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5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5)
1. 疹
名言節錄
疹者,痘之末疾也。脾肺二經受病,內應手足太陰,外合肌肉皮毛,猶天地診戾不正之氣,故曰疹也。然未痘先疹,痘後必復疹,惟痘後而疹者,方為正疹。在蘇松曰痧子,浙江曰瘄子,江右湖廣曰麻,山陝曰膚瘡、曰糠瘡,名殊而證則一。○初熱一日,至次日雞鳴時,其熱即止,惟覺五心微熱,咳嗽,流鼻清涕,或腹中作痛,飲食漸減,到申末酉初,其熱復來,如此者四日。
手按髮際熱甚,面熱少減,咳嗽連聲,腮赤眼淚,嚏噴頻發,或鼻中血出,至第五日,其熱不分晝夜。六日早時,疹出頤下,細細紅點,至午時,兩手背並腰下及渾身密密俱有。七日普遍掀發,鼻涕不流,嚏噴不行,至晚,兩頤顏色漸淡。此驗出疹之要法。○凡疹熱起至收完,但看右手一指,脈洪大有力,雖有別證,亦不為害。
白話文:
疹子是痘病的後期症狀,是由脾肺二經受病,內應手足太陰,外合肌肉皮毛,就像是天地間不正之氣入侵所致。不過,不是所有疹子都是痘病的後期症狀,未發痘前出現疹子,或發痘後再次出現疹子,都不算是正疹。疹子在蘇松地區稱為痧子,浙江稱為瘄子,江右湖廣稱為麻疹,山陝稱為膚瘡或糠瘡,各地名稱不同,但症狀一致。
發病初期,發燒一天,到第二天雞鳴時,熱度會消退,只會感覺五心微熱、咳嗽、流鼻涕,或腹痛、食慾下降。到下午申末酉初時,熱度會再次升高,如此循環四天。
用手按壓髮際,會感到熱度很明顯,臉頰的熱度則會稍微減弱。患者會持續咳嗽,臉頰發紅、流眼淚、連續打噴嚏,甚至鼻出血。到第五天,發燒會持續不斷,不分晝夜。第六天清晨,疹子會從下巴開始出現,呈現細小的紅色點狀,到中午時,手背、腰部以及全身都會出現密集的疹子。第七天,疹子會全面爆發,鼻涕不再流出,打噴嚏的次數也減少,到傍晚時,下巴的顏色會逐漸變淡。這些是辨認疹子的重要特徵。
疹子發作到痊癒的過程中,只要觀察右手食指的脈象,如果脈象洪大有力,即使出現其他症狀,也無需過於擔心。
此定存亡之要訣。○凡疹發熱,六日而出,此常期也。若用藥太早,耗傷元氣,及至出時,或嗽止變喘,或出而即隱,或作大瀉,或合目而喘,此皆用藥太早之過也。治法,必待見疹方可徐徐升表,然亦有次第。凡藥一劑,須分作數次服。蓋疹在皮裡膜外,若一劑作一次服,藥催太急,多致煩躁譫語,宜慎。
○疹熱五、六日,勢將出矣,病家見醫藥不效,醫家見嗽熱不除,或作別證治之,或又更醫,此世俗之大忌,因而誤事者不少。○治疹須因時用藥:溫暖時月,發以辛涼,防風解毒湯;暄熱時月,發以辛寒,黃連解毒湯;時寒時暖,發以辛平,升麻葛根湯;大寒時月,發以辛溫,桂枝解毒湯。○凡疹,多於耳後項上腰腿先見,其頂尖而不長,其形小而勻淨,色以淡紅為吉。
白話文:
這是決定存亡的關鍵訣竅。凡是出疹發熱,六天後出疹,這是正常時間。如果用藥過早,會耗傷元氣,等到出疹時,可能咳嗽停止變成喘氣,或者出疹後馬上隱沒,或者出現腹瀉,或者閉眼喘氣,這些都是用藥過早的過失。治療方法,必須等到看見疹子才可以用藥慢慢升發表邪,但也有順序。每一劑藥,都要分幾次服用。因為疹子在皮膚裡、表皮外,如果一劑藥一次服用,藥效過於急促,容易造成煩躁譫語,要謹慎。
出疹發熱五、六天,就要出疹了,病人看到醫藥無效,醫生看到咳嗽發熱未消,或者用其他方法治療,或者又換醫生,這是世俗的大忌,因此誤事的人不少。治療疹子要根據季節用藥:溫暖月份,出疹用辛涼藥,如防風解毒湯;炎熱月份,出疹用辛寒藥,如黃連解毒湯;天氣時寒時暖,出疹用辛平藥,如升麻葛根湯;嚴寒月份,出疹用辛溫藥,如桂枝解毒湯。凡是出疹,大多數先從耳後、頸部、腰部、腿部出現,疹子尖尖的,不長,形狀小而均勻整潔,顏色以淡紅色為吉。
若色紅甚者,兼火化也,化斑湯主之,白虎湯佐之;色白者,血不足也,治宜養營湯;色紫赤,乾燥暗晦者,火毒熾也,滋陰涼血而熱自除,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也,先用六一散解之,繼進四物湯,換生地加柴、芩、乾葛、紅花、翹、蒡之類,外有大青湯、元參解毒湯皆可選用;色黑者熱毒極矣,為十死一生之候,勿妄施治,不得已,急用大青湯解之,惟宜燒人糞調服,可以轉變,服而不效者不治。○疹出一日忽沒者,風寒所迫而然,不急治之,胃爛而死。
白話文:
如果疹子顏色發紅,表示有熱毒,可以用化斑湯主治,白虎湯輔助;疹子顏色發白,表示血氣不足,應該用養營湯治療;疹子顏色紫赤,乾燥暗晦,表示火毒熾盛,需要滋陰涼血來退熱,也就是要養陰退陽,可以用六一散先解毒,之後再用四物湯,並加入生地、柴胡、黃芩、乾葛、紅花、蒼耳子、牛蒡等藥物,也可以選擇使用大青湯或元參解毒湯;如果疹子顏色發黑,表示熱毒極重,這是十死一生的徵兆,不可亂治,萬不得已,可以用大青湯解毒,最好用燒過的糞便調服,可以轉變病情,如果服用後沒有效果,就不要再治療。如果疹子突然在一整天內消失,是風寒所致,不用急於治療,否則胃部會潰爛而死。
