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1)

1. 傷風

經義

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今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。當是之時,可汗而發也。○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。○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。○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風為百病之長。蓋六氣之中,惟風能全兼五氣,如兼寒曰風寒,兼暑曰暑風,兼濕曰風濕,兼燥曰風燥,兼火曰風火。蓋因風能鼓盪此五氣而傷人,其餘五氣,則不能互相全兼,如寒不能兼暑與火,暑亦不兼寒,濕不兼燥,燥不兼濕,火不兼寒。由此觀之,病之因乎風而起者自多也。

然風能兼寒,寒不兼風,如冬寒之時,即密室之中,人若裸臥,必犯傷寒之病。此本無風氣侵入,乃傷於寒而不兼風者也。風能兼寒者,因風中本有寒氣。蓋巽為風,風之性本寒,即巽卦之初爻屬陰是也。因風能流動鼓盪,其用屬陽,是合乎巽之二爻、三爻皆陽爻也。如溽暑之時,若使數人扇一人,其人必致汗孔閉,頭痛、惡寒、骨節疼,傷寒之病作矣。

白話文:

經義:

風是百病之首。現在風寒侵襲人體,讓人毛孔全開,皮膚閉塞而產生熱感。在這時候,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○邪風來臨,快如風雨。○虛邪賊風,應該在適當的時間避免。○風傷害人,通常都是從上部開始。

哲言:

風是百病之首。在六種氣候之中,只有風能包含其他五種氣候,例如和寒氣結合就是風寒,和暑氣結合就是暑風,和濕氣結合就是風濕,和燥氣結合就是風燥,和火氣結合就是風火。因為風能夠激發並影響這些五種氣候對人體的傷害,而其他五種氣候則不能完全互相結合,如寒氣不能和暑氣或火氣結合,暑氣也不能和寒氣結合,濕氣不能和燥氣結合,燥氣不能和濕氣結合,火氣不能和寒氣結合。由此可以看出,由風引起的疾病自然會比較多。

然而,風可以和寒氣結合,但寒氣不能和風結合。例如在冬天寒冷的時候,即使在密室裡,如果裸體睡覺,也會得到感冒的病。這並不是因為有風氣進入,而是因為被寒氣所傷,而不是被風所傷。風可以和寒氣結合,因為風中原本就有寒氣。風的本質是冷的,就像巽卦的初爻屬陰一樣。因為風能夠流動並激發,其作用屬陽,這符合巽卦的第二爻和第三爻都是陽爻。例如在濕熱的夏天,如果讓多人扇一個人,那人可能會導致毛孔閉塞,頭痛、畏寒、骨節疼痛,就可能出現感冒的病症。

斯時天地間固無一些寒氣,實因所扇之風,風中卻有寒氣,故令人受之,寒疾頓作,此乃因傷風而兼傷寒者也。故有但傷寒而不傷風之證,亦有因傷風而致兼傷寒之證,又有但傷風而不傷寒之證,有因傷風而或兼風溫、風濕、風燥、風火等證,更有暑、濕、燥、火四氣各自致傷而絕不兼風之證。柯韻伯所注傷寒云:傷風之重者,即屬傷寒,亦有無汗、脈緊、骨節疼諸證。

此書所以能獨開仲景生面也。至仲景所著《傷寒》書,本以寒為主,因風能兼寒,故以風陪說,互相發明耳。學者看書,不可不知此理。若夫臟腑一切內外諸風,各有見證,具載《內經》,尤當詳考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白話文:

當時天地之間並非真的有寒冷之氣,實際上是因為所吹的風中混有寒冷之氣,使人受到影響,導致寒性疾病突然發作,這就是風寒相兼的病症。因此,有純粹因風引起的病症,也有因風而引發寒病的狀況,又有些情況只是單純的風病,或是因風而引發其他如風熱、風濕、風燥、風火等症狀。此外,還有因暑、濕、燥、火四種氣候各自導致的病症,這些病症完全不包含風的因素。

柯韻伯在註解傷寒時提到,嚴重的風病其實屬於傷寒的一種,且有無汗、脈緊、骨節疼痛等症狀。

這本書之所以能獨樹一格,開創了張仲景的風格。至於張仲景所撰寫的《傷寒論》,主要以寒為主,由於風能引發寒病,因此在論述時將風一同提及,以相互闡釋。學習者在閱讀這本書時,應理解這個道理。至於身體各部位的內外風病,各有其特定的症狀,這些都在《內經》中有詳細記載,應詳細研究。

傷風之病,本由外感,但邪甚而深者,遍傳經絡,即為傷寒;邪輕而淺者,止犯皮毛,即為傷風。皮毛為肺之合,上通於鼻。故在外則為鼻塞聲重,或為頭痛寒熱;在內則為咳嗽,甚則為痰為喘。有寒勝而受風者,必無汗;熱勝而受風者,必多汗。強者,數日邪散則愈;弱者,邪不易解,延綿不除。

