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2)
卷一·醫學溯源 (2)
1. 稽古
經義
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。○此上帝之所秘,先師傳之也。(《素問》)
哲言
醫術十三科:曰大方,曰小方,曰婦人,曰傷寒,曰瘡瘍,曰針灸,曰眼,曰口齒,曰喉嚨,曰接骨,曰金鏃,曰按摩,曰祝由。今按摩、祝由失其傳。(《類經》)
醫有五科七事:曰脈,曰因,曰病,曰證,曰治,為五科。因復分為三:曰內,曰外,曰不內不外,並四科為七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伏羲氏有《天元玉冊》。乃鬼臾區十世祖口誦而傳之。《素問》中多載其語。(《醫學入門》)
神農氏有本草傳世。(《見聞錄》)
世皆知《素問》為醫之祖,而不知軒岐之書,實出於神農本草也。殷伊尹用本草為湯液,漢仲景廣湯液為大法,此醫家之正學,雖後世之明哲有作,皆不越此。○神農嘗百草,立九候,正陰陽之變化,救性命之昏札,以為萬世法,既簡且要。伊尹宗之,仲景廣之,潔古派之。
噫!宗之、廣之、派之,雖多寡之不同,其所以得立法之要,則一也。潔古倍於仲景,無異仲景之倍於伊尹;仲景之倍於伊尹,無異伊尹之倍於神農。觀潔古之說,則知仲景之言;觀仲景之言,則知伊尹之意,皆不出於神農矣。○劉禹錫云:《神農本經》以硃書,《名醫別錄》以墨書,傳寫既久,硃墨錯亂,遂令後人以為非神農書,以此故也。(王好古)
《淮南子》云:神農嘗百草,一日七十毒。予誦其書,未始不嘆夫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。夫神農立極之大聖也,閔生民之不能以無疾,故察夫物性之可以愈疾者,以貽後人,固不待乎物物必嘗而始知也。苟待乎物物必嘗而始知,則不足謂之生知之聖也。以生知之聖言之,則雖不嘗亦可知也。
設使其所知,果有待乎必嘗,則愈疾之功,非疾不能以知之。豈神農眾疾俱備而歷試之乎?況汙穢之藥不可嘗者,豈亦嘗乎?且味固可以嘗而知,其氣、性、行經、主治及畏、惡、反忌之類,亦可以嘗而知乎?苟嘗其所可嘗,而不嘗其所不可嘗,不可嘗者既可知,而可嘗者,亦不必待乎嘗之而後知矣。謂其不嘗,不可也,謂其悉嘗,亦不可也。
然《經》於諸藥名下,不著氣、性等字,獨以味字冠之者,由藥入口,惟味為先故也。又藥中雖有玉、石、蟲、獸之類,其至眾者,惟草為然。故遂曰嘗百草耳!豈獨嘗草哉?夫物之有毒,嘗而毒焉有矣。豈中毒者,日必七十乎?設以其七十毒偶見於一日而記之,則毒之小也,固不死而可解;毒之大也,則死矣。孰能解之?亦孰能復生之乎?先正謂《淮南》之書多寓言,夫豈不信!(《溯洄集》)
上古文字簡略,而世傳《素問》一書,浩瀚數萬言,知非軒後之舊矣。然精微奧博,語多至道,其亦和、緩、摯、扁之流,依託以立言者乎?(《馬氏繹史》)
《素問》、《本經》,議者以為戰國時書,加以補亡數篇,則顯然非《太素》中語。宜其以為非軒岐書也。(劉禹錫)
王安道曰:運氣七篇,與《素問》諸篇,自是兩書,作於二人之手,其立意各有所主,不可混言。王冰以為七篇參入《素問》之中,本非《素問》原文也。(《素問鈔》)
黃帝作《內經》,史冊載之,而其書不傳。不知何代明夫醫理者,托為君臣問答之辭,撰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二經傳於世?想亦聞陳言於古老,敷衍成之,雖文多敗闕,實萬古不磨之作。
