛、鼻出血等症狀。如果毒性過盛,不能用溫補藥物,此時應該頻繁服用參麥清補湯五、六天,或許可以治癒。如果七、八天還沒有化膿,就必須使用參歸鹿茸湯。
懷孕期間長痘,始終要以安胎為首要任務,避免任何可能傷害胎兒的行為。初期可以用參蘇飲幫助痘痘發出,之後以安胎散調養為佳。
孕婦出痘,氣血虛則胎不安,氣血熱則胎不安,氣血滯則胎不安。故安胎散參、苓、朮、草所以補氣,歸、芎、芍藥所以養血,黃芩所以清熱,香、砂、紫蘇、陳皮、大腹皮所以行滯。(《醫方考》)
治孕婦痘,要無失時,胎之墮也,非血熱,必氣虛,藥投其時,皆有安胎之妙。○痘證墮胎,審在何時:在初出,補而升之;在起脹,補而清之;在行漿,則峻補之。又當視其根暈,散與不散,為生死證驗。(程華仲)
孕婦出痘,在於初出之時胎落者,則血氣雖虛,然熱毒亦因走泄,兼之未經起脹灌漿,則血氣未曾外耗,倘痘非險逆,加以大補托裡,每多可生。至於收黶之時胎落者,則毒已出表,亦多無事,但重虛而元氣易脫,宜倍補益耳。若正當起脹灌漿而胎落者,則氣血衰敗,內外兩虛,既不能逐毒以外出,則毒必乘虛而內攻,為不救者多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白話文:
孕婦出痘的古代醫學觀點
《醫方考》
懷孕期間長痘,是因為氣血虛弱、氣血過熱或氣血瘀滯,都會導致胎兒不安穩。因此,安胎散中加入參、苓、朮、草等藥材來補氣,加入歸、芎、芍藥等藥材來養血,加入黃芩來清熱,加入香、砂、紫蘇、陳皮、大腹皮等藥材來疏通氣血。
程華仲
治療懷孕期間長痘,要把握時機,否則容易導致胎兒流產。流產的原因不一定都是血熱,也可能是氣虛。只要用藥得當,都能起到安胎的效果。痘疹出現的階段不同,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:
- 初出:補氣升陽
- 起脹:補氣清熱
- 行漿:峻補氣血
此外,還要觀察痘疹的根部周圍有沒有紅暈,以及紅暈是否消散,這能反映出胎兒的生死狀況。
《馮氏錦囊》
懷孕期間長痘,如果在痘疹初出時就流產,可能是氣血虛弱,但同時也因為熱毒外泄,而且痘疹尚未起脹灌漿,所以氣血沒有過度消耗。如果痘疹不是非常嚴重,用大補藥物可以幫助胎兒保住。
如果痘疹已經收斂結痂時流產,說明毒素已經排出體外,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,但體虛容易耗損元氣,需要加倍補益。
如果痘疹正在起脹灌漿時流產,說明氣血衰敗,內外虛弱,既不能將毒素排出體外,又容易被毒素侵入,这种情况往往难以挽回。
出痘行經
女人月事,時至必行,漿行經至,險也。痘之成功,全藉氣血,氣虛可為,血虛難為,痘不倒陷,根暈不散,猶可冀生,倒陷根散者死。治法,養其陽以生其陰。若證屬血熱,又有得行經而反吉者。然在見點起脹時,非灌膿時所宜也。(程華仲)
逆證死期
痘之失治,必至於死,然死之日、死之狀何如?沈虛明曰:鬱而不出者,三日死;出而不齊者,六日死;不起脹者,九日死;不灌漿者,十二日死。凡內攻之痘,皆死於十二日之前;不成痂者,十五日死。又毒陷於脾者,泄瀉而死;毒壅於胃者,乾枯焦黑而死;郁毒未解者,喘促而死;火毒未解者,外剝而死。(程華仲)
白話文:
出痘行經
女子月事,按時必來,行經期間,身體較為虛弱。痘瘡的痊癒,全靠氣血,氣虛可治,血虛難治。痘瘡不塌陷、紅暈不消散,尚可期待痊癒,若塌陷、紅暈消散者,則難以存活。治療方法應以溫陽補氣,以生陰血。
若痘瘡伴隨血熱,也有行經後痊癒的案例。但當痘瘡初起、發紅腫脹時,不宜灌膿,需待膿液形成後再進行。
逆證死期
痘瘡治療失當,必將導致死亡,但死亡的時間和樣貌為何?沈虛明說:
- 痘瘡鬱而不出的,三日內會死亡。
- 痘瘡出而不齊的,六日內會死亡。
- 痘瘡不發紅腫脹的,九日內會死亡。
- 痘瘡不灌膿的,十二日內會死亡。
凡是內攻型痘瘡,皆會死於十二日之前;痘瘡不結痂的,十五日內會死亡。
此外,毒氣入侵脾臟的,會腹瀉而亡;毒氣壅塞胃部的,會乾枯焦黑而死;鬱毒未解的,會呼吸急促而亡;火毒未解的,會全身潰爛而死。
(注:以上內容出自程華仲)
方藥
保元一方,痘家立命之根也。小兒氣血未充,肌膚未實,補益之法,不可不講,故翁氏論痘,以此方冠首。善治者,於漿汁欲行之際,早知補助之法,導其生長之機,使漿成毒化,氣血無虧,有何變證。倘熱毒未除,佐以清涼,或漿足之後,再為清解,是順理也。
今醫不知順理,專事倒行,無論寒、熱、虛、實,執其套法,初以升、葛、荊、防、羌活之屬虛其表,大便稍不利,即以枳實、硝、黃之屬虛其里,繼以芩、連、梔子、犀角、羚羊、紫草、紅花、生地、木通之類,以凝澀其氣血。氣血既凝,毒何由化?以致漿汁不行,變證百出,無可奈何,然後以參、耆救之,復何益哉!要知犀角、地黃,古人非不用也,但用於血熱毒壅之證耳。
白話文:
方藥
保元一方,是治療痘症的根本之法。小兒氣血尚未充盈,肌膚尚未堅實,補益的方法不可忽視,所以翁氏論痘,以此方為首。善於治療的人,在痘漿將要出現時,就能早早知道如何輔助,引導其生長機制,使痘漿順利化毒,氣血不虛,就不會有什麼變化。如果熱毒未消,就佐以清涼之物;或痘漿已滿,再清解熱毒,這就是順應自然規律。
現在的醫生不懂得順應自然規律,只一味地逆行而為,不論是寒、熱、虛、實,都固守一套方法,一開始就用升麻、葛根、荊芥、防風、羌活等藥物虛其表,大便稍微不順暢,就用枳實、硝石、黃連等藥物虛其里,接著再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犀角、羚羊、紫草、紅花、生地、木通等藥物,凝澀其氣血。氣血凝滯,毒又如何化解呢?導致痘漿無法順利排出,變證層出不窮,束手無策,然後才用人參、黃耆來救治,又有什么用呢?要知道,犀角、地黃,古代醫生并非不用,而是用於血熱毒壅的症狀而已。
真正熱毒之證,形色俱盛,表裡俱實者,十中不過一、二,認證的確,即應清涼,然亦當照顧元氣。要知熱毒雖甚,非氣血無以運化。因思古人取義曰松肌、曰透肌、曰解毒、曰化毒、曰蒸壯、曰養漿,莫非生生之意也。保元可離乎?醫者能知以保元治痘,則應清者必不致於過寒,應下者必不致於過猛。
時存一保元之念,則清之下之,面面皆保元也。不知保元之法,妄行克伐,其罪可勝言哉!○時醫治痘,動云我遵《金鏡錄》,一保元湯且不知用,即或用之,亦多雜而不純,是不知用補法也。地骨皮消壅熱於筋骨之間,且能清肅臟腑。用羌活散郁,而不知用地骨皮,是不知用散法也。
白話文:
真正的熱毒症狀,表現強烈,内外皆實,十個人中最多只有一兩個。診斷確鑿後,就應該清熱降火,但也要顧及元氣。要知道,雖然熱毒很嚴重,但沒有氣血就無法運化。因此古人用「松肌」、「透肌」、「解毒」、「化毒」、「蒸壯」、「養漿」等詞來形容,都是指生生之義。保元重要嗎?當然重要!醫生如果能懂得用保元的方法治療痘疹,那麼清熱就不會過寒,瀉下也不至於過猛。
時刻懷着保元的想法,清熱瀉下,方方面面都在保元。不懂保元的方法,胡亂克伐,其罪過難以言喻!如今醫生治療痘疹,動不動就說自己遵照《金鏡錄》,但「保元湯」都不知如何使用,即使用了,也大多摻雜不純,不懂得用補法。地骨皮可以消散筋骨之間的壅熱,還能清熱肅降臟腑。用羌活散散郁,卻不知用地骨皮,不懂得用散法。
大腹皮使熱毒從毛竅中出。用十神解毒,而不知用腹皮,是不知用清法也。治痘諸方,以此三法為重,此之不講,其他尚何說哉!○善補者,清即是補,犀角地黃湯,養陰補水之劑,補水可以勝火,補水可以生漿也;下亦是補,火毒壅閉,氣為所食,血為所煎,急下存陰也。
若但執參、耆而云補,陋矣!○大黃、樸、硝之收放,人所易知;黃連、石膏之收放,人所難曉。故議下易,議清難。○痘未盡出,火勢甚者,不得不急清。石膏可用,黃連、犀角不可用,石膏氣輕能解肌故也。○痘未盡出,元氣虛者,人參可用,黃耆不可用,黃耆能固表故也。
白話文:
大腹皮可以將熱毒從毛孔排出。用十神解毒,卻不知道使用大腹皮,就如同不懂得使用清熱方法。治療痘疹的藥方,這三種方法最為重要,若不講究這三點,其他的又有何意義呢?善於補益的人,清熱就是補益,犀角地黃湯,是滋陰補水的藥方,補水可以制火,補水可以生津。瀉下也是補益,火毒阻塞,氣被火毒消耗,血被火毒煎熬,急需瀉下來保存陰液。
若只執著於人參、黃耆而認為是補益,就太過淺陋了!大黃、樸硝的收放,人們很容易理解;黃連、石膏的收放,人們就比較難以明白。因此,談論瀉下容易,談論清熱就難。
痘疹尚未完全長出,火勢很盛的,就不得不急於清熱。石膏可以用,黃連、犀角則不能用,因為石膏性輕,可以解肌。痘疹尚未完全長出,元氣虛弱的,人參可以用,黃耆則不能用,因為黃耆可以固表。
○或問麻黃與麻痘無涉,古人麻痘方中,亦有用者,何也?予曰:麻痘正發,適感寒邪,外束其表,何由得出?用麻黃以散寒邪,寒邪解,而麻痘出矣。○不獨麻黃非麻痘之藥,即羌活亦非麻痘之藥。《金鏡錄》羌活散郁湯,是去風之藥,亦非治痘之藥也。寒邪外束用麻黃,風邪外閉用羌活,亦猶仲景麻黃、桂枝之別也。
○或問麻痘初發,麻黃、羌活俱不可用,以何方為主治?予曰:升麻葛根湯,為麻痘而設也。麻痘出於臟腑,升麻一味,能升陽氣於至陰之下,是為對證之藥。○痘有熱在表者,表熱甚則乾枯,荊、防、蟬蛻、地骨、紅花之屬是也;有熱在裡者,裡熱甚則閉結,硝、黃、枳實、犀角、地黃之屬是也。表虛則癢,參、耆劑中引以防風;裡虛則瀉,參、術劑中佐以木香、炙甘草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麻黃與麻痘沒有關係,為什麼古人治療麻痘的方子中也用麻黃呢?我說:麻痘剛發時,正好碰上寒邪入侵,寒邪束縛著皮膚表面,怎麼可能發出來呢?用麻黃散寒邪,寒邪消退,麻痘就出來了。
