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25)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25)
1. 肺痿肺癰
醫家不知益肺之虛,救肺之燥,生肺之液,反恣投燥熱之藥,其能堪此虛虛之禍乎?(《會心錄》)
人身之氣稟命於肺,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,莫不服從而順行;肺氣壅濁則周身之氣,易致橫逆而犯上。肺癰者,肺氣壅而不通也;肺痿者,肺氣萎而不振也。才見久咳上氣,先須防此兩證。肺癰由五臟蘊崇之火,與胃中停蓄之熱,上乘乎肺,肺受火熱熏灼,即血為之凝,血凝即痰為之裹,遂成小癰。
所結之形日長,則肺日脹,而脅骨日昂,乃至咳聲頻並,濁痰如膠,發熱畏寒,日晡尤甚,面紅鼻燥,胸生甲錯。始先即能辨其脈證屬表、屬裡,積力開提攻下,無不愈者。奈何醫學無傳,但知見咳治咳,冀以解熱潤燥,迨至血化為膿,肺葉朽壞,傾囊吐出,始識其證,十死不救。《金匱》治法最精,用力全在未成膿之先。
今人施於既成膿之後,其有濟乎?肺痿者,其積漸已非一日,其寒熱不止一端,總由胃中津液不輸於肺,肺失所養,轉枯轉燥,然後成之。蓋肺金之生水,精華四布者,全籍胃土津液之富,上供罔缺。醫者不知愛護,或腠理素疏,無故而大發其汗;或中氣素餒,頻吐以倒傾其囊;或腸枯便秘,強利以求其快,只此上供之津液,坐耗歧途。
於是肺火日熾,肺熱日深,肺中小管日窒,咳聲以漸不揚,胸中脂膜日乾,咳痰難於上出,行動數武,氣即喘鳴,衝擊連聲,痰始一應。《金匱》治法,非不彰明,然混在肺癰一門,難解其精意。大要緩而圖之,生胃津,潤肺燥,下逆氣,開積痰,止濁唾,補真氣以通肺之小管,散火熱以復肺之清肅。肺癰屬有形之血,血結宜驟攻;肺痿屬無形之氣,氣傷宜徐理。
肺癰為實,誤以肺痿治之,是為實實;肺痿為虛,誤以肺癰治之,是為虛虛。此辨證用藥之大略也。○再論肺痿、肺癰之病,皆燥病也。肺稟清肅之令,乃金寒水冷之臟。火熱熏灼,久久失其清肅而變為燥,肺中生癰,其津液全裹其癰,不溢於口,故口中辟辟然乾燥。肺熱成痿,則津液之上供者,悉從燥熱化為涎沫濁唾。
證多不渴,較胃中津液盡傷,母病累子之痿,又大不同。只是津液之上輸者變為唾沫,肺不沾其惠澤耳。若夫痿病,津液不能滅火,反從火化,累年積歲,肺葉之間釀成一大火聚,以清涼投之,扞格不入矣。然雖扞格,固無害也,設以燥投之,以火濟火,其人有不坐斃者乎?半夏,燥藥也,投入肺中,轉增其患,自不待言。
但清涼既不能入,惟燥與燥相得,乃能入之,故用半夏之燥,入清涼生津藥中,則不但不燥,轉足開燥,其濁沫隨逆氣下趨,久久,津液之上輸者不結為涎沫,而肺得沾其漬潤,痿斯起矣。人但知半夏能燥津液,孰知善用之,即能驅所燥之津液乎?此精蘊也。○凡肺痿多不渴。
白話文:
醫生不了解肺虛的狀況,應該要滋養肺的虛損、解除肺的乾燥、產生肺部的津液,反而任意使用燥熱的藥物,這不是加重虛弱的危害嗎?