舌白至唇濕處,是其徵也。宜消毒飲、升麻湯等發之。○疹證多嘔吐,不必治嘔,但治其疹,而嘔自止,況嘔中便有發散之義。○初熱至五日,每多腹痛,乃大腸火鬱之故。勿認傷食,消導手揉,為害甚重。○疹出之際,不思食者,胃為毒氣所壅故也。疹盡毒解,即思食矣。
不可啖面,惟啜稀粥,宜少而頻,俟其氣清神爽,身體不熱,漸漸加添,庶無他慮。○凡患麻疹,初起至收,個個好飲涼水,不可禁止,宜少與之,則毒氣漸解。○生生子曰:麻疹咳嗽喘急,用痘科大、小無比散,每服五、七分,大者一錢,即刻喘定而睡,醒後,神安氣和而愈,乃熱毒從小便出也。○疹初忌瀉,亦有始終泄瀉不妨者,稟之強弱異也。
白話文:
舌頭發白一直到嘴唇濕潤的地方,就是麻疹的徵兆。應該服用消毒飲、升麻湯等藥物來使疹子發出來。麻疹患者常會嘔吐,不用特別治療嘔吐,只要治療疹子,嘔吐就會自然停止。而且,嘔吐本身也有發散毒氣的作用。發病初期到第五天,常常會腹痛,這是因為大腸火氣鬱結的緣故。不要誤認為是傷食,使用消導藥物或揉肚子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疹子出現的時候,患者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胃被毒氣阻塞的緣故。疹子消退毒氣解除,就會想吃東西了。
不要吃麵食,只能喝稀粥,要少量多次,等到氣息清爽精神振奮,身體不發熱了,再慢慢增加食量,這樣就不會出現其他問題。患有麻疹的患者,從發病到痊癒,都喜歡喝涼水,不要禁止他們喝水,可以少量給他們喝,這樣可以幫助毒氣逐漸消解。生生子說:麻疹患者咳嗽喘氣,可以用痘科大、小無比散,每次服用五到七分,體質較強壯的患者可以服用一錢,這樣就能馬上止喘入睡,醒來後精神安穩氣息平和,病就好了,這是因為熱毒從小便排出去了。麻疹初期忌諱瀉藥,但有些患者從始至終都有瀉肚子,這跟他們體質強弱不同有關。
疹毒上攻於肺,肺與大腸相表裡,外應皮毛,故多咳嗽、泄瀉。得之早者,其嗽必減。致變喘逆,嗽實喘虛,得嗽者出,得喘者入,合目懶倦,其疹時出時沒,喉痰胸滿,面色變白,疹閉不出,因而告危。○疹出泄瀉,或瀉稀水頻數者,有吉有凶,要看疹透不透。若遍身稠密紅紫者,此乃陽火得泄,吉也。
疹一發透,其瀉自止。宜用升麻葛根湯。若疹已收,瀉猶未止,驗其體熱,疹必未透,前藥加翹、蒡、黃連、木通,以分利之。若疹色淡,體不熱,口不渴,大小便利,飲食少進,此為凶象,乃虛寒之證,治當溫補,或兼收澀。若火毒未淨,喘而泄瀉溺澀者,柴芩湯。煩渴作瀉者,白虎湯、豬苓湯。
白話文:
疹子毒素上犯肺部,肺和大腸互為表裡,外在影響皮膚毛髮,因此常伴隨咳嗽和腹瀉。早期發病的,咳嗽會減輕。但若病情加重,則會出現喘逆,咳嗽實則喘虛,咳嗽時氣外出,喘時氣內入,患者閉眼倦怠,疹子時出時沒,喉嚨有痰,胸悶,面色變白,疹子無法完全發出,病情危急。疹子發出伴隨腹瀉,或是稀水樣腹瀉頻發,吉凶難料,關鍵在於疹子是否完全透發。如果全身疹子稠密,呈紅紫色,表示陽氣得以發泄,預後良好。
疹子一旦發透,腹瀉自然停止。可以用升麻葛根湯治療。如果疹子已經消退,腹瀉卻未停止,檢查體溫發現仍有發熱,則表示疹子尚未完全透發,需在原藥方中加入翹、蒡、黃連、木通,以利於疹子透發。如果疹子顏色淡,身體不發熱,口不渴,大小便正常,食慾不佳,這是凶兆,屬於虛寒證,應溫補治療,或兼用收澀藥物。若火毒未清,喘息伴隨腹瀉,小便澀滯,可用柴芩湯治療。煩渴伴隨腹瀉,則用白虎湯或豬苓湯。
疹家不忌瀉,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,是亦表裡分消之義。○疹出二、三日,兩鼻俱干,收完時,毒氣輕者,清涕即來,就思飲食,不必服藥。若清涕來遲,不思食者,仍須清肺解毒。○疹後多嗽,餘毒假嗽而散,旬日之內,尚宜有嗽,不可見嗽多而治嗽。○疹後陰血因受煎熬,故多虛耗,以致身熱不已,午後尤甚者,治當滋陰清火,養陰退陽。
○疹後餘毒入胃,久而不散,以致牙齦黑爛而成走馬牙疳,沿及兩頰浮腫,鼻生紅點,穿頰破腮,缺唇墮鼻,聲啞,不食,而為崩砂狐惑敗壞之證。○疹後煩熱嘔吐者,毒留肺胃也,化斑湯、解毒湯。壯熱乾咳,便秘煩渴者,疹邪不解也,三黃丸利之,或涼膈散、金花丸。虛煩者,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花粉。
白話文:
疹子發出來的時候,不要忌諱瀉藥,瀉藥可以幫助陽明經的邪熱消散,這也是表裡分消的道理。疹子長出兩三天,鼻子都乾乾的,疹子消退的時候,毒氣輕微的人,就會流清鼻涕,並且想吃東西,不用吃藥。如果清鼻涕來得晚,不想吃東西,還是需要清肺解毒。疹子退了之後,有些人會一直咳嗽,這是因為殘餘的毒氣借著咳嗽散發出來,十天之內,偶爾咳嗽是正常的,不要因為咳嗽太多就馬上治療咳嗽。疹子退了之後,因為陰血被煎熬,所以很容易虛耗,導致身體一直發熱,尤其下午更嚴重,治療要滋陰清火,養陰退陽。