窺其立言之旨,無非竊擬壁經,故多繁辭,然不逮拜手賡揚都俞吁咈之風遠矣!且是時始命大撓作甲子,其干支節序占候,豈符於今日?而旨酒溺生,禹始惡之,當其元酒味澹,人誰嗜以為漿,以致經滿絡虛肝浮膽橫耶?至於十二經配十二水名,彼時未經地平天成,何以江淮河濟,方隅畛域,竟與後世無岐?如此罅漏,不一而足。(《醫經原旨》)
《靈樞經》十二卷,是書論針灸之道,與《素問》通號《內經》,然至南宋史嵩始傳於世,最為晚出。或以為王冰所依託,然所言俞穴脈絡之曲折,醫者亦終莫能外。蓋其書雖偽,其法則古所傳也。(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》)
方技之家,率多依託。但求其術之可用,無庸核其書之必真。《本草》稱神農,《素問》言黃帝,固不能一一確也。(《四庫全書總目》)
僦貸季,岐伯師也。(《醫學入門》)
上古之時,醫有俞跗,治病不以湯液、醴灑、鑱石、撟引、案杬、毒熨,一撥見病之應,因五臟之輸,乃割皮、解肌、訣脈、結筋、搦髓腦、揲荒、爪幕,湔浣腸胃,漱滌五臟,練精易形。(《史記》)
俞跗,黃帝臣。(《醫學入門》)
古有巫仿者,(《巢氏病源》作巫方)作《小兒顱囟經》,所佔壽夭,判疾病死生,世相傳授,始有小兒方焉。(《千金方》)
《顱囟經》二卷,不著撰人名氏,即宋志所謂師巫《顱囟經》也。原本久佚,今從《永樂大典》錄出,皆療治小兒之法。錢乙為幼科之聖,而宋史稱其學出於此經,則其術之精可知。宜其托之師巫也。(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》)
長桑君,姓長桑名過,扁鵲師也。(《醫學入門》)
扁鵲者,勃海郡鄭人也。姓秦氏,名越人。少時為人舍長,舍客長桑君過,扁鵲獨奇之,常謹遇之。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。出入十餘年,乃呼扁鵲私坐,間與語曰:我有禁方,年老欲傳與公,公毋泄。扁鵲曰:敬諾。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,飲是以上池之水,三十日當知物矣。
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,忽然不見,殆非人也。扁鵲以其言,飲藥三十日,視見垣一方人。以此視病,盡見五臟癥結,特以診脈為名耳。扁鵲名聞天下,過邯鄲,聞貴婦人,即為帶下醫:過雒陽,聞周人愛老人,即為耳目痹醫;入咸陽,聞秦人愛小兒,即為小兒醫。隨俗為變。
秦太醫令李䤈,自知技不如扁鵲,使人刺殺之。(《史記》)
《難經》,非經也。以《靈》、《素》之微言奧旨引端未發者,設為問答,俾暢厥義也。古人書篇名義,非可苟稱,難者,辨論之謂,豈有以難名經者哉!自古言醫者,皆祖《內經》,而《內經》之學,至漢而分,倉公氏以診勝,仲景氏以方勝,華佗氏以針灸雜法勝。雖皆不離《內經》。
逮晉唐以後,則支派愈分,去聖遠矣。惟《難經》則悉本《內經》之語而敷暢其義,聖學之傳,惟此為得其宗。然竊有疑焉:其說有即以經文為釋者,有悖經文為釋者,有顛倒經文以為釋者。書垂二千餘年,注者不下數十家,皆不敢有異議。其間有大可疑者,且多曲為解釋。
經學之不講久矣,惟知溯流以尋源,未嘗從源以及流也。故以《難經》視《難經》,則《難經》自無可議,以《內經》之義疏視《難經》,則《難經》正多疵也。其曰秦越人著者,始見於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,蓋不可定,然實兩漢以前書云。(《難經經釋》)
文摯,戰國時宋之良醫也。洞明醫道,亦兼異術,觀人之背,能知人之心竅。(《醫學入門》)