不僅麻黃不是治療麻痘的藥,羌活也不是治療麻痘的藥。《金鏡錄》中的羌活散郁湯,是祛風的藥,也不是治療麻痘的藥。寒邪外束用麻黃,風邪外閉用羌活,就像仲景的麻黃湯、桂枝湯的區別一樣。
有人問:麻痘初發,麻黃、羌活都不能用,用什麼方子為主治呢?我說:升麻葛根湯,是專為麻痘而設的。麻痘來自臟腑,升麻一味藥,能提升陽氣到至陰之下,這是對症的藥。
麻痘有熱在表面的,表熱嚴重就會乾枯,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地骨、紅花之類就是了;有熱在裡面的,裡熱嚴重就會閉塞,硝石、黃連、枳實、犀角、地黃之類就是了。表虛則癢,參、芪劑中加入防風;裡虛則瀉,參、術劑中加入木香、炙甘草。
能如此用藥,則功力自專。○熱在氣分則發疱,熱在血分則發斑。書云:牡丹皮去血中之毒,壯熱繁紅為聖藥;地骨皮去氣中之毒,毛焦熱甚是良工。古人如此分辨,世俗何故不曉?○氣血虧敗之中,猶當視其有毒、無毒。一味虛而無毒,則參、耆、歸、芍、羊肉、乳酒不妨並用;若虛中夾毒,補劑雖施,亦恐難受。如必欲援救,補劑中只加炒黃連數分。
凡虛中夾毒之證,五、六朝早用參、耆,劑中必兼解毒。犀角、地黃、石膏之類,切不可用,以其不利於癢瀉也。炒黃連解毒而不作瀉,且與火微則癢之義相合,故可少加。○痘有清涼太過,氣血凝滯不行,雖有小漿,路不見充暢者,參、耆劑中宜少加溫藥佐之。溫藥中要溫而不辛者,予取枸杞一味,與歸、芍、羊肉相合,用之得宜,每每收效。
白話文:
如果能這樣用藥,藥效自然顯著。如果熱氣在表層,就會起水泡;如果熱氣在血液中,就會出現斑點。古書說牡丹皮能解血毒,對於發熱、面紅是最佳藥物;地骨皮能解氣毒,對於毛髮焦枯、熱度很高的情況也很有效。古人對此區分得如此清楚,為什麼現代人卻不明白呢?在氣血虧虛的同時,還需判斷是否有毒。如果只是虛弱而無毒,那麼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芍藥、羊肉、乳酒都可以一起服用;但如果虛弱中夾雜毒素,即使使用補藥,也可能難以吸收。如果一定要用藥,補藥中只能加少量炒黃連。
凡是虛弱中夾雜毒素的情況,在魏晉南北朝時期,醫生在使用人參、黃芪時,藥方中一定會加入解毒藥。犀角、生地黃、石膏等藥物,絕對不能用,因為它們不利於發汗、瀉熱。炒黃連可以解毒而不瀉,而且與火氣輕微而導致瘙癢的病理相符,所以可以少量添加。如果長痘痘時,清熱過度導致氣血凝滯,即使有小膿包,但痘路不暢通,人參、黃芪的藥方中應該適當添加一些溫藥。溫藥中要選擇溫而不辛的藥物,可以用枸杞,與當歸、芍藥、羊肉配合使用,用得恰當,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○便滑,筍尖切不可用,不但滑利,且能耗膿。筍有刮腸篦之名,虛證用之,後成癢瀉,多致不救。○雞汁、羊肉,皆系助膿神品,溫補湯中無厚於此。雞冠血大毒,不可用,羊腦亦不可用。《綱目》云:諸腦皆有毒,不可食,食之損人。○痘中鮮發,助膿之味,溫熱者多,火毒未清,難受溫補,雞汁、羊肉之屬,輒多敗事。
蛤蜊性寒,能發毒化漿而不助火,若灰白癢瀉之痘,不圖溫補,而求此,殆矣。○予師治痘,首尾必加防風、山楂,或清或補,皆得其利。謂予曰:涼藥加疏通之味,則不凝滯;補藥加疏通之味,庶毋壅遏。且更有妙處,如防風一味,既能領清涼藥至表而清瘡窠之毒,又能領氣血藥至表而釀瘡窠之膿,用藥惟在心靈,須令方中有活潑之機,才稱妙著。
白話文:
如果大便稀軟,就絕對不能吃筍尖,不僅會讓大便更稀,還會消耗膿液。筍子有「刮腸篦」的稱號,虛弱的人吃了,之後會變成癢癢的腹瀉,大多數情況都無法挽回。雞湯和羊肉都是助長膿液的食材,在溫補湯藥中,沒有比這兩種更助長膿液的了。雞冠血有劇毒,不可使用,羊腦也不可以使用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所有動物的腦子都有毒,不可食用,食用會損害身體。
長痘期間,鮮嫩的發物會助長膿液,溫熱性的食物比較多,火毒未清,難以承受溫補,雞湯、羊肉等食物,很容易導致病情加重。蛤蜊性寒,可以發散毒素化解膿液,不會助長火氣,如果出現灰白色癢癢的腹瀉性痘痘,不考慮溫補,而選擇蛤蜊,就非常危險了。我師傅治療痘痘,始終都要加入防風、山楂,無論清熱還是補益,都能得到益處。他告訴我:涼藥加入疏通之味,就不會凝滯;補藥加入疏通之味,就不會壅塞。而且還有更妙的地方,比如防風這一味藥,既能引導清涼藥物到達體表,清熱瘡毒,又能引導氣血藥物到達體表,促進膿液生成,用藥要用心靈,讓方子具有活潑的變化,才算得上妙著。
予謂山楂與防風不同,防風有生髮之機,故與參、耆並用皆妙;山楂不但於參、耆有礙,凡能消膩者,必能耗膿,六朝後不可輕用,如欲調氣,易木香可也。○予治痘無奇法,前半著力在領毒歸窠,後半擔心在氣血載毒之力竭。領毒歸窠,則腹皮、貫眾二味宜早,加防風一味為嚮導;載毒之力全在氣血,氣血之助,全仗參、耆。
