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2)
卷四·傷寒析疑 (2)
1. 倒序
小柴胡湯主之句,讀當在喜嘔之下。(吳靈稚)
傷寒,十三日不解,過經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,而反下利,脈調和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調胃承氣湯主之句,讀當在當以湯下之之下。(吳靈稚)
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
末句真武湯主之,語意直接有水氣來。後三項,是真武加減證,不是主證。(柯韻伯)
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赤色,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痛,或利止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通脈四逆湯主之句,讀當在其人面赤色之下。(吳靈稚)
少陰病,四逆,其人或咳、或悸、或小便不利、或腹中痛、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
四逆散主之句,讀當在四逆之下。(吳靈稚)
少陰病,四逆,泄利下重,其人或咳、或悸、或小便不利、或腹中痛者,四逆散主之。
條中無主證,而皆是或然證,四逆下必有闕文。今以泄利下重四字,移至四逆下,則本方乃有綱目。或咳、或利、或小便不利,同小青龍證;厥而心悸,同茯苓甘草證;或咳、或利、或腹中痛、或小便不利,同真武證;種種是水氣為患。不發汗利水者,泄利下重故也。泄利下重,又不用白頭翁湯者,四逆故也。
此少陰氣分之下劑,厥應下之者,即此方也。(柯韻伯)
白話文:
小柴胡湯主治的句子,應該放在「喜嘔」的描述之後。(吳靈稚)
傷寒病,過了十三天還沒好,出現說胡話的症狀,是因為體內有熱,應該用湯藥來瀉下。如果小便順暢,大便應該會變硬,但反而腹瀉,而且脈象平和,這表示醫生用了丸藥來治療,是錯誤的治療方式。如果是自己腹瀉,脈象應該會變得微弱而虛冷,現在反而平和,這表示體內有實熱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
調胃承氣湯主治的句子,應該放在「應該用湯藥來瀉下」的描述之後。(吳靈稚)
少陰病,如果兩三天都沒好,到了四五天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順暢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自己腹瀉的症狀,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。這個人可能咳嗽、小便順暢、腹瀉、或嘔吐,應該用真武湯來治療。
最後一句「真武湯主治」的語意,是直接針對體內有水氣而來。後面三個症狀(或咳、或小便利、或下利、或嘔)是真武湯的加減證,不是主要證狀。(柯韻伯)
少陰病,出現腹瀉,拉出未消化的食物、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、手腳冰冷、脈象微弱快要消失、身體反而不覺得怕冷、臉色發紅,或者有腹痛、乾嘔、咽喉痛,或是腹瀉停止但脈象摸不出來的症狀,應該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
通脈四逆湯主治的句子,應該放在「這個人臉色發紅」的描述之後。(吳靈稚)
少陰病,出現手腳冰冷,這個人可能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順暢、腹痛、或腹瀉伴隨裡急後重感,應該用四逆散來治療。
四逆散主治的句子,應該放在「手腳冰冷」的描述之後。(吳靈稚)
少陰病,出現手腳冰冷、腹瀉伴隨裡急後重感,這個人可能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順暢、或腹痛,應該用四逆散來治療。
這條文沒有主要證狀,而都是可能出現的症狀,手腳冰冷之下一定有遺漏的文字。現在把「腹瀉伴隨裡急後重感」這四個字,移到手腳冰冷之後,這個方子就有了綱領。咳嗽、腹瀉、小便不順暢,和「小青龍湯」的證狀相同;手腳冰冷且心悸,和「茯苓甘草湯」的證狀相同;咳嗽、腹瀉、腹痛、小便不順暢,和「真武湯」的證狀相同,種種都是水氣作祟。不用發汗或利水的方法,是因為有腹瀉伴隨裡急後重感。有腹瀉伴隨裡急後重感,又不用「白頭翁湯」的原因,是因為有手腳冰冷的症狀。
這是少陰病氣分的瀉下劑,應該用瀉下法來治療的,就是這個方子。(柯韻伯)
2. 錯簡
趺陽脈浮而澀,少陰脈如經者,其病在脾,法當下利。何以知之?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今趺陽脈浮而弦,故知脾氣不足,胃氣虛也。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。此為調脈,故稱如經也。若反滑而數者,故知當屎膿也。
按: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二句,與上下文義不屬,當刪之。少陰脈弦而浮,豈可謂如經乎?當改沉滑二字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問曰:翕奄沉,名曰滑。何謂也?師曰:沉為純陰,翕為正陽,陰陽和合,故令脈滑。關尺自平,陽明脈微沉,食飲自可,少陰脈微滑,滑者緊之浮名也,此為陰實。其人必股內汗出,陰下濕也。
按:滑者,緊之浮名也。此為陰實二句,與上下文義不屬,當是錯簡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小便利者,以飲水多,必心下悸;小便少者,必苦裡急也。
以飲水多,接太陽病句。小便利者,接下句。(吳靈稚)
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,無汗而喘,(舊本有無字)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;若無汗而喘,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二條無字,舊本訛在大熱上。前輩因循不改,隨文衍義,為後學之迷途。仲景每於汗下後,表不解者,用桂枝更汗,而不用麻黃。此則內外皆熱,而不惡寒,必其用麻黃湯後,寒解而熱反甚,與發汗解、半日許復煩、下後而微喘者不同。發汗而不得汗,或下之而仍不汗,喘不止,其陽氣重者,若與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下咽即斃矣。故於麻黃湯去桂枝之辛熱,加石膏之辛寒,佐麻黃而發汗,助杏仁以定喘。