蓋風邪傷人,必在肩後頸根大杼、風門、肺俞之間,由茲達肺最近。凡體質薄弱,邪尤易犯。但知晝夜密護其處,勿使受涼,則可免患。(張景岳)

更衣脫帽,沐浴當風,皮毛之間卒然受邪,內舍於肺者,外因也;衣被過厚,上焦壅熱,內熱生風,似乎傷風者,內因也。肺家素有痰熱,復受風邪束縛,內火不得舒泄,謂之寒暄,此表裡兩因之實證也;有平昔元氣虛弱,表疏腠松,略有不謹,即顯風證者,此表裡兩因之虛證也。○風循經絡,亦有六經傳變。

白話文:

感冒病症,原本是外在風邪入侵所引起。然而,如果風邪嚴重深入,會影響到經絡,這種情況就稱為傷寒;如果風邪較輕微且停留在皮膚表面,則稱為傷風。皮膚與毛髮與肺部相連,上通至鼻腔,因此在外部表現為鼻塞、聲音沈重,或者頭痛、發熱;在內部則表現為咳嗽,嚴重時會有痰或喘息。如果風邪主導,通常不會出汗;如果熱邪主導,可能會大量出汗。強壯的人幾天後風邪散去即可康復;若身體較弱,風邪難以清除,病情可能持續不斷。

風邪侵襲人體,主要影響肩後、頸根、大杼、風門和肺俞等部位,由這些地方開始,風邪最終影響肺部。對於體質較弱的人,風邪更容易侵犯。只要白天和夜晚都注意保護這些部位,避免受涼,就可以避免生病。

更換衣物、脫下帽子,沐浴時若讓風直接吹拂皮膚,風邪會從皮膚間進入肺部,這是外在因素。如果穿著過厚,導致上半身積聚熱量,內心產生熱風,看似像是風邪入侵,這是內在因素。肺部原本就有痰熱,再受到風邪束縛,內部的熱力無法宣洩,稱為寒熱,這是表裏兩方面的實證。另外,如果平時元氣虛弱,表層的毛孔開放,稍微不注意就會出現風症狀,這是表裏兩方面的虛證。風邪沿著經絡傳播,也會有六經的轉移變化。

初起頭疼身熱與傷寒同,但傷風必鼻塞流涕,且多惡風,居暖室中則坦然自如;傷寒惡寒,雖近烈火,仍復怕寒。傷風在表有汗,而手足微煩;傷寒在表無汗,而手足微冷。傷風在裡,肺熱而皮膚髮疹;傷寒在裡,胃熱而肌肉發斑,皆各異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傷風一證,諸家皆與感冒四氣並中風條混治,惟陳無擇別立傷風一門,且依《傷寒》以太陽為始,分注六經,可謂詳晰。但風本外邪,諸方例用發表,然受病之源,亦有不同。若表虛受風,專用發表,必致汗多亡陽。若內挾痰熱,宜內外交治,亦不可專於解表。或曰:此雲表虛,與傷寒中風表虛同歟?曰: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原始的中醫理論認為,傷風和傷寒都是由外來邪氣引起的疾病,但兩者有著不同的症狀和機理。

初期表現為頭痛、身體發熱,這與傷寒的症狀相似,然而傷風必定伴有鼻塞、流涕,並且患者會感到畏風,即使處在溫暖的環境中,仍然感到不適。相反,傷寒患者則畏寒,即便接近火爐,仍感寒冷。傷風的表症會出現在皮膚上,伴有出汗,患者的手腳會感到微煩;而傷寒的表症則是無汗,手腳會感到微冷。

當疾病深入內部,傷風會導致肺部發熱,並在皮膚上產生疹子;傷寒則可能引發胃熱,導致肌肉出現斑點。這些症狀表明瞭兩者在病理上的差異。

過去,許多醫學家在治療時會將傷風、感冒和中風混在一起處理,但陳無擇則創立了專門針對傷風的治療法,並按照《傷寒論》的思路,將疾病分為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、陽明等六經進行分析,這種做法被認為是詳細且清晰的。

風邪作為一種外來邪氣,通常需要使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然而,患者受病的原因各不相同,例如,如果患者的表態虛弱,只是因為風邪侵襲,那麼單純使用發散的方法可能會導致過度出汗,損傷陽氣。如果患者內部有痰熱,則需要採取內外兼治的方法,不能僅僅專注於發散表邪。有些人可能會問,這裡提到的「表虛」是否與傷寒和中風中的表虛相同?答案是否定的,這三種情況的表虛原因和後果有所不同。

彼以太陽中風,而於有汗無汗分虛實,實者加麻黃,虛者加葛根,俱解表也,此雲表虛者,當固衛氣而散風邪者也。(劉宗厚)

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故治風者,不患無以驅之,而患無以御之;不畏風之不去,而畏風之復來。何則?發散太過,元府不閉故也。昧者不知托裡固表之法,遍試風藥以驅之,去者自去,來者自來,邪氣留連,終無解期矣。(柯韻伯)