晉平公有疾,求醫於秦。秦伯使醫和視之,曰:疾不可為也,是謂近女室,疾如蠱。非鬼非食,惑以喪志。天有六氣,降生五味,發為五色,徵為五聲。淫生六疾。六氣,曰陰、陽、風、雨、晦、明也。分為四時,序為五節,過則為菑。陰淫寒疾,陽淫熱疾,風淫末疾,雨淫腹疾,晦淫惑疾,明淫心疾。
女陽物而晦時,淫則生內熱蠱惑之疾。趙孟曰:何謂蠱?對曰:淫溺惑亂之所生也。於文,皿蟲為蠱。谷之飛,亦為蠱。在《周易》,女惑男,風落山,謂之蠱。皆同物也。○晉景公疾,求醫於秦,秦伯使醫緩為之。未至,公夢二豎曰:彼良醫也,懼傷我,焉逃之?其一曰: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醫緩至,視之,曰:疾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達之不及,藥不至焉,不可為也。公曰:良醫也。
厚為之禮而歸之。(《左傳》)
季梁得疾,盧氏謂之曰:汝疾非由天,不由人,亦不由鬼。稟生受形,既有制之者,藥石其如汝何?季梁曰:神醫也。厚貺遣之,俄而疾自瘳。(《列子》)
太倉公者,齊太倉長,臨菑人。姓淳于,名意。少,喜醫方術,高後八年,更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,使意盡去其故方,更悉以禁方予之。傳黃帝、扁鵲之脈書,五色診病,知人死生,決嫌疑,定可治,及藥論甚精。受之三年。為人治病,決死生多驗。(《史記》)
張機,字仲景,南陽人也。受業於同郡張伯祖,善於治療。尤精經方。舉孝廉,官至長沙太守,後在京師為名醫。以宗族二百餘口,建安紀年以來,未及十稔,死者三之二,而傷寒居其七,乃著論二十二篇,合三百九十七法,一百一十三方。其文辭簡古奧雅,古今治傷寒,未有能出其外也。
其書為諸方之祖。時人以為扁鵲、倉公無以加之,故後世稱為醫聖。(《醫林列傳》)
後漢張仲景,著《卒病傷寒論》十六卷,至晉代,其《卒病論》六卷,已不可復睹,即《傷寒論》十卷,想亦劫火之餘,僅得讀者之口授,故其篇目先後差錯,賴有三百九十七法,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,可以校正。晉太醫令王叔和,附以己意編集成書。今世所傳,乃宋林億所校正,成無已所詮註,二家過於尊信叔和,往往先傳後經,以叔和緯翼之詞,混編為仲景之書。
如一卷之平脈法,二卷之序例,其文原不雅馴,反首列之,則所為校正詮註,乃仲景之不幸也。(《尚論篇》)
仲景《傷寒論》,編次者不下數十家,因致聚訟紛紛,此皆不知作書之旨故也。觀其敘所述,乃為庸醫誤治而設。所以正治之法,一經不過三、四條,余皆救誤之法。故其文亦變動不居。讀者知此書皆設想懸擬之書,則無往不得其義矣。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,互相詬厲,孰知原本次序,既已散亡,庶幾叔和所定為可信。
何則?叔和序例云:今搜採仲景舊論,錄其證候、診脈、聲色、對病真方有神驗者,擬防世急。則此書乃叔和所蒐集,而世輒加辨駁,以為原本不如此。抑思苟無叔和,安有此書?且諸人所編,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?凡讀書能得書中之精義要訣,歷歷分明,則任其顛倒錯亂,而我心自能融會貫通。否則,徒以古書紛更互異,愈改愈晦矣。
○《金匱》諸方,非南陽所自造,乃上古聖人相傳之方,所謂經方是也。此乃群方之祖,神妙淵微,不可思議。○按《古今錄驗》、《近效》二種,乃唐以前之方書。今全本未見,《外臺》中引二書之方極多。《金匱要略》,宋人校書者,往往以本集中載方太少,故亦取二書並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之方,擇其精要者,附一、二於每病之後。今人見其方載入《金匱》中,即以為仲景所定之方,誤矣。