疹子退了之後,殘餘的毒氣進入胃部,久久不散,就會導致牙齦發黑腐爛,形成走馬牙疳,蔓延到兩頰,造成浮腫,鼻子上長紅點,穿透臉頰,嘴巴裂開,鼻子脫落,聲音沙啞,不願意吃東西,這就是崩砂狐惑敗壞的症狀。疹子退了之後,如果感到煩躁發熱,還想吐,這是毒氣留在肺胃造成的,可以用化斑湯、解毒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發熱、乾咳、便秘、口渴,說明疹邪還沒有完全消退,可以用三黃丸來通利,或者用涼膈散、金花丸。如果感到虛煩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,去掉半夏,加入花粉。
熱雖退,渴咳不止者,生脈散加甘、桔、二母、花粉。○疹後自利者,積熱移於大腸也,四苓散加木通、芩、連、白芍,或益元散。利下鮮血者,白頭翁湯。此由熱邪內陷故也,大忌止澀。○疹後喘嗽痰血者,毒留肺胃也,治用芩、連、山梔、元參、知母、花粉、人中黃。○疹後潮熱乾咳,便溏食減者,中氣虛也,宜補之,六君湯。
微微咳嗽者,餘毒未淨也,清肺飲、消毒飲。疹後咳嗽,但清餘熱,消痰壅,自愈,如貝母、甘、桔、麥冬、花粉、薄荷、元參之屬,勿用收斂。○疹後發熱煩躁,悶瞀驚悸者,陰血衰耗,毒乘心肝也,宜養血安神,四物湯去川芎加麥冬、棗仁、竹葉、燈心、甘草、菖蒲、茯神、黃連、辰砂。亦有不應藥而成疳瘵者。
白話文:
退燒後仍然持續口渴咳嗽,可以服用生脈散加入甘草、橘皮、二母、花粉。疹子消退後出現腹瀉,是因為積熱移至大腸,可以用四苓散加入木通、黃芩、黃連、白芍,或益元散。如果腹瀉時有鮮血,要用白頭翁湯。這些都是熱邪內陷所致,忌用收斂止澀的藥物。疹子消退後出現喘咳帶血,是因為毒氣留滯肺胃,要用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元參、知母、花粉、人中黃治療。疹子消退後出現潮熱、乾咳、腹瀉、食慾不振,是中氣虛弱,需要補氣,可以用六君子湯。
輕微咳嗽是餘毒未清,可以用清肺飲、消毒飲。疹子消退後的咳嗽,只要清餘熱、消痰即可自愈,可以用貝母、甘草、橘皮、麥冬、花粉、薄荷、元參等藥物,不要使用收斂的藥物。疹子消退後出現發熱、煩躁、昏悶、驚悸,是陰血虧損,毒氣侵犯心肝,需要養血安神,可以用四物湯去掉川芎,再加入麥冬、棗仁、竹葉、燈心、甘草、菖蒲、茯神、黃連、辰砂。也有一些人對藥物無效,最終發展成疳積。
○疹後聲啞不出,喘渴身熱不退,久不愈者,此熱毒未盡,肺金受克故也,清金降火湯、甘桔牛蒡湯,加知母、元參、竹葉、花粉、麥冬、杏仁。○孕婦出疹,以安胎清熱為主,四物湯加味主治,或用黃芩一味,既能安胎,又能解毒。○熱毒蒸胎,胎多受傷,而母常無恙者,何也?蓋疹與痘不同,痘宜內實,故胎落而母亡;疹宜內虛,故胎下而母安。然孰若子母兩全之為愈也。
(《仁端錄》)
按萬氏謂醫用藥太早,恐耗元氣,故必待見點而後施治。及作一次服,恐藥催之太急,此固其心得之法也。然以愚見,則醫有高下,藥有宜否,但使見有確真,發無不當。則於未出之前,或解或補,必有得預防之力,以潛消其毒者;既出之後,亦必有善調之方,而不致催急者。此在善與不善,不嫌早與不早也。
白話文:
疹子退了卻聲音嘶啞、說不出話,還伴隨喘不過氣、口渴、身體發熱,久久不癒,這是因為體內熱毒尚未清除,導致肺金受克。可以用清金降火湯、甘桔牛蒡湯,再加入知母、元參、竹葉、花粉、麥冬、杏仁來治療。孕婦出疹,要以安胎清熱為主,可以用四物湯加味治療,或單用黃芩,既能安胎又能解毒。熱毒蒸傷胎兒,胎兒受傷嚴重,而母親卻安然無恙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疹子和痘痘不同,痘痘宜內實,所以容易導致胎兒流產而母親死亡;疹子宜內虛,所以容易導致胎兒流產但母親安然無恙。但最理想的還是母子平安。
有人認為用藥太早會耗損元氣,所以要等到疹子出現後才開始治療;還有人認為一次服藥太急,會被藥物催促太快。這些觀點有一定的道理,但醫術有高低之分,藥物也有合適與否的問題,只要見症確切,施治得當,就可以在疹子出現之前,用解毒或補益的藥物進行預防,將毒素潛消;在疹子出現之後,也一定有好的方法進行調治,而不會催促太快。關鍵在於醫生的醫術高低,而不是早晚的問題。
○按萬氏治疹諸條,皆極詳妥,其中惟瀉、喘二證,則最多疑似。蓋二證之由疹毒,固當如其治矣,然有不因疹毒,或以脾氣本弱而過用寒藥,或以誤食生冷,致傷脾胃而為泄瀉者。雖曰由疹而發,然實非疹毒之病,但察其別無熱證熱脈,而兼色白氣餒者,便須速救脾氣,若執謂疹毒,則無不危矣。
又如氣喘一證,大有虛實,蓋十喘九虛,若察其本非火證,又非外邪,或以大瀉,或以大汗而致喘者,必皆氣脫之候。凡此二者,不可不加細察。○按萬氏治疹發表之法,極盡隨時制宜之善,然發表之義,亦最不易,如營衛不足,而疹有不能出者,其證甚多,若徒知發之,而不知滋之,非惟不能發,且恐窮其源矣。如傷寒三表之法,實亦有關於此。
白話文:
