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25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25)
1. 耳
經義
腎主耳。○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,開竅於耳。○太陽所謂耳鳴者,陽氣萬物盛上而躍,故耳鳴也。○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,耳聾嗌乾。○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,耳無所聞。(《素問》)
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○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故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溜,脈有所竭者,故耳鳴。○精脫者耳聾,液脫者耳數鳴。○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耳者腎之竅。察耳之好惡,知腎之強弱。腎為人之根本,故耳輪紅潤者生;或黃、或白、或黑、或青而枯者死;薄而白、薄而黑、或焦如炭者,皆為腎敗。若傷寒耳聾,寒熱脅痛,此屬少陽,當和解之。若陰證耳聾,舌卷、唇青,此屬厥陰,為難治也。(《傷寒五法》)
腎氣充盛則耳聰,腎氣虛敗則耳聾,腎氣不足則耳鳴,腎氣結熱則耳膿。(《證治匯補》)
耳痛、耳鳴、耳癢、耳膿、耳瘡,當從少陰正竅,分寒、熱、虛、實而治之,不可專作火與外邪治。(《趙氏醫貫》)
腎開竅於耳,心寄竅於耳,膽脈附於耳。體虛失聰,治在心腎;邪干竅閉,治在膽經。蓋耳為清空之竅,清陽交會之所。一受風熱火鬱之邪,與水衰火亢腎虛氣厥者,皆能為患。治法不越通陽、鎮陰、益腎、補心、清膽等法。如溫、暑、火、風侵竅,而為耳聾痛脹者,用連翹、山梔、薄荷、竹葉、銀花,輕可去實之法,輕清泄降。
如少陽相火上郁,耳聾聤脹者,用荷葉、苦丁茶、菊葉、夏枯草、蔓荊、山梔、羚角、丹皮辛涼味薄之品,清泄少陽鬱熱。如心、腎兩虧,肝陽亢逆,與內風上旋蒙竅而為耳鳴暴聾者,用熟地、磁石、龜甲、二冬、牛膝、秋石、山萸、白芍味厚質重之藥,壯水制陽,填陰鎮逆,佐以酸味入陰,咸以和陽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耳聾
未持脈時,病人叉手自冒心。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,此必兩耳聾無聞也。所以然者,以重發汗,虛,故如此。(張仲景)耳者,宗脈之所附。宗脈虛,風邪乘之,經氣痞而不宣,是為風聾。必時有頭痛之證。○十二經絡上絡於耳,其陰陽諸證,適有交併,則臟氣逆而為厥,厥氣搏於耳,是為厥聾。
必時有眩暈之證。○勞役傷其血氣,淫欲耗其真元,惟悴力疲,昏昏憒憒,是謂勞聾。將息得宜,其聾自輕,日就勞傷,則為久聾。(《仁齋直指》)
新聾多熱,少陽、陽明火盛也;舊聾多虛,少陰腎氣不足也。○虛聾由漸而成,必有兼證可辨:如面頰黧黑者,精脫;少氣嗌乾者,肺虛;目䀮善恐者,肝虛,心神恍惚、驚悸煩躁者,心虛;四肢懶倦、眩暈少食者,脾虛。(《證治匯補》)
腎乃水竅。耳能聽聲者,水生於金也。肺主氣,一身之氣貫於耳,故能聽聲。凡治耳聾,必先調氣開鬱。(《醫學入門》)
白話文:
[耳]
經義