(《蘭臺軌範》)
華先生,諱佗,字元化。性好恬淡,喜味方書,多遊名山。一日因酒息於公宜山古洞前,忽聞人論療病之法,訝其異,竊聽。須臾,有人云:華生在邇,術可付焉。復有一人曰:生性貪,不憫生靈,安得付也?先生駭躍入洞,見二老人,衣木皮,頂草冠。躬趨拜曰:適聞賢者論方術,遂乃忘歸。
況濟人之道,素所好為,所恨者,未遇一法可以施驗,徒自不足耳!願賢者少察愚誠,乞與開悟,終身不負恩。首坐者云:術亦不惜,恐異日與子為累。若元高下,無貧富,無貴賤,不務財賄,不憚勞苦,矜老恤幼為急,然後可脫子禍。先生再拜謝曰:賢聖之語,不敢忘。二老笑指云:石床上有一書函,子自取之,勿示俗流,宜秘密。
先生得書,回首不見老人。懾怯離洞,覽其方論。多奇怪。從茲施試,效無不神。年未六旬,果為魏所戮。(《中藏經》)
董奉,字君異,吳之侯官人。居盧山,有道術,為人治病,愈者令種杏,號董仙杏林。杏熟易谷,以賑貧乏。(《醫學入門》)
晉皇甫謐,博綜典籍百家之言,沉靜寡欲,有高尚之志。得風痹,因而學醫。習覽經方,遂臻至妙。取黃帝《素問》、《針經》、《明堂》三部之書,撰為《針灸經》十二卷,古儒者之不能及也。或曰:《素問》、《針經》、《明堂》三部之書,非黃帝書,似出於戰國。
曰:人生天地之間,八尺之軀,臟之堅脆,腑之大小,谷之多少,脈之長短,血之清濁,十二經之血氣大數,皮膚包絡其外,可剖而視之乎?非大聖上智,孰能知之?戰國之人,何與焉?大哉!《黃帝內經》十八卷、《針經》三卷,最出遠古,皇甫氏安能撰而集之?惜簡編脫落已多,是使文字錯亂,義理顛倒,世失其傳,學之者鮮矣。(《甲乙經》)
柳貫曰:王叔和撰《脈經》十卷,為醫家一經。今《脈訣》熟在人口,直謂叔和所作,不知西晉時尚未有歌括,此乃宋人偽託,以便肄習爾。○王世相云:診法不易精也。軒岐微蘊,越人、叔和撰《難經》、《脈經》,猶未盡泄其奧。五代高陽生著《脈訣》,假叔和之名,語多牴牾,辭語鄙俚,又被俗學妄注,世醫家傳戶誦,茫然無所下手,不過藉此求食而已。於診視何益哉!(《本草綱目》)
葛洪,自號抱朴子。鈔金匱藥方萬卷。《肘後急要方》四卷。(《晉書》)
《神農本草》,藥六百三十五種。梁陶弘景復增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六百三十五種,謂之《名醫別錄》。弘景,字通明,宋末為諸王侍讀,歸隱句曲山,號華陽隱居。武帝每咨訪之。年八十五卒,諡貞白先生。(《本草綱目》)
褚澄,字彥通。齊河南陽翟人,博學善醫,官尚書,著《醫論》一卷,發身中造化之秘。(《醫學入門》)
《褚氏遺書》一卷,舊本題南齊褚澄撰。凡十篇,宋嘉泰中始有刊版。云唐清泰中黃巢亂時,群盜發塚,得之於石刻,殆出依託,然頗能發氣血陰陽之奧。其論寡婦、僧尼之異治,發前人所未發。論吐血、便血,戒飲寒涼,尤為精識。偽書中之最有理致者也。○《巢氏諸病源候論》五十卷,隋大業中,巢元方等奉敕撰,凡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論。
但論病源,不載方藥。唐王燾作《外臺秘要》,宋太平興國中撰《聖惠方》,皆採是書所論,冠諸門之首,則歷代寶為圭杲矣。(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》)
《雷公藥對》,北齊徐之才撰。李時珍曰:陶氏前已有此書。蓋黃帝時雷公所著,之才增飾之爾。之才,丹陽人,博識善醫,歷任北齊終尚書左僕射,年八十卒,諡文明。(《本草綱目》)
孫思邈,唐京兆華原人。幼稱神童,隋文帝召,不拜。太宗召見,拜諫議大夫。固辭,隱太白山,學道養氣,精究醫業,著《千金方》三十卷,《脈經》一卷。(《醫學入門》)
