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2)
卷一·醫學溯源 (2)
1. 養生
養耳力者,常飽;養目力者,常瞑;養臂指者,常屈伸;養股趾者,常步履。(《褚氏遺書》)
養生有五難:名利不去,為一難:喜怒不除,為二難;聲色不斷,為三難;滋味不絕,為四難;神慮精散,為五難。(嵇叔夜)
人身如天地,和煦則春,慘鬱則秋。春氣融融,故能生物;秋氣肅肅,故能殺物。明乎生殺之機者,可與論養生。○神者,伸也,人神好伸而惡郁,鬱則傷神,為害非淺。尼父二論,首揭悅樂;佛家《般若經》,首稱自在;莊生著《南華》,首標《逍遙遊》。吾人心體,原自活潑,何可因形以損神,神損形得獨存乎?○人身之精氣如油,神如火。
火太旺,則油易干,神太用,則精氣易竭。○未來之事莫預慮;既去之事莫留念;見在之事,據理應之,而不以利害惕心,得失攖念。如此,則神常覺清淨,事常覺簡少。蓋終日擾人方寸,憧憧役役不得休息者,不過此三種念頭掃滌不開耳。天下本無事,我心本清淨,庸人自擾之。
○一葉蔽目,不見邱山;一豆塞耳,不聞雷霆;一念執迷,不知萬境。博弈迷,酒色迷,財利迷,勝心迷,以至功名迷,生死迷。迷之大小不同,其為迷則一也。○人生憂患之根,每起於愛戀。愛生故憂死,愛達故憂窮,愛得故憂失。若能斷愛根,憂根自斷矣。○怒之根,每起於不恕。
薄望人,厚責己,怒根永絕矣。無怒自無怨,故聖人以為遠怨。○人生種種執著,皆緣有我,所以牽繫不捨。夫我未生時,我在何處?造化一點絪縕偶鍾而生此我也,奈何妄認為我,堅牢不破,迷卻一生!蓋人之所以迷戀不捨者,吾知之矣:為世境之紛華,父母之愛,妻子之情,朋友之契,而不忍棄也。假如天地不生得我,或生而幼殤,則世界交情,父母妻子,原非我有也。
吾生如寄耳,安得妄生執著?但當隨分盡所當為,即境逍遙,看得世上種種,皆非吾有,如貸人之物,寓人之室,便減多少掛累。○心為一身之宰,脾為萬物之母。養心養脾,攝生最要。○心主血,養血莫先於養心。心之不養,而多郁多思,多疑多慮,即日餌良藥,亦何益之有?○古云:毋以脾胃熱冷物;毋以脾胃軟硬物,毋以脾胃熟生物。可謂至言。
○古云:避風如避箭,避色如避仇。真藥石之言。(黃承昊)
瓶花力盡無風墮,爐火灰深到曉溫。二語深得養生之理。(韓飛霞)
白話文:
養生
保養聽力,就要經常飽食;保養視力,就要經常閉目養神;保養手臂和手指,就要經常屈伸;保養大腿和小腿,就要經常行走。(《褚氏遺書》)
養生有五個難處:名利放不下,是第一難;喜怒無法控制,是第二難;聲色享樂不斷,是第三難;美味佳餚不斷,是第四難;精神思慮渙散,是第五難。(嵇叔夜)
人體如同天地,溫暖和煦則如同春天,陰鬱慘淡則如同秋天。春天氣息溫和,所以能使萬物生長;秋天的氣息肅殺,所以能使萬物凋零。明白生殺的道理,才能談論養生。精神,就是舒展的意思,人的精神喜歡舒展而厭惡壓抑,壓抑就會損傷精神,危害很大。孔子兩篇論述,首先講的是快樂;佛家的《般若經》,首先講的是自在;莊子寫《南華經》,首先標題是《逍遙遊》。我們的心性,原本就活潑,怎麼可以因為形體而損傷精神呢?精神受損了,形體還能獨自存在嗎?
人體的精氣如同油,精神如同火。火太旺,油就容易乾涸;精神過度使用,精氣就容易耗竭。
未來的事情不要預先憂慮;過去的事情不要留戀;現在的事情,要根據道理去應對,不要因為得失而讓心神不安。這樣,精神就能經常保持清淨,事情就能經常感覺簡少。整天讓心神煩亂不安,奔波勞碌不得休息的人,不過是因為這三種念頭揮之不去罷了。天下本來無事,我的心本來清淨,庸人自擾而已。
一葉障目,不見泰山;一粒豆子塞住耳朵,聽不見雷聲;一個念頭執迷不悟,就不知道萬事萬物。沉迷於博弈,沉迷於酒色,沉迷於財利,沉迷於勝負,甚至沉迷於功名,沉迷於生死。迷的程度大小不同,但迷的本質都是一樣的。
人生憂患的根源,大多源於愛戀。愛生則憂死,愛富有則憂貧窮,愛得到則憂失去。如果能夠斷絕愛的根源,憂患的根源自然也就斷絕了。
憤怒的根源,大多源於不寬恕別人。如果能少苛求別人,多責備自己,憤怒的根源就能永遠消除。沒有憤怒自然就沒有怨恨,所以聖人認為要遠離怨恨。
人生種種執著,都緣於認為有「我」,所以才會牽絆不捨。在我出生之前,「我」在哪裡?造化偶然的結合而產生了這個「我」,為什麼要妄自認為有「我」,堅固不破,迷失了一生!人之所以迷戀不捨,我明白了:是因為世間的繁華,父母的愛,妻子的情,朋友的契合,而不忍捨棄。如果天地沒有生我,或者生下來就夭折了,那麼世間的交情,父母妻子,本來就不是我的。
我的生命如同寄居一樣,怎麼可以妄生執著?只應該盡自己的本分,隨遇而安,把世間的一切都看作不是我的,如同借來的東西,寄居的房子,這樣就能減少許多牽掛。
心是人體的主宰,脾胃是萬物的根本。保養心和脾胃,是養生的最重要的事情。
心主血脈,養血就要先養心。如果心沒有好好保養,而常常鬱悶多思,多疑多慮,即使每天服用良藥,也沒有什麼益處。
古人說:不要用寒熱的食物去傷脾胃;不要用軟硬的食物去傷脾胃;不要用生冷的食物去傷脾胃。這真是至理名言。
古人說:躲避風寒如同躲避利箭,躲避聲色享樂如同躲避仇敵。這是真正的藥石之言。(黃承昊)
瓶中花朵力竭了自然會掉落,爐火灰燼深了,溫暖也會持續到天明。這兩句話深刻地體現了養生的道理。(韓飛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