萬氏治療疹子的方法非常詳盡,其中瀉、喘兩種症狀最容易混淆。因為這兩種症狀是由疹毒引起的,當然要按照萬氏的治療方法進行。但是,也有不因疹毒而引起的瀉、喘,可能是脾氣本來就虛弱,過度使用寒性藥物,或者誤食生冷食物,損傷脾胃而導致的腹瀉。雖然說是因疹子而發,但實際上並非疹毒引起的疾病,觀察病人沒有發熱症狀和熱脈,並且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,就要趕快救治脾氣,如果執意認為是疹毒,就非常危險了。
氣喘這種症狀,虛實程度差異很大,十個氣喘病人中九個都是虛弱的。如果觀察病人本身不是火症,也不是外邪引起的,可能是因為大量腹瀉或大量出汗而導致的氣喘,這一定都是氣虛脫陷的表現。這兩種情況,一定要仔細觀察。萬氏治療疹子的發表方法,非常善於根據當時的病情調整治療方案,但是發表的方法也最不容易掌握。例如,營衛不足,疹子出不來,症狀很多,如果只知道讓疹子發出來,卻不知道如何滋補,不僅不能發疹,反而可能耗盡元氣。傷寒的三表療法,實際上也與此有關。
(張景岳)
疹雖胎毒,多帶時行氣候,暄熱傳染而成。其發與痘相類,其變比痘匪輕。先起於陽,後歸於陰,毒盛於脾,熱流於心,臟腑之傷,肺則尤甚,始終之變,腎則無證。初則發熱,有類傷寒,眼胞困倦而難起,鼻流清涕而不幹,咳嗽少食,煩渴難安,斜目視之,隱隱皮膚之下,輕手摸之,磊磊肌肉之間,其形若疥,其色若丹。出見三日,漸沒為安,隨出隨沒,喘急須防。
根窠若腫兮,疹而兼癮。皮膚如赤兮,疹尤夾斑。似錦而明,不藥可愈,如煤而黑,百無一安。瘡疹既出,調理甚難。坐臥欲暖,飲食宜淡。咳唾涎沫,不禁酸鹹。忽生喘急,肺受風寒。心脾火灼,口舌生瘡。肺胃蘊熱,津液常干。有此變證,治法不同。微汗毒解,熱勢少凶,二便清調,氣行無壅。
白話文:
疹子雖然是胎毒引起的,但大多是由於當時流行的氣候,天氣炎熱導致傳染而生。疹子的發作和痘疹類似,但變化比痘疹要輕。疹子先從陽氣部位發起,然後轉移到陰氣部位,毒氣積聚在脾臟,熱氣流向心臟,各個臟腑都會受傷,其中肺臟最為嚴重,而腎臟則沒有明顯的病症。初期會發熱,類似傷寒,眼皮沉重,難以睜開,鼻流清涕,不至於乾涸,咳嗽,食慾不振,口渴難耐,眼睛斜視,皮膚表面隱約可見紅點,輕輕觸摸,肌肉間有凸起的疹子,形狀像疥瘡,顏色像丹砂。疹子出現三天後逐漸消退,並逐漸恢復健康,但如果疹子持續出現,呼吸急促就要小心。
如果疹子部位腫脹,那就是疹子合併了癮疹。如果皮膚呈現紅色,那就是疹子合併了斑疹。如果疹子像錦緞一樣鮮明,不用藥就可以痊癒;如果疹子像煤炭一樣黑,就沒有辦法治癒了。疹子發出後,调理非常困难。患者喜歡坐臥在溫暖的地方,飲食要清淡。咳嗽、吐口水、流口水,要忌食酸、鹹的食物。如果突然呼吸急促,就是肺部受了風寒。如果心脾有火,就會口舌生瘡。如果肺胃積熱,就會經常口乾舌燥。出現這些變化,治療方法也就不一樣了。如果微微出汗,毒氣就解了,病情就不會太嚴重,大小便通暢,氣血流通,沒有阻塞。
腠理拂鬱兮,即當發散。腸胃秘結兮,急與疏通。鼻衄勿憂,邪從衄解。自利勿止,毒以利松。麻後多痢兮,熱毒移於大腸,咳嗽喉痛兮,痰氣滯於心胸。口渴心煩,法在生津養血。飲食減少,治宜調胃和中。餘證無常,臨期變通。○疹與痘瘡,始似終殊,原同證異。痘瘡發於五臟,麻疹出於六腑,先動陽分,而後歸於陰經,故標屬陰,而本屬陽。
其熱也,氣與血搏,故血多虛耗。其治也,先發散行氣,而後滋陰補血。凡動氣燥悍之藥,皆不可用。○發熱之初,憎寒壯熱,鼻流清涕,身體疼痛,嘔吐泄瀉,咳嗽氣急,腮紅眼赤,審是麻候,宜服升麻葛根湯表之。得汗則皮膚通暢,腠理開豁,而疹易出矣。○發熱咳嗽之時,既明麻疹,其有出不快者,宜用麻黃、羌活湯、消毒飲,發散解毒;外以芫荽酒糟蒸熱擦之,自頭至足為齊,頭面愈多為佳。○麻疹出後,見風沒早,未清爽者,宜消毒飲加發散藥,雖不復出,亦尋愈。
白話文:
毛孔閉塞,應該馬上發散。腸胃不通暢,要趕快疏通。鼻子流血不必擔心,邪氣從出血中解除了。腹瀉不要阻止,毒氣隨著排泄而減輕。麻疹之後常伴隨腹瀉,是熱毒轉移到大腸的表現;咳嗽喉嚨痛,是痰氣阻塞心胸的表現。口渴心煩,要滋陰養血。食慾不振,要調理胃腸。其他症狀變化多端,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治療。
麻疹和痘瘡,初期看似相似,但最終不同,本質上是同病異證。痘瘡發自五臟,麻疹來自六腑,先影響陽氣,然後進入陰經,所以表現為陰症,但本質上是陽證。
發熱是因為氣血交戰,所以血液容易消耗。治療時,要先發散行氣,再滋陰補血。凡是燥熱傷氣的藥物都不能使用。
發熱初期,怕冷發熱,流鼻涕,身體疼痛,嘔吐腹瀉,咳嗽呼吸急促,臉頰發紅,眼睛發紅,確診為麻疹,應該服用升麻葛根湯,治療表證。出汗後皮膚暢通,毛孔開合,疹子就容易出現。
發熱咳嗽時,已經確定是麻疹,但疹子遲遲不出,應該服用麻黃羌活湯,消毒飲,發散解毒;外用芫荽酒糟蒸熱擦拭,從頭到腳塗抹,頭面部位塗抹得越多越好。
麻疹出疹後,遇到風寒,症狀沒有很快好轉,應該服用消毒飲加上發散藥物,即使疹子不再出現,也會慢慢痊癒。
