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26)

1. 肺痿肺癰

以其不渴,漫然不用生津之藥,任其肺日枯燥,醫之罪也。以其不渴,恣用燥熱之藥,勢必熇熇不救,罪加等也。○凡治肺痿,奄奄不振,故行峻法,大驅涎沫,圖速效,反速斃,醫之罪也。○凡治肺癰須與肺痿異治。肺癰為實,肺痿為虛;肺癰為陽實,肺痿為陰虛。陽實,始宜散邪,次宜下氣;陰虛,宜補胃津,兼潤肺燥。

若不辨而誤治,醫殺之也。(《醫門法律》)

脈候

脈數虛者為肺痿,數實為肺癰。(《金匱》)

肺癰初起,脈不宜數,潰後最忌短澀。脈緩滑,面白者生;脈弦急,面赤者死。(張石頑)

附肺脹

肺脹者,動則喘滿,氣急息重,左右不得眠者是也。若痰挾瘀血,阻礙氣機者,宜行血以流動乎氣,降火以清利其痰,用歸、芍、桃仁、枳殼、陳皮、栝蔞、竹瀝。若風寒鬱於肺中,不得發越,喘咳脹悶者,宜發汗以祛邪,利肺以順氣,用麻黃越婢加半夏湯。有停水不化,肺氣不得下降而脹者,其證水入即吐,宜四苓散加葶藶、桔梗、桑皮。

有腎虛水枯,肺金不得施化而脹者,其證乾咳煩冤,宜六味湯加麥冬、五味子。他如氣散而脹者,宜補氣;氣逆而脹者,宜降氣。又肺脹壅遏不得臥,喘急鼻煽者難治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附諸內癰

黃帝問曰:人病胃脘癰者,診當何如?岐伯對曰:診此者,當候胃脈。其脈當沉細,沉細者氣逆,逆者人迎甚盛,甚盛則熱。人迎者,胃脈也,逆而盛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(《素問》)

諸浮數脈,應當發熱,而反灑淅惡寒,若有痛處,當發其癰。師曰:諸癰腫,欲知有膿無膿,以手掩腫上,熱者為有膿,不熱為無膿。○腸癰之為病,其身甲錯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腫狀,腹無積聚,身無熱,脈數,此為腸內有癰膿,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。○腫癰者,少腹腫痞,按之即痛如淋,小便自調,時時發熱,自汗出,腹惡寒,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。脈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。

大黃牡丹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腹內之癰有數證。有肺癰、有肝癰、有胃脘癰、有小腸癰、有大腸癰、有膀胱癰。惟肺癰咳吐腥痰,人猶易辨。余者,或以為痞結,或以為瘀血,或以為寒痰,或以為食積,醫藥雜投,及至成膿,治已無及。今先辨明其狀,凡痞結瘀血必有所因,且由漸而成。寒痰則痛止無定,又必另見痰證;食積則必有受傷之日,便通即散;惟內癰則痛有常所,而遷延益甚。《金匱》云:諸脈浮散,應當發熱,而反淅淅惡寒,若有痛處,當發其癰。

以手按其腫上,熱者有膿,不熱者無膿。此數句乃內癰之真諦也。又云:腸癰之為病,身甲錯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腫狀,腹無積聚,無熱是也。若肝癰則脅內隱痛,日久亦吐膿血。小腸癰與大腸癰相似,而部位略高。膀胱癰痛在少腹之下,近毛際,著皮即痛,小便亦艱而痛。

白話文:

肺痿肺癰

如果病人不覺得口渴,就隨便不使用滋潤生津的藥物,任由肺部一天天乾枯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如果病人不覺得口渴,就擅自使用燥熱的藥物,勢必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而無法挽救,這是罪加一等。凡是治療肺痿,病人精神委靡不振,因此就使用猛烈的藥物,大量地驅除痰液,想求速效,反而會加速病人的死亡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

凡是治療肺癰必須和肺痿的治療方法不同。肺癰是實證,肺痿是虛證;肺癰是陽氣實盛,肺痿是陰液虧虛。陽氣實盛,開始應當疏散邪氣,接著應當降氣;陰液虧虛,應當補養胃的津液,同時滋潤肺的乾燥。如果不能分辨清楚而錯誤治療,這就是醫生殺了人。