一加一減,溫解之方,轉為涼散之劑矣。(柯韻伯)
傷寒,吐下後,發汗,虛煩,脈甚微,八九日心下痞硬、脅下痛、氣上衝咽喉。眩冒,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
按:八九日心下痞硬、脅下痛、氣上衝咽喉三句,與上下文義不屬。注家皆因有此三句,不得不支離蔓衍,牽強解釋。每見此病,總因汗出過多,大傷津液而成,當用補氣、補血、益筋、壯骨之藥,經年始愈。三句必是錯簡,當刪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傷寒發熱,嗇嗇惡寒,大渴欲飲水,其腹必滿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愈,此肝乘肺也,名曰橫,刺期門。
此肝乘肺,讀當在腹必滿之下;自汗出小便利,當在刺期門之下。(吳靈稚)
太陽病,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其人發熱,汗出,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,少少與飲之。但以法救之,渴者,宜五苓散。
但以法救之一節,讀當在醫下之也之下。(吳靈稚)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,反譫語。若加燒針,必怵惕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錯簡
病人趺陽脈(足背動脈)摸起來浮而且澀,少陰脈(足少陰腎經的脈)摸起來像月經來潮時的脈象,這代表疾病在脾臟,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。為什麼這樣判斷呢?如果脈象摸起來是浮而且大的,代表氣盛而血虛。現在趺陽脈摸起來是浮而且弦的,所以知道是脾氣不足,胃氣也虛弱。因為少陰脈摸起來是弦而浮的樣子。這就是一種調整脈象的表現,所以說像月經來潮時的脈象。如果脈象反而變成滑而快的,就知道應該會拉出膿血便。
(註:這段文字中「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」這兩句,和上下文意思不相符,應該刪掉。少陰脈摸起來弦而浮,怎麼能說是像月經來潮的脈象呢?應該改成脈象是沉而滑才對。)
有人問:「吸奄沉,叫做滑脈,這是什麼意思?」醫生回答:「沉脈是純陰的表現,吸脈是正陽的表現,陰陽調和,所以脈象摸起來滑利。關尺脈(寸關尺中的關脈和尺脈)摸起來平和,陽明脈(足陽明胃經的脈)摸起來稍微沉,飲食方面還算正常,少陰脈摸起來稍微滑,滑脈是緊脈在表面表現出來的樣子,這代表陰邪過盛。這個人一定會大腿內側流汗,陰部潮濕。」
(註:這段文字中「滑者,緊之浮名也,此為陰實」這兩句,和上下文意思不相符,應該是錯簡。)
太陽病,小便次數多的,是因為喝水多,一定會覺得心悸;小便次數少的,一定會覺得肚子裡面很急迫。
(註:應該把「以飲水多」接到「太陽病」這句後面。「小便利者」接到下一句。)
發汗之後,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,如果沒有汗卻喘,並且發高燒,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瀉下之後,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;如果沒有汗卻喘,並且發高燒,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(註:這兩條條文少了字,以前的版本把「無」字誤加在高熱上。前人一直沿用錯誤的版本,並照著錯誤的文字解釋,誤導後學者。仲景在發汗或瀉下之後,如果表證還沒解除,是用桂枝湯來再次發汗,而不是用麻黃湯。這個條文說的是身體內外都發熱,而且不覺得怕冷,一定是因為用了麻黃湯後,寒邪解除了,反而熱變得更嚴重,這和發汗後熱退、過了一段時間又煩躁,或是瀉下後有點喘的情況不同。發汗卻發不出汗,或是瀉下後仍然沒有汗,喘個不停,這種陽氣比較強盛的,如果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吃下去就會馬上死掉。所以要用麻黃湯去掉桂枝的辛熱,加上石膏的辛寒,來幫助麻黃發汗,並幫助杏仁平喘。這樣一加一減,把溫熱的發散方劑,轉變成涼性的散熱劑了。)
傷寒,吐、瀉之後,又發汗,產生虛煩,脈象非常微弱,過了八九天,覺得心下痞硬、脅肋疼痛、氣往上衝到咽喉、頭暈眼花,經脈跳動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痿症(肌肉萎縮)。
(註:這段文字中「八九日心下痞硬、脅下痛、氣上衝咽喉」這三句,和上下文意思不相符。注釋家都因為有這三句,不得不勉強解釋。常見這種病,都是因為發汗過度,嚴重損傷津液造成的,應該用補氣、補血、強筋壯骨的藥,要經過一年才能痊癒。這三句一定是錯簡,應該刪掉。)
傷寒發熱,身體稍微怕冷,非常口渴想喝水,肚子一定會脹滿,自己會流汗,小便順暢,代表疾病快要好了,這是肝氣乘肺,叫做「橫」,要針刺期門穴。
(註:應該把「此肝乘肺」讀在「腹必滿」這句後面;「自汗出小便利」這句,應該讀在「刺期門」這句的後面。)
太陽病,寸脈(手寸部的脈)摸起來緩,關脈(手關部的脈)摸起來浮,尺脈(手尺部的脈)摸起來弱,這個人會發熱、流汗,又覺得怕冷,但不嘔吐,只是覺得心下痞悶,這是因為醫生用了瀉下藥。如果沒有用瀉下藥,病人不會覺得怕冷,只覺得口渴,這就是轉屬陽明病了。如果小便次數多,大便一定會變硬,即使十天沒排便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。口渴想喝水,要少量給水喝。只要用適當的方法去治療,口渴的,可以用五苓散。
(註:應該把「但以法救之一節」讀在「醫下之也」這句的後面。)
陽明病,脈象摸起來是浮而且緊,咽喉乾燥、口苦,肚子脹滿而且喘,發熱流汗,不覺得怕冷,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。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會變得煩躁不安,心神昏亂,甚至說胡話。如果用燒針來治療,一定會嚇得發抖、煩躁到睡不著覺。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會造成胃裡空虛,外邪的氣跑到膈膜,感到心裡煩悶。舌頭上有苔的,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