○疹出三日不沒者,乃內有實熱,宜四物湯加清利之藥,則熱自解而疹自消。○或熱或退,五、六日而後出者輕;淡紅滋潤,頭面勻淨者輕;發透三日而漸沒者輕。頭面不出者重;紅紫暗燥者重;咽喉腫痛不食者重;冒風沒早者重;移熱大腸變痢者重。黑暗乾枯,一出即沒者不治;鼻扇口張,目無神者不治;鼻青糞黑者不治;氣喘心前吸者不治;麻後牙疳臭爛者不治。(翁仲仁)
疹喜清涼,痘喜溫暖,人皆知之。然疹初出亦須和暖則易出,只要發出得盡,則其毒便解。大抵疹出之際,雖寒勿用桂枝;雖虛勿用參、術,雖嘔而有痰勿用半夏、南星。(史演山)
白話文:
疹子如果三天內不消退,表示体内有实热,应该用四物汤加上清热利湿的药物,这样热就能自行消退,疹子也会自然消失。疹子发热或退热,五到六天后才出疹的比较轻;疹子颜色淡红,滋润光滑,头面部均匀净白的比较轻;疹子发透三天后逐渐消失的比较轻。头面部不出疹的比较重;疹子颜色红紫暗沉干燥的比较重;咽喉肿痛,不想吃饭的比较重;受风后疹子很快消失的比较重;热毒移入大肠引起腹泻的比较重。疹子颜色暗黑干燥,刚出就消失的,无法治愈;鼻子扇动,嘴巴张开,眼神呆滞的,无法治愈;鼻子青紫,大便黑色发臭的,无法治愈;呼吸困难,胸部吸气时有声音的,无法治愈;麻疹后牙齿腐烂发臭的,无法治愈。
疹子喜欢清凉,痘疮喜欢温暖,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。但是疹子刚开始发时,也要用温热的药物,这样更容易出疹。只要疹子能够全部发出来,毒素就会自然消解。总的来说,疹子发作的时候,即使感觉寒凉,也不要用桂枝;即使感觉虚弱,也不要用人参、黄芪;即使呕吐伴有痰,也不要用半夏、南星。
麻痘形證大略相似,治者每嚴於痘而略於麻,不知痘之境寬,雖見險惡,猶可從容圖治;麻之境促,變生頃刻,多不及救,故不可不預防也。預防之法,在病家,坐臥欲暖,飲食宜淡,二語盡之;在醫家,慎發表,三字盡之。所謂慎發表者,其一體實之兒,火毒盛甚,發之太過,熱壅於上,多有氣粗喘閉者。
醫家見其喘閉,復以表藥繼之,熱不能降,焚灼而死。抑思古方升麻葛根湯之用白芍,所以和陰也;麻黃石膏湯,發中有降也。其一體虛之兒,出每遲滯,小經發散,元氣已浮,醫者謂出未透,更重發之,麻雖出而陽氣盡拔,無陰以攝,致喘脫者多矣。予用地黃湯,加人參納氣歸元,曾救一、二。
白話文:
麻疹與痘疹的症狀大致相似,但治療時,醫生往往過於注重痘疹,而忽略了麻疹。他們不明白痘疹的病程較長,即使出現危重症狀,仍有時間從容治療;麻疹的病程則非常短暫,變化迅速,往往來不及救治,因此必須做好預防工作。
預防麻疹,對於患者而言,最重要的是「坐臥欲暖,飲食宜淡」,這兩句話就概括了所有。對於醫生而言,最重要的是「慎發表」,這三個字就概括了所有。所謂「慎發表」,是指:
第一,對於體質強壯的兒童,由於火毒盛行,過度發汗會導致熱氣壅塞在上,出現氣粗喘閉等症狀。如果醫生看到孩子喘閉,又繼續用發散的藥物,熱氣無法下降,就會導致焚灼而死。我們應該思考古方升麻葛根湯使用白芍的用意,就是為了滋陰和緩;麻黃石膏湯雖然發散,但也包含了降熱的功效。
第二,對於體質虛弱的兒童,麻疹發出往往遲緩,用發散藥物治療,本來就已虛弱的元氣會更加浮動。醫生看到麻疹尚未完全發出,就加重發汗的治療,雖然麻疹發出了,但陽氣也被耗盡,沒有陰氣來收斂,導致喘脫而亡的例子很多。我曾經用地黃湯加人參來治療,幫助病人補充元氣,曾經救活過一兩個患者。
故凡見體弱之兒,顱開面白,目無神,或瘧痢病後,出得遲緩,即當照顧元氣,不可過行發表。○或問:痘出於臟,麻出於腑。胃,腑也,何以痘多胃熱發斑之證?肺,臟也,何以麻多肺閉喘促之證?予曰:痘出於臟而赴於胃,是由臟而之腑,胃主肌肉故也。麻出於腑,而甚於肺,是由腑而之臟,肺主皮毛故也。
然則痘之出,五臟之毒,而胃總受之。麻之出,六腑之毒,而肺總受之。所謂先起於陽者,出於六腑也;後歸於陰者,肺受之也。○麻疹之出,不離肺胃兩家,喘閉者肺證也,煩渴者胃證也。冬月喘閉,麻黃、杏仁為救急之藥,治之速,麻出喘定而解。若夏令出麻,麻黃與時不合,庸工不識,一見喘閉,執而用之,每多隨藥而死。
白話文:
因此,看到體弱的孩童,頭顱開闊面色蒼白,眼睛無神,或者瘧疾痢疾病後,恢復遲緩,就應該照顧元氣,不可過度發散。有人問:痘瘡發自臟腑,麻疹發自六腑,胃是六腑之一,為什麼痘瘡多見胃熱發斑的症狀?肺是五臟之一,為什麼麻疹多見肺閉喘促的症狀?我回答說:痘瘡雖然發自臟腑,但最終會到達胃,這是由臟腑轉移到六腑的現象,因為胃主肌肉;麻疹雖然發自六腑,但最終會影響肺,這是由六腑轉移到臟腑的現象,因為肺主皮毛。
所以,痘瘡的出現,是五臟之毒,但胃最終會承受大部分毒素。麻疹的出現,是六腑之毒,但肺最終會承受大部分毒素。所謂先起於陽者,指發病初期,毒素主要在六腑;後歸於陰者,指病程後期,毒素主要影響肺。麻疹的發病,始終離不開肺胃兩家,喘閉是肺的症狀,煩渴是胃的症狀。冬月出現喘閉,麻黃、杏仁是緊急救治的藥物,效果迅速,麻疹發出喘息平息而痊癒。但是,如果夏令出麻,麻黃不適宜使用,庸醫不識,看到喘閉就一味使用麻黃,往往會隨藥而死。
