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15)
卷七·雜證匯參 (15)
1. 噎隔反胃
必外避六淫,內節七情,飲食自養,滋血生津,以潤腸胃,則金無畏火之炎,腎有生水之漸,氣清血和,則脾氣健運,而食消傳化矣。此論甚妙,但噎隔、翻胃,分別欠明。余獨喜其「火熱炎上之化,腎有生水之漸」二句,深中病源。惜其見猶未真,惟以潤血為主,而不直探先天之原,立方以四物,牛、羊乳之類,加竹瀝、韭汁化痰化瘀,皆治標而不治本也。豈知《內經》原無多語,惟曰三陽結謂之隔。
然而三陽何以致結,皆腎之病也。蓋腎主五液,又主二便,與膀胱為一臟一腑。腎水既干,陽火偏盛,熬煎津液,三陽熱結,則前後閉澀,下既不通,必反於上,直犯清道,上衝吸門,所以噎食不下也。何為水飲可入,食物難下?蓋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引動胃口之火,故難入;水者陰類也,同氣相投,故可入。口吐白沫者,所飲之水沸而上騰也。
糞如羊矢者,食入者少,腸亦干小而不寬大也。此證多是年高得之,又必其人不絕色欲。蓋老人天真已絕,只有孤陽,故宜養陰為主。王太僕云:食入既出,是無水也;食久反出,是無火也。無水者壯水之主;無火者益火之原。褚侍中雲:上病療下,直須以六味丸料,大劑煎飲,久服可挽一、二。
又須絕嗜欲,遠房幃,薄滋味可也。(趙養葵)
飲食之際,氣或阻塞曰噎。心下隔拒,或食到膈間,不得下行曰隔。良久復出曰翻胃。丹溪合而為一,固為未盡。《醫貫》竟以噎隔為上脘乾枯不納食,而以嘔吐歸之反胃,則亦不盡其理。噎隔亦有食入而吐者,但不同於翻胃之每食必出。翻胃只吐原物,噎隔則或食、或痰、或白沫酸水。
初病不吐,久之屢作,或吐糟粕,非痰、非食、非血,若醬汁然者,此上脘下脘枯槁,皆噎隔也。○腸胃最喜潤澤,試以羊、豕之肚觀之,必是滑膩稠黏,如液如脂,如膏如澤,人胃亦如是,所謂陰也。隔證之人,其腸胃必枯槁,絕無滑膩稠黏,是胃陰亡也。陰亡地氣絕矣,地氣絕,則天氣從何處生乎?故多死。
○治隔證者,或以為胃虛而用溫補,或以為開鬱而用香燥,必至死而後已。不知此乃關門枯槁,腎水不能上達。《經》曰:腎乃胃之關。關門不利,升降息矣。故腎旺則胃陰充足,胃陰充足則思食,當用六味加歸、芍養之;或血燥腸枯,有黑矢積疊胃底,又當以熟地、歸、芍、桃仁、麻仁潤之。如其氣血未衰,方內加大黃以助藥力,大腸潤利,胃自開矣。
○又有一種便利且溏,每食必吐,是名翻胃。王太僕云:食久反出,是無火也;八味丸主之。此驗證全在大便,如便乾結,即非無火,一味滋潤如前法。(《己任編》)
愚按:隔證病在上焦,而其原實在下焦。飲食下咽,至膈不能直下,隨即吐出,乃賁門為病。血液乾枯,胃口收小,初病飲食尚可入,病久漿粥俱難下。蓋血液枯槁,津液不潤,凝結頑痰,而阻塞胃脘者有之;氣結不行,血滯成瘀,而阻塞胃脘者有之。
白話文:
生病一定要從外在避開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這六種外邪侵襲,內在要節制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這七種情緒的波動,飲食要懂得自我調養,滋養血液、產生津液,藉此來潤澤腸胃,這樣一來,肺(五行屬金)就不會害怕火的炎熱,腎臟(五行屬水)也能漸漸產生水,使氣機清暢、血液平和,脾胃的運化功能就能強健,食物就能順利消化傳輸了。這個理論說得很好,但對於噎隔、翻胃的區別,講得還不夠清楚。我特別喜歡它提到「火熱之氣向上,腎臟逐漸產生水」這兩句話,深深切中病源。可惜的是,它的見解還不夠透徹,只注重潤養血液,沒有直接探究先天腎臟的根本問題,所開的藥方,像四物湯、牛奶、羊奶之類的,再加竹瀝、韭菜汁來化痰化瘀,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。