傷風雖小病,然諺云不愈即成勞,蓋由乎金、水二臟不足,陽氣不能衛外也。《經》曰: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。故必頭痛。仲景云: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。故必發熱、自汗。蓋風者天之陽,衛者人之陽,風傷於衛,以類相從也。治法當審內因、外因為的。外因有餘,秋冬辛溫,春夏辛涼,解肌表而從汗散;內因不足,固其衛氣,兼解風邪。

白話文:

對於太陽中風的情況,會根據是否有出汗來區分虛實兩種情況。實症的情況下,加入麻黃,虛症的情況下,加入葛根,這都是用於發汗解表的藥物。這裡提到的「表虛」,指的是應該固守衛氣,並散除風邪。

邪氣的聚集,往往伴隨著體質的虛弱。因此,治療風病時,不必擔心沒有方法驅除邪氣,而是要警惕如何防止邪氣再次來襲;不應害怕風氣離去,但要警惕風氣的反覆來襲。這是因為過度發散,導致了皮膚的防護功能無法正常閉合。有些人不懂得如何在固表和託裡之間找到平衡,嘗試各種風藥來驅除邪氣,結果只是邪氣去了一陣又來一陣,久而久之,病情反而無法痊癒。

感冒雖然是一種輕微的疾病,但是俗語說,如果不妥善治療,可能會轉變為勞損(長期的慢性病)。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金、水兩種臟器功能不足,使得陽氣無法保護身體。經典中提到,風邪侵入時,首先影響的是頭部。《內經》中指出,受到風邪侵擾的人,常常會出現頭痛的症狀。張仲景曾說,陽氣浮動時會引起熱病,陰氣衰弱時會引起多汗。所以,病人會表現出發熱、自汗的症狀。風邪是天上的陽氣,衛氣是人身的陽氣,風邪侵害衛氣,是因為二者性質相似。

治療的方法應該根據外因和內因的不同來判斷。外因如果過於強烈,則在秋冬時使用辛溫的藥物,春夏時使用辛涼的藥物,通過解開肌表並藉助汗液來散除風邪;如果內因不足,則需要固守衛氣,同時解除風邪。

要知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。倘徒事驅逐,則已受之邪,從此而去;未來之邪,何時而已耶?若既表散之後,病仍如故,此血氣不充,營衛失和,當調和營衛為主。勿謂小病輕忽,藥餌誤投,由淺入深,侵淫臟腑,變成勞瘵,莫可治療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脈候

左寸關浮弦有力者,傷風也;右寸關洪滑有力者,傷暖也;右寸關濡弱無力者,兼虛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選案

石開曉病傷風咳嗽,未嘗發熱,自覺急迫欲死,呼吸不續,面赤躁擾,脈大而空。謂曰:此證全似傷寒戴陽證,何傷風小恙亦有之?急用參、附等藥溫補下元,收回陽氣。不然,子丑時大汗脫陽而死矣。渠不以為然,及日落,陽不用事,慌亂不支,汗出如雨,忙服前藥,稍定;再劑汗止神安,嗽俱不作。詢其所由,云服麻黃藥四劑,遂爾躁急欲死。

然後知傷風亦有戴陽證,與傷寒無別。因其人平素下虛,是以真陽易於上越耳。(喻嘉言)

白話文:

要明白邪氣之所以聚集,是因為正氣已經衰弱了。如果只是簡單地驅逐邪氣,那麼現在的邪氣會離開,未來的邪氣又何時能停止呢?如果在發散表邪後,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這表明血氣不足,營養和衛護失衡,應該以調和營養和衛護為主。不要認為小病就輕視,藥物和食物的使用錯誤,從表面到內裡,侵害五臟六腑,最終成為癆病,就無法治療了。

脈象診斷 左手寸關部位脈象浮弦有力,表示感冒;右手寸關部位脈象洪滑有力,表示受熱;右手寸關部位脈象濡弱無力,表示兼有虛弱的症狀。

選案 石開曉患感冒咳嗽,但並未發燒,自己覺得病情危急,呼吸困難,面色潮紅,焦躁不安,脈象大而空。我告訴他:這種病症看起來像傷寒的戴陽症,為什麼一個小感冒也會出現這種情況?我建議他使用人參、附子等藥物來溫補下元,收斂陽氣。如果不這樣做,子時和醜時會大量出汗,失去陽氣而死亡。但他不同意我的看法。到了傍晚,陽氣不再主導,他慌亂不堪,汗水如雨。他急忙服用我之前開的藥,病情稍微穩定。再服用一次後,汗漬消失,神志安定,咳嗽也不再發作。他告訴我原因,說是服用了麻黃藥四劑後,開始感到焦慮和想死。

這表明感冒也有戴陽症,與傷寒沒有區別。由於此人平時下虛,所以真正的陽氣容易上升到頭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