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21)
卷一·醫學溯源 (21)
1. 水火
故必合兩家所論,義始完備。若偏執一說,於道失之。(《吳醫匯講》)
陽火易救,陰火難救。先天元陰之真水不足,自非歲月計功,不能斡旋。是以一星之火,能燒萬仞之山,一杯之水,不能救車薪之火。○虛火之患甚多,不可偏執一途。有津液之陰不足,而致火動者;有營血之陰不足,而致火動者;有精髓之陰不足,而致火動者;有陰氣不足,陽氣下乘陰分而生熱者,又有營血衰少,外感風邪,乘虛陷入陰分,至夜發熱、咳嗽,而似乎陰虛火動者;有外感寒邪,留滯於經絡、陰血與骨髓之分,郁久生熱,而似乎陰虛火動者;有陰血虛少,濕邪內陷,郁久生熱,而似乎陰虛火動者;或因大怒傷肝,而內動風熱,致使氣血錯亂,而留滯於陰分,至夜發熱者;有因飲食時,或驚或怒,與食相挾,致傷陰氣,留積於陰分而為患者。此皆陰分受邪,故至夜發熱,而似乎陰虛火動之證。
舉此數端為例,其餘可知。若不澄流尋源,而惟混作陰虛治之,幾何其不誤耶?○人有患卒暴而死,良久復醒,往來不時而作。此為心火自焚,或因勞心,或因驚恐所傷,以致真神之水失守其位,相火動而乘之故耳。宜用四物湯,多加細生地、甘草以治之,更宜童便沖服為良。
○有心臟實熱為患,用芩、連、枳實諸苦寒之藥,而火不降,反用導赤散,瀉其小腸之火而愈者。蓋心與小腸相為表裡故也。治其標,則本自清矣。余仿此。(羅赤誠)
陽火一清便退,陰火愈清愈起。○所謂虛火者,本因乎虛,而火乃起。補其虛而火自退。清之瀉之,真元愈虛,火愈熾矣。(吳天士)
治火須分有餘、不足。有餘之火,其勢猖狂,周流不滯,只以濟火之藥正治之,其火自退,故其治多易;不足之火,其勢緩澀,凝滯一處,或滯於此,或滯於彼,既不能升,又不能降,須用補劑,使其元氣周流,則火因之自散矣。故其治多難。世俗不知有餘、不足,一遇火證,概用寒涼正治,火愈拒逆而不能退。因而致死者多矣!(汪寅谷)
忿怒生肝火,憂慮生肺火,焦思生心火,勞倦生脾火,動欲生腎火。若心火太過,必克肺金,清肅之氣衰矣;肺火太過,必克肝木,發生之氣萎矣;肝火太過,必克脾土,生化之源墮矣;脾火太過,必損腎水,精液之源涸矣;腎火太過,反助心火,神明之官奪矣。
如肺有火,咳嗽日久,必遺熱於大腸,則成泄瀉;脾有火,口渴口甘,必遺熱於胃,則生脹滿;心有火,炎灼日久,必遺熱於小腸,則成淋秘;肝有火,脅痛日久,則遺熱於膽,必汁溢口苦;腎有火,盜汗遺精,必遺熱於膀胱,則成淫濁。此則治其臟,而腑病自消焉。又有無名之火,一發即不識人,或狂言失志,或發數日而終,或一發便斃。
白話文:
水火
要完整理解,必須整合兩家學說的論述,若只執著於單一說法,就會偏離醫理。(引自《吳醫匯講》)
陽虛引起的火症容易治療,陰虛引起的火症則難以治療。先天元陰(真水)不足,非經過長時間的調理,就無法扭轉。所以一點火星就能燒掉萬丈高山,一杯水卻無法撲滅車薪之火。虛火病症很多,不能單一治療。有些是津液陰液不足導致火旺;有些是營血陰血不足導致火旺;有些是精髓陰液不足導致火旺;有些是陰氣不足,陽氣下乘陰分而產生熱;有些是營血不足,外感風邪,乘虛而入陰分,導致夜間發熱、咳嗽,看似陰虛火旺;有些是外感寒邪,滯留在經絡、陰血與骨髓部位,鬱久生熱,看似陰虛火旺;有些是陰血虛少,濕邪內陷,鬱久生熱,看似陰虛火旺;有些是大怒傷肝,內動風熱,導致氣血紊亂,滯留在陰分,導致夜間發熱;有些是飲食時驚怒,與食物相夾,損傷陰氣,積滯於陰分而致病。這些都是陰分受邪,所以夜間發熱,看似陰虛火旺的症狀。
以上列舉幾種情況為例,其他情況以此類推。如果不追根究底,只籠統地當作陰虛治療,有多少會治療錯誤呢?有些人患病突然暴亡,過後又甦醒,反覆發作。這是心火自焚,可能是因勞心、驚恐所傷,導致真神之水失守其位,相火(心火)旺盛而乘虛而入。宜用四物湯,多加生地黃、甘草治療,最好用童尿沖服效果更好。
有些人心臟實熱,用黃芩、黃連、枳實等苦寒藥物,火卻不降,反而用導赤散,瀉小腸之火而痊癒。因為心和小腸互為表裡。治標則本自清。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。(羅赤誠)
陽虛之火一清則退,陰虛之火愈清愈盛。所謂虛火,本因於虛,而火是後起之象。補其虛則火自退,清瀉反而使真元更虛,火更旺盛。(吳天士)
治療火症必須區分虛實。實火,其勢猖狂,周流不滯,只要用瀉火藥物治療,火自退,所以治療較易;虛火,其勢緩慢,凝滯一處,或滯於此,或滯於彼,既不能上升,又不能下降,必須用補藥,使其元氣周流,則火因之自散。所以治療較難。世俗不知虛實之分,一遇火症,概用寒涼藥物治療,火反而更加逆拒而不能退,因此導致死亡者很多!(汪寅谷)
憤怒生肝火,憂慮生肺火,焦慮生心火,勞累生脾火,慾念過度生腎火。若心火過盛,必克肺金,清肅之氣衰弱;肺火過盛,必克肝木,發生之氣衰弱;肝火過盛,必克脾土,生化之源衰弱;脾火過盛,必損腎水,精液之源枯竭;腎火過盛,反而助長心火,神明之官受損。
如果肺有火,咳嗽日久,必遺熱於大腸,則成泄瀉;脾有火,口渴口甘,必遺熱於胃,則生脹滿;心有火,炎灼日久,必遺熱於小腸,則成淋秘;肝有火,脅痛日久,則遺熱於膽,必汁溢口苦;腎有火,盜汗遺精,必遺熱於膀胱,則成淫濁。這就說明治療臟腑,則腑病自消。還有一些無名火,一發作就不認識人,或狂言亂語,或發數日而死,或一發作就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