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16)

1. 噎隔反胃

第賁門之槁,頑痰之聚,瘀血之阻,皆由憂思過度則氣結,氣結則施化不行,酒色過度則傷陰,陰傷則精血耗竭,運守失職,而脾中之生意枯;五液無主,而胃中之津液涸,虛陽上泛,挾沖、任二脈,直上陽明,賁門終日為火燔燎,不槁不已,是以隔塞不通,食不得入矣。雖然,隔證之食不得入為有火,與反胃之食久復出為無火,迥乎不同。

而隔證之火,其根實發乎腎。若腎中水虧,不能攝伏陽光,而虛火不藏者,治宜壯水之主,從陰引陽,則焰光自斂。若腎中火虧,不能生化元氣,而龍火不歸者,治宜益火之原,補陽生陰,則真氣上升。如是則血液有生動之機,賁門有滋養之潤,胃司受納,而脾司傳化矣。若劉氏下以鹹寒,損胃尤烈。

嚴氏分為五隔,惑人失從。不若養血益氣,以通腸胃,補陰助陽,以救本原,則大便潤而小便通,下既宣通,必無上衝賁門之患也。奈何庸工泥於氣結不行,阻礙道路之故,妄投辛香破氣、化痰清火之藥,謂病生於鬱結,而驟開之,或得效於頃刻,終必至於就斃。余閱歷數十載,見年少無此患,年老有此證,其為氣血之虧,水火之弱,上焦之枯,腸胃之燥,已明效大驗。

治此者,不急求脾腎根本而補救之,反從事於開關,詭異以為捷徑,醫亦愚矣!(《會心錄》)

噎隔,多因五志過極,或縱情嗜欲,或恣意酒食,以致陽氣內結,陰血內枯而成。治宜調養心脾,以舒結氣;填精益血,以滋枯燥。反胃,乃胃中無陽,不能容受食物,命門火衰,不能熏蒸脾土,以致飲食入胃,不能運化,而為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。治宜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;補土通陽,以溫脾胃。

故噎隔反胃,各為立法以治之。其陽氣結於上,陰液虧於下,而為噎隔者,用通陽開痞、通補胃府,以及進退黃連附子瀉心諸法,上熱下寒為治。其肝陰胃汁枯槁及煩勞陽亢,肺胃津衰而成噎隔者,用酸甘濟陰,及潤燥清燥為主。其液虧氣滯,及陽衰血瘀而成者,用理氣逐瘀,兼通血絡為主。

其胃陽虛,及憂鬱痰阻而成者,用通補胃腑,辛熱開濁,以及苦降辛通,佐以利痰清隔為主。其肝鬱氣逆而成者,兩通厥陰陽明為治。其酒熱鬱傷肺胃,氣不降而成者,用輕劑清降,及苦辛寒開肺為治。○是證每因血枯氣衰所致,凡香燥消澀之藥,久在禁內。案中雖有一二仿用辛熱,而亦必諦審其為陽微濁踞者。

其餘或苦辛泄滯,而兼潤養;或酸甘化液,而直滋清;或鬱悶於氣分,而推揚穀氣;或勞傷於血分,而宣通淤濁,總以調化機關,和潤血脈為主。「陽氣結於上,陰液衰於下」二語,實為是證之確論也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古方治噎隔,多以止吐之劑,不思:吐,濕證也,宜燥;噎隔,燥證也,宜潤。《經》云:三陽結謂之隔。結,結熱也,熱甚則物乾。凡噎隔,不出「胃脘乾槁」四字。槁在上脘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;槁在下脘,食雖可入,久而復出。胃既槁矣,復以燥藥投之,不愈益其燥乎?是以大、小半夏二湯,在噎隔門為禁劑也。

白話文:

噎隔反胃

賁門枯槁,頑痰積聚,瘀血阻礙,這些都是因為過度憂慮思慮導致氣結,氣結則氣機運行不暢;縱慾過度則損傷陰液,陰液損傷則精血耗竭,運化和防禦功能失職,導致脾的生機枯竭。五液失去主導,胃中的津液也乾涸,虛火上浮,挾帶著沖脈、任脈的氣機,直衝向上到陽明經,賁門整天被虛火灼燒,不枯槁不會停止,因此形成隔塞不通,食物難以進入。雖然如此,隔症的食物難以進入是因為有火,而反胃的食物進去不久又吐出來是因為沒有火,兩者截然不同。