蓋麻多火證,火甚剋金,夏令金虧,天人皆病,麻黃萬不能受。冬月之喘閉,有面青唇黯肢冷者,故可用麻黃。夏月肺氣已虧,表氣已開,斷無寒證。間有肢冷者,是陽氣虧不能四達也,只可荊、防、甘、桔,從輕用藥。氣虧甚者,可加人參;火甚者,升麻石膏湯。喘定者可治。
○胃熱煩渴者必多汗,此純是裡熱,即荊、防、葛根亦不可輕使,升麻石膏湯,乃對證之藥,合之甘、桔,則肺胃兩家之熱解矣。喘閉證在一、二朝見,汗渴證在五、六朝見。肺不容邪,其變也速。胃能容受,其變也遲。○麻之出必先咳嗽,不嗽而出非麻也。出而噴嚏者吉,肺氣通也。
白話文:
麻黃適合治療寒證,夏天氣溫高,容易造成金氣虧損,人體也容易生病,此時就不適合使用麻黃。冬天容易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,如果患者臉色青白、嘴唇暗沉、四肢冰冷,就可以用麻黃治療。夏天肺氣已經虛弱,體表已經開泄,幾乎不會出現寒證。即使有四肢冰冷的情况,也是陽氣不足無法周流所致,應該用荊芥、防風、甘草、桔梗等藥物,輕輕用藥即可。如果氣虛嚴重,可以加人參;如果火熱很嚴重,可以用升麻石膏湯。喘不過氣的症狀得到缓解後,就可以繼續治療。
胃熱導致煩渴,患者一定會出很多汗,這純粹是內熱,即使是荊芥、防風、葛根,也不能輕易使用。升麻石膏湯是針對這個證型的藥方,配合甘草、桔梗,就可以消除肺胃兩者的熱氣。喘不過氣的症狀在一兩天內出現,汗多口渴的症狀在五到六天內出現。肺部不能容納邪氣,變化很快;胃部能容納邪氣,變化就比較慢。麻黃藥效發揮後,患者一定會先出現咳嗽,如果不咳嗽就發汗,就不是麻黃藥效。發汗時打噴嚏是吉兆,表示肺氣通暢了。
○盛夏之令,火旺金傷,保肺為上,輕輕一散,即宜保肺,石膏、梨汁二味最妙。○石膏一味,為麻證之至寶。色白屬金,味甘微辛,升中有降,降中有升,雖為清胃之藥,實保肺之靈丹也。○刑金之火,由胃而來,石膏本清胃之藥,而清肺者是與之去路也。○夏月無麻黃證,其有不出者,是正氣為熱所傷,不能升舉,疏托中宜兼益氣,是予得心之處。
○其有富貴之家,麻毒本甚,更加郁遏太過,火甚金傷,致生喘促者,《經》謂壯火食氣是也。急宜瀉火保肺,不得再行表散。○亦有貧寒之子,破屋當風,衣不蔽膝,麻毒正出,外受寒邪,忽生喘促者,急宜溫散,使表氣宣通,麻毒得解,否則麻閉,頃成不救。○前二證,一經說明,不難分辨。
白話文:
盛夏時節,陽氣旺盛,容易傷肺,因此要以保肺為先。輕微的風寒,只要溫和散寒,就能保護肺氣。石膏和梨汁是最佳的選擇。石膏本身是治療麻痺症的珍貴藥材,顏色屬金,味道甘甜微辛,升中有降,降中有升,雖然是清胃的藥物,卻也是保肺的靈丹妙藥。
因為夏季的燥熱會傷肺,而胃火又會引發肺熱,所以石膏清胃,也就能間接保護肺部。夏季如果沒有麻黃證,出現喘促的狀況,可能是正氣被熱氣所傷,無法上升,因此需要兼顧益氣和疏通經絡,這也是用藥的關鍵。
富裕人家的人,體質較好,麻痺症的毒性較重,如果再加上郁結過度,火氣過盛,就會傷肺,導致喘促。這時候應該立即瀉火保肺,不能再用表散的藥物。而貧寒人家的小孩,住房簡陋,衣服單薄,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,出現麻痺症的毒氣外露,導致喘促。這種情況就要溫和散寒,讓表氣流通,麻痺症的毒氣才能解開,否則就會麻痺閉塞,很快就沒救了。
以上兩種情況,只要仔細分析,就不難分辨。
復有火毒本甚,外感寒邪,外雖寒而中實熱,又宜表裡雙解,古人有麻黃石膏湯,予仿其法,全活甚多。又有火毒本甚,父母只知郁遏,醫家只知表散,內外交熾,火極似水,反生厥逆之象者,書謂熱深厥亦深是也,宜白虎湯加黃連。若作寒治,殆矣。○治麻有三法:一升散,一降火,一養陰。
善用者,升散之中,即寓清涼之意;養陰之劑,不離生髮之機。○麻點隱隱未透,發熱咳嗽,有涕淚,宜升散;兩頰不透,宜升散;發熱肢冷,面不赤,唇不燥,宜升散;喘促鼻扇,辨得是表邪,宜升散;泄瀉日五、六行,宜升散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原本就有火毒,又外感寒邪,雖然表面是寒症,但實際上體內卻是熱症,這時就需要表裡雙解。古人有麻黃石膏湯,我仿照其方劑治療,效果很好。還有一些火毒很重的人,家長只知道壓抑,醫生只知道疏散表面,導致內外交熾,火毒極盛就像水一樣,反而出現厥逆症狀,古書說“熱深厥亦深”就是這個道理,這種情況應該用白虎湯加黃連來治療。如果用寒性的藥物治療,就危險了。
治療麻疹有三种方法:一是升散,二是降火,三是养阴。
善用藥物的人,在升散的药中,就包含着清涼之意;在养阴的药中,也不离生髮之機。如果麻疹隐约未透,發熱咳嗽,有涕淚,应该用升散的药;兩頰不透,应该用升散的药;发熱肢冷,面不赤,唇不燥,应该用升散的药;喘促鼻扇,辨明是表邪,应该用升散的药;泄瀉一天五、六次,应该用升散的药。
○麻疹已出,壯熱不退,宜降火;嘔吐煩渴,吐出長蟲,宜降火;不食,宜降火;熱盛爍金而喘,宜降火;鼻衄,宜降火;小便不利,宜降火;喉痛腮腫,牙痛口瘡,宜降火;牙疳臭爛,宜降火。○麻疹三、四日後,大熱不退,宜養陰;紫點不收,宜養陰;脈來數大,宜養陰;夜熱心煩,齘齒,宜養陰;音啞不清,宜養陰;目赤羞明,宜養陰;身癢便燥,宜養陰。○宜升散而不升散,重則頃成喘閉,輕則餘毒淹纏。
