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16)
卷三·傷寒提鉤 (16)
1. 傷寒
按:吐藥不止梔子也,諸藥皆可為之。惟要確審胸胃之邪是寒、是熱、是食、是水、是痰、是氣?因何阻滯,使胸胃陽氣不伸?遂以當用之藥而吐湧之,自可愈也。如欲吐寒,則以乾薑、桂皮之類;吐熱,則以梔子、苦茶之類;吐食,平胃、食鹽之類;吐水,五苓、生薑之類;吐痰,稀涎、橘皮之類;吐氣,流氣、枳、樸之類。
但形氣弱者,藥宜少,仍當佐以補中益氣等升藥為妥;形氣壯者,藥宜多,更佐以瓜蒂、藜蘆等猛藥更效。凡煎吐藥湯及調散,或用酸米湯,或用白湯,或用稀米粥,須備十餘鍾,令病者頓服一鍾,即用指探吐,藥出再服一鍾,亦隨用指探吐,藥出再服再吐,以順溜快吐為度,則頭額、身上自有微汗,所有病證輕減,即為中病,不必盡服余藥。若過吐之,即使病盡除,恐損胸中陽氣也。
近世之醫,以吐為古法不可用久矣,皆因仲景之道不彰,其法失傳,無怪乎其不敢用也。夫不知其妙,而不敢用,猶之可也。若竟委之曰古法不可用,則不可也。蓋邪之在上者,非吐不愈。
若如俗工所云,使病者畏不敢服,因循生變,致輕者重,重者死,夫誰之咎與?抑知汗、吐、下三法,用之誠當,其證無不立時取效,後之業醫者,又安可只言汗、下兩法,而置吐法於不用,致使古法淪亡也?(《醫宗金鑑》)
六經禁例
足太陽膀胱經禁下,若下之太早,必變證百出。足陽明胃經禁發汗、禁利小便,犯之則重損津液,脈必代結。足少陽膽經禁汗、禁下、禁利小便,汗則犯陽明,下則犯太陽,利小便則使生髮之氣陷入陰中。太陽經一禁,陽明經二禁,少陽經三禁,此定禁也。至三陰經則無定禁,但非胃實仍禁下耳。(喻嘉言)
六經正義
仲景於諸病之表裡陰陽,分為六經,清理脈證之異同,寒熱之虛實,使治病只在六經。夫一身之病,俱受六經範圍者,猶周禮分六官以總百職也。若傷寒,不過是六經中一證,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經,是經略之經,而非經絡之經,妄引《內經》熱病論作序例,以冠仲景之書,而混其六經之證治。
夫熱病之六經,專主經脈為病,但有表裡之實熱,並無表裡之虛寒,雖因於傷寒,已變成熱病,即溫病之互名,但有可汗可泄之法,並無可溫可補之例。夫仲景之六經,是分區地面,所該者廣,凡風寒濕熱,內傷外感,自表及里,寒熱虛實,無所不包。所以六經提綱,各立一局,不為經絡所拘,勿為風寒畫定也。
太陽為開,故以之主表,而以脈浮、惡寒、頭項強痛為提綱。陽明為闔,故以之主裡,而以胃實為提綱。少陽為樞,少陰亦為樞,故皆有半表半裡證。少陽為陽樞,歸重在半表,故以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為提綱;少陰為陰樞,故其欲寐不寐,欲吐不吐,亦半表半裡證,歸重在半里也。豈惟陽明主裡,三陰亦皆主裡,而陰陽異位,故所主各不同。
白話文:
關於催吐
要知道,催吐不只是用梔子這種藥,其他很多藥都可以達到催吐的效果。關鍵是要仔細判斷,胸胃裡的問題是寒、是熱、是食物積滯、是水濕停滯、是痰液阻塞、還是氣機不暢?是什麼原因阻礙了胸胃的陽氣運行?然後選擇合適的藥物來催吐,這樣就能治好病了。如果想催吐寒氣,可以用乾薑、桂皮之類的藥;想催吐熱邪,可以用梔子、苦茶之類的藥;想催吐食物積滯,可以用平胃散、食鹽之類的藥;想催吐水濕,可以用五苓散、生薑之類的藥;想催吐痰液,可以用稀涎散、橘皮之類的藥;想催吐氣滯,可以用流氣飲、枳實、厚朴之類的藥。