腎臟主管耳朵的功能。南方屬紅色,其氣可以通向心臟,而心臟的竅則開在耳朵。太陽經所說的耳鳴,是因為陽氣旺盛向上衝,導致耳鳴。肺氣虛弱則呼吸短淺、不能順暢吐納,造成耳聾、咽喉乾燥。肝氣虛弱則眼睛昏花看不清楚,耳朵也聽不到聲音。(出自《素問》)
腎氣與耳朵相通,腎氣調和,耳朵就能聽見各種聲音。耳朵是各條經脈會聚的地方。所以胃裡空虛時,經脈也會空虛,虛則向下流失,經脈衰竭,就會產生耳鳴。精氣耗竭會導致耳聾,體液耗竭則會頻繁耳鳴。髓海不足,就會導致頭暈耳鳴。(出自《靈樞》)
哲言
耳朵是腎臟的竅。觀察耳朵的狀況,可以了解腎臟的強弱。腎臟是人的根本,所以耳輪紅潤的人身體健康;如果耳輪發黃、發白、發黑、發青且枯槁,則代表病情危重。耳輪薄而白、薄而黑,或者像燒焦的炭一樣,都是腎氣衰敗的表現。若是傷寒導致的耳聾,並伴有發冷發熱、脅肋疼痛,這是少陽經的病症,應當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若是陰證導致的耳聾,並伴有舌頭捲縮、嘴唇青紫,這是厥陰經的病症,比較難以治癒。(出自《傷寒五法》)
腎氣充足則聽力好,腎氣虛弱衰敗則會耳聾,腎氣不足則會耳鳴,腎氣鬱結化熱則會耳朵流膿。(出自《證治匯補》)
耳痛、耳鳴、耳癢、耳膿、耳瘡等病症,應當從少陰經的正竅出發,分辨寒、熱、虛、實來治療,不可單純當作火熱或外邪來治。(出自《趙氏醫貫》)
腎臟開竅於耳朵,心臟將竅寄託在耳朵,膽經的經脈附著在耳朵。身體虛弱導致聽力下降,治療要從心腎入手;邪氣阻塞耳竅,治療要從膽經入手。耳朵是清竅,是清陽之氣交會的地方。一旦感受風熱火鬱之邪,以及水衰火旺、腎虛氣逆等情況,都可能引起疾病。治療原則不外乎疏通陽氣、鎮靜陰氣、補益腎氣、補益心氣、清洩膽火等方法。如溫熱、暑氣、火邪、風邪侵襲耳竅,導致耳聾、疼痛、腫脹,可以用連翹、山梔、薄荷、竹葉、銀花等藥材,用輕清宣散的方法來去除實邪。
如少陽經的相火上鬱,導致耳聾、耳脹,可以用荷葉、苦丁茶、菊花葉、夏枯草、蔓荊子、山梔、羚羊角、丹皮等辛涼味薄的藥材,清洩少陽的鬱熱。如心、腎兩虧,肝陽亢盛逆行,加上內風上旋蒙蔽耳竅導致耳鳴、突然耳聾,可以用熟地、磁石、龜甲、麥冬、天冬、牛膝、秋石、山茱萸、白芍等味厚質重的藥材,滋陰制陽、填精鎮逆,佐以酸味入陰,鹹味調和陽氣。(出自《臨證指南》)
耳聾
還沒把脈時,病人就雙手捂著心口。醫師因此讓他試著咳嗽,但他卻咳不出來,這一定是兩耳聽不見聲音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身體虛弱。(出自張仲景)耳朵是各條經脈匯聚的地方。經脈虛弱,風邪趁虛而入,導致經氣鬱滯不暢,這就是風聾。一定會時常有頭痛的症狀。十二經絡都與耳朵相連,如果陰陽虛實等各種病症交錯出現,就會導致臟腑之氣逆亂,逆亂之氣衝擊耳朵,這就是厥聾。一定會時常有眩暈的症狀。如果勞累過度損傷血氣,沉迷性慾耗損真元,身體疲憊精神萎靡,這就是勞聾。如果好好休養,耳聾就會減輕,如果繼續勞累,耳聾就會變成頑疾。(出自《仁齋直指》)
新發的耳聾多為熱證,是少陽經、陽明經火熱旺盛導致的;舊疾耳聾多為虛證,是少陰經腎氣不足導致的。虛證耳聾是逐漸形成的,一定會伴有其他症狀可以辨別:如面頰發黑,是精氣耗竭;呼吸短促、咽喉乾燥,是肺氣虛弱;眼睛昏花、容易驚恐,是肝氣虛弱;心神恍惚、驚悸煩躁,是心氣虛弱;四肢乏力、頭暈、食慾不振,是脾氣虛弱。(出自《證治匯補》)
腎臟是水竅。耳朵能夠聽到聲音,是因為水生金的關係。肺主氣,全身的氣都貫通於耳朵,所以才能聽到聲音。凡是治療耳聾,必須先調理氣機、疏通氣鬱。(出自《醫學入門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