人體的氣息稟受於肺,肺氣清淨順暢,全身的氣息自然服從並順利運行;如果肺氣壅塞不清,全身的氣息就容易橫逆而犯上。肺癰是因為肺氣阻塞不通;肺痿則是因為肺氣衰弱而無力振作。如果看到病人長期咳嗽、呼吸困難,就必須先預防這兩種病症。肺癰是由於五臟積聚的火氣,加上胃中停滯的熱氣,一起向上侵犯肺部,肺受到火熱的薰烤灼傷,就會導致血液凝結,血凝結後就會被痰包裹,進而形成小膿腫。
膿腫逐漸增大,肺也會跟著脹大,連帶脅骨也高聳起來,甚至咳嗽頻繁,咳出的濃痰像膠水一樣黏稠,同時會發燒怕冷,尤其在傍晚時更加嚴重,臉色發紅、鼻子乾燥,胸部皮膚粗糙。如果一開始就能辨別脈象和症狀是屬於表證還是裡證,積極地使用開提、攻下的方法治療,沒有治不好的。可惜現在醫學沒有傳承,只知道見到咳嗽就治咳嗽,想用解熱潤燥的藥物治療,等到血變成膿,肺葉都腐爛壞死,大量吐出膿血時,才認識到這個病症,那時就已經是十死無救了。《金匱要略》的治療方法最精妙,用藥的重點在於膿還沒有形成之前。
現在的人把藥用在膿已經形成之後,怎麼可能有效呢?肺痿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,其寒熱症狀也並非只有一種,主要是因為胃中的津液不能輸送到肺部,肺失去了滋養,就會越來越乾燥,然後形成肺痿。因為肺屬金,能生水,使精華佈散全身,完全依靠胃土的津液充足,才能向上供應而沒有缺少。醫生不注意愛護,或者因為病人身體的毛孔本來就疏鬆,就隨意大量發汗;或者因為病人中氣本來就虛弱,就頻繁使用催吐來傾瀉;或者因為腸胃乾燥便秘,就強行使用瀉藥來求得一時的通暢,這樣都只會讓應該向上供應的津液,白白耗損在其他地方。
於是肺火越來越旺盛,肺熱越來越深,肺裡的小管也會越來越阻塞,咳嗽聲音逐漸變得微弱,胸部的脂肪膜越來越乾燥,咳出的痰也難以排出,稍微走幾步路,就會氣喘吁吁,呼吸時發出撞擊聲,痰液才能咳出來。《金匱要略》的治療方法,並非不明確,但因為和肺癰的治療方法混在一起,很難理解其中的精髓。總的來說,治療肺痿要緩慢地進行,產生胃的津液,滋潤肺部的乾燥,使逆氣下降,疏通積聚的痰液,停止咳出濃濁的唾液,補益真氣,使肺部的小管暢通,散發火熱,使肺恢復清肅。肺癰屬於有形的血瘀,血瘀結應該要迅速攻破;肺痿屬於無形的氣傷,氣虛應該要慢慢調理。
把屬於實證的肺癰,誤用治療虛證的肺痿方法,是為實證用實法;把屬於虛證的肺痿,誤用治療實證的肺癰方法,是為虛證用虛法。這就是辨證用藥的大概原則。再說肺痿、肺癰這兩種病,都是屬於乾燥的病症。肺的性質是清淨肅降,屬於金寒水冷的臟器。受到火熱的薰烤灼傷,久而久之就會失去清肅的本性而轉變成乾燥,肺裡產生癰,肺裡的津液完全被包裹在癰中,不會溢出口外,所以口中會感到乾燥。肺熱而形成肺痿,則應該向上供應的津液,都從乾燥的熱氣變成痰涎濁唾。
肺痿的症狀通常不會口渴,和胃中津液完全耗盡,導致母病連累到子的肺痿,又有很大的不同。肺痿只是應該向上輸送到肺的津液,轉變成唾沫,肺無法獲得滋潤而已。至於肺痿的病,津液不能撲滅火熱,反而會被火熱所消耗,經過長年累月的累積,肺葉之間就會形成一大團火熱,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,也無法進入而產生阻礙。雖然產生阻礙,但沒有壞處,如果使用乾燥的藥物,等於是用火來助長火勢,病人豈有不立即死亡的道理?半夏,是燥性的藥物,投入肺部,只會加重病情,這是不需要多說的。
但是清涼的藥物既然無法進入,只有乾燥的藥物才能相容而進入,所以使用半夏的燥性,加入到清涼生津的藥物中,就不僅不會乾燥,反而足以開通乾燥,使濁沫隨著逆氣下降,久而久之,向上輸送到肺的津液就不會結成痰涎,而肺也能獲得滋潤,肺痿就會好轉。人們只知道半夏能使津液乾燥,卻不知道善於運用它,就能驅逐乾燥的津液。這就是其中精深的道理。凡是患有肺痿的人,多半都不會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