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醫學溯源 (3)

1. 稽古

經義

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。○此上帝之所秘,先師傳之也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醫術十三科:曰大方,曰小方,曰婦人,曰傷寒,曰瘡瘍,曰針灸,曰眼,曰口齒,曰喉嚨,曰接骨,曰金鏃,曰按摩,曰祝由。今按摩、祝由失其傳。(《類經》)

醫有五科七事:曰脈,曰因,曰病,曰證,曰治,為五科。因復分為三:曰內,曰外,曰不內不外,並四科為七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伏羲氏有《天元玉冊》。乃鬼臾區十世祖口誦而傳之。《素問》中多載其語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神農氏有本草傳世。(《見聞錄》)

世皆知《素問》為醫之祖,而不知軒岐之書,實出於神農本草也。殷伊尹用本草為湯液,漢仲景廣湯液為大法,此醫家之正學,雖後世之明哲有作,皆不越此。○神農嘗百草,立九候,正陰陽之變化,救性命之昏札,以為萬世法,既簡且要。伊尹宗之,仲景廣之,潔古派之。

噫!宗之、廣之、派之,雖多寡之不同,其所以得立法之要,則一也。潔古倍於仲景,無異仲景之倍於伊尹;仲景之倍於伊尹,無異伊尹之倍於神農。觀潔古之說,則知仲景之言;觀仲景之言,則知伊尹之意,皆不出於神農矣。○劉禹錫云:《神農本經》以硃書,《名醫別錄》以墨書,傳寫既久,硃墨錯亂,遂令後人以為非神農書,以此故也。(王好古)

《淮南子》云:神農嘗百草,一日七十毒。予誦其書,未始不嘆夫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。夫神農立極之大聖也,閔生民之不能以無疾,故察夫物性之可以愈疾者,以貽後人,固不待乎物物必嘗而始知也。苟待乎物物必嘗而始知,則不足謂之生知之聖也。以生知之聖言之,則雖不嘗亦可知也。

設使其所知,果有待乎必嘗,則愈疾之功,非疾不能以知之。豈神農眾疾俱備而歷試之乎?況汙穢之藥不可嘗者,豈亦嘗乎?且味固可以嘗而知,其氣、性、行經、主治及畏、惡、反忌之類,亦可以嘗而知乎?苟嘗其所可嘗,而不嘗其所不可嘗,不可嘗者既可知,而可嘗者,亦不必待乎嘗之而後知矣。謂其不嘗,不可也,謂其悉嘗,亦不可也。

然《經》於諸藥名下,不著氣、性等字,獨以味字冠之者,由藥入口,惟味為先故也。又藥中雖有玉、石、蟲、獸之類,其至眾者,惟草為然。故遂曰嘗百草耳!豈獨嘗草哉?夫物之有毒,嘗而毒焉有矣。豈中毒者,日必七十乎?設以其七十毒偶見於一日而記之,則毒之小也,固不死而可解;毒之大也,則死矣。孰能解之?亦孰能復生之乎?先正謂《淮南》之書多寓言,夫豈不信!(《溯洄集》)

上古文字簡略,而世傳《素問》一書,浩瀚數萬言,知非軒後之舊矣。然精微奧博,語多至道,其亦和、緩、摯、扁之流,依託以立言者乎?(《馬氏繹史》)

白話文:

[稽古]

經義

上古時代,有位名叫僦貸季的人,他能透過觀察人的氣色和脈象來了解人的健康狀況,甚至能與神靈溝通。這是上天所保守的秘密,也是先師傳承下來的知識。(出自《素問》)

哲言

醫術可以分為十三個科目:包括大方(大型藥方)、小方(小型藥方)、婦人病、傷寒、瘡瘍、針灸、眼科、口腔科、喉嚨科、接骨、金屬外傷、按摩、祝由(運用符咒等方式治病)。現在按摩和祝由這兩種方法已經失傳了。(出自《類經》)

醫學可以分為五個科目和七個方面:五個科目是指脈診、病因、疾病本身、症狀、治療。病因又可以細分為內因、外因、以及不屬於內外因的因素,這四個部分加起來就成為七個方面。(出自《證治準繩》)