但是,身體虛弱的人,藥量要少,還要搭配補中益氣等能升提陽氣的藥物,這樣比較妥當;身體強壯的人,藥量可以用多一些,還可以搭配瓜蒂、藜蘆等藥性較強的藥物,效果會更好。凡是煎煮催吐藥湯或調配藥散,可以用酸米湯、白開水、或稀米粥來送服,要準備十幾碗,讓病人一次喝一碗,然後用手指探喉嚨催吐,吐完再喝一碗再催吐,這樣反覆多次,直到順暢快速地吐出來為止。吐出來後,頭部和身上會有微微出汗的現象,所有病症都會減輕,這就表示藥效起了作用,不必再喝剩下的藥了。如果過度催吐,即使病完全好了,也會損傷胸中的陽氣。
現在的醫生,認為催吐是古老的療法,不應該再用了,這都是因為張仲景的醫學思想沒有被很好地傳承,導致這種方法失傳,所以他們才不敢用。不了解催吐的奧妙而不敢用,還情有可原。但如果直接認為古法不可用,那就說不過去了。要知道,邪氣停留在上焦的疾病,不用催吐是很難治好的。
如果像那些庸醫說的,讓病人害怕而不敢用催吐,拖延下去病情會發生變化,輕的會變重,重的甚至會死亡,這又是誰的責任呢?要知道,發汗、催吐、瀉下這三種方法,只要用得恰當,效果非常快。後來的醫生,怎麼可以只談論發汗和瀉下,而不用催吐的方法,導致古老的方法被遺忘呢?(《醫宗金鑑》)
六經的禁忌
足太陽膀胱經,禁用瀉下的方法。如果太早使用瀉下,必定會出現各種變證。足陽明胃經,禁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法,如果犯了,就會嚴重損傷津液,脈象也會出現代結的現象。足少陽膽經,禁用發汗、瀉下和利小便的方法,發汗會傷害陽明經,瀉下會傷害太陽經,利小便會使生髮的氣陷入陰中。太陽經有一種禁忌,陽明經有兩種禁忌,少陽經有三種禁忌,這些都是確定的禁忌。至於三陰經,沒有固定的禁忌,但如果不是胃裡實熱,仍然要禁用瀉下的方法。(喻嘉言)
六經的真正意義
張仲景把各種疾病的表裡陰陽,分為六經,釐清了脈象和證候的不同,以及寒熱虛實的區別,讓治療疾病只在六經的範圍內進行。人身體的疾病,都受到六經的管轄,就像周禮設立六官來管理各種職責一樣。傷寒,不過是六經中的一種證候。王叔和不了解張仲景的六經,是經略大綱的經,而不是經絡的經。他隨意引用《內經》的熱病論作為序例,放在張仲景的書前,混淆了六經的證治。
熱病的六經,主要以經脈的疾病為主,只有表裡實熱,沒有表裡虛寒。即使是由傷寒引起的,也已經變成了熱病,也就是溫病。治療方法只有發汗和瀉下,沒有溫補的方法。而張仲景的六經,是劃分區域的,管轄範圍很廣,凡是風寒濕熱,內傷外感,從表到裡,寒熱虛實,都包括在內。所以六經的綱領,各自獨立,不受經絡的限制,也不被風寒所局限。
太陽經主開,所以主表,以脈浮、怕冷、頭頸僵硬疼痛為提綱。陽明經主闔,所以主裡,以胃實為提綱。少陽經是樞紐,少陰經也是樞紐,所以都有半表半裡的證候。少陽經是陽樞,偏重於半表,所以以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為提綱;少陰經是陰樞,所以出現想睡又睡不著、想吐又吐不出來,也是半表半裡的證候,偏重於半裡。並不是只有陽明經主裡,三陰經也都是主裡的,只是陰陽位置不同,所以主治的方面也各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