宜降火而不降火,則肺胃受傷,或音啞煩渴,或牙疳口瘡。宜養陰而不養陰,則午後潮熱,肌膚瘦削,漸成疳證。○麻出總要表透,表一透,裡熱雖甚,清之可愈;表未透,毒陷於中,門戶一關,發表不可,養陰又不可,多致因循而死。○表透者,非皮毛之表,要從臟腑透出,沒得從容,才是表透。
白話文:
麻疹發出來後,如果發燒不退,就要降火;如果嘔吐口渴,吐出長蟲,也要降火;如果食慾不振,也要降火;如果熱氣太盛,灼傷肺金而喘不過氣,也要降火;如果流鼻血,也要降火;如果小便不順暢,也要降火;如果喉嚨痛、腮幫子腫、牙齒痛、嘴巴起瘡,也要降火;如果牙齒發炎腐爛,也要降火。
麻疹發出後三到四天,如果持續高燒不退,就要滋陰;如果紫色的疹子消不下去,也要滋陰;如果脈搏跳得快又強,也要滋陰;如果晚上發燒心煩,牙齒疼痛,也要滋陰;如果聲音嘶啞不清,也要滋陰;如果眼睛紅腫怕光,也要滋陰;如果身體發癢、大便乾澀,也要滋陰。
如果該升散卻沒有升散,病情嚴重就會迅速變成喘不過氣,輕一點就會留下餘毒纏綿不休。
如果該降火卻沒有降火,就會傷到肺胃,可能出現聲音嘶啞、口渴、牙齒發炎、嘴巴起瘡。如果該滋陰卻沒有滋陰,就會下午發燒,皮膚瘦削,逐漸變成疳疾。
麻疹發出一定要表裡都透,表皮一透,即使裡面的熱氣很盛,清熱治療就可以痊癒;如果表皮沒有透,毒氣就會陷在體內,一旦門戶緊閉,就不能發表散寒,也不能滋陰養氣,很容易因為拖延治療而死亡。
表裡透指的是臟腑的透出,而不是僅僅皮膚表面的透出,沒有拖延,才能真正算作表裡透。
亦有火毒甚,外見繁紅,沒後猶作牙疳、肺癰者,或鼻衄下痢者,臟腑之毒未透出也。○麻痘之毒,由臟腑而出,雖已到表,而根蒂在裡,解字從表,化字從里,表雖解而里不化,其為後患實多。○肺主皮毛,麻雖出於六腑,必從皮毛而解,故不離乎肺。解之不透,久咳潮熱,累成麻疳。
此疳字非疳積之疳,因其潮熱肌瘦,有似乎疳耳。治宜潤肺為主,辛燥藥用不得。○解表之藥,從陽分,從氣分,其效速而易見;化毒之藥,從陰分,從血分,其效緩而難成。《金鏡錄》養陰退陽四字,治麻之要訣也。○養陰退陽,書用四物湯,予少時常習用之,多不獲效,以歸、芎辛溫之性為不合也。
白話文:
有些患者火毒很重,外表呈現紅色,病癒後還會出現牙疳、肺癰,或鼻出血、腹瀉等症狀,這是因為臟腑的毒素還沒完全排出。麻疹的毒素來自臟腑,雖然已經到達皮膚表面,但根源還在內部。治療時解表藥只治標,化毒藥才能治本,表面症狀消除了,內部毒素沒去除,後患無窮。肺臟主宰皮膚毛髮,麻疹雖然源於六腑,但必須透過皮膚毛髮才能痊癒,所以與肺臟息息相關。如果解毒不徹底,就會久咳、潮熱,最終導致麻疳。這裡的「疳」不是指疳積的「疳」,而是因為患者出現潮熱、消瘦,與疳積相似。治療麻疹應該以潤肺為主,不能使用辛燥藥物。解表藥從陽氣和氣血入手,效果快而明顯;化毒藥則從陰血入手,效果慢而難以見效。《金鏡錄》中「養陰退陽」四字,是治療麻疹的關鍵。養陰退陽,書中使用四物湯,我年輕時常使用,但效果不佳,因為其中含有歸、芎,辛溫之性並不適合。
因制生地、丹皮、麥冬、赤芍為麻疹四物湯,節節應手。古方不必盡泥,師其意可也。○麻後潮熱,最為可嫌,發在午後,天明退涼,退時脈平靜,發時脈數大,唇紅舌赤而無苔,咬牙揉鼻人漸瘦,每多不治。間有能食者,大劑養陰,可救一、二。○胃為受毒之壑,遺熱甚多,其急莫如牙疳。
牙疳是失清之證,必須大劑清裡。若便閉者可下之,使熱毒內泄,與痘後同治。予前集有勒馬飲,甚者加大黃急下之,稍遲不但齒落腮穿,更有唇鼻皆爛者,塗藥不過幫扶而已。○麻後音啞者,多由火甚傷金,治宜甘、桔、牛蒡、山梔之屬。麻後口瘡,治法同牙疳,臭爛與痘後同治。
白話文:
由於生地、丹皮、麥冬、赤芍可以製成麻疹四物湯,治療效果顯著。古方不一定要完全照搬,只要掌握其精髓即可。麻疹之後出現潮熱,最令人擔憂,通常在午後發作,天亮時退去,退熱時脈象平穩,發熱時脈搏頻數,嘴唇紅舌頭紅而無舌苔,咬牙揉鼻子,病人逐漸消瘦,大多數無法治癒。偶爾有能進食的患者,可以用大劑量的藥物滋陰,可以救活一兩個。胃是接受毒素的器官,容易留存熱毒,最急迫的病症莫過於牙疳。
牙疳是因失卻津液所致,必須用大劑量的藥物清裡。如果便秘,可以服用瀉藥,使熱毒從內排出,與痘疹後的治療方法相同。我在之前的著作中提到過勒馬飲,病情嚴重的可以加用大黃急瀉,如果稍晚治療,不僅會掉牙齒、腐蝕腮幫子,甚至嘴唇鼻子都會潰爛,塗藥只能起到輔助作用。麻疹之後出現聲音嘶啞,大多是因火氣過盛傷及金氣所致,治療應以甘草、桔梗、牛蒡、山梔子等藥物為主。麻疹之後出現口瘡,治療方法與牙疳相同,臭爛的治療方法與痘疹後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往年麻證多不損目,邇來有損目者,其來甚速,二、三日間翳膜遮透,即不能治。緣兒本有肝熱,更加郁遏,或病家不知是火,飲以芫荽酒,遂令熱毒攻目。速宜清涼養陰退陽,不可再行疏散。○麻後咯吐膿血腥臭,有肺癰者,有胃癰者,皆肺胃遺毒為患。循經而出,則為牙疳,著於臟腑,則為癰也。