○痘家用藥,藥味不宜多,多則雜,如氣虛宜參、耆,甚則分兩加重,一切補氣藥無過於此。血虛宜歸、芍、地黃,甚則雞汁、羊肉、鹿茸、臍帶,一切補血藥無過於此。氣血雙補,亦止此數味,所加佐使,不過一、二味,及三、四味而止。攻發,則大桑蟲、豬尾膏為正兵;清涼解毒,則黃連、犀角、石膏、生地為最重。
白話文:
我認為山楂和防風的性質不同,防風有生髮的功效,所以和人參、黃芪一起使用效果很好;而山楂不僅對人參、黃芪有影響,凡是能消膩的食物,必然也能消耗膿液,所以六朝之後不能輕易使用。如果你想調氣,可以用木香代替。
我治療痘瘡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,前半段重點在引導毒素歸位,後半段則擔心氣血載毒的力量耗盡。引導毒素歸位,可以用腹皮和貫眾,早點服用,並加入防風引導;載毒的力量全靠氣血,而氣血的幫助,全靠人參、黃芪。
痘瘡患者用藥,藥味不宜太多,太多會雜亂。如果氣虛,可以用人參、黃芪,嚴重的話就加重劑量,補氣藥沒有比這兩味更好的了。如果血虛,可以用當歸、芍藥、生地黃,嚴重的話就用雞汁、羊肉、鹿茸、臍帶,補血藥沒有比這幾味更好的了。氣血雙補,也只需這幾味藥,其他的輔助藥,最多只有一兩味,或者三、四味而已。攻發痘疹,可以用大桑蟲、豬尾膏為主藥;清涼解毒,則黃連、犀角、石膏、生地最為重要。
所加疏表通利,亦不過三、四味而止。時輩煎方,合之藥引,多至二、三十味,雜而無緒,取效難矣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疹,形質之病也。形質之本在精血。熟地至靜之性,至甘至厚之味,實精血形質中第一純厚之藥。凡痘瘡起發、灌漿收斂之用,以參、耆配之,其功乃倍。且得升、柴則能發散,得桂、附則能回陽,得參、耆則入氣分,得歸、芍則入血分。今見痘家傷寒家多不用此,豈古人之未及耶?抑不知四物湯為何物耶?○桑蟲,亦名桑蠶。
不知創自何人,用以發痘。今醫以為奇品,竟相傳用。考本草痘疹諸書,皆所不載。審其性質,不過為陰寒濕毒之蟲耳。惟其有毒,所以亦能發痘;惟其寒濕,所以最能敗脾。且發痘不從血氣,而從毒藥,痘雖起而中則敗矣。此與揠苗者何異?矧以濕毒侵脾,弱稚何堪?故每見多服桑蟲者,毒發則唇膚俱裂,脾敗則泄瀉不止,前車既覆,後可鑑矣!○凡發痘之藥,用本不同。
白話文:
以前治療麻疹的方子,通常只用三、四味藥就夠了。現在有些人開的方子,卻混雜了二十、三十味藥,而且沒有明確的脈絡,效果自然難以保證。
麻疹是影響人體外形的疾病,而外形的根本在於精血。熟地黃具有滋陰、補血的功效,是滋補精血的最佳藥材。治療麻疹初期或後期,可以用熟地黃搭配人參、黃耆,效果會更好。而且加入升麻、柴胡可以發散風寒,加入桂枝、附子可以回陽救逆,加入人參、黃耆可以補益氣分,加入當歸、芍藥可以滋養血分。現在很多醫生治療麻疹或傷寒都不用熟地黃,難道是古人不知道嗎?還是他們不知道四物湯的功效?
桑蟲又叫桑蠶,不知道是誰開始用它來發麻疹。現在很多醫生把它當成奇藥,互相傳用。可是我查遍了所有關於麻疹的本草書籍,都沒有記載桑蟲。仔細分析它的性質,不過是一種陰寒濕毒的蟲子而已。雖然它有毒,所以也能發疹,但因為它寒濕,最容易傷脾胃。而且發疹應該依靠自身的氣血,而不是依靠毒藥。就算用桑蟲發疹,也會損害脾胃。這和揠苗助長有什麼區別?更何況濕毒侵犯脾胃,小孩子怎麼能承受得了?所以我經常看到服用太多桑蟲的人,毒發後嘴唇和皮膚都裂開,脾胃受損後拉肚子不止。前人已經吃過虧了,後人應該引以為戒!
治療麻疹的藥物,用法不同,目的也不同。
有以毒攻毒而發痘者,如穿山甲、人牙、蟬蛻之屬是也;有解毒清毒而發痘者,如紫草、紅花、牛蒡、犀角、木通、連翹之屬是也;有升提氣血而發痘者,如芎、芷、荊芥、升麻之屬是也;有解散寒邪而發痘者,如麻、桂、柴、葛、防風、紫蘇、蔥白之屬是也;有行氣行滯,以通雍塞而發痘者,如丁香、木香、陳皮、厚朴、山楂、大黃之屬是也;有益火回陽,健脾止瀉而發痘者,如桂、附、乾薑、肉蔻之屬是也。凡此,孰非發痘之法?然但可為佐,必以血氣為主。
白話文:
有些藥物是以毒攻毒的方式治療痘症,例如穿山甲、人牙、蟬蛻等等;有些則是用來解毒清毒,例如紫草、紅花、牛蒡、犀角、木通、連翹等等;有些是用來升提氣血,例如芎、芷、荊芥、升麻等等;有些是用來解散寒邪,例如麻、桂、柴、葛、防風、紫蘇、蔥白等等;有些是用來行氣行滯,通開壅塞,例如丁香、木香、陳皮、厚朴、山楂、大黃等等;有些是用來益火回陽,健脾止瀉,例如桂、附、乾薑、肉蔻等等。
以上這些藥物,無一不是治療痘症的方法。然而,它們僅能作為輔助,必須以血氣調和為根本。
(《景岳全書》)
