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3)
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3)
1. 綱領
呵欠多睡者,脾氣虛而欲發驚也。○肺主喘,實則悶亂、氣急、喘促、飲水;虛則哽氣、出氣。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,用甘桔湯主之。肺盛復感風寒,則胸滿氣急,喘嗽上氣,先用瀉白散,以清肺氣,後用大青膏,以散風寒。肺臟怯則唇白,用阿膠散補之。悶亂氣粗,喘促哽氣者難治,肺虛甚也。
○腎主虛,若胎虛怯,神氣不足,目無睛光,面白顱解,此皆難育,雖育不壽;或目畏明下竄者,蓋骨重而身縮也;咬牙者,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,皆用地黃丸。(錢仲陽)
小兒行遲、齒遲、解顱、囟填、囟陷、五軟、五硬、鶴膝、腎疳、齒豁、睛白等證,此皆稟受不足,治以六味丸加鹿茸。若因精未滿,而御女以通其精,多致頭眩、作渴、多痰,或發熱、腰痠,或自汗、盜汗,二便澀痛,當用六味、八味及補中湯加減,無不奏效。(薛立齋)
嬰兒肌肉柔脆,不耐風寒,臟腑氣弱,乳汁難化,內外二因之病自多。然有非風寒竟致外感,不停滯已屬內傷,其故何歟?嘗思人在氣交之中,春夏地氣之升,秋冬天令之降,呼出吸入,與時消息,間有穢濁吸入,即是三焦受邪,過膜原直行中道,必發熱煩躁。幼醫但執表散、消導、清火、通便,病輕或有幸成,病重必然顛覆。
錢仲陽云:糞履不可近襁褓小兒,余言非無據矣。○小兒諸證,如發熱無汗,煩躁昏譫之頃,或戰汗將止之時,或吐瀉之後,或痙厥漸蘇,或便閉適解,或灌藥之後,正元氣與病邪交戰之際,若能養得元氣一分,即退一分病邪。此際其兒,必有昏睡懶言,氣怯神弱,身不轉動之狀,正當養其元神,冀其邪退正復。
乃病家父母,偏於此際,張惶驚恐,因其不語,而呼之、喚之;因其鼾睡,而頻叫醒之;因其不動,而搖之拍之。或因微有昏譫,而必詳詰之;或急以湯飲進之;或屢問其痛癢,嘵嘵不已,使其無片刻安神。如此必輕變重、重變死矣。更有豪富之家,延醫數輩,問候多人,房中聚集,互談病情,夜則多燃燈燭照之,或對之哭泣,或信巫不信醫,舉家紛擾,此非愛之,實殺之也。試以大人之病情體之,抑好安然寂靜乎?抑好喧譁動擾乎?此理概可知也。
(《臨證指南》)
察色
古稱望而知之謂之神。兒醫號為啞科,脈來駛疾,指下難明,尤以察色為要,故首敘之。察其面部五色,以知病源。人身五體,以頭為首,首中有面,面中有睛,睛中有神。神者,目中光彩是也。隱顯橫衝,應位而見,以應五臟。五色者,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是也。五臟之色:心赤,肝青,脾黃,肺白,腎黑。
五臟所主病證,蘊於內必形於外,故小兒有病,先觀其本位形色,以論五行生剋吉凶。形色若不相應,然後聽聲切脈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白話文:
綱領
經常打呵欠又嗜睡,表示脾氣虛弱,且可能將要驚厥。肺主管呼吸,如果肺氣實,就會胸悶煩亂、呼吸急促、喘息、想喝水;如果肺氣虛,就會呼吸困難、出氣微弱。肺熱會使人搓揉眉毛、眼睛、鼻子、臉頰,可以用甘桔湯來治療。肺氣旺盛又感受風寒,就會胸悶氣急、喘咳、呼吸困難,先用瀉白散來清肺氣,再用大青膏來驅散風寒。肺臟虛弱會使嘴唇蒼白,可以用阿膠散來補益。胸悶煩亂、呼吸粗重、喘息困難,表示病情嚴重,是肺氣極度虛弱的表現,難以治療。