脈象

脈象虛而數的,是肺痿;脈象實而數的,是肺癰。肺癰初期,脈象不宜數,潰破之後最忌短澀。脈象緩和而滑利,臉色白皙的,病情比較好;脈象弦而急,臉色赤紅的,病情危重。

附:肺脹

肺脹的表現是,稍微活動就喘促胸悶,呼吸急促且費力,左右躺臥都不能入睡。如果痰液夾雜瘀血,阻礙了氣機的運行,應當活血化瘀以使氣機暢通,降火以清理痰液,可以使用當歸、芍藥、桃仁、枳殼、陳皮、瓜蔞、竹瀝等藥物。如果風寒鬱積在肺中,無法發散出去,導致喘咳胸悶,應當發汗以驅散邪氣,宣利肺氣以順暢氣機,可以使用麻黃越婢加半夏湯。如果體內有停滯的水液無法化解,導致肺氣無法下降而引起脹滿,其症狀是喝水就吐,應當使用四苓散加葶藶子、桔梗、桑白皮等藥物。

如果有腎虛導致水液枯竭,肺金無法正常運化而引起脹滿,其症狀是乾咳煩躁,應當使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、五味子等藥物。其他像氣散而引起的脹滿,應當補氣;氣逆而引起的脹滿,應當降氣。另外,肺脹嚴重到無法躺臥,喘急鼻翼煽動的,很難治療。

附:各種內癰

黃帝問:人患胃脘癰,應該如何診斷?岐伯回答:診斷這種病,應該觀察胃脈。胃脈應當是沉細的,沉細表示氣逆,氣逆則人迎脈會非常強盛,強盛表示有熱。人迎脈是胃脈,逆而且強盛,表示熱聚集在胃口而無法消散,所以胃脘會形成癰。

各種浮數的脈象,通常應該發熱,反而出現惡寒怕冷,如果身體有疼痛的部位,就可能是有癰。醫生說:各種癰腫,想知道是否有膿,可以用手按在腫脹的部位,如果感到發熱,就表示有膿;如果不熱,就表示沒有膿。腸癰這種病,身體皮膚會出現粗糙像魚鱗一樣,腹皮繃緊,按下去感覺柔軟,像腫脹的樣子,腹部沒有積塊,身體不發熱,脈象數,這表示腸內有癰膿,可以用薏苡附子敗醬散來治療。

癰腫的病症,表現為少腹腫脹痞滿,按壓時像淋病一樣疼痛,小便正常,時常發熱,自己會出汗,腹部怕冷,脈象遲而緊,表示膿尚未形成,可以攻下,應該會有血流出。如果脈象洪數,表示膿已經形成,不可攻下,可以用大黃牡丹湯來治療。

腹內出現癰腫有多種情況,有肺癰、肝癰、胃脘癰、小腸癰、大腸癰、膀胱癰。只有肺癰會咳吐腥臭的痰液,比較容易辨別。其他的癰,有的會被誤認為是痞塊,有的被誤認為是瘀血,有的被誤認為是寒痰,有的被誤認為是食積,胡亂用藥,等到膿已形成,治療已經來不及了。現在先說明這些病症的表現,凡是痞塊瘀血,必定有其形成的原因,而且是逐漸發展形成的;寒痰則疼痛的位置不固定,而且必定有其他的痰證表現;食積則必定有飲食受傷的日子,排便通暢就會散去;只有內癰疼痛的位置固定,而且會越來越嚴重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各種脈象浮散,通常應該發熱,反而出現惡寒怕冷,如果身體有疼痛的部位,就可能是有癰。用手按在腫脹的部位,如果感到發熱,就表示有膿;如果不熱,就表示沒有膿。這幾句話是診斷內癰的真諦。《金匱要略》又說:腸癰這種病,身體皮膚會出現粗糙像魚鱗一樣,腹皮繃緊,按下去感覺柔軟,像腫脹的樣子,腹部沒有積塊,身體不發熱。肝癰則胸脅內會有隱痛,時間久了也會吐出膿血。小腸癰和大腸癰相似,只是部位略高。膀胱癰疼痛在少腹下方,靠近毛髮邊緣,皮膚碰到就會痛,小便也會困難而且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