治當辨其在肺在胃。予用甘、桔、牛蒡、銀花、料豆、枳殼、赤芍數味,在肺加山梔、貝母、桑皮,在胃加生地、花粉、木通以佐之。身無大熱者,可治。○問:牙疳肺癰可治者,何也?此毒已化而出也。毒化而臟腑不敗者可治,臟腑敗者不能治也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白話文:
往年麻疹患者大多眼睛沒事,最近卻有很多患者眼睛受損,而且病程迅速,短短兩三天內就出現翳膜遮蔽視線,甚至無法治療。這是因為孩子本來就容易肝火旺盛,加上鬱悶壓抑,或病人不了解是火氣上炎,誤服芫荽酒,導致熱毒攻入眼睛。現在必須趕快清熱涼血、滋陰退火,不可再使用疏散的藥物。
麻疹之後,有的患者會咳嗽吐出膿血,腥臭難聞,這是肺癰或胃癰,都是肺胃留下的毒素作祟。毒素循經脈流出,就會造成牙疳,積聚在臟腑,就會形成癰瘡。
治療時必須辨別毒素是在肺部還是胃部。我使用甘草、橘皮、牛蒡、銀花、薏仁、枳殼、赤芍等藥材,如果是肺癰則加山梔、貝母、桑皮,如果是胃癰則加生地、花粉、木通輔助。沒有發高燒的患者,是可以治療的。
有人問:牙疳、肺癰為什麼能治好?因為毒素已經化解排出。毒素化解而臟腑沒有損壞的,就可以治癒,如果臟腑已經壞掉了,就無法治癒。
選案
一兒三歲,病患瘧痢,兩月未痊,正氣大虧,傳染出麻。發熱咳嗽,麻點隱隱,淡白不見,氣不足以息,目無神,四肢冷。予曰:麻初見點,原無補法,但此兒正氣大虛,又當破格用藥。因以荊、防、蟬蛻、前胡各四分,人參、升麻、甘、桔各三分,加生薑少許,一劑麻透,除升麻加牛蒡,二劑喘定,麻漸退。
○張佩西翁孫,隆冬出麻,發熱嘔吐,麻點隱隱不透,初用疏托藥,嘔吐不止,心煩躁渴,加石膏五錢,吐仍不止,共吐長蟲一十八條,忽然昏厥,奄奄欲絕,復切其脈,滑數有力。緣此子胃火本盛,加以紅爐密室,疊障重茵,火鬱於內,則肺胃傷,津液竭,以致表氣不通,嘔甚則蟲不安,故隨嘔而出。其昏悶厥冷者,乃壯火食氣,熱深厥亦深。
白話文:
有一個三歲的孩子,患了瘧疾和痢疾,兩個月都沒好,正氣消耗很大,還感染了麻疹。他發燒咳嗽,麻疹的疹點隱隱約約,顏色淡白看不清楚,氣息微弱,眼睛無神,四肢冰冷。我說:麻疹剛出現疹點,本來沒有補救的方法,但是這個孩子正氣虛弱,必須破格用藥。於是用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前胡各四分,人參、升麻、甘草、桔梗各三分,再加一點生薑,一劑藥下去麻疹就透出來了,接著把升麻換成牛蒡,再用兩劑藥就喘不過氣的情況也好了,麻疹也逐漸退去。
張佩西翁的孫子,在隆冬時節得了麻疹,發燒嘔吐,麻疹的疹點隱隱約約沒有透出來,一開始用疏風解表的藥,結果嘔吐不止,心煩躁渴,就加了五錢石膏,還是止不住嘔吐,結果吐出了十八條長蟲,突然昏迷,奄奄一息。我再次診脈,發現脈象滑數有力。這是因為這個孩子本身胃火旺盛,再加上住在密不透風的暖房裡,蓋著厚厚的被子,熱氣鬱結在體內,導致肺胃受損,津液枯竭,表氣不通,所以嘔吐得很厲害,蟲子也受不住,就隨著嘔吐物一起出來了。他昏迷、厥冷的原因,是體內的熱氣太盛,消耗了氣血,熱氣深入,所以昏厥也很深。
參之唇舌,全是火證,病重藥尚輕也。乃用石膏四兩,知母、黃連、山梔、花粉各一錢,升、葛、荊、防、赤芍、牛蒡各六分,芫荽八分,甘草四分,服藥後,反令揭去重裘,臥未逾時,火勢盡發,壯熱面赤,麻出如堆。再劑遍身皆透,熱勢漸減,藥亦當退,乃除荊、防、芫荽、黃連,加入連翹、木通,石膏減半,至晚其熱復甚,心煩躁渴,無可如何,復用黃連、石膏如前數,始得安臥熱平。
二、三日外,麻色焦紫不退,知其熱甚傷陰,乃用養陰退陽之劑,生地五錢,丹皮、麥冬各三錢,桔梗、牛蒡、梔仁、花粉各一錢,石膏五錢,甘草五分,守過七朝,計服過石膏二斤,黃連一兩。治麻數十年,火證之甚,無過於此,共當時有慮其昏脫者,欲煎獨參湯灌之,非予力主清涼,頃成不救。(許宣治)
白話文:
病人嘴唇和舌頭都是火症的表現,病情嚴重,但藥物卻很輕。於是用石膏四兩,知母、黃連、山梔、花粉各一錢,升麻、葛根、荊芥、防風、赤芍、牛蒡各六分,芫荽八分,甘草四分,服藥後,反而要脫掉厚重的衣服,還沒躺下多久,火勢就全部發散出來,身體發熱,臉色通紅,身上起了很多麻疹。第二劑藥後,全身都發汗,熱度逐漸減退,藥物也要停了,於是去掉了荊芥、防風、芫荽、黃連,加入連翹、木通,石膏減半,到了晚上,熱度又加重,心煩躁渴,無計可施,又用黃連、石膏像之前一樣的量,才得以安穩入睡,熱度也消退了。
兩三天後,麻疹顏色焦黑發紫,沒有退去,知道是熱毒太重傷了陰氣,於是用養陰退陽的藥物,生地五錢,丹皮、麥冬各三錢,桔梗、牛蒡、梔子仁、花粉各一錢,石膏五錢,甘草五分,連續服用七天,一共服用了石膏兩斤,黃連一兩。治療麻疹幾十年,火症這麼嚴重的,還沒見過,當時大家都擔心病人昏迷不醒,想用獨參湯灌他,如果不是我堅決主張清熱降火,病人就沒救了。 (許宣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