腎主導虛弱的狀態,如果胎兒體質虛弱,神氣不足,眼睛無神、臉色蒼白、囟門鬆弛,這些都是難以養育的,即使長大也難長壽。或者眼睛怕光並向下看,這是因為骨骼沉重而身體萎縮;如果咬牙,則是腎水虛弱,無法控制心火,這些情況都可以用地黃丸來治療。(錢仲陽的觀點)
小兒發育遲緩、出牙晚、囟門不合、囟門凹陷或凸起、五軟(頭軟、頸軟、手足軟、肌肉軟、口軟)、五硬(頭髮硬、皮肉硬、牙齒硬、指甲硬、骨骼硬)、鶴膝風、腎疳、牙齒稀疏、眼白異常等症狀,都屬於先天稟賦不足,可以用六味丸加鹿茸來治療。如果因為精氣未滿就過度性生活,多會導致頭暈、口渴、痰多,或者發熱、腰痠,或者自汗、盜汗,大小便澀痛,應該用六味丸、八味丸或補中益氣湯加減來治療,都能有效果。(薛立齋的觀點)
嬰兒的肌肉柔弱脆弱,無法抵禦風寒,臟腑氣弱,乳汁難以消化,內外兩種原因引起的疾病自然就多。然而有些疾病並非風寒引起的外感,也不是因為飲食停滯引起的內傷,這是為什麼呢?我認為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春夏之際地氣上升,秋冬之際天氣下降,呼氣吸氣,都和時令氣候相應。有時吸入污濁之氣,就會使三焦受邪,邪氣通過膜原直達體內,必然會發熱煩躁。一般醫生只是用解表、消食導滯、清火、通便等方法來治療,病情輕的或許能治好,但病情嚴重的必然會加重。
錢仲陽說過,糞便等污穢之物不可靠近嬰兒,我的觀點並非沒有根據。小兒各種疾病,如發熱無汗、煩躁昏睡時,或者汗出將要停止時,或者吐瀉之後,或者抽搐漸漸緩解時,或者便秘剛解除時,或者服藥之後,都是正氣和病邪交戰之時,如果能養護一分正氣,就能驅退一分病邪。這時的小兒,必然會出現昏睡、少言、氣弱神疲、身體不愛動的狀態,這正是養護元神,讓邪氣消退、正氣恢復的時候。
但病患的父母,偏偏在這個時候,驚慌失措,因為孩子不說話,就大聲呼喚;因為孩子熟睡,就頻繁叫醒;因為孩子不動,就搖晃拍打。或者因為孩子稍微有些昏睡,就一定要仔細盤問;或者急著給他餵湯飲;或者不停地問他哪裡疼痛,嘮叨個沒完,讓孩子沒有片刻安寧。這樣做一定會使病情由輕轉重,由重轉死。更有一些富貴人家,請來好幾位醫生,許多人前來探望,擠滿房間,互相談論病情,晚上又點許多燈燭照亮,或者對著孩子哭泣,或者相信巫婆而不信醫生,全家紛紛擾擾,這不是愛孩子,實際上是在害他。試想一下,大人生病時,是喜歡安靜休息呢?還是喜歡喧鬧吵雜呢?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。
(《臨證指南》的觀點)
察色
古人說通過觀察就能知道病情,這是高超的醫術。兒科被稱為啞科,因為孩子的脈搏跳動快而難以把握,所以更要重視觀察氣色,因此首先講述如何察色。觀察臉部的五種顏色,就可以了解疾病的根源。人體分為五個部分,頭部是首,面部在頭部,眼睛在面部,眼睛中有神采。所謂神采,就是眼睛中的光芒。神采的顯現與變化,都與五臟的部位相應。五色分別是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。五臟對應的顏色是:心臟對應紅色,肝臟對應青色,脾臟對應黃色,肺臟對應白色,腎臟對應黑色。
五臟所主的疾病,如果內在有病,必然會在外部表現出來。所以小兒有病,首先要觀察其本位的顏色,來判斷五行相生相剋的吉凶。如果外在顏色和內在臟腑不相應,然後再聽聲音和切脈。(《證治準繩》的觀點)