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14)
卷七·雜證匯參 (14)
1. 噎隔反胃
然無火之由,有三焦之辨:寒在上焦,則多為噁心欲吐,此胃陽虛也;寒在中焦,則食入不化,每至中脘少頃復出,此脾陽虛也;寒在下焦,則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乃食入幽門,丙火不能傳化,故久而復出,此命陽虛也。使不知病本所在,混行猜摸,而妄祈奏效,所以難也。
○凡治噎隔,當以脾腎為主。蓋脾主運化,而脾之大絡布於胸膈;腎主津液,而腎之氣化,主乎二陰。故上焦之噎隔,其責在脾;下焦之閉結,其責在腎。治脾者宜從溫養,治腎者宜從滋潤,舍此二法,他無捷徑矣。○一用溫補以治噎隔,人必疑其壅滯,而且嫌其迂緩。不知中氣敗證,此其為甚,使非速救根本,則脾氣何由再健。
設用補而噎塞愈甚,必須千方百計,務從元氣中酌其所宜,庶可保全。若用補雖未見功,但得無礙,便是相投。且此病最不易治,既能受補,必須多服,方得漸效,不可性急,致疑以自誤也。○治反胃,當辨新久,及所致之因。或酷飲無度,傷於酒濕;或縱食生冷,敗其真陽;或七情憂鬱,竭其中氣。
無非傷損胃氣而然。必以扶助正氣,健脾養胃為主。但新病胃氣未壞,飲食未消,則當兼去其滯;逆氣未調,則當兼解其鬱。若病久體弱,則當專用溫補,不可妄行峻利,重傷胃氣。○反胃多有便閉者,此其上出,固因下之不通也;然下之不通,又何非上之不化乎?蓋脾胃氣虛,然後治節不行,而無以生血,血涸於下,所以閉結不通,此真陰枯槁證也。必使血氣漸充,臟腑漸潤,方是救本之治。
若徒為目前之計,推之逐之,雖見暫通,而真陰愈竭矣。(張景岳)
噎隔之病,氣鬱居多,然亦有陰血不足者,以其酒色是耽,胃中之火沸騰,則肺金先受邪矣,金主降令,火凌於肺,津液成濁,況又下竭腎水,將何攝伏其火以下行耶?《經》曰:腎開竅於二陰。陰血既虧,則大便燥結,結則下焦閉,而氣反上衝,幽門不通,上衝吸門,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虛則失司乃職,是有陽無陰,有升無降也。故守真、子和、丹溪,皆以火熱為言,戒用剛燥,其意深矣。
然用藥必假滋潤為主,陰血生則大便潤,潤則下焦開,開則氣降,腎司乃職,而病尋愈矣。噫!用藥之法,固為詳悉,然人不能鐵石其心,痛斷酒色,則雖日飲瓊漿,亦莫能以致其生也。(孫一奎)
論噎隔,丹溪謂得之七情六淫,遂有火熱炎上之化,多升少降,津液不布,積而為痰為飲。被劫暫快,不久復作,前藥再行,積成其熱,血液衰耗,胃脘乾槁。其槁在上,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,入亦不多,名之曰噎;其槁在下,與胃相近,食雖可入,良久復出,名之曰隔,亦曰反胃,大便秘少,若羊矢然。
白話文:
噎隔反胃
其實沒有火氣的原因,而是因為三焦的問題:寒氣在上焦,大多會感到噁心想吐,這是胃陽虛弱;寒氣在中焦,食物吃進去無法消化,常常在吃完後不久又從中脘吐出來,這是脾陽虛弱;寒氣在下焦,早上吃的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早上吐出來,這是食物進入幽門後,丙火無法轉化,所以久了又吐出來,這是命門陽虛。如果不知道病因在哪裡,隨意猜測用藥,卻想求得效果,那就很難了。
治療噎隔,應該以脾和腎為主。因為脾主導運化,而脾的大絡脈遍布胸膈;腎主導津液,而腎的氣化,主導二陰。所以上焦的噎隔,責任在脾;下焦的閉結,責任在腎。治療脾應該溫補,治療腎應該滋潤,除了這兩種方法,沒有其他捷徑了。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噎隔,人們一定會懷疑是否會造成阻塞,而且覺得太慢了。但是要知道,中氣衰敗的症狀非常嚴重,如果不是趕快救治根本,脾氣怎麼可能恢復健康呢?
如果用補藥反而使噎塞更嚴重,就必須想盡辦法,從元氣中選擇適合的藥物,這樣才能保全性命。如果用補藥雖然沒有見到效果,但至少沒有壞處,就表示藥物是對症的。而且這個病非常難治,既然能接受補藥,就必須多服,才能逐漸見效,不能心急,以免因為懷疑而耽誤病情。治療反胃,應該區分新病和久病,以及導致的原因。有的是因為過度飲酒,損傷酒濕;有的是因為吃太多生冷食物,損害了真陽;有的是因為情緒憂鬱,耗竭了中氣。
這些都是因為損傷了胃氣造成的。必須以扶助正氣,健脾養胃為主。但是新病胃氣還沒有完全敗壞,食物還沒有消化,就應該同時消除積滯;逆氣還沒有調順,就應該同時解鬱。如果是久病體弱,就應該專門用溫補的方法,不能隨意使用峻猛的藥物,以免再次損傷胃氣。反胃常常伴隨便秘,這是因為上面的吐出來,固然是因為下面的不通暢;然而下面的不通暢,難道不是因為上面的不消化嗎?這是因為脾胃氣虛,然後氣的調節功能失常,無法生成血液,血液枯竭在下面,所以導致便秘不通,這是真正的陰液枯竭的症狀。必須讓血氣逐漸充盈,臟腑逐漸滋潤,才是救治根本的方法。如果只是為了眼前的效果,用藥去推去瀉,雖然暫時通暢了,但是真正的陰液會更加枯竭。
噎隔這種病,多半是氣機鬱結,但也有一部分是陰血不足。這是因為沉迷酒色,導致胃中火氣沸騰,肺金首先受到邪氣的侵犯。肺主下降,火氣上炎於肺,津液變成混濁。再加上下耗腎水,又如何能制伏火氣使之向下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腎開竅於二陰。陰血虧虛,就會導致大便乾燥,乾燥就會導致下焦閉塞,而氣機反而向上衝逆,幽門不通,上衝吸門。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虛弱就會導致功能失常,出現有陽無陰,有升無降的情況。所以張守真、劉完素、朱丹溪,都認為是火熱導致的,告誡不要使用剛猛燥烈的藥物,他們的用意很深刻啊。
用藥必須以滋潤為主,陰血充足,大便就會潤滑,潤滑則下焦開通,開通則氣機下降,腎的功能恢復正常,疾病自然就會痊癒。唉!用藥的方法,固然已經很詳細了,但是如果人們不能下定決心,戒除酒色,那麼就算每天喝瓊漿玉液,也無法恢復健康啊。
關於噎隔,朱丹溪認為是由於七情和六淫導致的,於是產生火熱炎上的變化,多升少降,津液無法布散,積聚成為痰飲。使用攻邪的藥物雖然暫時感到舒服,但不久又會復發,再次使用之前的藥物,就會導致積熱,血液衰耗,胃脘乾枯。如果乾枯的地方在上,靠近咽喉,那麼水可以喝下去,但是食物很難嚥下,即使嚥下也很少,這就叫做噎;如果乾枯的地方在下,靠近胃部,那麼食物可以吃下去,但是過一會兒又會吐出來,這就叫做隔,也叫做反胃,大便乾結量少,像羊糞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