相傳孫思邈有降龍伏虎之說,余問於先子,先子曰:此亦當時之寓言耳。蓋今之肝氣橫逆,脅痛嘔惡,目張痙厥,非猙獰之逆龍乎?而肺氣不宣,喘急痰壅,便溺俱無,非猖狂之猛虎乎?當此之際,有慧心明手,一匕投之,其病如失,是即孫思邈之降龍伏虎也。子輩讀書,由此說而隅反之,自可日進於道矣。
○唐有韋氏,名訊道,號慈藏者,施藥濟人,仰為藥王,醫史可考。今有無知僧道,以藥王之像塑為卉服,與神農無異,藉通書所載,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藥王誕之語,影射惑人,以致世俗誤稱三皇為藥王。殊為可笑!(《吳醫匯講》)
陳藏器,唐開元中京兆府三原縣尉,撰《本草拾遺》十卷。○王冰,號啟元子,唐寶應中為太僕令。注《素問》,作《元珠密語》,論五運六氣。○甄權,唐許州扶溝人,以母病究集方書,遂為高醫。仕隋為秘書省正字。貞觀中,太宗幸其舍,卒年百三歲。撰《脈經》、針方《明堂》等圖。(《醫學入門》)
《太醫局程文》九卷,不著編輯者名氏,皆南宋考試醫學之文。原本久佚,今從《永樂大典》錄出,凡墨義九道,脈義六道,大義三十七道,論方八道,假令十八道,運氣九道,蓋當時命題,分此六格也。(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》)
錢乙,字仲陽,宋之錢塘人。自患周痹,杜門閱書史,非獨醫可稱也。得仲景之閫奧,建為五臟之方。厥後,張元素、劉守真、張從政盡皆取法。今人但知其為嬰兒醫也。著《傷寒指微論》五卷,《嬰兒》百篇。○許叔微,字知可,宋白沙人。著《本事方》。撰《傷寒辨疑》。
○孫兆,宋太醫令,用和之子。父子皆以醫知名。○龐時,字安常,宋靳水人。注《難經辨》數萬言,作《本草補遺》。○楊介,字吉老,泗州人。以醫聞四方,著有《存真圖》。○朱肱,號無求子,宋吳興人。深於傷寒,著《活人書》。○陳文中,字文秀,宋宿州人。明大、小方脈,於小兒疹痘,尤臻其妙。
淳佑中,與鄭惠卿同編《幼幼新書》,又著《小兒病源方論》一卷。○日華子,宋開寶中明人,撰《諸家本草》。○楊土瀛,字登父,號仁齋,宋三山名醫。著《仁齋直指》。(《醫學入門》)
有謂劉守真長於治火,斯言未知守真所長也。守真高邁明敏,其所治多在推陳致新,不使少有怫鬱,正造化新新不停之意。醫不知此,是無術也。此王海藏之言,海藏乃東垣高弟,尚推轂如此,則其邃學可知。(《醫旨緒餘》)
《病機氣宜保命集》三卷,金張元素撰。舊題劉完素者,誤也。其書分三十二門,於脈證多所闡明。李濂《醫史》,稱劉完素病傷寒不能自醫,得元素醫之乃愈。則其術在完素上矣。(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》)
金易州張元素,字潔古,舉進士不第,去學醫。深闡軒岐秘奧,言古方新病不相能,自成家法。辨藥性之氣味、陰陽、厚薄、升降、浮沉、補瀉,立為主治秘訣,心法要旨,謂之《珍珠囊》,後人翻為韻語,謂之《東垣珍珠囊》,謬矣。○《雷公炮炙論》,劉宋時雷斅所著,非黃帝時雷公也。(李時珍)
張戴人,醫亦奇傑也。世人不究其用意,議其治疾惟事攻擊,即明理如丹溪,亦譏其偏,令人畏汗吐下三法如虎,並其書置之不與睫交,予甚冤之。人之受病,如寇入國,不逐寇而先拊循,適足以養寇而擾民也。戴人有見於是,故以攻疾為急,疾去而後調養。是得靖寇安民之法矣。
彼麻黃、瓜蒂、大承氣,非攻擊之劑哉!審緩急而用之,此仲景意也。且戴人名其書曰《儒門事親》,豈有儒者事親而行霸道以害其親者哉!因著於篇,以為戴人辨白。(《醫旨緒餘》)
成無已,金之聊攝人,家世儒醫。注《傷寒論》十卷,《明理論》三卷,《論方》一卷。(《醫學入門》)
