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46)
卷一·醫學溯源 (46)
1. 經絡(附骨、筋、爪、皮、肌、肉、腠理、竅)
是為十四陰矣。(《此事難知》)
《四十七難》曰:人頭者,諸陽之會也。諸陰脈皆至頸、胸中而還,獨諸陽脈,皆上至頭耳。此說殊有不然,夫頭為諸陽之會則是,曰陰不上頭則非。蓋陰陽升降之道,焉有地不交天,臟不上頭之理!觀《太陰陽明論》曰:陰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。及本篇所謂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,而走空竅。
豈陰經獨不上頭耶?近代所傳經穴諸圖,亦但云陽穴上頭,而陰穴止於胸腋,及詳考《經脈》等篇,則手足六陰,無不上頭。今列諸脈於下,以便明者考校。○手少陰,上挾咽,走喉嚨,系舌本,出於面,系目系,合目內眥,○手厥陰,循喉嚨,出耳後,合少陽完骨之下。○手足少陰、太陰,皆會於耳中,上絡右角。
○手太陰,循喉嚨。○足少陰,循喉嚨,系舌本,上至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筋合。○足太陰,合於陽明,上行結於咽,連舌本,支者結舌本,貫舌中,散舌下。○足厥陰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絡於舌本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;其支者,從目系,下頰裡,環唇內。(《類經》)
《二十九難》曰:陽維為病,苦寒熱。陰維為病,苦心痛。越人但有是說而無治法,後人有以桂枝湯為治,可謂中肯。蓋陽維維於陽,屬於衛也,故為寒熱。陰維維於陰,屬於營也,故為心痛。桂枝湯有和營衛、調陰陽之力,適合比例。○西洋自鳴鐘,以比人身氣血之周流,最為切肖。(《吳醫匯講》)
人身有經、有絡、有孫絡,氣血由脾胃而滲入孫絡,由孫絡而入各經大絡,而入十二經。譬之溝澗之水流入溪,溪之水流入江河也。溝澗溪流,有盈有涸,至於江河,則古今如一,永無干涸。若有乾涸,則人物消滅盡矣。中風偏枯之疾,一邊不知痛癢而不死者,以其孫絡、大絡為邪氣壅塞,血氣不能周流故也。
然十二經中之元氣,猶周流不息,是以久延不死。(余傅山)
古人論絡分經別脈,今人論絡混表雜里。緣不知經脈之迥殊與陰陽之大道也。古謂直行曰經,旁枝曰絡,乃經絡之陰陽表裡。而大腸絡肺,肺絡大腸,乃脈絡之陰陽表裡。是以脈絡之絡,在人臟腑之內;經絡之絡,在人肌肉之間。毋得以經絡之絡而混脈絡之絡,又不可以經絡之絡為表、為陽,脈絡之絡為里、為陰。
蓋經絡、脈絡,各有陰陽、表裡也。如《經絡論》中,十五絡為里為陰,三百六十五絡為表為陽。又如心包總絡為里、為陰,三萬六千孫絡為表、為陽。而《舉痛篇》內又有大經、小絡之異。《難經》又有陽絡、陰絡之分。凡人外而軀殼,以經至絡,周身血脈,無不貫洽;內而腔子,以系至絡,腑腑臟臟,無不以血脈相通。倘不明脈絡之理,凡遇血證,從何而辨耶?(《醫學階梯》)
白話文:
經絡(附骨、筋、爪、皮、肌、肉、腠理、竅)
這是十四條陰經。(《此事難知》)
《四十七難》說:人頭是所有陽經的匯聚之處。所有陰經的脈絡都到達頸部、胸部後迴轉,只有陽經的脈絡都上達頭部和耳朵。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,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聚之處這是對的,說陰經不上達頭部就錯了。陰陽升降的道理,怎麼會有地不與天相交,臟腑不上達頭部的道理呢!看看《太陰陽明論》說:陰氣從足部上行至頭部,然後下行循手臂至指尖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部,然後下行至足部。以及本文所說的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脈,它們的血氣都上達面部,並運行於體表的孔竅。
難道陰經獨不上達頭部嗎?近代流傳的經穴圖譜,也只說陽穴上達頭部,而陰穴止於胸部和腋下,如果仔細考究《經脈》等篇章,則手足六陰經,沒有不上達頭部的。現在將這些經脈列在下面,方便明白的人考證。○手少陰經,上行經過咽喉,走循喉嚨,連繫舌根,從面部出來,連繫目系,與目內眥相合。○手厥陰經,循行於喉嚨,從耳後出來,與少陽經在完骨下交會。○手少陰經、足少陰經、太陰經,都在耳中交會,向上連繫到耳上角。
○手太陰經,循行於喉嚨。○足少陰經,循行於喉嚨,連繫舌根,上行至項部,連結枕骨,與足太陽經的筋膜相連。○足太陰經,與陽明經相合,上行連結咽喉,連繫舌根,分支連結舌根,貫穿舌中,散佈於舌下。○足厥陰經,循行於喉嚨的後面,上行進入額頭,連繫舌根,連繫目系,上行出額部,與督脈在頭頂交會;它的分支,從目系出發,下行至頰內,環繞嘴唇內側。(《類經》)
《二十九難》說:陽維脈生病,會感到寒熱交加。陰維脈生病,會感到心痛。越人只講述了這種情況而沒有治療方法,後人用桂枝湯治療,可以說是相當精確的。因為陽維脈維繫陽氣,屬於衛氣,所以會出現寒熱症狀。陰維脈維繫陰氣,屬於營氣,所以會出現心痛。桂枝湯具有調和營衛、調節陰陽的作用,非常合適。○用西洋自鳴鐘來比喻人體氣血的周流,最為貼切。(《吳醫匯講》)
人體有經脈、絡脈和孫絡,氣血由脾胃滲入孫絡,由孫絡進入各經的大絡,再進入十二經脈。比喻成溝渠的水流入小溪,小溪的水流入江河。溝渠小溪的水流,有時充盈有時乾涸,而江河的水流,則古今如一,永不乾涸。如果乾涸了,那麼人就會死亡。中風偏枯的疾病,一邊感覺不到痛癢卻不死的人,是因為他們的孫絡、大絡被邪氣阻塞,氣血不能周流的緣故。
然而十二經脈中的元氣,仍然周流不息,所以才能延續生命。(余傅山)
古人論述絡脈,區分經脈和別脈,今人論述絡脈,則混淆表裡經絡。是因為不知道經脈的迥異和陰陽的大道。古人說直行的稱為經脈,旁支的稱為絡脈,這是經絡的陰陽表裡關係。而大腸絡於肺,肺絡於大腸,這是脈絡的陰陽表裡關係。所以脈絡的絡脈,在人體臟腑之內;經絡的絡脈,在人體肌肉之間。不要把經絡的絡脈和脈絡的絡脈混淆,也不要把經絡的絡脈當作表、陽,而把脈絡的絡脈當作裡、陰。
蓋經絡、脈絡,各有陰陽、表裡。如《經絡論》中,十五絡脈屬裡屬陰,三百六十五絡脈屬表屬陽。又如心包經總絡屬裡屬陰,三萬六千孫絡屬表屬陽。《舉痛篇》中又有大經、小絡之分。《難經》中又有陽絡、陰絡之分。凡人體外在的軀殼,依靠經脈和絡脈,周身血脈,沒有不貫通的;人體內在的臟腑,依靠經絡和絡脈,腑腑臟臟,沒有不依靠血脈相通的。如果不明瞭脈絡的道理,遇到血證,又從何辨別呢?(《醫學階梯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