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1)
卷四·傷寒析疑 (1)
1. 卷四·傷寒析疑
2. 倒序
太陽病,脈浮緊,無汗,發熱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,此當發其汗。服湯已,微除,其人發煩,目瞑,劇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。麻黃湯主之。
麻黃湯主之句,讀當在發其汗之下。(吳靈稚)
麻黃湯主之五字,不當在陽氣重之下。豈有衄乃解之後,而用麻黃湯之理乎?(張兼善)
解後復煩,煩見於內,此餘邪未盡,故用桂枝更汗。微除復煩,是煩見於外,此大邪已解,故不可更汗。仲景每有倒句法,前輩隨文衍義,謂當再用麻黃以散餘邪,不知得衄乃解句,何處著落?○粗工不知倒序等法,又溺於風寒二字,而曰是雖熱甚,邪猶在經,以麻黃治衄,是發散經中邪氣耳。
請問邪氣寒乎、熱乎?若寒邪,則血凝不流,焉得有衄?若熱邪,則清降不遑,而敢升發耶?(柯韻伯)
傷寒,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。
脈緊無汗者,當用麻黃湯發汗,則陽氣得泄,陰血不傷;所謂奪汗者無血也。不發汗陽氣內擾,陽絡傷則衄血;是奪血者無汗也。若用麻黃湯再汗,液脫則斃矣。言不發汗因致衄,豈有因致衄更發汗之理乎?觀少陰病無汗,而強發之,則血從口鼻而出,或從目出,能不慎哉!愚故急為校正,恐誤人者多耳。(柯韻伯)
傷寒,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。其大便圊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鬚髮汗。若頭痛者必衄。宜桂枝湯。
宜桂枝湯句,讀當在發汗之下。(吳靈稚)
本條當有汗出證,故合用桂枝、承氣。有熱當作身熱。大便圊,從宋本訂正,恰合不大便句;他本作小便清者謬!宜桂枝句直接發汗來,不是用桂枝止衄,亦非用在已衄後也。勿以詞害義可耳!○太陽衄血證,宜桂枝湯句,語意在當鬚髮汗下;麻黃湯主之句,在當發其汗下;二句皆於結句補出,是倒序法也。夫桂枝乃行血之品,仲景用桂枝發汗,不是用桂枝止衄;是用在未衄時,非用在已衄後。
且奪血者無汗,此理甚明。麻黃乃上升之品,夫既云衄乃解,又云自衄者愈,若復用升提之藥,衄流不止可必矣。且衄家不可發汗,此禁甚明矣。(柯韻伯)
傷寒,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,不渴。服湯已,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小青龍湯主之句,讀當在不渴之下。(吳靈稚)
小青龍主之,語意在服湯已上。豈有寒去欲解,反用燥熱之劑,重亡津液,令渴不解乎?且云服湯已者是何湯耶?(柯韻伯)
小青龍湯主之句,是繳上文。他書曾易《經》文,今仍古本。(周禹載)
傷寒五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或不渴、身有微熱,或咳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太陽病,脈象浮而緊,沒有汗,發熱,身體疼痛,過了八九天還沒好,表證還在,這時候應該要發汗。吃藥後,稍微好轉,病人開始煩躁,眼睛睜不開,嚴重的會流鼻血,流鼻血後就會好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。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。
麻黃湯主之這句話,應該放在「應該要發汗」這句話的後面。(吳靈稚的觀點)