人參補氣生漿,虛證用之甚善,如火毒未清,妄用之,其禍立見,務要仔細。黃耆亦然。有溫補已到,漿只不來,或半漿難足,此係尚欠解毒之故,或燒人屎,或糞缸岸煆過研末,二味擇一,加穿山甲於內,或牛黃散亦可。書云:斥補法以防過益,進清涼以助結痂。此言漿足不可再用參、耆,倘不知此,見痘不收,愈補愈壞。
○黃耆催漿,只宜生用,黶時以蜜炙之。(《仁端錄》)
凡蟲蟻皆攻,無血者走氣,有血者走血,飛者升,地行者降。○火毒歸肺,余遵孫真人葦莖湯,間有效者。(葉天士)
白話文:
人參能補氣生津,對於虛弱症狀非常有效,但若火毒未清就妄用,禍患立刻顯現,必須謹慎使用。黃耆也是一樣。如果溫補已經到位,但津液仍不足,或僅能產生少許津液,這是因為還未解毒的緣故,可以燒人糞或將糞缸邊的土燒過研成粉末,兩種方法擇一,加入穿山甲,或服用牛黃散。古書記載:要以斥補法避免過度滋補,並使用清涼藥物幫助結痂。意思是,津液充足後就不應再使用人參和黃耆,若不知此,痘瘡不收,越補越糟。
黃耆能催生津液,宜生用,若有黴斑可以用蜜炙。
凡是蟲蟻都具有攻擊性,無血者走氣,有血者走血,飛者上升,地行者下降。火毒歸肺,我遵循孫真人葦莖湯方,偶爾也有效。
古人謂痘瘡但見紅點,便不可服升麻葛根湯,恐發得表虛也。此蓋為痘疏毒少者言。後人不達立言之旨,遽謂凡痘見點,俱不可服,殊不知升麻葛根湯四味,乃發表解毒、疏通血氣、升降陰陽之劑,痘出太密,正宜服之,令陷者升之,燥者潤之,郁者疏之,過者平之,陰精不衰,而陽毒不亢也。若痘疏毒少者,雖他藥亦不可服,況升麻葛根湯乎?(萬密齋)
放痘
古有種痘良法,相傳至今,至穩至當。蓋正痘因外感時邪而發,種痘則種於無病之時,豈非避危就安之妙法乎?種法全在好苗。夫苗者,即取他兒種落之痂,謂之種苗,無時行之氣。若自出之痂,謂之時苗,有時行之氣,若不辨而用,名雖為種,實與傳染時痘無異。然種苗要擇痘稀色潤,漿濃痂厚,光澤尖圓者,此氣血充足,陰陽合德之上苗也。
白話文:
古人說,長痘瘡只要看到紅點就不要服用升麻葛根湯,因為擔心會導致表虛。這句話其實是針對痘瘡毒素少的人說的。後人沒有理解古人說話的本意,就武斷地認為所有長痘瘡的人看到紅點都不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。殊不知升麻葛根湯四味藥材,具有發表解毒、疏通血氣、升降陰陽的功效,當痘瘡長得過密時,更應該服用它,讓陷下去的痘瘡升起來,乾燥的痘瘡滋潤起來,鬱結的痘瘡疏通起來,過度的痘瘡平息下來,這樣才能讓陰精不衰,陽毒不亢。如果痘瘡毒素少的人,即使是其他藥物也不可以服用,更何況是升麻葛根湯呢?
古人有種痘的良法,流傳至今,非常安全可靠。因為正痘是因外感時邪而發的,而種痘是在沒有病的時候種的,豈不是避開危險選擇安穩的好方法嗎?種痘的關鍵在於好的種苗。種苗指的是從其他孩子身上取得的痘瘡痂皮,叫做種苗,沒有時行的瘟疫之氣。如果是自己長出來的痘瘡痂皮,叫做時苗,就帶有時行的瘟疫之氣。如果沒有辨別就使用時苗,雖然名字叫種痘,但實際上跟傳染時行痘瘡沒有什麼區別。但是種苗要選擇痘瘡稀疏、顏色潤澤、漿液濃稠、痂皮厚實、光澤尖圓的,這才是氣血充足,陰陽調和的優良種苗。
收貯瓷瓶,緊護其口,置清涼處,勿觸穢氣。其苗在北方,天氣涼,春時一月之內,冬月四、五十日尚可種。南方氣溫,夏月四、五日,春月二十日,冬月三十日,久則氣薄無力,恐種不出。欲覓此苗,訪有人家種痘,向其懇求數粒,即可源源而種。或平日於同道種師老誠者言明,彼此互借,則苗亦可不斷。
近有種師,因種苗已斷,權取時苗種之,往往有種出稠密證重者,不知時苗亦必要傳種數兒,俱各順當,性始平和,方與種苗相等。至於種法,凡種一兒,用痂三、四粒放茶杯內,滴入清水數匙,指尖攪濕,將水傾去,用柳木小杵,研十數轉,如漿糊狀,用新棉捏一小團,如棗核大,長短粗細,量兒鼻孔大小,棉團不可太鬆,松恐苗氣易往外泄,將棉團一頭蘸痂糊於上,塞兒鼻中,男左女右,塞勿太進,恐兒不適意,亦勿太出,恐易於脫落,須寬緊淺深適中為妙。塞後勿任兒手拈出,若嚏打出,仍急塞入。
白話文:
收貯瓷瓶,緊護其口,置清涼處,勿觸穢氣。
將裝著痘苗的瓷瓶收好,要緊緊地保護瓶口,放在清涼的地方,避免接觸污濁的空氣。
其苗在北方,天氣涼,春時一月之內,冬月四、五十日尚可種。南方氣溫,夏月四、五日,春月二十日,冬月三十日,久則氣薄無力,恐種不出。
痘苗在北方氣候較涼爽的地方,春季一個月內,冬季四、五十天都還可以種植。南方氣溫較高,夏季四、五天,春季二十天,冬季三十天就比較難種植,時間太久,痘苗的能量就會減弱,可能種不出來。
欲覓此苗,訪有人家種痘,向其懇求數粒,即可源源而種。或平日於同道種師老誠者言明,彼此互借,則苗亦可不斷。