《用藥法象》凡一卷,元真定李杲著。皋字明之,號東垣,通《春秋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,富而好施,為濟源鹽稅官。受業於張潔古,盡得其學,人稱神醫。祖潔古《珍珠囊》著為此書,謂世人惑於內傷、外感,混同施治,乃辨其脈證、元氣、陰火、飲食、勞倦、有餘、不足,著《辨惑論》三卷、《脾胃論》三卷,推明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本草》、《脈訣》及雜病方論,著《醫學發明》九卷,《蘭室秘藏》五卷,辨析經絡、脈法,分比傷寒六經之則,著《此事難知》二卷,別有癰疽、眼目諸書及《試效方》,皆其門人所集述者也。○《湯液本草》凡二卷,元醫學教授古趙王好古撰。
好古,字進之,號海藏,東垣高弟,醫之儒者也。取《本草》及張仲景、成無已、張潔古、李東垣之書,間附己意,集而為此,別著《湯液大法》四卷,《醫壘元戎》十卷,《陰證略例》、《斑論萃英》、《錢氏補遺》各一卷。(李時珍)
羅天益,字謙甫,東垣先生高弟。元朝真定人,著《衛生寶鑑》、《藥類法象》。○吳恕,字如心,號蒙齋,元之仁和人。著《傷寒指掌圖》。○危亦林,號達齋,官本州醫學教授。編《得效方》十九卷。(《醫學入門》)
《本草衍義補遺》。元末朱震亨著。震亨,義烏人,字彥修,從許白雲講道,世稱丹溪先生。嘗從羅太無學醫,遂得劉、張、李三家之旨而推廣之,為醫家宗主。著有《格致餘論》、《局方發揮》、《傷寒辨疑》、《外科精要新論》、《風水問答》諸書。(李時珍)
趙良,字以德,號云居,元之浦江人。從丹溪先生學醫,著《醫學宗旨》、《金匱方衍義》。(《醫學入門》)
《外科精義》二卷,元齊德之撰。其說皆先求瘍疾之本,而量其陰陽弱強以施療,大旨近東垣之學。故後人附刻《東垣十書》中,或竟引為東垣《外科精義》,則非也。(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》)
葛乾孫,字以久,吳平江人。膂力絕倫,擊刺戰陣,百家眾技,靡不精究。及長,折節讀書,應進士亞選,遂不復應試。傳藥書方論,有《醫學啟蒙》,又《經絡十二論》、《十藥神書》。○呂復,字元膺,號淪洲,呂東萊之後。以母病攻岐扁術,師事鄭禮。診治,效無不神。
○劉純,字宗厚,關中人。博學群書,尤精醫道。得丹溪之業,纂《傷寒治例》、《醫經小學》、《玉機微義》等書。○戴元禮,號復庵,國朝浦江人。從醫丹溪先生,永樂初,召為太醫院使。著《證治要訣》。○王履,字安道,國朝崑山人,學醫于丹溪先生,著《溯洄集》、《百病鉤元》。
(《醫學入門》)
余讀《史記》,至太史公所稱由光及伯夷之語,未嘗不掩卷嘆滑伯仁之術,而後無有彰之者。伯仁,我明奇士,技藝之精,不下丹溪。蓋丹溪為當時縉紳所遊揚,又得戴元禮、劉宗厚諸名士為弟子,故其名藉藉,而伯仁弗若之矣。何一陽有言:歷考上古高賢,若以岐伯為醫中尼父,則仲景可為顏、曾之陪;而河間、東垣,當在宰我、子貢之列。若伯仁義理精明,製作純粹,可與遊、夏之班。
至彥修又下一等矣。此論甚確。(《醫旨緒餘》)
王綸,字汝言,號節齋,浙江慈谿人。弘治時,官至廣東布政。因父病精醫,著《明醫雜著》,發丹溪所未發。○方廣,字約之,號古庵,嘉靖休寧人。著《丹溪心法附余》、《藥性書》、《傷寒書》。(《醫學入門》)
《薛氏醫案》七十八卷,明薛己撰。蓋裒其生平述作,共為一編,所自著者九種,訂正舊本而附以己說者十四種。其大旨以命門為真陰真陽,而氣血為陰陽所化。常用者,不過十餘方,而隨機加減,變化不窮。後趙獻可作《醫貫》。述己之說,而主持太過,遂至膠柱鼓瑟。非己之本意也。(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》)