隔症的火,它的根源其實在腎。如果腎中的陰液不足,不能收攝陽氣,導致虛火不藏,治療上應該壯大陰液,從陰引導陽氣,這樣火光自然會收斂。如果腎中的陽氣不足,不能化生元氣,導致陽氣不歸,治療上應該補益陽氣的根源,補陽生陰,這樣真氣就能上升。如此一來,血液才有生機,賁門才能得到滋養潤澤,胃才能負責接納食物,脾才能負責運化食物。如果像劉氏那樣用鹹寒藥物來治療,會更加損害胃氣。

嚴氏將隔症分為五種,令人迷惑而無所適從。不如養血益氣,來疏通腸胃,補陰助陽,來救治根本,這樣大便就能潤滑,小便也能通暢,下焦的通道疏通,自然不會有往上衝擊賁門的危險了。無奈庸醫拘泥於氣機鬱結不通,是阻礙道路的緣故,隨意使用辛香破氣、化痰清火的藥物,認為病是氣機鬱結引起的,就驟然疏通它,或許短時間內有效,最終一定會走向死亡。我閱歷數十年,看到年輕人沒有這種病,年老的人才有這種病,是因為氣血虧虛,水火虛弱,上焦枯竭,腸胃乾燥,這已經是很明顯的驗證了。

治療這種病,如果不趕緊從脾腎的根本去補救,反而從疏通關竅入手,自以為走了捷徑,醫生真是愚蠢啊!(《會心錄》)

噎隔,多半是因為情志過度,或是縱情聲色嗜欲,或是恣意飲酒暴食,導致陽氣在內鬱結,陰血在內枯竭而形成。治療上應該調養心脾,來舒緩鬱結的氣機;填補精血,來滋潤枯燥。反胃,是因為胃中陽氣不足,不能容納食物,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,導致飲食進入胃中,不能運化,所以出現早上吃下去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下去早上吐出來的現象。治療上應該補益陽氣的根源,來消除陰翳;補益脾土,疏通陽氣,來溫暖脾胃。

所以,噎隔和反胃,各自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陽氣鬱結在上面,陰液虧虛在下面,而導致噎隔的,應該用通陽開痞、通補胃腑,以及用進退黃連附子瀉心湯等方法,治療上熱下寒的情況。肝陰和胃液枯竭,以及過於勞累導致陽氣亢盛,肺胃的津液衰少而形成噎隔的,應該用酸甘味來滋養陰液,以及用滋潤乾燥、清除燥熱為主的方法。陰液虧虛,氣機阻滯,以及陽氣衰弱、血液瘀滯而形成的,應該用理氣祛瘀,兼顧疏通血絡的方法為主。

胃陽虛弱,以及憂鬱導致痰阻而形成的,應該用通補胃腑,辛溫開泄濁氣,以及苦味降泄、辛味疏通,輔以利痰清隔的方法為主。肝氣鬱結、氣機上逆而形成的,應該用同時疏通厥陰、陽明經的方法來治療。因飲酒導致熱邪鬱積損傷肺胃,氣機不能下降而形成的,應該用輕劑清降,以及用苦辛寒的藥物來開宣肺氣的方法來治療。這種病常常是因為血枯氣衰所導致,凡是辛香乾燥、收斂澀滯的藥物,長期來說都是禁用的。醫案中即使有一兩例模仿使用辛熱藥物的,也必定要仔細辨別是否為陽氣虛弱、濁氣停滯的情況。

其餘的或是用苦辛的藥物來宣泄滯塞,而兼顧滋潤;或是用酸甘味來化生津液,直接滋養清液;或是氣機鬱悶,而推動穀氣上升;或是過於勞累損傷了血分,而疏通瘀濁,總之都要以調理氣機、和潤血脈為主。「陽氣結於上,陰液衰於下」這兩句話,實在是這種病症的確切結論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古時候治療噎隔,多用止吐的藥物,卻沒想到:嘔吐,是濕證,應該用燥濕的藥;而噎隔,是燥證,應該用滋潤的藥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三陽經脈氣機鬱結,就稱為隔。鬱結,就是鬱熱,熱到極點就會使物質乾燥。凡是噎隔,都逃不出「胃脘乾枯」這四個字。胃脘枯槁在上脘,水飲可以通過,食物卻難以進入;枯槁在下脘,食物雖然可以進入,不久又會吐出來。胃已經枯槁了,再用燥烈的藥物來治療,不是更加加重它的乾燥嗎?所以大半夏湯和小半夏湯,在治療噎隔的病症中是禁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