想要找尋痘苗,可以去到有種痘的人家,向他們懇求幾粒,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種植。或者平時跟有經驗的老師們說明情況,互相借用,痘苗就能一直延續下去。
近有種師,因種苗已斷,權取時苗種之,往往有種出稠密證重者,不知時苗亦必要傳種數兒,俱各順當,性始平和,方與種苗相等。
最近有一些種痘師傅,因為痘苗斷絕了,就用新鮮的痘漿來種,結果種出來的人常常症狀很嚴重。他們不知道,新鮮痘漿也要傳種幾次,才能讓痘漿的性質平和,跟原來的痘苗一樣。
至於種法,凡種一兒,用痂三、四粒放茶杯內,滴入清水數匙,指尖攪濕,將水傾去,用柳木小杵,研十數轉,如漿糊狀,用新棉捏一小團,如棗核大,長短粗細,量兒鼻孔大小,棉團不可太鬆,松恐苗氣易往外泄,將棉團一頭蘸痂糊於上,塞兒鼻中,男左女右,塞勿太進,恐兒不適意,亦勿太出,恐易於脫落,須寬緊淺深適中為妙。塞後勿任兒手拈出,若嚏打出,仍急塞入。
至於種痘的方法,每次種一個孩子,就取三、四粒痘痂放在茶杯裡,滴入幾匙清水,用手指尖攪拌濕潤,然後把水倒掉。再用柳木小杵研磨十幾下,研磨成糊狀,用新的棉花捏成一個像棗核一樣大小的棉團,長短粗細要根據孩子的鼻孔大小來決定。棉團不能太鬆,太鬆的話,痘苗的能量容易外泄。然後把棉團的一頭沾上痘痂糊,塞進孩子的鼻孔,男孩子塞左邊,女孩子塞右邊。塞的時候不要太深,以免孩子不舒服,也不要太淺,以免容易脫落,寬緊、深淺都要適中才好。塞好之後不要讓孩子用手去拔出來,如果打噴嚏把棉團噴出來了,要馬上重新塞回去。
下苗後,以六個時辰為度,天熱早取出數刻,天寒多留數刻,苗氣漸次傳遍五臟,至七日或八、九日發熱,發熱三日而見點矣。將發熱時,小兒頸項必發小塊,狀如痰核,乃毒氣結聚於此,痘發必稀,不必醫治,痂後漸消。若用時苗種者,項中無塊可辨。兒之可種與否,須察其體之虛實,及有無宿病。
調護之法,當節飲食,適寒溫,防驚嚇,此皆種師俱各明悉,茲不重贅。(葉天士)
放苗之七日,應期發熱而出者,為活動之苗。放而不出者,苗性不靈,行至半途而止。如自鳴鐘之失時,爆竹之不過線。○曾記程漢昭先生有五不放之說:解顱目多白者不放;肉虛軟多痰者不放;膚枯發黃有疳積者不放;鼻孔小者不放;未周歲者不放。痘師能避此五種,自不致失手矣。
白話文:
在施打疫苗後,以六個小時為單位來評估,如果天氣熱,可以較早取出數刻,如果天氣冷則需多留數刻,這樣疫苗的活性會逐漸遍及全身五臟,到了第七天或者第八、第九天開始發熱,發熱三天後就會出現疹子。在發熱期間,小孩的頸部會出現小塊狀物,類似於痰結,這是因為毒素在此處聚集,疹子會比較稀疏,不必進行治療,疹子癒合後會逐漸消失。如果使用的是活疫苗,頸部通常不會出現這種塊狀物。是否適合施打疫苗,需要觀察小孩的身體虛實,以及是否有既往疾病。
對於護理的方法,應該節制飲食,適應冷暖,避免驚嚇,這些都是種植師都明白的原則,這裡就不多加贅述(葉天士)。
在施打疫苗後的第七天,按照預期發熱並出現疹子的,是活疫苗。如果施打後沒有出現疹子,表示疫苗的活性不夠,無法完成全程作用。就像是失時的自鳴鐘,或是過不了線的鞭炮。曾有程漢昭先生提過五種不宜施打疫苗的情況:頭髮稀疏、眼睛裡有很多白色部分的小孩不宜施打;肌肉虛弱、多痰的小孩不宜施打;皮膚乾燥、發黃,有寄生蟲感染的小孩不宜施打;鼻孔狹窄的小孩不宜施打;未滿一歲的小孩不宜施打。如果痘師能夠避開這五種情況,自然不會出現失手的情況。
○予謂五者之外,尤有三不放:病後未復元者不放;身生瘡疥者不放;時痘出處不放。恐時疫傳染,內外交攻,體難任也。(《痘訣余義》)
選案
張圓庵侍御子,年十三歲,六月南歸,感受暑熱,躁渴狂煩,服天水散不止,改服大順散,人事昏沉,二便閉塞五日。予與白虎湯,用石膏煎汁代茶,一晝夜漸覺鬆快,小便稍長,從新壯熱。予曰:此痘發矣。急與內托清散,仍用石膏為君,閱二日痘始出,唇舌燥裂,以石膏二十斤、黃連一斤煎汁頻進,方獲起脹灌膿。前後二十七日,計用石膏八十五斤,黃連三斤。
白話文:
我認為除了前面提到的五種情況之外,還有三種情況不適合放血:病後尚未完全恢復的人不適合放血;身上長著瘡疥的人不適合放血;正在出痘的人也不適合放血。因為擔心會傳染時疫,內外夾攻,身體難以承受。
張圓庵侍御的兒子,十三歲,六月從南方回來,感染了暑熱,燥熱口渴,神志昏亂,服用天水散後一直不好,改服大順散,昏迷不醒,大小便不通,持續了五天。我給他用了白虎湯,用石膏煎汁當茶喝,一天一夜後漸漸感覺輕鬆,小便量也多了些,又開始發燒。我說:「這是要出痘了。」趕緊給他服用內托清散,依然用石膏為主藥,兩天後痘疹開始出現,嘴唇舌頭乾燥裂開,就用石膏二十斤、黃連一斤煎汁,不斷地給他喝,才得以使痘疹隆起、膿液排出。前後共二十七天,總共用了石膏八十五斤,黃連三斤。
