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22)
卷一·醫學溯源 (22)
1. 水火
《經》云:暴病暴死,皆屬於火,非是之謂歟?(余午亭)
黃連瀉心火,黃芩瀉肺火,芍藥瀉脾火,柴胡瀉肝火,知母瀉腎火。此皆苦寒之味,能瀉有餘之火耳。若飲食勞倦,內傷元氣,火不兩立,為陽虛之病,以甘溫之劑除之,如黃耆、人參、甘草之屬;若陰微陽強,相火熾盛,以乘陰位,日漸煎熬,為血虛之病,以甘寒之劑降之,如當歸、地黃之屬;若心火亢極,鬱熱內實,為陽強之病,以鹹冷之劑折之,如大黃、朴硝之屬;若腎水受傷,真陰失守,無根之火,為陰虛之病,以壯水之劑制之,如生地、元參之屬;若右腎命門火衰,為陽脫之病,以溫熱之劑濟之,如附子、乾薑之屬;若胃虛過食冷物,抑遏陽氣於脾土,為火鬱之病,以升散之劑發之,如升麻、葛根之屬。(《醫門法律》)
白話文:
[水火]
古書說:「暴病暴亡,都屬於火症」,這是不是真的呢?(余午亭)
黃連能瀉心火,黃芩能瀉肺火,芍藥能瀉脾火,柴胡能瀉肝火,知母能瀉腎火。這些都是苦寒的藥物,能瀉去過多的火氣。但是,如果因為飲食不節、勞累過度,損傷了元氣,就不能單純地認為是火盛,而是屬於陽虛,要用溫和的藥物來治療,例如黃耆、人參、甘草等;如果陰氣不足陽氣過盛,相火旺盛侵犯陰位,日漸煎熬,就屬於血虛,要用甘寒的藥物來降低火氣,例如當歸、地黃等;如果心火過盛,鬱熱內積,就屬於陽氣過盛,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抑制,例如大黃、朴硝等;如果腎水受損,真陰不足,火氣沒有根基,就屬於陰虛,要用滋陰的藥物來補足腎水,例如生地、元參等;如果右腎命門火衰弱,就屬於陽氣衰敗,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溫補,例如附子、乾薑等;如果脾胃虛弱,又吃太多寒涼食物,抑制了脾土之中的陽氣,就屬於火鬱,要用升散的藥物來疏通,例如升麻、葛根等。(《醫門法律》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