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3)
卷四·傷寒析疑 (3)
1. 錯簡
心中懊憹一節,讀當在身重之下。(吳靈稚)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,此處當接梔子豉湯主之句。若發汗三段,因不用此方,而妄治所致。仍當梔子豉湯主之。仲景但於結句一見,是省文法也。後人竟認梔子豉湯為汗、下救逆之劑,否則未汗、下前,仲景何法以治之乎?(柯韻伯)
病人無表裡證,發熱七八日,雖脈浮數者,可下之。假令已下,脈數不解,合熱則消穀善飢,至六七日不大便者,有瘀血也,宜抵當湯。若脈數不解,而下利不止,必協熱而便膿血也。
若脈數已下,讀當在可下之之下。(吳靈稚)
傷寒,四五日,脈沉而喘滿。沉為在裡,而反發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則難。表虛里實,久則譫語。
表虛里實一句,讀當在沉為在裡之下。(吳靈稚)
汗出譫語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為風也。須下之,過經乃可下之下;之若早,語言必亂,以表虛里實故也。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
以表虛里實故也句,宜安在乃可下之句下。(程郊倩)
須下之接胃中句,下之則愈接須下之句。(吳靈稚)
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九字,當在過經乃可下之之下,不當在於章末。觀前章譫語燥屎,不云大承氣湯下之,而云須下之,須字意義,欲而尚未也。至此,語言必亂。下早,表邪乘虛入胃故耳,反用大承氣下之乎?(方咫園)
陽明病,譫語,有潮熱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宜大承氣湯下之,若能食者,但硬耳。
按:宜大承氣湯下之句,應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。若但便硬,即用大承氣湯下之,殊失仲景慎重誤下之旨,當移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宜大承氣湯下之,舊在但硬爾下,今正之。(《傷寒纘論》)
陽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之。腹微滿,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。
末二句乃申上節,以決治意。(方中行)
陽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腹微滿,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。
下後心中懊憹而煩,梔子豉證。若腹大滿不通,是胃中燥屎上攻也;若微滿,猶是梔子厚朴湯證。(柯韻伯)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尿。若發汗則譫語,下之則額上生汗、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
若自汗出一節,讀當在遺尿之下。(吳靈稚)
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
食不下,當接有自利句;自利益甚,當在末句。(吳靈稚)
按:吳人駒曰:自利益甚四字,當在必胸下結硬句之下,其說甚是。若在吐食不下句之下,則是已吐食不下,而自利益甚矣。仲景復曰若下之,無所謂也。(《醫宗金鑑》)
白話文:
心中煩躁不安的症狀,應該放在身體沉重之後來理解。(吳靈稚)
陽明病,脈象浮而且緊,咽喉乾燥、口中發苦,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,發熱、出汗,不覺得冷反而覺得熱,身體沉重,這個情況應該接著用梔子豉湯治療。如果因為發汗太多次,而沒有用這個方子,導致病情惡化,仍然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。張仲景只是在最後一句才提到,這是省略的寫法。後人竟然認為梔子豉湯是發汗、瀉下的藥,來治療逆症。否則,在發汗或瀉下之前,張仲景用什麼方法治療呢?(柯韻伯)
病人沒有表證或裡證,發燒七八天,即使脈象浮數,也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已經瀉下,脈象還是數,加上發熱,就會容易餓,到了六七天沒有大便,這是體內有瘀血,應該用抵當湯治療。如果脈象數而且瀉下不止,肯定是與熱邪結合而出現膿血便。
如果脈象數而且已經瀉下,這句話應該放在“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”之後來理解。(吳靈稚)
傷寒病,四五天,脈象沉而且呼吸急促、腹部脹滿。脈沉代表病在裡,反而用發汗的方法,導致體內津液外洩,大便就會困難。這是表虛裡實的現象,時間久了會出現胡言亂語。
“表虛裡實”這句話,應該放在“脈沉代表病在裡”之後理解。(吳靈稚)
出汗而且胡言亂語,是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,這是風邪引起的。必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要等病情過了某個階段才可以瀉下。如果太早用瀉下,就會導致神智不清,因為是表虛裡實的緣故。“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”如果太早,會使語言錯亂,因為表虛裡實。瀉下之後就會好轉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
“因為是表虛裡實的緣故”這句話,應該放在“要等病情過了某個階段才可以瀉下”這句話之後。(程郊倩)
“必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”這句話應該接在“胃中有乾燥的糞便”這句話之後;“瀉下之後就會好轉”這句話應該接在“必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”這句話之後。(吳靈稚)
“瀉下之後就會好轉,應該用大承氣湯”這九個字,應該放在“要等病情過了某個階段才可以瀉下”這句話之後,不應該放在章節的末尾。看前面章節說到胡言亂語和有乾燥糞便,並沒有說用大承氣湯瀉下,而是說“必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”, “必須”這個字的意思是想要但還沒有實施。到這裡,就會語言錯亂。如果太早瀉下,是表邪趁虛進入胃的緣故,反而用大承氣湯瀉下嗎?(方咫園)
陽明病,胡言亂語,有潮熱,反而不能吃東西,這是胃中肯定有五六枚乾燥的糞便。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能吃東西,只是大便乾燥而已。
按: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這句話,應該在“肯定有五六枚乾燥的糞便”這句話之後,才符合邏輯。如果只是大便乾燥,就用大承氣湯瀉下,就失去了張仲景謹慎用瀉藥的本意,應該把這句話移到後面。(《醫宗金鑑》)
“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”這句話,以前放在“只是大便乾燥而已”這句話之後,現在改正了。(《傷寒纘論》)
陽明病,用瀉下藥後,心中煩躁不安,如果胃中有乾燥的糞便,就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腹部稍微脹滿,開始大便乾燥,之後一定會變成稀便,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胃中有乾燥的糞便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
最後兩句話是為了補充說明上一節,以便確定治療方法。(方中行)
陽明病,用瀉下藥後,心中煩躁不安,如果胃中有乾燥的糞便,就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腹部稍微脹滿,開始大便乾燥,之後一定會變成稀便,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用瀉下藥後心中煩躁不安,是梔子豉湯的適應症。如果腹部非常脹滿而且不通,這是胃中乾燥的糞便向上攻的緣故;如果只是稍微脹滿,仍然是梔子厚朴湯的適應症。(柯韻伯)
三陽合病,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,難以轉動身體,嘴巴麻木不靈活,臉色污垢,胡言亂語、小便失禁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就會胡言亂語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額頭會出汗、手腳冰冷。如果自己出汗,應該用白虎湯治療。
“如果自己出汗”這一節,應該放在“小便失禁”之後來理解。(吳靈稚)
太陰病的症狀,腹部脹滿而且嘔吐,吃不下東西,自己腹瀉得很厲害,時常腹痛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一定會在胸下形成硬塊。
“吃不下東西”應該接在“有自己腹瀉”這句話之後;“自己腹瀉得很厲害”應該放在最後一句。(吳靈稚)
按:吳人駒說:“自己腹瀉得很厲害”這四個字,應該放在“一定會在胸下形成硬塊”這句話之後,他的說法很正確。如果放在“嘔吐、吃不下東西”這句話之後,就變成了已經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而且自己腹瀉得很厲害了。張仲景又說如果用瀉下,就沒有意義了。(《醫宗金鑑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