麻黃湯主之這五個字,不應該放在「陽氣太盛」這句話的後面。哪有流鼻血後才用麻黃湯的道理呢?(張兼善的觀點)
病好後又感到煩躁,煩躁出現在內部,這是因為殘留的邪氣還沒完全清除,所以用桂枝湯再次發汗。稍微好轉後又感到煩躁,是煩躁出現在外部,這是因為主要的邪氣已經解除了,所以不可以再次發汗。仲景(指張仲景,寫《傷寒論》的醫家)常常有倒裝句的用法,前輩們跟著文字表面解釋,認為應該再次用麻黃湯來散發剩餘的邪氣,卻不知道「流鼻血後就會好」這句話的含義。那些醫術粗淺的人不理解倒裝句等用法,又只看「風寒」二字,就說雖然熱得很厲害,邪氣還在經絡裡,用麻黃湯治療流鼻血,是發散經絡中的邪氣罷了。
請問邪氣是寒的還是熱的呢?如果是寒邪,那麼血液就會凝結不流通,怎麼會流鼻血呢?如果是熱邪,那麼清熱降火都來不及了,怎麼還敢用升發的藥呢?(柯韻伯的觀點)
傷寒,脈象浮而緊,不發汗,因此導致流鼻血的,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。
脈象緊而沒有汗,應該用麻黃湯來發汗,這樣陽氣才能散發出去,陰血也不會受到損傷;所謂發汗奪走的是陽氣而不是血。如果不發汗,陽氣就會擾亂內部,陽絡受損就會流鼻血;這才是奪走血而沒有汗的情況。如果再用麻黃湯發汗,體液就會脫失而死亡。說「不發汗因此導致流鼻血」,哪有因為流鼻血反而要再發汗的道理呢?看看少陰病沒有汗,卻強行發汗,結果血從口鼻或者眼睛流出來,能不謹慎嗎!所以我才趕緊校正錯誤,恐怕誤導人太多啊。(柯韻伯的觀點)
傷寒,大便六七天沒有解,頭痛發熱,可以使用承氣湯。如果大便拉出來了,就表示病不在體內,還在體表,應該要發汗。如果頭痛,一定會流鼻血。應該使用桂枝湯。
應該使用桂枝湯這句話,應該放在「應該要發汗」這句話的後面。(吳靈稚的觀點)
這一條應該有汗出的情況,所以應該合用桂枝湯和承氣湯。有熱應該理解為身體發熱。大便拉出來,根據宋版的校訂,才符合不大便的語意;其他版本寫小便清是錯誤的!「應該用桂枝湯」這句話是緊接著發汗說的,不是用桂枝湯來止血,也不是用在已經流鼻血之後。不要因為文字而曲解了它的意思!太陽病流鼻血的情況,應該使用桂枝湯這句話,語意是接在應該發汗的後面;麻黃湯主之這句話,是接在應該發汗的後面;這兩句話都是在結尾時補充說明的,是一種倒裝的用法。桂枝是活血的藥,仲景用桂枝發汗,不是用桂枝來止血;是用在還沒流鼻血的時候,而不是用在已經流鼻血之後。
而且奪走血就沒有汗,這個道理很明白。麻黃是升發的藥,既然說「流鼻血後就會好」,又說「自己流鼻血就會痊癒」,如果再用升提的藥,一定會造成鼻血不止。而且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發汗,這個禁忌很明顯。(柯韻伯的觀點)
傷寒,心下有水氣,咳嗽並稍微喘氣,發熱,不口渴。吃藥後,如果感到口渴,這是寒邪要退去,病情要好的表現。應該使用小青龍湯。
小青龍湯主之這句話,應該放在「不口渴」這句話的後面。(吳靈稚的觀點)
小青龍湯主之,語意應該放在「吃藥後」這句話的上面。哪有寒邪要退去,反而用燥熱的藥,加重體液的損傷,讓口渴無法解決呢?而且說「吃藥後」,是指吃的什麼藥呢?(柯韻伯的觀點)
小青龍湯主之這句話,是承接上文說的。其他書曾經改動過《傷寒論》的原文,現在仍然採用古本。(周禹載的觀點)
傷寒五六天,得了中風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胸脅感到脹滿,默默地不想吃東西,心煩想吐,或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或者口渴,或者腹痛,或者脅下有硬塊,或者心悸、小便不利,或者不口渴、身體稍微發熱,或者咳嗽,應該使用小柴胡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