此種火毒之證,世不常有,非侍御公篤信,安望生全?○黃武功郎,五歲出痘,下身稠密,上截全無。予曰:此誤下過也。改用升發之劑,始得漸布於上。適予渡江數日,武功聽俗醫,恣用芩、連、犀角,八朝無漿,遣人迎予,與以參、耆內托立起。○吳皋門郎,十一歲,逆痘變爛,收功一月後,忽又發痘遍身,一日出齊,三日灌足,第四日一片破爛,全無痘形,膿水淋漓,用松花蕎麥粉,愈撲愈甚。
予審視曰:此原無痘毒,乃脾虛濕勝,究系從前用麻黃髮為臭爛,元氣耗去,未用參、術調補耳。內服異功散,外以人參末糝之,隨糝隨干,內外共用人參一斤五兩,至今破處絕無疤痕。○範道生郎,十三歲,出痘,醫用生地、羚羊、芩、連、梔、柏,致淫濕淋漓,不能成漿。
白話文:
這種火毒的症狀,世間並不常見,如果不是侍御公堅信我,怎麼能期望他痊癒呢?黃武功的兒子,五歲出痘,下半身痘疹密集,上半身卻完全沒有。我說:這是因為治療方法錯誤,過度使用清熱解毒藥造成的。應該改用升發的藥物,才能使痘疹逐漸向上蔓延。我剛渡過江河沒幾天,武功就聽信庸醫,濫用黃芩、黃連、犀角,八天沒有出痘漿,就派人來迎接我,我給他用了人參、黃耆,內托立起。吳皋門的兒子,十一歲,出痘後反覆發作,潰爛不止,痊癒後一個月,又突然全身長出痘疹,一天內全部長出來,三天痘漿灌滿,第四天就全部破爛,完全沒有痘疹的形狀,膿水不斷流出,用松花粉和蕎麥粉敷在上面,反而越敷越嚴重。
我仔細檢查後說:這本來就沒有痘毒,而是脾虛濕盛,根本原因是以前用麻黃髮汗,導致身體臭爛,元氣耗竭,沒有用人參、黃芪來調補。就讓他內服異功散,外敷人參末,一邊敷一邊乾燥,內外共用人參一斤五兩,到現在破裂的地方完全沒有疤痕。範道生的兒子,十三歲,出痘,醫生用生地、羚羊角、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側柏,導致痘疹濕潤淋漓,無法形成痘漿。
予謂:破爛泄氣,又當嚴冬,再受寒邪,更變不測。自手至足,俱用皮紙糊密,內服參麥清補湯,加茯苓、山藥,逐節調理,回漿後紙漸縐開,痂結黶落。(程華仲)
方搏九先生,治徐氏子,三歲出痘,兒質本虛,皮薄嬌紅,四朝即用參、耆,頭面漸腫,五、六分漿,至七朝,看守不勤,左頰抓破,左眼忽開,聲音頓啞。方云,此抓破氣虛發癢也。腫消目開,元氣泄也;音啞者氣虛,毒欲歸肺也。急宜托住元氣,清之即死。遂以獨參湯頻呷,神安片時,續進大劑參、耆,面復漸腫。
白話文:
我認為,孩子皮膚破損又泄氣,正值嚴冬,再受寒邪,情況會更加難以預料。從手到腳都用皮紙糊密,內服參麥清補湯,再加入茯苓和山藥,逐漸調理,等到痘疹消退後,皮紙也會逐漸皺起來,痂結掉落。
方搏九先生治療徐氏子,孩子三歲出痘,體質虛弱,皮膚薄且嬌嫩。發病第四天就用人參、黃芪,頭面漸漸腫起,第五、六天開始出痘,到第七天,看守不周,孩子抓破左臉,左眼突然睜開,聲音也啞了。方先生說,這是因為孩子抓破皮膚,氣虛發癢。腫消眼開,是元氣泄漏;聲音啞是因為氣虛,毒氣要侵襲肺部。必須趕緊托住元氣,如果清熱下去就會死。於是就用獨參湯給孩子頻頻喝,精神稍有好轉,之後再服用大劑量人參、黃芪,臉上又逐漸腫起來。
方云:生則生矣,難免發癰。其家尚以音啞為慮,方云:勿憂,俟其發毒耳。十二朝黶至足,右肩井下毒發如杯,五日膿熟,視其毒光而軟,銀針刺之,膿射如線,而音頓清。○程錦堂孫,五歲,痘出五朝,予視其天庭兩頰模糊,周身稠密,乾紅紫滯,中有黑點,唇舌焦黑,身熱指冷,煩躁,不食不便,此血熱毒壅之證,用十神解毒合犀角地黃,服藥依然,以為不可治矣。老醫程漢昭視云:證是實火,在六日前猶可救治。
先用燕巢泥研細,蔥汁調敷兩太陽及兩乳間,以拔其毒;煎劑用麻黃、芩、連、黃柏各一錢,大黃二錢,紫草三錢,犀角、羚角另研沖服,大便連下數行,色如敗醬,唇舌稍退,能食。予曰:內證雖減,痘已枯萎,如何灌膿?程云:火毒既解,不能灌,別有治法。時正嚴寒,用銅盆盛水置被內,取白石燒紅投水中,熱氣蒸之。
白話文:
醫生說:他活是活了,但難免會長瘡。他家人還擔心他會變成啞巴,醫生說:不用擔心,等他出毒就好了。十二天后毒從腳開始蔓延到肩井穴,毒瘡像杯子一樣大,五天后膿就熟了,看到毒瘡的光澤柔軟,醫生用銀針刺進去,膿像線一樣噴出來,他的聲音也立刻清亮了。
程錦堂的孫子,五歲,出痘五天了,我觀察他的天庭和兩頰模糊不清,全身痘疹密集,乾燥發紅帶紫色,中間還有黑點,嘴唇舌頭焦黑,身體發熱手指冰冷,煩躁不安,吃不下東西,大小便也不順暢,這是血熱毒盛的症狀,我用十神解毒湯加犀角地黃,服藥後還是沒有起色,認為他治不好了。老醫生程漢昭來看後說:這是實火,六天前還可救治。
先用燕子窩泥研磨成粉,用蔥汁調和塗抹在太陽穴和兩乳之間,以拔除毒素;煎藥用麻黃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各一錢,大黃二錢,紫草三錢,犀角、羚角另研磨成粉沖服,大便連續排泄了幾次,顏色像敗醬,嘴唇舌頭也稍微退了,能吃東西了。我說:雖然內裡的症狀減輕了,但痘疹已經枯萎了,怎麼灌膿呢?程醫生說:火毒已經消解,不能灌膿,還有別的治療方法。當時正值嚴寒,用銅盆盛水放在被子裡面,取白石燒紅投入水中,用熱氣蒸他。