陶華,字尚文,號節庵,餘杭名醫。著《傷寒瑣言》。○熊宗立,號道軒,國朝建陽人。註解《難經》、《脈訣》,撰《藥性賦補遺》,集《婦人良方》。○虞搏,字天民,號恆德老人,正德花溪人。著《醫學正傳》、《醫學權輿》、《醫學集成》。(《醫學入門》)
李士材《讀四大家論》,本自王節齋。大意謂三子補仲景之未備,而與仲景並峙也。然仲景醫聖,德備四時,試觀《金匱》方中黃芩、白虎,已開河間之先也;建中、理中,已開東垣之先也;復脈、黃連阿膠,已開丹溪之先也,然則謂三子得仲景之一德,而引伸條暢之則可。謂三子補仲景之未備,則未確也。
○李士材先生所著《醫宗必讀》一書,固已膾炙人口。然余竊有議焉:夫必讀者,軒岐之書也,越人、仲景之書也。下此而《脈經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以及近代諸名家書,雖不能盡讀,或取十之六、七,或取十之三、四,不可不讀矣。苟守長沙博聞強記之訓,以探本窮源,則此又為淺醫畫限之書矣。
改其名曰:不必讀。○竊觀富貴之家,投寒涼則忌,進溫補則合,醫之喜用溫補者,遂有景岳派之名。殊不思景岳,亦溫涼並收之書也。觀其論證,先述古而補以己見;分劑,先古方而補以新方。作者以全書名之,讀者以全書貫之,舍其短而錄其長,則上而溯諸河間、易水、金華諸家,無不合也。更上而溯諸南陽醫聖,亦無不合也。
而得景岳之益者,豈特在左歸、右歸而已哉!(《吳醫匯講》)
倪維德,字仲賢,號敕山,國朝三吳名醫。著《醫說》及《元機啟微》。○韓𢘅,號飛霞道人,國朝蜀之滬州人。弘治成化時,為諸生,不第褫縫掖,往峨眉訪醫,升庵楊太史稱之曰:真隱世傳道人。《醫通》二卷,特其土苴云耳。○汪機,字省之,號石山。著有《重集脈訣刊誤》二卷,《內經補註》、《本草會編》。(《醫學入門》)
《先醒齋廣筆記》四卷,明繆希雍撰。希雍,字仲醇,常熟人。《明史·方技傳》附見《李時珍傳》中,天啟中,王紹徽作《點將錄》,以東林諸人分配《水滸傳》一百八人姓名,稱希雍為神醫安道全,以精於醫理故也。是編,初名《先醒齋筆記》,乃長興丁元薦取希雍所用之方裒為一編,希雍又增益群方,兼採本草常用之藥,增至四百餘品,又增入傷寒、溫病、時疫治法,故曰《廣筆記》。希雍與張介賓同時,介賓守法度,而希雍頗能變化,介賓尚溫補,而希雍頗用寒涼。
亦若易水、河間,各為門徑,然實各有所得力。朱國楨《湧幢小品》,記天啟辛酉國楨患隔病,上下如分兩截,中痛甚不能支,希雍至,用蘇子五錢,即止。是亦足見其技之工矣。(《四庫全書總目》)
《尚論篇》八卷,國朝喻昌撰。因方有執《傷寒條辨》重為補正,大旨一一相同,故有郭竊向注之謗。然首冠《尚論大意》一篇,原稱方氏削王叔和序例,得尊經之旨。太陽之篇,改叔和之舊,尤有卓識。而不達立言之旨者尚多,於是重定此書云云。敘改修源委甚明,原未諱所自來也。(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》)
《石室秘錄》六卷,國朝陳士鐸撰。士鐸,字遠公,山陰人。是書託名岐伯所傳,張機、華佗所發明,雷公所增補。凡分一百二十八法,議論詭異。所列之方,多不經見。稱康熙丁卯,遇岐伯諸人於京都,親受其法,前有岐伯序,自題中清殿下宏宣秘錄無上天真大帝真君。又有張機序,自題廣蘊真人。
方術家固多依託,然未有怪妄至此者。亦拙於作偽矣。○《臨證指南》醫案十卷,國朝葉桂撰。桂字天士,吳縣人,以醫術名於近時。然生平無所著述,是編乃門人取方藥治驗,分門別類,集為一書,附以論斷,未必盡桂本意也。(《四庫全書總目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