要知道《內經》並沒有太多關於噎隔的論述,只是說三陽經氣結在一起就叫做「隔」。然而,三陽經氣為什麼會結在一起呢?這都是腎臟的毛病造成的。因為腎臟主管體內的各種液體,又主管大小便,和膀胱是同一個臟腑。腎水一旦枯竭,陽火就會過於旺盛,煎熬津液,導致三陽經氣熱結,大小便不通暢,下面不通,氣就會往上逆行,直接侵犯清道(指呼吸道),向上衝擊吸門(指食道口),這就是為什麼吃東西會難以下嚥。為什麼水可以喝進去,而食物卻難以下嚥呢?因為食物屬於陰性,需要陽氣來推動消化,吃東西會引動胃火,所以難以進入;而水屬於陰性,和體內的陰氣相合,所以容易進入。口吐白沫,是因為喝進去的水被體內的熱氣煮沸而向上湧出的現象。大便像羊糞一樣,是因為吃進去的食物很少,腸道也變得乾燥狹小而不寬大了。這種病症多半是年紀大的人才會得,而且通常是那些不節制性慾的人。因為老年人的先天元氣已經衰竭,只剩下虛陽,所以應該以滋養陰氣為主。王太僕說:吃進去的食物馬上就吐出來,是因為體內缺乏水;吃進去很久才吐出來,是因為體內缺乏火。缺乏水就要增強腎臟的生水功能;缺乏火就要補充腎臟的陽氣。褚侍中說:治療上部的疾病要從下部入手,直接用六味地黃丸的藥材,大量煎煮服用,長期服用或許可以挽回一些。還必須戒除不良嗜好,遠離房事,飲食清淡。
食物吞嚥時,氣機偶爾阻塞稱為噎;感覺胸口隔著東西,或是食物到了膈膜(胸腔與腹腔之間的橫膈膜)就下不去,稱為隔;過了一會兒又吐出來,稱為翻胃。朱丹溪把這三種病症混為一談,的確不夠全面。《醫貫》把噎隔解釋為上腹部乾燥而無法納食,把嘔吐歸為翻胃,也是不夠合理的。噎隔也有吃進去又吐出來的情況,只是不同於翻胃那樣每吃必吐。翻胃通常只吐出原來的食物,而噎隔則可能吐出食物、痰液,或是白沫酸水。初期得病不會吐,久了會反覆吐,或是吐出像糟粕一樣的東西,不是痰、不是食物、不是血,而是像醬汁一樣的東西,這都是上腹和下腹都已經枯竭,屬於噎隔的症狀。腸胃最喜歡滋潤,試著觀察羊和豬的肚子,一定都是光滑黏稠的,像液體、像脂肪、像油脂一樣,人的胃也是這樣,這就是所謂的陰。得隔病的人,他們的腸胃一定都已經枯槁,完全沒有光滑黏稠的感覺,這是胃陰耗竭的表現。陰氣耗盡,地氣也就斷絕了,地氣斷絕,天氣又從哪裡產生呢?所以這種病大多會導致死亡。
治療隔病,有人認為是胃虛而用溫補的方法,有人認為是氣機鬱結而用辛香燥熱的藥物,這樣做只會加速死亡。他們不知道這是關門(指食道與胃的入口)枯槁,腎水無法向上輸佈所造成的。《內經》說:腎是胃的關門。關門不利,升降功能就停止了。所以腎氣旺盛,胃陰就會充足,胃陰充足就想吃東西,這時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當歸、芍藥來滋養它;或是血液乾燥、腸道枯竭,有黑色的糞便堆積在胃底,這時又要用熟地、當歸、芍藥、桃仁、麻仁來潤滑它。如果病人的氣血沒有衰竭,可以在藥方中加大黃來增強藥效,大腸潤滑通暢,胃就會自然暢通了。
還有一種情況,大便會腹瀉而且稀溏,而且每吃必吐,這就叫做翻胃。王太僕說:吃進去的食物很久才吐出來,是因為體內缺乏火,應該用八味丸來治療。這種病症的診斷重點全在於大便,如果大便乾燥堅硬,就不是缺乏火,應該用滋潤的方法來治療。
我認為,隔病的病位在上焦(指胸部以上),但它的根源卻在下焦(指腰部以下)。食物吞嚥下去,到了膈膜就無法直接下行,隨即吐出來,這是賁門(食道與胃的入口)出了問題。血液乾燥枯竭,胃口收縮變小,初期得病時食物還能勉強嚥下,病久了連稀粥都難以下嚥。血液枯竭,津液無法滋潤,就會凝結成頑痰,阻塞胃脘;或是氣機鬱結不暢,血液停滯成瘀,也可能阻塞胃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