又用芸香薰之。又用雄雞去毛腸,納芫荽一握、厚朴三錢於雞腹,煮濃汁頻服,間進清涼活血之劑。予曰:此何解也?程云:水氣蒸之令其表透;芸香薰之令其膚裂。(燕巢、白石、芸香等法出《證治準繩》。);雄雞大發、厚朴散結、芫荽透竅,使毒從毛孔透出。膚裂毒出,身必流水,水流毒化,不能灌膿,亦可成功。
如法行之,果被褥皆濕,周身皮脫而愈。予服其治法之妙,始見其善治實證,或不善治虛證。後又治程錦堂次子,年大體虛,痘重漿灌不起,用羊胎、參、耆、枸杞、淫羊藿同煮濃汁服愈,此何等識力也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白話文:
用芸香熏蒸患處,再用雄雞去毛去腸,放入芫荽和厚朴,煮成濃湯頻繁服用,同時也要間歇服用清涼活血的藥物。我問程大夫這是什麼原理,他說水氣蒸熏讓毒氣從體表透出,芸香熏蒸讓皮膚開裂,雄雞大補,厚朴散結,芫荽疏通竅道,使毒素從毛孔排出。皮膚開裂毒氣排出,病人必然會流汗,汗水帶走毒素,就不会化脓,也能痊癒。
按照這個方法治療,果然病人的被褥都濕透了,全身皮膚脫落,病也好了。我佩服他的治療方法,發現他擅長治療實證,但不善於治療虛證。後來他又治療了程錦堂的次子,這個孩子年紀大,身體虛弱,出痘症狀嚴重,用藥灌不下去,他用羊胎、人蔘、黃芪、枸杞、淫羊藿一起煮成濃湯服用,孩子也治好了,真是高超的醫術!
予兒生四十日,出痘數點,身不甚熱,看者謂此痘極輕。越二日,遍身痘出稠密,額面陰囊一片純紅,不分顆粒,看者又以兒小痘多,必不可為。予見痘色紅活,頗能飲乳,尚可調治,以參、耆、甘草煎濃,與乳間服。至六日,頭上痘雖有漿,而間發水疱,肢體疱多漿少。兒小血氣有限,猶不足憂,獨額面純紅無漿,以為必得有膿,毒方可化,仍與前藥。
至七日,額面紅處,忽見一二轉黑,驚為變逆,察其精神未憊,是夜,囊亦轉黑,悟非惡候,乃結痂也。緣兒小血氣易於周浹,不可拘以常期。九日,痂落,身復大熱,此餘毒欲發癰也,以大連翹飲服之,熱退,紅處痂落,膿水未乾,以黃柏、黃連、甘草、地骨皮、五倍子末糝愈。陰囊流水,用綿繭散糝愈。
白話文:
我的孩子出生四十天,長出了一些痘痘,身體不是很熱,看的人都說這些痘痘很輕微。過了兩天,全身長滿了密密麻麻的痘痘,額頭和陰囊一片通紅,看不出來顆粒,看的人都說孩子太小,痘痘太多,一定不好。我觀察到痘痘顏色紅潤有活力,孩子還能喝奶,應該還可以調治,就用人蔘、黃耆、甘草煎成濃湯,在孩子喝奶的時候給他服用。
到了第六天,頭上的痘痘雖然有膿,但有些地方出現了水泡,四肢的水泡很多,膿很少。孩子太小,血氣有限,還不用擔心,只是額頭和陰囊一片通紅,沒有膿,我認為必須要有膿,毒才會化掉,就繼續給孩子服用之前的藥。
到了第七天,額頭和臉上紅的地方,突然出現了一兩處變黑,我驚訝地以為是病情逆轉了。但是仔細觀察孩子的精神,還沒有衰弱,當天晚上,陰囊也變黑了,我才明白不是不好的兆頭,而是結痂了。因為孩子太小,血氣容易流動,不能拘泥於常規的時間。第九天,痂掉了,全身又發熱,這是餘毒想要發作瘡瘍,就給他服用大連翹飲,熱退了,紅的地方痂掉了,膿水還沒乾,就用黃柏、黃連、甘草、地骨皮、五倍子研末撒在上面,就痊癒了。陰囊流膿水,就用綿繭散撒在上面,也痊癒了。
此極小之兒,極多之痘,極危之證,隨證用藥,立起回生。世人遇兒小痘多,及純紅水疱等證,即棄不治,不亦誤乎!○表弟年十五,出痘稠密,八、九日,當灌膿時,痘粒陷入成窩,醫用木香、異功等藥,陷伏愈甚。予視其色紅紫,體氣頗旺。謂曰:此非虛弱,乃毒盛壅蔽氣血,是以陷伏不行漿耳。
與清毒活血湯一劑,陷伏立起,再劑,膿漿充滿。(久吾)
白話文:
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中醫案例,講述的是一位非常年幼的孩童患了嚴重的痘症,情況危急。醫生採用隨證用藥的方法,成功讓孩子起死回生。
文章批評了當時醫界對於孩童患痘症的錯誤觀念,認為只要孩子年幼,痘疹多,或出現純紅水疱,就放棄治療,是十分錯誤的。
接著,文章舉了一個例子,作者的表弟年僅十五歲,出痘稠密,八九天後,應該要開始化膿,卻出現痘粒陷入成窩的情況。當時的醫生使用了木香、異功等藥物治療,反而使痘症更加嚴重。作者觀察到表弟的痘疹顏色紅紫,體氣旺盛,認為這並非虛弱所致,而是毒素太盛,堵塞氣血,導致痘疹無法正常化膿。
作者給表弟服用了一劑[清毒活血湯],痘疹立刻就重新隆起,再服用一劑後,膿漿就充滿了痘疹。
這篇文章說明了中醫在治療痘症時,重視辨證論治的重要性,強調不能單憑表面症狀,更要了解病情的本質,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