伏羲氏著有《天元玉冊》這本書,由鬼臾區的第十世祖父口頭傳授下來。《素問》中引用了很多這本書的內容。(出自《醫學入門》)

神農氏有關於本草的著作流傳於世。(出自《見聞錄》)

世人都知道《素問》是醫學的經典,卻不知道軒轅黃帝和岐伯的醫學知識實際上是源於神農本草。商朝的伊尹利用本草來製作湯藥,漢代的張仲景將湯液療法發揚光大成為主要的治療方法,這才是醫家正統的學問。即使後世出現更有智慧的人,他們的醫學成就也不會超出這個範圍。神農氏親自嚐遍各種草藥,建立了診斷疾病的九種方法,並以此來了解陰陽的變化,拯救那些昏迷不醒的人,他的方法簡潔而重要,可以作為萬世的典範。伊尹繼承了他的方法,張仲景將其發揚光大,金元時期的李杲(號潔古老人)又繼承了張仲景的學說。

唉!繼承、發揚、派生,雖然方法或有不同,但他們所遵循的立法原則都是一致的。李杲比張仲景更進一步,就像張仲景比伊尹更進一步一樣;張仲景比伊尹更進一步,就像伊尹比神農更進一步一樣。研究李杲的學說,就能了解張仲景的觀點;研究張仲景的觀點,就能了解伊尹的思想,他們的思想都源於神農。劉禹錫說,《神農本經》用硃砂筆寫成,《名醫別錄》用墨筆寫成,由於傳抄時間久遠,硃砂和墨的字跡混淆,導致後人認為《名醫別錄》不是神農所著,原因就在於此。(出自王好古的著作)

《淮南子》說,神農曾經嚐遍百草,一天之內中毒七十次。我讀到這段話,總是感嘆孟子所說的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。神農是開創醫學的偉大聖人,他憐憫百姓因疾病而受苦,所以觀察各種藥物的性質,將能治病的方法留給後人,他並不需要親自嚐遍每一種藥物才知道其功效。如果一定要親自嚐遍才知道藥效,那他就稱不上是天生就知道醫學的聖人了。以天生就知道醫學的聖人來說,即使不親自嚐,也應該能知道藥物的特性。

假設他所知道的,真的必須要親自嚐過才知道,那治病的效果,如果沒有生病怎麼能知道呢?難道神農是各種疾病都經歷過,並且親自試驗藥物嗎?況且有些髒臭的藥物是不能嚐的,難道他也要嚐嗎?而且藥物的味道固然可以嚐出來,但是藥物的氣味、藥性、運行經絡、主要治療的疾病、以及藥物的禁忌,難道也可以嚐出來知道嗎?如果只是嚐那些可以嚐的,而不嚐那些不可嚐的,那麼不可嚐的藥物既然可以知道,可嚐的藥物又何必一定要嚐過才知道呢?說他沒有嚐過,是不可能的;說他嚐遍了所有的藥,也是不可能的。

然而,醫書在各種藥物的名稱下面,都沒有寫上氣、性等字,唯獨以「味」字開頭,是因為藥物進入口中,味道是最先感受到的。而且藥物中雖然有玉石、蟲獸等種類,但數量最多的還是草藥,所以才說「嚐百草」而已!難道只嚐草藥嗎?而且藥物有毒,嚐了之後中毒是存在的。難道中毒的人,每天都一定會中毒七十次嗎?如果只是把一天之內偶爾發生的七十次中毒記錄下來,那麼毒性一定很小,不會致命,而且可以解毒;如果毒性很大,那就會導致死亡,誰能解毒呢?誰又能使其起死回生呢?前人說《淮南子》這本書中有很多寓言,這難道不值得相信嗎?(出自《溯洄集》)

上古時期的文字簡略,而現在流傳的《素問》一書,內容浩瀚,有數萬字,可以知道這不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原文了。但它內容精深奧妙,很多地方都闡述了至理,這大概也是像和緩、扁鵲這樣的醫家,假託上古名義來闡述醫學觀點吧?(出自《馬氏繹史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